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范文

时间:2023-03-26 12:2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

篇1

影片的第一集呈现的思想内容是引人入胜的,它能够深深地钩住观众的心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类对既熟悉却又陌生的领域常常夹杂着这么一股冲劲。

我们说说剧中的中心台词:“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这样的解释我们不难理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它所要表达的含义,只是我们真正的了解过“公司”这个既熟悉却又陌生的词语吗?尽管我们对字面的意思表示明了,但现实中我们默默的接受着它的给予,甚至也为它付出与贡献,可我们真正了解它是什么吗?

如今,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已由“公司”一手包办,我们只需要支付相应的报酬,我们甚至麻木的接受,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它存在的原因以及意义,或许这就是普通人的普通人的理由。

在这个由“公司“引领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之下,利益已被最大化,那么利益的最大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是它的普遍性性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公司“带给我们的实惠,却也免受不了它邪恶的一面所带来的创伤。说说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就可以身同感受的宣泄与狂怒。可事实上,我们是无法逃离这样的悲剧的,犹如我们也无法拒绝它带来的实惠一般。在欲望成为”公司“的动力之时,我们就该明白欲望也终极成为毁灭性的因素。

“公司“的存在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进行运营的过程中,它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这是它生存的必然,也是它存在的必要。

篇2

CCTV-9纪录频道目前形成了清晰的“2+1+1”传播格局:中文版、国际版两个专业频道,1个精品栏目CCTV-1《魅力纪录》,刚成立不久的《纪录中国》联播平台。

目前CCTV-9纪录频道的观众规模达到8亿,频道收视份额年增长率55%,广告额连续两年翻番,现已突破4亿元,由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61%。

“我们正在改变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改变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的进程,改变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中的格局。”CCTV-9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纪录频道接下来的计划是把纪录片从传统媒体推向全媒体。

从一开始,CCTV-9纪录频道的定位就是业界“旗舰”。从创作方向、产业布局、标准设立和国际表达,CCTV-9纪录频道都开一时新风,其传播力提升源于不断增强的创作力。

在原创纪录片方面,2013年,CCTV-9纪录频道陆续推出了纪录片《丹顶鹤》《魅力印度尼西亚》《魅力希腊》《青歌赛》《京剧》《来自弗吉尼亚的故事》《发现肯尼亚》《丝路》《扎溪卡的微笑》《》《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等作品。

2014年,“舌尖”余温尚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度来袭,预计将于二月底播出。据CCTV-9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介绍,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呈现了更多地域的美食,通过讲述中国百姓与食物的故事,反映中国人对待自然、家庭和生活的质朴态度,传播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2014年CCTV-9纪录频道坚持继续走“精品工程”道路,将陆续推出6集纪录片《瓷路》、4集纪录片《牡丹》、8集纪录片《园林》、7集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6集纪录片《汉》、7集纪录片《制高点》和8集纪录片《纽带》等原创精品纪录片。

目前,在中文播出的CCTV-9纪录频道之外,CCTV-9纪录频道还负责运营英文播出的CCTV-9 Documentary纪录国际频道、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的《魅力纪录》栏目,以及《纪录中国》联播网。

“2+1+1”的播出架构在运营方向上各有侧重。国际频道主要播出CCTV-9纪录频道自有版权、联合版权的纪录片,已经实现海外60多个国家落地,全高清播出和全英文配音。《魅力纪录》栏目则是“大片首播平台”,主要播出从原创和海外引进的精品纪录片;《纪录中国》是一个在国内省市级地面频道,尤其是城市台的联播平台,主要播出自有版权和购买的有播映权的纪录片。

“我们频道一年首播量大概2100小时左右,首播节目中真正第一次播出的节目大概占70%,也就是1400小时,2012年这1400小时当中有300多小时的内容来自购买,400多小时来自频道创作团队以及各大公司的制作,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如果以第一次首播量来算,大概还需要700多小时的节目更新。”刘文表示。

联合制作对一个从无到有的国家级纪录片平台来说,既是重要的片库来源,又是一种刺激和拓展市场的举措。

从2011年第一次面向社会进行“活力中国”项目招标,到2013年正式成立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和《纪录中国》联播网,纪录频道一步步强化了国内“联合摄制”模式和规模。

2013年11月11日,《纪录中国》在全国70家省市电视台同时开播。

2014年1月20日,CCTV-9纪录频道与安徽台历时两年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大黄山》在两个频道同步播出。此外,与该项目同一年(2012年)启动,但仍在后期制作阶段的还有与湖北合摄制的《楚国八百年》、与天津合摄制的《五大道》、与山西合摄制的《云冈》。

2013年,CCTV-9纪录频道与兄弟电视台签署的联合摄制项目还有:与河南合摄制《功夫少林》、与江西合摄制《景德镇》、与广东合摄制《十三行》、与四川合摄制《三国》、与云南合摄制《西南联大》、与福建合摄制《船政学堂》、与合摄制《唐卡》等。

在国际上,CCTV-9纪录频道也逐渐树立起中国纪录片品牌。“在全球,我们正在持续启动更多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投资合作、联合摄制、版权购买等多元化方式,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争取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中成为代表中国、代表亚洲的重要一极。”刘文表示。

2013年CCTV-9纪录频道启动了13部、总时长达33小时的联合摄制项目,这些项目在2014年有望播出,如《隐秘王国》《番茄的胜利》《中国艺术》《野性的终结》《熊猫》《急速猎杀》《生命的力量(第二季)》等。其中,由CCTV-9纪录频道与英国天空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摄制的单集纪录片《熊猫》还将同时拍摄3D版本,在3D频道及院线上映。

2013年9月,中央电视台与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组委会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2014年“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纪录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据悉,截至目前,CCTV-9纪录频道已经向国际市场销售发行了30部原创纪录片,市场覆盖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3月,《美丽中国》大型纪录片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演,计划举办全国巡演。这是CCTV-9纪录频道进行“全媒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一次尝试。此外,7月,启动《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大型整合传播活动,有意打造一个全媒体、全流程的纪录片整合传播品牌。

篇3

近日,央视一套晚间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荧屏。这部7集纪录片,说的是中国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然而,它却引得无数观众深夜还守候在电视机前,边看边在微博上刷屏,让“舌尖上的中国”五个字跃上微博话题榜。这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担任顾问。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在总共7集的纪录片里,《舌尖上的中国》用七个切面,讲述食物与人的故事,视角独特。

关注点:为什么纪录片在话题性和口碑度上都能轻易击败热播剧?除去视觉的饕餮盛宴,贯穿纪录片的人文情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很多观众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思考“魏桥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称,山东魏桥集团民间自办电厂、自建电网,打破电网公司的垄断,平均电价水平要比国网低1/3以上,让当地企业和居民用上价格更低的电,为民间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但电力行业人士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商业力量作基础,魏桥模式在其他地区难以复制。

关注点:只要一直存在,垄断与效率的矛盾几乎亘古不变,解除行业管制是让垄断企业更好地服务民生的法宝。目前,改革电力体制,破除电网垄断,已经不再仅仅是民间呼声了。在两大电网公司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允许引入竞争机制,不仅不会损害两大电网公司的利益,反而会因为“鲶鱼效应”,让垄断电网的服务质量更高。

美女作家的门槛

一个叫刘闻雯的80后女孩最近爆红,这不仅是因为她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句接成“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因为她是一名去年加入湖北省作协的省级作协会员。所有关于刘闻雯的热议,都围绕她的身份展开。

关注点:如果说在电视赛场上那样紧张的环境下答不出文学常识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对于刘闻雯在事后迅速回骂网友、大爆粗口就让人忍无可忍了。人们如果还在疑惑美女和作家有什么实质关系的话,不妨看看美女与名车有什么关系。把“美女作家”拆解成美女与作家,一如车模对汽车技术,一窍不通。其中的搭载关系倒也相得益彰。

惊天逆转

5月13日晚,英超压轴大戏激情上演。曼城队在先入一球的大好局面下,被志在保级的女王公园巡游者队连扳两球,就在另一块场地的曼联球迷狂喜之际,奇迹出现了!曼城在补时阶段不可思议的接连追回两球,奇迹般的完成惊天大逆转,在最后一刻抢到了阔别44年之久的顶级联赛的奖杯。曼城“最后的疯狂”也成就了他们历史上首次英超冠军的称号,此外,这还是英超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净胜球决出的冠军。

关注点:足球的魅力恰恰就在这样的类似场合一再体现。如果黄健翔在2006年足球世界杯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没有爆出那段声嘶力竭的最后三分钟激情解说的话,他也一定会在这场比赛的最后一分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澎湃而再度小宇宙爆发,至于是否会失去央视解说员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彼时彼刻,谁会在乎那么多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

篇4

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物的一份敬意,拍了一部少了宣教味的片子。

从曲高和寡到贴接地气,《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带给业界的启示不仅仅在于纪录片能否就此迎来春天,更重要的是,它为充斥着浮躁和喧嚣的电视荧屏吹来了一股变革的清新之风。

《舌尖上的中国》创中国纪录片新高度

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第一集开始,它就径直成为“黑马”,风头盖过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微博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为话题的内容频频“刷屏”,甚至还带火了延伸行业——某知名美食点评网围绕它撰写攻略,淘宝店的美食订单生意也节节攀升。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倾向凸显的今天,这样一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能这般挑起观众和市场久违了的热情,在中国实属罕见。

颠覆传统,收视创神话。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纪录片,多以高端、小众的面貌示人,与激烈的收视竞争联系不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一改传统,开播以来平均收视达到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这样的收视表现不仅创下了纪录片的收视新高,在综艺栏目、电视剧等传统强势收视节目中也属于佼佼者。

改变形象,公众狂追捧。《舌尖上的中国》让惯于低调的纪录片一夜之间成为关注的热点,尽管节目是在晚间非黄金时段播出,但依然引发了全民纪录片热潮,甚至将很多几乎从来不看电视节目的“文艺青年”重新拉回荧屏前,每天追看。该纪录片还在短时间内冲上了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豆瓣网友给它打出了9.6的高分,还引发了全国效仿的“舌尖体”,追捧热情久未平息。

展现潜质,价格破纪录。在2012年戛纳国际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参展纪录片引起了业界关注,甚至出现了不用制片方宣传推广就有人互相竞价的局面,这在近几年的纪录片领域是比较少见的。不久前闭幕的2012年第18届上海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更助力中国纪录片价格飙升到一分钟1万元的顶级价格。除了受到海外市场的追捧外,该片也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目光,尽管导演陈晓卿表示不赞成直接植入广告,但可以预见,在未来第二季和第三季中,该片的“广告潜质”将被充分地挖掘。

《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味道制造”

5月14日起,《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透过屏幕,观众们仿佛嗅到了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而透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作为媒体人,我们更想知道,这些“触动人心”的味道是如何制造出来?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趋势变化?

从仰视到平视的视角变化。拍摄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但展现的多是美食制作的反复过程或烹饪大师的精湛厨艺。《舌尖上的中国》却另辟蹊径,改变了以往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用导演陈晓卿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找“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寻找人与食物、人与自然、食物与文化的交集。片中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像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黑龙江“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这些情节反映的是对人和食材关系的微妙理解,更折射出中国纪录片从“仰视”到“平视”的变化趋势。

从小作坊到车间式的专业制作。近年来,央视纪录片早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这部《舌尖上的中国》再度成为收视焦点,是偶然也是必然,日益精良的制作水平使影像信息得以更完美地呈现和表达。作为国内第一部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程还原到极致,以“微距摄影”的方式捕捉到了诸多珍贵食材最初的生动原貌,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舌尖上的中国》在制作上的专业化还表现在遵循国际通行的制作模式,全片采用碎片式的剪辑方式,一集节目镜头运用量达到了1300个,节奏快、信息量大,基本上8分钟讲一个故事,伴以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

从单一到复合的营销策略。在全球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类节目占有很大比重,《舌尖上的中国》能脱颖而出,和它独特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其突破了以往纪录片“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宣传定位。首先是标题营销,一个好的标题是对节目内容的凝练和升华,更是抓住观众眼球、进行节目营销的重要抓手。以往也曾有过多部介绍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可看性和艺术性方面或不逊于该片,但片名远不如“舌尖上的中国”来得醒目、有趣。其次是微博营销,《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微博的宣传推广为其聚拢了大量人气,连续多天占据微博热门话题榜第一名;同时纪录片主创团队做客新浪微博“微访谈”,加上网友自发组织的“晒零食”“晒夜宵”“深夜发吃”等活动,让该片人气越来越旺,形成了持续效应。

篇5

一、 制作理念的差异

人类最早对于动物的动态记录是1872年爱德华・麦布里奇利用12台相机记录马奔跑的姿态,以验证“马在奔跑时到底是不是四蹄同时离地的”这一问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动物影像的记录,基本上沿袭了为科学考证和研究服务这一路线。在科学观察目的推动下,一些以往不易被观察到的动物活动和生存场景被记录下来,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这些影片中出现的动物都是被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影片的情节和故事等戏剧性要求并不在影片考量范围之内。随着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在追求娱乐效应和利润的驱使下,杀戮和争斗等血腥镜头也开始在动物纪录片中出现,但由于拍摄的技术条件限制,创作方式基本上是完全虚构的。在镜头前摆拍枪杀动物或以故意激怒猛兽的方式获取对抗、搏斗场景的创作方式屡见不鲜。“同年在丹麦,诺狄斯克公司的创始人,从前拍过洋片的奥尔・奥尔森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从哥本哈根动物园买了两头老狮子,把它们放在树木繁茂的小岛上。一行人去哪里‘狩猎远征’,狮子就在摄影机前被枪杀了。‘密林’的镜头包括在哥本哈根动物园里避开背景和围栏,俯瞰拍摄的河马、斑马等动物的特写镜头。影片的结尾是一行人拿着狮皮。为了增加真实感,人群中还加进了一个黑人。”[1]这种虚拟的环境和控的拍摄对象等“造假”的方式,是违背以表现真实为己任的纪录片创作宗旨的。

由于拍摄对象的特殊性,动物纪录片的拍摄往往要比其他类型的纪录片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对制作者的要求也相对更高。雅克・贝汉在拍摄《迁徙的鸟》时,“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在完成拍摄的同时又可以达到尊重B儿,不惊扰它们的目的,花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并未做任何拍摄工作,而是设法去亲近鸟儿们,了解他们的习性。为此,他们还建立了养鸟基地,在这个基地中设立了培育站。为了使鸟儿们可以不畏惧人类、不畏惧机器,他们培育了一群‘鸟演员’。在鸟儿们还未出生时,工作人员便会待在鸟蛋身边,同它们说话、唱歌、聊天。”[2]这种拍摄方式不仅是出于拍摄本身的需要,更多的是对拍摄对象的尊重和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相较之下,中国制作的一些动物纪录片似乎有着不同的理念,如一部高投入的环保主义纪录片《蛇-鸟-蛇》中,出现一个镜头是为了测试蛇对死去的鸟是否感兴趣,人为地将一只死鸟放在蛇的面前引诱其去抓捕,而蛇却无动于衷。哈里特・尼莫和苏维女士认为:“这种行为是对蛇这种野生动物的一种行为上的欺骗,试验者和纪录片摄制者是以一种高高在上、把玩、捉弄的心态去调侃与鸟的生存关系。”[3]拍摄动物纪录片绝非仅仅是出于猎奇、科教的目的而进行的单纯纪录,摄制者首先要热爱动物和自然,抱有万物平等的观念和态度,因此,对动物感受的强调和尊重是必须的。在动物保护组织和动物保护法规相继出现之后,人为伤害动物的镜头并不会被记录在影片中,但从一些影片的对比中,仍然不难看出客观记录与人为干涉的差距。

中外动物纪录片所相通的一点,是影片中都表现了强烈的环境观和自然保护意识,但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动物纪录片所拍摄的动物种类是有局限的。如BBC打造的《地球脉动》中,对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进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礼赞”,从不曾被记录的毒蛇、蟑螂、鳄鱼等很少有机会进入主流创作空间的动物在影片中出现。

二、 叙事策略的差异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主流的叙述方式,展现矛盾对立和戏剧冲突是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方法。在将所记录的事件经过改良和处理的“戏剧化”手段上,中西方动物纪录片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悬念的设置

悬念是一种紧张而未知的状态,它对于调动观众的心理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用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的话说,悬念就是:“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却不把它叙述出来。”[4]悬念会使观众产生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悬念被揭开,受众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视。

在影片《深蓝》中,拍摄了一段虎鲸围捕灰鲸的场景,由于灰鲸的体型比虎鲸大得多,因此,围捕是否能成功本身便是一个悬念;而当虎鲸改编策略,将进攻对象转移至易受攻击的小灰鲸时,这一场较量更是让观众提心吊胆。《帝企鹅日记》中,企鹅爸爸们在移动身体时,为了保护放在脚背上的蛋,用相对厚重的上半身配合又长又尖的嘴巴慢慢移动,在用力和不敢用力之间循环往复地挣扎,这种紧张而又略显笨拙滑稽的场景,足以吸引观众全部的注意力。而在《海豚湾》中,影片开场便设置了一个悬念:“我们本来确实想用合法的手段来拍摄这个故事。”这个海湾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拍摄者和捕杀者是否会发生正面冲突?抗议捕杀海豚的举动是否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出现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使整部影片惊险刺激、引人入胜。相对来讲,中国的纪录片对于“故事性”本身不够重视,也就更无从谈起对悬念的设置了。世界自然与野生动物电影节主席哈里特・尼莫说:“中国依旧在用一种教育的方式做纪录片,制片人是老师,纪录片是教科书,观众就是学生……根据开头就可以很容易猜出情节和结局,因为它们的结构、创作手法是如此的相近!”[5]有关这点,也可以从《中国珍稀物种》的拍摄目的上略窥一二。

《中国珍稀物种》在摄影创作意图上定位细化为:

(1)每部纪录片要用镜头讲述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2)每部纪录片要运用两种以上的特殊摄影手段,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6]

这部影片在拍摄时便将科学性和教育性放在了首位,这样一种定位创作出的影片主要以说明文化或散文化的故事叙述为主,缺乏动人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国外纪录片则将故事放在了首位――“吕克希望用皇帝企鹅们在严寒南极中的绝美影像和其种族与生俱来史诗般的命运,来向人类讲述一个真实却非凡的故事。因此,片中导演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索这种隶属鸟纲、企鹅目、企鹅科动物的习性,而是通过无比壮观美丽的极地景象和企鹅们的生存努力,使观众对于自然的美及企鹅艰辛的生存及繁衍历程有更为鲜活的体会。”[7]悬念的设置、剧情化的叙述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需求,影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自然观和环境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

(二)解说与旁白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完整的素材拍摄和事件过程记录,有时会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解说词和旁白便成为补充材料不足和填补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如若使用不当,反倒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在纪录电影中,解说词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甚至可以说,在有些影片中解说词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影片作者(在解说词中)阐述的观点(这里指的不是作者的主观论证,而是他对事件、人物的介绍或代言),观众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可以相信,也有理由不相信,因为解说词是‘强加’的。”[8]在没有拍摄到必要素材的情况下,用声音语言去吸引和说服观众,是不令人信服的,观众更加倾向于“眼见为实”。“我们常说,‘要展示,而不是讲述’,这意味着在提供证据和信息的同时,要让观众亲历其间,让他们期待事件的曲折变化,以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方式追随故事线。有很多影片利用蹩脚的叙述、大把的图表,或者以充塞采访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思考什么。”[9]尤其是在动物纪录片中,若非动物专家,很难对动物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多情况下,甚至连外形相似的同一动物都很难正确辨别,“动物一直和人类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其沉默注定了它们和人类之间永远保持着距离,保持着差异,保持着排斥”[10]。画外音的介入以一种强势的手段进行叙事,干扰观众的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反倒令人厌烦。

“事实上,影像中‘被说出’的生活是所有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都不太满意的,这是弗拉哈迪的纪录片受到重视和欢迎的原因;也是20世纪80年代,很多参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拍摄的年轻人,如陈真、康健宁等对‘解说贴画面’的方式产生质疑的原因;也是参与创作的老一辈纪录片人希望有所改变的原因。”[11]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游锛吐计拍摄的困难性,很多时候解说词取代画面成为了主要的叙述者。在有些影片中,即便是在有画面可用的情况下,制作者依旧偏向于进行说明。通过对中方版和BBC版的《美丽中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一个片段结束之时,西方传播者用解说词“长臂猿的啼叫声曾引起中国古诗人的灵感,它们的啼声回响山谷”来结束本段的叙述,并留下了两个近11秒钟的空镜头来供观众遐想体味,中国版却给11秒的空镜头加上了一段解说词:“目前,据科学家判断无量山现有黑冠长臂猿450只左右,而1987年保护区刚成立时,仅有200只。”这样一种解说旨在向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只是相较之下,解说词的出现破坏了画面的诗一般的美好意境和情怀。

(三)音乐与音响的使用

纪录片的实况效果声音,无疑会增加影片的可信度,但对于动物来说,想要完整地记录同期声绝非轻而易举之事,而单纯的画面呈现又会使观影过程变得乏味。雅克・贝汉在制作《迁徙的鸟》时,根据不同的情境专门制作了配乐,这些音乐都是由法国著名的配乐家鲁诺・库莱斯制作。“当鸟儿飞行在亚马逊河流域时就用了中东地区的宗教歌曲旋律。在表现一直形单影只的加拿大雁落,影片给它一段单旋律的独奏,陪伴它张望着寻找同伴;而在表现它们的迁徙艰辛而道远时,影片选用了仿若黑人行进中集体劳动号子般的音乐;有时用快板节奏和沙锤配器来表现水鸟戏水如同水上踢踏舞一般……”[12]音乐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不仅使影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有助于观众理解画面内容。“纪录片的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片中的声音,而我们对虚构世界及其人物的认同,则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直观的视觉感受。”[13]中国很少会有为纪录片的制作寻找专门的音乐家进行配乐,动物纪录片更是如此。

结语

中国的动物题材纪录片起步较晚,目前依旧处于一个资源匮乏、资金短缺、人员不足、耐力不够的困境中,这些历史性的客观原因并不是制作不出优秀影片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外在形式上的改良,突破原有的常规理念,经过艺术化的加工,让叙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是增加中国动物纪录片吸引力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张德奎,冷铁铮,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5.

[2]吴保和.记录的力量:当代世界纪录片[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58.

[3](英)哈里特・尼莫,冷淞.要用“悬念”结构故事――访世界自然与野生动物电影电视节主席哈里特・尼莫[J].中国电视,2007(1).

[4]刘锡庆,李保初.写作技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66.

[5]冷淞.“说教”使人厌烦,“悬念”引人入胜―访世界自然与野生动物电影节主席哈里特・尼莫[J].岭南视听,2007(4).

[6]丁建新,郝晓霞,张伟强.自然类动物纪录片的摄影创作手段[J].影视制作,2014(9).

[7][12]吴保和.记录的力量:当代世界纪录片[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65,460.

[8]李则翔.谈纪录片摄影师的素质[M]//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42.

[9](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二版)[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29.

[10](英)约翰・伯格.看[M].孙惠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11]宋素丽.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1978-2008)[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50.

[13](美)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9.

篇6

4月引进国内公映

韦恩斯坦公司制作、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新片《被解救的姜戈》,有望于4月11日正式引进。昆汀因《落水狗》、《低俗小说》、《罪恶之城》、《杀死比尔》等影片广受国内影迷喜爱,《被解救的姜戈》不仅是他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作品,更是酋部获批在国内引进得昆氏电影。据悉,影片内地公映版将有所删减,昆汀亲自参与了剪辑,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昆汀·塔伦蒂诺是20世纪gO年代美国独立电影革命中重要的导演,他以独特的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叙事,被誉为好莱坞鬼才导演之一。《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继《混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他的第一部西部片,在深刻的主题背后,也延续了他一贯紧凑亢奋的叙事风格,体现了昆氏电影的魅力。本片在刚结束的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两项大奖。

奥斯卡后首次执导美剧

刚刚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二度擒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李安将执导FX电视网新剧《暴君》(Tyrant)试播集,这将是李安本人首次执导美剧,同时也是他奥斯卡后的第一份导演工作。

《暴君》是一个颇像反恐剧《国土安全》与间谍剧《美国人》结合的新剧,讲述了一个表面本分的美国家庭,卷入了一场中东国家混乱风波的故事。该剧的幕后主创恰恰是打造《国土安全》的霍华德-高登、吉迪昂-拉夫以及《迷失》的克雷格-奈特。鉴于剧集幕后班底雄厚的实力和李安的倾力加盟,该剧获得正式预定前景一片光明,在此之前,李安将一直担任该剧的执行制片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

揭幕夏纳影片

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宣布,由澳洲名导巴兹·卢赫曼根据同名名著改编的新版3D《了不起的盖茨比》将作为2013年戛纳电影节的揭幕影片,这也是继影片《飞屋环游记》之后,戛纳电影节迎来的第二部3D开幕影片。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今年5月15日-5月26日期间在法国夏纳举办。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尼克·卡罗维的视角,讲述了大富翁杰伊-盖茨比的个人感情经历,为“爵士时代”送上一曲挽歌。莱昂纳多扮演男主角“盖茨比”,托比·马奎尔出演线索人物尼克·卡罗威,女主角“黛西”的扮演者是当红女星凯瑞·穆里根,澳大利亚男星乔尔·埃哲顿扮演黛西的丈夫,艾拉·费舍扮演他的情人玛蒂勒。

香港国际电影节选映八部柏林影展获奖作品

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在3月17日至4月2日放映八部刚结束的第63届柏林影展得奖作品,以及两部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电影节选映的八部柏林影展得奖作品包括:丹尼斯泰诺维奇执导的《拆车佬的日与夜》,横扫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等奖项的《乡村神父的私情》,以及伊朗导演约化巴纳希、金波塞亚柏托维合导的新作《电影关不住》,获最佳剧本银熊奖。此外,电影节亦将带来两部竟逐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殊荣的电影——《向政府说不》和《战巫不胜》,分别由柏比路拉林和阮淦执导。

央视《魅力纪录》将播乔布斯纪录片

史蒂夫·乔布斯是苹果公司背后的力量源泉。3月14日,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纪录片《史蒂夫‘乔布斯》,已在央视综合频道每晚十点半档的《魅力纪录》栏目播出。

这部由英国BBC摄制的50分钟传记纪录片,通过采访原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创业搭档、同事、合作者等多位人士,结合乔布斯生前在不同年代的采访、演讲等珍贵影像资料,以苹果公司如何从一个郊区车库成长为全球电子消费品生产巨头的过程为主线,向我们多方面介绍了史蒂夫·乔布斯。

该片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对多位与乔布斯生前有着密切往来人士的采访,这些人士包括,乔布斯大学时认识的挚友丹尼尔?科特基,与乔布斯共同创立苹果公司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史蒂芬·弗莱,曾让乔布斯离开苹果公司的约翰·斯考利等。

篇7

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02年,她生于柏林一个商人家庭,16岁迷恋上了舞蹈,她从美术学校退学后,转而成为专业舞蹈演员。1922年,她在慕尼黑正式登场演出。之后由于膝关节受伤,雷妮·瑞芬舒丹不得不告别舞台,当了电影演员。她在电影《圣山》中担任主角,获得成功。1932年,雷妮·瑞芬舒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蓝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奖,由此开始了电影导演的生涯。阿道夫·希特勒把她变成了国社党电影的首席指挥。她也藉此极为天才地成了纳粹政治的美学诠释人。

1933年,希特勒请她为国社党的大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影片没有公开放映;但她不久就接受了希特勒的个人委托,为国社党1934年的纽伦堡军事阅兵拍摄纪录片,这就是她最为世人激赏和诟病的《意志的胜利》。摄制期间,第三帝国向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梦寐以求的工作条件: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包括十六个摄影师,每个摄影师配备一个助手,三十六架以上的摄影机在同时开工,再加上无数的聚光灯听候调配。无与伦比的拍摄条件让瑞芬舒丹首创了电影史上的很多摄影技巧;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成了人间之神。在这部毫无情节可言的杰作里,瑞芬舒丹把“纯粹”和“秩序”当作主人公来塑造,她把希特勒的政治理想表达得不仅前程灿烂,而且显得无限动人。这部影片后来获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奖。

之后,她受国际奥委会所托,为1936年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拍摄一部纪录片,《奥林匹亚》因此成了她的经典之作。1938年4月20日,《奥林匹亚》首映,正好是希特勒的49岁生日。她的这份辉煌礼物后来在电影史上得过四个大奖,但同时也永远地成了她的污点。因为在当时和现在的众多影评人看来,她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旁白中不断出现的‘战斗’、‘胜利’字眼,都透露了创作者的法西斯信念”(焦雄屏《电影法西斯》)。不过,这部影片所记录的人体之美和仪式之美的确让以后的电影人叹为观止,人和速度、力量的结合在瑞芬舒丹的摄影机之下,显得像神话一样。法西斯美学波澜壮阔地侵入人心,她先是把竞技变成宗教,然后又把宗教变成“意志的胜利”。

第三帝国后,瑞芬舒丹是第一批被送进监狱的电影人,她被定名为纳粹同情人,几次遭到逮捕(其间她成功地越过一次狱)。1949年,她终于结束了牢狱之灾,但是舆论和评论界的牢狱更迅速而扎实地围困了她,而且她作为导演的生涯随着帝国的覆灭也永远结束了。终其一生,瑞芬舒丹都拒绝承认她和希特勒政府有什么“浪漫的交往”,她坚称她只是一个电影导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瑞·慕勒拍摄的《瑞芬舒丹壮观而可怕的一生》,以采访90岁的瑞芬舒丹为形式展开。在这部纪录片中,瑞芬舒丹回顾了当年如何开始走上银幕;如何第一次执导《蓝光》;如何受邀于希特勒,开拍她的两部经典之作,并在摄影技术上费尽心思;如何被别人误解和诟病,如何继续活下去,等等。自然,瑞芬舒丹在她和纳粹党的关系上有撇得过清的嫌疑,而且,在很多问题上,诸如她对纳粹集中营的不知情,她也无力自圆其说(在她摄制最后一部电影Tiefland时,她曾经使用过集中营的一批吉普赛人)。但是,她半个多世纪来所承受的耻辱和痛苦似乎也够多了。

摄影机的胜利

银幕的史诗

1938年,瑞芬舒丹出访美国,包括好莱坞,为她的《奥林匹亚》作宣传。

自那时起,她就开始遭遇一生源源不断的攻击:“雷妮,滚回家去!”——这就是好莱坞给她的欢迎词。各大制片公司的头儿都不敢见她,怕从此影响制片公司的声誉。虽然最后她竭尽所能主持了一场《奥林匹亚》的非公开放映,好莱坞的不少圈内人还得在黑暗中偷偷溜进影院参加观赏。不过,美国评论界无法忽视《奥林匹亚》的成就,《洛杉机时报》写道:“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银幕的史诗。”

事实上,在追求完美上,很少有导演可以和瑞芬舒丹匹敌。在拍摄《奥林匹亚》期间,为了表现百米短跑的真实速度,瑞芬舒丹创造了自动前行的摄影机,运行速率和运动员的速度相当;拍摄跳远,她在沙坑边挖了一个洞,以此达到仰拍跳远的效果;为了拍全景,她用热气球送六个打开的摄影机上天,虽然这个试验连续地以失败告终,她的摄影理念还是远远地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但是极为有意思的是,正是她的这种史诗般的镜头和天才设想成了她悲剧的材料。

不少影评人更把瑞芬舒丹的这种法西斯美学上溯至她的“高山片”时期,认为“高山片”所传达的征服意识和壮阔美感正好和希特勒的纳粹思想不谋而合。不过,如果真要在纳粹政治意识上追究瑞芬舒丹的话,那么,她的电影中至少也有和希特勒思想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奥林匹亚》中,她用大手笔表现了黑人的身体,黑人的速度,这显然不会让希特勒高兴。

篇8

近代百年,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面临着外来文化一轮又一轮的洗礼和冲撞。师夷还是治夷?封闭还是开放?就像钟摆一样来回摇晃,而每一次的摇晃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的剧烈震荡。

这是一个暧昧不明的混沌时代。路,隐藏在浓雾之中,我们身后的历史,很多片段仍讳莫如深。“想以史为镜,无奈史不足勘;想以西为镜,无奈南辕北辙。此时,却突然发现,其实有另一面镜子,它立在中西之间,贯于古今又从未破断,它如此真切地映照着中国的百年历史与千年文明,那便是‘南洋’”。 导演祝捷说。

看“南洋”,为了反观我们自己。历时两年,走访了9 个国家的100 多个城市,总投资2400 万元,平均每集投资在200 万左右。十集大型高清纪录片《下南洋》,将于今年12 月亮相央视。

近日,《中国民商》记者有幸走近纪录片《下南洋》的主创团队,并专访了该片导演祝捷。

嫁出去的媳妇

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 万之多;从19 世纪60 年代至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至东南亚的“契约华工”约200 万人;1922 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超过500 万……

“最早‘下南洋’的人们,既不是来自这个国家的地理或政治中心,甚至即使在他们偏远的故里,也不是乡绅或精英,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最普通、最卑微,几乎已经在生存上绝望的蝼蚁之民。他们大批大批地死在漂洋之路上,死在南洋客地的苦难劳役上,死在冲突与屠杀之中,但最终幸存下来的先祖,却创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成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似乎一直只看重王侯将相,而南洋的华人却为我们写下属于普通中国人的‘史诗’。”祝捷说。

“这是一个长达两千年的故事,移民差不多从汉代就开始了。但近50 年来,他们已经不再是中国人,而变成了马来西亚人、新加坡人……他们已经变成政治效忠、文化认同上完全不同的另类华人。这是《下南洋》最后的一个基调。”《下南洋》联合总导演周兵说。

祝捷引用“嫁出去的媳妇”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南洋华人的遭遇。1955 年,总理在印尼初夏亚非会议期间,跟印尼政府解决了数百万华人的双重国籍的问题。他说:“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当地公民的华人是中国嫁出去的女儿,中国是他们的娘家。”

“就像是嫁出去的媳妇,他们本来也许姓张、姓李,到婆家之后,可能连姓都换了。但是对于娘家人来说,我们还认不认这个亲戚,要不要继续保持情感上的联系。这就很重要了。”祝捷说。

《下南洋》正是要为搭建“婆家”和“娘家”之间的这条纽带而贡献力量。马来西亚常青集团张晓卿主席说:“作为下南洋纪录片的推动者,我深深感受到历史和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震撼、影响和发展,也代表了海外华人对自己的母语历史和文化有一种不可割舍的依恋和崇敬。”

正是文化血脉里的紧密相连,让张晓卿个人出巨资来投入这部纪录片,却拒绝在这部片子中做任何关于他个人和他公司的植入宣传。他要让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了解南洋华人们当年曾经历的故事。

南洋是一面镜子

在近代百年动荡的历史进程中,南洋与中华以不同的方式,各自生长着。直到1978 年,中国大陆重新开放,他们才又重新发现熟悉而又陌生的彼此。

研究品牌发展史的朋友们常常会感叹,相较于欧美以及日本,中国的“百年老店”简直少得可怜。而在《下南洋》第九集“开放之门”中,人们看到了更多属于华人的百年老店。明国理发店、谢家面包作坊、复中兴白铁店、柯德昌金铺……甚至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设有分店的皇家雪兰莪。它今天的规模,是由杨氏家族历经120 年苦心经营,从一个小小的作坊一步步艰难发展而来的。西方的商业规则和中国诚信经商的儒商传统结合,如今的南洋华人靠着精耕细作,逐渐成为东南亚国家最主要的财富群体。来自闽粤“蛮荒之地”的南洋华人,保留着中华文化中少有的重商主义传统,号称“东方犹太人”。

唐人街上林立的会馆祠堂在提醒你这才是千年来中国人赖以建构社会关系的方式;与人交往时的彬彬有礼让你感叹这才是礼仪之邦应有的风范;节日里的风俗仪式不仅是传承教化的规矩,更有着南洋对于大陆故土特有的浓浓乡愁。

“在南洋,看到那里的人物与风情,很多时刻,甚至你会惭愧到尘埃里去。因为当我们想要寻根,却发现在这边被忽视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华文明的基因。”祝捷说,“来自大陆的朋友们可能会惊异于‘他们跟我们不一样’。其实应该是反过来,是我们跟他们不一样,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承还不一定呢?”

“其实很多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大家都似曾相识。比如说同乡会,比如说传统节日,这些事原来其实你也知道。但是你并不知道它真正在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心里面是发生怎样的作用。《下南洋》就是告诉大家这些片断是怎么拼成中国文化的样子。”祝捷说。

篇9

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正在融入全球电视直播的大格局,在菲律宾马尼拉人质劫持事件的电视直播以及智利营救矿工的电视直播中,都能看到这个趋势。过去,我们的电视通常只是把发生在中国的事件直播出去,现在,我们开始把发生在世界上的事件直播进来。

2010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推出200集大型系列专题片《世博传奇》,每集6分钟,讲述世博会159年的历史。

嫦娥二号升空的电视直播有了突破,似乎升空的时间和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开播时间形成了某种契合,使得《新闻联播》节目出现了少见的直播画面。不足之处是同时出现了郎酒的广告画面,引起了观众的质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大突发事件更容易反映媒体的应变能力。只是让人感觉沉重的是,这种重大突发事件经常是有关人类的灾难。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青海卫视首次实现了全天24小时4个频道突发新闻报道滚动播出。这背后也有湖南卫视的功劳。在此前不久,湖南卫视兼并了青海卫视,这当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兼并,湖南卫视给青海卫视带来了大量的娱乐节目,让观众感觉好像又多了一个湖南卫视。从玉树地震报道到《花儿朵朵》,都能看到湖南卫视的影子。湖南卫视在全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它的娱乐节目把很多青少年重新吸引回电视机旁。问题是,观众需要几个湖南卫视?文化的多样化如何体现?这当然是题外话。事实上,看青海卫视的玉树地震报道,恰恰可以发现湖南卫视新闻报道的问题,也就是说,这是在湖南卫视基本上放弃新闻报道之后产生的问题。

原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还是有点影响力的,现在,它的主持人张丹丹已经在青海卫视上采访凤姐了。看到她在青海卫视采访翘二郎腿的风姐,张丹丹的采访水平真是令人汗颜。对凤姐的自我吹嘘,张丹丹没有任何观点和立场的回应。笔者原来觉得张丹丹在主持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时候,还是可圈可点的,没想到她竟然在专访节目中表现得这么滑稽,让凤姐来这个节目本身就是个错误。

对于湖南卫视来说,这可能是无可奈何的放弃,但是,正是这种放弃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湖南卫视新闻报道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它对青海卫视地震报道的援助。从某种角度看,湖南卫视让青年人弱龄化。李幸多年前曾说,中国的电视是弱智,这话可能言重了,不过,湖南卫视的节目确实有让人弱龄化的嫌疑。比如,湖南卫视的观众低龄化是非常明显的,问题是它们有可能把低龄化变成一种弱龄化。倡导快乐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娱乐化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成熟?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就是今年对一些重大事件报道,当地卫视都变成了一个专门频道,比如,在西南大早期间,云南卫视就变成了抗旱频道,而东方卫视就是世博频道,青海卫视变成了抗震频道。这似乎是前所未有的。一时之间,出现一个很独特的全国电视格局。电视出现了分屏效应,也就是区域电视现象,看上去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过去,对重大事件各电视台都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统领之下,步调一致的。

在玉树地震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广网实现了“台网一体”,成为一种特有的报道模式。中广网在地震发生21分钟后,即在首页滚动新闻中发出首条快讯:《青海省玉树县今晨发生7.1级地震》。在舟曲报道中,央广手机台快速出击,及时报道甘肃舟曲灾害情况,实现了独家资源在手机平台的第一时间再分发。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利用有声手机报《新闻和报纸摘要》对灾情进行连续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连线采访值得关注。在连线采访的片段中,主持人会连线全国各地的记者,报道各地的情况。这一点比电视的连线有优势,也不存在假连线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做,朴实和从容。在广播告别喇叭时代以后,很多电台充斥着卖药的声音,虽然交通台和音乐台异军突起,但是,广播的第二次崛起不能缺少新闻。

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今年菲律宾人质事件的报道也是一个挑战,央视也有直播。如果这次被劫持的不是香港人,而是别的国家的游客,那么,央视还会参与直播吗?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中国人在海外被劫持,所以,央视的直播似乎在所难免。过去,中国电视参与海外新闻事件直播是很少的。而今年,智利营救矿工的全球直播中,中国也参加了,虽然那里并没有中国矿工。这种直播甚至会引发国人的一些联想,比如,今年山西王家岭矿工营救怎么没有这么久的电视直播?

从理论上说,菲律宾人质事件直播涉及到了国际传播中的新闻伦理。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在新闻伦理上的表现有何不同?另外一个问题是,国家有没有媒介?这次菲律宾人质事件直播就涉及这个问题。多年前,西方在探讨跨国公司时就触及到国家的媒介问题。一个国家是不是有媒介?报纸是比较容易控制的,而电视直播则是全球化的。这次菲律宾人质事件电视直播就属于国际电视直播。可以说它对菲律宾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国内,电视台怎么办?

火热的电视相亲节目

进人2010年以后,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忽然开始流行交友节目,标志是四个省级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不约而同开办了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家广电总局提出批评意见以后,浙江的《为爱向前冲》退出了竞争,而后又以《爱情连连看》卷土重来。

在目前的电视相亲节目中,《非诚勿扰》做得比较突出。江苏卫视的一个成功秘诀就是把这种交友的节目平台变成了展现当今中国年轻人生活态度的舞台,如今,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青年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通常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互联网,另外一个就是像《奋斗》那样的电视剧。《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无疑给观众提供了另外一种了解青年人的方式。现在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也在增加节目的思想性,说白了,就是不仅展示事实,也反映观点。当然,在这个展示观点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一些女孩为了出名而博出位,看上去几乎是网络的翻版,但这恐怕不能怪江苏卫视。

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已经可以看到一种轨迹,就是电视已经和网络分不开了。电视和网络的联合更多地发生在有关青年的节目中,比如,在电视交友这样的节目中,如果没有强大的网络支持,或者说没有在网络上走红的表现,那么,它顶多只能停留在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层次。

江苏卫视原来在国内最有名的节目要算《南京零距离》了,孟非主持的就是那个节目。不过,那节目是典型的民生新闻,局限于地方。而《非诚勿扰》如今打全国牌,比江苏卫视的《人间》节目影响大。《非诚勿扰》没有强烈的南京味道,主持人也强调全国化,甚至以世界华人相亲为己任。《我们约会吧》的嘉宾有全国特点,但节目湖南化。如果说浙江卫

视是相亲节目的经济版,那么,江苏卫视就是社会版,东方卫视是都市版,湖南卫视是少年版。也可以说江苏卫视是观点版,浙江卫视是游戏版,湖南卫视是娱乐版,东方卫视是女权版。

相亲节目办成了电视论坛,似乎成了不能承受之重。现在国内缺少讨论节目,把价值观这样沉重的话题放在了本该轻松的节目中,是一种讽刺,是电视的错位。我们可以把《非诚勿扰》节目作为一个文化样本来看。央视在谈论电视相亲节目的时候,水均益和演播室嘉宾说到美国报刊也出现了有关中国电视相亲的报道,一些美国人很惊讶。

值得注意的节目动向

1.《飞鱼秀》

它代表了国际电台向内转的趋势。《飞鱼秀》是中文节目,在全球国际广播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了向内的传播。如今在中国有很多青年人把听国际电台的节目作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不仅喜欢昕《飞鱼秀》,也喜欢听国际电台的一些音乐聊天节目。

2.《公司的力量》

它是2010年的年度纪录片大片。由《大国崛起》的原班人马完成。有趣的是,最近几年的年度纪录片大片似乎都出自央视二套。

纪录片大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电视台的社论。《新闻联播》不是央视的社论,《焦点访谈》也不是。《焦点访谈》节目的成功让很多电视人欣喜若狂,似乎已经解决了电视评论的难题,夹叙夹议,述评加画面,这几乎成为当今电视评论的秘诀。但是,与《人民日报》的社论比较,电视台的社论在哪里?

今年的这个纪录片大片至少提醒我们,电视纪录片存在三个功能:第一个就是知识启蒙。在一个社会的知识生产系统中,新闻当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但是,纪录片无疑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第二个功能就是政论,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纪录片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第三个功能就是国际传播,这是以往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从理论上说,电视的国际传播通常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新闻、纪录片和电视剧。期待用电视新闻来影响国外的普通观众是很难的,比较起来,用电视剧来影响老百姓更靠谱,可是,电视剧出国没有电影容易。电视新闻更容易影响国外的政府,属于官方对官方。而知识分子看电视是相对少的,电视剧和电视新闻对他们来说都有点过于戏剧性,因此纪录片更合适。按照这种逻辑,纪录片在国际传播和踌文化传播方面大有作为。

3.《中国达人秀》

2010年中国最轰动的节目应该是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虽然中国现在每年都会引进一些国外的电视节目,而《中国达人秀》可以算是近几年改造得最出彩的群体性节目。央视有《感动中国》,而《中国达人秀》无疑在“感动”上做足了文章。与此同时,今年的《快乐男声》和《花儿朵朵》都显得有些平淡。

4.《世界文明讲座》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办了一个世界文明讲座节目,看上去这个节目很像央视的《百家讲坛》。在《百家讲坛》已经走下坡路的时候,东方卫视的这个节目却令人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有一种可能,就是《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局限于历史,局限于古代的故事。而世界是开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中国的世界是一种损失,同样道理,没有世界的中国也是一种损失。

5.《对手》

央视二套新创办的《对手》节目由王凯主持,属于辩论节目,央视目前非常缺少这种有讨论性质的节目。不过,王凯把《对手》节目搞得好像是故事会。他讲故事是出名的,后来代替马斌读报,看上去还可以,因为读报节目和讲故事类似。可是看他主持的《对手》,就让人不大适应,辩论节目似乎成了故事会。

6.《下一站幸福》

青海卫视的《下一站幸福》打出的是栏目剧,可观众搞不清楚,多半会认为这是情感纪实节目。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和湖南卫视的《8090》干脆都不说自己是栏目剧。看青海卫视的《下一站幸福》,观众会觉得假得厉害。难怪一些大学生积极学习写剧本,因为很多电视纪实节目需要演出脚本,真假难辨了。节目中的主持人和心理学专家是真的,但他们也都被绕在里面了。

篇10

近年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加强事企联动,助力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概况及现状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是央视全额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综合经营类文化企业,目前总资产、年营业额双超百亿,连续八年获得中国“文化企业30强”, 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作为央视的“产业平台”和“市场平台”,总公司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级骨干文化企业,为扎实推进央视国际一流新型媒体旗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是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产业方面军,是中影视“走出去”的生力军。旗下拥有多个以国际传播业务为主的企业集群及集成播控平台,并在美国、日本、非洲、香港等地设有全资子公司,全球员工超过1.4万人。

目前,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从事国际传播的企业主要包括节目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中视国际传媒、中视卫星、海外子公司等,其中,总公司节目部主要从事节目版权的发行,是我国最早从事影视节目海外发行的机构,也是央视各类节目发行总,拥有国内热播节目资源及国际营销优势。目前,依托其运营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译制交易平台,译制节目近5000小时、译制语种30个,节目有效播出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向海外媒体机构销售10,000多部/集的影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和综艺、专题类节目等。中视国际公司主要从事中国电视长城平台的运营和管理。作为全球知名的华语电视品牌,中国电视长城平台是以央视国际频道和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为主构成的海外播出平台,集成运营33个综合和专业类频道,包含汉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六个语种,拥有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等九个平台,全球23家运营商,全球用户约4613.41万户。此外,总公司下属的央视动画、央视纪录等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开辟总公司国际传播的新业务、新渠道。

二、发展特点与成效

近年来,围绕国家外宣大局,总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采用市场化、商业化模式,加快推动中国电视“走出去”,实现从“卖节目”到“开时段”、“建频道”的转型升级,呈现新的亮点与特色。

节目国际营销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通过版权营销与国际节展拓展渠道合作,总公司节目资源逐年增加,日趋丰富。2016年节目发行首次突破两万小时。从《西游记》《红楼梦》,到《楚汉传奇》《大秦帝国》《舌尖上的中国》,再到《中国春晚》《琅琊榜》《伪装者》《航拍中国》等, 目前在海外播出收视与口碑节节升高,逐渐形成自身品牌。动画片发行到波兰、芬兰、俄罗斯、中东、北非等地区;电视剧远销美国、欧洲乃至拉美;纪录片登上美国国家地理的旗舰频道、美国历史频道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主流媒体,国际影响不断增强。

海外本土化中国时段频道播出实现新突破。自2015年至今,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总公司先后成功开播越南、南非、捷克、阿联酋、尼泊尔、英国及塞尔维亚等七个海外中国时段和印尼、柬埔寨等三个海外中国频道。播出节目均在当地译制配音,并根据本地观众收视习惯进行包装,实施精准传播,效果显著。其中印尼的Hi-Indo!频道推荐度排名央视所有海外频道第一,海外观众满意度调查排名第二;柬埔寨Hi-Cambo!频道开播一个月,收视户达近30万户;南非开普敦电视台中国时段开播三个月收视率已达该台最高收视的一半;捷克纪录片时段首播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是该时段以往平均收视的四倍;尼泊尔中国节目时段首播剧目是尼泊尔语配音的86版《西游记》,开播后该台电视剧收视率提升了15%;英国天空卫视中国节目时段的有效观众数量基本稳定在一万五千到两万二千户之间。同时,我们统一打造“China Hour”“Hi+国家!”品牌,建立全球联播网络,构建商业化的国际传播集群,实现海外本土制作播出的新突破,有效推动我国电视出口从传统的“零星单个节目销售”迈向批量化的“集成节目播出发行”,并带动广告经营与商业开发,向综合运营升级。

创建“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务实合作传播。共同体是首个以丝路为纽带、面向全媒体的国际影视媒体联盟,于2016年8月成立。截至目前已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59家媒体机构加入,共同体成员间开展节目联播、节目交易、国际合拍、频道经营、信息共享等务实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2017年春节实现首次节目联播,将《一带一路》《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优质纪录片以及《中国春晚》系列节目,以10余种语言在29家共同体成员国媒体播出,引发海外热议,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心相通与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国际合拍与精品影视节目国际版呈现新气象。采取联合投资、联合拍摄、共同发行的方式,与奥地利国家电视台合拍纪录片《天河》《丝路上的秘密》,与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合拍《改变世界的战争》《外国人眼中的》,与英国狮子公司合拍《孔子》,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马坎与鹰》,与美国PBS、韩国KBS合拍《地球宝藏》,与美国索尼合拍《星际惊魂》,与美国国家历史频道合拍《脉动》等, 通过“借船出海”,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央视动画推出《熊猫和小鼹鼠》等“熊猫+”系列合拍动画片,“熊猫和和”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一张新名片。此外,以精品中国影视节目改编包装国际版,助力中国内容走上国际舞台,2015和2016年《中国春晚》系列节目成功在37个国家和地区的41家媒体以15种语言播出,有效推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春晚”现象。

新媒体经营拓展初见成效。节目与奈飞、维基、优兔等多家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新媒体视频终端、智能电视OTT、APP等广泛合作渠道。2016年新媒体外销节目,较2015年增长了四倍多。新媒体销售节目价格大幅上涨;长城平台升级改造,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电视频道集成商向全媒体播控平台的转变。目前该平台全球新媒体用户54,301户, 并推动央视国际频道全球落地取得新突破;境外卫星平台顺势而为,推出境外卫星网络平台,开发融媒体新产品等。

“资本走出去”实现零的突破。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收购南非独立传媒股权,这是央视与总公司第一个跨国并购项目,也是我国国有文化传媒企业首次海外重大并购,实现了“走出去”一大突破,对深化中南关系、加强我国在南非与非洲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为配合央视海外分台、记者站建设运营,总公司及时成立美国、非洲等海外子公司,为北美和非洲分台投资、雇佣海外本土员工等,用较短时间保证分台的顺利开播;并为海外分台、记者站节目制作、人力资源、技术设备、演播室与办公用房、运营维护等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保障,发挥事业体制难以替代的有力促进作用。近年来,总公司国际传播业务收入不断增长,屡创新高。2016年,来自台外与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60%以上,外向型、市场化发展特征明显。

三、路径思考与建议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总公司的国际传播已形成相当规模,取得突出成果,逐步形成公司化、企业化“走出去”的商I运作模式与路径。运用企业体制加强国际传播,在经营方面更加灵活,在市场准入、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挑战方面也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能直接对接国际市场,适合在海外开展商务和资本合作,有利于淡化国际传播的官方色彩,并具有“防火墙”功能,可有效避免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隔离政治、法律、海外雇员、市场经营等风险,从而有效推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丰富商业化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产业发展,推动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当前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产业不断升温,国际传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空间。同时以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新形态、新平台层出不穷,国际舆论和国际文化竞争日益加剧。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传媒企业作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走得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传播新路径,建议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内容建设,突出差异化特色。内容与质量是国际传播的核心资源与关键所在,传媒企业加强国际传播,必须把内容建设摆在首位,精准设置议题,创新国际表达,突出品质传播。重点创作开发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同时注重接地气,多以民间视角,海外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软方式,强化影视娱乐及其他非新闻类节目内容,与以新闻为主打的官方媒体机构形成差异化特色,加大优质内容投资,开发多种形态,积累更多节目版权。对优质节目、创意占据更多的主导权,有效解决外销产品来源单一、原创节目缺乏问题,努力成为国际传播的优质内容提供商与服务商,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推进合作传播,加大本土化力度。积极加强与国际知名媒体、影视制作与发行机构合作,寻找合适的外方合作伙伴,深化合作传播能力建设,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共同投资,共同创意,共同营销推广,借助外方渠道与平台,实现借嘴说话、借台唱戏、借船出海;作为跨文化的传播,国际传播面临文化、思维、语言等差异,为此要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特点与文化需求,加大本土化力度。本土化主要包括内容本土化、人才本土化、运营管理本土化等,通过本土化,有针对性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有利于贴近当地受众需求,实现有效覆盖落地,提升传播效果。如影视作品的本土化配音译制,更能体现对受众国语言的尊重,增强当地民众认同感,降低“文化折扣”。

创新融合发展,拓展多元化渠道。坚持内容与渠道建设并重,加快“走出去”转型升级。顺应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开发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优质内容,充分利用推特、脸谱、优兔等海外知名的新媒体平台,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拓展对外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文化展会等。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开展技术创新,发展全媒体业态。注重新媒体技术在产品制作与传播中的应用,开辟新媒体传播渠道。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搭建移动多终端平台,优化用户体验与互动服务,通过点播、轮播等形式,开发新市场,占领至高点,努力实现由单一媒体传播向全媒体传播延伸,形成多元化渠道与立体化传播格局。

借助“一带一路”,实现区域化突破。近年来我国媒体发挥国际传播主力军作用,围绕国家总体对外战略,优化全球布局,取得明显进展。但目前国际传播西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同时传媒企业由于自身资源与实力有限,难以向全球市场全面铺开,因此应采取重点突破战略,集中力量与资源优先在重点区域目标市场主动出击,最大限度地提升国际传播效益。“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媒企业要抓住这一新发展机遇,加快调整战略布局,深耕丝路沿线国家潜力巨大市场,推动媒体与企业合作,强化市场运作,形成“一带一路”商业化外宣带,开拓新兴市场,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与新的增长点,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