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释范文

时间:2023-04-07 09:2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易经解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易经解释

篇1

老子主张“守静笃”;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我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这叫“静为躁君”。

当然,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既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伏心情的主人了。

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我们活在世上,必需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要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篇2

瞧去罢:当我静静地站立在那六月的田野,真的有种被稻秧簇拥之感觉,而此时,天是清幽幽的,大地是绿油油的,风儿是轻轻吹拂的。然整个大地么?因为有火红的太阳照射,使炎热异常,透明洁净,被不断充斥着整个大地空间,让世间仿佛没有任何人影,只是被一切的美丽景致包容,真真赋予着一种神奇力量,不断地被碧澄稻秧的绿意洇洇绕绕,最终萦成为一张张硕大的绿色绒毯,而尽将房屋与树林、山峦与丘陵、人类与物什等等,快乐地置于其中,并使之成为着大地之玩具,而吾自开放出恬淡怡然的舒缓,让我一下就感受到它的纯净与高洁、妍丽与祥和,以及雍容与自在的妙处,为寂寞的祥瑞翱翔。

这,真是大自然莹成的美好么?

寂寞为着寂寞生,寂寞由着寂寞乐,寂寞铸造真人生,寂寞才乃境界真。

寂寞么?真的能够产生出独特的意韵,并轻舞飙扬出美丽的清纯与幸福。

当文人墨客静默地吟诗作对的时候,当文豪巨擘独处品茗字斟佳句的时候,当科学巨匠进行深钻细研发明创造的时候,当工人农民精耕细作机械农活的时候……这一切的当,你可知道么?难道不是在于寂寞的空灵,不断创造出人类的独特魅力与希望所在的呀!

但真瞧瞧,寂寞还是自然界的美好在不断架构,使人与自然都在享受氤氲。

当万籁俱静的深夜之时,那黑黝黝的河流山川就是寂寞的因子;当空忽的山峦层层叠嶂云遮雾霭之时,那高耸的奇峰峭立可否就是寂寞的湖光水色;当静默地于键盘轻敲字键之时,那纷飞的字字珠叽更是寂寞的诱因在营造和谐的快乐。∮

是的,寂寞就是如此的让人留连往返,而由生出不凡的千古魅力。

然寂寞么?却与生俱来般地,与热闹是一对生死冤家,让各自不得不言出自由的新鲜空气与露珠雨滴。

但我认为,寂寞与热闹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它们之妙对,方凑成为世间独特的风景依然,清流激湍,浪花飞溅,细雨淅沥。

所以,要使人类成就出自己的独特人生,就不乏拥抱寂寞,远离闹处,平心静气,既身处凡尘,又坐拥独处,才能自任思想的天空不断放飞,以便平和恬淡地,悟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维,能够达成一种非常美妙的境界。

那么,寂寞是什么呢?我却不敢违背人言,去任意侃评。但我的言仁言智妙策,方是有所悟见之新意新招新奇,叠出频繁,率意悟真。毕竟,寂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为人处事秘方。

寂寞是痛苦的,热闹是浮躁的,但耐住寂寞,享受寂寞,才可架构出不凡。

可历史上的相当枭雄却不是这样,他们并非感恩那些伟人巨擘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能够独处寂寞,从祸患的峰巅远离避祸,使他们能够在有出头之日,能够悟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干出自己的不凡成绩。而是在这些伟人巨擘逝去之后,却拚命地贬斥自己的前辈伟人巨擘,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伟人巨擘却被越贬越伟大,而他们自己,恰恰成为了一个反面,而成为了不耻于历史的笑话与残渣,并只能被历史的烟尘泯灭。这些事例,已在中国的历史多次证明。同时也说明,寂寞能够使他们成功,而耐不住寂寞,当让他们自坠地狱。

但许多的仁人志士之成就,又当说明耐住寂寞而成就伟业的典范,已被发扬光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了。

寂寞还真是能够出成果的。像孔子之作《春秋》,孙子之作《孙子兵法》,司马迁之作《史纪》,曹雪芹之作《红楼梦》,凡高之作《向日葵》,裴多芬之作《裴多菲交响曲》……这些世间最美的惊世才能,哪样不是缘于寂寞,哪样又缘出于热闹。

所以,为了让人类能够干出事业,寂寞才是产生的土壤与源泉。

人生需要寂寞,可干具体的工作么?处理日常的小事大事么?生活的日常细节么?也要能够耐得住寂寞。

寂寞是一种甘醇的美酒,但热闹么?就无非是致人死命的毒药。

譬如所有没有连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者,是因为成功让他们再也耐不住寂寞而选择热闹;而居里夫人的连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当是寂寞在进行创造而干出的绝妙伟杰。

鄙视、妒忌、记恨、怜悯,不是寂寞的佳作;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之引吭高歌、指桑骂槐、热闹非凡,更不是寂寞的佳作;谎言恶语、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斗志弥坚,也不是寂寞的佳作;战火纷飞、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实在不是寂寞的佳作。寂寞啊!真正与人相郁相成相生相活,也相离相弃相背相遥遥无期,迢迢远矣。

然时下的社会,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还是有的,像钱学森等科学巨匠之两弹一星的创造;袁隆平、侯光炯等农家学的杂交水稻科学发明,许多作家、艺术家的文章巨著的不断推陈出新;还有日前的两位中国科学家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彻底解决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包括许多有识之士的为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人们……难道不是寂寞在其中产生作用,并安安静静地,于静思默想的苦练,以及神思遐想的颖悟,所建立的神秘奇功么!

毕竟,时代是呼唤热闹的,但更呼唤的是拥有寂寞。因为,寂寞是一种美德,更是充实的智慧在其中产生效力。

篇3

1、精瘦,读音为jīng shòu,汉语词语,是指对瘦的一种程度描述。

2、出处:鲁迅《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独自坐在漆黑的角落.细品那一份无声的落寞

回想这匆匆逝去的些许年华.似乎永远都是那寂寞在耳边喧哗看着镜中自己嘴角那抹无奈的苦笑. 也只能自嘲的说声: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有些话总是想说,却总是觉得难以言说.人生成长如今,18岁光华就这样波澜不惊尺水的过去.有时候想想真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 当我从年少走来.进入现在.一份更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使得人喘不过气来

至于那些些的焦心忧郁.那些些的彷徨不知所措..呵呵更是无言自说小学.初中..高中........就这样滴水不惊的走过.似乎从来不曾在乎过努力想像.我拿什么去人世间走一趟.我拿什么来养育自己和回报父母.?人生彷徨境遇之中.那时心乱.若如捆麻.谁又有立马横山..有那长挥快剑的狂然与勇气?仔细想想..我所有的青春和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光.我都献给了那片寂寞然而它却像不认识我一样.总是稚嫩而缓慢的..不知成长..有时候真的想放下.却总是在理想的边缘徘徊,犹豫不定,难以决策这就是我现今的状况.美国著名富尔顿学院心理学系的学者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编撰20****的历史时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也不是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生活着然后死去从这句话我们想到了什么..是在心里不断的寻找着自己活着的意义?仰或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何处?.古龙先生说:蛇足是多余的.甚至是可笑的.到最后.风烛残年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也就有如那多余的蛇足为了那最简单的随手可得的快乐..经历太多太多失意和悲苦

篇5

弟弟比我小两岁,身体很单薄,但个子比我高,现在还在念高中,在家我总是以老大哥自居,觉得自己在他面前很有威信。时常对他说水开了要倒在热水瓶里,在家里不要闲着。有事没事总喜欢和他开玩笑,说些风凉话讽刺讽刺他,或数落他我认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有时他不出声,有时他则忍不住生气,此时我会接着说他没度量。他说不过我,总是气呼呼地从我身边走开,发誓再也不理我,然而过不了多久,我们还是会说话的。弟弟暗恋一个女孩子,但是没有钱,农村的孩子是拿不出钱来找女朋友的。在他吃了6个星期的咸菜后,终于凑够了买一个拼图的钱,送给她时他一句话都没有说。这些是我从他的日记中看到的。他喜欢郑渊洁的《童话大王》,我说你断奶了没有,他没吱声。后来我也被《童话大王》吸引了。有时我想他瘦一定是因为他想买什么东西不向家里要钱而省自己的伙食费造成的。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过着,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和弟弟躺在凉席上吹着电扇,妈妈在灯下打毛衣。忽然妈妈说:“小东,你的眼睛怎么了?”“没事。”弟弟一边应答一边起身去院里喝水了。

“怎么了?”我问妈妈。

“他那只眼睛看着不太对劲儿。”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说。

过了一会儿,弟弟回来了。他又发生了什么事?我想。于是,我便到弟弟面前说:“让我看看怎么了。”弟弟很平静地对着我。在灯下,我发现他的一只眼睛瞳孔中有白色乳状物。我瞬间想起了一个词:白内障!我捂着他的另一只眼睛说:“地上的凳子在哪?”他低下头,迟疑了一下,最终也没有指给我。

我像从悬崖坠落了一样,脑子里满是恐惧。回过神时,母亲问我弟弟怎么了,我说你自己看吧。弟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妈妈过去一边问疼不疼一边问那白的是什么东西。弟弟始终没出声,低下头,泪水从眼中流了出来。

我的呼吸、心跳都在加快,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我抓住他的双肩问:“你能看见院里那只鹅吗?你能看见我吗?你能看见电灯吗?”弟弟始终没有抬头,身体颤抖着哭出声来。

“不要哭,好好跟我说怎么回事!”我的声音很大。“什么时候看不见的?”“过年的时候……”弟弟小声说。

渐渐知道,起初那只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会有一部分被扭曲,再后来,扭曲的部分变模糊,模糊的部分越来越大,最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这个过程经历了七八个月。

“你为什么不告诉家人!”我吼道。

“家里没钱,看眼睛要花很多钱,我想长大自己挣钱再治……”

我回头,眼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心仿佛被撕碎了,就这样,眼泪掺和着鼻涕,流得到处都是……

妈妈伤心极了,拿着拖鞋使劲摔向弟弟:“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为啥不跟妈说呀……”然后捂着脸哭了起来,“明天去医院……看能……能不能做手……手术,把我的眼……给你啊……你才17啊……”

我的心在流血。弟弟好傻啊,家里缺钱会不给他看病吗?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不称职啊,我自认为是他最亲密的人,而弟弟在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之后,连我也不告诉,我这个做哥哥的是多么的无能,多么的失败啊。想到我常教训他,讽刺他,有时还动手打他,而那时他的眼睛已……我简直坏到了极点。

晚上爸爸回来了,我们都在哭。知道后,爸爸没哭,但吸了一个晚上的烟。

作手术时,我一直在心里默默念道:上天,让弟弟好起来吧,用我现在和将来的幸福去换,我会多做好事,我会好好的对待弟弟,我会……

那次上天没有听到我的内心的祈祷,弟弟的眼底不好,尽管换装了晶体,但最终失明了。

一段日子后我问弟弟:“以前你因为眼睛哭过吗?”“哭过好多次,哭也没有用,那时觉得家里缺钱,晚上一躺下望着天花板就哭,人家说眼睛坏了大学不收……”说着,泪珠又流过弟弟的脸颊。然后我静静的想,当一个人眼睛一点一点的失明却无法开口向亲人求助是多么的无助、可怕和痛苦,而抵御这些的只有一个念头:家里困难,将来自己挣到钱再治。

我常对弟弟说:“小东,以后有什么事要跟哥哥说,哥哥会尽全力帮你,不要瞒我,我们是一条心的。人活着不能一个人走啊,要保护好你的另一只眼睛。哥能帮你的一定帮你,愿意让爸妈知道的我会告诉他们,不愿让爸妈知道的我会替你保密。记着,哥是你最亲的人。”我心里的内疚也许在今后对弟弟一点一滴的关爱中才能减轻,但我愿意永远活在内疚中,算作对我的一个惩罚,因为我没有当好这个哥哥。

现在弟弟正在为理想而拼搏。“眼睛上的障碍会限制大学的专业,但不影响其他专业,清华北大也可以!”我对弟弟这样说。

篇6

关键词:《诗经》 彤管 兰草

《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其中“彤管”究竟是何物,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大致说来,以下四种观点影响较大:

1.管笔说。毛亨《传》认为,“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汉儒此说影响甚大,后世注家多从此说。如晋杜预注“《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左传》定公九年),云:“虽悦美女,义在彤管,女史记事,教诲之所执。”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亦认为此乃“女史之法”。陈子展《国风选译》①、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②承此说。

2.管乐说。至宋欧阳修始质疑汉儒旧说,他在《诗本义》中说:“古者P、笔皆有管,乐器亦有管,不知此彤管是何物也。”朱熹则同样审慎认为,“彤管,未详何物,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诗集传》)。王质《诗总闻》则另起炉灶,认定“彤管,乐器之加饰者也”。今人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③亦倾向此说。

3.针管说。清人王廷鼎《彤管解》认为,“男佩则为笔驱,女佩则为箴筒,彤其色,赠以表要结之意,与遗我佩玖,同为男女投赠物……”(《诂经精舍四集》)。郭沫若先生《卷耳集》将“彤管”译为“鲜红的针筒”④,实承王氏之说。

4.管草说。余冠英《诗经选》则倾向于“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周振甫《诗经译注》则释“彤管”为“红管草”。此类诸说,虽有新意,但较为含混,不明所指何物。相较而言,闻一多《风诗类钞》将“管”释为“菅”则具体得多⑤。吴炜华《说“彤管”》承闻氏之说,并多有论证,可参看⑥。

由于学者思考的角度不尽一致,目前而言难有定谳。我们则以为“管”或即“兰”,“彤管”即“红色的兰草”。“管”与“兰(m)”均隶元部,音近可通。《诗经・郑风・溱洧》云:“士与女,方秉z兮。”之“z”,《齐诗》与《汉书・地理志》引作“菅”。《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斩衰z屦杖而f粥者”,《荀子・哀公》与《孔子家语・五仪》作“菅”。著名的利簋所见“”字,于省吾先生认为应读为管蔡之“管”:“古文无管字,管为后起的借字。从f从柬古字通,《荀子・修身》的‘柬,理也’,杨注谓‘柬与简同’。《诗・溱洧》的‘士与女方秉z兮’,毛传谓‘z,兰也’。按《齐诗》z作菅。玄应《一切经音义》十二,引《声类》训为兰,并谓‘又作菅z二形’。按从柬从f从官之字同属见纽,又系叠韵,故知或柬为管之初文。”⑦从“阑”、“f”、“官”声之字均相互通用⑧,由此可知,“管”读作“兰(m)”应无疑义。

值得注意的是,“兰”意象在《诗经・溱洧》中亦有出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根据上文分析,这里的“z”应通“兰(m)”。诚如《韩诗外传》所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溱洧》的背景是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禊,上巳节用香草除邪风俗在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周礼・春官》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之句,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而兰正有“杀虫毒,辟不祥”(《尔雅翼》)功效。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兰草有较详尽的解释:“‘z’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刈兰而足。’《楚辞》曰:‘纫秋兰。’子曰:‘兰当为王者香草。’皆是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但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

先秦文献所谓的“兰”是兰草(即佩兰,或曰大泽兰),或近于兰草的泽兰,总之,与今天所见到的兰科植物兰花差距甚大,是生长于水泽畔的香草,上博简《兰赋》亦可说明这一点⑨。兰草的茎绿色或红紫色,花浅紫红色,泽兰的茎常呈紫红色,即陆玑所说“节中赤”。

《楚辞・九歌・少司命》有云“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体现出兰草“节中赤”特征。这一特征可以说是我们理解“彤管”的一突破口。因为茎紫红色恰好能解释“彤”之由来,它不是笔管、针管、乐器上的人为涂饰,而是天然之色,无需雕饰。如果《静女》的“管”即兰草,那么何以为“彤”也便不难理解了――“彤管”即红色的兰草。

需要注意的是,在《楚辞》中多有结兰而佩之用。如《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谓幽兰不可佩”、“结幽兰而延伫”。“佩兰”当然可以解释为古人借兰草之香,表现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之品质。但闻一多《离骚解诂》认为,“结兰者,兰谓兰佩,结犹结绳之结。……盖楚俗男女相慕,欲致其意,则解其所佩之芳草,束结为记,以诒之其人”。此说对于我们解读《溱洧》中的“兰(m)”以及《静女》的“管”无疑大有启发――“兰(z)”除了有在上巳之节秉兰除不祥之用外,还可用来男女之间赠信物,表达爱慕之意。如,《左传・宣公三年》中也有相关记载。

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梦天使与巳兰,曰:“余为伯。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引文中“将不信,敢徵兰乎”一句是古人借兰作为信物的直接证据。郑文公见到燕,先赠兰表达爱意。待合欢后,燕为让人们相信自己侥幸怀上的孩子是文公之子,便请求文公将其所赠与之兰作为信物。

《礼记》中也有类似的文献记载。《内则》中提到:“妇人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这句话是说,如果有人赐给妇饮食、衣服、布帛、佩巾和兰草等物,接受之后要献给公婆,不应私自占为己有。在这里也从侧面说明古代赠兰之风是比较盛行的。

正因兰草有丰富如此的文化内涵,后世便有了“采兰赠药”之说,表示男女示爱以结其信,彼此忠贞之情。这里的“药”指的是“芍药”,同样是一种香花芳草。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细品《静女》全诗,便可跳出经学家“刺时也”(《毛诗序》)、“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贻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佩”(《笺》)等比附政教的解经套路,从而将它还原成一首朴素、自然、真挚的情歌。

参考文献

①陈子展:《国风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2-93页。

②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13页。

③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④郭沫若:《卷耳集・屈原赋今译》,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68页。

⑤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四)・风诗类钞》,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8页。

⑥吴炜华:《说“彤管”》,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

⑦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文物》,1977(08)。

⑧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87页;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28页。

篇7

    这在近六七年来的国际汽车、石化、信息等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横向购并,使原来生产同类产品(不同型号)的跨国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分工而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分支机构之间的公司内贸易。

    二、垂直一体化战略

    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方式。在直接的股权控制模式中,跨国公司往往自己投资从事研究与开发或者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确保技术领先的优势。对于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比较优势已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和高级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比较优势已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而利用比较优势的能力,则集中于不同国家具有国际能力等。这样,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资源贫富、成本高低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国际贸易格局由公司间、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战略,并因普通、标准零部件,则采用全球采购的虚拟一体化模式,以降低成本。这种战略导致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对应于前者,精密零部件在公司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应于后者,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三、研发国际化战略

    跨国公司的研发已经不再一味地局限于母国,当地研发(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新产品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前那样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而使原来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中产业梯度转移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遇到挑战,并且给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赶超提出了新的课题。国际贸易动态利益取代静态利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衡量标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国际贸易还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动态利益,包括通过国际贸易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和吸收先进理念和制度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动态利益的地位上升,应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重要着眼点。

    1.国际投资的收益将逐步超过贸易的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虽然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但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国际投资收益不能再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加以体现。这是因为国际投资活动是跨国公司借助资本这一纽带所进行的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为了利用某一东道国的要素优势(如优质劳动力),它可能到该国投资设厂,但中间零部件、机器设备则可能来自他国而非母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出口收益则记在东道国的贸易收支上,跨国公司得到的是投资收益(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母国,则资本输出国得到了投资收益。

篇8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走进了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早已是今非昔比――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环境中。信息越多就越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越容易出现“供方找不到需方,需方找不到供方”的双盲现象。因为资讯的泛滥,使人们在探寻想要的信息时,会受到许多或是无用或是虚假的信息的干扰。

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如何把产品卖到消费者的手中?如何在大众心中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如何使企业获得永续经营的竞争力?

答案是一句话:让消费者在愉快的生活中“自己说服自己”――即把“说服购买”隐藏在营销活动里,让消费者在参与营销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来购买我们所希望销售的产品。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运用借势营销便是最佳的选择!

·借势,以脱颖而出

借势营销是将销售的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使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中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的营销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媒体争夺消费者眼球、借助消费者自身的传播力、依靠轻松娱乐的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市场消费。换言之,便是通过顺势、造势、借势等方式,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策略。

比如,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怒掷酒瓶振国威”,此案已经成为迄今为止被广为传颂的中国企业成功运用借势营销手段的经典。后来有张瑞敏“砸机”事件推出了海尔品牌的质量形象,向全社会宣传了海尔以质量为本的企业理念,为海尔在未来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2004年中国杰出营销奖获胜企业中,统一油“多一点,少一点摩擦”的案例更是借势营销的经典案例……

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属蒙牛乳业。2003年3月,蒙牛抓住中央电视台大规模战争报道形成的收视高峰,与央视协商建立了一个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以确保蒙牛广告能在第一时间赢得商机;“非典”期间,蒙牛不但没有撤出广告,反而加大投放量,并增加了公益广告的力度;2003年10月,神舟五号上天时,蒙牛又利用获得“航天员专用牛奶”称号的机会,进行了“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公关活动;接着,2003年的11月份,蒙牛一举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5年、2006年,蒙牛更是通过借势“超女”选秀成为大众追逐的时尚品牌。

通过一系列的借势营销,蒙牛把“高品质+高科技+新时尚”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深刻地印入了消费者的心中,自身销量也从乳业第四名一举上升至金榜之位,而液态奶部分更是稳居行业霸主。

·借势,我们需要学会

据相关报道,美国企业在借势营销上的总花费年增长率高过15%。随着企业在增加借势营销资金投入的同时,企业CE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借势营销。其中,被调查的高层决策人员中,39%的人很认同借势营销这种手段。

但对于中国多如牛毛的企业来说,能很好的运用借势营销手段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企业在运用借势营销时,总是浪费资源、耗费精力而毫无所获。

比如,很多企业认为“造势”就是广告和各类促销活动疯狂滥炸。不是大量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户外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就是宣传画、宣传册以及各种夹页、传单满天飞。不是造成金钱的浪费,就是制造“彩色垃圾”,让马路清洁工苦不堪言。认为“借势”就是在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推广会甚至民间庙会上,锣鼓喧天,美女成行。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加入促销队伍的行列,现场作秀。几乎把各种“造势”和“借势”的活动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种“造势” 、“借势”演绎的不是营销策略的竞争,不是智慧的竞争,而是成了企业财力的大比拼。一些没有实力或者是财力不足的企业,似乎是被“逼上梁山”,举债“造势”。最后由“造势”变成了“豪赌”。结果使得胜利者遍身鳞伤,失败者片甲不归。不知有多少企业的英雄好汉就是在这种“造势”和“借势”中倒下。

我们经常驻足观看一些商场开业活动、楼盘销售活动或者新产品活动,场面很热烈,活动很热闹,节目也不少,也很聚集人气。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活动形式并没有与活动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形式并不为内容服务。观看者全然不知道活动的主旨是什么,甚至还会闹出诸如哄抢礼品的笑话。这不但不能达成预先的宣传效果,还降低了活动品位,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诸多的不协调因素就像盘里的夹生饭,难于下咽,更难以消化。

比如许多服装厂家特别是内衣厂家,十分注重路演活动,经常在商场内外搭台做时装秀。这确实给了观看者大饱眼福的机会,让观看者免费欣赏了一场时装表演,但往往观看者不是目标消费者,他们的着眼点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其他的意图。而真正的购买者还不知道这些服饰是什么牌子、什么料子以及什么价位,这样的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许多手机商在产品上附加钻石、游戏、炒股等功能,而产品返修率很高;许多酒店为吸引顾客,采用了娱乐手段,初衷很好,但娱乐方式的单调和重复使消费者选择了逃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借势营销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只是注重短期行为,而没有关注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缺乏整体企业战略,随意性很大,打水漂的例子在所幸免。诸如花几十万赞助一次晚会、花几万做一次路演等等,活动本身和企业以及产品的宣传并没有多大关系,自然就不能为企业造势,除了浪费企业的金钱,不会什么更多的收获。

目前中国企业借势营销效果的短期性是不言而喻的。

篇9

中国是一个大国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关注规模总量的人倾向于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侧重人均指标的人会提出,中国目前人均GDP仅为4300美元,排在世界第94位,甚至不如非洲的阿尔及利亚。

笔者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访问,从大洋彼岸看这个问题则更为有趣。一些研究者提出,中国在“硬”的方面毫无疑问是大国,而在“软”方面还存在缺陷。可是,到底什么是“软”的方面呢?众说纷纭。按照“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实力应该包括国际社会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

那么,要回答中国是否是大国这一问题,其基本出发点应该有两个:一是与谁比,二是比什么。

“大”与“小”一直是个相对的概念。国家作为具有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多方面特征的集合体,肯定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确定合适的比较范围或指标格外重要。在经济学中,一般而言,大国是指能够影响世界价格水平的国家,而小国则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这一标准虽然就某一市场而言比较好理解,但是在国家层面加总的话,其可操作性和说服力似乎还有欠缺。其他判断大国与小国的标准基本还包括人口、领土、国际影响力等等。其缺陷在于,要么不够与时俱进,要么过于空泛。

因而笔者选择GDP这一指标。其优势在于:首先,比较简明直观;其次,接受的广泛程度比较高;第三,GDP比较高的国家通常在更多产品市场上拥有对世界价格的影响力;第四,经济实力无疑是政治和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础,虽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鉴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大国,我们就以美国为基准从GDP方面来衡量中国的大小。

根据IMF2011年4B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0年美国GDP是14.7万亿美元,中国GDP是5.9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强。

但是,这一规模差异不是绝对的。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很快超过美国。至于有多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是2016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芬斯特拉教授的预测是2014年。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预测所指的经济规模与《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数据有一个关键区别,即以什么方式衡量GDP。《世界经济展望》中的GDP是用现价美元衡量的,也就是说,用2010年美元购买力衡量中美两国当年的产出,而IMF和芬斯特拉预测的GDP指的是以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衡量的。所谓的PPP是指在人民币和美元具有相等购买力情况下,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例。按照市场汇率,1美元大致相当于6.5元人民币。如果从购买力角度来看,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异。假定在中国,一个上班族每天早上喝一杯咖啡需要4元人民币,坐一次公交车需要1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喝一杯同样品质的咖啡以及享受一次同等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合计需要10美元,那么从PPP的角度看,1人民币就相当于2美元。这就是为什么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萨布拉曼尼安甚至认为,用PPP计算,中国经济在2010年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美国。

篇10

关键词: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受益人;指定

中图分类号: D922.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27-2

0 引言

众所周知,近年我国银行金融业发展迅猛,个人信贷业务连年快速增长。个人信用贷款因无须抵押物或质押物,贷款手续方便快捷,受到广大借款人的青睐。为保障放贷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特别是应对借款人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无法还款的现象,“借意险”等相关保险产品应运而生。借意险因其投保简捷、成本低,受到房贷金融机构的欢迎。由此看来,金融机构推广借意险的真实意图是以“信用担保”的方式,希望用借意险的保险保障模式获得受益权,从而保证其债权的利益。而借意险作为意外伤害保险,其保障的应是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由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但在实践中,放贷金融机构会通过指定其为第一受益人的方式,剥夺被保险人的该项权利。

1 借意险的概述

借意险是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的简称,“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特指借款人在向合法的放贷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期间内遭受意外伤害致死或致残时,保险公司按保险单所载保险金额给付意外伤害保险金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目前在售的该保险条款的一般设定形式为格式条款,投保人为借款人,或者对被保险人有可保利益的放贷金融机构,被保险人则为借款人。

目前在售的借意险等同类产品,其条款中有关受益人的表述大致相同:“……除另有约定外,本保险合同意外身故或意外残疾保险金的第一受益人为与构成本合同的贷款合同相关的合法银行或金融机构,第二受益人为被保险人指定的其他收益人或法定继承人;第一受益人的受益额度为索赔当时被保险人依据与本保险合同相关的贷款合同的约定仍未偿还的本息总额或者本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两者中较低者,第二受益人的受益额度则为本保险合同的总保险金额扣除第一受益人受益额度后的余额。”

上述借意险条款内容和保险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会引发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第一,格式条款中限制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的做法,有悖于《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第二,当放贷款机构作为保险机构时,其就丧失了投保人的资格,同时也没有缴纳保费,因而也无权指定受益人。因此条款中对受益人的限定和保险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与法律规定和保险原理相矛盾。

上述问题的实质相同:即究竟谁能拥有受益人的指定权,而且可以获得法律的保护支持?从《保险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保险实践来看,放贷金融机构作为借意险第一受益人确存在漏洞。

2 我国关于受益人的法律规定

2.1 有关受益人的法律规定

受益人是在保险合同关系中依法经被保险人指定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当事人,受益人依法享有保险金的请求权,就可以获取保险金,受益人的该项权利在保险事故发生之前属于期待权[1]。

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受益人在保险合同中的地位和权利,受益人是经被保险人指定或确认的,受益人对保险金有请求权,且有权获取保险金。因此,当放贷机构作为保险机构时,其就丧失了投保人的资格,更没有缴纳保费,这时仍在合同中格式化指定放贷机构为第一受益人,就是剥夺了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的权利,也就直接违反了保险法。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保护消费者权利方面明确指出,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不得强制搭售其他商品,也不得附加不合理条件。当借款人向放贷机构申请贷款时,放贷机构将借款人是否投保借意险作为贷款条件的做法,就违反该法,属于不正当竞争。

2.2 法律有关受益权和债权的区别与联系

借意险格式条款中规定,放贷机构为借意险的第一受益人,而非被保险人指定或未经被保险人认可,其目的是以期用债权来对抗受益权,从而保证贷款资金安全,保护放贷机构利益。尽管,保险受益权和债权都是请求权,但二者的区别明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对象不同、主体不同和产生条件不同。

具体说来:第一,受益人的请求权对象是被保险人,债权的请求对象是债务人;第二,受益权的请求权主体是受益人,该受益人是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指定和认可的受益人,债权的请求权主体是债权人,该债权人存在于债权与债务关系中;第三,受益权的请求权产生原因是缘于保险法中赋予的权利,债权的请求权产生原因则较多,一般分为因侵权关系产生的侵权之债、因合同关系产生的合同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以及不当得利之债等。

由此看来,受益权与债权不同,受益权可以独立存在,与债权无必然联系。受益人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指定的,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受益人有权提出保险金的申请,并有权获取保险金。这既能很好地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又符合意思自治原则,当然也契合保险的核心宗旨。反之,如果债权人有权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处置保险金的话,那么保险法及保险合同中就不必存在有关对受益人及受益权的特别规定和叙述了。

因此,根据保险原理、保险法理和保险实务,只有被保险人才能享有保险受益人的指定权[2]。当借款人(被保险人)指定非放贷金融机构之外的其他人为受益人时,在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后,受益人的受益权转变为实际的财产权,受益人有权申请并获取保险金。仅作为债权人的放贷机构,无权要求受益人清偿贷款,除非受益人主动自愿替代还贷。这样不仅符合意思自治,而且还能妥善地保障受益人的利益,实现被保险人的意愿,也就满足保险的核心目的。放贷机构受制于“受益权大于债权”,因此其债权将灭失,致使其放贷资金也无法得到保障。

2.3 保险金可以被认定为遗产用来偿还被保险人债务的情形

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只有三种情况下,才可以按照《继承法》将保险金作为继承遗产处理,可以用作偿还被保险人的债务即借款。这三种情况具体为:第一,当被保险人未指定受益人或指定不明时;第二,受益人先死亡而无其他受益人;第三,受益人主动放弃或依法丧失受益权而无其他受益人。因此,放贷机构想用受益权保障其债权的愿望,其实现可能性较小,只能寄希望于上述三种情况之一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借意险等相关产品中,其格式条款中关于限制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的权利,强制规定放贷机构为第一受益人的内容;以及其都在推销中由放贷机构作为人进行销售,都违背民法基本原则,也违反相关法律,当然更无法获得保险法的有效支持。因此,放贷金融机构实际上根本无法从借意险的保险合同中获得相应的保险保障。

3 关于借意险受益人指定问题的解决建议

3.1 加强监管,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由于保险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被保险人作为弱势方,应将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作为监管的重点。建议保险监管部门在保险条款指定中,做好示范条款,并对有关受益人的指定等问题进行严格把关,禁止在保险格式条款中限制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的做法,从而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对放贷金融机构销售借意险等保险产品的行为进行必要监管。

3.2 完善保险立法,合理保障信贷安全

为有效保障信贷安全,建议完善“债权-债务型保险”的法律规定,为借意险等保险产品的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3.3 创新发展信用和保证保险产品

根据保险原理,为保障放贷金融机构资金安全,“信用保险或保证保险”更符合借贷双方的需求。但目前对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还尚待完善,在保险实践中存在较多法律风险。建议完善《保险法》等对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规定,指导并规范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和开发,满足市场需求。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