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范文

时间:2023-04-05 21: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刘长卿,字子房,开元三十一年考中进士,任长州太尉。少年的刘长卿在嵩山上读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窗茹苦地读书,他在赶往京城考试的途中,历经千辛万苦。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这时天气冷极了,刘长卿冷得打了一个寒战,天越来越暗,青山好像离刘长卿更远了,周围没有一个客栈,看到这些,他走得更快了。

忽然一个小屋出现在刘长卿的眼前,他高兴地快步跑去,走进了那冷冷清清的小屋,他烧起火,借火光来读书。

过了一会只听柴门旁的狗在高声鸣叫,才知风雪飘飞的深夜有人归来了。这时作者心里感觉到流落异乡的孤独,于是就写出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优美的诗。

篇2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____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篇3

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送辛渐》

3、  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

4、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5、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8、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9、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10、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11、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2、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13、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4、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15、  雪虐风饕:风雪交加。形容严寒。

16、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7、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18、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19、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篇4

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李白笔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的内心情愁。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人行”[3],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独特感伤体验。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李商隐曾借夕阳表达他那捉摸不定的感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勾”中,“黄昏”是他愁苦无依的情感外化之物。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诗人的青睐。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思妇的愁思,在夕阳西下的意境浸染下,便成为整个大地生命的一种呼唤。唐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样是一副黄昏后向往安宁的图画,“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5]苍茫的远山,无尽的白雪覆盖的世界,万籁俱寂,在暮色苍茫夕晖斜照的时刻,那一声充满了居家气息的犬吠,引起了多少苍凉但却无限温馨的回忆。在外的征人又何尝不想投入这样一幅画面中去。游子的疲惫与困乏,在那一豆烛光、一声犬吠之中,生命得以安慰,这个晚归的背影让人充满了无限的、生命满足的幸福感。日暮时刻,在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国,引起了多少思妇、思夫的愁肠,又有谁不渴望在生命渐趋宁静的黄昏时刻与家人团聚?

“黄昏”引起了思妇、征夫的百般愁肠,同样也引起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无限的怀乡柔情。李白的《菩萨蛮》以唯美浪漫的情感体验提升了他对黄昏的体验,“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街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6]他这首关于黄昏意象的千古绝唱,“暝色入高楼”一句,几乎把黄昏写活,以至于诸多世人频频推敲李白这句诗的出处,有人说来自孟浩然的“愁因薄暮起”,或者是“向夕千愁起”,有人说是皇甫冉的“暝色赴高楼”等等。诸多的诗人都有过对黄昏深刻的生命体验,黄昏成了许多诗人心中一种共有的意境。李白的黄昏景色凄凉、黯然,远离故乡的游子登楼伫望,归家的路漫长无比,夕阳西下的风景,牵动了多少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而中国的诗人在漂泊的征程中,无不是在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一副可以让灵魂停止漂泊的淡抹的黄昏归家图,勾起了多少在外游人内心最柔软的乡思之情。李白《忆秦娥》中的黄昏景象也写的很传神,“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7]诗句末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将个人的悲欢离合推入到浩渺的时空之中,一己之悲欢与历史休戚相关,这里生命的不自由与灵魂的漂泊困顿,道出了无数读书人的心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里面日暮之下的故乡,已经远远不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而是精神家园的意味。

综上所述,“黄昏”意象无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但是,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诗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形成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任海天.论韦庄诗中的“夕阳情绪”[J].北方论丛,1996,(02).

[2][6][7]李白.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篇5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1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居易《忆江南》

2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2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3、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24、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2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7、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6、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7、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3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1、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4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4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4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5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5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7、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5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0、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6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篇6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只要一到,超强冷空气和寒流就要来临,人们将进入最冷的一个时期,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雪节气养生吃什么食物2022,欢迎阅读!

大雪节气养生吃什么羊肉

羊肉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羊有暖中补虚、益肾养肝、开胃健脾、御寒祛湿的功效,历来就被作为冬季御寒和进补壮阳的佳品。

荸荠

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称之为“江南人参”,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荸荠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痢疾、小儿麻痹、便秘等疾病,尤其适合饭后食用。

牛肉

牛肉性温味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蛋白质、脂肪、菸酸、无机盐等。从中医角度来看,牛有补益脾胃、强筋骨的作用。

动物肝脏

胡萝卜动物肝脏、胡萝卜能使人体抗寒能力增加。这是因为寒冷气候能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后,能使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增强,并有助于保护血管。

莲藕

莲藕中含有膳食纤维、水分、维生素、微量元素、单宁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对身体有诸多补益作用,熟食具有很不错的温补作用,大雪节气时温度较低,吃一些莲藕排骨汤可以温暖身体、同时还有很好的养护作用。

芝麻

芝麻古时又别名胡麻,更因其节节开花的特性而为人所知。通常取食的即是其拔节开花后生成的种子,色泽有黑、白、黄、棕等诸般颜色,常见的不过黑白芝麻两种。其中白芝麻具有较高的含油量,故而榨油多半以此为用;黑芝麻则可入药,李时珍便说“服食以黑者为良”。芝麻味甘性平,古籍对其养生功效一直多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载之“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医药学家陶弘景则称“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如今芝麻仍然常被用在补血补虚、滋养发肤、延年益寿的药膳之中,可见其自有专长之处。

大白菜

大雪节气期间空气特别干燥,常吃大白菜能起到润肠、护肤养颜的效果。在冬天,白菜是餐桌上最必不可少的蔬菜,民间素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百菜不如白菜”的说法。冬季干燥寒冷的天气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而白菜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和其它多种营养素,可以起到很好的美颜和保健功效。

大雪节气的禁忌1、忌穿衣过多

如果衣服穿得过多、过厚,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液增多,从而增加散热作用,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容易生病。

2、忌舔唇

有的人为了滋润嘴唇,常常喜欢用舌头去舔干裂的嘴唇,结果越舔越干,越舔越裂。这是因为唾液是用来滋润口腔和消化食物的,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质,舔在唇上就好像唇上抹了一层糨糊一样,风一吹,水蒸发了,淀粉酶粘在唇上,使之更加干燥,甚至会造成干裂流血,引起感染化脓。

3、忌熬夜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作息有律、起居有常。养生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能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为了适应“冬藏”,此时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

4、忌常带口罩

为了御寒,很多人冬季戴上了口罩,其实这样反而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要是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围巾当口罩,由于围巾的原料多是羊毛、化纤织物,如果把围巾围在嘴上,呼吸时纤维和细菌等就会被吸入肺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5、忌关上门窗睡觉

关上门窗睡觉的确会使室内温度上升,但由此也带来了空气不流通的问题。冬季应每天开窗数次,以便空气流通。

大雪节气的最美诗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99-01

诗歌有“文学中的文学”之称,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颇深,但中国传统诗歌“言有意而意无穷”的特点给翻译带来了很多阻碍,由于文化的差别,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意蕴”背后所隐藏的特殊含义,寥寥数语隐藏着深沉的情感。中国古代意蕴深远的诗歌给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诗歌的翻译也是翻译中的难点,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翻译得准确传神极度考验译者的功力。这种考验不仅来自于对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同时也考验译者的中文水平,能否正确理解中国传统诗歌所表达的意象背后的隐喻含义。

一 描写型意象的翻译

描写型的意象多是用白描的手法客观描述事物的颜色、外貌等,一般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不会引起歧义,读者在阅读描写型的意象时完全可以凭借文字表面所表达的含义猜测作者的意图,因此在翻译描写型的意象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忠实于意象原本的含义。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描写“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作者见到的景色,“苍山”、“白屋”这两个词虽然都是现实中的景物,但对于渲染当时作者孤独的感受有着烘托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天的日落时分,“苍”、“白”二字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获得了凄凉的意境。对于这种白描的意象,在翻译时要尽量遵循原文,一般采取直译的方式,如许渊冲的译文能较好的表达原文的意象:“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Cold and deserted teh thatched cottages are.”

二 比喻型、象征型的意象翻译

比喻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比喻能够为诗歌增色不少。而象征则是在众多作品中或者约定俗成的经过长期实践的被当做同一种情感来表达的手法,如“明月”、“红豆”代表相思,“柳树”代表挽留,“梅花”代表傲骨,“青松”代表正直等,这些意象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此类意象在翻译时,需要把它们所代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翻译出来,否则目的语读者会出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情况。如杜甫的诗歌《佳人》中将美人形容为“玉”,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美人如玉一样温润、细腻、洁白。但在英语中,只有放荡的女人才被形容为“jade”,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将这样的意象翻译为“lily”、“rose”等在西方国家中代表美女的词汇。

又如,陶渊明的名篇《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闲适的采菊为乐,领略山脚日暮的美景,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呼应,整首诗虽然画面平淡,但要翻译出诗人隐逸超脱之感并不容易,在翻译时不能用直译的手法,因为目的语读者并不了解“”在中文中具有隐逸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才能让目的语读者顺利的达到陶渊明所渲染的悠然隐逸的美学境界,译文如下:I pick fenceside asters at will;Carefree I see the southern hill. The mountain air’s fresh day and night.译文中用“at will”来体现诗人闲适的心境,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了诗人并不是单纯的从事农耕劳作,而是看淡了世事想要获得超然物外的心境,at will与下一行的carefree形成了对比,增加了译文的艺术效果。

另有一种翻译手法是完全抛弃了中文的表达,单纯从目的语理解的角度来翻译,如许渊冲在翻译李白的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用浮云来表达游子的飘忽不定和命途多舛,用不愿意离开大地的“落日”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浮云”、“落日”的象征意义不可能用简短的翻译来表达,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离别时要提到“云”、“落日”,因此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淡化文本中的意象,直接表达情感,译文为:“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这样的翻译方式要求译者对于母语和目的语都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并且对于翻译的文章有深刻的理解。

三 结束语

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重组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意象的翻译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十分重要,许多学者在这个方向上做了诸多努力,力求精益求精,本文所选取的几个例子并不能涵盖意象翻译的全部,希望在日后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凯凤、冯文坤.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篇8

关键词:悲秋 思乡 孤独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92-01

《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抒写了秋原旅人的情怀。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舍弃一切语法关系和逻辑推理,只是采用意象并置的组合方式(第三句亦然),洗练地展现出一幅秋野之图:在黄昏时分,夕照下的枯藤攀缠着老树,干枯的枝头,一动不动地立着几只寒鸦;小桥下面,清流款款,不远处,隐现着数间幽静的茅屋。后面描绘的是,一个孤独的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步履蹒跚地走在荒草丛生的古道上,身影被快落下的夕阳拉得老长老长。

从字面上,我们也可粗浅地感受到以上说的这一幅景象,从而产生一种悠悠的哀愁。但是,应该要追问的是,这一种哀愁是什么,或说它有什么蕴含,因为这首曲子题为“秋思”,而内容上只是罗列出一些意象,并无直接的表露――基本上就只有“断肠”二字最为直露。我们自然可以去考察它那些意象,因为意象总是富含情感,是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心理构成。

在这首曲子里,枯藤、老树、西风等意象都是秋天之物,而藤枯树老、夕阳西下,又会勾起悲秋的情思。悲秋实际上是一个老话题,已经形成了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悲秋主题。从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古代文人就不曾逃脱悲秋这一情结。自然,悲秋也是具有其文化心理蕴含。秋天,岁之暮也,一到秋天,就意味着一年已过了大半,自然地会引起人们感叹光阴的流逝;同时,秋天又是一个自然界由生机勃勃、一片繁盛向萧索凋敝、满目苍凉演变的过程。这种荣枯、兴衰之变,必然给人以悲慨之感,如叶嘉莹在《迦陵论词丛稿》中所言:“是黄落的草木蓦然显示了自然的变幻与天地的广远,是似水的新寒蓦然唤起了人们自我的反省与内心的寂寞。”藤枯树老,意味着其生命走向了衰亡,而西风,正是藤枯树老的征候――从来“西风凋碧树”。树木如此,人又何尝不会走向衰亡。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由生到死的变化发展过程,这是无法逃脱的宿命。而且,人从一生下来,就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然而又不得不漫漫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这种悖论并不一定会时时出现在人的意识里,但是一旦被外物触发,则会浮上来。

夕阳,意味着一天时间的即将终结;秋天,意味着一年走向终结;藤枯树老马瘦,意味着一条条生命即将终结。时间的流逝、季节的变迁、生命的衰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时间和生命,其实正是悲秋的真正指向。人的情感,又是特别脆弱,看到草木的凋零,就免不了内省起来。当“枯藤老树昏鸦”几个字一说出来,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树藤乌鸦而已,还有它背后的东西,藤、树和鸦已带有人的情感体验。那只乌鸦也已绝对不是动物学意义上的鸟――“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洲”(汪元量《湖州歌》其六)、“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同上)。“鸦”是可以加定语的:寒鸦、昏鸦、暮鸦、晚鸦……好象都是在傍晚时分出现一般;按迷信的说法,乌鸦又是不祥之鸟,它的出现会带来死亡。当然作者并没有说太多,只是“昏鸦”二字,但是我们也可神会到其中的一些象征意义,或说是会有一种莫名的苍凉、哀愁之感。这一种苍凉、哀愁之感,并不是由谁先来定义的,而是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文人那里一次又一次地积淀下来,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符号化了。

曲子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都是历来文人的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所以只要把这些意象并置起来而不需语法、逻辑,就能产生“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当然,需要它们有某一种内在的相似性。小桥、流水、人家,三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并置起来就能使我们生发一种“家”的感觉;同时,“小桥流水人家”在整个曲子的意境中,又让人有“思乡”的情怀。“古道西风瘦马”,这古道必然是荒芜的古道,有荒凉的意味,同时也隐含着“我”的孤寂之感;瘦马,也必然是一匹不堪的老马,透露出“我”这个断肠人的无助与失落,因为和瘦马相对的是“鲜衣怒马”的“怒马”;手牵骏马、意气风发,自是非天涯断肠之人。西风,更是让人哀伤悲慨。西风,秋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西风吹落古藤洲”(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可见,恐怕西风已成为文人讨厌之物了。一提起西风,自然又是“悲秋”之事。

可以确定,“悲秋”正是作者“思秋”内容之一,不过他表现得很巧妙,很含蓄。他的“秋思”还应该包括“思乡”。对于羁旅行役之天涯游子,思乡正是不可避免的事。

正如上文所说,“小桥流水人家”在整个曲子的意境中,让人有“思乡”的情怀。当然,令人起“乡思”的,并不只是这一句,而小桥流水人家,正是常见的思乡的原型意象,如《东坡乐府・如梦令》:“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有闻流水而思乡者,如《汉乐府》:“垄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人家”更是给人以温馨,让人有了免被抛弃的归宿感,如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辛弃疾《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对于一名饱受羁旅行役之苦的孤独无助的天涯游子,在日暮将尽时听到了潺潺流水、看到了炊烟袅袅的人家,那将是对他疲惫身心的最大安慰。见到这恬静的山居人家,又怎不起乡愁?思乡念亲,人之常情。

思乡,是许多文人情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孤独无依时,人往往会寻求一种归依的安全感。思乡,是一种以孤独心态为内在特征的特殊的情感体验方式。对于思乡的人而言,其内心必然有一种孤独感;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孤独,或说有了孤独体验,就想要给自己孤独的心找一个归依。思乡,其实是一个表象而已,真正思的是家、是亲人,是自己过去的生活,抑或还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思乡,多少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思乡其实是一种幻想,通过这种幻想,对现实的缺失、孤独进行一种修补、安慰,从而使情感得到一次升华和满足。不过,这些都不是以显性存在的,天涯游子在见到“人家”后,心中也就起了一阵莫名的感动罢了。作者也并无多余的话,就“小桥流水人家”六字,正蕴含着丰富的韵味,其乡思之情又表现得如此的举重若轻。

篇9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古典美 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停而复开,学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在意义、教学手段、改革方向等进行了很多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而且促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共出版发行大学语文教材1402种,目前正在使用的有100多种”。[1]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无一不选录大量古代诗文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快餐文化盛行、新媒介影响下的“新语文”现象[2]热涌的E时代,古典文化正越行越远。忘记传统文化就是背叛人文历史,就将迷茫于未来。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即成为传播古典文化的重要阵地。

教学古典文学篇目的任务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通晓古音古义、学会读写古文字?“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几种写法,是专门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不应该作为对各专业学生泛化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古典文学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受古典文化之美。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尝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古典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一、辨识形式之古典美

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从押韵与否来区分,可以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在韵文中,最为人熟知并喜爱的是诗和词。我们以此为例,讨论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领略形式上的古典美。

1.节奏美

作诗与吟诗是分不开的,诗人作诗自有千吟,不吟之无以落其笔。赏诗之人益多吟诗,不吟诗无以知其美。诗歌到了五、七言为标范的近体诗时代,吟诗的节奏已有大致的模式。王力先生认为:“近体诗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节独自成为一节。”[3]比如五言诗,音节节奏依次为2、2、1,七言诗,音节节奏依次为2、2、2、1。不过泛览群诗,兼吟咏之,诗歌节奏在末二节亦可错位。如七言诗,音节节奏可以为2、2、1、2。这样错位的结果,使得全诗节奏有所变化,更显节奏美。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1、5、6句节奏为2、2、2、1,其余5句节奏为2、2、1、2。进一步再玩味,可以发现,对仗的颔联、颈联,节奏完全相同,而不对仗的首联、尾联,节奏则可以相同,也可以错落。生活中不乏将七言诗一律读作2、2、2、1节奏的人,譬如第二句,读成“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大有人在,譬如尾联,读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数不胜数。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正确地辨识其节奏,即使不会作诗,在吟诗时也能凸显文化品位。

2.韵语美

古典诗词中存在大量的韵文,韵语的和谐使诗词的吟诵得以朗朗上口。如千古名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以“楼”、“愁”、“休”、“秋”相与为韵。韵尾调作阴平,适合拉长声调,袅袅有余音。无论是吟诵之,或是弹歌之,都令人含韵咀味,意绪悠然。

又如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韵尾全是入声字:物、壁、雪、杰、灭、发、月,使词文奔放豪迈的气势顿收于喷薄之际,读之短促有力,干练精爽。

如此种韵语之美,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韵尾的类型,吟诵时应体现出韵尾的韵类特征,舒声韵尾可适当延长气息,促声韵尾则有意加强顿挫,尤能展现古典之美。

3.调律美

古典诗词之格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声调的平仄。比如近体诗,严整的格律应该是句中平仄相间,一联中两句平仄相对,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粘。正是这些相间、相对、相粘使得诗句声调高低错落,收放有致。

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诗首句不入韵,韵脚在“贫”、“人”二字。平仄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整首诗平仄严整,仅在第4句首字可平可仄处拗而不救。仄声“日暮”、“远”与平声“苍山”相间,平声“天寒”又与仄声“日暮”相对,“柴门”句参照“天寒”句平仄相粘而出,又因“柴门”句不入韵须收于仄声,故将“白屋贫”的“仄仄平”调整为“闻犬吠”的“平仄仄”。汉语的“平”、“仄”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变化万千。诗中又间缀“日”、“白”、“屋”、“雪”四个入声字,使调律在工整之余、益显错落有致。这种声调格律之美也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的对象。

二、感受内容之古典美

古典文学作品除了在形式上有不同于现代文学的地方外,在内容上也有一些特别能体现古典文化美的方面。有些审美对象经常出现在作品中,使带有这些审美对象的文学语言逐渐带有特殊的文化色彩。

1.山水神韵

和中国画一样,山水风光永远是古典诗词吟咏的主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诗人文豪赞美过山水风韵。如王维《汉江临眺》描写荆楚风光,壮阔山水。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流传千古,弥足涵泳。这种画一般的山水风韵,如能配合中国画进行审美教育,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月下情怀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赋予月以思乡念人之意;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赋予月以感史怀古之智。月以其清冷的容颜、如水的光华,博得众多诗心文人的偏爱,成为他们感时寄情的对象。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如能启发学生广搜咏月之诗以类比泛读,则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为何钟爱咏月抒情,为何诸多咏月之句成为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3.乐音琴思

古代诗文中,有一些吟咏音乐的诗词,独成一种特殊的题材。比如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就集中收录了咏音乐诗词22首。[4]其中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文人咏音乐,或是歌赞艺人技法之高妙,或是寄托清绝高远之情思。大学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体会咏音乐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音乐,尤其是琴乐,在文人笔下往往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文人笔下弹琴的往往是高僧、智者,很少写到女性弹琴的。这和女性弄筝寄托少女情思完全不同。琴音所承载的,往往是古雅的情调、高远的哲思,常常寄托操琴人或作者绝尘的品性、高洁的情操。大学语文可从这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美的兴趣。

4.诗酒人生

自《诗经》起,历代文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从中国文学史上你很难举出不喝酒的诗人,无论谁,诗里总有酒”。[5]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抒发孤独无亲的愁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抒发生命易逝的感慨;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抒发友人之间的别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抒发军人征战的豪情;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悲情;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情。这些酒意诗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语文传播古典美的重要途径。

三、体味情感之古典美

情感并无古今之分,可是有些道德情感,古人更为重视,而今人已渐不屑。譬如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全编本)》分类辑录大量情感道德篇目,主要有诚信、修身、公正、仁爱、处人、孝慈、宽恕、处世、顺逆、大度、明智、节制、改过、廉耻、廉洁等类目。其中如诚信之“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公正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节制之“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廉洁之“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等等,久已不为人重视,引发众多“世风日下”的感慨,直到近几年才又重新被人提起,作为重要的行业道德标准进行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大学生正处在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人生阶段,性格已然形成,而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可能摇摆,在受到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之时,需要一些引导和支撑,应能在古代圣哲语录中撷取片言聊以自警。这也是大学语文情感古典美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谁说大学语文可以休矣?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不是纠缠于音义语法的课程。大学语文可以是传承古典文化的课程。“传统被整个社会承载着,它就生活于现在”。[6]古典文化是经典,同时也生活于现在。我们需要大学语文彰显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古典文化,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仍保有古典美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2]周志强.“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步高.大学语文(全编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