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
时间:2023-03-21 08:3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文介绍的景观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凭借课件、图片等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的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 。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难点: 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分清详略,突出重点。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根据教材,我创新教学,大胆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目的是以爱激恨,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痛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出示课件: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毁灭图)
2、齐读课题。
二、提问质疑,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圆明园 毁灭)
三、直奔重点,学习“圆明园辉煌景观”部分。
1、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美景。
2、多么精美、多么壮观的园林呀,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请自由读,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
3、生交流,师板书。(布局 建筑 收藏)
4、圆明园有着怎样的布局,齐读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平面图,介绍其布局特点。
(2)、文中哪个词准确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特点?(板书:众星拱月)
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
5、明园不但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看看书,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生汇报。(读句子、谈体会,并可补充相关资料。)
(2)、想象园中还有哪些美景?(板书:风格各异)
(3)、有感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得多好啊,现在,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景色秀丽、风格独特的圆明园中。让我们再一同去饱览一番。
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师引读。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为什么称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奇珍异宝)
(2)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藏品。
(3)圆明园布局独特,建筑精美,收藏也十分珍贵。学到这儿,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圆明园吗?
(4)师小结、过渡:圆明园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以说走进了圆明园,就走进了中国历史的长河,走进了圆明园,就走进了民族艺术的宝库。可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圆明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四、学习“圆明园毁灭”部分。
1、(课件出示废墟图)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到圆明园宏大的规模吗?你能看到圆明园精美的建筑吗?你能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壮观的园林吗?然而这的确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啊!是谁毁灭了圆明园,请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侵略者野蛮行径的句子。
2、生交流,谈体会。(板书:掠 毁 烧)
3、出示课件“”图片。
4、看后,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恨)
5、课件出示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读。
(2)、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3)、带着痛惜之情齐读这句话。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三天三夜的无情大火,一代名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假如此时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2、说得多好啊,在我们华夏儿女的不懈奋斗下,中华巨龙已经腾飞,祖国正以强大的实力和崭新的姿态雄踞于世界东方。如“神七”升空、“嫦娥”飞天,卫星探月,国庆阅兵等昭示祖国的强盛、科技的先进、经济的发展。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为了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为了未来的锦绣前程而勇敢奋斗吧!
板书设计:
圆明园 的 毁灭
布局 众星拱月 掠
篇2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34-02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1)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2)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3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篇4
北京西郊,在一片几乎望不到边际,星星点点地散落着残垣断壁的废墟上,一个女孩,在那里慢慢走着,看着。
不止一次,拉她过来的出租车司机,热情地劝她:“多跑几步,就到颐和园了,那里比这儿,比这堆破石头――好看多了。”
听到这话,莫名的难过充斥在她的胸口。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到这个女孩的眼里竟然充满了委屈。
她不允许这么说,她多想告诉每个中国人,圆明园不是大家看到的那堆破石,它真的曾是个无与伦比的奇迹。但当她看到来这里玩的游客,开心地用手指比划成V字拍照,她又觉得气愤难平。
脚下,不远处的石缝里,几株小小的紫云英迎风悸动。女孩走过去,将它们采下捏在指尖,慢慢走到一处仍是空旷的大地前,弯身,将花恭敬地放在地下。
她在那里默默地站了好一会。
这里是圆明园,这个女孩叫张耀升。在大型史诗记录片《圆明园》里,是她让这堆残垣断壁重新“生长”,给观众呈现了当年的繁华胜境。她放花祭奠的地方,曾是园内皇家的祖祠:安佑宫。1860年10月18日,英国军队入侵圆明园,300名太监和宫女被反锁在这里活活烧死。
她没有别的想法,她只是觉得无论是宫女还是太监,都曾是鲜活的生命,她希望这300个被火焰吞噬的魂魄,在她祈祷中,能够得到片刻安息。
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安佑宫”,圆明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也只是印着历史耻辱的一片荒芜和一堆瓦砾。雕刻着西洋花纹的楼柱亭台,印在历史教科书上,旁边的注释写着“圆明园”三个字,以至于在考试题当中,“圆明园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成了完全错误的“正确答案”。巴洛克风格,只是西洋楼的风格,而西洋楼,在有60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圆明园中,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未进入《圆明园》制作班底之前,她对圆明园也有很多的误解。但从20岁开始,她用了5年时间,把青春、爱情、事业都融进了《圆明园》后,才发现,这辈子,她再也别想走出圆明园情结了。
她说:我爱圆明园。
我把青春献给你
电影《圆明园》的最后,张耀升5年的心血换作黑色屏幕上的两行字――文史资料整理:张耀升;特效制片:张耀升,快速地闪过,来不及看清。她也明白,《圆明园》的票房收入,比不过同期上映的《夜宴》、《X战警》等商业大片。
但她没想到,影片公映都一年多了,一次,她带着她的狗狗Lucky在小区里散步,无意听到有人在说:“什么?你连《圆明园》都没看过啊?告诉你,那电影特棒!看了之后,你才知道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美!”……
她心里一动,抱起Lucky,使劲亲了一口。她是谁,人们是否记住她并不重要,她只希望几年、几十年过去后,人们还记得有一部叫《圆明园》的电影。
2002年,张耀升所在的锐智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竞标承接了《圆明园》的三维特效制作。说通俗点,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整个被烧毁之前的圆明园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电影记录片三维特效的制作体系,但团队成员都是电脑设计科班出身,硬件技术层面的东西即使有难度也还有可能攻破,难就难在――到底做什么样的图呢?
大到整个园林和一个个建筑,小到一瓦一石,一草一木,一个摆件,一个花纹等等等等,这些线索到哪里去找?而且,想要做出意境,做出生动,不仅需要精准的数字和可靠的依据,还需要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开阔的想象,比如:一座老房子,如何让它“老”――门上的对联,一定是有被风雨侵蚀的卷边; 墙上,一定有小孩子拿石子在上面的涂鸦;被湖水泡了几百年的岸边石,上面有什么样的水渍?那些几百年的老树,树根的衔接又是如何?
圆明园被烧得非常彻底,5000亩荒地上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地面建筑,也没有任何系统的图片或数据供他们参考。有专家告诉他们说:圆明园已经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了。
一开始,大家闷头看当年留下的数量很有限的画,就以为是把找到的画搬到电脑上去。但做完后,很快就被专家打回来。接手工作的第一年,是队员们最痛苦的,有很多次,张耀升看到同事对着电脑,一边呜呜地哭还要一边敲击着键盘继续做。她很着急:难道大伙的努力都这么白废了?如果老这样被打回来,真是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给制片方提要求,让史学家或建筑学家把这一块弄好给他们,他们负责技术就可以。但会弹古筝,熟读《红楼梦》的张耀升,骨子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古典情怀,越是久远的东西,越能吸引她;从小没遇到过难题的她,也把这次挑战当成了一次机遇。而且,作为团队里的女孩子,做起事来也有优势:耐心、细心。
她去查资料,从不知道“庑殿顶、悬山顶”是什么意思,到试着给队员描述某个花纹某个物件某个建筑……渐渐地,她成了“灵魂人物”,成了一座“桥”,把她寻觅到的线索,转化成一个个详尽的说明,队员们根据说明,就可以实现三维制作。日积月累中,她的思路变得有条理了,形成了制作体系和制作的具体流程。可,为了这一个个线索,张耀升得一趟趟往国家图书馆跑,一趟趟找专家,一点一点地啃。
问她究竟看了多少书,她想也不想就回答:“唉,太多了,根本没法统计。”又问她找了多少趟专家,她笑着说:“哈哈,一开始那些老师都觉得我这么个姑娘一趟一趟跑挺不容易的,都很感动,可是,到后来我跑得都让他们烦了,他们见了我都害怕。”
她发现,中国古建筑的确是有据可寻的。比如,要想“造”一座房子、一所宫殿,如何实现?古建筑都有一个固定的尺寸比例,这个尺寸的比例,来源于某个房子地下的一个部件里的一个豁口。根据豁口的大小去推算部件的大小,根据部件的大小再去推算房子的柱子多高,根据柱子的高度,推算房子有多大……
又比如,她在光绪年间的某一个维修档案里,查到了一项换纱窗的记载。换了一个多大的纱窗?根据这个纱窗,推算窗子的大小,然后,开始往回算房子有多大,建筑有多高;房屋的彩绘,也是根据皇家建筑等级高低的规律推断,不会是百分百准确,但一定是在不会违背这个规律的基础上略有些偏差……
根据书上记载的一句话:“马戛尔尼进献给乾隆皇帝一台天文仪,乾隆把它放在额远瀛观”,找到当年一幅觐见图,张耀升根据画中的一个很小的天文仪,查阅相关资料,将平面画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将乾隆时期之前历朝历代的12生肖铸像对比然后慢慢倒推,做出来的猪首铜像,竟然与后来回祖国展览的海外遗失实物有99%的相似度!
圆明园有那么多房子要“造”,张耀升得趴在遗址公园的那些无数石堆里找出有用的残骸信息;圆明园里的摆件成千上万,她得查不计其数的资料用线索推线索……有些数据单凭资料,她还是不放心,为了做到更加精准,她和她的伙伴一起,在那5年的时间里,每周都要去一趟圆明园遗址,关键的时候每天都去,拿着尺子这量量,那测测。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思是只有这样近乎折磨人的苦练,才能成就真本领。以前,张耀升觉得很不理解,但现在,她懂了。
冬天最冷的时候,别人都躲在屋里取暖,她却要带着皮尺去圆明园。因为这个时候草最秃,树根得最充分,测量残石的数据才更精准。而且,这个时候的冰冻得最结实,她可以放心地跳到冰面上测量残留的水下建筑。鼓鼓勇气跳下去还不是问题,但台子太高了,跳下去却爬不上来,她只能在冰面上来回跺脚,将冻得生疼的手呵在嘴边取暖,等待冬季稀少的游园路人把她拉上去……
夏天最热的时候,太阳光最强,石头上残留的花纹才最清晰,她不能躲在空调屋里避暑,她得拿着刷子和相机,顶着烈日去寻找那些花纹……
2004年的一天,她和队友正在园里测量,突然遭遇了暴雨袭击。后来才知道,那是北京50年来最大的暴雨,当时,能见度不到1米,根本辨不清方向。地上全是泥,为了防止滑倒,他们拣来附近工地上的麻袋片,铺一步,走一步,场面十分悲壮。张耀升看着流水的地沟,根据水系的走向,没用多长时间竟然走了出来!
“这里就跟我们家后院一样熟悉,我来过不知道多少遍啦。现在想想,那种感觉真爽!”
她努力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并不是谁都能做到。一个新进的队员,培训了3个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小亭子,又给他一个星期的时间检查,结果当他说“实在找不出错误”来找张耀升时,她一下给他指出了180处错误。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圆明园在辛勤的努力下,在浇灌了丰满的情感后生长出来。导演金铁木在张耀升的陪同下浏览圆明园,他惊叹于在没有任何标记的情况下,这个女孩不仅完全不迷路,而且能准确地描述出每一块土地上原来的建筑!金导演感慨地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有想象力的人。” 原本只打算做2分钟的原景重现,延长到了35分钟,整个电影,在这样的实力打造下变得珠圆玉润――《圆明园》取得了四个之最:特效镜头在中国记录片中最长;特技镜头在中国记录片中占据百分比最高;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最真实的数字化还原;制作团队拥有迄今为止圆明园最齐全的数据。
20岁大学毕业,张耀升就来到这个团队,电影制作完成,她已经25岁了。5年,一个女孩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在焦虑、期待、失落、惊喜中度过。本来,张耀升以为片子做完她会非常非常开心,但当她代表所有队员,抱着四只硬盘去制片方交片子时,就像把养育了5年的孩子交给别人,心里一下子变得很空很空。
回去,她把QQ签名改成:《圆明园》终于做完了,我的心里空空的。
如此张耀升,如此《圆明园》。在人民大会堂的首映礼上,张耀升坐在屏幕前异常平静,因为,在她第一次看成片的时候,已经痛痛快快地哭过一场了。
《圆明园》之后
《圆明园》的导演金铁木评价张耀升是“最有想象力的”,圆明园专家说她是“非专业的最专业”,但接触过她的人对她的评价是“最阳光的”。
其实,大家更喜欢将这个笑起来很甜的26岁的济南女孩叫“桑妮”。桑妮是Sunny的音译,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阳光充足的,性情开朗的,像太阳的”。
再未见到她之前,听她的大名“张耀升”,会妄自揣测她的相貌:一个很古的三十多岁的未婚大龄女青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不苟言笑。甚至,当圆明园协会给她打电话,通知她被吸纳为协会最小的会员,听到她的声音以为是找错了人,“张耀升?你?我们还以为是个男的呢。”
见到她的时候,才觉得“桑妮”这个名字与她的气质更相符。她真的像一缕光,给人以天然的亲切感。相处不过十分钟,她会给你看手机上狗狗Lucky的照片,讲她和狗狗的故事:她生病了趴在床上哭,Lucky歪着头看着她,也跟着哀嚎,把她给逗得哈哈大笑;做片子时,她在电脑前愁得唉声叹气,狗狗从抽屉里探出脑袋,用粉红色的舌头舔她的手心安慰她……
桑妮5岁就上学了,因为个子长得太快,担心被人误认为是留级生。学习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一路走来,没有什么波折。考上大学选专业时揉了四个纸蛋抓阄:考古、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政治、计算机设计。结果,她抓中了“计算机设计”,在山东艺术学院上学时,认识了她生命里的男孩:姜维斌。
深深相爱的标志之一是相互欣赏。这个已经很优秀的女孩提起先生,话语里有一股真切的钦佩,“维斌中专毕业后,找了份安装广告灯箱的工作。哈哈,对于一个恐高的男孩来说,踩梯子爬路灯是多要命的事!后来,他又考取了山艺,跟我一个班。我很欣赏他,他会篆刻、书法,他还会唱京剧、说相声,他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执着深深感染了我。可以说,没有他,我真的没法与圆明园结缘,也没有今天的收获。说自私点,维斌是我们制作团队的队长,在那么难的情况下,我就应该全力支持他。”
她非常庆幸他们有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所有的争吵和快乐都为了《圆明园》这么一个有意义的共同目标,她觉得特别值,回味起来特别幸福。她们恋爱不在花前月下,而是故宫、颐和园、图书馆、工作间;他们的浪漫,就是牵着手,去观察园子里的树根,寻找石碑上的花纹……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除了睡觉,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溶入了圆明园中……不,就连梦里也是圆明园。
对于未来,她没有更华丽的打算,她说:“我只想做好当下的事。做完《圆明园》,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个好公民,做好自己的工作。”
然后,她笑了,“别觉得这很革命。”
旋即,她的神情严肃起来,“每年除夕夜,当新年钟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真的会双手合十,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以前,我觉得春晚主持人咧着大嘴慷慨激昂的样子很傻,但自从做了《圆明园》,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和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康乾盛世那么强大,三代帝王亲自主持建造的圆明园那么恢弘,不就是因为一时的衰弱烟消云散了吗?整个国家集全力来保卫的皇宫都保不了,老百姓更是无处可藏。”
在拍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的镜头时,桑妮看到外籍演员扛起刺枪的神情依然充满了当年侵略者的荣耀,她难过地躲在一旁抹眼泪。
扮演清兵的演员是从部队借调过来的,炮声响起,清军节节败退,看着“最可爱的人”只能躺在地下扮演死尸,而外籍演员拿着道具,这刺一刀,那踩一脚,在场的中国人,包括桑妮,情绪难平;桑妮还偶尔客串一下小阿哥,一个外籍演员或许是开玩笑,把刀架在她的脖子上,她非常气愤地一下子夺过刀,狠狠地扔在地下;拍到清军奋起抵抗的那场戏,剧组所有的中国人,激动地都站在远处摇旗呐喊。
“有很多人跟我讲,出国了才知道祖国有多好。我平时也没有祖国的概念,但拍了《圆明园》,才知道祖国意味着什么。圆明园是清朝建造的,但清朝也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当我了解了圆明园,我觉得它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别说其他了,就是园子里每一块石头的堆积都如此智慧,身为中国人我感到很骄傲,非常骄傲,我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
如果有朋友到北京来玩,她带他们去的第一站一定是圆明园。她的妈妈来北京看她,她在圆明园里滔滔不绝地讲建筑,讲历史,不到十分钟,身后就尾随了一大批游客。妈妈急了,对那些人说:“你们跟着她干吗?她是我女儿,不是导游呀。”
说到这,桑妮笑了,阳光得不可救药。
旋即,她又陷入了担忧:“当时我们拿着尺子去圆明园测量,游人还以为要重建它。其实,我不主张重建,我只希望,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尽量保护好圆明园。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并不是它被烧毁后的样子,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在伤口上不断撒盐’。比如,军阀时期,军阀们修私宅,从这里运走大批石雕、太湖石,仅京兆尹(相当于后来的北平市市长)刘梦庚一个人,在1922年秋天的25天内,就强行运走长春园太湖石623大车、绮春园云片石104大车……上世纪30年代初,4800米的墙体被拆,砸成石子修铺公路;中,也对它有破坏;现在呢?曝光于媒体的湖底铺防渗膜事件、出租福海湖心岛事件让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痛心……”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10-01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有所获。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而在实际教学中,包含多媒体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加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口述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文本情境。而小学生年龄小,其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其想象中的场景并非完全符合文本情境。在当下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里,网络终端能够提供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海量的多媒体信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这些信息制作成教学资料,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春天里的发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春天”的情境,例如萌芽的小草、嫩黄的柳枝、姹紫嫣红的花朵、小鸟的啾啾声、春雷的隆隆声、春雨的沙沙声、解冻后欢快流淌的小溪、边跑边笑的放风筝的小朋友们等。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直观感受“春天”的情境,这对课堂文本教学的有效展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
众多的心理学实验和教学成果表明,对新事物的多渠道认知,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有利于受众提升记忆力和理解力,加快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和认知程度。在课件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搜集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整合,或为一个画面配文字、音乐,或为一段视频添加旁白,或编排相关信息的内容和顺序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网页课件的制作为例,教师首先可通过播放《鼠、兔首拍卖现场》的一段视频,引发学生探究圆明园的兴趣。针对“圆明园的布局”,教师可利用三维影像技术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全景布局图:“圆明园风光图”,展示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昔日辉煌;“历史文物”展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等。学生从中理解了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当讲授到“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播放一段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的视频。画面上的熊熊火光,侵略者嚣张抢夺的身影,以及深沉的旁白、沉重的音乐,引领学生仿佛回到那个历史时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劫难,其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瑰宝的热爱和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愤恨之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要“收”“放”自如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应遵循“主题决定内容”的原则,围绕主题筛选资料,避免陷入为应用而应用的误区,如果所筛选的资料没有完全切合主题,教师就需要对资料做必要的编辑整合。但如果没有教学条件整合的,教师要采用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可偏离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要“放”,还要“收”。“放”就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发散出去,用信息技术营造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同文本,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收”则是从信息技术营造的“境”中有所感悟,即“胸有境”,然后回归文字本身,作为作者把胸中的“境”写出来。教师在“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接受,“收”的过程则引导学生学会归纳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在实际教学中,“收”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形式,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侧重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则侧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看图说话(写作)为例,教师播放一段“暴风雨”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如天空、地面、水面的变化,人物、动物的变化,感受风、雨、云、人、物的静与动等。在说话(写作)训练中,低年级学生相互交流观察所得,而高年级学生则在作文中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而二者都是培养学生对时间空间转换的认识、对动态静态变化的理解。
篇6
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这节课我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做这堂多媒体语文课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自然大于普通备课,但是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讲授方法。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讲是业务的提高也是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更是享受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也看得清楚明白。这样一堂语文课,最直接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它直接的优点表现在:
1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课虽尽而意无穷。
2 创设情境,拓宽见闻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小语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3 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引进小语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孕育情感,训练审美情感
篇7
1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是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语文信息转化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把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生动,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油然而生,自觉地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甚至达到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
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传递的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在学习“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时,笔者利用PPT课件播放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奇珍异宝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明园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她是世界上的万园之首,是人类最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时,笔者话锋一转:“同学们,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把圆明园变成了一片火海,只剩下了一片废墟,请看――”说着播放一段电影《》的片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画面,亲眼目睹英法联军疯狂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把城墙整段锯下来拉回他们的国家;亭台楼阁带不走,他们就一把大火把圆明园变成一片火海,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从此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以此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无限憎恨之情,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任何学科的学习单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还要乐学、善学、会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能否达成上述目标,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点石成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活化内容情境,把语文教学内容变成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促进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长城与运河》一课,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教师播放有关长城的录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气势,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气魄。再通过PPT课件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等,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乐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肖川教授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通过声、形、色的展现具有了形象性、直观性,而且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再现性。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使得大千世界变小,课堂内外变成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学生看到百家思想而思路开阔,促进学生自主与探究。
如教学五年级语文《》时,课标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在主席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雄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作为诗人的豪迈和作为伟人的博怀,从而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文章进行思想情感训练。要通过短短的56个字让学生体会如此深厚的思想情感,学生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陌生。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就得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的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的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
有的学生还收集到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等视频资料,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始终沉浸在不怕远征难的豪放美、巧渡金沙江的乐观美、飞夺泸定桥的悲壮美及翻越岷山后的喜悦美之中,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长久震撼学生的心灵。
4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语文学习活动,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活动,因为古诗词时空和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久远,再加上古诗词高度的语言凝练,会使学生产生生僻难懂的感觉。这时,学生的学习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声情并茂、视听兼容、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很好地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诗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受益者,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登鹳雀楼》一诗,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把诗句设置成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同时播放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优美壮观场面,把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为学生理解诗意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
再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为配合学生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可以通过5幅Flas,为学生提供庐山瀑布真实而生动的画面,搭建起学生直观理解庐山瀑布的平台:日照香炉峰的动画;瀑布挂前川的动画;飞流三千尺的画面;香炉生紫烟的画面;整体效果的画面。5幅动画展示之后,学生对庐山瀑布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和轮廓,这时再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纪录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全面地了解庐山瀑布的秀丽风光,为学生体会诗人李白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体验到诗仙李白那虚无缥缈的状物写实手法其实是多么的真实而又美丽。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赏心悦目、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篇8
今天,我又坐在电脑前,将利用网络浏览器做一次网络游历。
双击Internet图标,我眼前就出现了主页——360。不知是否因为今天是国庆节,360网址也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在360网址旁,有着天安门的照片,多气派呀!
在学习上,电脑可真是我的好帮手。有一次,上《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老师要我们搜集资料。我在网络上查找到了许多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和当年辉煌的景观。上课时,将打印出来的资料进行展示,台下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便会钻进网络,因为那里有许多资料能为我解答疑问。从词语到例句,从单词到短文,从科学到奥数,网络都给予我知识的补充,使我不断进步。
国庆节时,网络就成了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轻轻移动鼠标,翻过一张又一张网页,我来到了“嫦娥二号”的发射现场,感受到了那壮观的场面;来到了世博中心举行的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晚会上,看到了《吉祥孔雀》、《敦煌情韵》、《千手观音》……;来到了故宫,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古朴、典雅之美;来到了长城,感受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跳动的脉搏……
网络不仅有利于我们身心,还开拓我们的视野,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青少年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沉迷于它而不可自拔。
同学们,让我们健康的踏上信息高速路吧!
篇9
关键词:品德;生活情境;体验活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传统的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而事实上,道德知识只是道德的一部分,光有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行,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道德源于生活,藏于生活,我们必须以“生活为本”,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空间。有效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生命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炼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具光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种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紧扣学习目标,把学生引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感。
多媒体课件集录像、录音、图片等功能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有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如教学《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时,如果仅仅局限教师和学生的讲述,课堂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能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的危害之大。王老师利用课件介绍了乐清吸毒人员的具体数据等,学生被震撼了。特别是“丢丢的故事”,丢丢3岁即被吸毒的母亲作抵押品丢掉。被发现时,孩子身上有300多处烫伤,体无完肤……配上震撼学生心弦的音乐以及相关受伤后的照片,孩子被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所感染,眼眶湿润了。当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一个,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了造成的伤感的情感氛围中,教师适时渗透拒绝的意识,效果非常好。
2. 举行竞赛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竞赛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奥林匹克的故乡》这一课,老师让学生通过两个环节的“PK”来渗透教学内容。“小小奥运第一关”是用智力竞赛的形式来复习上一节课对希腊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希腊的国树是什么树?希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哪个?“小小奥运第二关”是通过小组交流来学习奥林匹克故事。答对,交流得好都可以为自己的小队争得一面小旗。最后评选出“金牌获得者”,也就是夺冠的小队。奥运精神也在竞赛活动中得以体现,得以渗透。
启迪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小品、表演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关键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老师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活用教材,强化学生的体验
只有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如在《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教学中,我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项作业:一是让学生对圆明园在毁灭前的辉煌壮观上网查看图片,寻找资料。经过认真、仔细的查阅,学生不仅了解到圆明园建筑宏伟,而且认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圆明园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知识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的深入了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要求学生观看电影《》。请学生在课堂上说说看后的感受,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各国列强对祖国的侵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评议圆明园兽首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危机意识。
2. 捕捉鲜活教育内容,激发兴趣,加深学生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辅相成。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十几课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况且教材上很多内容不都是紧跟时代的脉搏,要把新鲜血液融入到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去。如在欢庆“60周年国庆”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国庆的各种资料,观看新闻,畅谈心目中的祖国,制作国庆小报,开展“国情知识知多少”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全身心参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我国喜迎国庆这一盛事,从中自然能感受民族的自豪感、为国效力的荣誉感。
篇10
在1Pad上点击“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上的“全景”、“影像”、“图片”和“资料”等图标,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美复原图像跃然指尖。这就是今年10月圆明园推出的景区移动导览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慧旅游的发展,通过游客手持设备进行自助导览不仅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导览方式,也使以移动导览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新媒体是电脑、网络等新兴IT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既拥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又表现出信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等特性。
而与用户良好的互动交流是新媒体与生俱来的特性,尤其是在遗产展示和信息交流上,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最佳的平台。移动终端、社交网络等成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移动终端崭露头角
在以往的不可移动文物展示中,除了现场参观以外,只能通过照片、视频等传统媒体手段向人们展示文物特性,而人们仅限于被动地接收信息,对于非专业的公众来说,就会显得相对枯燥和单调,而且信息传播效率也较低。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它丰富的终端特征,使之具有了比传统多媒体更加丰富的交互体验效果,因此特别适合文化遗产的展现,尤其是现场实物已经无存的遗址复原展现。人们不仅可以在娱乐中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的知识,也使大众对其产生兴趣,为自发参与保护实践提供了知识基础。
因此,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开始崭露头角。由于移动终端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性能,并在容易携带和握持的小型设备中集成了大量交互性技术,使之成为最适合文化遗产展现的新媒体工具。它的主要相关技术包括触摸屏、LBS(基于位置服务)、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AR(增强现实)、二维码或RFID等其他物联网技术。
而正是基于此,再现圆明园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对其遗址进行精确现状信息采集,实现了能充分反映历史建筑对象变迁的学术复原和数字化展示的同时,也生动再现了圆明园持续生长的鲜活历史,并且完成了与其配套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将虚拟现实展示项目推向了公众。
在向公众展现的环节,再现圆明园使用了各项新媒体技术,在10S系统上开发完成了“再现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一方面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遗产地,还可以使游客停留更久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使远在异国的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app软件虚拟游园,给圆明园的游客一种全新的遗产地旅游体验。
除此之外,再现圆明园项目还制作了台式触摸屏交互系统、web2.0网站等其他新媒体平台,将新技术全面应用于复原研究的成果,达到公众分享、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目的。
微博推动公众参与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注重的是用户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相对于web1.0的单一特性,Web2.0更加人性化,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分享各种观点,也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自己的观点。
而且在web2.0提供的平台上,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不断积累,不会造成丢失,同时对于某个或者某些问题感兴趣的群体,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送。而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且用户也会因为兴趣而保持比较高的忠诚度,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可以说,web2.0与生俱来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公众参与和分享遗产的理想平台。
SNS是web2.0的一种典型应用,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社会性网络就是依据该理论,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微博,就是这样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SNS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传播信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鼓励目标受众者将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信息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爆炸式地传递给成千上万的受众,其低成本和高效性远非传统媒体可比。
所以说微博等社会化网络媒体也逐渐成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可缺失的助推力量。
闽西的上杭县是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客家古城,今年,一位名为“拯救老上杭”的用户在微博上发了数百条关于上杭县的信息,这又让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这个千年古城。因为当地要搞“城市建设年大会战”,上杭从6月份就开始进行改造建设客家新天地等五大片区。改造涉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大量有上百年的民宅,而政府部门在文件上没有明确民宅该如何处置,却确定了要在10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协议的签订。
在微博名人转发相关微博后,一天之内被转载上万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大量专家和社会名人在网上呼吁保护上杭。舆论的监督使管理部门陆续公示了相关的规划,同时停止了不合理的规划和建设项目。最后,该事件还引起了福建省建设厅的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要求凡涉及到旧城改造的项目,无论是否是历史文化名城,均需上报省政府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