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范文
时间:2023-03-24 05:0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①破山寺:即兴福寺,始建于南齐,在今江苏省常熟虞山北麓。禅院,即寺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②禅房,僧侣们的住所。③万籁:指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④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用钟,止歇用磬。
常建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他一生潦倒,仕途很不得意,仅仕为盱眙县尉。大约在安史之乱以后,失去官职,于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大约是常建任盱眙县尉时,游常熟虞山兴福寺后禅院时所作。兴福寺始建于南朝齐时,初建大殿,见一石隆起,左看似“兴”,右看似“福”,故取名兴福寺。唐代传说有黑白二龙交斗,冲破溪涧,而寺就在涧边,因此又称破山寺。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的冷落、沉寂、幽静,从中也透露出作者寄情山水,以摆脱尘世纷扰,排遣内心苦闷的出世之情。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而全诗直接描绘禅院的文字并不多,仅有“古寺”、“禅房”、“钟磬”寥寥数字而已。作者从描写环境入手,着重这里的山光水态,以呈现别样的风景。历代评论家对此诗都非常赞赏,因为它具有清秀、古淡朴素的特点。
篇2
2、“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銮翔。”刘禹锡?《相和歌辞·采菱行》
3、“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白居易《早春即事》
4、“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白居易《自在》
5、“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黄庭坚《窗日》
6、“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纳兰性德《浪淘沙?望海》
篇3
关键词:唐诗;印象派;音色;触键;和声;踏板;层次;色彩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3-0062-03
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是中国作曲家徐振民先生应美国著名钢琴家、依斯曼音乐学院教授Barry Snyder之约于1998年创作的,1999年3月在该院的Kilbourn音乐厅首演。
《唐人诗意两首》,语言清新、意韵悠远,荣获2002年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而后该曲又被定为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指定曲目。
《唐人诗意两首》所选的两首诗作在传世的50000余首唐诗中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上品。第一首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第二首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乐曲的内涵完全源自作者对诗作的理解和领悟。常建是以写风景诗为主的唐代诗人之一,这首古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的、极其幽美的山水画。作曲家用音乐刻画了黎明时分的江南古刹。山光潭影、鸟语花香,一个清净而有生趣的境界,最后音乐在隐隐约约的钟磐声中慢慢地消失。
一、曲式分析
此曲为一个带尾声的单三部曲式,以五声调式写成。#F大调的#g商调式。图式:A+B+A1+尾声
A乐段(1-11小节),平行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乐句1-6小节,开始是#F大调(#g商),在第3小节时转调(F大调的a角)。第二乐句7-11小节,其间进行频繁的离调。
B乐段(12-31小节),也是平行乐段,有两个乐句。第一句12-17小节,开始为D大调,在第15小节处转为F大调。第18-20小节是一个连接句,调性转为c小调。第二乐句从第21-31小节,开始3小节(21-23)为降b小调,从第24小节开始频繁的远关系调对置,每一个小节都进行了转调,乐句结束在A大调上。
A1乐段(32-44小节),是一个平行乐段,两个乐句。第一乐句32-39小节,采用了A乐段的动机,是A乐段的再现。从c大调开始,中间进行了频繁的离调。第二乐句从第40-44小节,属于一个过渡句,在40小节处转为#F大调。
尾声(45-50小节),#F大调#g商调式。
在作曲的手法上,作者受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影响颇深,把注意力集中在阳光幻异的变化、物体丰富的外形、闪烁发光的氛围、难于捉摸的色彩上,通过这些技法来理解客观世界并富有诗意地将它再现。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赵晓生说:“在德彪西的标题音乐中,他并不对事物作直接描绘,而是凭着敏锐的灵性,细致地以新的和声语言与音响组合,飘荡出声音与香味,散发出光芒与阴影,变换出暖调与冷色,创造出―个多彩的和声世界,一个绚烂的音响世界,一个崭新的意象世界。作者频繁地采用了远关系的调对置手法(即在―个旋律里进行两到三个的转调),来达到其音响上的变化、色彩的明暗和层次中的音色变化,通过光与色的表现唤起旁人同样的感受。
二、演奏诠释
作品通过音色、触键、和声、踏板的变化来表现。不论力度大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发出敲击性的声音。纯净、柔和、透明、朦胧,尽可能把声音延长,从而造成更加丰富的共鸣,所有“p”或“pp”都不能弹成一个样子。相反,在“p”或者“pp”的范围内,都要根据音乐的需要,做出更加丰富的层次与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对于音色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感觉,要细心去体会不同层次的不同形象、作用、地位,从而决定不同的音色和色彩。要以轻而薄、纤细而柔软的触键为主,下键的速度要根据所需的音色而定;触键的部位也要根据不同的音色需要而改变;要尽量弹出中等厚度的歌唱性音质,并在时值与音质两方面都极其均匀;触键的方向要多用勾、摸、抓等接近水平的方式,避免发出敲击性的声音;一般来说,不要把键弹到底。不仅要在音量上把旋律层与和声层分开。更重要的是在音色上分开;要以良好的歌唱音色弹奏出柔和优美并且松弛的旋律,以飘而不虚、弱而集中的声音来弹奏和声;在同时弹奏两层和弦时,较高的一个和弦应略突出,另―个较低的和弦应该奏得稍弱些。在踏板的应用上应该多样化,比如根据低音、和声、节奏换踏板,或者轻轻地、浅浅地踩延音踏板;弱音踏板在乐曲中的运用也非常频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弱奏处全部用弱音踏板,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改变音色的手段来运用。
乐曲开始要求的演奏速度是(Lento)慢板。主要主题(右手的和弦进行)的表现应当给人一种清新、飘渺的感觉。作者的要求是pp,使用(una corda)弱音踏板,而主题的主要动机是此曲的根源动机。演奏时触键要非常小心,手掌要绷紧,下键的时候要带方向,尽量做到水平触键,这样发出的声音才会弱而不虚。左手的六连音非常难,因为旋律的力度要求是pp,那么左手的伴奏就要求做到PPP,又因为左手的音区相对要低一些,就更难做到又弱又清楚了。演奏时应使用非连奏的弹法,左手应该尽量绷紧,手指触键时要有一个弹的动作,带一点方向。
在第3小节作者的要求仍然是pp,但是要求(tre corda)放掉弱音踏板,意图是改变一种声音的色彩。在钢琴演奏中,并不是演奏所有的pp或PPP都可以使用弱音踏板的,相反,很多时候是需要用手来控制的。希腊著名的女钢琴家巴考尔说:“我发现用手的重量改变音色或取得所要求的最弱音,其效果远胜于使用弱音踏板。”第7小节主题第二次出现,与主题第一次出现相比较,调性色彩明显要暗一些;力度要求是p,比第一次要强一些、快一些。这些变化是非常细小的,要求演奏者在p-pp之间做出微妙的变化。
篇4
一天三时的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美丽。
早晨。
“一日之计在于晨。”多少人在古诗中赞美了晨这幅画,正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绘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几声鸡鸣打破了漫长而又孤独的夜,晨的来到为这一天平添了几分精彩。
走,让我带你们去公园里看看!穿过林荫小道,几丝微风轻柔的抚在脸上,真是好不惬意。瞧!那几位舞剑的老爷爷,那几个鹤发童颜的老奶奶,彼此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夜已不复存在,这些快乐的笑声让这个清晨又快活了起来…。.
中午。
酷热炎炎的中午,街道间不见一人,太阳好像要把整个大地烤焦了一般。可是,在这样的画中,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来,到体育馆瞧瞧,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正挥汗如雨。当回家时,再美美的冲个凉水澡,那是多么的惬意。
傍晚。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当看到夕阳西下,我不禁发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啊!夕阳的美丽,真是让人无法忘却,霞光洒满了半边天,一轮血红的太阳即将落山。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到老了以后,也会像这夕阳一样吗?
……。
篇5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篇6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
4.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李频《春日思归》)( )
5.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
6.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
7.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
8.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
9.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
10.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
11.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
1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
1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
1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
15.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杜甫《历历》)( )
16.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丹青引》)( )
17.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杜甫《丹青引》)( )
1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贫交行》)( )
19.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20.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
21.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
22.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
23.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
24.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
2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
2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
27.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
28.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
29.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 )
30.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
31.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
32.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33.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篇7
一、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对乐府《木兰诗》的赏析,我首先播出花木兰替父从军中具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片段,并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在战火纷飞的北朝时代,官府抽丁不断,一位巾帼女英雄,在没有长兄的情况下,女扮男妆,毅然替父从军,并因劳苦功高,受到天子嘉奖。然后揭题,学生入情入境。由此,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又如讲授《出师表》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先播放了一遍《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才智卓越,为蜀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文章也写得很感人。下面就让我们透过字里行间,来深入认识一下诸葛亮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此导入,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二、体验诱趣
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首先,教师要变换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肯定。其次,要因材施教。教师要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层次需求:对成绩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抓基础求突破;对成绩稍差的学生,要重参与掘优点。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令教师满意,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的表扬鼓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不仅对被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信心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作为教师,应当珍惜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给他们创造机会,不断鼓励他们,不断让他们取得“我能行”、“我最棒”的成功体验。“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差远啦,别骄傲”,这种一味的警戒和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中,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想学、愿学、会学的兴趣。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自信时,就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压倒。学习的兴趣浓厚,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三、启思引趣
篇8
讲解古诗不能像讲解古文那样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关键,用心咀嚼,以点带面,总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1.抓住诗眼巧引导
诗眼,也就是诗歌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或语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老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2.抓住妙语悟诗情
诗歌中的妙语包括诗句中精美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字以及诗中的名句。有些诗歌没有诗眼,此时就应抓住诗中的妙语,对这些妙语仔细品味,一样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溅泪”“鸟惊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鸟性”“空人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啼”“愁心”等。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二、旁征博引,巧妙开拓
就诗论诗,往往还不够。这时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联类比照,以诗教诗
联类比照就是把相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辅助此来讲,达到以诗教诗的目的。如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可以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联系起来讲。三首诗的基调都是思念伤别,但因人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个“意”把千言万语都包容在内,用一个“同”寓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深切地表达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诗人用想象的笔调浪漫地表达出了思友之情;岑参是把送别的情融在写边地之景中。这样讲,不仅使学生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更透彻,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2.渗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名句内涵丰富,含义深邃,是作者彼时彼地对实际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迪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探究这些句子,从而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名句,达到古为今用、拓宽视野的目的。
篇9
一、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大家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唱歌曲、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把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起来。
如在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绅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绅士,此亦人生快事也!”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句,唱着入手,设疑置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简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休眠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讲授诗歌,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我们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用打开电脑、欣赏图片、音乐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在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画面的西湖风景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时,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继续用电脑播放音乐画面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要合理运用在诗中,就能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比较明显。学习古诗,我们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还可以让学生用唱歌的方法唱出来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最佳教学效果。
如教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时,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王维的《渭城曲》这首诗时,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理解。
篇10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