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1 19:3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上的街市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运用多媒体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热捧的方式。而评价一堂语文课,常会就幻灯片是否精美、幻灯片是否多样、字体和画面的色彩是否鲜明、有无视频等问题展开讨论……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呢?听完一堂课,我们如没有语言的感悟、思想的陶冶、情感的启迪,那我们还是在上语文课吗?
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思索语文课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给语文传统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新契机,我们应理性地利用这个辅助工具,开拓语文教学创新的新天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带动语文课堂呢?笔者带着这样的思索在语文课上做了一些探索,现以《天上的街市》一课为例来谈一己之见。
一、引导语言训练
信息技术给了语文教学改革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在教学的形式多样上狠动脑筋,创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有些语文课就上得不像语文课了。资料丰富的如同展览,音乐频换如同置身音乐教室,动画设计精巧如同信息技术课……一堂课到底能容纳多少内容?一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
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要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笔者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配乐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来。优美的音乐加上精美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认识,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日月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欣赏配乐朗读后,指导学生多形式朗读,“(1)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朗读时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要把握好诗的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2)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学生在指导下,读得深情,读得抑扬顿挫。配乐朗读带给学生美的体验,音乐、诗歌融为一体,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自然唤起了学生倾诉的愿望,此时,笔者让学生拿起了笔,写下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因为自然而就,所以写得精彩。
本课利用配乐朗读这把钥匙来逐步打通各个环节,用读带品,用读会意,用读达情,最后打开了诗歌的整扇大门,漫步于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渲染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味地强调“人机对话”,忽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相应地调整教学的步骤、速度或者说话的语气、语调。而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
笔者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动情的讲解配以音乐、图片,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真正领悟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的语文课堂依靠教师的情绪、情感传达作品深厚的感情,存在着局限性,现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文章的情感因素,而不能只考虑技术因素。
三、打开思维之门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语文学科是听说读写的材料,存在大量思维能力的因素。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研究、勤于发现、主动提炼,有意识地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智力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而不是用屏幕、图片、动画来代替文学意境。例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教学,笔者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多方位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广泛的体验,并把作者信息、背景资料、相关故事穿插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打开联想和想象的大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同时又要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展示出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艺术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一、挖掘教材,教师创造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有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唯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才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交往中有所创造,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的方法有:
创: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景。。。。。。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互相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念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语文课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鸣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如教《新闻两则》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上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其壮观的场面体会伟大的壮举。
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比如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另外,还可以将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学生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如教《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用《桂林山水》中描写的山水的特点和《与朱元思书》是描写的山水做比较,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以发展。
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阅读学习的,在阅读过程中有都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而且,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又无不建立在即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构建的过程。
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比如教学《背影》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读书一定对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有一定的体会。但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教师可以这样挖掘。"文章明明写的是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和学生渐渐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这样,语文学习生活化,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二、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
(1) 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2) 示范质疑。诚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寻求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把"问"转化为"思"。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关键点、模糊点、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点"在最适合时候提问。比如在《岳阳楼记》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会以作者描写景物的心情来回答,把问题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即他们都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和排挤,表达了作者对藤子京的慰勉之意)。
三、展开想象,是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行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美化"语言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胡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教学初始,便对学生说:"《天上的街市》诗人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的街市有什么东西呢?愉快和亲切,同时使学生带着一种极大的探究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找准"发散点"。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如教《台阶》这篇课文时,可以抓住父亲砌低台阶,嫌低台阶,盼高台阶,造高台阶。启发学生想象父亲为什么,要造高台阶。
(3)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如上《蜡烛》这篇课文,可抓住这样发问,"为什么老妇人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四、尝试错误,是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快。
五、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再现情境。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等写景的课文时,可以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将学生当小导游等方式朗读课文,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好情绪铺垫。
(2)拓展情境。与某些特殊节日相结合,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教《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篇3
学情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吸引。但是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领悟。还需要点拨:如牛郎和织女在婚后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再如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他们,因为牛郎与织女私自结婚不合乎封建礼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体现了封建专制者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
1.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与织女及老牛之间真挚的情感。③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和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精神。②了解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与织女,感受封建礼制的残酷。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现在七夕节已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谁知道七夕节的来历?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千古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1)了解牛郎与织女的结婚过程。
①我们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教的国家,规矩特别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古人吃饭、睡觉有什么规矩?谁能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回答。古时候的人结婚有什么规矩吗?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听到这样一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示课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让我们现代人穿越时空来看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他们的婚姻合乎当时的礼教吗?
②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如果说有媒人,那么又是谁充当了媒人的角色?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你们怎么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
③老牛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让老牛来给他们当媒人,那么该怎样来介绍牛郎与织女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分别研究牛郎与织女的情况。三分钟后请大家充当一下媒人,听听你是怎样介绍牛郎与织女的。A.学生介绍牛郎。B.学生介绍织女。
老牛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牛郎和织女是否愿意走到一起,还要看他们的意愿。
出示课件: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读一读,谈谈感受。
小结:这是一个自由恋爱的过程,二人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
④在老牛的撮合之下,牛郎与织女结婚了。(板书: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怎样?
出示课件: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的生活。他们靠劳动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能长长久久吗?
(2)牛郎与织女幸福的家被王母娘娘拆散
①《沉香救母》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那么为什么三圣母和刘彦昌的爱情为什么会受到王母娘娘的迫害呢?天上有天上的规矩,仙人是不能与凡人结婚的,妖精就更不可能了。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爱情故事是不被允许的,谁能来举个例子。
②指名读第8自然段,了解王母娘娘有什么样的反应?
出示课件: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母娘娘非常生气?
③她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阅读第9、10自然段。 这段话主要是什么描写?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尽管有老牛的帮助,牛郎带着孩子,披着牛皮去追织女,但作为凡人的他们又怎能斗得过法力无边的王母娘娘?结果如何呢?由于牛郎和织女的私自结婚,不合当时的礼教,王母娘娘不顾织女孩子幼小,狠心拆散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让学生感受到封建专制的残暴。
④出示课件。老师讲述,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 。天长地久,牛郎和织女化作了星座。《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试根据诗句想象牛郎与织女在银河边相望的情景。
小结:牛郎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令人同情。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情人难成眷属。
(3)鹊桥相会
①由于牛郎和织女毫不屈服,王母娘娘拿他们也没办法,后来让他们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见一次。这就有了今天的“七夕节”。
②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们会说些什么?试想象后将他们相见的场面写下来。
同学组内交流后推荐优秀的作品读一读并评价。正是由于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因此在七夕节这天还有些风俗流传下来。同学们知道七夕这一天有什么风俗吗?
③对于牛郎织女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词人秦观在词《鹊桥仙》中就给予了赞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示课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总结
1)现在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学战胜了愚昧。根据19世纪以来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星距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距离我们26光年,两星之间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因此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是根本不能发生的,但是这个动人的故事却一代又一代在人们的话语中流传下来。她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声?
2)我们衷心地祝愿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借用大词人苏轼的一句词来祝福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牛郎织女的诗句,推荐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一种新的创新和发展,它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形态信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已突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逐步应用于教学课堂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教学达到图文并茂、声色并举的良好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呆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困难为容易,通过多样化模式的视觉听觉大冲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确实取得了令人称赞的实际效果[1]。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寻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只有具备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的多重特征,有效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时,大家都知道苏州园林闻名遐迩,虽然作者具有力透纸背的纯熟文笔,使文章内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但是很多学生没有亲临过苏州园林,较难体会这一古典建筑的内蕴和精绝之处,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本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苏州园林景观图片展示于大屏幕中,同时搭配古筝的曲调,在和谐的音乐情境中朗读本文,学生自然会陶醉于苏州园林的极致美景中。在朗读结束之后,要求学生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并汇总一些具有深刻含义的词汇,像珠光宝气、重峦叠嶂等,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设计者、匠师们的智慧和高超技术,以及我国园林景观的精绝。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感染力创设体现教学内容的独特情境,使学生达到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思想境界。
二、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朗读是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具有激发兴趣和引起共鸣的双重作用。在新课改形势下,朗读能力被置于一个关键的位置,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深情的情感进行朗读,使学生迅速入情入境,全身心投入于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来引导学生: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原因又是什么呢?灿烂星空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想探寻深邃夜空中虚无缥缈的世界,而富有想象力的诗人往往会通过文字来寄托自己的想象。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首蕴含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基于此篇文章较适用于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背景音乐,并尝试具有感彩的诵读,通过精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优美的意境,逐渐体会此诗浓郁的感彩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最终领悟此诗丰富的内蕴。借助多媒体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学知识得以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媒介和载体,有效处理感性文化,刺激感官系统和神经,为形象思维能力奠定丰富的表象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能接触的往往都是丰富的语言描绘,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声文并茂的基础课件,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形象的语言内涵,而且能对知识的领悟达到更高的境界。例如在讲授余光中《乡愁》时,基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很难体会乡愁的深层内涵,无从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切思念故乡的浓厚情怀,尤其对于抽象意义的邮票、船票、坟墓等词组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四组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这样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思维想象,感觉进入再现的诗境中,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
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强调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中,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纯粹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也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设计者和引导者,逐渐确立了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和乐于探究的主动式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五、结语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常规化模式,具有无法比拟的极大优势,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语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发挥了其无法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且又迎合了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于是,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比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虽然常规教学也利用语文学科、教师本身的条件因素来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回响在学生的耳边、荡漾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他们无与伦比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美丽旋律、动人画面的同时,寻找春天的足迹,春天的画面,春天到来的气息,为我们学习《春》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在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多媒体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多媒体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案上注明难点,并寻找材料,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维,攻克难点重点,加快课堂进度。同时多媒体的容量非常大,制作好的课件里标明了需要注意的地方,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在这有效的时间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其他环节的讲述,也可以化作有效提问。这样一来,就把以往时间不够用的课堂变成绰绰有余的课堂,而且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容量大等特点,还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预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设计出问题写在课件中,这样就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强调和板书的时间。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课件中采取闪烁、特殊颜色等方式来提醒学生注意,也避免了学生容易忽视的现象。同时将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富含哲理的话语标示在课件中,无需学生在课本上特殊标记,也节省了书写在黑板上的麻烦。这样一来,将不必要的时间转换为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在无形中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将现代电教媒体引进中学语文课堂,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让电教手段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这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晓云.浅析初 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J].中小学教育,2009(10)88.
篇6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个挑战,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情境;资源;创新;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全新的教学视角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新课程改革也指出要善于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现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情景。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
传统模式下,语文备课以本为本的情况极大地约束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备课方式主要是写(把教案的有关内容写下来),课堂中教师主导(教师讲、教师写、教师提问解答)。多媒体环境下,语文备课资源拓展了,教师的选择面宽了,需要教师自行判别的多了,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备课方式固然离不了写,但有了新的手段:下载、复印、电子文本输入等。课堂上既可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媒体主导(多媒体能说、能播,声、光、色俱有,能部分代替教师的课堂劳动)。多媒体主导的加入,能调节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个肥胖男子光着身子(只穿一条裤衩)在大街上的画面,问:他是什么人?有些同学就会回答:疯子,有些回答:乞丐,阅读过课文的同学就会回答:皇帝。接着,我又提出:请大家给他设计一件服装。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西装皮革,让他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板;有的说给他设计一套运动服,因为他太胖了,需要锻炼来减肥;有的说他是皇帝,应给他一身龙袍。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的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都具有审美感受能力,但教师教读一首古词、新诗、元曲,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只有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词,用美术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两位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惆怅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电教媒体,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从而优化课堂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就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信息技术以其具有教学信息的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等的鲜明特点,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它真正地让一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课堂中,教师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与维持。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使得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内容:如实验演示、情境创设等能以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丰富的视听教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
一、正确选择多媒体,创造课堂教学情境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讲究方法,策略,正确选择媒体,创造课堂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会提高,也就乐于接受,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助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于语言文字所展现的意境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使教学过程情景交融,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感知的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活动在“想学”的心理上展开。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再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的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也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优化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各类文体各有特点,应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设计使用电教手段,使课文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而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首先展示“落花生”图片,形象地演示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再展示 “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同时让学生议一议,想一想,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便迎刃而解。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视野,开发创造力
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语文教学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而且,这样做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多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教学《天上的街市》在加强朗读的同时,播放银河系录像片段和配有《月光鸣奏曲》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看边想象,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开发,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四、运用多媒体,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视频具有特定的优势,更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用课件向学生展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建筑的宏伟。把学生带进了繁华的买卖街,漫步在亭台楼阁、花园小榭之中,饱览中外名胜……学生陶醉了,然而这一切瞬间化为灰烬,荧屏上展现的录象形态逼真、声情并茂,真实地展现了八国联军肆意抢掠,烧毁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暴露出侵略者贪婪、残暴的本性,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和兴趣。
五、拓展延伸,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交流的工具
通过网络形式的沟通也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改变这一切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时时沟通,网络为实现时时沟通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而现代教育计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恰恰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优化课堂教学,营造积极融洽的氛围,达到教与学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章剑卫等 2001年4月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陈带
篇8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学习自主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主动参与情景,激发学生“想学”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为此,我安排了一个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说说心里话,沟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采用语言激趣,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做好导向作用,让学生探究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能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如在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借助课件展示,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生活和诗歌中的他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比,直击诗歌主旨。“孩子们,古今俩故事中牛郎织女生活变化大吗?”生:“大。”“郭老为什么要改写民间故事呢?”学生们兴趣正浓的听着古老的故事,寻找原因欲望油然而生,就此可顺势引出时代背景,让学生领悟郭老的写作意图。在这节课中,我一直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通过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听故事中进行对比思考,寻找改写故事的原因,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在课中,我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用声音再现那时那地郭老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朗读书声中读出了郭老那渴望美好的理想生活,但面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悲愤之情。这节课突出了自主合作精神,学生兴趣愈演愈浓,真正使教师有“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二、 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哪怕学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1.正确指导学生预习。
自主学习的预习,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这样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
三、 强化学生的意志力,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扶助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全面实施新课改今天,我们要深刻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空,成为学生心灵泉水充分奔涌的溪流。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就一定能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龚春燕 林允舒 杨勇 编著《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第一卷 》 漓江出版社 2000.4 第76页
[2]《教学与管理》2006年 第二期
篇9
关键词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1.前言
在周朝,我国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体制,根本上注重人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当今的美学角度来讲,传统教学体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这里的美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气度美、书法美。而今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汲取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文情并茂,语文审美教育成为一项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讲述了当前我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讲述了加强语文审美教学的几条策略,具有一定实际价值和借鉴意义。
2.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审美教育边缘化,教学目标流于表面形式
高中应该是一个学生最为宝贵的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榨取了学生时间和精力,语文教学成了博取“高分”的训练场,审美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当前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形式,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审美教育缺乏灵活性,过分注重表面功夫,某些语文课程成了“读课文、做习题、考高分”,语文审美教育成了无足轻重的边缘化教学。
2.2教学方式随意模糊,教学节奏松散零乱,课堂练习放任自流
教学方式随意模糊是我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常见的弊病,“满堂”、“哄堂”、“冷堂”、“拖堂”时常出现,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穿新鞋,走老路”依然存在,语文课堂练习以习题为主,机械化、条例化的答案僵化学生的思维。此外,高中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只整体感知、语句理解和架空分析,却对文章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视而不见,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成了无足轻重的部分。这种情况也造成语文教学成了“老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的“填鸭式”教学。
2.3任课教师缺乏审美意识,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缺乏审美情趣
在新的教学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充分的只是积累,而且要有审美、教授美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掌握“活”的精髓,但是又不是教书匠方式的照本宣科。但是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课程进度,而忽略高中生内心对美的需求,造成了“审美教学”的真空。此外,老师难以掌握学生课余时间,这造成学生对“网游、玄幻”等快餐文化的沉迷,而快餐文化对审美教学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提高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几条措施
3.1扩展语文阅读范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审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美并不是只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美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语文课本”而是应该扩展到生活中,但是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还存在不足。语文审美教学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在输入信息的同时感知语文的“美”,进而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传》、《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高中生带来阅读的快乐,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美。
3.2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品味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审美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本源出发,让高中生在生活中汲取美的元素,一幅画、一首歌、一支乐曲都应该成为美的载体。老师和家长应该借助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因素创建一种艺术情景和气氛,比如观看电影、画展和电视,举办朗诵比赛、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动情其中,细细品味,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将所见所感积累成辨别美的能力,然后反馈回归到语文审美教学,形成良好的循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3.3丰富课堂形式,张扬学生性格,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提高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课堂出发,改变原有的“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老师讲着、学生听着、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模式,而且应该以弘扬学生性格为根本,丰富课堂形式,形成一种灵活的、互动式的课堂形式,比如学生将心中的疑问提出,其他同学通过讨论给出答案,老师给予补充,或者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将语文审美教学从单一方向推广到双向教学。
3.4加强老师“再学习”培养和多媒体教学,增强语文教学审美的直观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的作用也有所改变,所以加强老师的“再学习”培养势在必行。老师应该适应这种改变,不仅要在行为上改变,也应该在思想上顺应时代潮流,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老师不仅要学习多媒体知识,而且要将课堂知识融入其中,构建一种立体式、综合化的课堂形式,将美“感官化、直观化”,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物理学角度讲述相关原理,然后播放形象而生动的相关影片,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其中的美。
4.结语
综合上述,高中语文教学时一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工作,不仅需要政策上面的推广扶持,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加强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田忠辉,李淑霞.语文教育中审美素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11-12.
[2]章承董.语文课审美教育方法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2):23-24.
篇10
一、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感来自于评议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游泳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旅游活动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创设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的实践性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育目的。例如,组织收听收看合适的广播、影视节目;设置班级图书角,向学生出借各类读物或指定班级图书管理员定期为同学们借阅期刊图书服务;组织开展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赛诗会、即兴演讲、朗诵、辩论、联欢会等活动;布置语感训练家庭作业,如欣赏指定的有声读物、录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讲或朗读;进行词句与音响或两面的联想训练等。还可以通过做语文智力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开展课外学习小组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语感训练多趣而有效。总之,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的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解决“学会”和“会学”、“乐学”和“善学”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语感培养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
三、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促进语感培养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写作文片段、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的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语感培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笔者在《春》、《荔枝蜜》、《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们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声绘色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酱。还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五、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能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更多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想象是创造之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发展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例如,补叙课文、虚构故事、故事接龙、补换结尾等,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训练了语感,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相关课文或故事。
在学习有“空白”美的课文(如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
2.利用艺术作品(美术、音乐)。
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或让学生听未曾听过的音乐,推测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景,尝试将美妙的音乐想象成动人的图画,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或作品的主题。例如在讲《天上的街市》前,给学生播放钢琴曲《星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时顺势引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报纸传媒。
首先让学生只看报纸标题,不看内容,根据标题猜想(写)下文,然后核对报纸,检验自己猜测的信度。
4.补叙课文。
在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课文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
5.换结尾法。
- 上一篇: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 下一篇:原谅我就是这样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