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华的小说范文

时间:2023-03-25 11:4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桐华的小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桐华的小说

篇1

一、台湾通俗文学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最初,儒家文化是在知识分子中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益深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之中,而台湾通俗文学自始至终都显示和传播着儒家文化。

在台湾通俗文学中,高阳的历史小说尤其突出地表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方忠在《台湾通俗文学》中指出,高阳的历史小说具有“强烈的文化精神”[2],这种“强烈的文化精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和家族家庭文化。高阳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一代明君康熙、乾隆,还是文人雅士唐寅、曹雪芹,甚至普通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

台湾武侠小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台湾武侠小说创造了许多的儒侠形象,如古龙小说中的李寻欢、萧十一郎,萧逸小说中的海无颜等。他们气度儒雅,行为举止都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其二,无论是作者的创作思想,还是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台湾武侠小说都烙上了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主要表现为忠孝观念、仁义思想、入世精神和惩恶扬善的劝世作用。具体而言,“忠”包括对国家、朝廷、师门的忠诚,“孝”表现为对父母、亲长的孝顺。台湾武侠小说描写了许多“忠孝”两全的侠客形象,他们匡扶正义,扶贫济世,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同时又“事亲至孝”。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为父母、师门“复仇”的主题,正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萧逸作品《马鸣风萧萧》中的寇英杰正是代表人物。在这类小说中,正派侠客大都出自正义之门,怀有仁义之心,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重义守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为了强调仁义思想,新派武侠小说甚至不惜美化正义的暴力行为,将其写得更富有人性化、诗意性,并称之为“以杀止杀”。为了施行仁义、道义,侠客们往往积极入世,甚至不惜为正义而献身。台湾武侠小说往往表现的是惩恶扬善的主题,书写的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情节,其中蕴含的正是儒家“仁义”的道德观。

台湾言情小说也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为台湾言情小说重家族、家庭观念,重亲情、伦理思想,表现有道德、有良知、有尊严的爱情。

台湾通俗文学在对儒家文化进行继承和吸收的同时,还对其中存在的诸如愚忠愚孝、封建礼教、人性异化等腐朽观念作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做到了“去其糟粕”,从而使台湾通俗文学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及现代性。

二、台湾通俗文学对道家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与儒家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积极进取不同,道家文化向往一种出世的思想以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其独特的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对于台湾通俗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台湾通俗文学中,新派武侠小说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最深。新派武侠小说通常会写到道教和道士,武当和华山两大门派及道教中的符咒、剑镜、望气等法宝。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人物的生存空间以及对武功的描写,新派武侠小说都体现了其对道家哲学思想的吸收。

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萧逸。萧逸武侠小说中的大侠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对道家文化的深刻体悟。在《马鸣风萧萧》中,由“鱼游于水,鸟翼于空”而悟得武功才是武学的最高境界。寇英杰凭借其对大自然的向往,终于悟出了鱼龙百变功,而这套奇门绝功纯粹是从自然中幻化而来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结晶。古龙小说《浣花洗剑录》中的方宝儿正是由于信仰天地,师法自然,才练就了天下无双的“自然剑法”。《甘十九妹》中原本武功平平的尹剑平,正是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领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守自然规律,最终达到“大道自然”。同时,侠的生存空间,也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回归本真。侠士们往往拥有盖世的武功、超强的社会生存能力、较高的社会地位,却不愿生活在尘世之中,而是选择退隐山林。如古龙笔下的楚留香、陆小凤等人,按其本真都不愿卷入江湖,只是因为道义才被迫身在江湖,但都会在江湖平定后功成身退。于是,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山林成了侠的“来处”、“去处”,“山林”也成为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真状态的象征,成为道家隐逸思想的产物。台湾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道家文化影响下,讲究无拘无束,不受世俗礼法羁绊,追求自由人格精神的“道侠”,比如古龙小说中的陆小凤、楚留香、叶开等。他们受到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熏陶,能入则入,能退则退,既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亦可退隐山林,遗世独立。

另外,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武功招式,体现了道家“无”与“有”的辩证关系,而其对“内功”的神化描写,则体现了道家文化强调人的主观精神。道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致虚极守静笃”,即“无为而无不为”。在新派小说中写到真正的武功高手,都不再拘囿于具体的招式,而是追求“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甚至其中所描写的武功招式也有很深的道家文化的烙印。“无招”,并非没有招式,而是可以包含任何招式,不被既有的招式所囿;“无剑”,并非不用剑,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可见,“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正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无”与“有”的辩证关系,这一切都与道家文化重视事物精神实质的传统有关。所以,台湾武侠小说经常写到武功越高者,越是接近自然。而台湾新派武侠小说对“内功”的神化描写,“也深受道家文化强调人的 主 观 精 神,主 张 将 人 的 意 识 返 归 自 身 的 影响”。[3]在武侠小说中,只练外功而不懂内功的武士,只能成为陪衬甚至反面人物,一遇上内功深厚的高手,便不堪一击。

三、台湾通俗文学对佛教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佛教自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在历史的变革中,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台湾通俗文学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琼瑶、华严、玄小佛等的言情小说,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随遇而安,对苦难人生的悲悯情怀,希望到达精神的极乐世界。其中,玄小佛言情小说的佛教思想色彩最为浓厚,其代表性作品《边缘》、《握紧我的手》、《又是起风时》等,都弥漫着浓重的佛教氛围。主人公大都活在别人罪孽的阴影之下,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论思想。琼瑶的言情小说亦是如此,主人公往往用佛家天缘机遇及因果报应思想来解释生命,有的人物虽未进入佛门,吃斋念佛,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然受到佛的感化。

篇2

关键词: 电影《一天》 同名小说主题 升华

电影《一天》改编自英国当代作家大卫・尼克斯的同名著作,由丹麦导演罗勒・莎菲执导,美国演员安妮・海瑟薇和英国演员吉姆・斯特吉斯联袂出演,主要讲述了一段感情在长时间洗礼中的起起落落及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影片于2011年8月19日在美国上映,电影《一天》仍然承袭了原著中的故事主线,基本上维持了原作的风格,但在很多具体方面做了大胆的取舍和删改。这样的改编与叙事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人物立体化的塑造,但更成功地升华了主题,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本文旨在通过对原著小说与电影版《一天》的对比分析,探讨电影版《一天》较之小说在主题深化方面更成功之处。

一、小说的主题

小说《一天》讲述了追求及时行乐的富家公子德克斯特和为生活打拼的普通女孩爱玛从大学毕业时相识,继而在20年的时光里相知、相爱、相离的人生历程。表面上看,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实则体现的是在爱情掩映下的人的成长。

德克斯特的成长主要包括其心智的逐渐成熟和自身责任意识的觉醒,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职业方面

身为富家公子,德克斯特经历了从毫无事业心、及时行乐到追求名利虚荣又到踏实做好平凡之事的渐进式转变,折射出其心智的逐渐成熟及自食其力的责任感的增强。

故事一开始,男女主人公即将大学毕业走向独立的成人生活。对此,女主人公爱玛对未来的日子既期待又充满焦虑,不断暗示自己要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切实改变,哪怕不是整个世界,而只是周遭的小世界而已。相比之下,德克斯特对未来毫无准备也毫不忧虑,继续富家子弟的随性生活。当爱玛问起他毕业后的宏伟计划时,他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一展宏图,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而是让父母先帮他搬走行李,自己随后及时行乐,去法国、中国、印度等地旅行。被追问未来,他只是想出“富人”或“名人”这类模糊的概念,缺乏具体的目标和计划。随后在罗马和妈妈谈起职业选择时,也是以虚荣为出发点,“眼下他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就是要在酒吧里有面子。贴着女孩子的耳朵大声喊上一句‘我是专业摄影师’无疑是体面的,若能再来一句‘我做一线占地新闻,或者其实,我是做纪录片的’就锦上添花了”(大卫・尼克斯,2012:30)。然而,就是这虚荣的目标德克斯特还不曾努力奋争就放弃,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辛苦打拼”(大卫・尼克斯,2012:53)。

侥幸的是,在印度火车上邂逅的一位妇人给了他一份电视台的工作,起初打杂跑腿,接着当调研员、助理制片人,直至出镜当上主持人,在这个领域的登场辉煌而迅疾。虽然有一丝怀疑自己会因才华欠缺而止步不前,或担心青春不再无法胜任这个行业后将何去何从,他还是沾沾自喜于这个行业的光鲜体面,并借此放纵狂妄与迷乱。

好景不长,在电视行业混了七年的德克斯特被新的潮流取代,他被栏目解聘了,留下的反而是不专业和傲慢的名声。离婚后,德克斯特终于同爱玛走到了一起,在爱玛的支持下,利用自己喜欢美食、懂红酒的优势,经营起一家兼卖食品的小咖啡馆。这与他曾经对职业的要求是天壤之别,但这却是“多少年来,他第一次由衷地感到了自豪”(大卫尼克斯:300),远离流光溢彩的过去,如今这安静寻常的小店却让他第一次感到做回了自己。曾经花天酒地还不愿付出努力的德克斯特终于浪子回头,安分守己地开始自己平凡却幸福的人生。

2.爱情生活方面

德克斯特是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的富家公子哥,凭借俊美的外形,他的身边不缺乏女性,大学四年期间乱搞,工作后更是女友如走马灯般轮换,滥情又。爱玛虽差一步成为他猎艳的尤物,但给德克斯特留下了独特的印象。只不过及时行乐的他沉溺于享乐,爱玛这般矜持保守的性格不是他激情的出口,因而当爱玛坦白一直迷恋他时,他回应自己也是如此,但像是急于摆脱责任,随即玩世不恭地说自己迷恋遇到的每一个人。爱玛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德克斯特却一直浑浑噩噩地继续着醉生梦死般的生活。爱玛于他,只是最好的朋友,他的精神寄托。西尔维的出现,可以说是第一次让德克斯特对感情认真起来。这时的他刚被解聘,事业一落千丈,西尔维没有计较他的境遇,对他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整,对此他心怀感激。自此,崇尚享乐的富家公子一点点收敛起自己的狂妄与滥情,勇敢承担起了爱的承诺与责任。

3.朋友方面

德克斯特朋友众多,但多是声色朋友、酒肉朋友。卡勒姆虽从大学时就是他的好友,在他失业时积极给予了他帮助,给他提供了工作,但背叛了他,拐走了他的老婆。环顾四周,只有爱玛称得上是他真正的朋友。当然,这是因为爱玛一直痴迷于他,心甘情愿做他梦醒时分的慰藉。不得不说,这是德克斯特的悲哀,纷繁复杂的社会交际竟留不下一个与之交心的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德克斯特为人处事的欠缺,狂妄自恋、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让他品尝到苦果。好在生活的磨难让他头脑逐渐清醒,他意识到爱玛才是他唯一想要与之交心的人。不再把她当做精神空虚时的解药,也不再将她视为精神支柱,而是内心强大起来,揽她入怀,给她雨露般的呵护,弥补她多年的隐忍与错失的青春。德克斯特的精神依赖和寄托自此实现了从他人到自身的转变。

4.家人方面

家境优越的德克斯特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即便是对自己的家人,也无不透露出情感的麻木与不仁。病重的母亲都难以激发他的孝心与责任感,他仍徜徉于灯红酒绿,沉溺于,于酒精和。在母亲去世后,不善言谈的父亲频繁给他打电话,这无非是为了排遣失去妻子的孤苦与无助,在他看来却是唆结巴让人恼火和心烦意乱,“一个曾独立奋斗的男人如今似乎被最小的事情打败了”。

二、电影对小说主题的升华

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大众的媒介,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形式。电影《一天》虽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但在忠实体现原著主题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升华。对影片《一天》来说,它对同名小说主题的升华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1.故事结构的完善

电影与小说的叙事脉络大致相同,都是以每年的7月15日这一天为叙事单位,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生活状态及感情的交织。但电影还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对故事结构进行了微调,不仅对插叙进行了增补和调整,还特意增加了故事开头两人相遇的那一段。

影片中故事结构的完善还体现在插叙的删减上。小说中在爱玛车祸死亡后的三个周年纪念前后,都相继插叙了1988年的一个片段,将德克斯特的悲伤和释然与两人相遇的美好场景交替描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让读者在感伤与[欷中回顾往事的文学艺术效果。影片将这部分的结构进行了重点改造。首先,影片删去了在爱玛车祸死亡和一周年纪念之间回顾往事的插叙,增加了德克斯特侧躺在床上无声流泪的镜头,随后才是爱玛去世一周年时德克斯特仍悲痛地在夜总会买醉的场景。这样的改造虽改变了原著对死亡的沉重和悲剧色彩的淡化处理,但体现了德克斯特对爱玛的真心及深痛的怀念。影片正是通过对故事结构首尾的增加和调整,将德克斯特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提升,展现了其更鲜明的人物转变,折射出了成长的内涵。

2.故事时间的延长

小说的故事时间从1988年的7月15日开始至2007年的7月15日结束,而电影的故事时间则将之延长到2009年的7月15日。增加的这两年的故事时间,并不是作为后续增加的,而是延长了男女主人公从相识到最终走到一起的历程,即将两人走到一起的2001年推迟到了2003年,相聚三年后爱玛车祸死去及三个周年纪念的时间则维持不变。大胆推测导演的意图,故事时间的延长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两人感情的曲回百转由小说中的13年延长到影片中的15年,会更让人感叹于岁月的蹉跎及真情的隽永。其二,故事时间的延长为故事的开头情景埋下了伏笔。影片开头男女主人公来到爱玛住处时,爱玛曾问了一个“40岁时你会混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爱玛对感情及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期许和憧憬,也富含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3.故事情节的调整

电影版《一天》对原著小说故事情节的调整可谓众多,这些调整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影片声色光影的特性及时长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独具匠心,旨在生华对成长主题的表达及效果,这些调整主要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增、删和改编完成的。

首先,电影意增加了爱玛让德克斯特帮忙搬床的故事情节,这是影片中1989年的情节设计,在原著小说中是没有的。这个情节设计有其深层的含义,由于1988年德克斯特和爱玛曾在这张床上彻夜相拥,这张床对痴情于德克斯特的爱玛来说就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德克斯特对此却毫无感知,这反衬出德克斯特最初寻欢作乐的本性及对感情的麻木无知。

三、结语

电影《一天》在充分尊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再创造,用直观的唯美画面呈现了一个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爱情故事表象中隐现的却是人在生命历程中的领悟与成长。成长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生经历起起落落后的回报和馈赠,也是激励人类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影片通过对小说中故事结构、故事时间及故事情节的重新再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对成长这一主题的升华。

参考文献:

篇3

一般地说,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有精细的描写,从而生成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人物性格,而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每每又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在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中,恰恰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刻画,更没有所谓的主要人物性格的呈现。

《“喂—出来”》的故事,发生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一个村庄受到了台风的破坏,村外山脚下那座小小的庙,被台风连根卷跑了。村里人知道了这事,便议论纷纷。大家觉得,必须赶快建造一座新的庙。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喂—出来”》推出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的人物”。可以说,《“喂—出来”》中没有一个主人物,而细细想来,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便个个是主人物。

故事中,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有哪些呢?我们看作者的交待:首先是村里人,如“有几个人”“有一个人”“一个年轻人”“一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村里人”“这个村的村长”“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其次是外边过来的人,如“科学家和学者”“派出所的警察们”“一位新闻记者”“拿着照相机的记者”“周围那些看热闹的人”“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们”“订了婚的姑娘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的一位工人”“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最后是“政府有关部门”“外交部和国防部”“前来执行监督任务的政府官员们”……小说写了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并没有出现一个具体人名,也没有对这些指代人物作出深入的性格描写。而小说的主题,却清清楚楚地表现了出来。作者为什么不在作品中使用普通人物的名称呢?为什么不愿意集中塑造人物形象呢?

星新一在自己的《人物的描写》一文中说:“我为什么不在作品中使用普通的人名呢?因为日本人的姓名有其特殊性,读者往往能根据其姓名而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等。有的名字一望便知是有身份的绅士,而有的名字则使人想到妩媚的美人。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也就是说,星新一不希望读者从作品主人公的姓名上得到有情感的印象。他期望通过人物的行动使人物“活”起来,写人物的行动显示出其丰富的性格。应该说,《“喂——出来”》这篇课文,最大的艺术就表现在没有人物名称这个特点上。在星新一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得到有详细人物姓名或者细致的肖像描写的语句。有的小说的主人公名字,他常常以N或S等字母取代。星新一认为,作家应当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行动说话,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语言去直接品味、评判小说的内涵。

没有矛盾冲突而事事为冲突

小说是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但是在《“喂—出来”》中,作者并没有设计明显的矛盾冲突。事情就是自然地向前发展,从发现洞口,到探索洞内,再到买下洞经营,到填洞、到倾泻垃圾在人间……小说没有情节冲突,一切看来是自然而然。

但细细读下来,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绝妙之处便是作者在没有情节冲突时悄然建构了人类与自己冲突的大冲突。

首先是普通民众与“洞”的冲突。在《“喂—出来”》中,作者幻想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郊外地洞,并且让人们把日常垃圾全部倾倒其中,比如订了婚的姑娘们的日记本和照片。这样,城市垃圾和污水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台风吹倒的一座小庙下露出的深不可测的黑洞,最终成了普通民众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洞”比喻的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小说中,人类处理垃圾的办法荒唐可笑,也让人类产生了苟且偷安的心理。

当城市的日常垃圾可以倒进洞中了,城市的人们便得以享受美丽的蔚蓝色海洋和天空。普通民众乱丢弃废物本是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而人类不但没有意识到,反而为此而欢庆。结果,却是像“喂—出来”的回声和那块石子一样,人类所有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又全部返回了人类家园,“洞”则完完全全地变成了报复人类的“刽子手”。

其次是学者、官员与“洞”的冲突。在《“喂—出来”》中,无论是科学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对于洞的出现,他们都没有长远眼光,只是考虑了眼前的利益。

小庙因台风而倒塌以后,记者、科学家、学者、城市警察纷纷到来。他们或者用绳子系上秤砣测量,或者用科技手段开展音频分析……在人类的科技面前,这个洞竟成了“城市垃圾箱”。而政府和有关部门甚至明目张胆地给商人发了营业许可证。于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废物、动物的尸体、流浪者的尸体、政府机密文件,甚至人类的爱情日记、照片、假钞和犯罪证据这些现代城市垃圾完全被倾泻在“洞”里。“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制裁”,这里面是不是有学者官员的一份?因此,细细想想来,作者也是在营造学者、官员与“洞”的强烈冲突。

第三是商人与“洞”的冲突。当村里人莫衷一是时,消息灵通的报社记者们、科学家、学者等人则是闻风而来,商人们反复打量着,希望可以从“洞”中牟取利润,甚至有人提出要出高价买下这个洞的专利——商人把这个洞当成了投机发财的机会,他们看到了这个洞的商业利益、经济利益。最终是拥有专利权的投机商人说:“让给我吧,我来给你们填。”商人们创办了一家“填洞公司”……商人们向洞里填放的是什么呢?是源源不断的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国防部外交部的机密文件、大学里做传染病实验的动物的尸体、城市废物和污水……为了利益,商人们可以说“来者不拒”。在商人的谋划下,这个洞成了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的机器,人类看到了饮鸩止渴后的海洋和天空的“美丽的蔚蓝色”……

篇4

上面提到的“她”的故事,只是作家桐华移居美国的生活片段。2013年8月,桐华从美国移居香港,记者本打算电话采访桐华,但因线路问题,最后桐华提议改成微信采访。桐华的微信头像是几朵桐树花,没有显示更多的个人信息。

我们对这位“言情小天后”的个人生活所知的内容,只是她生于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她从小惯看的景色。她从小就是个好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后曾从事一阵银行相关的工作。后为支持丈夫的事业,与之一同移居美国。

在十几秒的微信问答中,桐华有些问题会思考几秒,然后发过来多条微信详细回答采访的问题。在聊到过去的时候,桐华发语音微信的间隔会稍短,好像还沉浸在过去的时光中,但有些细节,诸如小学中学的学校名称和地点,她认为这些是私人的内容,并未透露。

在微信的那一头,桐华聊得最多的,还是她自己的文学之梦。

她自第一本书《步步惊心》出版后,和丈夫约定不让他看桐华的书、也不浏览任何和桐华有关的网页,“因为觉得写作就只是桐华的事情,桐华去做就好了。”

“桐华”这个笔名有两层意义,一层就是她的微信头像,桐树花,另一层则是童话。

桐华从小喜欢写东西,只是写不出来那种模范作文。然而写作成了一个“潜藏的因子”,在特定的时期,才会燃起火苗,成就燎原的景象。

她从小学就接触了大量的通俗小说,比如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琼瑶所有的言情小说等,一些诸如《简爱》、《蝴蝶梦》之类的经典文学她也有所涉猎。上初中时,她把别的女生用来打扮的时间,安排给阅读。

那时候她觉得自己有些“土气狂傲”。她曾在政治课同老师争论大半节课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孰优孰劣(“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老师的大度”),她常年穿着不怎么好看的学校的校服,以“好学生”的姿态,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有时老师巡查,发现她钻到了桌子底下。“其实当时那么做,不是寻求任何与众不同,而是我觉得那种状态让我精力更集中,我是在真正地学习。”

初中时她把能借到的外国名著都看完了。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她遇到了对她生活乃至今后写作影响巨大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最后卧轨自尽,托尔斯泰用一种非常残酷的方式阐述了安娜的爱情,这对于当时读过大量通俗读物的13岁的我来说,有种当头棒喝的感觉,这种感情不是琼瑶笔下的感情,也不是杨过小龙女这样的感情。”

这本书让13岁的桐华开始思考男女之间的感情,她思考出的结论,直到现在依然受用。“我当时思考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女人不能为了爱情放弃自我,我到现在还是这个观点,再甜蜜的爱情,女人都要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如果你自己都迷失了,爱情也会离开你。从爱情衍伸到男女之间的关系,包括婚姻,其实都是这样的。”

也许是坚持自我,北大毕业的桐华,在待遇优越的银行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婚后,她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开始在美国定居,但舒适的太太生活并不是她所要的一切。她觉得自己不善于同人交际,她想读英国文学,想读物理学,但不想读MBA。

2005年5月,纽约,桐华开始动笔写作。“当时我刚出国,没有朋友,所以能全心投入写故事。”

她每写一部分就放到网上发表,这些故事整合在一起,就是后来的《步步惊心》,在这本被划作当时风头正旺的“穿越小说”类别的作品中,桐华描写了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的现代女子若曦的奇特经历:若曦带着对清史的洞悉卷入九王夺嫡的争斗中,她知道历史的走向,也知道站在谁一边才是明智的选择,可这里有她深爱之人,于是,她只能处处为营,步步惊心。情仇、宫斗、浪漫、残酷,种种元素都出现在这本书中。

“《步步惊心》描写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心的复杂性。每个人在感情中都会有别的欲望,爱情只是他们的选择之一。”然后紧接着,桐华又剥离了大部分人心和社会的复杂,在她2006年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大漠谣》中,通过戏说霍去病的方式,描绘了一个青春朝气的爱情故事。随后她又在《云中歌》(2008年)重新书写了汉宣帝和汉昭帝,在《曾许诺》(2011年)中讲述了黄帝蚩尤之战背后的儿女情长。对于作品中对于历史“戏说”处理,桐华是这样解释的:

“《步步惊心》里有很多历史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穿越。若曦、若兰都是真实历史上压根不存在的人,大家觉得它是一个好故事,感动了你,就够了,请不要把它往历史正剧的高度去抬。我对微博上桐华认证的注明从第一天到现在一直是:言情小说作家。故事好看就行了,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历史,就去看史书好了。”

桐华也写现代生活背景下的故事,在2009年出版的《最美的时光》中有自小暗恋男主人公宋翊11年的女主角苏蔓,也有苏蔓都市生存背后的职场法则;在2010年出版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有成长过程中的伤痛、迷茫、忧愁,也有长大后青春回望感受到的温暖,小说的女主人公,有大量桐华的影子。

但桐华在之前媒体针对《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的采访中,也并没有透露过多详细的个人生活细节。她提到了两次水仗,第二次发生在高中时期,参加混战的班级太多,各个班级的男生都被班主任叫去罚站。桐华班级的男生一言不发,不肯招供谁开的头,年轻的班主任让每个男生打了一桶水,然后每人都被浇了一桶水。“看上去是体罚,不过我们当时可真没觉得,大家都忍着内伤欢乐呢!”

这样的经历,很难和微信那头那个严谨而又专注地聊着文学的女作家挂钩。桐华聊着聊着,突然中止了一会儿微信采访,说有个包裹来了。而至于桐华在香港会收什么样的包裹,干什么用,记者没有去问——这就像那场发生在一个没有提及名称地点的高中的水仗一样,不在作家桐华会讲述的层面之中了。

桐华后来还在微信中提到,她不喜欢关注自己喜欢的作家的生平,“这就像我看了一个演员的作品,但我不关注他的私生活八卦一样。”

Q = 《旅伴》A = 桐华

Q:请你谈谈目前大陆的言情小说,同当时你所接触的港台地区言情小说有什么区别吧。

A:琼瑶阿姨的作品不好评价,她是言情界的泰山北斗。我小学三四年级看了她的作品,因为看得早现在忘得差不多了,但对我的影响很大。席绢的作品都是大学时候看的,所以我就和她的作品做个对比吧。大陆现在的言情小说区别较大的就是题材和篇幅的不同。席绢以及那个时期的言情小说作家,每部作品都是10万字左右,故事重心都是围绕1个男人1个女人或者再多个男配、女配。而现在的言情小说,《后宫甄嬛传》好像有五六本,上百万字,我的《长相思》系列也有75万字;而且现在言情小说整体的宽度、深度都会有更多的变化,题材的选取也会更丰富,比如有写现代的、古代的、江湖的、庙堂的言情小说,甚至还有以星际空间为背景的言情小说。有些看似言情小说的作品,也有些其他层面的内容,比如《后宫甄嬛传》讲的是一个女人的爱情,但又不仅仅是爱情。

Q:通俗、流行小说同严肃文学,是否存在孰优孰劣的比较?

A:我觉得通俗文学不一定要比严肃文学档次低。我觉得席绢的作品也许就像冰激凌一样,《简爱》这样的小说就像燕麦粥一样。对于女孩子来说,两样都不可缺少,老吃冰激凌你会腻得不行,老吃健康的燕麦粥你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故事,阅读才会有乐趣。

而且我觉得任何一个作品,它的严肃或是流行都不是由别人来定义的。有些作品,我觉得与其叫它严肃文学,不如叫它经典。经典的判断很简单:时间。至于流行的能不能成为经典,举个例子,在几十年前的旧上海,在歌舞厅演唱的老歌,肯定不是阳春白雪,但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歌谣,它就是经典了。

Q:文学高于现实,不知这句话你是否认同?你觉得流行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的感情,是否也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抽离于现实的存在?

A:有一定的概括性,但绝对不可能抽离现实。相对来说,描写古代的言情小说的感情更有概括性。但描写现在生活的小说,我觉得越贴近现实会越好一些,因为现在的读者信息比较流畅,从小接触的教育比较好,有大量书籍可读,读者都是非常聪明的,太抽离现实,读者不见得会喜欢。

Q:社会问题频发、物欲横飞的当下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男女爆发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感情故事和爱情纠葛,越来越多的感情专家开始“坐诊把脉”,这类故事可能对你的写作产生启发吗?

A:我个人比较喜欢听身边人的故事,或者听身边人讲身边人的故事。有时候我的故事就是从这些故事中产生的,比如《最美的时光》和接下来的小说。我觉得这些故事更可信,我私底下聊天,朋友们会讲述一些很细腻的细节,比如他某个亲戚发生了什么事,里边的人物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目前公众媒体所讲述的“新奇”的感情故事,不会像私人讲述的那么详细,而且过于追求新鲜和吸引眼球,这让我有距离感。

Q:从不写电视剧剧本,到成立工作室,成为影视策划人,促使你改变想桐华,著名青年作家,出生于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从小惯看的景色。向往着“小桥流水人家”,工作后索性跑到南方,领略一番芭蕉夜雨,薄暮昏冥。一直觉得人生不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都该体会经历。

篇5

相爱容易相守难,因为每个人往往都有自己的秘密。相爱的人之间究竟该不该有秘密?“爱情导师”往往说,世界上也有对方不知道反而会更好的事情,他所爱的是现在的你,而不是过去的你,你所爱的也是现在的他,而不是过去的他。然而,人都有天然的好奇心,除非心已死、爱已不在,否则都会想去知道所爱的人的秘密。守住一个秘密是很难的,只要有你知我知,秘密就随时可能会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红尘凡世,很多相爱的人,只是因为“一不小心”知道了对方的秘密,一些情侣、夫妻便生芥蒂,劳燕分飞成了最终的宿命。《半暖时光》就是如此,正是因为秘密,时光只能半暖。

故事核心并不复杂,尽管《最美的时光》中的陆励成、苏曼等人物继续登场,但恐怕只是为了书的“卖点”而已,终究只是“打酱油”的。主人公颜晓晨遭遇高考作弊事件被人顶替录取,她的父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为她讨回公道,却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对颜晓晨的家庭来说,温馨幸福的时光就此结束,“半暖时光”登场:颜晓晨追逐理想、报答恩情,去了理想中的大学;颜晓晨的母亲难以从丈夫车祸的打击中走出,自此醉生梦死,沉湎于赌博,并将这种“仇恨”无意中转嫁到颜晓晨身上。谁高考顶替了颜晓晨?谁是撞死她爸爸的真凶?“秘密”埋下了祸根。

爱情无疑是温暖的。颜晓晨和她的同学沈侯相互一见钟情、你侬我侬,几乎是只求“生同一衾,死同一椁”。家庭的“半暖时光”,又让颜晓晨在酒吧认识了温文儒雅的“土豪”程致远,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她帮助。幸福的烦恼很快到来,沈侯的妈妈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而此时的颜晓晨已经怀孕。“不小心”知道的秘密,沈侯正是当年高考作弊顶替她的人,也就自然消解了冲破沈侯妈妈反对而终成眷属的决心。程致远登台了,甚至愿意承认晓晨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于是有了盛大的婚礼。然而,又是一个秘密,程致远就是撞死她爸爸的真凶,这就决定了又只是一次“半暖时光”。

篇6

兰桐花开周麦回村报恩是第22集,该剧以河南兰考地区农民生活四十年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了豫东兰桐县后牛村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穷二白,经过党和政府的扶植,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到摘掉贫困帽子,家家富足的故事。

《兰桐花开》是由孙滔执导,闫学晶、吴京安、来喜、何翯、雷恪生、齐志鹏领衔主演的当代农村剧。主创团队通过扎实的采访、考察,以兰考本土小说《婆媳脱贫记》为原创基础,力图将河南农民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脱贫历程搬上荧幕,展现精准扶贫为老百姓带来的新气象。

该剧故事曲折感人,虽然艰难但不悲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年轻一辈观众了解中国人民几十年来的发展奋斗史。片尾曲《大地放歌》因其明快、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朴实无华的歌词更是深入人心。

不同于一般的农村戏,《兰桐花开》剧情厚重但不凄苦,艰难但不悲观,剧中泪点颇多,但给人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鼓励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景象。《兰桐花开》的推出,使观众重温了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发家致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指出,只有在党的领导和扶持下,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才能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才能真正做到区域性整体脱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美人心计》改编自小说《未央·沉浮》,由林心如、杨幂、王丽坤、何晟铭、陈键锋、罗晋等主演。该剧描写了在风姿妖娆的汉室后宫中,幔帐幕帘之后的美人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该剧延续了于正作品一贯的细腻风格,并拥有大气磅礴的一面。

2、《大汉情缘之云中歌》是由Angelababy、杜淳、陆毅、陈晓、杨蓉、苏青、包贝尔、毛晓彤、寇振海等主演的古装偶像爱情电视剧,改编自桐华所著长篇小说《云中歌》。以西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绿衫女孩云歌与公子孟珏、汉昭帝刘弗陵之间发生的传奇爱情故事。

3、《盗墓笔记》改编自南派三叔所著的同名小说,由郑保瑞和罗永昌联合导演,李易峰、唐嫣、杨洋、刘天佐、张智尧、魏巍等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吴邪、小哥张起灵等几人进入古墓探险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青春,与其说是一场经历,不如说是一场回忆。明媚花开还是阴霾漫天,欢欣喜悦抑或惆怅凋零,都因为配得上这场盛大而漫长的生命演出,而显得意蕴久远,回味悠长。曾经的幼稚天真,忐忑不安、惆怅心酸都已回不去,也没有办法找寻,这些感情终究存在过的,即使不在拥有,也会让人心存温暖,一生回味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纪念我们的共同的青春和成长。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桐华的文章从一开始的《步步惊心》小说,再到《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还有《被时光掩埋的秘密》。这些东西都是我初中时代最喜欢的小说,也是我的精神慰藉啊。我不知道为什么看小说,原来也是分369等的。很多东西都是不能够用语言轻易的就表达出来,那样显得多不好啊,这好像一句话说的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可是我却不喜欢一直对着我喜欢的人,或者是可以称之为偶像的人带一种探究的味道。我可以羡慕他们,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是这个样子,或者是根本就不想让别人去探究我。

我喜欢在一定程度上的坦白,但是不喜欢那样虚伪造作的方式。

篇9

1、剑王朝每周五周六周日20点在爱奇艺更新,一天更新两集,会员提前看一周。

2、《剑王朝》是由冯小刚监制,马华干执导,饶俊编剧,李现、李一桐、刘奕君、姚笛、赵圆瑗、何润东、肖旭、李光复等主演的古装武侠剧。

3、该剧根据无罪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身份神秘的市井酒铺少年丁宁,历经江湖的种种磨练以剑逆袭,在危难之中选择“大义”获得成长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恨不得把自己牢牢地困在一个地方,自以为安全。这样,就不会累,不会受伤害了。

可是,打开排行榜后,茫然的发现,自己脑子里存的电视剧已经寥寥无几。能说得上名字的却提不起兴趣,没看过的有感觉不好看,看过了的有些又觉得太幼稚,经典的电视剧悲情了又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突然间感觉,活着,做什么都难。

算了,看看小说吧。

打开电脑,磁盘里存的大多都看过了,唐七的,桐华的,明晓溪的,饶雪漫的,匪我思存的……他们的都看过了,却又不想再看排行榜里的了。觉得都是清一色的言情,俗不可耐。

即使从心里知道,每一部小说都是作者的精血所化,可现在的我,半死不活的,实在是没什么精力去研究了。

究竟干什么好呢?

得了,什么都不想干,还是睡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