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范文

时间:2023-04-10 21:0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化学第一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化学第一章

篇1

早上好!

沐浴着清晨的馨香,迎着绚丽的朝阳,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年,开始新的学习之旅。鲜艳的国旗下,又有44位教师,660位新同学加入我们的大家庭。首先,我提议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新同学,新教师的到来。

刚刚过去的一学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日的星湾已成为园区品牌学校,已赢得社会高度的赞扬与认可,特别是我校首届初中毕业生,在今年的中考中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震撼与骄傲的成绩。如今所有的学生都已奔赴高一级的学校,开始新的征程。刚刚结束的暑假,我校众多的体育健儿,挥汗如雨,顽强拼搏,参加了各类比赛,取得了骄人成绩。其中小学女子排球获区比赛第一名,小学围棋获亚军。初中航模获第三名。假期中我们九(3)班鞠上赴土耳其参加世界杯机器人大赛获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赴中央电视台参加超级变变变获得二等奖。朋辈携手乌镇文学之旅、北大清华艺术之旅、假期中还有学生赴四川绵竹考察灾后重建、新加坡醒南小学,务德中学的修学活动,在这里,我还欣喜的告诉大家我校网站获全国中小学优秀“百家网站”的称号。所有的一切记录着星湾教师们的心血,体现着星湾学子的奋进。

蓦然回首,成绩已成为过去,新学年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学年我们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学年,我们要“抢抓时机,乘势而上,创品牌,高位发展;与时俱进,立德树人,亮特色,丰富内涵”,积极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均衡化,特色化”步伐,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位发展之路。

篇2

【摘 要】高一化学是衔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关键,也是高中生接触新的课程标准的开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成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本文将从几方面来谈谈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关键和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关键词 高一化学;衔接教学;教学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高一化学课程作为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也是奠定高中化学在学生心中地位的关键点,是教师在学生心中建立形象的第一步。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一化学开始阶段花时间,花心思去做好高一化学的衔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做铺垫。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其更强调学生做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能简单地记住化学现象和结论。但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能做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在弄明白化学“是什么”的前提下,掌握化学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并运用公式计算“是多少”。从思维上来说,初中化学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思维,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化学现象,进一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化学模型,理解化学规律和原理。基于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将结合历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三方面来提出做好高一化学衔接的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改变教学模式,做到新旧融合

根据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的安排,必修一化学前面大部分是对初中知识的再现和巩固,也就是一开始要上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对于刚刚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对高中化学课程会充满了好奇,却发现要上复习课,情绪上难免有些失落。如果教师依旧是采取列表归纳,概括总结式的复习,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将新知识和旧内容进行融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激发学习热情,使复习课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有关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前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参考各地的中考或者高考中涉及初中知识的实验题目,挑选学生易错题目,汇编成一套题。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练习,让他们相互讨论,有不懂地方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初中实验在高考中一样有涉及,一样要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就初中的知识从高中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考的应用,教会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考点。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结合新的高中学习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增加学习兴趣。

二、完善知识结构,向高中延展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复杂度还不够高,课程要求上对许多知识进行了简化,这就导致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种局限性,知识结构上往往是有缺陷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地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引入高中的化学课程要求并且用高中的知识来打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局限,从初中知识延展到高中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只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作为例子,指出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的铜,就是还原反应。学生容易误以为氧的得失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应明确地指出这种表达的局限性,并通过分析(Mg+2HCl)=MgCl2+H2和Fe+CuSO4=FeSO4+Cu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有氧的得失,而关键在于有化学价的变化。接着继续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导致化学价的变化。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从初中知识延伸到高中上来,也能认识到初中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成绩

在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去迎接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知识强调记忆,而高中更侧重逻辑思维。初中阶段的讲一题,学一题,会一题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高中的学习要求了,教师要逐步让学生掌握用化学原理去解题,达到讲一题,学一理,会一片的效果,学会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去理解知识点,慢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时,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课本例题:

配制500mL 0.1mol/L NaOH 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在课本中也有明确的解题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无需过多地讲解解题过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这道题中思考物质的量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量对化学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同时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质量三者的关系。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解法,而是掌握了这道题对应的考点。只有这样去学习一道题,才能把知识迁移到其他题目中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相同考点的不同考题也能游刃有余,提高化学成绩。

总的来说,高一的衔接教学是高中阶段的“第一课”。教师用心讲好“这一课”,即使是“炒旧饭”的复习,也能让复习课“炒出不一样的味道”,让衔接教学大放异彩,让学生以扎实的基础,以饱满的热情,以充分的自信进入高中化学的真正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慧.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高一化学学习困难成因;化学预习策略指导

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成效,直接影响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学科选择。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化学学习准备状态不佳的因素影响,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化学学习准备状态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学习者个体的成熟;(2)学习者个体的化学知识和经验;(3)学习者个体的化学学习动机。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策略上较快适应,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较大分化,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经过多年对高一新生化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多数进入高中后对化学学习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

一、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准备不

初中教材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容量少但是知识面广,内容浅显,类似常识介绍;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并且基本不涉及化学原理。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但是教材将它们全部编排在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给学生一个从心理到方法的适应的时间,也没有帮助他们做好消化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背景准备。

(二)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不强烈

高一学生刚结束紧张的中考,并且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度过了两个多月的非常放松的假期,因此不少学生思想松懈,缺乏学习紧迫感。有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暂时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原动力。学生对初高中化学学习差别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充分,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难,出现畏难情绪,继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等;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不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造成较大知识缺陷,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

二、针对原因提出:把握入学初三个月,培养预习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依据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结合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状态准备不足的实际情况,要改变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状况,为滞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策略之一就是把握高一入学前期,培养高一新生化学学习的预习习惯和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通常来说,预习的作用有三: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二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程的展开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者的化学学习动机,增强求知欲望。但在目前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中预习并未落实,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多数学生未能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二是学生未能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三是目前广东地区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一》《化学二》在“教材内容主线”和“章节核心知识点”的呈现不是很明晰,学生对阅读教材产生了较高的认知负荷。①笔者在近几年使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的教学活动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指导学生预习的一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培养高一新生的预习习惯关键在于把握初入学的三个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第一个月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学生们“手忙脚乱”的一个月,由于心理、知识、技能上的准备不足,大多数高一新生被纷至沓来的学习、生活上的变化弄得手足无措,而这一时期高一化学正是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基本实验操作、混合物分离方法、物质的量及其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内容,都是对高中化学学习起至关重要的核心基础知识点。如前所述,此时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没有预习习惯,没有预习时间等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这一阶段指导学生预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

这是针对“没有预习时间”而设的。这个时期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留出5~7分钟的预习时间,将要预习的问题通过投影或板书

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先预习后听课是一个程序,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2.预习提纲设问尽量简短、明晰,解答明确易得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所限,这一时期的预习设问要简短,指向要明晰,通过阅读教材,简单思考即可得到答案。降低预习“门槛”,让学生觉得预习“卓有成效”,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预习意识。例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第一课时我给出的预习问题是:

(1)物质的量是什么?其主要单位是什么?

(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其近似值是多少?

(3)什么是微观粒子?1023是个很大的数,能说“1023个苹果”吗?

(4)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什么?

这样的预习问题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也对本课时的核心内容起到提示作用。

(二)第二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学生对课前预习的作用、操作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高中学习生活整体上逐渐适应。此时必修一的学习也逐渐转入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知识信息量大,实验探究多,课堂容量显著增加,而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时间和内容也应该相应调整。预习时间逐渐移向课外,一般我会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提纲(一个自然节发一次),同时预习提纲中问题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逐渐加大。如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预习提纲是这样设计的。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②Na2CO3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③NaH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

④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⑤Fe(OH)3有溶于稀盐酸

2.本节共涉及哪几种化合物?涉及哪几种金属元素?

3.铝元素的化合物的突出性质是什么?铁元素化合物的突出性质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

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①唤醒相关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②通过预习对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强化,如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等;③培养学生整理能力。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相关物质性质并形成规律的能力。

(三)第三个月

经过前两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明确了预习的目的要求,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此时我的指导策略也逐渐转向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预习的范围也由一个课时、一个小节逐渐放大到某一知识主题或一个章节。这一阶段我通常是在新章节开始前给出整章预习提纲,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脉络,各小节与课时前的预习则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要求学生写出预习笔记,由科代表组织检查落实。

如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预习提纲:

1.硅、氯、硫、氮在周期表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点

2.硅

(1)书中介绍了哪些含硅元素的物质?

(2)二氧化硅能溶于哪些溶液?写出反应方程式。

(3)硅酸的状态和酸性如何?

(4)硅酸盐产品主要有哪些?

3.氯

(1)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表现为强氧化性,具体有哪些表现?

(2)氯气与次氯酸哪种物质有漂白作用?如何证明?

4.硫和氮的氧化物

(1)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怎样转化为三氧化硫?

(2)氮的常见氧化物有哪些?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3)硫和氮的氧化物对大气有何影响?生活中的来源有哪些?

5.氨、硝酸和硫酸

(1)氨的突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是什么?

(2)实验室如何制氨气?

(3)哪些反应能典型地体现出硝酸和硫酸的强氧化性?

通过这种提纲式的预习指导,一方面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对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学习方法。

注释:①吴先强,王泽敏,祝炎。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调查研究.化学教学,2010(7):31。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 化学教学;台阶;障碍

一、备教材要重视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现在中学一般采用“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有的学校初、高中分离,教师长期不教初三,对初中教材了解不多。初中教材从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使用,2001年又作了适当的调整。现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化学所占分值只有60分,有些学生有不重视的态度。我们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的变化,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不能用旧教材来进行复习,更不能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察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试学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要在高中进一步加深与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在以后教学中很好的把握其深度、广度。可采取登记学生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普遍反映和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重点问题,多种复习方式

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而应该突出重点。根据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高中教学中要用到的知识点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如有关化合价知识、原子结构知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的实质等是高一年级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基础。酸、碱、盐的定义及通性是高一年级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对于这些知识要彻底解决。复习要采取灵活多样,不能让学生感到乏味。在复习过程中既可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等手段。不要一味的满堂灌,要留一定的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高中教学。

三、初高中脱节的知识要及时补习

现行的初高教材中脱节的知识和初中薄弱知识要及时弥补。(1)溶解度的计算。初中现行的教材中只讲了溶解度的概念,有关溶解度计算则不做要求,溶液的组成的计算要求也很低,而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却经常用到。这方面内容要以难点形式进行复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经常巩固;(2)初中教材中删除了电解质、非电解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出现。而高一开始第一章中离子反应就应用到这方面内容。故在讲授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应及时的复习与拓宽;(3)有些选学内容如碳酸氢钙的分解、浊液等内容在初中为选学,教师基本不讲,学生也基本上不学,而到了高中这方面内容变成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方面内容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没有学过的象上新课那样复习,且适当加深与拓宽。

四、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高一开始第一章要讲到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这两部分内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与初中化学知识联系也密切。故需要集中复习有关原子结构、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知识,酸、碱、盐的定义及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涉及到初中知识还有许多,可采用涉及到什么复习什么的分散复习法。如学习到钠的化合物时,复习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性质、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习到物质的量时,复习有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知识;学习到气体摩尔体积时,复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等有关知识;学习到氯气的制法时,复习盐酸的性质;学习到原子结构时,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原子的组成;学习到化学键时,复习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再拓宽到共价化合物;学习到硫的性质时,复习氧气的性质及制法;学习到浓硫酸性质时,复习稀硫酸的性质及酸的通性;学习到碳族元素中硅及其化合物性质时,复习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新课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的学习铺路架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识规律。

五、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实验 重要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也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一、新课改对化学实验在课本中的位置作了重大调整

高一课改课本改变以往人教版课本的传统习惯,改变学科中心传统教科书的设计,特别重视化学实验,把 “从实验学化学”放在第一册第一章。

一打开化学课本这张照片就扑面而来,冲击性很强,而传统教科书是将实验操作内容放在高一课本最后学生实验(一)、(二)和高三最后一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这完全颠倒了位置,可以说从课程内容的最后一章直接安排到最前面一章了。很多教师觉得不习惯,不适应,甚至有的不能接受,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实验设计是考察学生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在化学学习中是较难的一个内容,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综合运用,所以把它放在最后才学习。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新课改课本却将它排在第一位,根本原因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是化学与其他科学的重要区别也是它的特色,新课改课本再一次将化学实验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这是尊重科学的表现,是还原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本中的比重

高一化学新课改课本只有四章书,其中实验有27个,科学探究有7个,共34个,这都是化学实验部分。相比人教版课本共有七章书,实验31个,家庭小实验5个,共36个实验。仅从数据对比就可以很直接看到化学实验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占据了新课改课本中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高一课本再次将化学实验放在了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再次强调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

三、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性的实践创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教科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化学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很强,但往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容量,强调任务的完成或安全性,很多实验都是教师一手包揽做完,学生除了在学生实验部分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外,其他时间基本都没有机会,甚至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把原本很少的学生实验也给忽略了。化学实验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最直观的现象反映,不是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描述就能解决学生疑惑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尽可能安排学生做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科学探究过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激起学生最原始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而且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团结协助、合作精神,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就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学生就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我爱学”,所以化学实验对学习化学知识有重要帮助。

四、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科书创设了很多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往往依赖于化学实验的反复验证,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的验证活动中既提高了研究能力,也培养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这都为学生将来的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会学、会研究,能合作,有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这正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培养一个会学习能研究的人,这就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法。化学实验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

课改再次将化学实验内容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它对学生学习化学的作用是其他内容所不能替代的,这是化学的最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我爱学”,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篇6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能力、精神,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体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布鲁姆指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培养。体验实验,让学生感知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同时具备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独立研究,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新课程关于化学实验基础的内容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应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应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演示实验除为学生引路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缺点,在于学生不做实验便知结果,导致实验枯燥乏味,教师不妨改变实验的题设和结论方式,设置关卡,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对学生在练习或实验中暴露出的错误操作和不良习惯,要注意强调和反复纠正。

3.合理设计实验,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设计实验是根据实验目的,化学反应原理确定实验步骤,确定所选择的仪器,药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设计实验,自行探索。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物质的鉴别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实验后,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评价。

4.培养并呵护学生的实验兴趣,一个成功的实验,一次美好的体验,可导致学生对化学的终身兴趣。

二、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

“学会阅读,也就学会了学习”,故学会阅读,无论是高考还是终身学习,都非常重要。

2011年高考新课程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自学能力也做了明确要求,其化学部分的考查从三个方面体现: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的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在化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课中阅读,教师要经常地精选教材中适当的片段,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视课文的难易,容量的大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课文的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老师可事先列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新课程,必修),物质的量,摩尔,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抽象的两个概念,读完教材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教师可列出提纲: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表示不同的物理量。如质量,长度的计量单位是什么?②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什么?③物质的量表示什么?表示的对象是什么?多少为一个集体?如教材的内容大而空泛,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做必要的补充,不断扩张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把书读厚,以便建立起更扎实,更系统更条理化的知识网络。如高一化学(新课程)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课本只说明制取氯气的原理,老师不妨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出发,从发生,净化,收集,尾气处理,气密性检查等方面细化,一方面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了阅读。

2.进行章节总结时,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3.精选有关信息形式出现的命题,让学生阅读解答,老师予以点拨,引导,发现并总结阅读题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4.另外,可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化学方面的科学著作,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视野。

三、深研教材,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品质

“学而不思则罔”,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难点,或由学生提出疑问,或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去探索,以质疑为前进的动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一旦形成,如又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消灭发现的问题,会由衷地产生成就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总结的能力

篇7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1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1)、(2)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

四、上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本学期,我担任高一(25)、(26)、(27)、(28)四个班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为更好的开展工作,特制订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重点,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提倡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教学工作课题化。教师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讨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实验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文、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对不同类学校和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磨学生的低劣教学方法。

4、注重知识的落实,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教师实验基本功培训,倡导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要发挥群体优势,发挥教研备课组的作用,依靠集体力量,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为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程的实施与操作

1。备课要求

对于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备课,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来确定重难点,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2。授课要求

⑴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应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应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

⑵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教学。化学活动是学生经历化学学习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化学知识的活动。

⑶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⑷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⑸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3、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适量性,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

⑵层次性,作业本身要有层次,应由易到难。

⑶针对性,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

⑷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4。测验评价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章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周清、月考。

三、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3。改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课质量、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教案和学案基本统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5。完成教材中必要的实验探究和演示、学生实验,并适当补充部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4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开学之初,我高一备课组各成员将充分分析和总结上学期的学生情况,并要求各成员准备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要求成员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们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备课组中发现、了解情况,并及时讨论和解决。

二、积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高一备课组教师老中青结合,有经验又有热情。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将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每次的学生作业、专题训练,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课大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利用适当课时进行化学活动课,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全备课组成员应积极工作、团结协作,争取本学期交出一份更漂亮的答卷。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3、4两个班,共有学生138人,班主任分别为李多宽和方跃老师。这两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两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科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最好准备一本相关教辅书籍等。对化学特别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将会利用周六对其培训。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

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每周安排一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周六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对化学有兴趣并学有余力学生进行超前学习,本学期的目标是学完高一第一册教材,并通过辅助练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主张学生至少有一本化学教辅书,以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

篇8

近几年来,高一学生包括不少原来的尖子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不太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显然,初高中化学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已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其教学内容大都贴近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能力培养方面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分流打下基础。基于此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对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培养方面,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2.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使得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强酸、强碱、弱酸、弱碱、难溶性物质、挥发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无异于给学生当头棒喝,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的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率》章节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的分水岭。总体上看,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广度明显增加,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3.教师的教

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低,又处在初三升学的关键时刻,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中考考纲限制,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分析方法、思想就很少讲解,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教师对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关注。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往往未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在课堂上没有过多时间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学生的学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不少初中学生把化学当文科来学习,将化学用语甚至实验操作、现象都死记下来,而理解不够透彻,难以灵活应用。而习惯了初中教学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依然以记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另外,高一学生尚未形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往往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课前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总结等,总想考前看一下书就能重现初中的辉煌。而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1]

三、初中教师要主动衔接高中化学

高中教师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力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化学教学受限于中考考纲和新课程标准,未能完全达到为高中化学打基础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初中化学教师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也责无旁贷。

1.关注教学的发展,防止将知识“讲死”

这是一个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的真实感受。她写到“首先是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否决。我仍清楚地记得初中老师说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不与酸反应。但进入高中后,却发现铜可以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内容已在我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了,如今却跑出这么一个“意外”,定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的”。我第一次读完她的这段话,非常震撼,学生信奉已久的由教师传授的“真理”被否定,这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对他们是多大的冲击啊!而恰恰因为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初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发展,主动接轨高中化学,防止将知识“讲死”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

2.了解教学衔接点,加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① 对于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建议初中化学教学加强其涵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

② 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建议补充用电离理论建立酸、碱、盐的概念,了解盐酸、硝酸是一元酸,硫酸是二元酸;归纳酸、碱、盐溶解性的规律;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运用;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的概念等。

③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建议加强对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加强对物质间转化的理解和运用。

④ 对于化学实验,建议加强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称量、仪器的安装、气密性的检验等;补充氢气的制取及实验装置原理的分析,了解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

⑤ 对于化学计算,建议加强计算的规范性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理的理解,适当了解有关“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的应用。[2]

篇9

【关键词】新教材快速适应教学建议

2008年是河南省新课改的第一年,化学教材用的是山东科技版实验教材。该教材能忠实地体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选择既符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又展示了学科前沿。但是对于高一的新生,从初三传统的教材转化为高一新版教材,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就会在化学的学习上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二点建议:

一、学习建议

1.用活教材。教材打破传统分族体系改为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物质为主线来学习,看似规律性不强,实际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新教材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以金属钠、非金属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使学生体验怎样科学、合理地研究物质性质;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常用这种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起到了定向指导的作用。

2.主动学习。高一化学教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许多,学业的压力也增大了许多,因此传统的死记硬背会收效甚微,这时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以理解记忆为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初可以遵循教材的设置来进行,以后逐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找寻问题的能力。比如,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等活动性栏目,“方法引导”、“工具栏”等方法性栏目,“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等拓展性栏目。学生不应只注重知识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在这些栏目的导引下,学会观察、思考、质疑、迁移、应用、整合等。

3.适当练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学的是新教材,做的是旧习题。由于刚开始知识面窄,做题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些习题要学会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更不能去啃难题、偏题。可以先把舍去的题目保留,等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回头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主要是解决二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科技成就。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照本宣读,这里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尤其应注意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化学知识。这里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和可接受性,避免过度深奥而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2.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突破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维突跃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境界中来,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种思维突跃,往往是能不能适应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学中:(1)注重对概念进行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建立概念。建立概念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析概念的来龙去脉、所研究事物的对象等。如氧化、还原是“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物质”等。力求通过对比联系过好概念关,这是分析和学好本节的前提和关键。(2)化合价是学习本节的入手点和突破口,也是分析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关键点。鉴于学生在初中化合价的学习中尚存在许多疑点,建议教师首先对化合价进行复习,为学生快速识别价变提供帮助,以防止学生学习分化。(3)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地加强诸多概念的辩证对比,并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4)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既对立又统一。注意学生学习中常将二者分离以及得失电子数不等或只有物质得电子却没有物质失电子的错误。

3.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反应的又一突跃,并且在此基础上,也第一次把物质的鉴别提高到离子鉴别,这无疑对简化与深入认识反应是有利的。教学中建议:(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加以对比,这是学好本书的先决条件。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问题本质的强调。尤其应强调电解质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合物)、判断标准(二个条件满足其一);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即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看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与其溶解性无关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很弱,电解质的强弱跟导电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2)注意控制好教学的深度。学生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反应,特别是离子反应,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3)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必须重点训练。训练起点不可过高,应从易到难,不可引入复杂和定量型离子反应,主要应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置换反应。(4)应加强对常见难溶性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易挥发性物质的强化记忆教学,这对改写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极为有利。

篇10

一、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好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药品、操作步骤,并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并经缜密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必须用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在演示实验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启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例如在做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让学生对比前面所讲次氯酸的漂白性和初中化学学过的活性炭的吸附性,比较这几种漂白的原理、效果的异同,加深对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的理解。

二、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其境,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并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灵感”有所激发。如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实验(1—5)配100mL1.00moL/LNaCl溶液的学生实验中,以往教学是教师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的程序,即先讲述用什么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甚至写到黑板上,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去做。而按探索性实验的要求,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等有关知识,应该能够自己完成这个实验。所以在教学时,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做实验时,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巡回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我对两个班级分别采取上面的两种教法,结果,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去做的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全部学生操作有序,学生很快并顺利地做完实验,没有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后一种教法截然不同,课堂秩序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不少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同学都拿着自己配制的溶液请老师观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以几组的实验为主,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智能及实验技能的有关问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并相互讨论,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这样既能掌握实验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创新思维得以发展,知识视野得以拓宽,达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就化学实验的编排而言,有实验、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并且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自主开发教具,有选择性地使用好教辅资料,有效地拓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补充教科书内容的不足。在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就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课本以“科学探究”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在总结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以往课本、教辅资料中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真正明白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每种设计的优缺点,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又辅以练习,使该问题由探究讨论上升到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不断搜集证据,通过相互交流、评价反思,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和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我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当好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