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谷综合范文
时间:2023-03-31 17:2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蝴蝶谷综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7月9日,随着万只各种美丽蝴蝶的同时放飞,以“亲近萤火虫 情系蝴蝶谷 享受大自然”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沂水)萤火虫国际旅游节在山东地下萤光湖旅游区拉开帷幕。通过本次活动,山东龙冈旅游集团向海内外展示了a地下萤光湖旅游区的a新面貌、新内容,彰显了龙冈旅游集团的品牌价值与魅力。
本次活动由韩国旅游发展局、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为后援单位,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中国旅游报共同主办,临沂市旅游局、沂水县人民政府、山东龙冈旅游集团共同承办。中国旅游协会、各省市的领导,来自美国、俄罗斯、南非、东南亚地区等十余个国家的国际友人、留学生以及国内主流媒体记者和著名旅游企业代表等8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精彩纷呈的开幕式,艺人登场献艺,
让旅游节高调启动
开幕式上,十位“蝴蝶仙子”摆出优美的造型,上万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同时振翅飞翔,场面蔚为壮观,成为本届活动最大的亮点。
开幕式中,红遍大江南北的“大衣哥”朱之文现场的激情演唱,让在座的观众纷纷拍手叫绝。除了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外,朱之文还演唱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夕阳红》等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博得了观众们的激烈掌声;“空竹达人”周天在炫酷地下萤光湖旅游区,一展耍空竹的高超本领;开幕式中来自山东龙冈旅游集团的两位职工还一起演唱了首届红色运动会主题歌《红土地》。另外,来自山东电视台综艺频道《超级运动会》栏目的众多明星艺人也纷纷登台献艺,热捧旅游节。开幕式结束后,《超级运动会》走进地下萤光湖,活动一直持续到10日下午。
强势开发,使蝴蝶谷等项目走向国际
多年来,地下萤光湖旅游区凭借着独特的萤火虫旅游资源,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游客接待量持续上升,尤其是自驾游市场增幅最大。如今,每天都有来自江苏、上海、天津等省市的自驾游客,专程来此欣赏萤火虫。
为继续打造和创新旅游产品的新亮点,旅游区在原有萤火虫水洞的基础上,新增了千米蝴蝶谷项目。该项目填补了山东省内蝴蝶旅游产品的空白,蝴蝶品种达到了50余种,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自然生态蝴蝶谷。同时,还新增了千米旋转崖瀑漂流、梦幻昆虫园、千米激情滑道车等项目,使得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目前,产品深受韩国、日本、台湾等主要客源地的欢迎,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化。
链 接
篇2
一、直观情境,让学生热爱语文
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教师要善于通过直观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展示鲜活生动的形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触发学生从对具体事物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顿悟,吸引学生产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1.美好画面展示情境
画面是引导学生产生直观感觉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对直观形象的画面更兴趣盎然,在教学中,运用图像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即通过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演绎课文,契合学生心理,他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虽然课文中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生动具体,但很多学生毕竟缺乏亲身体验,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将这一画面呈现在屏幕上: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这一美丽的景色展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创造了一幅美的画卷,学生们沉浸在对那独特、美丽的天空的向往之中,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惊叹,我知道学生已被眼前的美景折服了:拉萨原来如此美丽!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开展了“小记者”采访活动,学生们个个滔滔不绝,将拉萨之美一一道来。
2.优美音乐烘托情境
优美的音乐素来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的力量是微妙的,也是巨大的,给人无限的遐想天空,让人心驰神往。将音乐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用以烘托课文情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更可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给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课文时,我播放与课文同名的歌曲,让学生演唱,学生兴奋异常,主动融入课文情境之中,在学唱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引入刘欢演唱的《好汉歌》,教学《秋游》时我播放轻松愉快的钢琴曲,这些都极大的渲染了课堂气氛,烘托了课文内在的情感。让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初就被牢牢的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活跃了课堂气氛。
3.精彩表演体验情境
游戏表演一直是小学生的最爱,更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小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表演者煞有介事,观看者乐不思蜀。针对教学内容,恰当组织课堂表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内心的理解,起到其它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中形象的表情、动作表演;《鞋匠的儿子》等课文中义正言辞的对话表演等。学生稍加装饰,惟妙惟肖地表演,其他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主要是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强烈渴求,语文课堂中犹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学生无所事事,思维闭塞。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与热情?教师可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冲突,进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
1.引人深思的提问
我在教学《鸟岛》一文时,当学生被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灵动的小岛,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之后,我及时抛出问题:“鸟岛的鸟儿怎么会这么多呢?”学生纷纷联系课文,从鸟岛的环境、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鸟岛的保护等方面找寻到了答案。此时的提问,问得恰当,触发了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更深入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从小树立增强环保、注意生态平衡的意识。
2.引导质疑问难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富含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从而追根溯源,不断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开始上课时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开展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台湾为什么有蝴蝶谷?”“蝴蝶谷里有哪些蝴蝶?”“蝴蝶谷的景色如何?”……教师乘热打铁:“大家针对文章的题目就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我们是多么的聪明啊,那大家这么想知道这些答案,就请跟随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烈,全部参与到课文的诵读中。
3.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篇3
一、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老师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名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还播放了一段介绍蝴蝶泉的视频,姿态各异的蝴蝶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动态和静态的蝴蝶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
1.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纠葛充满疑惑。因此,引导学生上网点击有关《三国演义》的网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做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2.补充作者资料。《秋天的怀念》一文以深沉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瘫痪后,母亲对自己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关爱,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作者史铁生青年时期因一场重病致终生瘫痪,在他人生最辉煌的岁月遭此打击,其思想上的波动是可想而知的,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他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无奈与痛苦,可从网上下载史铁生的生平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读课文,学生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去读课文,一定会更入情入境。
3.补充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荷花》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关于荷花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有效地进行仿说仿写的训练。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篇4
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美
①教态美:音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美,美的东西总是让人愉悦的,教师的仪态美也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美的程度。教师的仪态美主要表现在仪表和教态上,教师的仪表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自然、优雅的仪态可以给学生以信任感和责任感。同样,如果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轻松愉快地给学生上课,会给学生一种清新的感觉,给整个班级带来勃勃生机。②语言美: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准确、明朗、流畅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现出语言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学识美: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音乐学科知识技能一般包括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修养和视唱、听音、声乐、指挥等技能技巧。音乐教师的学识魅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审美鉴赏、音乐审美表现和音乐审美创造的广度和深度上。
二、音乐教学中美育的特征
1.潜移默化性。音乐美育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音乐的熏陶与感染,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音乐美育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学生的周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2.愉悦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音乐美育就是使人在优美的语境中,陶陶然、融融然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内隐性。音乐美育是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去打动学生的。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不由自己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三、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诱发审美感悟。让学生学会聆听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音乐的韵味,如音乐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没有反复的听是难以体会的。在让学生聆听音乐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技巧,如重音、快慢、停顿和语气等表达的不同美的感受。
2.启迪审美想象。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正如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入境,可采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入境。
篇5
一、固文化之根,让教育哲学点亮星穹之梦
优秀的学校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一种理念、一种气质、一种精神,其外显形象是一种引领、一种特色、一种品牌。学校文化之根首先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
“创想无界,心筑未来”是我们的教育哲学。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形成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建构学校教育哲学就是在广大师生中培植学校价值观,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把一些专家或领导提炼的学校教育哲学转化为“共同体的价值”。
我们积极建构“创想无界,心筑未来”的教育哲学。我们以学生的生命生长为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责任心,努力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最佳场所,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让星河小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创想”作为教育哲学,正是将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让学校成为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不求第一,但求唯一”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我们把文化建设的视角转向学生和教师,建立起有着信念支持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厚实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我们把“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作为办学理念,是基于对人本质的理解。“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我们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具有独立品质、探索精神的真实儿童。
二、架文化之干,让“七彩课程”成为星河之翼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以校为本,需要选择设计,需要转化生成。文化应该传承,文化更应该创生。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人来体现。走进一所学校,学生和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就代表了学校的文化。学校的课程设置、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以及师生的行为方式,都可以展现出学校气质。我校正是以课程为主干,努力构建学校的文化。
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呈现出七种美丽的可见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音乐、空间、逻辑数学、身体动觉、自然探索、内省和交往等7个领域的能力,就像七彩光一样,在每个人的身上又以综合的方式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开展了适合学生个性和能力多元发展的“创想教育”。“创想教育”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为每一个孩子设立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大色系课程,称为“七彩课程”。“七彩课程”追求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
“七彩课程”的基本取向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生活:课程、教育行为应对接学生的生活,寻找教育的力量、精神源泉。回归儿童:关注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激扬生命。回归自然:提供生命成长的整体元素的同时重视个体发展。回归人性:使师生心灵洋溢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爱与关怀,成为能进行美的价值创造的情感之人、人格之人、创造之人。
在“七彩课程”体系中,拓展课程在学科拓展、艺术熏陶、体育健身、社会实践、文学素养、科学技术、心理健康7个方面绽放着七色之光;模块式创想课程则重视学生在不同学段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二年级的《创想毛毛虫》侧重勇敢精神和好奇心的培养,三、四年级的《创想蝴蝶谷》侧重敏捷思维和创想能力的培养,五、六年级的《创想虚拟园》侧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在星河小学,学校课程就是七彩调色板,创想毛毛虫、创想蝴蝶谷、创想虚拟园、创想星光秀等阶梯推进;向善节、创想节、艺术节、读书节、淘宝节精彩纷呈;舞蹈团、合唱团、空手道社等生机盎然;团队游戏、研究性活动、公民实践伴随孩子成长。想创想、能创想、会创想成为孩子的习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颜色,释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七彩课程”体系引领每一个孩子踏上创想之旅、成功之旅,让他们在“创想校园”内体验快乐,感受和谐,施展才能,健康成长,释放出最快乐、最真挚、最成功的光芒,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能与才华,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育文化之果,让“创想教育”成为星空之光
学校文化就是师生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恩思特·卡西尔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星河小学提出了“EDU创想学院”这一构想,探索以创想文化促进师生的自我优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创造。
所谓“EDU创想学院”,其中E可以代表electronic,即电子;也可以代表easy,即容易;还可指everybody、everytime、everywhere,即每个人、随时、随处。D表示discovery,即探索发现;也可表示doing,即做中学。U表示understand,指理解;也可表示universe,指全领域。同时,字母EDU,又是英文“教育”education的缩写。星河小学之所以要建立“EDU创想学院”,就是把儿童创想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实践的价值追求,把改变师生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期盼构建一个最适切儿童需求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探究园。
我们在校内建立创想文化园、创想数字体验馆、儿童创想中心以及儿童创智工坊,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创想学院”数字学习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儿童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我们通过这些举措,打造“有限开放、无限发展”的学习平台,构建“智能交互,打破边界”的课堂模式,打开“对话交互、共建共享”的学习时空,形成“主动学习,创想无界”的学习模式,构建“主题贯穿、立体开放”的课程模型,让儿童的创想学习富有意义。儿童在这样的学习中实现“有创造”的学习,体验学习的价值。
我们期待“创想学院”成为儿童乐于探索、善于交流、共同发现的地方。教师要做的就是成为“创想学院”的服务者、合作者与共同的创造者,帮助儿童成为“创想学院”的“学习元”,即采用动态化、智能化、多元性的资源聚合方式,使得“学习元”可以像一个生命体,在内部“基因”的控制下持续地发展和成长。“创想学院”让课堂成为课程创生的实践源,使儿童随时随地能够以最适合自己的自然方式,获得学习资源与相关学习支持。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50-01
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荷叶、荷花的不同姿态、小鱼、蜻蜓,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课文《荷花》,一起去欣赏湖中荷花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自渎课文,为让学生品味意境,读出荷花千姿百态、含苞欲放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人才居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通过加大与强化各学科实践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是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在学科实践课教学中有机运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一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基本程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项目。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选取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包括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步骤、内容、时间、地点、仪器设备等,并需得到教师的认可。
3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而又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研究结果?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研究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与他人交换意见。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成果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二 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组织项目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为例探讨。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针对目前我国不少旅游景区盲目追求时尚,在并没有真正明确“生态旅游”的涵义、原则及标准的情况下,匆匆冠上“生态旅游”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知识,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所见所闻,对目前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些著名景区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它们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确定我们开展项目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如经学生讨论统一思想后,我们将考察调研“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桂林市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作为“项目”确定下来。同时拟定十项考察调研内容与任务,具体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景区生态旅游景点开发设计、景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景区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生态旅游商品设计、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方案策划、景区现有生态旅游景点生态导游词撰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培训、景区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要求每项任务由5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每小组提交一份考察调研报告或设计方案,同时制作PPT将考察结果和设想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及各种工具的准备。理论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强化生态旅游特征、原则、标准、规划、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较成功的案例等;工具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考察任务,准备必要的数码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让学生针对项目内容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具体的实施计划、安排、程序、时间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工作分工以及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计划框架。
4 指导学生实施活动过程。按照已制定的活动计划实施实践操作。第一步是实地考察调研。由于考察的对象是景区,且景区地处市郊,同时牵涉到景区接待工作及交通工具等具体事宜,所以第一次考察调研活动由老师带领统一前往。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既定计划,自行到相关部门和景点开展调查、访谈、考察、拍照等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强调如果此次活动未能完成既定计划,则可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再次前往景区调研,直至完成全部计划。第二步是资料整理和统计。要求学生将调研得到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5 组织学生进行效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项目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同时,在全班开展评比活动,评出“最佳方案”、“最佳报告”、“最佳创意”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总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教师对
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 项目教学效果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活动,全班共提交了考察报告和设计方案共9份,报告中对该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科考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优劣势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该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或不当之处以及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意见。事后这些报告及设计方案均被作为该景区未来发展规划意见提交董事会讨论,不少意见和方案已得到肯定并予以采纳。其中“景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小组,通过设计“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问卷,获取了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景区未来发展所持态度等一手资料,并通过走访了解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成因,最后提交的“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对策”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较好地协调和解决该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在本科学科实践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大胆质疑、活跃思辩、摄取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将来从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活动成果可以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激励和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然,如何使“项目教学”较好地落实到本科学科教学中,这一问题目前在教育界仍处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笔者在经历了一些教学探索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项目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做到项目活动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且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2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小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 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指导要及时,采取启发式和提示性指导。同时,肯定学生所有的探究活动,尤其对失败的探究也应给予探索价值的肯定。
篇8
我们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有没有关注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学习者,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有喜怒哀乐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一、穿越时空的对话
教学中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时空隧道,让学生与文本的作者或主人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学习《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时,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国说说会对秦始皇、参与兵马俑制作的工人们说些什么。以《祁黄羊》为例,该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祁黄羊的高贵品质。教师围绕这一节总结课文、按照以往的教法,教师会提问:“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学生通读全文后作答,教师最后慷慨陈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其实,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学生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教师假设“祁黄羊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准备怎样采访他?”接着小组合作,一人做记者,一人做被采访者。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以往的教法是按照大纲的要求强调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注重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思想教育立为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简单的灌输。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强调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随机渗透。在教学中学生穿越时空所作的采访交流,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样的采访设计是学生们所喜闻乐道的,学生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心理历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与灌输。
二、文本内容的艺术化
学习写景的课文时,学生可以以绘画师、音乐制作人、电视导演等身份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创造性阅读和处理。例如,教学《九寨沟》、《黄山奇松》等文时,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以绘画师的身份进行绘画,以图配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又如《九寨沟》一文,文笔优美,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九寨沟的湖泊、瀑布、原始森林。教学时可以以模拟拍摄电视风光片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教师在上课伊始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引出要拍摄一部关于九寨沟的电视风光片,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熟悉文本(剧本);接着让学生确定拍摄方案(一个片头加三组场景);再让学生从取景、配乐、解说三个角度进行具体操作(取景――找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并说说拍摄时应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配乐――根据内容选择怎样的音乐;解说――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让学生配合课件进行综合展示。这样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积累,而是将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过程变成了寻找美、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的是美的熏陶、情的陶冶、心灵的洗涤。
三、我与物的交融
我们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文章中出现的物体成为学生本人,开口说话、交流,赋予物体于情感、态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进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内化。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1.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 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世界”中感受“生活世界”。语文教学面向“书本世界”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往往觉得“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相距甚远,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并注意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谈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原生态的认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矛盾。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例如,可以以“是否体现了生活之真”为尺度引导学生互相评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语文作品要表现生活之真的思想维度。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类似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从生活的真实尺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的思考习惯,并对真实反映生活拥有深刻的认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对“书本世界”的不同理解,还特别需要注意对学生见解的尊重。学生在理解书本世界的过程中,对内容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
3. 开展多样课外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
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之前,我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逢年过节班级同学收到的贺卡数,自己亲眼目睹的浪费现象、破坏现象……课上,同学们激动地宣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小云雀看见的现象启发了我们,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原来自己身边存在着这么多不利于环保、危害自己的事情。于是全班同学一致决定,向社会发出公开倡议:“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使他们实现了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4.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篇10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但是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思考自然对于儿童及所有人的影响。自然缺失症指的是“现在的儿童到户外及空旷的原野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一个趋势。它反映出我们这一代群体的某一部分,长期脱离户外自然体验,越来越缺少对自然之伟大而敬畏,也越来越少为生命之奇妙而惊叹。
本课题以厦门市城区中学生为样本,通过文献查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参与实践等方式,并对比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自然教育经验,在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厦门市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的现状、自然缺失症问题及原因,并据此对厦门市乃至全国的户外自然教育进行反思。我们还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担当者方案。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用到的文献在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及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Google等网址查阅。
问卷调查法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自然教育调查表。问卷设计主要针对答卷者对“户外自然教育”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提问,并希望通过问卷为以后设计CNC平台提供依据。问卷共涉及4个方面:受测者基本信息,对自然教育的现状和基本态度,体验自然教育的频率与多样化程度,以及孩童时的自然体验回忆。问卷采取了3种方式进行调查:一是选取城区中学高中3年级学生共计594人进行网上调查;二是纸质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给槟榔中学的初中生共149人;三是自己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担任志愿者期间,用同一纸质问卷调查了17名家长。
访谈法
访谈对象共33人,有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厦门植物园科普馆梁育勤和许玲、达尔文自然求知社发起人冯永锋、厦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老师若言,厦门绿十字环保志愿者总干事马天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张卫哲、新浪厦门记者占海峰、台湾自然步道协会会长林淑英、金门金城国中学务处主任洪子圣、厦门竹坝中学校长黄玉煌、槟榔中学副书记项慧芳、槟榔中学德育处主任胡岚、植物园志愿者郑芳老师,以及在植物园参观的学生和家长等。
实地调查法
2011年暑假我在香港参观了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台湾参观了野柳地质公园和垦丁公园。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半年间,周末走访的本地户外自然教育场所主要有:万石植物园、铁路文化公园、观音山海滩、火烧屿火山地貌公园、齐马山栗喉蜂虎观鸟基地、云顶岩蝴蝶谷、文曾路萤火虫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同安山重农家乐合作社、同安竹坝农场、翔安刘五店文昌鱼保护区等。
为更进一步了解自然教育的运作过程,我还参加了厦门亮眼睛亲子俱乐部在漳浦六鳌组织的“等待天空放晴的日子”自然活动,识别和绘制滩涂生物,并制作自然教育手抄报。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受访群体样本是城区的中学生,分两部分:网上问卷594份,由于问卷系统软件的设置,提交问卷都为有效卷;纸质问卷发放149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卷78份,占72.7%。将纸质问卷中的有效卷计入,两者共计672份。答卷人男女生比例为1.09:1。
学生对不同年级间“户外自然教育”自我同一性认知
自我同一性认知来自于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2002)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自我与环境的作用下,个体所表现的目标、价值观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户外自然教育自我同一性认知最“缺失”的群体是年龄在12~18岁,也就是小学6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学生,也是目前我们课题最想探究的群体。
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学生的去处
调查结果表明,约34.4%的学生完全“宅”在家里,活动主要是上网游戏、玩QQ、做作业、K歌、与家人聊天、做家务。约54.6%的学生曾经有半天以上外出的经历,外出目的(可多选)中,探亲69.1%,补课80.3%,上兴趣班47.3%,逛街73.2%,旅游53.4%,其他21.6%。而在参与旅游的学生中,在自然景区中能体验到相关户外自然学习的占33.4%。综合比较,实际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能真正体验到户外自然教育的学生只有4.69%,如果仅从这一微型调查看,在我们的中学生里,有相当部分群体已经存在户外自然缺失症了。
学生对自然的定义
调查表明,50%的同学认为一花一木皆自然;20%的同学认为远离钢筋水泥的原生态场所才能被称为自然;还有20%的同学认为农村的风光就是自然。不难看出,在我们城市的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然的定义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的。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自然的认识大多是来自于网络和书本获得的信息。
自然缺失的原因
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和环境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自然缺失的主要原因,电子娱乐的诱惑也是导致自然缺失不可小觑的原因。在项目的“其他”填空中,还有同学意味深长地填写上“等待天空放晴的日子”。作为自然缺失最为严重的群体中的一员,我也对学习压力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深感无奈。
学校应该为户外自然教育提供什么?
学校是最直接面对我们的教育场所,也应是户外自然教育最好的践行者。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试图了解同学们希望从学校方面得到的资源。在这道多选题中,超过62%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为户外自然教育提供机会和条件;20%的同学希望学校提供科技辅导教师来指导自然教育活动。
学生希望参加的户外自然教育类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想参加的户外自然教育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希望仅仅在春(秋)游时在一个有限的“围墙”空间内“看”自然。87.4%同学对“植物园中植物识别”、“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大自然的夜空繁星观测”有兴趣。只有26位同学选填了“不知道”。在选项中的“其他”部分填空中,一些学生希望能在周末去观察野鸟。
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缺失的原因
通过调查得知,积极性不够、信息不足、成本支出和安全问题是造成户外自然教育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建议
厦门城区中学生“户外自然教育”较为缺失。目前我们这些学生处在这样的状况:户外体验有,而户外自然教育量少、不成规模。相关度对比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自然教育的自我认同度越来越低,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说出本地植物和常见昆虫的名字,也说不出它们的分布情况。导致积极性不足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大背景、教育“去自然化”、认知观念薄弱、生物惧怕性、缺乏多样化内容、户外自然教育资源逐渐消失等。国内户外自然教育的担当者是谁?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或是教育部门?还是家庭、甚至是学生本身?不同的人对此理解也不同。自然教育过程停留在自生自灭的状态,缺少策略上的指导。有了这些数据和理论基础作铺垫,才能更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户外自然教育的担当者要形成合力,营造立体氛围。为此,我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不同的背景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在大环境中营造户外自然教育氛围;
呼吁专业人才撰写有关本地自然体验的书籍;
与海峡彼岸自然教育机构合作;
在海峡旅游博览会上设立户外自然教育产业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