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2 18: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教师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节幼儿园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1《是您!老师》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亲爱的老师,
您无私的爱心播种了新的希望,
您满腔的热血撒下了智慧的火种,
您无私的奉献精神丰富了我的心灵,
您渊博的知识增添我了的智慧。
老师您是梯,
默默无名,
以伟岸的身躯,
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
一步步攀高;
老师您是烛,
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伴随我们不断地向前探索。
亲爱的老师,
您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
您就象那冬梅飘洒着早春的芳香。
今日又逢佳节,
寄上我一份诚挚的祝福,
祝福您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教师节幼儿园赞美老师的诗歌范文3《亲爱的老师》
九月,
金色九月,
阳光明媚的九月,
我们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里,
迎来了一个神圣的日子,
九月十日教师节。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
我手捧美丽的鲜花,
献给您。
亲爱的老师,
有多少个不眼之夜,
又有多少次灯光长明,
有多少日月轮回,
又有多少个春夏秋冬,
一缕缕白发,
是您走过的岁月苍霜;
一道道皱纹,
是您谱下的不灭华章;
呕心沥血育英才,
是您无私的奉献;
篇2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我们的祖国》歌曲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赞美祖国的诗歌。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 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 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 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 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学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 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 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 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
(4)祖国是( )。
8 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 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 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 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 朗诵全诗。
3 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 自读勾画的生词。
2 检查自学情况:屏幕显示生词以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抽生读—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齐读。
篇3
关键词: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表达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也是从诗意、情境、情感等方面对第三学段的诗歌学习提出了要求。我们先从一节课例说起。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给予我的启发:
一、理解诗意——用自学、交流、指导的方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自然清新,平易晓畅,字面上并无过于难懂之处。因此,教师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通过查找工具书,初步疏通字面意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互为补充和提示;再通过全班重点交流,学生质疑,互为解答;教师提问,解决重点字词,明确诗意。在这一板块中,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并通过教师提问,对“四时”在本诗中的意思,“毕竟”“接天”“映日”“无穷”“别样”等较难理解的词意进行疏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的自然融合。
二、感受诗境——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能够在众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中独树一帜、独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仅拥有作为一首好诗的共性,还拥有其独特之处。朱老师选取了写景诗歌的共性与本诗的个性两个层面作为教学内容,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了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1.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画(主题为《江雪》,学生曾经学过,很容易由画勾连到诗),请学生欣赏诗;出示本诗,请学生欣赏画,并加以提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有了前面观画的铺垫和提示,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完全能够想象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胜景。这一教学环节富有创意和实效,通过“画中有诗”的铺垫和“诗中有画”的想象来还原画面,学生对此诗的意境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和印象。在此基础上,朱老师点明了“诗中有画”是中国很多古诗的典型特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起到了串联和整合的作用,自然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2.杨万里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点自成“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就是不仅能够敏锐发现与捕捉自然之中常被忽略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能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悟,使他的诗总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先直抒胸臆,再具体写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教师抓住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细读和品味。“知同辨异”是诗歌比较阅读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在突出作品个性、强化诗歌感受、挖掘作品内涵、激发思考与联想等方面能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教师选取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其“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受”的特点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形成鲜明对比,帮助学生在对比之中自然地理解和把握诗人由衷的喜悦和直抒胸臆的赞叹,并体会起句直率而大气的诗风。
同时,教师还关注到了本诗的风格与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同为杨万里所作《小荷》与之相比,体会本诗开阔壮丽、绚烂生动之美。选择本课前一首诗《望湖楼醉书》与之比较,体会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运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进行比较,体会诗歌的对偶之美。
三、表达诗情——用诵读的方式
诵读是一种理解诗歌的有效方法。诗的美,诗的韵味,是要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的。这种有声语言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透彻地理解诗意,感知诗歌的声音,全面感受诗歌的魅力。古人所谓“涵泳”的说法,体现在诗歌中,就是让读者在对诗歌的声音状态(包括意义)持续的、反复的、生理性、情感性的体验中,体悟诗歌的真义。本节课非常重视朗读、诵读,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中间环节的读出画面感,诵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第三板块中,朱老师出示了诵读提示:(1)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2)你认为诗句,哪些字(词)需要特别强调?你准备用怎样的声音来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这种自主朗读、自主体验、自主表达的开放式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赏析诗歌,能够很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灿烂文化。初中古诗教学时,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育的重点,尽管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总是非常低。学生非常喜欢古典诗歌,但是不能够很好的赏析古典诗歌,感受不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因此,教师通过有效策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引导学生诵读成韵,读出诗歌情感内容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共鸣,更好地感知诗歌的艺术。
比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引导学生诵读一定要突出作者在诗中的沉郁顿挫,忧伤悲戚的情感;而学习《渔家傲》要读出诗人的苍凉悲怆以及壮志难酬的情感;学白的《望天门山》就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与奔放,感知诗中的瑰丽想象;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就要让学生读出诗歌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慷慨悲壮、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感;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所表达的是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引导学生朗读他的诗歌一定要读出的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时候,结合具体的实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奏地朗读,读出声音的高低强弱,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出诗歌的节奏,让学生的能够很好的根据诗歌节奏通过诵读了解诗人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时读出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更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读诗歌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思想,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诵读来表现诗歌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情感、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近作者。
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内容,只有真正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艺术形象,更好的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真正的谈得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有关调查显示,现在的初中学生所学的诗歌,98%的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只有40%的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浅层意思,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真正的读懂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对诗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有一定的感悟。因此初中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
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了解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体味所谓的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离开时的难舍难分的留恋之情,了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等的,只有在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基础内容,鉴赏才有了基础。
三、重视叫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诗歌
诗歌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古典诗歌具有语言简约,内涵丰富的特点,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学不得法,很难真正理解诗歌意蕴,把握诗歌内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融入新课改理念精神,重视教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诗歌,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第一,抓住意象进行诗歌赏析。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这种形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一个个个体连接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意境。鉴赏诗歌,要从意向出发,品味物象特点,及其中融合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进一步鉴赏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欣赏《沁园春・雪》的内容时,有这样一句话: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晴日”“雪”这两个意象,感受意象的特点,在晴天,骄阳高照,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照耀下,如同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意象连接起来,构成的一种意境,非常美,同时,作者的情感,对雪的赞美,对中华大地的热爱,就能被鉴赏出来。第二,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鉴赏诗歌。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都是作者主观情感认识,通过语言的展现。是诗人内心声音的真实流露。诗歌创作也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鉴赏诗歌,需要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了解作者当时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只有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读懂诗歌,读懂作者通过诗歌要告诉我们的话。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心情,从而了解整首诗歌的内涵。第三、抓住“诗眼”进行诗歌鉴赏。古人作诗很讲解对字句的推敲,尤其是一些关键字,作者都是努力推敲,力求使诗歌能够一字传神。这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就是诗眼。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鉴赏。比如,“红杏枝头春意”“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话的诗眼分别是“闹”和“弄”字,简单的两个字,使整首诗歌平淡中显出神奇,使诗歌情趣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进行诗歌鉴赏,深入品味,进行想象和联想,才能有效体味到诗歌独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入鉴赏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鉴赏,要突出学生鉴赏的主体性,只要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鉴赏方法,教师就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体验到汉字的精美,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通过教学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品鉴诗歌的方式,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68-01
古人云:诗言志。那么,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呢?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是解读诗歌的有效途径之一,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风景线!
诵读对于诗歌教学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弟子就是用诵读的方法,《论语・子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书读到“口舌生疮”的地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更是妇孺皆知。关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前人之述备焉。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叶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
那么,怎样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诗歌教学的学习目标呢?
我们知道,一首优秀的诗作,无疑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要准确揣摩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就应该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用自己的情去理解作者的情。这样,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就会油然而生,就能进入作者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诵读者要把自己定位为诗人的“代言人”,要从自己心灵深处发出声音。通过对作品的反复诵读,对诗人创作心境的反复揣摩,以诗人的代表自居来诵读,就能获得成功。
下面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具体谈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范读诗歌。教师范读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因此,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于是,在范读之前,我先把艾青的身世告诉学生,学生在聆听作者身世的文字里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那种独特的感情。艾青1910 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据说出生后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因此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里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大堰河,便写下了这首诗。学生明白了作者的身世后,听老师范读就能有的放矢,就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思想情感。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意旨,教师可以配音乐有感情地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作示范朗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范读完毕后,有的学生已经沉浸在诗人对于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中了。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诗中的那份真情与真爱,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诗节。此时此刻,学生最想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诗中文字背后的情感倾吐出来。有的学生读着读着掉下了悲痛的眼泪,掉下了思念的眼泪。这那里是读诗,这分明是对于大堰河的呼唤,是对于大堰河的想念,是对于大堰河的赞美!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已经基本上感受出了诗中那份浓浓的情思。经过自由诵读这一环节,学生上课发言的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上课的热情令人振奋。
3、指名学生诵读诗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并准确把握诗歌中的精彩诗句,我分小组指定学生欣赏各自要鉴赏的诗歌内容。《大堰河――我的保姆》共有13个诗节,让每一小组承包两个诗节的欣赏任务。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发言”三个环节的学习,已经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全诗的学习任务。
4、学生开展诵读比赛。为了进一步体会诗歌的丰富情感,可以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朗读两个诗节,每组至少两人朗读。看谁能够读出诗歌原有的感情,教师充当评委,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判。这样,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入理解了诗歌内容,把握了感情基调,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也已经有了保证。
5、学生当堂背诵诗歌。在通过以上几个诵读环节的铺垫之后,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歌情感。于是我让学生以“串接式”试着背诵诗歌。在学生遇到背诵不下去时,教师可以及时从思想内容的角度作一提示,学生们在聆听同学的背诵过程中通过老师的适时点拨,掌握了诗歌内容,体会到了诗人的美好情思。六个小组背诵完毕后,再让同学做一点评,评选出最佳背诵小组。这样的课堂气氛是热烈的,学生背诵的热情不断高涨,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所蕴藏的情感已经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诗歌,往往都是千古流传、意义深远的名篇佳作,每首诗歌都琅琅上口,适宜背诵,并且都蕴涵着美的情感。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经说过:世间是有真、善和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和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的价值相当;真关乎知,善关乎意,美关乎情。教师通过审美教学,可以将小学生处于自然状态的情绪、情感升华,变为高尚的感情,进而带来内心世界的平静、和谐与完美。古诗歌对仗工整、讲究平仄,语言文字的选用和组合本身也是一种美,诗歌是诗人面对外在环境时,内心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具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内在美。教师应当在诗歌的教学中,抓住诗歌的各种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并培B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浅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一、浅尝辄止,发现诗歌的文字美
古诗歌的文字凝练、用词精准,往往具有严格工整的格式,诗人进行填词,由于字数限制,诗人在选词时也十分考究,因此一字一词一句,都是诗人匠心独运的成果,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带领小学生朗读、背诵,体会文字美,古诗歌具有丰富的音韵美,对仗工整、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仔细品味,就可以自然而然发现文字的韵律美,进而将其背诵下来。
例如:诗歌《一去二三里》,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通读全文发现,第二句和第四句“花”和“家”押韵,平仄对仗,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朗读起来十分通顺。又如,唐代大诗人立白的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第一句“断”字,描绘出了天门山的陡峭险峻;“开”写出了水流的汹涌湍急。第二句的“流”和“回”展示了水流的浩浩荡荡奔腾而过,又回旋北上,奔流而下。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的“出”、“来”由动转静,巧妙地描绘出了山势的险峻。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指引学生注意这些字和词的用法精妙之处,并向小学生讲解诗词的音韵美,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歌文字的精准美和韵律美。
二、内外兼修,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文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讲究文字体现的“意境”。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联想,首先阅读文字,通过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联想出画面, 然后再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精神生活状态,完全理解诗歌的涵义。
例如: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阅读这篇诗文,眼前呈现的是湖面上飘着一艘渔船,船上两个小童不去划船却坐在船中间,撑着伞不是为了避雨而是为了借用风的力量前进。这是一幕富有童趣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轻松自由的孩童世界。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夜下门。”描绘出了夜晚的安静与祥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瀑布的气势磅波、色泽鲜明,豪放明快地反映了瀑布之大、之猛。教师通过指导小学生不要局限于事物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量,领略诗歌里的意境美,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
三、由浅入深,发现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是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才能由表面的文字,由浅入深地去发掘诗歌蕴涵的情感美。教师要从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文字的基础上感受情感美。
例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通过清新欢快的语言描述了初夏的荷塘,表达了诗人对夏之荷塘的热爱。通过“泉眼”、“树”、“小荷”和“蜻蜓”这些事物的描述,加之情感用词“惜”、“爱”、“晴”、“柔”、“早”,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又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会感悟生命,感悟国家的团结一致,进而可以联想至香港、澳门的回归,无疑会让学生胸中回荡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及为祖国的统一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样就能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情感之美,将审美教学落到现实生活中去。
四、举一反三,发现诗歌的创造美
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不是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创造美,将从诗歌鉴赏中学习到的经验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创造出美。例如,将在课堂中学习的诗歌《寻隐者不遇》等进行改编,排成剧本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将理论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形成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再造和扩展艺术形象。再如学完《如梦令》和《渔歌子》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写成文章,配上自绘的插图,在班中进行展览,完成对诗歌的再创。
篇7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篇8
原文: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注释: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篇9
年幼的惠特曼只读过五六年书,十一岁就外出谋生。他当过排字工人、木工、泥水匠、农村教师和编辑等。惠特曼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他从小热爱民主和自由,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开始写诗,于1855年出版了《草叶集》的第一版。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说:“记着,这本书是我从1838年至1853年间在布鲁克林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其中吸进了千百万个人和十五年的生活;那种亲密,那种热烈,那种陶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全集从惠特曼1855年初版的十二首诗发展到1892年的四百零一首诗,诗集得名源于这样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生气勃勃的精神。他的创作风格对欧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草叶集》问世前,在浪漫主义运动和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美国文学呈现繁荣景象,但主要还是英国文学传统移植到新大陆的产物。尤其是诗歌界,因循守旧的势力依然居上。这与当时美国日新月异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很不协调。以爱默生为代表的革新派思想家和作家一再提出要建立美国自己的民族民主的新文学。例如爱默生1842年在《论诗人》的演讲中表示,希望美国诗坛上将出现那种“有专断的眼光,认识我们的无与伦比的物质世界”,并歌唱“我们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以及北部企业、南部种植业和西部开发”的歌手。
惠特曼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脱颖而出,他以崭新的姿态和高昂的声调歌唱。因此,《草叶集》的出版不仅是惠特曼个人文学生涯的真正开端,而且是美国文学史上光辉的里程碑。由于它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与当时流行的美国诗歌和整个英语诗学传统大不相同,因此它的面世受到美国文学界的无情冷落、嘲讽和谩骂。爱默生慧眼识才,立即给惠特曼发出贺信,称赞它是“美国迄今作出的最不平凡的一个机智而明睿的贡献”。
《草叶集》这部以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遍而密密成群、生生不息之物命名,面向人类社会芸芸众生的诗集,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代表诗作集,内涵丰富。他开创了新的诗风,对美国乃至世界诗坛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体现和它的作者呼吸与共、生死相连的典范。正如惠特曼在诗集(正编)结尾的《再见!》中向我们招唤的:“同志,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诗人自己。
在艺术风格上,惠特曼彻底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用自由体的形式抒发自由的思想。惠特曼创造了一种新型诗体:,即不受格律、韵脚的限制和束缚,人的思想和语言自由自在的发挥,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草叶集》是覆盖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他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挥洒自如,具有无所不包的容量和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草叶集》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并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诗歌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写意上,他受当时刚发明的摄影技术的影响,除了追求写真外,一行诗句捕捉一刹即遁的时刻,静态中表现出动感。
《草叶集》反映了美国在内战前后从农业经济发展到一个工业大国的进程,他用新的乐观自信的声音来歌颂赞美一个新民族的崛起。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他歌颂自由和民主,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描写大自然和人。惠特曼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诗人,他歌颂的对象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如车夫、矿工和农民等,并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诗人。如《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节奏欢快如流,热情高歌赞美美国普通大众的劳动场面和百姓喜悦的情怀。在这首欢快的抒情诗里,可以感受美国人民生活欢乐的脉搏:
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
机器匠在唱着,他们每人歌唱着他的愉快而强健的歌,
木匠歌唱着,一边比量着他的木板或梁木,
泥瓦匠在歌唱着,当他准备工作或停止工作的时候,
船家歌唱着他船里所有的一切,水手在汽艇的甲板上歌唱着,
鞋匠坐在他的工作凳上歌唱,帽匠歌唱着,站在那里工作,
伐木者、犁田青年们歌唱着,当他们每天早晨走在路上,或者午间歇息
或到了日落的时候,……
《草叶集》中对大自然、对自我有着泛神主义的歌颂。泛神主义是崇拜大自然,以自然万物为神的;诗中极力赞美大自然的壮丽、神奇和伟大:
攀登高山,我自己小心地爬上,握持着抵桠的细瘦的小枝,
行走过长满青草,树叶轻拂着的小径,
那里鹌鹑在麦田与树林之间鸣叫,
那里蝙蝠在七月的黄昏中飞翔,那里巨大的金甲虫在黑夜中降落,
那里溪水从老树根涌出流到草地上去。
当英美诗人们纷纷逃离城市时,沃尔特・惠特曼却在钢铁时代的纽约纵情高歌,他歌唱高山、大海、草原、火车头、电缆、脱粒机,这些都是新大陆、新时代的产物,他把它们一起拥抱。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骄傲地宣称:他的诗中没有了“旧世界赞歌中高大突出的人物”,而有的是“作为整个事业及未来主要成就的最大因素的各地普通农民和机械工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他既是自然的诗人也是城市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这部诗集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所以说这部诗集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史诗,更是十九世纪美国的史诗。他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诗歌;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6-1
初中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和背诵一定量的诗歌,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诗歌,感知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希望能够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殿堂的钥匙,引领学生在诗歌的国度含英咀华。
一、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想象诗歌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就没有真正的诗歌,诗人借助想象营造良好的意境,创作精彩美妙的诗歌。学生欣赏诗歌一定要有想象能力,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走进诗歌意境,和诗人进行思想沟通、灵魂对话。想象就是沟通读者与诗人的最好桥梁。初中古诗歌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画面组合,通过想象,进入一个诗人描绘的生活或社会场景,感知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每一个学生都能背诵默写,但是能够背诵并不代表就能真正感知诗歌内容了,理解诗歌精神了,感受诗歌魅力了,更不能代表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了。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人形象,感知诗人思想,继承和发扬诗歌的艺术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弘扬文化。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洞庭湖、岳阳楼、孤舟、栏杆等具体意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再现当时的诗人处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慕名登楼,手扶栏杆,看着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洞庭湖,感受到洞庭湖的雄劲壮阔,看看自己的年迈多病,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信,再看看自己的一叶孤舟,诗人不禁纵横。借助想象,你仿佛置身当时的场景,和杜甫看到同样的场景,看着这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满脸的愁苦,无尽的感伤。
二、鼓励学生联想,体会诗人情感
联想是理解诗歌情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读者(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我们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学习杜甫的诗歌《春望》,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首诗歌的情感就等于让学生囫囵吞枣,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也不能真正感知诗人丰富情感,也谈不上理解和鉴赏诗歌。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感知诗人情感,诗人在这首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很丰富,很强烈,也很直观。介绍背景之后,让学生感知这首诗歌表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情景,山河破碎,战乱不断,诗人离开家园,失去和亲人的音信,“花溅泪”“鸟惊心”诗人无尽地伤感,战争一三个月没有停止,亲人几个月没有任何音信,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的担忧,使得头发掉了很多。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很久不见父母的心情,进一步比较,自己只是没有见到,而诗人深处乱世,对亲人的感情比自己更甚。再看报道的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每天带来的平民伤亡,国家的满目疮痍等,联系这些,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样,通过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体验,去更好地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从而真正理解诗歌情感,和诗人进行灵魂沟通。
三、明晓诗歌术语,把握诗歌艺术
欣赏古典诗歌,既要感知诗歌内容、诗人形象和情感,也要感知诗歌艺术。诗歌借助于各种艺术形式(手法),更好地服务诗歌内容。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更好地读诗做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通晓表达、修辞、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术语,这些术语要记住,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背诵,还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感情,欣赏诗歌艺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古一今(自己)对比,“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言“秋日胜春朝”,既是对比,更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秋的热情赞美、喜爱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表现秋的“形美”,“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感受,作者诗情勃发,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诗歌神韵之美。对比手法分析,形与神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艺术。
这样,学生在感知诗歌意境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鉴赏的术语,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和艺术,感知诗人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更好地感知诗歌形象,体验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价值。
四、规范文字表述,展现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