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4-07 04:4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冬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立冬的意义

篇1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信大家都对立冬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节气立冬的含义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立冬是什么意思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字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不一样,所以即使立冬了,有些地区气温依然很高。

狭义:立冬节气后就是冬天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建立。

广义:低于10°以下的气温

我国国境区域跨度大,就算除开华南沿海、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也不是一同入冬的,古代以中原为尊,各种习俗也是由此传承,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黄淮地区设立,所以,入冬主要也是符合黄河、淮海一带的气候规律。而南方地区入冬稍晚。

立冬当天吃什么立冬当天可以吃饺子、咸肉菜饭、膏滋、甘蔗、糍粑等食物。

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立冬吃什么水果1、苹果

苹果熟吃可止泻,生吃可治便秘,饭后吃能助消化。研究人员还发现,—天吃一个苹果,对肺大有好处,可以减轻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恶化。

2、柿子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

3、菱角

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冬进补的药膳佳品。

4、冬枣

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

5、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6、吃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三候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冻

水已经能结成冰。

二候地始冻

土地也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即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三候具体解释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冰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冬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篇2

1、他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节,而你还站在他许下诺言的那一天。

2、爱是一个诺言,也是一场盛宴。

3、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为何忙碌,我都会在此守候。

4、看看我的眼睛,你会发现你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5、没有你的日子就像一本没有书页的书。

6、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7、我需要他,正如我需要呼吸空气。

8、看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9、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爱,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没有你,如果地球将要毁灭,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是我唯一想见的人”。

10、当我看到你,我知道我会永远在你身边,永远爱你。

11、爱过就好,用不着把刻骨地相恋变成念恨的分手。

12、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群,相同的只有你和我;时间在变,空间在变,不变的只有对你无限的思念!

13、热烈的爱情是不可抑制的渴望。

14、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15、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

16、正是因为爱才悄悄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是默默的情怀;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你表达我的爱。

17、在每个想念的日子,想你不容易,不想你更难,愿以一片难懂的心情,深深思念你!

18、遇上一个人要一分钟的时间,喜欢一个人只需一小时的时间,爱上一个人要一天的时间,可要我忘记你却要用上一生的时间。

19、我不要短暂的温存,只要你一世的陪伴。

20、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

21、看透了世界也看不透你。

22、只要你愿意,当你失落失意的时候,最需要一个肩膀的时候,告诉我,我会立即出现。

23、不要仗着我对你的好向我使坏。

24、愿你的爱乘着飞翔的白鸽,展翅高飞。

25、尽管还不曾离开,我已对你朝思暮想!

26、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

27、不要骗我,你知道即使你的谎话我都会相信。

28、假如每次想起你我都会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将永远在花丛中徜徉。

29、我会想你,在漫漫长路的每一步。

30、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31、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32、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

33、哀莫过于心不死。

34、没有了爱,地球便成了坟墓。

35、我不能没有你, 没有人会代替你在我心中的位置。

36、爱比大衣更能驱走寒冷。

37、爱,意味着永不说后悔。

38、离开后,别说祝我幸福,你有什么资格祝我幸福?

39、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是你!

40、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41、不要依赖别人,是你还有人可以依赖的时候才说的出来的。

42、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43、两颗相爱的心之间不需要言语。

44、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45、在爱人眼里,一千里的旅程不过一里。

46、感情的戏,我没演技。

47、生命如花,爱情是蜜。

48、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49、不被理解的弱小只好一直坚强。

50、生不对,死不起。

51、有了你,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你,我多么希望自己再度迷失。

篇3

1、诗意:一场细雨带来了许多寒意,却没有结成霜冻。庭院前树上的叶子,已经一半青一半黄了。春天离现在立冬没有多少天,哪里的梅花绽开时散发的香气比较香。

2、原文: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冬天,白白一片,是神奇的,有着不可侵犯的神圣。有着然人尊敬,然人欣喜。随着一片片白雪从仙女手中落下,新的一年也即将降临。

一大清早,我高高兴兴的起了床,这是因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一打开窗户,啊的一声!外面的风景真是太美了,雪白雪白的,我兴奋的跳起来,这是因为我喜欢堆雪人!看!外面雪这么多。

可是一出去,我就打了个寒颤,脚步不禁退了一步,但是我又想起人要有毅力,所以我来了!我戴上了手套来堆雪人,我用手来抛雪,呵呵!一下就弄来了一大堆,可是我并不会摆呀!怎么办?我想了想,突然!一位大哥哥过来帮我堆了雪,“堆雪人当然是要堆起来嘛”!那位大哥哥哥亲切的说了出来,“好”我说,堆雪人是要圆形的头,所以我用滚雪球的方法来,滚着滚着雪球变圆了,我高兴的笑了起来,“终于堆好了”我松了口气,虽然天气很冷,但我已是满头大汗,哥哥也表扬我做得好,我开心的走回来家!

冬天的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但我认为堆雪人是件有趣的事,因为你的劳动带给了冬天的第一个风景!

二中四年级:周志凯

篇5

大沁塔垃,一座拥有二千多年历史朴素而美丽的城市,辉映着多少月光如银,千年的北风掠过这如雪如梦的意境。几曾何时,辉煌的过去己经远游在南国的梦中,如雪的记忆,一片苍白,铺洒出一条人生不归的天路,人生如也,是故,人生,恰似一路风尘,风雪过后掩埋了一切心路的坎坷。人生,大写的千年足音,看,战鼓,远去了号角的长鸣,千年的足音,千年的雅韵,远走了九嗥,远去了,如冬的旧梦,萧萧…………

冬是一幅画,一种人心灵内部的感慨!

当北风夹杂着冷冷的飞雪,急速扫过心身时,心灵的门楣,便一下消逝地自我封闭了。于是,躲避冬的荒芜,叹息,是人回避现实的自然反应,只在自己的书纬中,取一支笔,一张纸和一本陈旧的日记,将烦闷与忧愁流于笔锋之上,将尘封的记忆之门,悄然打开,将情的真谛刻画在日记多情的扉页

上。在红尘中,承受着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虽说孤独是一种凄冷的美,寂寞也是一种美,一种无声息的态势美,叹息的美,心房里奏响命运的a大调交响曲,在这单调的书房中盘旋,小屋里唯独有你,吟诵着陆游“钗头凤”的鸣,独有你赞叹李白的孤傲清高与飘逸!

篇6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迁移;完全理性;有限理性;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022-02

[作者简介] 白云涛,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决策支持系统;

甘小文,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 (江西 南昌 330047)

《中国改革》杂志总编辑温铁军认为,“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同时还指出,如果说20世纪农民问题是土地的话,那末,今天的农民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谈到就业问题,自然会想到入城进镇,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1]。对此问题,汪小勤、田振刚在他们的有关文章中认为,制约我国农村人口成功迁移的因素主要有:(1)城市就业的概率;(2)迁移者的择业能力;(3)有关制度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托达罗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流动的研究指出,迁移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到迁移成本的大小,显然,邻近地区劳动力迁移成本较低,得以优先转移[2]。笔者通过比较迁移者的成本和得益而建立博弈模型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首先我们假设有两博弈方,他们分别是博弈方1、博弈方2,既可以看作两单个农户,也可以看作两类农户;两博弈方各有两种不同的策略:迁移和不迁移。他们的得益矩阵如下:

其中 c是迁移的成本;

b是两方同时迁移时的收益;

p是一方迁移,另一方不迁移的收益。

二、博弈模型的分析

1.完全理性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取决于得益矩阵中b、c、p的值的具体水平或者相对水平。

(1)如果b>p>c>0,则必有b-c>0,p-c>0,这时候两博弈方都迁移是该博弈的唯一的纳什均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迁移总是不合算的,迁移是双方的上策。

(2)如果c>p>b>0,则必有b-c<0,p-c<0,这时候两博弈方都不迁移是该博弈的唯一的纳什均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迁移总是不合算的,不迁移是双方的上策。

(3)如果b-c<0,p-c>0,此时,上述博弈存在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分别是一迁移户迁移而另一迁移户不迁移。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个迁移博弈中,除了迁移得益b、p对农村人口迁移决策方面的差异以外,迁移成本c的大小也是起着影响农村劳动力是否迁移的要素。

当然,上面我们是假设农村劳动力对迁移的得益成本完全了解并能进行推理分析、最优化选择,甚至也不会相信农户有通过观察分析相互学习模仿成功策略的能力。事实上,农户对自己迁移后的得益和迁移的成本不可能完全了解,因此用上述完全理性条件下的策略博弈描述农户对迁移的选择,不仅有点脱离实际,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说明我国城镇化、城市化的渐进过程。

2.下面用有限理性和进化博弈的知识来分析上述博弈,即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

假设在农村人口中迁移比例为x,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比例的变化率取决于迁移的得益,以及迁移的成本,即得益与成本的相对关系,即前者是否超过后者以及他们的幅度。由于上述博弈关系是2×2对称博弈,因此其复制动态可直接根据一般公式[3]得到:

=x(1-x)[x(b-c)+(1-x)(p-c)]

=x(1-x)(x-)

根据该复制动态方程,不难看出其一定有两个不动点,也就是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点;是否有三个不动点,这要看b、c、p的数值大小关系。(这里假设b-c>0)

(1)如果(c-p)、(b-p)两者异号的话,那末上方程只有两个不动点。

①如果b-p>0时,上述复制动态方程只有x=0和x=1两点符合要求。x=1是该博弈唯一的ESS。

②如果b-p<0时,上述复制动态方程只有x=0和x=1两点符合要求。x=0是该博弈唯一的ESS。

(2)如果c-p、b-p两者同号的话,那末上方程有三个不动点。分别是x=0、x=1、x=(c-p)/(b-p)

①如果b-p>0时,上述复制动态方程只有x=0、x=1和x=(c-p)/(b-p)均符合要求。但x=(c-p)/(b-p)是唯一的进化稳定策略。

②如果b-p<0时,这时与假设b>c矛盾。

三、模型解释及相应情况

1.在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下

(1)如果b>p>c>0时,博弈双方都会选择迁移,因为迁移是这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这与我国目前的就地移民建镇情况符合。由于小城镇一般离自己以前的居住地不远,即使一方迁移而另一方不搬,迁移成本不会很大而搬迁以后的受益往往会大于搬迁的成本;而如果双方迁移,由于能形成较大的市场,从而使得双方的受益增大,所以双方都选择迁移。这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我国农村小城镇得以迅速发展。

(2)如果c>p>b>0时,博弈双方的选择是不迁移,因为不迁移是此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这与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虽说外出到大城市打工的很多而真正迁移的很少的实情相符合。这主要同我国的经济、政治情况有关,城市的就业率不是很高;择业者的择业能力不是很强、很广,尤其是受择业者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低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得益受到影响;还有,制度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慢慢在退去,但过高的准入门坎还阻碍着农民的进入,使得迁移的成本很大,结果使得得益小于成本[4]。这部分解释了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迁移大城市的原因。

(3)如果p>c>b时,这时候一方选择迁移另一方则会选择不迁移,他们各自以相等的概率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构成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这主要是,如果双方迁移将造成就业的过度紧张,从而他们的得益会小于迁移的成本;而如果一方迁移另一方不迁移,则迁移方的得益会大于他的成本,不迁移一方的得益也不会变化。这能很好地解释中小城市吸收部分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现状。

2.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x=1是复制动态的唯一稳定的均衡点,即所有农村人口均迁移城市。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当高,且该国的就业机会也相当好,从而迁移的好处大大超过成本代价时,迁移是合理的选择。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x=0是复制动态的唯一稳定的均衡点。也就是所有农户均不迁移。换句话说,如果从所有的农户都不迁移开始,那么即使出现少量迁移的变异,他们也很快就会消失。只要不是开始时所有农户迁移的极端情况,最终都会在长期的动态变化中趋向不迁移。

(3)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x=(c-p)/(b-p)是复制动态的唯一稳定的均衡点,即进化的稳定策略。事实上,这意味着如果上述由经济政治环境等决定的迁移是稳定的,那么一旦发生少数农户从不迁移到迁移的变异,那么这种变异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直到达到占整个农户数量的比重为x=(c-p)/(b-p)。如果迁移的农户的比重超过这个水平,居住地会变得过度拥挤,就业更难使得得益下降,而转向不迁移,最终仍然会到x=(c-p)/(b-p)的均衡水平。例如,2000年,在城镇正式部门及一般性部门就业的比例为69%[5]就是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三农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汪小勤,田振刚.论我国农村城乡人口迁移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1,(7).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篇7

县城第一家私立高中――华源中学的成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波,人们的说法很多也很复杂。学校第一年招生,一次性免去了周鲲鹏等孤儿和十几个特困生的学费,为数十个下岗工人子女也减免了学杂费,这是那个入学时期一道温馨的阳光,我不禁为之感动。面对家庭不宽裕的经济状况和华源中学出台的一系列对优秀学生奖励的优惠政策,我决心去华源中学打拼一番。

亲友们对我的想法很不理解,大家认为我的选择有风险,华源是首届招生,办学实力未卜,而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优秀,数、理、化等学科在全国竞赛中还拿过二、三等奖。但我确实厌倦了那种一味追逐考分的超身心负荷的竞争与压力,我想到一个相对宽松、充满人情的可以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好好抓一下我喜欢的语文和英语等科目,虽然我是理科生。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开学报到后,我就去找新的班主任和代课老师谈学习中的困惑和自己的理想,我得到了各位师长的悉心教导,我思想上的波动和顾虑基本是在和老师散步谈心的过程中解决的。那贴心的话语,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温暖我心,令我感动。

尤其让我难忘的是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在下晚自习后骑车回家的路上不慎摔倒,扭伤了腰,亲友们都为我发愁,怕我因身体不适难以坚持到校上课而影响学习。父母在家里千方百计为我的生活和学习张罗。我心里明白,其实他们的压力比我更大。我把自己身后的每一道目光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我的学习状态进行了“会诊”,大家一致敦促我第一要过好心理素质关,第二做题要细心,第三要放开思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精选了近两百套试题进行强化训练,把每次做错的题重新摘录下来,并找出相关知识点和同类型的问题反复比较训练,我不断地向自己发出新的挑战。

我坚信勤能补拙,这在语文课的学习当中我体会得尤其深刻。初中阶段我的语文读写功底较差,以后越来越觉得我在理科方面思路不够活甚至放不开,这和轻视语文这个思维工具有相当大的关系。于是,我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休息方式。我以每天数十页的速度坚持背完了成语字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大量翻阅语文报刊,坚持每天抽一定时间加强佳作名篇的背诵,反复咀嚼那些饱含真情的文章。我的视野不再仅仅是书本和考试了,我学会了思考人生、社会和时代,我对神奇的宇宙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更读懂了史铁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阐释,霍金对科学的执著坚毅,他们与命运的抗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透过文字,我和这些用生命阐述人类精神的人物作心灵的交流,我不再去想学习的苦与累,我知道自己眼前的一切都是生活和人生的必需,我要学会面对,学会主宰自己。

走出高考考场,选择专业和学校的难题迎面而来。我几乎没有多大犹豫,就填报了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高考成绩揭晓,得知我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有很多人关切地问我,作为全市理科状元,没有填报北大清华是否遗憾,我回答说没有。我选择志愿没有媚俗也没有盲从别人,我为自己选择了人生之舟的航向,没有考虑别的什么,也就谈不到什么怨悔和遗憾了。我知道我理想的源头来自内心深处那份永远温热的感动,高考成功仅仅是我向理想迈出的第一步。

朋友,敞开胸怀,放眼世界,心怀感动吧。

感动的种子会在心底生根发芽,也一定能为我们绽放一路芬芳。

【作者系甘肃省静宁县华源中学高三(2)班学生,在2005年高考中以总分683分夺取甘肃省平凉市理科状元,被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系录取】

点评

篇8

关键词:教育;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工作流动;作用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04-03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产业升级使得产业所需的文化技术成分日益厚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教育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力随之显现、形成、深化。在此环境下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流动显得尤为重要,当劳动力流动所需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流动就会受阻。二者之间实际的作用关系错综复杂,笔者引入“力”的概念来助于明晰,以“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作为切人点,初探教育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一、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大小

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生产、积累和维持人力资本的方式。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

劳动力流动为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更换和转换,也包括正在求职的失业者的移动。其中,宏观劳动力流动是指各地区的户籍流动抑或劳动者地区性的转移。而本文旨在研究的微观劳动力工作流动是指雇员从一个工作单位转换到另一个工作单位,或者说是雇员的雇主发生了改变。按照工作流动的性质,劳动力工作流动可以分为辞职和被解雇。正规教育(即学历)与劳动力工作流动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正规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而劳动力工作在向上流动中会产生教育需求,当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流动就会受阻。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正规教育与工作稳定性呈正相关。大专及以上学历换过工作的比率明显低于大专以下学历,这多半也是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学历较低的劳动者多以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求职,故换过工作的比率更高。同时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被辞退的比率最低,行政级别及晋升比率也最高。一方面,初中以上学历主动跳槽率较高,且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主动跳槽率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学历越高,被辞退的比例越小,劳动力流动越少。文盲/半文盲主动跳槽和被辞退的比例也都较小,与其所受教育水平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

在表2的2010年城镇失业人员比例中,明显可以看出初中及以上学历失业人员比例呈急速下降趋势,因为我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暂不考虑初中以下学历。

综上可见,正规教育水平越高,雇员的工作稳定性越强,雇员在劳动力工作流动中的被动性相对减弱。

二、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方向分析

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极其明显。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比较强烈,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更加敏感。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回报也更明显,从迁移中获得的收益也更大。二者的作用力显而易见,但作用方向还需探究。

借鉴唐纳德博格、朗格辛、罗理和穆勒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推一拉”理论来分析,劳动力流动是由来自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正面的积极因素;另一种则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负面消极因素。据此,笔者试从推动力和拉动力两个方向分析影响劳动力工作流动的因素,又分为工作和个人两个维度,整理见表3。

表3从推动力和拉动力分析了影响劳动力工作流动的因素,众多因素中教育虽然不一定是主因却占有很大比例,成为重要作用力。此外,需要补充以下三点:第一,对个人而言,教育水平较低或只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容易在经济危机或者公司效益减少时被解雇。反之,高学历可作为一种信号容易被雇主识别,从而成功转换工作单位和角色,也会得到大于或等于之前的工作报酬。第二,对子女考虑,教育具有地区差异,较低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不利于子女的长期发展。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不少父母选择辞职,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由于能够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而对劳动力工作流动构成巨大拉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拉力只对部分家中有学龄子女的劳动力构成拉力。第三,对企业而言,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由于培训体系完善,对员工进行特殊培训或长期培训,员工所学的知识只能在该企业运用,这也极大降低了员工辞职率,减少劳动力的工作流动。比较而言只接受普通培训或培训不足的员工在离职人群中占较大比例。

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力点分析

1 教育能够增强生产能力,提高人力资本配置能力。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直接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个体的收入,也带来了溢出的社会效益,也即教育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因为教育、培训和劳动力流动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三个主要渠道。教育能增强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劳动生产率越高,收入就越高。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通过分析“教育投资一劳动生产率―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证实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相反,筛选理论承认教育对于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力,但否认是教育提高了生产率,认为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便于能岗匹配,即承认教育的配置能力。所以,教育程度越高,生产能力和(或)配置能力就越强,劳动收入就越高,更有助于优化劳动力供求市场。但是这一能力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在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和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收入差距很小甚至颠倒。赖德胜也提出,教育收入功能的发挥程度是有条件的,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才能充分增加劳动收入、合理配置人力资本。

2 教育能够提供筛选信号。首先,筛选理论认为雇主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由于并不能直接了解这些人的内在能力和特点,便凭借天生的“标识”(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和后天获得的“信号”(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特别是通过受教育信息了解求职者的能力,这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克服工作流动中的障碍。其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流动性。处于由小公司组成的收入低、晋升机会少、工作不稳定、易被解雇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很难进入到由大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等组成的收入高、晋升机会多、就业稳定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而教育是决定求职者进入哪一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概率就越大。瑟罗(Thurow)也认为教育并非单纯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它还为雇主提供受雇者是否具有可培训性的信号。因此,教育是一种筛选工具,它能提供有关受雇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信息。

3 教育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弱化具有一定作用。雇主们希望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应该由受过足够教育、掌握足够知识技能的工人担任,因为这些工人具有可培训性。因此,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如果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技能,就只能待在次要劳动力市场。Bosanquet和Doeringer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虽然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的人力资源政策,但教育对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一定作用,是工人由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基本条件,因为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4 培训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点分析。Jacoby曾提到在20世纪初,进步的管理者们开始意识到:劳动简化存在诸多局限性,培训成本往往很高,尤其是劳动力流动率高和劳动力不稳定意味着对劳动力的更换将带来额外的培训投资。因此,雇主开始注重技能培养和降低人员的流动率。加里・贝克尔也认为培训在形成人力资本中有重要作用,并把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即现在把培训根据成本收益分为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普通培训即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企业同样有用。特殊培训即培训所获得的技能仅对目前受雇的企业有用。

从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劳动力流动会得到不同答案。从特殊培训出发,较之次要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的特殊培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对雇主和雇员都显得尤为重要。Bosanquet和Doeringer指出:企业特殊培训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都有动力建立比较稳定的雇佣关系,因为雇主提供较高成本为雇员进行特殊培训,如果此雇员离开,雇主还得再次对其他雇员进行培训,所以,雇主不希望经常性地更换雇员;而对于雇员来说,他在公司里接受的培训仅仅在这家公司有用武之地,所以,雇员也不愿经常性地更换工作。因此,特殊培训会抑制工作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一般培训增加了雇员的通用人力资本,雇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工作流动。

四、启示

1 以青年教育为核心带动劳动力生产水平整体发展。正规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相对复杂,对个体、企业、国家作用力的大小有别,关键点在于加强对青年的教育。青年是企业未来的脊梁,寄托着国家的希望,青年个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带动科技创新及高新产业的发展。在微观上促进就业;在中观上缩小劳动力市场分割,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拉动经济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欧盟负责就业事务的委员明确指出,欧盟一半失业者因缺乏专业技能而不能适应目前劳动市场的需求。“欧洲工业圆桌会议”发表的报告也明确表示,现在“雇主需要的是独立自主、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和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的人”。为此,欧洲卢森堡就业问题特别首脑会议曾决定五年内把25岁以下青年失业人员的培训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对青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此作为核心带动劳动生产力的整体发展不失为有效途径。

篇9

梨放冰箱冷冻就是冻梨吗

梨放冰箱冷冻不是冻梨。

在北方的冬天,一般将梨子放在室外就可以制作冻梨了,因为北方晚上的温度相对白天来说比较低,因此梨子一般会在晚上冻住,而在白天的时候又会稍微解冻,如果重复下来,所形成的温度差就会使梨子出现变黑的情况。

而如果只是将梨子放在冰箱中冷冻的话,那么因为冰箱中的温度是恒定的,所以比较难出现变黑的情况,建议可以冻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冰箱里的冻梨能吃吗

冰箱里的冻梨能吃,但吃的时候要看变没变质。

东北的冻梨一般都是在自然条件下冷冻的。对于非东北的朋友,自己在家仍然可以做冻梨吃,有冰箱就可以了。一般我们选择黄梨或白梨,外皮没有伤痕为宜。洗干净用毛巾擦干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即可,保持冷冻室的温度零下十度以下,大约冰冻一周就可以了。

冷冻完成的冻梨颜色与先前全然不同,呈现乌黑色,像石头一样硬邦邦的,如果是这种程度的话,冻梨就制作成功了。

吃的时候还得先化冻,把冻梨放在凉开水里浸泡,直到整枚梨解冻了,就可以吃了。

冰箱里的冻梨冻到什么程度可以吃

篇10

关键词:管理活动 生产力 功能

生产力作为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推动力量;而管理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和方法,作为协调人们彼此关系的组织形式,无时不有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管理生产力有什么特点?生产力和管理活动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把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同生产活动的因素简单地等同起来,只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考虑生产力问题,一谈生产力构成要素,似乎只能由这三个要素构成。毫无疑问,生产活动的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着生产力,但不能把影响生产力的因素,仅仅归结为这三个要素,更不能把生产力归结为这三要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p53)这里可以看出:第一,马克思说的“多种情况”,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也包括领导在内的科学管理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第二,马克思讲的多种情况决定生产力,而不是“构成”生产力。事实上,现代生产力由多种要素构成,一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二是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教育等;三是运筹性要素,如领导、信息等管理要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和方法已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与制约着生产力的状况、发展和提高,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产力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管理活动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具有指挥劳动的生产力功能。把管理活动排斥在生产力之外不符合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1](p367)他还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统一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 就象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指挥”就是指人的管理活动。他认为,管理“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 [2](p431)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把管理看成“一种生产劳动”,它的功能与乐队的指挥一样。这种由共同劳动过程而衍生出的指挥劳动的管理职能,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决定的,是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过程所必须的,毫无疑义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特定形态的生产力。

第二,管理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具有使可能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离开具有领导意义的管理,就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当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生产力系统,并有序地运转时,才能使之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把构成生产力的种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有序地运转的过程,就是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领导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把生产力各个要素组织协调起来,形成整体合力,使之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科学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如何按一定的比例结合组成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借助生产管理。只有发挥管理的组织功能,生产力的各类基本要素才可能构成能动的生产力系统。实践证明,生产力各要素的整合、运动的启动和加速,变量的相互良性制衡,以至整个系统的质、量的最佳取向,都是通过科学管理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即使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本身的有序和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决策、组织、领导、激励……等管理职能的运作,并随之而兴衰。因此可以说,没有科学管理,生产力的各要素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最佳结构,生产力就不能获得最大值。

第三,管理作为新的独立的生产力要素愈来愈具有重要的运筹功能。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管理因素作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正在不断地从原始生产力要素中分化出来,并且日益成为独立的起重要运筹作用的要素。在小生产情况下,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可是,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情况下,生产力就发生了变化。劳动的概念延伸了,不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智力;劳动工具的概念也延伸了,不仅是有形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必须包括领导、管理、信息等无形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也变化了,不再只是土地之类的自然物,更多的是人造物了。在现代,生产力已经是一个包含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运筹性因素在内的多因素、多层次有机结合的巨大系统。生产力要素的日益转化,成为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其演进和变革,必然促进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生产地区结构和生产力组织结构等其他生产力结构子系统的发展和变革,从而使现代生产力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变化。可见,人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性质特殊的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对社会的多维协同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