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范文
时间:2023-03-31 17: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
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
来到这个世界上,
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
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
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
每一个生命诞生的偶然,
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
是一种奇迹呢。
有时我甚至觉得,
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
哪怕永不相遇,
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
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
远远的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
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
这岂非是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此生此世,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
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
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
篇2
够了。这简直是一串名字迷宫,每个名字都是一个路径的暗示(或者是诱惑?)。仿佛你必须依靠这些名字,你才能面对这部戏剧。不是吗?假如你依旧不知道易卜生这个名字,没关系,还有一连串名字等着你,你总该知道这个名字吧?还不知道,那《雷雨》这个名字呢?濮存昕这个名字呢?名字层层递归,直到你恍然大悟,发现某一个名字是你所熟悉的,于是你试图逃回出口,最后回到这部名字叫做《名字》的戏。
这一切像猜谜游戏,唯一不可能成为答案的是谜面本身。和所有谜语一样,在福瑟的《名字》中,唯一丧失的便是名字自己。各种各样的名字就像完全不负责的旅行向导,把你带到戏中以后,忽然失去行踪。你可能会很茫然,试图从戏剧的本身中去抓取某些本应出现在一连串名字之后的东西。
在走进剧场的时候,观众确实会抱有各种期待。然而其悖论在于,这种期待越是得到满足,观众反而越失望。他们期待着被虐待,期待着被不断地打破期待。尤其当这部在场外就已经拥有各种强烈暗示的戏,不同的观众显然抱有各自的遭虐欲求。同时,他们会对每一个和“名字”有关的细节过分敏感,像盯着魔术家的手。
戏开场了,小情人正在抱怨,他们回到了多年未归的家,却充满着冲突和紧张,然后不同个性的家庭成员逐一亮相,而彼此间却总有着显而易见的――疏离感。对,疏离感,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在所有西方艺术史社会史文学史戏剧史哲学史中,这个词被无数次地提及,它几乎成为了整个西方现代派的一切作品的基本标签。卡夫卡、布莱希特、艾略特、萨特、加缪、尤奈斯库、贝克特……在大学文学系的试卷上,用疏离感来描述现代派大体不会错。远行的归人,家庭冲突,人和人之间的疏离,从卡夫卡到贝克特,这一切已经得到很充分的展示和描述。
假如这种疏离感是一道线索,那么此前的“名字”能够很轻松地被纳入戏的意义系统。因为名字意味着一种指涉,意味着对对象加以表征。而现代派的最重要特征便是这种表征联系被切断。所说的,便不是所说的;所是的,便不是所是的。卡夫卡的主人公去寻找城堡,他是找不到的;萨特的人们在交谈,实际上在独语;贝克特的流浪汉在等人,也是不可能等到的。这是现代派最主要的修辞术之一,“名字”当然也将如此。于是男主角果然不负众望地说出了那句台词:
“他甚至都没有问我的名字!”
是的,不会问你的名字,无数现代派的先驱们都已经剧透给我们。你将会微不足道,你将会被消解,你的爱情,你的生活,甚至你的存在本身都有可能被消解,对你的折磨才刚刚开始,不必激动。
接下来,他们在一切意料之中,讨论起婴儿的名字,男主角发表了一通关于生命和交往的宏论以后,开始默默读书。这仍旧不令人意外,因为所有向现代派先驱致敬的符号都已经促使观众用寓言的方式、用隐喻的方式、用象征的方式来理解这部戏,而不是一个熟悉的故事。纵然角色们开始说一些漫无边际毫无意义的话,都没法让观众们感到陌生,在《等待戈多》和《秃头歌女》里,他们早就经受过磨练啦!
现代人的口味越来越重,因为他们什么都吃过,他们善于在各种细微的表征中觉察作者的魔桶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宝贝。而一部需要对现代观众构成审美挑战的戏剧也无疑是困难的。正如这部一连串的“名字”所勾勒出的《名字》,舞台和观众之间的紧张张力已经越来越松弛,而默契感也越来越稀疏。就这一点而言,却和戏剧中所表现的“名字”缺失不谋而合。
“名字”意味着阐释,暗示着和其他“名字”之间的关联。然而《名字》却拒绝这种关联,舞台上和舞台下的每一个人都像那名可怜又颇可笑的男主角,被“抛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这种困境来自于哪里,或许连他自己也闹不清楚。那名可疑的腹中胎儿仿佛是整个世界的第一推力,它尚未诞生,但它已经存在,在它的策动下,这对情侣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里。它暗示着一个未知的未来,它貌似主宰了这个家庭将来的命运,然而它却没有名字。“命名”,这是一个神圣化的仪式,而父母都期待能用祖先的名字为这名婴儿命名,或许意味着对于传统家庭的想象?或是对当下家庭冷漠现状的抗议?但无论如何,命名依旧没有完成。那种巨大的痛苦和不安的根源始终是一件躁动的,但又难以名状的事物。
这是符合现代生活景象的。和所有现代派作品一样,《名字》不像古典戏剧那样营造幻觉,相反,它更愿意把生活视为幻觉,并扯掉那些幻觉,像电影《黑客帝国》一样,把实相展现出来,即使实相很残酷。“名字”形成了现代人之间唯一的区隔,人和人之间唯一的差别所在。抛开名字,这个人究竟是谁,已经没有关系。男主角始终低头读着书,丝毫不理会女主角的情感和言谈。这一景象是对这个家庭表示不适的反应,但更像我们当下处境的常见景象。譬如说,要是把书换成手机呢?
在戏的最后部分,来了一个和整部戏基调格格不入的人。他是女主角的幼年伴侣,他性格爽朗外向,他调整了所有人的气氛,他和尴尬的男主角形成了对照。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有名字,他的名字始终在整个剧情内贯穿着。他是男主角的反题,也是现代社会的反题,他更像一个人们在梦想中的,遥不可及的对象。是情感对象,也是欲望对象。他的存在,让现代人神往,这种神往以记忆的方式表现出来,仿佛过去曾经发生过爱恋,仿佛很美好。然而现代人很清楚,这种情感和欲望只能想象而无法企及,因为她的腹中已经怀上了那个无可名状的,灾难性的现代胎儿。
篇3
上课之余,我还兼着学校文学社指导老师的工作。一次在课堂上,我说想办一份校园文学刊物,想让大家帮忙起个名字。小若红着脸,慢慢站了起来,咬了咬下嘴唇:“梁老师,叫《爬山虎》行不行?”但当我问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时,敏感的小若却再一次沉默了。一个谜一般的女孩。我想,在小若的心中,一定藏着一个故事,和绿绿的爬山虎有关的故事。
一周后,我在校园外碰见小若,她推着一台轮椅,上面坐着一位中年人。“老师,这是我父亲。”还是那种淡淡的语气,就像淡淡的丁香花一样。第二天,小若敲开我办公室的门,将一叠稿纸轻轻地放在我的桌上,又像一股清风,从我眼前消失了。
稿纸上一个个工整圆润的字构成了答案。小若本来有一个幸福安定的家庭,父亲是小县城里的医生,母亲是一家幼儿园园长。但一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幸福的甜蜜在瞬间烟消云散。那年六月,16岁的小若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全省最有名的中专。那年头,能考上这所中专简直就是一种荣耀。高兴的父亲借了一辆汽车,带着小若和母亲去山里玩。回来路上,雾瘴渐起,盘旋的环山路上,父亲如履薄冰般的驾驶,但还是在一个大拐弯处和一辆小货车不期而撞……等小若醒来,她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事实有多么残酷:母亲在车祸中死去,父亲重伤,成了高位截瘫;货车司机死亡,自己家负全责。唯一的幸运,父亲在最后一撞到来时猛打方向盘,小若只是受了轻伤。
这就是命运,小若暗暗思揣。办完母亲的丧事,她仍像一只受伤的小鹿,惶惶然,受的是内伤,在心灵深处。当忧伤和哀痛一丝丝被放大,活着的意义就成了一个命题,真,或者,假。拉开房间的窗帘,轻轻推开窗户。好多天没有开窗了,一直不想开,怕亮光会刺激眼中的泪腺。此刻,在小若心头,活着,已是一个假命题。
猛地,有一丝绿轻轻地碰到了小若的手指,一朵黄绿色小花映入眼底,一只黑红相间的不知名虫子在花间舞蹈。小花周围是一片深绿,铺得满满的。小若这才想起,年初,一楼的邻居曾在楼的背面种下几株爬山虎。贫瘠的地,没有浇水,无人施肥,没有阳光,这么快,它们就爬到了自己的窗前?
微风中,满目绿叶荡漾,纷繁小花静放,无名小虫歌唱。来自大自然的生命力量浓缩成一幅画,展现在小若眼前。那一刻,小若的眼泪掉了下来,像断了线的一串珍珠,晶莹透彻,但她却再不想死了。
小若果断地卖掉房子,赔给货车司机家人;带着父亲,来到省城,在离学校最近的城中村中,租了一间房子,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父亲。为了父亲不寂寞,课间休息的短短二十分钟,她也会百米冲刺一般跑回去,给父亲换换尿布。或者,只是唱一首歌。
篇4
您们好!
看到你们青春飞扬的笑脸,我感到自己年轻了二十岁。为此,首先向你们表达我真诚的谢意:谢谢你们,让我年轻了二十岁。
其次,我感谢你们坐在这里耐心听我讲话。
另外,请大家看看我的额头(头微前倾,用手指额头),满是皱纹吧,可是我要说这不是皱纹,这是深刻!在这里,顺口卖句广告:看看这满额的深刻,大家应该感到值得,因为我的讲话绝对物有所值。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用青春抒写大爱”。我先讲讲我对青春的感觉。
青春,是个朝气蓬勃的字眼;青春,写满了自豪和骄傲。曾几何时,青春人的青春脸上却划满了忧伤和彷徨。每当我看到这些年轻而忧伤的脸,就情不自禁回想我们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难道激情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到底是什么夺去了我们年轻人那灿烂的笑脸?许多的人答案是英雄的缺乏。
诚然,英雄人物确实离我们好像相当遥远了。伸出五个手指,我们数不出有几个叫得出名字的英雄。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可以说得出谁的名字呢?张海迪、史铁柱等,曾经激励了多少人的雄心壮志,并激励他们在崎岖的人生路上执着前行,不管前面遍地荆棘。记住他们的人,看来也不多了。可是如果我问,谁知道谢霆锋、周杰伦的?相信年轻的朋友们的声音会响彻雷贯全场。连我这个半老头子都记得人造美女郝路路,又有谁会不记得那些全球飞的歌星、影星呢?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会说,张海迪、史铁柱他们属于上一个时代。确实,上个时代的人毕竟属于上个时代,我们延续的也只能是他们的精神——拼搏向上、不断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现代企业为什么提倡“拼搏、团结、乐观、尊重”的企业精神。
我们总认为现在的生活里,没有英雄,没有雷锋,只有平淡、无味和无所谓。我们不怕平淡。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哪一个年代的人不都是平淡生活着?包括英雄。可怕的是我们把无味、无所谓当作了生活的本质和原汁原味。生活无所谓,日子就越加如蜡嚼;日子如蜡嚼,生活也就越加无所谓。如此恶性循环,年轻的朋友们,美丽的青春,人生的黄金时代,不就是在无所谓中消逝无影了吗?我记得我初中时刻在课桌上的座右铭,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句有名保尔名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不应碌碌无为(概记),只有这样,当我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到那时候,我就能自豪地对自己说:今生无悔。
这句话激励着我走到今天站在你们面前说话,我虽然已经没有年轻的年龄了,但是我要说,我与你们一样年轻!因为我的心充满的不仅仅是热情,更是恒久的激情。
而恒久的激情靠什么来永久维持?靠信念,靠理想。理想和信念是人生前行的永不熄灭的灯塔。有理想、有信念才能把人的短暂一生的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才能主动把无味的每一天变成有意义的每一个绮丽日子。
每个人心里都有爱。我们常常把爱分为大爱和小爱。小爱通常是献给小家的,大爱通常献给大家和国家。走在街上,我常常感动于那些爱的细节,比如丈夫为妻子擦汗,年轻的母亲地孩子细心照顾呵护。这些小爱是维系家庭的绳子。
感谢坐在这里的每一位听众。“”版权所有
今天能在这里与这么多年青的朋友们谈话,我感到很荣幸。(微笑)最后我用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是你,是我,是我们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
篇5
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忽然,背后飘来一声冷笑。我迅速地转过头去,看见了我想看见的人。
“伏地魔。”我扬起了嘴角,让我的嘴弯成一个僵硬的弧。“我知道你会来的。”
“我也知道你会来的,哈利。”汤姆·里德尔也笑了,笑得很稚气很骄傲。
“我们,开始吧。”
我飞快地抽出了我的魔杖,直指这个我憎恨了多少年的妖魔鬼怪。这下,是比谁先把咒语念出口了。我身子几乎不停地颤抖,挣扎着念出了那个可以令人从此不再爬起来的魔咒。
“阿瓦达索命——”
“阿瓦达索命——”
呵,到底还是我先把咒语射出来了。伏地魔,比不过我。他怎么会知道我现在还在霍格沃茨多么认真地学习。伏地魔本身就是一个僵死的灵魂。无法成长,无法进步。
一道绿光从我的魔杖顶端喷射了出去。我看到了伏地魔惊恐的表情。他把魔杖高举过头顶,从上往下指着我,叫道:“麦西库林阿曼达命没!”
“啊?”我愣了好一会儿。我从来没有学过这个魔咒。真的,从来没有。
一道眩目的蓝从他的魔杖中射了出来。就在我欲躲闪之时,蓝光毫无保留地击中了我。
我的胸口一阵剧烈的疼痛,我捂着胸口,倒在了地上。眼前,一阵眩晕。
我输给了他。
我感到好累好累,连讲话都很吃力。
“你……你赢了,伏地魔。”说着,我抵抗住全身的又一阵痛,用尽力气,坐了起来。
“我本来不想用这个魔咒的,哈利。”伏地魔异乎寻常的平静。“是你逼了我。这个魔咒是在任何书中都没有的——它的使用者只能是拥有异常强大的力量的人,也就是拥有伏地魔的力量的人。”伏地魔说到这里,冷冷地朝我笑了。
“我低估了你。”
“是的,哈利,你低估了我。本来我真的不想伤害你。整个世界在我的心中,只是一场游戏。一场充满着血腥和凶杀的游戏。哈利,对不起。我用了整个魔法界中最具有杀伤力的咒语——这个咒语,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我。只有我。”
我的呼吸已逐渐变得沉重。我使劲地盯着他。我知道我的眼神,极度不怀好意。其实我早就知道,这场战争,必定有一人死亡。非他,即我。
“哈利,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伏地魔弯下身子轻轻地在我耳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么温和的一面。“哈利,你几乎就能打败我了。你几乎就能成为霍格沃茨历史上永远的伟人了。可是,我比任何人都强大。这点你要记住。当初你想杀了我时,你多么自信啊。那是三年前,你还在霍格沃茨上学的时候。你施展了你全部的魔法,那时我是多么的怕你。然后我就作弊了。你知道的,哈利。我真的对不起你。其实我早就已经死了。你只有十一岁的时候,我在禁林里干的事,你也看到了吧。我的躯体是个空壳,我的灵魂已经不复存在。我本来就没有想杀你。我宁愿失败,然后永远地死去。我知道,我再失败多这一次,我就会死了。”
伏地魔一直低着头,脸上悔恨的表情被我一览无遗。
“伏地魔。”我很吃力地抬起了头,眼中的光直射入他的眼睛,他甚至低下头,不敢看我。“很抱歉,我没能杀了你。” “我知道,哈利。是我对不起你。当初罗恩和赫敏被我杀了的时候,你是不是很恨我?我知道你恨了我。你一直以来就恨着我。当时我想把你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夺走。但我没能夺走你。你太强大,我不能轻松地把你杀死。你真厉害,哈利。你每年都击败我一次。我有时真想一死了之。这几年你变了,你变了,哈利。你走上社会,发现了人心的险恶么?发现了跟霍格沃茨完全不同的世界么?我一直在注意着你。其实,我很喜欢你。”
我已经不能连贯地说话了。是的,伏地魔太强大,太强大。“伏地魔,”我竭力使我的声音变得平静,可我做不到。我的声音,细若游丝。我的眼神,逐渐涣散。
“哈利。”
“答应我一件事情。”
“好吧哈利,我能办到的,一定会给你办好。”
“答应我,以后不要再在魔法世界惹事生非。这是我最后的愿望。你已经杀了我,已经满足了你的需求。现在,答应我,不要在伤害其他巫师了,伏地魔。这几年你在这里已经杀了这么多人。已经到了你该休息一下的时候了。”
说完这段话,我再也没有力气了。连思考的力气都没有了。世界,就像沉浸在一片死寂中。说完了这段话,我真的再也没有别的需求了。我的眼前一片模糊,我觉得好累好累,只要倒下去,倒下去,就可以永远地休息了。
又一阵疼痛向我无情地袭来。这次,我真的倒下去了。永远不会再起来了。
这时,伏地魔居然拉起了我,把我轻轻地扶了起来。我无力地把头偏到一边去,世界在我的眼前逐渐模糊不清,我知道,我的时限就要到了,近在咫尺,无声地朝着我笑。
我张开了口,想费尽这一点力气说些什么,但嘴唇动了动,却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来。伏地魔又说话了,说话的声音很虚幻,就像我在梦中听到的一样。
“是的,哈利。”他的声音充满了悲壮。“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哈利·波特。今天,我赢了,但,你打败了我。”他回身飞速抽出自己的魔杖。“我也要休息了。真的。我不会食言。以后伏地魔将永不存在了。以后,伏地魔这个名字,将成为霍格沃茨永远的一段历史。也许,我早就应该这样了。”
渐渐地,伏地魔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只要我一闭上眼睛,我就将坠入永远的深渊。我的意识逐渐模糊,我已经无法思考,无法做任何事,只要我平静地等待着它的到来,它就很快会把我领走的……
忽然,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传来一个震耳欲聋的声音:“麦西库林阿曼达命没——”
这个巨大的声响,震动了我那逐渐逝去的意识。伏地魔又在杀什么人么?我下意识地转头朝那扶着我的手望去,又一次看见了那眩目的蓝。
伏地魔的魔杖,对着的是自己。
我忽然,流泪了。泪水顺着我的脸就这么地流了下来,我抬头,望见了伏地魔那失神的眼睛。他紧紧地抱着我,他的眼中,闪耀着泪光。
一次剧烈的疼痛,又把我拉向了死亡的边缘。也许,我的生命真的应该结束了。霍格沃茨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巫师,分别来自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的两个学生,一起躺在了海边的悬崖上,这应该是整个事件最好的结尾吧。
篇6
最近几天,很多人在谈论深圳的“放火拆迁”。这个城市的民治街道组织二百四十名执法人员,一把火烧掉了近千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在这些违法建筑里生活的七八十户穷困者就此失去栖身之所。执法队的负责人说,“这样拆得比较干净彻底”。这个话还是太谦虚了,那个“比较”是完全可以去掉的,这样拆得最为干净彻底。
不知道这场“干净彻底”的拆迁,在人类历史上是否有先例。被烧掉的确实是违法建筑,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贫民窟,恐怕都是未经获准而建起来的,可曾听说哪个国家、哪个城市的政府如此“干净彻底”地焚烧?且不说国内迁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难民,都是非法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土地的,没听说哪个地方会将难民营一举摧毁。
这场大火令舆论界的情绪很不稳定,人们在表达震惊和愤怒。那些被烧掉栖身之所的人们怎么样呢,不知道,他们已经消失,他们的情绪稳定不稳定,谁知道呢。
火已经熄灭,他们到哪里躲避阳光,到哪里睡觉,到哪里生火造饭,这不是执法人员要关心的事情,不是那个叫“民治”的街道要关心的事情,好像也不是正义的人们关心的事情。他们本来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而拆迁使得他们进入管理者的视线,大火使他们进入了正义者的视线,拆完了,管理就完成了;烧光了,正义也表达完了;他们仍然是他们,只是比被管理之前更凄惨。他们是一个正在迅速现代化的社会里的弃民。
前不久,媒体上报道陕西省宁陕县广货街镇的民政干部将患有重病的流浪人员遗弃在秦岭山上,致使这名流浪人员在饥寒之中死亡,现在这名官员已被法律追究。我想,那个流浪人员就是“弃民”的象征。
这个流浪人员是因为迎接卫生检查而被丢弃的,他的身份相当于一堆垃圾,如果他能够行走,他应该被喝令离开,那样他就是一堆会走动的高级垃圾,而他身患重病,于是要用车拖走,同普通的垃圾没有分别。他的姓名至今不为人知,这不奇怪,难道一堆垃圾需要有名字吗?他需要的是被处理,被丢弃。曾经看到报道,流浪人员在车祸中死亡,民政部门要求索赔,这是基于垃圾突然卖出高价的兴奋,还是基于生命的尊重。
贫穷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但也可能是令人讨厌的现象。这个现象不合乎日新月异的景象,当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让贫穷消失的时候,可能就需要让贫穷者立即从眼前走开,而那些不肯走开的贫穷者就是“麻烦制造者”。那个被丢弃的流浪人员,那些搭建棚屋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些人,这些人成为人们视觉和嗅觉的污染源,他们不符合“窗口城市”的特性,不符合“窗口地带”的风貌,不符合迎接检查这个“窗口时间”的要求。
还是前些天,一对矿工兄弟从北京房山区的一个非法采煤点的冒塌矿井中自行爬出。这两位矿工被困五天,自行生还。此时,房山区政府组织的救援已撤离现场四天。地方安监人员说,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同样产生于他们的生命被放弃。被困五天,救援停止已四天,就是说救援只进行了一天。报道说,停止救援是开了会的,是“出于科学考虑”决定的,“会议认为:事发地属于采空区,被困人员已不具备生存条件,继续救援极易造成次生事故危及救援人员安全”。科学认为这一对兄弟“已不具备生存条件”,于是他们被放弃了。他们现在活着,是“反科学的”,是与“会议决定”的结论不符合的,但仍然活着,不是“奇迹”又是什么呢?
篇7
银河系中有一到两千亿颗恒墨,我们的太阳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颗;在整个宇宙中。星系的数量在十亿以上-我们的银河系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以这样的数量,“存在外星高等文明”是一个合理的假设。
在Marvel的《浩克星球》中,钢铁侠、神奇先生、怪奇博士等人秘密组成的“光照会”,认为绿巨人浩克对地球的威胁太大,于是计划把他弄进飞船发射到外星球去,等于流放。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飞船轨道发生了变化,于是浩克没有降落在原定的目标――一个平静祥和的无人星球,而是坠毁在了另一个处于战争中的星球Sakaar上。
这是一个贫瘠荒芜的星球。由于邻近虫洞,所以上面有许多漂流到这里来的机器人,还居住着不少力量强大的住民。而当地的野蛮人也一直在和他们打仗。浩克率领叛军了Sakaar星的红国王,自己称帝,并娶了当地女子为皇后。本来对他来说也算是不错的结局,可是这时,他来时所乘坐的飞船却突然爆炸,几乎摧毁整个星球,大部分居民死亡,其中包括他的皇后和未出生的孩子。
惹怒浩克的下场可想而知。狂怒的浩克带领Sakaar的幸存居民杀回地球,找光照会算账……
在科幻作者眼里,遇到外星人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遇到才是怪事。从威尔斯开始,外星人入侵始终是经典科幻题材。而漫画就更加不必说了,开山老祖就是一个从氪星来的家伙。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氪星的历史――或者说设定,也发生了几度变迁。
在1938年超人初次登场的《动作漫画》第一期里,作者西格尔和舒斯特只有这样一段简单的描述:“当一个遥远的行星因为衰老而毁灭,一位科学家把他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放进一艘匆匆建造的飞船,射向地球!”此外还有一段附加说明:“……该星球的居民的身体结构比我们先进数百万年,这个种族拥有巨大的力量”。
看出什么来了?对,氪星当时还没有名字。超人的生父Jor-El的名字也还远在天边。而且,当时全体氪星人都有超能力――整整一个超级种族!这还真是三十年代的思想^1939年,报纸上的超人四格连载推出两周之后,西舒二人对超人的背景做了进一步解释。他的故乡和父母都有了名字。而且,氪星人的力量来源也在几十年中不断调整,现在的版本已经是他们吸收地球的黄色太阳的太阳能之后才会出现超能力了。
80年代中期,DC重启了整个DC世界的设定,最重要的就是超人的设定。氪星被描绘成一个高度文明,但缺乏人性的星球几乎没有感情,受精卵在人工子宫里长成婴儿。服装也有所改变,用长袍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进入新千年的时候,这一设定又被调整,取消了人工子宫的设定。
而在最新的“新氪星世界”中,超人夺回了从前被布莱尼亚克偷走的氪星城市坎多,将其复原。其中的居民在地球的黄太阳辐射下也拥有了超能力,但是还不熟练。由于氪星和地球问的文化冲突,加之坏人从中挑拨,氟星居民们全城搬到太空轨道,利用水晶技术建立新的星球“新氪星”。新的设定里结合了超人历史上所有的氮星服饰风格,将其解释为不同的阶级(公会),有不同的着装。
这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因为它描绘了两个文明之间的摩擦。
文明“被发现”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地球文明相对低等的情况下。(如果外星文明可以前来,那他们的科技必然比我们发达很多),但无论低等还是高等,双方势必互相猜疑,因为保证自己种群的生存,是一个物种必然的第一选择。
假如Jor-Ef事先已经确定将地球作为目标,他势必曾经发射过探测器,调查过地球和其他类似行星的生态和文明。不少作者也描绘过这样的情节。在他的心中
他相信人类是善的,否则不会把他的独子交给他们;但是,在人类看来,强大的氪星人只是威胁。虽然他们了解超人的好意,但对力量本身,却怀着深深的恐惧。如今,面对一下子多出来的数以万计的氪星人,个个都有超人般的力量,而且不知底细,谁能放心?然而氪星人的态度也没有什么帮助,毕竟在他们看来,流血的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照你们这些低等生物的方式行事?
超人夹在中间,进退两难。这种事情需要非常谨慎的折冲,但这实在不是他的强项。本来,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高等物种和低等物种首次以非战争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直接接触。也许换一种情况,两个文明能够和平相处,而不是这样疏远的冷和平一一超人的存在证明,人类和氪星人的文化差异并不非常大;
按照亨廷顿的观点,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可惜在宇宙尺度下,影响这种合作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和加德纳・福克斯的《太空孢子》就是一例。漫画讲述一种降临地球的太空孢子让全球降下大雪,人们发现它来自某个小行星,同时发觉该孢子可以成为完美的能源,于是利用孢子建造了武器,摧毁该小行星。却不料那个小行星的居民是友好的外星人,他们向地球提供了比核能更好的能源――孢子,但作为用法说明的飞船却坠毁了……于是,他们的好意换来的是地球发射的炸弹……
这篇漫画于1951年在《太空之谜》发表。由于《太空之谜》的故事多以圆满结局为主,这个充满反思的故事显得独树一帜。此时铁幕方才拉下,黄金时代的尾声刚刚响起,在大多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漫画中,这篇《太空孢子》则代表了对文明之间隔阂的叹息。
文明之间的碰撞,只是要面对的挑战之一。人类的未来,将要面对更多的问题按照科幻小说家的描述,接下来该是星际殖民,然后是人类银河帝国的兴亡,黑暗的时代、人类银河系的重新发现,以及人类进化成各种生命形态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每一步都隐含着巨大的危机,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尾声
在迈向茫茫太空的旅途上,我们早已迈出了第一步,势必将继续走下去。就像最早登陆的鱼类,最早站立的猿,这小小的一步将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整个物种的命运。
我们的行星是不过是银河一隅的渺小星球,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别的文明…或者被发现。总有一天,人类将会同比我们的文明程度更高的物种接触。无论结果如何,这都会深刻地改蛮人类历史,
篇8
沙华,她叫沙华。
我听说她曾经一度地逃离,那是痛彻心扉的奔逃。
她仿佛逃到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是仅属于他一个人的时空。
你看见了吗?我就站在这里,一直在这里。我看见有远方的风帆向我驶来,又离我而去。
我喜欢听从那种古典的金色喇叭里传出的声响,在一个空旷的空间里,慢慢听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乐曲。
记忆盒子
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人。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属于一个世界的人。
后来她死了,死在我的记忆里面了。
肉体还未腐朽,她便一个人孤零零地先行到死中去了。
然后呢,记忆被萎败的花泥覆盖,他就这么轻易地随着尘埃漂泊到远方去了。
记忆要有多长,才能随它到达另一个世界。漂泊于中,我看见天空的清朗。
无数次在梦中,我看见了沙华的影子,她仿佛是一渺烟魂,缭绕着我的灵魂,羁绊我的一生。
我有时说,我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亦仿佛,沙华就是我的另一个灵魂,许是,她是我的灵魂的影子。
记得沙华说过,一个人,只要一秒钟,就能踏上另一个世界的地土。
一个人的灵魂,仅仅只要一秒钟,便能和这沉重的肉体分离。
你看见了吗?我就站在这里,一直在这里。你看见远方了吗?你看见远方的曼珠沙华吗,它在风中摇曳,它在风中颤抖,是害怕被尘埃燃烧成灰烬吧。
那,就是我啊,是我啊,沙华。
世上有一种解药叫遗忘,有一种毒药叫回忆。
它们仿佛是我前生今世的羁绊,岁月的藤蔓,使我沉淀在往事的沙漏里,无法自拔。
那罪孽的记忆盒子,被我扔进了冰冷的。我渴望得到一切救赎。
地狱火车
《佛经》中写道:人以恶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俱至,必有火车来迎。
我站在两个时空的交点,看见地狱之火车缓缓向我驶来。
蓦然回首,我抛弃了所有。
我踏上火车,缓缓向那个世界驶去。
我看见我的灵魂如彼岸的一抹烟云般在车站的上空袅袅升起,缓缓飞向那金色的麦田。
那是仅属于我一个人的旅途。
人生在世,往事历历在目。只是我已不再属于这个世界,朦朦胧胧的背影,那些往事一幕一幕呈放在我眼前。
记忆的碎片,零零落落,叮叮当当,掉落在地面上,融入赤水与清泉。
我从车窗向远方眺望,我把头枕在椅背上,双手合十,这将是最后的仪式。
我祭奠已失去的,被人遗忘的。
因为,当我下车的时候,这一切都会被我遗忘的。
所以,请原谅我——那个时空,爱我的,我所爱的,人和事。
想起上官婉卿小说《烟花祭》中的地铁
她坐上了一列名叫2046的地铁。
2046是一个寓言,一个现在成人世界的政治、情感、生命寓言。人们都在追寻一段无法再回头的过去,一段希望又无法企及的未来,一列载满爱情却无法达到终点的慢车,一个远在彼岸的年份。
2046也是一个秀场,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如染魔怔,注定无可逃遁。
2046更是一段人生,聚散离合,进退沉浮。
想起属于我的那班列车。
那趟深褐色的地狱火车。
流离彼岸
恶魔说:我拥有世间的一切罪恶,可我也渴望光明。
腥红的记忆如潮水一般向我涌来,眼前出现幻觉,我看见了沙华的死。我看见了我的前生。
想摆脱自己的灵魂,但这是不可能的,遍体鳞伤是唯一的结局。
缓缓地,门开了。
那是另一个世界,不是前世亦不是来生。那是我用尽一生一世铸就的彼岸。
相传有一种花名叫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生生相错。
他们的命运是两不相交的平行线,没有一点波折,面无表情的,静静默想。
却只有在死去的时候,他们都萎缩在泥土里,拥抱,亲吻,死亡——却是永远的相聚。
那是我的水色的另一头,亦是开满彼岸花的彼岸神话。一生一世,永垂不朽。
很想张开双臂,拥抱温暖的风。没有时间的世界,没有红烛燃成冥冥烟尘,流离于此。
有时候想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就会突然迷茫慌乱起来。自己在那个世界活了十年有余,却仍没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生命的本质即是虚无,是茫茫一片的空白。
沙华死去的时候很恬静,甚至带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我不知道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如此安静地面对死亡。
春天是落叶的天堂,有些树叶熬过了冬天,却注定要被春风吹散,凋零。洋洋洒洒。
《说生死》中,寸天说:
生与死,本身就是必须的
就像起脚和落脚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我一直执着追寻那个仅属于我的世界。
相信那是一个幻想,用自己的意念和思想支撑起的时空,总有一天会倒塌的,灰飞烟灭,似乎从来不曾出现在我的世界之中。
我心甘情愿。
我看见那水面的浮影,随着水纹一点一点地荡漾开,霎时支离破碎。
人,心,与灵魂。
篇9
[关键词] 《乡愁》;俄罗斯;钢琴音乐
音乐是电影里的重要元素,在电影里起到加分的作用。俄罗斯的电影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部电影很有名,除了电影本身的高水准,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很有特色。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电影本质的追求的导演不多,塔可夫斯基不仅是这不多中的一个,还将这种追求做到了极致。这样的电影也最容易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导演进行交流,产生精神上的强烈共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厚重神秘的,他的电影里的音乐是充满哲理意味的,每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有特别的意义,也有着特殊的使命。《乡愁》里的音乐不是一般的动听,也不是一般的美,音乐是讲述者电影之外的故事,十分奇妙。本文将深刻分析《乡愁》里的钢琴音乐,一起进入《乡愁》里的别样的诗情画意。
一、塔可夫斯基与《乡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俄罗斯电影史上非常有名的导演,他也被认为是继爱森斯坦之后的天才导演,同时也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只有七部作品,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求质不求量,七部电影作品,《安德烈・卢布廖夫》《镜子》等。虽然数量上是很少,但是部部都是精品,都被奉为经典之作。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着眼于追求生命的真谛以及作为个人在社会上的精神寄托。塔可夫斯基曾经在专业的电影学校学习过,有非常丰富的电影理论知识。在正式拍电影之前,塔可夫斯基曾经拍过一些短片,最著名的就是《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作品在1960年还获得了纽约学生影展中的一个奖项。短片的成功算是小试牛刀,真正让塔可夫斯基名声大振的是他导演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折桂,让人见识到了他的才华。
成名之后,塔可夫斯基并没有在各种名利中放弃自己对电影本质和生命本质的探索和追求。在他接下来的作品中,他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上,入木三分。不得不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厚重的,带着对生命的敬意和执著的专业精神,让人可敬可叹。某种意义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追求的更多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商业成分几乎是没有。在这点上,塔可夫斯基坚定不移,也做出了很多牺牲。这种坚持是对电影本质的尊重,也是对祖国的一份挚爱和家乡的拳拳之情。他除了自己拍电影,还曾经与外国电影导演合作,在异国的天地中,让他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更多的灵感。《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电影的艺术品位和质量水准都非常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在忧伤氛围下表现出电影最大的美感。这部电影承载了塔可夫斯基最为最基本的人对道德的责任和感悟,闪耀着最光辉的人性之光。
二、影片《乡愁》的钢琴音乐
提到电影《乡愁》,就不能不提到电影里的钢琴音乐。音乐越来越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渲染电影的气氛和烘托情节都具有巨大作用。《乡愁》这部电影的基调是悲伤,悲伤的情绪最适合用音乐来营造了。音乐融入电影里,不仅能增加电影的可看性,也能升华电影主题,也能表达出导演的诉求。塔可夫斯基虽然是导演,但在音乐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自己的电影十分严格,但这也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乡愁》里的电影音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钢琴音乐,选用的钢琴曲也是著名钢琴家如贝多芬的古典钢琴音乐。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洋溢着另外一种音乐,那就是有着俄罗斯特色的民谣两种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很好衬托出电影的风格和主题。音乐很好的烘托出了电影男主人公表戈尔恰可夫的人生各种际遇,他是一名诗人,诗人总是多愁善感,对生命有诸多感悟,对生活十分敏感。他孤身一人在意大利游荡,郁郁不得志,在游荡中舒放着自己的灵魂。在电影的很多场景中,电影音乐都会突出强调出来。很多人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都不陌生,在《乡愁》电影中,这部钢琴篇章中的“欢乐颂”的调子不止一次响起过,让电影中的人物,也让银屏之外的观众感受到丝丝安慰。男主人公本来有一颗破碎疲惫的心能感受到一点温度,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这是电影的魅力,更是电影音乐的魅力。
(一)威尔第《安魂曲》
电影里有很多表现俄罗斯旖旎的平原风光的画面,静谧恬淡,让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之下,配上悠扬独特的俄罗斯民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的完美。俄罗斯的民族韵味自然而生,一点都不突兀。除了俄罗斯民谣之外,在电影中,还有非常有名的钢琴曲参与其中。《安魂曲》是威尔第的作品,威尔第是意大利有名的作曲家。这首曲子带有意大利风味,但与电影很贴切,也与主题相互呼应。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用意大利人的曲子作为电影音乐,也十分应景。
这首世界闻名的《安魂曲》,威尔第创作于19世纪中叶,曲子具有浓郁的怀旧风味,这是威尔第专门为自己的好朋友同时也是诗人曼佐创作的。这首钢琴曲除了作曲者本身的故事之外,曲子同时还有其他的意味。曲子取名为《安魂曲》,是希冀所有的亡灵都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既然已经失去了生命,那就不要再受到来自心灵的折磨。由此可见,这首曲子还带有强烈的宗教烙印,但是威尔第并没有落入宗教曲的窠臼,而是在宗教曲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创新。曲子的调子难免世俗,但也脱俗,在悲壮中能细腻地感动聆听者。
俄罗斯民谣和威尔第的钢琴曲不止一次在电影中响起,可见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有多大。《安魂曲》在电影结尾处还特别突出的出现,这是为了与男主人的故事相得益彰,让音乐的故事性更好地融入电影里。《安魂曲》充满了悲剧意味,但这也是让观众能在巨大的悲恸中感悟到生命的无常,更能珍惜生命,也能在现实生活的艰辛万苦中依旧有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也是电影传达出的深刻主题。在电影的结尾,导演有意无意地重现了电影开头的意大利美景和俄罗斯的原野风光,配上俄罗斯极大难度的女声吟唱,让电影有了新的意味,也有了新的高度。
(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除了威尔第的《安魂曲》,《乡愁》这部电影中,还有一首不得不提的钢琴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这首钢琴曲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钢琴音乐,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巧合的是,这首曲子也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都与男主人公身边的故事有关。音乐出现的场景刚好也是电影的重中之重,也是电影的部分。在《第九交响曲》第二次出现时,导演采用的办法是让这首曲子重复响起。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理解。事实上,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也是电影技巧最突出的地方。《乡愁》,从电影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和电影大致的走向,这也是导演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基本理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和释然,导演通过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如泣如诉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和理念。除此之外,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和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一样,相对于这个冷漠的社会,谁都是弱者,《第九交响曲》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一主题。
贝多芬是世界有名的钢琴家,除了贝多芬的作品感动人之外,贝多芬自身的故事也同样十分励志。众所周知,贝多芬耳朵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为了理想,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地音乐创作。他的作品或激昂,或悲伤,都表达出强烈的对生命的不屈服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这点上,事实上,与电影所要反映的主题是十分吻合的。我们都喜欢听有故事的音乐,贝多芬自身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运用进电影中,更具有看头,也让电影中的音乐充满了味道。导演塔可夫斯基挑选了这首《第九交响曲》,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男主人公戈尔恰可夫刚认识多米尼克的时候,进入他的房间,导演采用的是这首钢琴曲的前半部分,音乐充满激情,高昂激劲,表现出音乐独特的生命力。但是当《第九交响曲》第二次响起的时候,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确是这首曲子的后半部分,与男主人公自焚这一悲惨境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生命的礼赞,更是电影主题的凸显和升华。
电影音乐除了展现电影的主题风格之外,对电影故事主人公的心理塑造同时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九交响曲》是充满力量,充满活力的钢琴曲,不得不说,贝多芬将英雄身上具有的抗争性和热情都挥洒在了自己的音乐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影片中的人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是在被动中跟着命运沉浮,受尽了人生的磨难。电影中人物的言行,事实上也是导演塔可夫斯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感情寄托可以通过电影画面和电影叙事展现,同时也可以运用电影音乐来烘托。《第九交响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可看之处,也为电影自身的风格增添了色彩。
三、结 语
人性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一向是许多导演在追求电影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的内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迸发出强烈的哲学意味和随处可见的淡淡忧愁,塔可夫斯基有七部作品,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乡愁》,将悲情情怀达到了极致。塔可夫斯基除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探讨,同时还对社会道德和时间的流逝都十分关注,运用巧妙梦幻的镜头传达着自己的情感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在忧伤氛围下表现出电影最大的美感。这部电影的艺术品位和质量水准都非常高,这部电影承载了塔可夫斯基思想中最基本的人对道德的责任和感悟,闪耀着最光辉的人性之光。电影的钢琴音乐很显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与电影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电影成就了音乐,音乐也成就了电影。
[参考文献]
[1] 黄文达.诗意何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
[2] 郭威.电影《潜行者》中的声音――兼及塔尔科夫斯基的音乐与音响美学 [J].四川戏剧,2009(04).
[3] 刘宣杞.《乡愁》――仿佛梦境,仿佛倒影[J].东方艺术,2011(07).
篇10
没有文凭,没有师承,蔡志忠15岁成了职业漫画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还被选入日本高中课本,1999年12月8日,蔡志忠被授予“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奖”,称赞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
其实,蔡志忠并不是一个只会埋头画画的人,而是拥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桥牌高手,他九次入围亚洲杯,一次世界杯,在各级比赛中获得215次冠亚军,并出任台湾桥协理事长。此外,蔡志忠曾闭关九年研究物理学,颇有心得。
蔡志忠已68岁了,可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创作力:去年,他只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19本书,而在另两个月中,他画了2450张国画。
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做这么多事?他身体中源源不断的动力从何而来?这一切,是因为他的毅力特别强吗?
蔡志忠的答案是:任性而已。
每个人都能干很多事
我现在出书,比过去可慢多了,不过高兴时,速度仍会很快,去年两三个月我出了19本书,其中一本有4万多字。
这没什么奇怪,人写东西本来就可以写得很快。巴尔扎克写《高老头》,总共只用了25小时,而另一部长篇,他也只用了71小时。巴尔扎克一写就不停,直到写完。我也是这样,最长时在屋里待了42天,除了吃喝、睡觉,一直在工作,因为我在做自己最爱的事,当然停不下来。
累不累?其实也不累,因为不讲话、不乱动。人讲话、乱动是很累的,白白耗费精力,而我面对电脑,保持一个固定距离,我对此很挑剔,差0.5厘米都不行,然后选择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脊柱完全垂直,臀部只坐在椅子的一根木头上,这样,除了手指,全身任何地方都不再动了,就当自己不存在一样。
其实,去年我还用两个月画了2450张画,平均每天40张,在这期间,我还干了很多别的事,比如拍电影、写剧本等。人做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累,有的事,说出来似乎很多很惊人,可只要你喜欢、想做,那就一定能办到。
真正厉害的人都非科班出身
我闭关九年研究物理,因为我喜欢看书,看自己不懂的书。
人不一定要专业学习,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也没做物理专业,而是在专利局里当三等专家。科班的人为什么不行?因为他们读的书太少了。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某一门课的课本有100本没有?而我为了自学物理,一口气就读了台湾出版的全套150本物理科普书。
我上学时,我问老师,为什么筷子插在水中,看上去是歪的?老师说这是折射。我问为什么会折射?他说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速度不同。我又问为什么会速度不同?他就躲了,后来别人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就能得诺贝尔奖了。我因此知道了,学校无法教给我什么,因为它告诉你的只是公式,不是思想,这样的教育只能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
1990年我移民温哥华,因为我喜欢买房子,在台湾买了10套。一次看进口电影,它由三个故事组成,最后一个故事是讲一名外国画家如何将旧仓库改成画室,我突然觉得挺不错,便打电话问中介,那里的房价如何,那是1988年,中介说大概20万元,我说,那么我也买一个吧。
但到了国外才知道,那里不是工作的地方,华人很难发挥作用,移民们整天醉生梦死,如果让我整天闲待在家里,我会像疯了一样。
在温哥华,我原本准备画《易经》和西方哲学家,带了很多书过去,但西方建筑太难画,我放弃了,《易经》画了一半,才发现自己并不真懂,所以下决心研究佛学。
研究了三年佛学,我那时智慧最高,便开始挑战物理,因为物理是宇宙最高法则,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涵盖在内,哪怕是写字,笔之所以能把墨迹留在纸上,也是因为有地心引力在发挥作用。
赚钱要早不要太多
研究佛学,研究物理,画画,拍电影,写书,因为我喜欢。
我36岁时就已经赚够了钱,那时我就下决心:今后只做好玩的事。我总说,钱不是要赚得多,而是要赚得早。赚得早,你就有能力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赚得多,其实没什么意思,就像美国当年的老范德比尔特,他当年赚了1.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GDP的1/87,换算到今天,相当于比尔・盖茨财富的三倍,可他的后代却并不幸福,一辈子被钱压着。
这个世界有如旅店,这房间今天你住,明天就要换他住,所以没必要执著,也无需逃避。我们每年要过各种奇怪的节,我36岁便写好了遗嘱,给自己造了墓,因为死亡只有一次,要及早做好准备。
我是个很会赚钱的人,除了买房子,我还收藏了3520尊古铜佛,如今赚了一百到一千倍,蔡澜有篇写我的文章,叫《他是外星人》。
没有赚钱的压力,所以我画《三国志》《西游记》等,都是提前画好,然后慢慢出版,不用一边画一边出版,那样时间跨度太大,没法培养读者。
很多人问我:你是不是有个团队在帮你的画配台词?可哪里是这样。画漫画最好玩的部分是思考,而把脑袋里的想法画出来反而没那么好玩。我怎么可能把最好玩的东西交给别人做?
不成功因为你怕和别人不一样
当今的社会,人人都很忙,因为大家对成功的定义有误会,觉得成功就是名利地位。可几千年历史看下来,究竟记了几个有名利地位的人?被人们记住的亡国之君的数量,远比英明之主多。至于有钱人,就更无法留名了,石崇被记下,还是因为他被抄家。
历史只记录创造者,因为这些创造让后人一直获益。从秦朝到今天,出过那么多县令,可为什么大家就记住了李冰?还不是因为都江堰至今仍在被使用。
我们知道王之涣,仅仅因为他那20个字,我们知道张继,也仅仅是因为他那28个字。可以这么说,王之涣的名字就寄托在这20个字中了,没有这些字,王之涣也就湮灭了。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究竟做过什么事,如果世界因你而好,你所做的有益众生的事一直存在,那么你的名字就会一直存在。
可问题是,今天的人都太恐慌,生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学习成绩比别人差,你着急,钱比别人赚得少,你也着急……一方面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一方面却又生怕自己不如别人,这不是悖论吗?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最拿手、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哪怕是做好米粉汤也行,那么你也是成功的。
老虎伍兹站在果岭上,就是高尔夫的神,可迈克尔・乔丹站在果岭上,就什么也不是。明明是打篮球的料,干吗要去打高尔夫呢?
我从来不觉得跟着别人做事有多重要,我没手机,没名片,每天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人要是怕和别人不一样,那还怎么可能出类拔萃?
另外,很多父母热衷攀比。其实,有了好的性格,孩子自然能成功。这就像毛毛虫整天除了睡就是吃,为什么它这么幸福?因为它的父母只做对了一件事:把它放对了位置。生命中最大的智慧就是放对位置。
找到快乐才能坚持下去
很多人说要努力,这样才能成功,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人不努力,可努力有什么用?努力只是比不努力强一点而已,马云是靠努力成功的吗?我看还是他选对了路。
孙正义当年创业时,还差两个月就拿到毕业文凭了,但他等不及,比尔・盖茨他们不也是这样?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看到路,千万不要放弃。你能看到,其他人就也能看到,不马上出发,你就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