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记录范文

时间:2023-03-25 11: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活动记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活动记录

篇1

【关键词】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新思路;微课程

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以其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目前,许多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劳技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结合校外教育具有自愿性、灵活性、民主性、体验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特点,本着“手脑合用,学做合一,发展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教学理念,努力在校外劳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认可。

一、课程资源“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实践中总结开发劳动技术教育新课程资源的途径

1.注意总结经验,从学生喜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技能项目、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中,加以遴选、充实、扩展。活动中心劳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同时引进时尚元素,这样才能让劳技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2.为学习活动提供可自主操作的学具及材料。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材料丰富性。二是安全性。三是价廉物美。

3.开辟和建设劳技学习活动的场地。

(二)创建了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

当前,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没有规范的教材、缺乏可借鉴经验等现象。校外劳技教学活动,存在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西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既不同于学校教科书,又不同于社会教辅资料,它是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方法、摸索规律、总结特点、创新路子,开发出的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教材・学材。

1.《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微课程资源包》是基于“微”概念的学习方式而界定。“微”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和研究由来已久,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就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又译小型教学、微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体现出“班级人数少、上课时间短和教学内容短小”的特征。基于“微”概念的青少年学习方式是针对常规正式学习“大板块、多容量、集体性和程序性”的特征,结合校外教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试图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小版块、少容量、个性化和灵动性”的学习方式。其内涵体现为:化微型、易参与、扬个性、求灵动。

2.本学期主要创建了《我的布娃娃》系列缝纫课程、《诱人的蛋糕――不织布手作艺术》系列手作课程、《巧手纸艺》等富有童趣的劳技与教育微课程资源。这些微课程突出了以下特点:(1)学习内容的模块化。整个劳技学习内容被分解成许多小的学习模块,这些学习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知识块”。 教师选择适合于开展“微”学习内容,设计课程框架,分解课程单元,编写微型课程模块,形成即能相互联系,又能单独开展学习的“微”概念学习内容。(2)以图代文,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教材中图示操作技术过程,图旁说明文字简练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笔者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制作的过程。(3)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大都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技术,学生愿意学,家长也认可。(4)所选课程内容具有一定趣味性和较高审美性,能够唤起青少年对技术学习的需要。(5)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师制作“微教案”,有利于把握重点,精讲精练,学生使用“微学案”,有利于巩固技术要点,使劳技能力得到递进式发展。

二、教学形式“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

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和学校教育班级授课制有所区别,它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学组织形式以复式教学为主。在同一节劳技课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需要在劳技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做,做中思,从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一)讲解示范,突出“精”

教师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知识及操作方法语言要精确,演示要规范,求做到动作准确、协调、熟练、优美,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操作标准有一个准确、深刻的印象,示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动作的难易不同,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整体示范法:将全套动作按顺序作规范、熟练、完整地示范。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全过程,以及各局部动作之间的衔接。

2.分解示范法:对较为复杂的操作,由于信息量较大,应把复杂的整体连续动作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局部动作,然后逐一示范。

3.区分示范法:在操作技术中,有些操作十分相似,为了甄别,需要进行区别示范。在区别示范教学中突出差异部分的示范。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还是先讲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讲解,这些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教学形式“活”,体现多层次性

1.教材编排形式“活”体现多层次性。教师选择适合于开展“微”学习内容,设计课程框架,分解课程单元,编写微型课程模块,并以活页微课的形式出现,形成即能相互联系,又能单独开展学习的“微”概念学习内容。不同年龄和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自主选择“知识块”,并搭配出最适合自己的“微教材”,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成功的目的。

2.课时组织灵活。以“劳技微课程”为基础,可将劳动操作技能训练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多层次序列。这个序列既适用于同龄学生有层次地系统学习,又适用于不同年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可以灵活组织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结构,在同一单元的教学中灵活搭配出适合学生能力教学内容并设置教学课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3.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因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年龄差异等因素,要根据不同类型或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找准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因人定标,因材施教,灵活处理。如年龄较小的学生参与制作课时,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宜同步进行,即教师指导一步,学生动手制作一步;对于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可先由教师整体介绍制作方法,再由学生动手制作。还可根据内容的繁简和学生的能力采用“扶”“放”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通过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中观察、比较与改进,达到劳技制作人人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媒介“新”,使课堂内外有机联系

“教学媒介”(teaching medium,一译教学媒体)一词,最初仅仅是指美国60年代出现的教学机器。现在,它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讯手段”,在此,笔者结合校外教育的特点,提出一种适合校外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全新“教学媒介”--校外劳技教育电子微课程及网络共享平台。

教师将整个劳技学习内容分解成许多小的学习模块(如劳技操作中最详细的步骤图、制作要点、小技巧等)制作成电子微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学习者共享。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课程(无条件的可提供纸质)将课内还没有完全消化的内容在课后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回到家后可利用电子平台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遇到问题也可通过邮箱和QQ等形式与老师、同学交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化在课外,为下节课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协作和交流,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只有把适应校外教育特点的新理念融进课堂教学,才能让劳技课因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而变得精彩,真正起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健体、以劳促创新的作用。劳技教育也一定能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洪.《现代校外教育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5期.

[3]汤芹.《善用多媒体课件,让劳技课堂充满活力》.《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2009年第06期.

篇2

一、

组织机构

为确保学生课余文体活动健康有序地深入开展,学校成立课外活动指导小组.组长:祁美华,副组长:陈

宏伟,(常务):张芝秀、张珠术,成员:班主任及年级组长,负责各年级课外文体活动的考评指导安全管理工作.下设(1)足球联赛(2)蓝球联赛(3)跳绳、踢毽子(4)阅读、写作与演讲(5)音乐艺术(6)科普实验,文体活动指导小组,组长:张珠术,成员:体育艺术教师,负责学生的文体活动的技能训练及裁判工作.

二、活动组织与要求:

1、组织:课外活动分集体和个人两大类,下设六个活动小组,其小组分别为①足球联赛②蓝球联赛③跳绳、踢毽子④阅读写作与演讲⑤音乐、艺术⑥科普实验.

2、各小组组长:

① 足球联赛、蓝球联赛、跳绳踢毽子总负责:张珠术;

② 足球联赛组组长:黄锐;

③ 蓝球联赛组组长:王勇;

④ 跳绳踢毽子组组长:李岳;

⑤ 阅读、写作与演讲组组长:熊书平;

⑥ 音乐、艺术组组长:张芝秀;

⑦ 科普实验组组长:陈志军;

3、要求:

①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聘请辅导教师组织,辅导评价,填写活动开展清况记录表.

②以班为单位学生报名,力争使每位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

③各辅导教师按时到位,班主任按时把学生带到活动场.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心态.

2、培养健体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活动要求

1、班主任为班级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班级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安全保护,科任教师为班级学生课外活动的协助者.

2、每位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各种活动的规则要求,听从指挥和安排,并按时参加活动.

3、活动场地及器材管理,由后勤处统一安排,实行器材由小组管理责任制.

4、活动时间:利用每周一、二、四下午第四节课开展45分钟的课外活动.

5、每周活动结束后,都必须认真总结,写出书面的经验材料为今后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五、安全管理

1、每个活动小组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确保安全事故为零.

2、活动前认真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规则,要认真进行安排,并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着,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每个组认真检查活动器材,所是否符合活动的要求,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不能参加相应的活动.

4、各活动组制定好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活动中师生生命安全.

六、活动的考评办法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以班为单位,年级实施课外文体活动(除初三外).对开展的活动每周进行到评比(由行政值周负责考评),考核分每周为100分,一期进行总评,此项目作为班的考核的重要材料之一.

考核办法

1、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占20%,按照95%以上参加为优,90-94%为良,80-89%为中,84%以下为差,依次记为20、15、10、5分.

2、按照学校要求进到了活动的设计,并完成了总结材料占20%,按好、中、差依次记20、15、10分.

3、活动内容丰富,准备充分,活动质量占40%,按优、良、中、差依次记40、30、20、10分.

4、安全管理占20%,无器材损坏,安全事故发生为好,无器材损坏,一般安全事故发生为中,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并造成不良开象为差,依次记20、10、不记分.

附:1、东华初中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时间表.(略)

篇3

1.把握高中语文课外活动价值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应试升学的压力,出现身体上的疲倦,并在精神上也是十分的疲惫。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高中生因为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在双休日都不能很好的放松休息,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太大,生活方式太累。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也是致使学生生活学习不太愉快的原因。有很多的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所学的课程兴趣较低,有近乎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听课的效率很差。高中阶段的学习十分重要,但现在的高中生活都是将学生当成了“机器”,

2.丰富高中语文课外活动形式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的课外活动,首先是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对平常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的形式来积累素材,陶冶自己的文学情操。学生们要对周边的领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是多开展写作竞赛等相关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有利,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汇编在一起,有条件的还能进行发表,以此作为鼓励。另一种就是以听说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让学生参加一些朗诵会之类的活动,朗诵是一种较为文艺的表演形式,将文字转变为有声形式。朗诵的内容都很多,可以在报刊上选择,也可以学生自己进行撰写,这类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说会,演说又称演讲,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3.优化高中语文课外活动方法

语文课程主要有课外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两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实力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学会知识和技能;课堂资源的主要内容就是教科书,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教师要将课堂充分利用,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和教材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就像进行古诗文赏析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活的审美水平。语文课外活动是可以进行跨领域学习的,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可以和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此外,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文化,开展与家乡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尽量开展关于家乡的课外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旅游,旅游结束后开展相关的课程演讲,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故乡,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4.明确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目标

高中拓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有很多,首先是可以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课外活动增强了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当代的教学模式十分的多样化,教师要在教学时间、空间上更加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途径要十分明确,课外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学生证明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新课标增加了许多的学习的研究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获取更多的知识渠道,推进语文的研究学习相关进程。其次就是可以增强校园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外活动拓宽了语文的教育阵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篇4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篇5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 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 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 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 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 课外活动的内容: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做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

2. 课外活动的组织: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 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篇6

关键词:中年级;语文;课外活动;辅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除按照课程计划安排上课外,还有一部分时间由学生自由分配。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兴趣。但是想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有局限性。因此,为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我们应提倡开展积极的课外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前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能知道、学会的东西和掌握的本领,因为远离农村,缺失玩伴,家长的呵护,造成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而学习的机会急剧减少,从而剥夺了城市孩子享受大自然的权利。对儿童来说,大自然越来越成为一个建立在电视媒体上的概念而非亲身体验的实体。人是大自然之子,是大自然中孕育诞生的,人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也是丰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可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拓宽孩子的眼界,让他们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顽强生存、博襟等生命现象。

善于捕捉语文教材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契合点

中年级语文课外活动中,活动内容和形式如果能很好的捕捉语文教材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契合点,则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针对这一点,可以采用如下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要确定观察的观点,全面了解事物在不同领域中变化发展的情况,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逐步养成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课外练笔

实践证明,课外练笔是补充课内作文模式僵硬,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途径。课外练笔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小学生思维幼稚,尚未成熟,认识生活欠全面。在鼓励学生大胆放笔同时,应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社会实践与作文

社会实践活动是作文的基础,写作的源泉,对成年人和孩子们都是如此。对小学生尤其要培养他们从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写作营养的好习惯。因此,语文课外活动中的作文,一定要先有社会实践。校园里的集体活动,走出校园的郊游、劳动、参观、访问,孩子们平时的特殊经历,都是社会实践,也都是他们作文的源泉。

从人的思维训练看写作活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普遍缺少一个环节,即先把要写的东西说出来以后再完善构思的环节。把自己要写的事情先说出来,最好在不同的场合多讲几遍,才能够使内容更完整,更严密,更有条理,如果有听众的意见反馈甚至讨论,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效果好,效率也高。成年人和儿童都是这样。对于小学生,这种训练则更为重要。语文课外活动是实现“先说再写”方式的条件。无论是看过一个电影,还是度过了一个假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先组织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再分头去写,就充分发挥出了课外活动小组的作用。

善于采用体现教材特点与生活实际需要的多种形式

中年级语文课外活动过程中,也应当体现出形式的多样化,目的在于善于采用体现教材特点与生活实际的需要,针对这个要求,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活动形式:

经常组织语文竞赛活动

在班上经常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特长都有积极作用。语文竞赛以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单项比赛,如普通话比赛、查字典比赛、讲故事比赛、看图说话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综合性比赛,如听说读写综合竞赛、辩论赛等。学生在比赛中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由于我们的课外辅导开展得扎实有效,学生更喜欢语文了,读写听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看电视与电影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还要不要组织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随着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校具备了在校内组织学生集体看电视,看电影的条件,从而为开展这方面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小学生有组织地多看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片,再经过老师的讲解和互相讨论,能够从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培养起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

说话、讨论、朗诵、演讲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小学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在课外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讲故事和讲身边的事情为主;中年级学生可以多引导他们讨论问题;高年级的小学生则可以向主题讲演方向发展。

国外教育从小学起,就注意培养学生写报告、做报告,外出旅行回来要报告,参观了以后要报告,参加了一次社区节日活动还要报告。这是一种将观察、写作、说话和讲演结合起来的好形式。

朗诵和讲演是两种不同的口头表达形式。应该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区别开朗诵和讲演。朗诵是进入角色的表演,讲演是展现自己思想的讲话。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模仿、指导以及实践,先学会大声朗读和朗诵,再学会讲演。

总结: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课外活动,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不能像课堂教学一样由老师当主演,否则就不是课外活动了。课外活动应当尽量保证与课内知识的联系,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拓展视野的舞台和主阵地,如果学生失去兴趣,就应当及时调整,课外活动应当结合年级教学内容和特点形成系列,甚至可以固定下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以及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不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我的实践体会是:

(一)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

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图、摄影等);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二)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

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三)做好观察后的总结

篇8

一、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对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研究是从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开展意义、具体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的。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归纳和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对课外活动教学的界定:英语课外活动教学是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英语课外活动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英语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上语言实践广度与密度的有效途径。

结合自身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历,笔者对课外活动教学的理解是:课外活动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或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式。

课外活动教学分为校内课外活动教学和校外课外活动教学,本文研究的是校内课外活动教学,是在小学开展的课外活动教学。

二、小学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特点

除了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多样性等教学的特点外,小学英语课外活动教学还具备自己的特征: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充分反映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my family, my school等话题,学生有深刻体会才能滔滔不绝的讨论,通过用中学、学中用,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2. 语言环境创设的灵活性:学生在课外没有现成的语境练习英语,而语言环境对于英语习得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设计具体、灵活、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

3. 活动过程的人文性:英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其词汇、短语、句型,无一不具有人文内涵,课文内容更是包罗万象。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教育科技等,从而了解世界。

三、小学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形式

1. 英语角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们选择一个理想、安静的地方作为经常性活动基地,布置好英语角场景,放置一些英文报刊、书籍、画册等,供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

2. 英语编辑活动:定期组织学生编辑墙报、黑板报等,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写、自编、自画、自排,突出个体创意,挖掘学生潜能。

3. 英语风采展示会:利用现有条件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活动形式主要有英语写作沙龙、英语歌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等。

四、关于小学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在积极的情感互动中提高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成效

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情感因素对语言的习得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及其情感因素的积极转化。

作为教师,要坚信每位学生都是天才,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创设趣味的教学活动场景,搭建温馨的班级环境;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性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努力使教学双方实现认知、情感的交流。

(二)努力探索,建立课内、课外主题教学的一体化模式

小学英语教材是按单元和主题编写的,教学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外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教材内容为纲。笔者设想的课内外主题教学一体模式,是以教材单元主题为基础,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活动可采用小品、话剧等形式,找与主题有关的小诗、脱口秀或相关背景文化资料,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由于教学主题不同,活动形式的选择也会不同。

如《牛津小学英语》Book Four, Unit Five的话题是fruit(水果)。水果是学生喜爱的,他们乐意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但限于课堂所学的八个水果单词,无法满足学生描述各种水果的愿望。那么,教师可围绕fruit,开展课外活动教学,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自己喜爱的水果单词,介绍盛产地等。以课外活动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扩大了知识面。

(三)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要选好主题,准备充分,定期组织校内的英语课外活动教学。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教学,就要走出校门,到大学或者涉外单位进行参观访问是不错的选择。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利用社会英语学习资源,如网络、电视、儿童英语报刊等。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机会,比如举办各学校参加的英语歌舞晚会、手牵手校园文化英语节等。

社会、学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英语第二课堂的学习,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篇9

物理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以非教科书内容为主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的物理学习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虽然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但是大量物理知识的扩展却来自于课外物理活动的开展,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组织好,才能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在自愿、轻松、趣味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可以这样说,物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是整个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一环。

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实践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设想。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物理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物理知识对物理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物理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物理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4至6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打不飞的棋子”实验,这一实验只需几个象棋子和一把尺子,将象棋子撂成的撂,后用尺子迅速击打最下面的棋子,下面的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不倒,这一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有趣的小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3.作为指导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课外活动的热情直接影响着课外活动的效果。教师本身是否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能否保持满腔的热情,经常地开展课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外活动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要求。

篇10

一、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1.构建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

由于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不同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为了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开展探究活动课时,有必要构建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取长补短。数学教师在构建小组讨论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便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注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情绪。由此可见,构建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践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创设情境性活动模式

在探究活动课的开展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必要创设情境性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到探究性的活动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同时,数学教师也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赞扬与鼓励,以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例如,在学习“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到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哪些物体是柱体、锥体、台体、球体,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具体特征。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性的活动模式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合理性

1.将实际生活与活动有效结合

由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出现抵触的心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应将实际生活与课外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函数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所花零用钱金额的变化,并每天记录一次自己所花零用钱的金额,然后以天为横坐标,以零用钱的金额为纵坐标画一个函数图像。

2.将专业课程融入到课外活动中

目前,在现有的中职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根据专业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中,数学教师应以教材上的知识为参考依据,但又要突破教材上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关于数列的知识时,教材上的顺序是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的前面,但是,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可以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同时进行。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探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差异性,并观察自己生活中哪些数据符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条件。

三、注重活动评价模式的有效性

1.注重评价过程的合理性

在探究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学评价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认知水平。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评价模式的有效性,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注重评价过程的合理性。数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参加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以及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应站在活动整体的高度上,注重活动各个环节的合理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师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针对于学生在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在活动评价的过程中,成绩评定是最初的评价方式,但是,它不仅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因此,为了保证评价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不能将最终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将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要对学生在活动中所总结出的经验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在活动中表现一般的学生,数学教师也要考虑给他及格,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应适时给予一定的表扬。由此可见,探究活动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探究活动课的开展,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跃的元素。学生间经过相互交流与探索,不但构建了丰富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了实现探究活动课的有效性与创新性,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便满足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由此可见,探究活动课在中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肖中文.中职数学活动课的有效教学设计与运用(增刊),2010.

[2]阮佩文.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期刊论文].职业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