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6 17:1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改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解答学生的疑惑,点拨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解决自读过程中的疑问。例如《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篇文章,课本下的注释非常的多,几乎每句都有翻译,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习这两篇文章前,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翻译,一个人或者与同桌一起将课一个口头翻译,将无法理解的地方标明,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疑问先由学生们共同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决。之后,我再将经过整理的课文文言知识重点展示给学生,强化知识要点。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古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是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丰富的文言美感。例如,在教习《归去来兮辞》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使他们感受了文字的抑扬顿挫,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每句的韵脚,细细品味,并感受作者从自责到再到怡然自得,最后乐天安命的情感变化。当学生读到陶渊明在家生活的一段时,竟禁不住摇头晃脑,如同体会到了陶渊明的快乐一般,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三、提倡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精神
篇2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以下简称《说明》)。在《说明》语文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中,要求考生理解古诗文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不同的句式以及运用。这里面并没有提及出现于课本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各类教辅中频率极高、习题中考查也较频繁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人教版课本在这部分也提及有限。笔者的疑惑就在于此。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共五本,所选文言文共二十篇,涉及句式的课后习题只有两道。一道是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研讨与练:“翻译下列各句”;另一道是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研讨与练习三:“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而就这两道涉及句式的题也没有对句式做一具体详尽的分析。
至于文言句式的分类,只在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中提到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则只出现于此梳理探究中的课内研讨1:“分析下列句子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其余句式则未见出现。
一、固定句式。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为之奈何”句中的“奈何”注释为:“如何、怎样”。人教版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中的“奈何”也译为“怎么办,为什么”。像此类,在不同文中出现但却意义或用法相同的同一句式被称为固定句式。人教版必修五第6课《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文下的注释为:“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也属于固定句式。此类句式在《说明》之中未见。
二、定语后置。同样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中,定语“可使报秦”应放在中心词“人”之后,煞尾“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全句翻译为: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样的人)。此结构就属于“定语后置”。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一句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定语“利”在中心词“爪牙”之后,定语“强”在中心词“筋骨”之后。全句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此结构也属于“定语后置”。此类句式也未见于《说明》。
三、有关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版的由金鑫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曹洪昌、孔祥旭等任专家评审团代表的《清华北大学子高效读教材》第156页《寡人之于国也》典据检索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属于状语后置句。同一个句子,在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学宪主编的中央电视台首批上榜品牌《优化方案・高考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用书》第19页第6题文言句式第12小题中出现时,校对解释为“介宾词组后置句”。
在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版由薛金星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课内外知识现用现查》第315页介词结构后置中有一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同一个句子,在同属薛金星主编的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的《中学教材全解》第232页文言句式中属于省略句,解释为“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由以上两段资料可见,针对同一个句子的句式解析,不同的教辅上至少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以至于有的教师认为这两者或这三者实为一种结构的不同文字书写方式,称其“一样的”。但这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对考生平时的古代诗文阅读、理解和做题却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而这种困扰实为《说明》遗漏、书写不明造成的。
根据《说明》分析,古代诗文阅读通常在高考试卷中占据35分左右。对这一部分的考试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以及鉴赏评价四类。如果不能较好地在识记了文言实虚词的基础上理解句意、文意,那么后两类要求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笔者以为需明确古诗文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篇3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兴趣
高中学生自接触文言文以来。很少有人说非常喜欢文言文。为什么?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习文言文意味着没完没了的翻译,没完没了的背诵,没完没了的默写。总之,学习文盲文就意味着枯燥乏味,教师教授文言文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学生却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悲剧艺术。”而对高中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则可以说是一门“惨剧”艺术。为什么高中语文教学会是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学生会对祖国语言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持这种态度?
仔细分析高中生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教师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对充斥于课堂的解释、翻译心生厌恶;二是一切服务于高考的功利思想禁锢了文言文教学的勃勃生机。这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只是把文言文当成考试的必备知识,只是被动地去学,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迷惘其目的,厌烦其过程,痛心其结果,没有把文言文学习提高到兴趣上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一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上文言文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注重诵读
众所周知,多朗读、多背诵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背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把握文盲文的特点、内容和艺术手法。所以,在文盲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创造情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朗读就是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感情,读出思考,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对教师来说,有范读、演读(带表演地读);对学生来说,有单读、齐读、对读、接读;对物质手段来说,有清读、配乐朗读、配画朗读、配文朗读、综合朗读。
如学习韩愈的《师说》,最好先由教师范读,主要读出对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批判之情;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好多让学生对读,读出骈文整齐对偶的艺术特点;学习《诗经》中的《秦风・无衣》,最好多让学生齐读,主要读出军歌战歌的豪迈气势。体会“重章复沓”的艺术特点;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好由男生齐读;读出豪放词的悲愤和豪迈……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师生稍微努力,把书读好,学生会从阅读中渐渐感悟到文言文的魅力,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2 注重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作品持排斥态度,这是因为他们对作者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文言文时面对的只是一些枯燥的字、词、句,没有任何美感和趣味可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美感在文言文教学中变得黯淡无光。因此,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并不轻松,自然就成了一种负担,更不要奢谈学习的兴趣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史实。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几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策士的能言巧辩以及他们的爱国情怀。贾谊的《过秦论》让我们领教了赋体政论文的排山倒海之势。《鸿门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使我们明白骈体文并不都是词藻的的堆砌。不都徒有华美的外表。《师说》吹响了古文运动的号角,吹来了宋代散文六大家……
这样引导,学生就会明白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一部散文发展史,尽在不言中。古文有着这么强大的艺术魅力。学生怎能对文言文没兴趣?
3 注重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相信会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民国初年的小学生,十来岁就能写出很漂亮的文言文,今天的高中生,完全可以尝试写一些简易的文盲文。学好一百篇左右的文盲文,就可以学写文言文。学写文言文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除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和文言文水平,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盲文的魅力,学生通过学写文言文,就可以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学写文盲文,让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更近,让他们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4 注重实效
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学习文言文的趣味,学生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还是最关心分数的提高。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
4.1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课本所选文言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典范,如果能把其中的一半背下来,肯定能使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
4.2 要让学生清楚积累是学习语文尤其是文盲文最好的途径。
文言文积累,要积累词汇、积累语法、积累思想、积累文化,这些都需要养成习惯,最好从高一起就培养学生这个好习惯,没有积累就没有水平的提高。
4.3 活学活用才能提高解题水平。
文言文虽需记大量的笔记,但是理解最为重要。文言文学习有方法,有规律可循,只有活学活用才能最终提高自己解答问题的水平。
4.4 重视翻译,这是考查文言文水平的最好题型。
篇4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教学 有效性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状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的不同来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并达成教育目标。然而,在我们大谈教学改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部分教师依旧是手拿教参大讲特讲,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紧跟速度,龙飞凤舞地记。教师教的一塌糊涂,学生学得一头雾水。这样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何为欣赏、品味、理解!又何谈丰富文学素养。
一、转变文言文教学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 在教学时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 品味文中之雅。以往很多教师只是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一讲到底,采取“填鸭式”教学。这种方法学生只会止步不前。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运用能力。
二、重视文言文诵读训练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读的形式是多样的: 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 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除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类型,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把握好句子的轻重缓急。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感悟。
三、探求文言文教学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故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 自读 讨论 探究!的教学思路, 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名家点评法
名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心理上对成功人士的倾向度尤为强烈,名家思想、传奇经历、文坛佳话等,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抓住中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强化作家生平介绍、细节渲染,既是对他们的德育渗透,也是对他们的兴趣激励。以学习《滕王阁序》为例,介绍“初唐四杰”,突出王勃的传奇经历,尤其是写作《滕王阁序》时才华横溢、满座皆惊,以至名震天下的千古佳话,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二)背景渲染法
教学文言文,不仅要把握背景,而且要渲染背景,以激励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欧阳修《伶官传序》为例,从后唐庄宗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史实说起,再谈到北宋年间统治者大兴土木,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社会现实,最后结合欧阳修作为政治家的立场,引出文章的写作意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作品美读法
美读法,是朗读者带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对文章进行的有感情的诵读。朗读者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把听众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作品美读,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说,是文言文教学最直接的进入方式。
(四)作品联想法
“ 温故而知新”,学习文言文更需从旧入新,通过作品关联,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熟悉感、亲近感,从而克服学习新课的畏难情绪。如,由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政治理想,引出对《归去来兮辞》的学习;由诸葛亮《出师表》的文体特征,引出对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介绍,这样,学生心理上更易于接受。
(五)自学理解法
高中学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 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代汉语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文课文。基于这一点, 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认真自读: 读课本,读课文下注解, 读课后问题。教师明确提出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句。如有困难, 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 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方法也正应了叶圣陶的话语:“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进行适当的指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哩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
(六)课堂讨论法
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以便培养学习兴趣, 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在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留军壁邺”,学生提出课文注释“壁”为“驻扎”不妥。经小组热烈讨论后得出:古时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表示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而当时魏王派救兵是无实意救赵,只持观望态度,故“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表示要做长时间的停留。这样经过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又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综上所述,进行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陈旧观念,重视诵读。提倡“名家点评、背景渲染、作品美读、作品联想、自学理解、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相信会使文言文教学有所突破,更能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蔚.对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0,(01)
篇5
【摘 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往往重视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只知死记硬背,闻文言文“丧胆”。本文试图以职业中专学生为对象,通过学情分析宏观制定策略,文本分析、选取教学方法,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使文言文课堂既“活”又“实”。
关键词 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92-02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特有文化载体,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与文明,学习文言文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阅读古书有很大帮助。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文言文的教学被作了新的调整:一是调整了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数量由以前的20%增加到40%;二是更加强调诵读的作用,还规定了背诵的数量和篇目,文言文学习已然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文言文历史悠久,其特有的历史背景与语言形式使之成为最令师生头痛的内容。多年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似乎有了其固有的讲解形式:老师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重点字词句式讲解,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在应试环境下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但闻文言文“丧胆”。职业中专以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劳动力就业水平为重点,开设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文言文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旨,结合多年学习思考结果,以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实用性为目标,对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一二。
一、学情分析,宏观制定策略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职业中专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文言文水平。学生处于以下情况时学习兴趣较高:①学生对课文有兴趣,身心处于兴奋状态时;②当教师以多种形式讲解课文内容时;③当学生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与生活相关时;④当学生对老师信任与喜爱时……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与途径。
二、文本分析,选取不同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是基础,而理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教材中的文言文讲述的大多是历史故事,苏轼的《赤壁赋》于愤懑痛苦中感受到温暖与信心,《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让人感受到“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能言善辩的力量,文言文的内容或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或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融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像看古装连续剧一样对文言文课堂充满期待,那么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与能力势在必得。根据分析统计,职专阶段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对于文学性较强,富于意境感的骈文、赋、游记等可以采用诵读法并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引入到作家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作者所感。如王勃《滕王阁序》,在讲解这篇骈体文时,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骈体文的语体特点,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滕王阁之景,让学生以游览者,参与宴会者的身份去浏览滕王阁,欣赏美景,学生才会切身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②对于富有哲理,内容深刻的散文,大概只能采用传统的惯讲方法。惯讲并不是一种不提倡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因为文言文与咱们母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功夫。”惯讲不是教师照本宣科,惯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惯讲过程中,应该有条理,内容深刻,同时教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上摆脱教案。如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流畅背诵,对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信手拈来,会得到学生的钦佩,想必学生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了,下课老师要求背诵全文也会以老师为榜样不会怨声载道了。惯讲最考验教师实力,也是教师彰显自己人格魅力获得学生喜爱与信任的最好时机。③对于一些科普类文言文,需要教师真正讲解清楚文章想要教会学生的知识原理,不能囫囵吞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在语文课上同样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贴近生活。如学习沈括的《活板》一文时,可以播放活字印刷术的视频给学生看,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④对于一些动作性比较强易于表演的文章,可以通过表演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如在学习《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课文第三段“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这部分内容可以让挑选几名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会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在欢笑的同时记住了几个角色的排列位置及动作。
三、夯实基础,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不容忽略
在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兴趣理解课文的同时,不能忘记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文言常识与特殊句式的教学,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仅是为了应试,更为了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书的习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不像现代汉语那般变幻多端,学生熟记理解后阅读古书会省去很多麻烦。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兴趣之后,老师一定要重点强调字词与特殊句式,这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精髓,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常识与知识的日积月累,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发现职专时期的文言文学习是自己的一笔财富。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做到“言文统一”,所谓言是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句式。通过不断的巩固学习积累(积累不是让学生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归纳、分析、比较),学生自己形成自己的文言知识库,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谓文是教会学生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特色的文言文的自学方法,比如、可以将文体分为先秦诸子类、史传类、游记类、咏物类等分类教学,文字内容是不同的,但相似的形式与文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总结。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曾提出:“教学模式即是学习模式。”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会将学习当作负担,即使当时学会了、背会了,日后也很难学会应用,更不要说从内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与涵养。
吕淑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也写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长久以来,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害怕教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就是翻译加讲解加死记硬背这种老套路,这样的现象非常可怕,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与时俱进。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革教法与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教学即是教会学生学习,灌输式的串讲法违背了教学的理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根据教师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让文言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