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范文

时间:2023-04-01 16:0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读弟子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读弟子规

篇1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若能改 归于无

尚掩饰 增一辜

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发怒;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的话,就欢喜高兴,那么,就会有损坏和伤害你的朋友接近你,来到你身旁,而对你有帮助、有益处的朋友就会远离你。但是,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不安,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听到别人指出你的过错,批评自己,却能坦然接受,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亲近你。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走,虽不湿衣,却时时有润泽。《新三字经》说:“笃友谊,管与鲍,重道义,择善友。”

人要能正视自己,无论是得意时或失意时。得意时要淡然,失意时要坦然。

电影《焦裕禄》里扮演焦裕禄的著名演员李雪健,在获奖大会上的感言,像诗一般:“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我会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这份荣誉。过去了的是历史,抹不去的是记忆。过去的总会过去,忘却不了的我会永远铭记。”多么美丽的心灵,多么朴实的语言,他们不要在荣誉中迷失自己。

做人要能闻过则喜,不沽名钓誉,不好大喜功,听进逆耳之言。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所以,居必择邻,交必良友,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这才是有修养的人。

如果是心不由衷,无意中做了错事,说了错话,那只是错了,但如果是有意而为,明知故犯,故意去做,那就不是做错了,而是作恶了。

人不怕犯错误,就怕坚持错误。要知错必改,勇于面对。能把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都改正了,那不就只剩下优点和正确了吗?应该是敞开心扉给人看,让人看个透亮。但知错不改,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加以掩饰、遮盖,那就是错上加错了,最后是错个一塌糊涂不可救药了。古人说“过则勿惮改”,改了就好。放下包袱,就可轻装向前、向前:何乐而不为呢?《论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篇2

坚持一种理念,就是坚持“童蒙养正,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求知”,自然形成“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提高家长“第一任教师”的家教方法,转变家长的思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抓住两本教材,就是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结合《正蒙宝典》为辅助材料,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进行三个优化,就是优化教育过程,优化评价体系,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优化教育过程。我们通过“读―背―解―行”的方式,利用晨读课、课间操后和课前一分钟的时间,配以古今相应的德育小故事来学习和践行《弟子规》,达到巩固道理,知行统一的目的。

二是优化评价体系。我们的做法是在各班设立“追星赶月奔辉煌”栏目,把学生每天方方面面的点滴进步以贴星的形式展示,并将四颗星升级成一个月亮,三个月亮升级为一个太阳。作为评选星级班级的依据,建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跟踪评价表”,落实“《弟子规》自我评价手册”。

三是优化育人环境。我们学校开展了“设岗育人”活动,学生分别承担微机室、院区等不同场所的卫生负责人岗位,以及升降国旗、自行车摆放等不同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到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

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学做《弟子规》和常规教学相结合。在学校,我们充分依托常规教学这一主渠道,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另外,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校本课教材,通过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更好地指导实际行动。

二是学做《弟子规》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当今的教育现象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出现了“5+2=0”的不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2004年学校决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上课,让家长也学习《弟子规》,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正确的育子方法。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们给孩子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这样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学做《弟子规》和读书活动相结合。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两假背宝典”“一日三读”“每周五诵”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即寒暑假组织学生背诵《正蒙宝典》中的指定内容,开学时检测并奖励;每天早晨诵读《弟子规》,课间操后的时间学生轮流解读《弟子规》,晚间亲子同读《弟子规》;每周从周一到周五课前一分钟分别背诵《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中七分之一部分,尤其是“小手牵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旨在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让家长、孩子互学互助,共同提高。

四是学做《弟子规》和实际行动相结合。学做《弟子规》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研读《弟子规》,关键是要用书中的方法去指导实际行动,同学们都知道“读书志在圣贤”的道理,所以会用从《弟子规》中学到的113件做人做事的方法,努力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打牢了很好的道德根基。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格培养;诵读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生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淳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秀的古典经文义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中小学生,就是给了学生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现代的学生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铸造精神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小学学生时代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期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更要从娃娃抓起。因此,中小学校应开展学做《弟子规》活动。基本做法应该是:坚持一种理念,抓住两本教材,进行三个优化,做好四个结合,最后达到五个转变。

坚持一种理念,就是坚持“童蒙养正,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求知”,自然形成“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提高家长“第一任教师”的家教方法,转变家长的思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抓住两本教材,就是以《弟子规》为主要教材,结合《正蒙宝典》为辅助材料,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进行三个优化,就是优化教育过程,优化评价体系,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优化教育过程。我们通过“读―背―解―行”的方式,利用晨读课、课间操后和课前一分钟的时间,配以古今相应的德育小故事来学习和践行《弟子规》,达到巩固道理,知行统一的目的。二是优化评价体系。在各班设立“追星赶月奔辉煌”栏目,把学生每天方方面面的点滴进步以贴星的形式展示,并将四颗星升级成一个月亮,三个月亮升级为一个太阳。作为评选星级班级的依据,建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跟踪评价表”,落实“《弟子规》自我评价手册”。

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应开展了“设岗育人”活动,学生分别承担微机室、院区等不同场所的卫生负责人岗位,以及升降国旗、自行车摆放等不同工作职责,积极参与到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

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学做《弟子规》和常规教学相结合。在学校我们应充分依托常规教学这一主渠道,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另外,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校本课教材,通过系统的阅读和研究,更好地指导实际行动。

二是学做《弟子规》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当今的教育现象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出现了“5+2=0”的不良现象。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上课,让家长也学习《弟子规》,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正确的育子方法。身教胜于言教,家长们给孩子带来了良好的影响,这样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是学做《弟子规》和读书活动相结合。学校应坚持开展“两假背宝典”“一日三读”“每周五诵”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即寒暑假组织学生背诵《正蒙宝典》中的指定内容,开学时检测并奖励;每天早晨诵读《弟子规》,课间操后的时间学生轮流解读《弟子规》,晚间亲子同读《弟子规》;每周从周一到周五课前一分钟分别背诵《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中七分之一部分,尤其是“小手牵大手,同读一本书”活动,旨在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让家长、孩子互学互助,共同提高。

四是学做《弟子规》和实际行动相结合。学做《弟子规》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研读《弟子规》,关键是要用书中的方法去指导实际行动,同学们都知道“读书志在圣贤”的道理,所以会用从《弟子规》中学到的113件做人做事的方法,努力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打牢了很好的道德根基。

篇4

关键词:弟子规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38-01

孩子慢慢接触到了弟子规经典国学的内容,也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但是在刚刚开始的弟子规的学习中,很多孩子都无法表达出弟子规的句子,可能这些句子有些词语十分的拗口,所以他们每一次在念句子的时候都是十分的别扭。如何让孩子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能讲出这些句子,我也在这个弟子规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番探秘。

1 千方百剂――“理解”内容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提出要注意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由于弟子规的句子比较精炼,涉及的内容很广,深浅程度也不同,为了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要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弟子规》的内涵。

1.1“多媒体”一剂强心剂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如一剂强心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视听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让安静、枯燥的弟子规内容“活”起来,让孩子愿意感受,主动探索。

例如:在“对饮食,勿拣择”,为了让孩子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制作ppt“巧虎不吃饭”的故事,在课件里巧虎十分的挑食,所以在与兔子琪琪比赛跑步时,没有跑过琪琪,幼儿对于这个情景感触特别的深,瑶瑶看了说:“巧虎没有吃东西,就跑不动了。”葡萄说:“巧虎他吃得太少了,所以没有力气了。”轩轩说:“巧虎他不吃青菜,就要长不高的。”而这时融融迫不及待地喊道:“就是呀,他不吃青菜,会大不出便来。”听到融融的话,孩子们都笑了出来,他们觉得十分的有趣,她的回答,让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幼儿的切身体会来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呢?于是我就继续问融融,融融你大便的时候会怎么样呢?她说:“我大便大不出来,肚子痛,我就哭了,妈妈对我说要多吃青菜。”这时候孩子们都想到了自己了,甜甜说到:“是的,我有的时候也肚子疼的。”天天说:“我有时候拉的大便还有血呢!”听了她们说了这些,我就说到:“这是应为你们要挑食,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接着我就请孩子们一起看看巧虎后来是如何做的,当看到巧虎吃了青菜,力气变大了,也长高了,孩子们都十分高兴,于是我就趁着这个让孩子们讨论今天的午餐该怎么做?天天说:“我不要把东西扔出来了。”融融说:“我要吃一点点的青菜。”

1.2“游戏”一味调味剂

游戏就如人生无味中的调味剂,不可缺少。在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弟子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充分挖掘教材,尝试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父母呼,应勿缓》中,为了让孩子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我就和孩子玩了一个“点名”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十分的积极,当我点到那个孩子的名字时,他们都会大声的回答我,然后我再请孩子们相互之间喊小朋友的名字,其他小朋友再做回答,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也明白了不管是谁喊了自己的名字,都要给予回应,这样才是个有礼貌的孩子,这样孩子也就间接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涵义。

2 千变万化――“诵读”内容

趣味化的诵读形式能够帮助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诵读。我们在教学《弟子规》的过程中尽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在游戏中学习是最适合幼儿的最喜欢,效果也最好的方式。

2.1相互合作

在诵读弟子规中,我就请孩子们相互配合,用拍手或者拍腿的方式来诵读弟子规,孩子们十分感兴趣。

2.2动作辅助

因为托班的孩子年龄还小,所以在诵读中,我会让孩子自己创编动作,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这样孩子也乐在其中。

3 千思万想――“活用”内容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就是说孩子的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弟子规以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就更加要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1“活”用环境

在我们班级里有很多的功能区域,我就在不同的区域里贴上弟子规的图片,随时随地的提醒孩子要遵守,如:在盥洗室里我就贴上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提醒孩子小便大便后要洗手、在午睡室里就贴了“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提醒孩子将衣服折叠整齐,放在相应的位置、在教室里贴了“兄道友 弟道恭”提醒孩子要和同伴友好相处,这些无声的图片随时提醒孩子该如何去做,让弟子规更加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3.2“活”用情景

在上完《对饮食,勿拣择》后,虽然教学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教育活动却是没有结束,继续延伸到中午吃饭时,在吃饭之前,我就鼓励孩子们要将碗里的饭菜都吃光,不挑食、要对饮食,勿拣择。这时候孩子们都跟我念了起来,在吃饭的时候,陈栩却应为挑食,不愿意吃土豆,这时候旁边的浩天就摇头晃脑的说道:“对饮食,勿拣择。”陈栩听了这句话,没有说什么,就开始吃起了土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马上就表扬了浩天和陈栩,然后我也鼓励其他的孩子,要提醒同伴不要挑食,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景体验,让弟子规践行于我们的生活中,学以致用。

总之,弟子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好方法,但是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方法和日常的渗透也是非常的重要。让弟子规的教学延伸至课外、园外,只有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班幼儿;品德;关注

《弟子规》作为儒家经典,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幼儿园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弟子规等国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从小能得到品德等方面的熏陶与滋养。笔者觉得可以借《弟子规》,从以下“四个关注”出发,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一、关注内容的生活化

(1)聚焦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理解的内容,例如,其中的孝悌部分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很容易被幼儿理解。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教师应该坚持正面教育,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将弟子规应用贯穿于亲切活泼的一个个小故事中,让博大的传统智慧给孩子的成长以温暖的依靠。我挑选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进行一次弟子规的教学活动,自编了有趣的故事,并故意制作了夸张的长相难看的胖胖和瘦瘦的宝宝图片,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挑食会使人营养不良,长得瘦,吃得太多也会不舒服,容易胖。最后出示了一个正常的可爱宝宝的图片,让孩子对比,提问“你们喜欢哪个宝宝呀?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可爱的宝宝?”孩子们对此十分感兴趣,每次到了用餐的时候会说上这句朗朗上口的话,挑食的习惯渐渐改变了很多。

(2)巧作生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如果单一地根据制定的弟子规计划进行教学,或者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平时注意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生成一些活动。例如,一次午睡前,欣欣跑到我身边说:“马老师,我看到小宇口袋里藏了积木。”我随即蹲下来问:“小宇,你有没有拿积木呀?”刚开始他怎么也不承认,过了一会他主动地拿出了口袋里的积木,果然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雪花片。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带回家。小班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认为自己喜欢的就可以占为己有。于是我下午利用了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讲自编的《贝贝幼儿园积木不见了》的故事,引导孩子思考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对不对,为什么。随即教孩子弟子规中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简洁的语言,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不能随便私藏幼儿园的玩具。

二、关注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特别要关注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成功的快乐。

(1)动一动。弟子规的记忆多半是依靠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同时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经典的韵律美、节奏美、思想美。例如,我让孩子边诵读边学一学古人的样子摇晃脑袋或者有节奏地拍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弟子规的韵律和节奏。我还设计了很多游戏帮助幼儿巩固弟子规的学习,比如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就是“碰碰响”,老师把弟子规遮盖住,然后说出意思,让孩子根据意思说出对应的句子,孩子们每次猜对一个都特别兴奋,这样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所学的弟子规,取得很好的效果。

(2)唱一唱。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唱歌,除了让幼儿利用身体动作增加诵读的乐趣,我还和幼儿一起吟唱,选择了欢快、活泼的节奏将经典唱出来,也可以利用课间活动、饭后散步等轻松之余,享受经典的韵律美。

三、关注活动的情境化

(1)创设矛盾情境。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幼儿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学习了语言活动“小兔乖乖”后特别喜欢小兔子的形象,于是我特意改编了一下,开展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活动。

(2)创设兴趣情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活动,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例如,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3~4岁的幼儿在“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我们开展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活动。给孩子们播放了视频,小朋友的妈妈叫他吃饭,叫了半天也没反应,引导幼儿思考这样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四、关注情感的延伸性

(1)活动延伸。通过这样真实的生活情景体验,让弟子规践行于我们的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活动结束,但我们的教育活动却没有结束,继续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出必告,反必面”活动结束,正好要离园了,“小朋友就要和老师分开了,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和老师说再见。”“那回到家见到家里人,你又会怎么说呢?”“要打招呼。”“要和爷爷、奶奶说我回来了。”……于是在班级门口接孩子的时候,“钱老师再见”“马老师再见”“阿姨再见”的声音此起彼伏在。

(2)家园互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一次教学“称尊长,勿呼名”之后,班级里的一名家长在微信上发了这样一段话:“妈妈,我们老师也有名字的哦,(是吗,叫什么呢?)马老师叫小马,(晕倒,你怎么知道的呀?)因为钱老师叫马老师小马的。妈妈,我和你说,小孩子是不能直呼大人名字的,这样不礼貌。”

除了上述的方法利用弟子规来培养幼儿品德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思考如何紧密结合小班幼儿的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弟子规教学,涵幼儿“品德”之花!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弟子规》;班级管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18-03

当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厌恶学习的时候;当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的时候;当马加爵的屠刀向同学砍去的时候;当那些大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挥霍的时候;当学生们在就业单位眼高手低,干活儿拈轻怕重的时候;当台湾的立法院规定大陆人不能走大门的时候;当外国的旅游景点用中文标示:“请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样的提示语言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什么问题?素有文明华夏的我们这是怎么了?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笔者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多年担任班主任。在多年的带班过程中,当我的学生们不爱学习,而是把精力放在吃喝、攀比吃穿用具方面的时候;当学生们之间因为一点点小事闹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团结的时候,笔者的内心非常地着急,思考着该怎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呢?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个个学有所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了《弟子规》,并且去沈阳参加了沈阳市第二届道德公益论坛活动,在论坛上结识了众多的学习《弟子规》的人,那些老师们在上台分享的对于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深深地震撼了笔者的内心,从而使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对于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悔恨不已。在此之后,笔者萌生了一些想法:我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既然《弟子规》能对我产生影响,那么对于那些在校大学生呢?能不能用《弟子规》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也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受益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返回了学校,并且和学校里学习、践行《弟子规》的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这个提议得到了学校部分老师的赞同,于是我们开始行动起来。

笔者开始向学生们推荐《弟子规》,让他们去诵读。然后在班集体的团日活动当中,给学生们放映与《弟子规》有关的公益论坛上那些老师们的演讲。同学们听了这些演讲之后,反响很大。他们在心得体会中是这样写的:“学习《弟子规》使我真的感到了他(它)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他(它)是值得我们学习与遵守的。我认为尤其是对我们的做人、处事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的有帮助。(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2009级学前教育2班?摇皮丽丽)”、“我觉得《弟子规》是培养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好教材,因为一个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有礼貌才能成功。它更是一本讲述了人的一生的做人之道。(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2009级学前教育2班?摇杨亭亭)”等。诸如此类的心得体会不断地反映上来,使笔者的内心感到非常地欣慰,觉得找到了教育学生的金钥匙。此后,在运用《弟子规》管理班级的时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地惊喜:学生们把班级环境卫生和宿舍卫生搞好了,历次评比中班级卫生和宿舍卫生成绩在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教师作业,任课老师对班级教学效果感到非常满意;笔者所带的班级毫无悬念地荣获了学校“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考试作弊的现象,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很多。在学生毕业之后,有些用人单位听说他们学习过《弟子规》,便可优先录用。例如,不管是公立的幼儿园还是私立的幼儿园,都非常欢迎学习过《弟子规》的学生。带班成功之余,笔者也对此进行了反思,反思用《弟子规》管理班级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一、《弟子规》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与精华所在,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序,下分七个部分。全文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弟子规》三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也非常容易记忆,也便于在生活中自检。有很多的学校在利用《弟子规》来教育学生,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内江铁路机械学校的韩玉萍老师也在利用《弟子规》来管理班级,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笔者认为不管近年来西风如何之盛,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杰出的代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弟子规》中的一些思想很容易地被当代大学生们所认同并成为他们今后人生中行为处事的标杆。

我们不能丢弃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注定是要被其他文化形态所同化的。只有坚守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才有真正的复兴的希望。而且中华文化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有借鉴意义的。例如,在如何看待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问题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德在智先,是无可厚非的,意即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才对。但是,由于我国多年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得这几项发生了颠倒。家长和老师们首先关心的不是孩子们的品行如何,而是孩子考试的分数多少。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国古人就已经看出它错误的苗头,《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认为只有解决了做人的基本道德问题之后,才谈得上如何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何等精辟的见解,这样先进的教育思想,即使是放到今天的教育领域也是非常先进的。这简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科文大会上提出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思想如出一辙,而这样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提出又不知比西方的思想早了多少年。

二、《弟子规》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弟子规》之所以会被当代大学生们接受并身体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弟子规》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为规范,很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教育理念很多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但是,国外的教育思想能不能适合我国的国情呢?如何把国际的教育思想中国化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国际教育理念的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所谓的国际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就是国际教育理念引进到中国之后,要有中国人所熟知的中国元素,或者用中国文化去解读这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有血有肉才行。爱党、爱国、爱人民、遵纪守法等这样的说教太过于空洞了,会让人觉得无从下手。那怎样才能把这些空洞的说教变得实际可行呢?我们不妨借鉴《弟子规》的做法,细化行为规范,让学生觉得有“轨”可依,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例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人民,可是我们想想如果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有可能去爱别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学生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可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会产生爱人民的情感。我们也教育学生要爱党、爱国,可是如果一个连自己长辈都不尊敬的人怎么可能让他去尊敬自己的领导、去爱戴自己的党、热爱自己的国家呢?若一个人连养育他的父母都不知道报恩,他又怎么可能去感恩国家所为他提供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呢?《弟子规》中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要求一个人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然后要踏踏实实工作,讲信用,在做好人的基础之上,再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百善孝为先”。说:要实干。那么怎样去做才能够算得上是实干呢?笔者认为凡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实干。我们的目光要放得高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要从小处着手,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情。例如: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内务卫生都搞不好,怎么可能去搞好工作、搞好一个单位的事情?而这些都在《弟子规》中有详细的规定。“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如果学生们将这些项目都做好,那么我们学校的内务卫生检查还会差得了吗?

由以上的叙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当代大学生中引入《弟子规》来进行班级管理确实可行,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1.在大学生中推行《弟子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也随着国内外经济的相互交往而进入我国,拜金主义尘嚣甚上,使部分人迷失了人生方向。社会上,为了一己之私,而导致各种不良社会现象频出。以食品行业为例,苏丹红、毒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等事件告诉我们: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去赚取不义之财已经成为了部分人的人生信条。而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也未能幸免于这股歪风,部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互相攀比,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从父母那里要来更多的钱来挥霍、抽烟、喝酒、穿名牌,浪费了大好青春。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竟然不让自己的父母来校看望自己,原因是怕同学们看到自己贫穷的父母会耻笑自己,这种现象无不令人心寒。

在班级推行学习《弟子规》之后,不少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主动问候父母,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时,他们会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或者给父母写信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不少父母打来电话向学校表示感谢,说他们的孩子学会孝敬父母了,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大部分学生乱花钱的毛病开始改正,他们还会在回到家里时帮助父母干活,孝敬父母。学习《弟子规》之后,绝大多数的同学的学习精神比以前认真刻苦,我班同学在毕业之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部分同学参加当地的幼儿教师招聘,成功率非常高。还有很多同学参加当年的成人高考,也都能够顺利地通过入学考试,继续深造。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们转变了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2.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以及和谐校园。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来源于全区甚至于全国各地,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要带入大学校园的生活当中,而大学宿舍的群体性生活又决定了他们之间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那么学生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弟子规》给出了答案:“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同学之间能够像亲兄弟姐妹那样互相关爱、互谅互让,那么他们互相之间就不会产生较大矛盾,即使产生了矛盾,也不会大打出手。利用《弟子规》管理班级之后,班内和宿舍内部的矛盾少了许多。

大学生们在此前的学校当中或许是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在离开了原有的生活环境,踏入大学校门之后,可能会形成种种不适应。这使得不少学生会有心理落差,觉得大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从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成绩下滑,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混大学。《弟子规》给出了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的方法:“勿畏难,勿轻略。”人的一生并不平坦,生活中难免会有起起伏伏,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快乐生活。

针对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吧,荒废学业的现象,《弟子规》对他们也有劝解:“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在《弟子规》的引导之下,学生夜不归宿的现象比之前大为减少。因此,在大学生中践行《弟子规》,有助于创建和谐的班级以及和谐的宿舍,从而创造和谐的校园。

3.在师范类院校中推行《弟子规》的意义更大。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多人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如果他们能够从学习《弟子规》中有所收获,那么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在他们的学校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弟子规》,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特别是幼儿教师,如果他们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所带的班级推行《弟子规》,那么那些犹如一张白纸的小朋友们将会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其一生幸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

[2]韩玉萍.弟子规——学生成长的雨露甘霖[J].当代职业教育,2012,(9):81-83.

[3]韩大林.弟子规的现代教育意蕴[J].山西师大学报,2012,(4):149-151.

篇7

《弟子规》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它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如何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弟子规心得体会1《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

我们必须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困惑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能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使我们洗涤灵魂,寻找精神,塑造信仰的伟大经典。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它关系到家国,人格。薄薄一本书,在每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我们必须认同“精神的力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走出困惑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决定的力量。唯有被精神信仰引导的人,才能完成个人真正的人生旅程。《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使我们洗涤灵魂,寻找精神,塑造信仰的伟大经典。

弟子规心得体会2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二十一年接触传统文化 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要学会修身齐家,《弟子规》就是根基。如盖大楼要先打好地基,非常重要。《弟子规》教我们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这些都是做人的根基.《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重新拾起。学习《弟子规》,不要求你全部背会,但一定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将其作为励志的读物,在学习应用中寻找幸福。我们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一定不能忘本。长幼有序,是讲求对长辈的恭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积累,也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这样,在自我的修养中,就会不断影响到同事、朋友和家人,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推而广之,我们就能够衔接上,现今人们对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层。

弟子规心得体会3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平,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弟子规心得体会4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

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弟子规心得体会5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很多人说现在的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学是堕落的天堂”。大学生从高中炼狱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监督、管束、约束,获得了空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权,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规划管理的国度,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无法顺应承担。相应的表现就是:早晨七点起床算早,六点起床几乎不可能,八点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点,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学生活的标志,享受风习弥漫整个校园。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羸弱,丧失了梦想、拼搏激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基础性的身心健康。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园心情主调,人生无趣人生没有意义的论调也甚嚣尘上,大肆弥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问题愈演愈烈。迎对问题的同时,一种呼唤,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声音和努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我在这种背景下重读了《弟子规》,当然也是伴随着“国学热“,返回传统的潮流,重读文化经典作品,社会反思和寻求的浪潮是呼应的。也许大学生浮躁颓废现象本身就是与社会整体性浮躁一脉相连的,就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学》等等传统教育书目在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纷纷拉开了热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解读,怎样把握好度以适可而止,这仍是值得考虑商榷的问题,也是需要留待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规范不需要我们去寻找自来会向我们昭示。然而社会自以为这种教育可以一劳永逸,刻印在我们意识里,在今后将永恒的发挥作用。然而事实是我们越来越迷惘。道德规范意识越来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结果是使我们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标准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比初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高,而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又比大学生高,大学生的比社会人员高,人的群体道德修养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我们的伦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篇8

关键词:国学传统;《弟子规》;素质;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18 -03

一、简述《弟子规》、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员工的素质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员工素质的培养则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潜心学习弟子规,传承中华美德。

(一)《弟子规》的由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对于企业来说,是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二)员工素质

员工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通俗的说就是:知不知道做、会不会做和愿不愿意做。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二、《弟子规》与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的关系

《弟子规》的训导是构建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的基石。

(一)《弟子规》与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通过他律的约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从而帮助个人达到成德目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并结合企业的实践,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这就是企业文化。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在现代管理学里,这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这种新型管理理论得到了现代企业的广泛重视。

一个企业若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对员工的约束与开放的关系,那么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很难生存发展。一个企业对员工约束不够,执行力就不强,企业就会没有战斗力;而对员工约束过多,制度僵化,又会影响企业的灵活性,导致活力不足。因此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重要,制度即“规”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对于孩子而言,他将在此约束下,逐渐矫正不良行为,健康成长;对于成人而言,他将在此约束下,认真工作,获得精神和物质回报。

1、上司和下属关系

《弟子规·入则孝》主要是教育小孩子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很具体的讲述了孩子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几乎涵盖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与父母发生关系的所有方面,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了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之后所应采纳的方式方法。

站在企业的角度,把父母换做上级,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教导。它告诉我们:要尊敬上司,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及时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司报告请假,回来后要及时销假。对于上司和公家的东西不要随便动,不要未经允许就拿走。和上司发生矛盾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面冲撞,这样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关爱去处理问题,那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融洽。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弟子规》对父辈和上司的立身行事也具有启发意思,启迪父辈和上司要平等、慈爱地对待子女和员工。

2、同事之间关系准则

《弟子规·出则悌》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与同胞、同辈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对于孩子来说,与同胞、同辈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这是它未来处理社会关系的演练。

同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如何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上级领导有事找别的同事,那么我就应当主动的代为应答,而如果他碰巧没在,我就应当主动去承担他的工作。如果这样去做,就有利于造成一种和睦而轻松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弟子规》与员工素质提升

《弟子规》确有深刻含义,企业员工应潜心学习弟子规,通过提升个人素质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弟子规·谨》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会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日常点滴中培养细心、耐心,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未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这部分的内容亦适用于企业,提醒企业员工要注意各种日常行为细节,自觉遵守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做一个个人基本素质较高的有教养的员工。

2、员工品德才能修养

《弟子规·信》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轻易许诺,因为这很容易养成坏毛病;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飞短流长造口业(人我是非的不恰当评论)。教育孩子不要与人攀比,要重视自己品德、学问、才能技艺的学习和培养,君子忧道不忧贫,养成良好的节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去承认,并且努力改掉它。从企业的角度看,这部分也很有现实意义,是在提醒员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断努力,清醒而正确的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决拒绝邪门歪道的诱惑。

三、如何通过国学传统《弟子规》提升当今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文化

(一)培养富有凝聚力、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奉献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

员工素质的核心是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这是职工所有素质的基础,也是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赖以不断提高的精神依据。而这一素质的持续实现,必须有一种强有力且成熟并能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为依托。

企业文化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道德基础,它是企业人格化的外在体现,是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灵魂和源泉,是员工敬业奉献的道德依据。所以企业文化的成功和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强弱。

(二)必须建立能上能下、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

建立一种使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是使员工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重要外部环境,能上能下的制度是迫使现有岗位的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外在压力,平等竞争使得只要员工的素质提高到某一岗位、某一层次的水准,就可以通过公开、公正的平等竞争获得这一岗位,使得员工的素质提高得到了用武之地。

一旦这样的一种选人、用人机制得以建立和良性运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持续提高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还是现实的。那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型企业就循序渐进的形成了。

(三)建立适合高素质人才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使用平台和薪酬机制

高素质人才是企业整个人才和队伍的精英,他们的使用和薪酬机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整个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简言之就是在使用上,要充分为其创造条件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其自身特点为其安排适当的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以使其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薪酬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其实际贡献和示范效应,可以适当就高安排其相应待遇,从而为次高素质人才尽快达到高素质增加动力。

对高素质人才的使用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使命,那就是带队伍。要根据不同高素质人才的具体特点及其待遇情况为其制定带队伍计划,而最终所带队伍的效果反过来又起到了修正其薪酬待遇的作用。

(四)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培训机制和氛围

学习型企业的机制是建立在一个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全体员工认识都统一到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广泛认知上,然后再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和计划,则全员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重视,一是必须让所有员工都能清醒的认识到企业领导层推动全员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二是企业必须在员工求知的时间上和费用上给予尽可能的支持;三是决不能为培训而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培训的结果是使用,检验培训效果的唯一途径就是看其在岗位上发挥的作用是否得以提高;四是培训的规划和计划必须符合员工队伍的现状,正因为我们看到了差距,才必须脚踏实地,有的放矢。而好高鹜远、急于求成的想法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存在一种“常识性”的谬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适合在所谓“员工素质低”的企业开展,一些人甚至认为,员工素质不高的企业,不应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的模糊认识造成的。

关于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点,就是任何企业都有文化,企业诞生之日就是企业文化启动之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每个企业都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只不过这些文化有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之分;因此,我们所谓建设企业文化,实践上是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摒弃和消除那些劣质的文化。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建设”起来的,而是通过企业长期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一项活动,既受特定的价值观指导,又会附着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是同步进行的。

说明上述两点,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相互决定与派生。员工素质高的企业,未必就一定会形成好的组织文化,员工素质较低的企业,也未必没有良好的文化。员工素质只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较好基础,却不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否导入和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为什么会有“员工素质低的企业不合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样的说法呢?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楚员工素质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简单的、脱离企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而不确定、不好理解的概念,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太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后者可能是现实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阻碍,但是却绝不能成为不合适建设企业文化的理由。因为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中,提出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这样一个目标正是由于员工素质存在问题,所以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员工现有的素质基础上起步来进行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总结和设计,也是要与员工目前的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和建设实践,是指导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逐步提高员工素质的必要前提。

我们有必要对所谓员工素质问题进行分析了。许多企业都提出了关于提高员工素质的问题,但是对于员工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界定,又存在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有一个调侃文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文人坐船过河,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文人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哎呀,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那么,你懂历史吗?”文人接着问。船夫老实地回答不懂。“那你就失去三分之二的生命了。”文人说。话音刚落,河面起了风浪,船晃得厉害,文人感觉很害怕。船夫问文人:“你懂得游泳吗?”“不懂。”文人惊慌地回答。“哎呀,那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船夫说。这里,我们想用这样一个带有一点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故事,来映射企业在员工素质培育方面的误区,就是只重视了员工技能性操作等工具理性的培养,而缺乏对员工价值理性的培养。

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和员工工作价值观角度出发,员工素质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意识,二是市场意识,三是技能养成。所谓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于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团队合作与个体努力等这样一些基本点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本源上启动员工通过组织成长实现个人成长的愿望,使员工在认清上述问题之后,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能力。所谓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职业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因此,我们习惯理解的员工素质,只是表述了知识、技能等事实,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是说明了其自身素质,而未说明其“职业素质”。

毋庸讳言,上述两个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并不意味着就是通过简单的企业文化活动及教育来解决,而是要与企业的有效管理结合起来。

因此,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员工素质的高低并不简单取决于员工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职业意识的高低。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一结论的历史铁证。

时代的进步让一些弱化了圣贤经典学习的人,开始兴起了《弟子规》培训热,这也是文化的一种时兴,值得追捧,因为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提升了良好文化氛围的建设。如果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我们的员工和企业德业日渐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毓秀,李新路.弟子规[M].河南人民出版社编,2007.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篇9

一、坚持党系统和团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认真完成学习笔记,一年来团委坚持学习党的前沿理论知识。提团的理论知识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局部。组织团委人员从报纸,高政治素质。同时。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加强学习团的基础理论知识,紧跟时代主旋律,为以后培养适合企业的学生做好充沛的理论准备。

二、加强团委惯例工作

组建各班级团支部1统计在校学生在册团员数量。

用严格的组织顺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发展新团员。

3收缴团费

三、深入开展德育教育

组织我校本校区千余名学生听取了中华优秀文化讲师团解读弟子规讲座。受益匪浅,112月初校团委依照团市委的统一安排安排。感悟颇丰。团委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开创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

为了全面贯彻中等职业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的教育方针,212月中旬。将中华优秀文化讲师团走进校解读弟子规讲座加以延续,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团委举办了以“孝”为主题的征文竞赛,学生踊跃投稿,用心感悟孝的真正含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较短的时间内,2010年。前任团委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团委有序开展了各项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也还有很多方面的缺乏,例如团的基层组织还较薄弱、团青工作的层次水平、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等还需要不时创新和加强等。以后的工作当中,将不时地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理论学习,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广大青年学生服务。2011年团委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切实加强共青团的自身建设。增强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持“党建带团建,双建促发展”原则,进一步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10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我校历任领导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及经典诵读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展。2000年,来自台湾的陈功雄教授应邀来校为师生们做“爱与乐”的专题讲座,在他的倡导下,我校把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6年秋季,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开展起来了。根据不同学段,学校教务处安排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一至三年级以蒙学为主,主要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内容。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大学》、《中庸》、《论语》。初中主要安排《老子、庄子选》。通过晨诵、暮省、周悟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六年来,他们的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典经文。一部部经典美文,一章章哲思妙语在孩子们的嘴里总能信手拈来,出口成诵。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媒体的关注:《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海峡导报》等媒体先后报导了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情况,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学生不仅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更悟到了许多道理。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为可喜的是,学校把开展经典诵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事理的明断,意志品格的锻造,以及儿童心灵的滋养等,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一、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弟子规》是一本德育教育的百科书,里面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内涵可谓深厚。通过近六年的德育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言语、行动、待人、接物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们把《弟子规》划分为八个部分,把每一部分的教育核心用一个字提炼出来。第一部分“总叙”,整本书的纲。我把它提炼为“纲”;第二部分是“入则孝”,是教育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我们把它提炼为“孝”;第三部分“出则悌”,教育小孩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对长辈要讲究礼节,我们把它提炼为“敬”;第四部分“礼”告诫小孩待人接物要礼让谦恭,要有严谨的处世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把它提炼为“礼”;第五部分“信”,教育小孩对人要有诚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我们把它提炼为“信”;第六部分“泛爱众”,教育小孩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把它提炼为“爱”;第七部分为“亲仁”,教育小孩要亲近仁义,亲近有学识、道德、修养的人,我们把它提炼为“亲”;第八部分“余力学文”,鼓励小孩如果有多余的体力、精力、时间,就多读一些书,探求更多的知识,我们把它提炼为“学”。八个部分,八个章节,每一部分围绕教育核心进行内化和拓展教育。《弟子规》行句短,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内涵却很丰富,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起到识文明理的作用,我们结合弟子规德育故事的阅读和讲述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谦逊有礼”、“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博学善思,勤奋好学”的品格教育。我们通过弟子规里的蒙文和训文来教育孩子,告诫孩子。启迪孩子可以做什么?告诫孩子不能做什么?一些孩子总喜欢看到表象就断言,老师们总会说“见未真,勿轻言……”,一些孩子喜欢揭别人的短,这时老师总会念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这样的教育例子很多,老师们把学生的行为与弟子规的韵文对应起来,诗与文相合,行与义相接。在童蒙养正中健品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经典诵读中引导孩子明辨事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语》仅有一万多字,但却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可以说,《论语》里的每一句都是高度浓缩的哲思妙语,充满了智慧。学生们不仅在“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侉“中懂得了交友之道,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于,则寡悔。”中悟出了处世之道,更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找到了心灵之道。在安排学生诵读《论语》这部分的内容时,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诵读原文,然后对照译文体会文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再辅以大量的典故及故事进行理解和推究,探寻《论语》中德育教育素材。慎交友、讲诚信、施仁义……孔子的每一句话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在熟读《论语》的基础上,提炼格言警句,然后对照译文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每一个章节诵读完之后,老师们都会布置学生摘抄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格言或警句,组织学生收看《于丹心得》及阅读“孔子故事”。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一些老师针对学生交友不慎导致其学习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的现象,开展了“慎交友,择益友”的专题讨论会。根据孔子的择友标准:“友直,友凉,友多闻”展开讨论。还有的老师展开了“讲诚信话,做诚信人”的主题班会,学生从《论语》中择取了大量体现“诚信”的警句,进行分享交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经典诵读中锻造孩子的品格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是对历史上无数个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后的总结。它告诉世人: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顽强的性格、超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过人的处事能力,所谓猝然临危而不惧,经得起任何考验。而这些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所以成大事者,必然会经历琐屑事情的磨难,经得起泰山压顶的考验,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才能从容应对一切,才能顶住一切困难和压力,才能坚守心中的信念和理想。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争取到上天赋予大任的机会。像这样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名句在古文经典中有很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中要特别留意具有不同教育意义的警句。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在实践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养分,获得教育和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品格教育作用的文句进行归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识记它。在诵读中明其意,悟其理,励其志,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在经典诵读中滋养孩子的心灵

“在这个时代,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著作,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这是一位国学教授在一次学生提问中说的话。《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告诉人们:“水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水能听能记忆,那么我们身体内的水同样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灌输的东西是不善的、不正确的,身体里的水所携带的、所记忆的就是不正确的,通过玩、听故事、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去掌握大智慧经典的内容,牢牢记住,溶于血和肉里,一旦融入,就会成为遗传基因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不断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在经典中学到多少知识,汲取多少知识养料,更希望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向上向正向善的能量逐渐壮大起来,从而达到心灵和智慧的全面提升。也就是滋养孩子的心灵,纯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六年的诵读中,许多孩子在经典美文的熏陶下形成了较好的精神素养,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窥见一点民族的、传统的特质。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佳丽,如果说水土的浸染和天侯的滋润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和气质,那我们在孩子身上,用经典的美文和智慧的妙语必定能启迪他们的心智,滋养他们的心灵!我们让孩子快乐地读,自由地读,在诵读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诵读中感受清新儒雅的文化气息,在诵读中滋养心灵。

中国古文经典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孕育着丰厚的历史底蕴,闪耀着璀璨的智慧光芒。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推广儿童经典教育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儿童经典教育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而古文经典是浓缩了人文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凝结了先贤哲人的思想和智慧。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撒下文化的种子,必然使之终身受益。并且,儿童是能够轻松愉快地诵读古文经典的。另一种是持反对和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适宜进行经典教育,更有甚者,他们认为那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是文化上的糟粕,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