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07 18:0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风景优美的句子

篇1

2、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3、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4、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5、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

6、秋风,像把锋利的镰刀,从柳树梢上刮过,半绿半黄的树叶,刷刷地飘落下来。

7、清风涤荡你的肺腑,天籁拨动你的心音。一泓流水,一弦丝竹之音和鸣,你便知道,你该去看看秋天了。

8、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9、在秋天里,大部分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花瓣已经落下,而各种各样的却在争奇斗艳,装点了城市,美化了环境。

篇2

1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2 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3 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4 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5 启发想象体味昧整体美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6 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语用课堂

语用课堂来源于语用学。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北师大二附中王元化老师把“语用学”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提出了“语用教学”这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经过探索认为,语用课堂应该体现读、析、说、写这四个环节。

一、读中感知语言文字之美

语用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的形态美、音韵美、灵动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受语言独特的魅力。

1.读出形态美。汉字是音形义完美结合的象形文字。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这一个个形态优美的文字,融入到句子中去,美美地读,从而感受到句子的魅力。

2.读出音韵美。汉字的四声让句子充满了音韵美。低年级,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到汉字结构的音韵美。如ABB、AABB、ABCC等等,结构的变化引发读音的起伏跌宕。到了中高年级,则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各种句型表现出来音韵美。比如排比句的磅礴气势;拟人句的活泼;比喻句的形象感叹句的一咏三叹;疑问句的顿挫抑扬……

3.读出灵动美。语言文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到了中高年级,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就能和文字对话,和书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读对话,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神态、性格特点等,可以想象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这样语言文字给我们一个想像的天地,任我们飞翔和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无穷的乐趣。

二、析中认知语言文字之义

知其义,才能准确地运用。理解词语的意思有许多种方法,比如找近义词、找反义词、拆字法、联系上下文等。如《三颗钻石》一文中,“干涸”和“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接近,但“干涸”往往与河流水井这些有关,所以有三点水,而“干枯”大多与草木有关,所以有木字旁。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分析,为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打下基础。王安石写《泊船瓜洲》中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传为佳话,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性。在低段,可以分析修饰词语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影响。到了中高段,就要引导学生从修辞、语气、表达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如《翠鸟》这一课,作者写翠鸟捕鱼时,用了这个句子“像箭一样飞过去”,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这里用上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知道应该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用词,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

三、说中体会语言文字之境

语用课堂中,教师要将口头语言的练习常态化,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和思维想象力。

1.低年级口头语言的训练。低年级应当侧重于设计一些简单的句子和词语练习。如学完《在家里》一课,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晚上,爸爸在干什么?妈妈在做什么。当学生能说完整的句子后,就可以结合课一简单的句型练习。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练一练“把”字句;还可练习在对话中加上简单的表示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说一说。低年级配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都是口头语言训练的好素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标点符号来练习说话,如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当然,复述课文、演一演这些形式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

2.中年级口头语言的训练。中年级的口头语言练习以句段为主,不断提高语句的准确性、形象性、多样性和条理性。如《花钟》第一段,可侧重训练语言的多样性;《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可侧重训练语言的条理性;《荷花》中可引导想象并表演,看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姿态,侧重训练语言的形象性。这样的训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经典的语用课堂模式。

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如:《检阅》这篇课文中,残疾的博莱克参加检阅会遇到哪些困难,儿童队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当他站在检阅台上,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都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训练。“你想对他说什么?”“你会怎么夸奖他”“他会怎么想?”“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些语式是语用课堂常用的技巧。

3.高年级口头语言训练。高年级应该在句段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具体性,还要加强谋篇布局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训练。可抓住关键的词句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续编故事、改编故事、课本剧等也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效果。

四、写中落实语言文字之用

写作最初有一个模仿的过程。低年级,最常见的是用词语写句子。根据图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到了中年级,不仅要用词语写句子,还要进行仿句、仿段训练。比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燕子”比作音符,电线比作“五线谱”,写出了燕子的停歇美。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着用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法写写句子,或者依照写燕子外形的方法写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另外,还可以进行典型结构的仿段练习。教材就是学习的蓝本。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先总写它的风景优美、特产丰富,再具体写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几个地方的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文章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种构段方式来写片断。比如写操场的热闹、写猴山上的猴子、写逛超市的人们……

到了高年级,各种形式的小练笔要加强训练,可以在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穷人》这一课,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非常有特色,就可以让学生仿写环境描写。还可以用续写、改写、写读后感、写梗概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当然,文本不同、风格各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选准教学切入点,深挖文本内涵,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语用课堂还要突破模仿的局限,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去创作。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想象:多年过后,当鲁迅和闰土再次见面时,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去写作,最后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展示出,和自己创作的对比一下,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词句的认识和把握。

总之,语用课堂就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也是为了学生未矸⒄沟目翁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一、深入挖掘,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同埋在地下的金子,只有执着挖掘的人才能采掘到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深入生活,挖掘出美来。而观察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发现美、挖掘美的前提。观察对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它是学生搜集素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备条件。中学生要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能够透过平凡的表象感知其内在美。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美,给学生以宽松的心情和开阔的视野,让他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感受美,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寻找美,到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品味美,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观察: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有一些平凡的人或事,它不像鹤立鸡群那样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意观察,就会一闪而过。我校有位寝室管理员焦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因为他要求严格而心存反感,我就特意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他每天的工作生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他特别爱管“闲事”:乱扔垃圾要管,损坏花木要管,学生闹纠纷也要管……他简直是一个爱管“闲事”的倔老头。在观察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在他平凡的外表下、平常的工作中所蕴藏的可贵的敬业精神,发现他爱校如家的强烈责任感,感受到人格的美。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中,学生明白了确实“美是生活”,只要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另一方面,我根据作文需要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每逢阳春三月,我都带着学生到白河边春游,让学生捕捉自然之美:色彩斑斓的野花,蔚蓝深邃的天空,碧波荡漾的河水……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感触,得到愉悦,发现美、感受美,披美入文。因此,我们说,教会学生观察是提高学生作文审美能力的最基本途径。

二、巧妙点拨,在阅读中感受美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作品中生动鲜明的形象、真挚美好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像以及篇章结构的匀称美、语言的凝练美,都是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抓住阅读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便会自然流向学生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优美,有的运用修辞,有的用词精当,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如文章把无形的春风比作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突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的特点;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表现出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形象的比喻,贴切新颖,学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所描写的清新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对文中出现的一些精当动词,可引导学生用替换法品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若换成“长”字,效果如何?通过对这两个字意义的辨析,学生就会理解用“钻”字更能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片段,使他们沉浸在美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此外,对中学生来说,教师还应引导他们借鉴优秀作品的各种表现形式,让他们的文章有所遵循。点拨学生重视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促其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用教师敏锐发现的眼光,努力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使文学作品这个储玉藏珠的“富矿”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有效地达到从阅读到写作的审美迁移。只要中学生多读、精读一些好书,就能从作品内容和形式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审美情感,领会写作要诀,提高作文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启发引导,在想像中创造美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纯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57-03

著名作家冰心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深地体会到:和谐是实现优质、高效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是让语文课堂达到至纯、至美境界的无尽追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必须追求和要走进的重要境界。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着眼于此,不断探索与研究,不断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和谐与高效。

一、以读为本,营造书声琅琅的和谐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说:“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读的过程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的美进行整体性欣赏、品味的过程,而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读中得到其对课文感悟程度的反馈。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余地,与课文的环境和人物进行对话交流,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于其中获得课文情感的熏陶感染,最终把课文的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逐渐内化。

教学情境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0册《桥》)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段落。(配乐)

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跌跌撞撞是什么样子的?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准确。刚才读的部分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读一读,找一找,发现了,划下来。

生:文章还有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的句子是“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这个“你拥我挤”形容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就在刚才读的部分,不下3处写到。快速默读,找一找。

生:我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所以他们这么慌张。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雨势的凶猛,两个,还有吗?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

师:这里的“跳舞”本来是个很好、美妙的词,对吧?可是,这里跳舞是谁在跳舞?

生:洪水。

师:洪水在跳舞却让人们感到――

生:感到惊慌,恐吓,恐慌。

师:恐慌。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从这可以看出人们走得很慌张。

师:是的,慌张。有没有出路?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仅仅是东面、西面没有出路吗?还有一个方向。

生:南面。

师:好,加上去,叙述。

生:东面、西面、南面没有出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是呀,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生命桥。还有呢?

生:救命的桥。

师:救命桥。

生:唯一的道路。

师:也就是给人们带来什么的一条道路?

生:给人们带来生命的一条道路。

师:生命的道路。正因为这一座窄窄的木桥此刻在人们心中变成了生命桥,因此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时――读――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充分以“读”创设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通、读懂、读活课文。山洪到来时的势不可当在师生合作的配乐朗读中如电影画面一般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抓住关键词“跌跌撞撞”引导孩子们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体会人们在突如其来的山洪面前的惊慌失措,再次感受山洪到来时的威猛、恐怖,为孩子们理解村子北面唯一的生命桥的无比重要意义奠定了情感基础。于是,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活生生的画面与镜头,为学习后文,感受老支书的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让课堂形成了立体、和谐的音韵之美。

二、关注体验,实现个性发展的和谐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真正的阅读,学生应该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全身心地投入,眼、口、手、心等感觉器官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予心灵充分地滋养,构建阅读的意义,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情境二(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0册《祖父的园子》)

师:原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原来,这花园是我的乐园。“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这自由的世界,带给萧红内心如此欢乐。于是眼前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花开了(引读下文)――

生:就像睡醒了似的。

师:鸟飞了――

生: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师:虫子叫了――

生:就像在说话似的。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生:就做什么。

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

生: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黄瓜――

生: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师:玉米呢――

生: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现在呀,你们就是那满地的倭瓜、黄瓜、玉米!倭瓜呢,用朗读告诉我们你的自由快乐!你是――

生:我是“倭瓜”!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生:我是“黄瓜”!我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生:我是“玉米”!我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我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得了。

生:我是“蝴蝶”!愿意飞到哪儿去就飞到哪儿去,愿意和黄蝴蝶玩就和黄蝴蝶玩,愿意和红蝴蝶玩就和红蝴蝶玩。

生:我是园子里的“蚂蚱”!愿意蹦到哪儿去就蹦到哪儿去。

……

师:原来,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园子里的你们,自由地朗读,朗读你们的自由吧!

(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园子里的“自由”。)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学生们在朗读中体验,在想象中体验,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因为在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快乐的,学生们在兴奋地朗读、美美地叙述中,也变得自由快乐起来。由文本呈现的具体事物到学生们的自由发散想象,没有老师细碎的提示,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学生们也个性飞扬,课堂流淌着和谐的体验之美。

三、平等对话,生成精彩无限的和谐课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作的精神或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以文本为背景,师生、生生以及更多主体间的敞开、交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养成,而更在于它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了学生生命自由活泼地生长。

教学情境三(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8册《渔歌子》)

师:同学们,在这首27个字的词中,只有3个字不是写景的,你一定可以发现。

生:“不须归”。

师:这个词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词你想知道点什么?

生:“不须归”就是不想回家。

生:我想知道是谁不想回家?他为什么不想回家。

师:是啊,谁不须归呢?他在做什么不须归?他为什么不须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吧。(学生自由练读,引导学生和同桌互读)谁来说说,这首词中,他为什么不回家?

师:你能用词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出示第一句)谁还想来读读这一句?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西塞山。

师:西塞山怎么美丽了?(师指图)这山上青青的是?

生:是树。

师:哦,这春天的树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这山上青青的还有?

生:小草。

师:你一定又想起了有关描写小草的诗句――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树林中,草地上,你还会看见――

生:各种各样的花,红的、黄的,星星点点,充满活力。山前还有白鹭在自由地飞翔。

师:你看,你描述得多精彩。谁能像他一样把这西塞山前的美景说一说。(一生完整叙述画面美景)(配乐)看,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桃花艳艳,鳜鱼嬉戏,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我们泛舟其中,那感觉真是:舟行碧波上……

生:人在画中游。

师:来,把你美好的感觉带到这句词里,读出来让我们感受吧。

师:读得真有韵味,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板书:风景优美)

师:(配乐描述)现在,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西塞山的自然万物在脑海中再次清晰地浮现出来,你,就是张志和,正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垂钓于西塞山前。不知什么时候,轻轻地,悄悄地,风吹来了,雨飘来了,这微微的斜风把这绵绵的春雨吹得似丝,似线,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你有什么感觉?

生:这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实在不想回家。

师:是啊,置身于这连绵不断、满目青翠的西塞山,看见那清澈的小溪、红艳艳的桃花,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家呢?让我们读读这句诗――生读第二句。

看见那自由飞翔、悠闲自在的白鹭、活蹦乱跳的鳜鱼,张志和实在舍不得回家,读――(生读诗句);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听见山间鸟儿欢快的歌唱,张志和真不想回家呀,读――(生读诗句);任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拂面,任沾衣欲湿的杏花雨飘落,张志和也不想回家呀――(生读诗句)。

师:(出示渔翁图),此时,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的张志和背对着我们,看不见他的表情,但你们一定知道他的心情。

生:他是自由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他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春天的美景,让人羡慕。

师:是啊,真是扁舟蓑笠翁,乐钓好风景,乐钓好心情呀!

师:让我们和张志和一起,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吧,来,我们一起吟诵《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