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31 03:2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物理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5-02
高中物理教学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发生了许多变化。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如何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习习惯
1.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重难点,学习教材中描述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上课边听边想、层层深入理解问题的习惯。听课时学生要注意体会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及时梳理知识的脉络,总结思想方法,记录重点和难点。
3.课堂上开展探究、讨论、交流和当堂应用、及时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
4.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并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教学中要以例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在头脑中建立相关的物理图景。
二、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三、创设情景问题
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点。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呢?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情景问题的创设方式很多,比如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实验演示等等。在电源输出功率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情景:手头上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6Ω、8Ω、10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烧开一小杯水,假定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问选择哪一根电炉丝烧这杯水最快。由于这是一个来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发表看法,有的选6Ω、有的选8Ω、有的选10Ω。但追究理由时学生就讲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师肯定答案是8Ω,那么为什么呢?这就是根据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的问题情境创设,从而巧妙地引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讨论。在“大气压强”教学时,插入玻璃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情景,提问:为什么玻璃瓶也能把鸡蛋吞进去?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理,也产生了一种强烈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动力,但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迫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探索知识科学的奥秘。
四、落实分层作业
篇2
一、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备考方向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是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进一步阅读,不断地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高考的资料,知晓和理解2009年高考新考纲中对学生学习物理五大能力要求的新变化以及新考纲与原考纲相比所新增和删除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目标明确,增加备考的针对性,少做无用功,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要认真研究省第一轮单科质检试卷和省第二轮理科综合质检试卷,特别是要潜心研究2009年的高考《样题》,并从中明确和把握2009年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有的老师不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凭老经验,不管大纲、说明的变化,超纲的内容还一直讲,(如示波器删除了,平抛实验不要求了,电势线的描绘删除了),要求不高的又讲得太深,(多普勒只要定性了解),多年一贯制,出力不讨好。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认真抓好物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复习,引导学生针对高中所学的重点知识以及对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复习不能是以往教学的简单再现,对于关键的概念和规律,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而且还要理解概念和规律的产生背景、适用条件、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可通过简单问题解决或专题归类等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三、重视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科能力
1.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做好基本概念、规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关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通常这些内容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挖掘实际问题的物理本质,发挥想象和创新的潜能,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应用。
2.重视物理思维方法,培养建模能力
应将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可通过具体物理问题的习题教学,教给学生如何提取有用信息,将问题转换成熟悉的物理模型的方法,形成有效的、良好的解题思路习惯。
四、重视实验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1.提高基本实验能力
要重视物理基本实验能力,如“探究动能定理”实验是新课标新增加的,要求必做的探究实验。对该实验在复习时应注重探究过程,让学生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相关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分析实验中系统的误差并得出结论。电学实验复习中应重视原理的理解、器材的选择、方法的应用、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等能力的提升,
2.关注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题能力要求提高,实验的数量与以往相比有所减少,但要求明显提高――将原来的“实验能力”改为“实验探究能力”,并对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近年考得较多的电学设计性实验,主要有电表的量程选择,电流表、电压表的内外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接法的选择,电表的另用(作待测电阻,电流表作电压表使用、电压表作电流表使用)等。
3.实验教学中的建议
可以开放实验室,利用下午第三、四节,一个实验室排3、4个实验,各班轮流去做。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实验的误差,最好由备课组的老师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
五、发挥备课组的力量精选练习
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收集、整理、编制适合校情、学情的练习题。精选体现综合性、时代性的练习、典型案例及高考经典题。在专题复习时,每位老师负责一些专题,把好的题目放在一份试卷上,学生对这类题目就更清晰.考试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六、精讲习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由于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讲复习课,还是在上习题课,都要做到有目标的精讲。做到讲一题一归纳,评一题授一法,解一题晓一类,懂一类能贯通,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有价值。 练习后,教师一定要批改,这是保证讲评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可以重点复习。
七.注重解题规范
1.计算题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但文字说明不要太多。写出跟题目相符合的必要的公式,
2.有的公式要写出原始依据,不能直接给出公式.如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要写出 ,再得到 。
3.符号和数字不要定在同一个式子里。我曾多次参加高考评卷工作,发现学生把几个式子写在同一式子上,有一处发生错误导致全错而被扣十几分的,感到非常可惜。所以最好分开写式子。
4.学生出现“看题”不“读题”,“读题”不“动笔”,“动笔”不 “画图”,“画图”不“运算”,算后不检验、反省、归纳、总结。注重引导学生画图及考试后的反思。
八、回归教材,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
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物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
高考题有不少题目组合型试题,所谓组合题就是将课本中难度不大、要求不高,但属于重点内容的不同知识块的知识点、例题或习题进行拼接,组合成新的题型,从而针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组能力、创新能力来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这种题型有别于难度较大、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试题,其特点是面貌全新,似曾相识又未见过,无法从“题海”中找到原样,而且比往年从课本例题或习题中改造而成的题又更高了一个层次,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题型。
篇3
一、功夫在课外,充分备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还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的程度。因此,备课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课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规定,把教材与课标联系起来,有重点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备课时还要注意“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要做到心里有数,因材施教。
二、反对“满堂灌”,把时间还给学生
对于知识内容反复地重复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小组思考探讨,同时注重加强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作用。当学生遇到难题向老师投来期待的目光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帮助学生解答,满堂灌输。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才可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从而做学习的主人。每节课学生发言思考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动力的先导,也是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以生动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和定理,课堂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引入课题,勾起学习兴趣。巧妙的新课引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促进知识巩固、深化的作用,更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在问题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巧设疑问,同时顾及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吊起学生求知的胃口,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由优、中、学困生抢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3.扎实做好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动起手来,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于教材要求学生做的分组实验,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规律。当学生按要求圆满完成操作实验,并从中发现规律后,学生会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产生了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真正达到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
4.重视知识的规律性,教给学生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法,使学生乐学、会学。一个问题往往有好几种解法,教师要善于把同一个问题的各种解法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灵活巧妙的解题方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理活动中来,都动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法得当、教法灵活,学生自会成功,信心必然增强。
四、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就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教学效率倍增。反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浅入深逐渐地梳理知识点,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强化当堂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效率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训练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率。讲评之前要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写好课后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每堂课后,及时认真地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一种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不断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败的因素,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是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的认识过程。
篇4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开展“组合课堂”,以期为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可操作性策略.
1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看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组合”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内容或答案,而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知识也在不断革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获取内容也更为丰富.同时,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人们所获取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革新.教学资源的不断变化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可利用教学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皮亚杰认为,认识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之中,是一个主动解释并构建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为有效的“构建个体知识表征”,信息技g与教学资源的融合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所选择的推演方法、实例等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第二,有效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最终为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是有效的.第三,主体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所以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作为依据来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组合,并非简单的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当然,获取教学资源是合理使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但并非将所下载的资源直接使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资源比较繁杂、真伪难辨,所以对获得的教学资源首先需要甄别其是否正确合理,是否符合教学资源选择的科学性原则;其次,尽多的收集同一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根据有效性原则,选择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资源使用,对所选出要使用的资源,也并非照搬照用,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修改、有效组合;最后,确定所选则的教学资源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育对象,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适当对教学内容完善补充.
2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组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性和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同时还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的情境为学习者知识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和运用知识.可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组合也应该力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组合渗透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巩固提升等的方方面面.课前预习方面,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在形成物理概念、验证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不少感性材料不能在课堂上提供,但对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却有重要作用,那么就可在课前安排给学生完成.这些内容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视听材料,但应该力求由浅入深,学生可自主完成.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实现教师通过网络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并通过相关教育平台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反馈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运用.课堂讲授方面,充分利用视听材料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比如在学习卫星运行规律时,可将轨道半径不同的卫星的运行情况通过flas展示,来加深学生对“高规低速长周期”的理解.对于重难点内容,要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习了“动能定理”的内容之后,通过选择题及时检测学生对定理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网络平台统计正确率、错误率,根据答题情况获得的反馈信息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的实施.课后巩固方面,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也可录制相关的微视频,使学生课后观看,以达到深化重难点内容的目的.
3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信息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的“组合”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知识观的动态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教师激发学习者的原有经验,使学习者更好的构建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力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建构知识的理想环境.简而言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就是要从多个方面以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对教学观的阐述,不难发现,物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最终还是要促进学生主体形成物理规律概念、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在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时,教师要能够从多个方面以多种手段实现这一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物理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要充分发挥其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则需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一定要求.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导入;习题课;建构主义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物理习题课是以讲解物理习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习题课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导入,是学生顺利求解的关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个理论,在习题课导入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作为情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构意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及时恰当的点拨思路,击中要害,使学生对习题内容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规律以及已有知识和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类比导入法
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某种关系上的相似叫类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叫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现象、属性、概念、规律、理论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种种关系,都可以是类比的对象,特别是很多内容由于具有相似性,所以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因而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一样.运用类比导入法,就是利用这种相似性帮助学生意义建构,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生疏为熟悉,对启发学生的思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例如比较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运动可知它们只是加速度不同,其运动规律相似,就可以用类比法去解决.
例1两颗靠得较近的天体叫作双星,它们以两者重心连线上的某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因引力作用而吸引在一起,以下关于双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C.它们所受向心力与其质量成反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
对于双星,初学者是比较陌生的,在求解之前可以借助已经学过的圆周运动的经典问题――轻杆模型作类比.如图1所示,长为L的轻杆,两端各连接一个小球,使它们以轻杆中点为轴在光滑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个问题学生是熟悉的,两小球在运动时有相等的向心力,即杆的弹力,有相等的角速度和周期.经过轻杆模型的类比导入,学生就在思维上迅速完成了利用已有知识对新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使陌生的双星问题变成了熟悉的面孔,这样思考起来就得心应手,很容易得到答案.
2悖论导入法
所谓悖论,就是一种逻辑矛盾,它指的是从某一前提出发推出两个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的结论,或从某一理论中推出的命题与已有的科学原理产生逻辑矛盾.[2]在习题课教学中创设悖论情境能使建构的意义具有新奇性、不和谐性,能打破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使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2如D2所示,质量为m=2kg的小球系在轻质弹簧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悬点O处,将弹簧拉至水平位置A处,且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弹簧的原长OA=03m;然后小球由静止释放,小球到达距O点下方h=05m处的B点时速度为VB=2m/s, 取g=10m/s2.求弹簧的劲度系数k.
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知识去解决,即在最低点合力提供向心力,结合这点,教师可以先给出求解:
在B点,弹簧形变量x=05m-03m=02m
所以kx-mg=mV2B/h
得到k=180N/m
然后引出悖论:
若k=180N/m,则在B点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Ep=12kx2=36J
而根据动能定理,设从A到B弹簧做功W,则
mgh+W=12mV2B-0
可得:W=-6J
也就是说弹簧做功-6J,即在B点时弹性势能应为6J.
问题出现了,到底是36J还是6J?
悖论的抛出,犹如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它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就会积极思考正确的解法.经过上述过程就可将学生的思维轻松地导入到问题的正确解法的求解上去.
正确解法:
用动能定理:设从A到B弹簧做功W,则
mgh+W=12mV2B-0
可得: W=-6J
也就是说B点弹簧的弹性势能为6J
即Ep=12kx2=6J
得到k=300N/m.
最后,分析悖论产生的原因:
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其轨迹不是圆周,其运动不是圆周运动,而是向心运动.因此在最低点时合外力不等于向心力,合外力的法向分量才等于向心力,所以用kx-mg=mV2B/h求解是错误的.
3问题诱导导入法
问题诱导法是指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习题,按照题意设置若干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诱导将学生的思维由低到高一步步引向高峰,而这一步步诱导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若干次的意义建构,使学生找出解题的切入点,从而突破难点.
例3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
另一端分别拴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 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A、B球的位置如图3所示. 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时,线OA和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多少?(不计两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g=10m/s2)
本题以电场中两个带电小球的运动命题,涉及的知识有:共点力平衡、电场力大小及方向等,解题涉及正交分解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全面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题的能力.考虑到问题的综合性,可给学生创设以下问题一步步的诱导.
问题1: 两个带电小球所受重力和电场力有何特点及关系?
分析:均楹懔Γ大小相等.
问题2: 题中涉及几个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
分析:两个状态、一个过程.
问题3: 题中“有空气阻力”发生在什么时候?平衡时存在空气阻力吗?
分析:小球在运动时才受空气阻力,平衡时不存在空气阻力.
问题4: 你能判断出新的平衡状态的情景吗?能做出说明或论证吗?
分析:以两球为整体,根据竖直方向受力确定OA线必竖直,再隔离B球, 根据重力和电场力的关系确定出AB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前三个问题情景挖掘了隐含条件(重力和电场力大小相等),解决了疑点(空气阻力的存在不影响平衡时的受力),暗示了解题关键(新的平衡状态的确定),为第四个问题做好了铺垫.这四个问题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物理情景,明确了问题考查的知识方向,从而完成了对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为最后顺利求解扫清了所有的障碍.通过问题诱导,既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又培养了学生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审题方法,对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层层拔高导入法
层层拔高法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习惯,把比较复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由浅入深设置成几个层次的问题,这几个层次的问题就像几个台阶,连接了平地与高台,使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到达高处,学生每跨一个台阶就可完成对问题的一次意义建构,避免了学生望“高”兴叹的无奈.
例如在能量的习题讲解中,经常需要补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与系统内能增加的关系,即Q=FfL相对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可以设置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
第一层: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从A点向右滑动,停在B点.已知物体在A点的速度为v,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分析物体从A到B的过程中摩擦力做了多少功?什么能量发生了变化,变化了多少?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层:质量为m1的物体A在木板B的左端,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B的质量为m2,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给A物体一个水平向右的瞬时速度v0,二者最终以共同的速度v向右运动,此时物体A距木板左端距离为d.试分析从开始到二者以共同速度运动的过程中摩擦力对两物体各做了多少功?能量是怎么变化的,变化了多少?
第三层:在上面问题中,摩擦力对两个物体做功之和是多少?系统的什么能减少了?什么能增加了?能得到什么结论?
第一层问题的对象是一个物体,第二个问题的对象是两个物体,但解决的方法与第一个问题相同,只是复杂性有所提升,而有了前两层的铺垫,第三层的问题只是总结.这样三层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拔高,通过使学生全面思考摩擦力做功的各种情况和对应的能量转化情况,分层次完成了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与系统内能增加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使得当问题最终解决后学生对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与系统内能增加的关系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设置问题的梯度要合适,这样才能使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顺畅而有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自学能力 物理高效课堂 重要性
新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推进,导学案的实施,高效课堂的推广,为当今教师教学形式提出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新知识,让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现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课前扎实的预习课本,有效地提高自学能力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学生课前必须备好上课用品,预习好新课的内容,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听讲。
预习教材的基本要求是总结出知识点,写好预习笔记,解决课后习题。初中生自学能力比较弱,不知道该怎样预习,像读小说一样,将课本内容浏览一遍。物理学科的预习就是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并思考问题,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和知识体系。对于概念和规律要抓重点,难懂的概念、公式定律要逐一推敲,将物理意义、成立的条件、应用方法等弄清楚。对于学生没弄懂的概念,公式推导的过程,还没有理解的问题,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等,要认真记录到预习笔记本上并做好标记。上课时,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与目的性。
更高层次的预习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编好的预习提纲、导学案等进行。对于物理探究实验类的内容,教师要编写预习提纲,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把每一节中的知识要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来,把探究内容过程步骤列出来,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这样预习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自学。带着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充分预习,熟练掌握知识。
二、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师生角色互换,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把知识讲解、实验演示、板书、小组讨论等活动充分地展示出来,教师只是课堂的听众、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教师的默许和引导下,在不脱离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有序地进行,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一种活而不乱的场面。
如学习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这一节时,我只留了20分钟时间让学生讲授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三种杠杆的概念,学生还带上小剪刀、扳手等,有的还自制挑水的扁担等道具,课堂既新奇而充实,又活跃且不乱。当我宣布时间到了,没有抢到展示内容机会的学生唉声叹气。我会鼓励、安慰他们:“今天发言的同学讲得很精彩,给他们平时成绩都记1~5分,没机会讲的同学,准备得也很充分,有可能比别人讲得还好,下次好好争取机会。”适当地运用激励语言,确实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我的物理课堂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小组捆绑式合作,上课发言多的一小组组长不用来老师办公室汇报学习情况,并记1~5分作为平时奖励,每月积分多的两组评为智慧小组和团结小组;没有发言的一组组长要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组长还要负责小组课下,学生为了小组荣誉,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效果也很好。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见解是不同的,通过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无意中让每个学生多了不同的思想。只要学生扎实地预习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展示学识,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据可论,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生课后巩固练习,动手动脑促发展
温故才能知新,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学识查缺补漏,及时纠正错误,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实效,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自己对授课的内容、得失进行总结,学生只是机械记录。由于初中生年龄及认知水平特征,他们往往只热衷于做题而不善于反思总结,因而学习就停留在对知识点的识记,对知识点的运用把握不好,在做题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会重复学习,出现“能听懂,不会做题”的现象。
因此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反思本节课得失、遗漏,提高学生的反思总结和能力,加深知识的巩固,促使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后可以做一些科技小发明,加强对知识的应用。学生在学完动能和势能后制作啄木鸟边啄边下树,演示动势能的转化;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后自制平面镜成像特点演示仪,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习电动机后学生制作简单的电动机,加深对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自学习惯的养成,能成就理想的风帆
教师的另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初中物理课本的科学之旅中,引用两个例子:一则是苹果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而牛顿却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究,猜想促使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样才有今天的通信卫星;另一个故事是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他对教堂中的风吹着摆动着吊灯的节奏所吸引,从而发现摆等时性,促进钟表的研究,方便人们的生活。
两位伟人都有谨慎的治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可见仔细观察,好奇设问猜想、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何等重要,良好习惯的培养,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无论是身处基层的老百姓,还是身居要位的伟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都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初中物理学习要课前充分预习,课堂通过交流讲解吸取精华,课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提高熟练程度。在探究实验中要细化过程,形成科学严谨定向思维。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度。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导学为基础、思维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几个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把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地探索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3.
[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4、7.
篇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探索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新途径或新模式。参与课题的人员包括26位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体物理教师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研究现状及要求。
二、“小课题”研究计划
备课过程中运用科研思路去解决的“小课题”切入角度:教学难点突破好方法;精练哪些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辅导资料中部分问题存在争议的分析解决;关于新课改教材中某点不足的思考;演示实验改进方法;教学设计新思路;怎样出好一份测试卷;一类物理问题的解法或教学策略;一个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成立了课题管理委员会,组织科研过程。针对组内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经课题管理委员会商议,由北师大专家为全体参与科研教师做“科研方法培训”讲座。
高一年级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备课过程中完成了4个“小课题”的研究。高二年级的第一个研究“小课题”是怎样出一份有效的选修3-2模块考试试卷。第二个研究小课题是在同步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前推,“相对论”一章很快成了备课内容。其中“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组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级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考虑到一方面参与教师要研究小课题,另一方面,组内教师交流中都普遍感觉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经商讨,组内教师决定以网络预习为共同研究小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组内所有参与的教师同时还同步对多个教学“小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问题解析、网络资源整理等,并以电子稿资料形式保留了下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在结题过程中和参与教师的交流,大家明显对科研已经没有的恐惧。从统计数据及现实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没有提高,根据教师个人问卷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题本身信心不足,为此投入较少造成!
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问卷中90%的老师认为“该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总的来说该研究计划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减轻教师负担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果以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专家指导方面还要下功夫。
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您个人而言,在本次参与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老师回答有很多:“多阅读很多书籍”,“注意积累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有所增强;资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师的小课题成果,收益匪浅;看到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成为自己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统化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首先,帮助联系专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导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学科专家、教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进行指导。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将成果固化。其次组内教师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组内成员对研究进展有整体性认识,从而互相启发,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结论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结论:
从本课题研究过程初定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至课题的最后结题过程分析来看,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课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减轻负担情况下,提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效率。
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研究”的建议:
1 注重专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问,甚至研究结论是否准确都需要专家的指导。为此,如果“行动研究”继续的话,建议课题管理委员会能够帮助联系专家指导上应多下功夫。
2 及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
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科研很多人还都是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甚至感觉科研遥不可及,为此,应在课题研究之初,就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师的科研神秘顾虑,另一方面,教师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样,为迈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础。
3 定期固化、共享组内教师研究成果
篇8
[关键词]商务礼仪 知行合一 学做合一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莫少红(1972-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8-02
当前大环境下,高学历和高智商已经不是高校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关键,提高软技巧才是当务之急,“商务礼仪”也归属于此类课程。该课程是一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讲求实用、突出可操作性学习特点而开设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和运用礼仪交往的能力,以便今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商务礼仪”课程的显著特征是知易行难,即学生能很容易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理念、知识理论,并且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行为举止规范,但想把知识转化为行为,乃至内化为自我的言行习惯,却有一定的难度。近些年,很多学校已逐渐改变了过去按照学科体系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努力缩短学生“知”与“行”、“学”与“做”的距离,力求知行合一、学做合一。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实践以及课程改革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强调礼仪学习不再是过去简单地以教育学生规避陋习、知晓礼仪规范,而是让学生拥有高度的自我认知能力,产生自觉的礼仪行为,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心的自信和创造力。
一、整合教学模块,以任务来序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需要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从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现今,商务礼仪课程也已开发出一些优秀的适应礼仪实践特性的教材。结合教材,任课教师可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紧跟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从业的需要,选取和序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讲究适用性,更具针对性。例如,可以针对商务职场形象的礼仪需求来整合教学模块,以商务职业人士的形象设计要点为单元安排教学任务,以职场对形象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尽量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模块分为形象的首因效应、仪容、仪表、仪态四个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能认识到职业形象的重要性,解决具体操作上的困惑,学会如何在职场包装自己。
另外,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也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在课程技能点的规划与设计中需要体现各类商务礼仪实际运用的关键环节,结合情境和场景的变换,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相应的应变能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训环节,采用校企合作途径,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行合一、学做合一
商务礼仪的教材在每个教学模块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综合实训内容,包括课内实训及企业实训。课程课内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针对教学,个性诊断;现场模拟,实战训练;教师点评,及时纠正;突出实用,迅速提高。比如,在“职业形象设计”环节,按照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模块教授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该模块的内容,自由选择一种职业,自行设计该职业形象,并根据设计在课堂上由学生本人进行现场展示。通过体验式学习与演练,帮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展会开幕式、签字仪式的接待工作,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进行角色扮演,即由部分学生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其他学生进行观摩,最后再进行适当的点评,以此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课程企业实训,则要协调好各方关系,配合校企合作企业开展的社会活动或结合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让学生开展与教学要求相符的企业实训活动。比如客户接待与拜访礼仪教学模块,可以在课堂教学后,根据课程实训要求,创造机会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的周年庆典活动、新闻会、公益活动等大型活动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中实习,参与这些活动中的对领导、嘉宾、媒体、活动参与者等人员的现场接待工作,如签到、引领、安排位置、奉茶送水、送别等具体的接待工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将学到的“接待礼仪”知识变为自觉习惯性的行动。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参观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等较低层次,同时任课教师缺乏对企业的认识,更无法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生去企业实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为了使教学实训环节能达到切实有效的效果,首先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能与校企合作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在主观上对学生实习抱有积极主动合作的态度,能明确企业在学校开展课程实训教学活动中的协助身份。同时,在双方的合作交往中,帮助企业逐渐熟悉和了解学校教学的实施方式和要求,使实训内容与实训载体不再孤立存在。并且,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与企业的支持下,学生才能真实地体会到实训内容、实训要求与实训岗位、社会活动之间的联系,能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实训教学环节。
三、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主导控制好实训教学环节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商务礼仪”课程知易行难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是“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因为此课程只有经过了实际的训练,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根据教学模块的选取与设定,可采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手段来完成。如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可以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角色扮演、情景录像、讨论点评、情境模拟、互动游戏等。同时还可以将商务仪式的“行难”用典型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穿插、分析和演练,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大量的案例分析、教师示范以及学生参与和互动,或者是一些有启发式的游戏环节,使实践教学过程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这样的话,学生自然就愿意也容易接受理论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激情和愿望,并且能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所在。
我们还可以用PDCA循环法来控制并加强商务礼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制订计划(P)、实施计划(D)、监督检查(C)和总结评价(A)步骤进行,通过PDCA循环,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保证实践性教学成果,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并能将意识内化为自我的言行习惯。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课堂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现代课堂更多时候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管理相比,它侧重于教师鼓励和学生参与,更多倾向于行为激励和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话,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教师作为主导,要控制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训内容。
四、培养、引进、提高相结合,强化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尤其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本来就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的内涵,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任课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一个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有好的风度修养的教师,若同时还具备有礼仪实践经验,这样就能对学生有更加积极的认知和引导作用。好的风度修养包括谈吐文明、举止优雅、胸怀开阔、正直忠诚、热情大方等方面。语言文明是风度修养美最重要的内容,美的言谈举止具有美的感染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一个实时的示范,教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形象直观地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一名优秀的礼仪教师,需要更多的学习与积累,坚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及时对自己的礼仪知识进行更新与研究。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技巧运用能力,塑造优秀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独特的授课风格和个人特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因如此,我们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方面,需要分阶段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比如到专业的、知名的礼仪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到大型礼仪接待任务或大型活动中去,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可引进或聘请富有丰富礼仪实践经验的校外有关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把企业实际中遇到的商务礼仪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
五、改革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书面、实操相结合的考评方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有效的职业行为不能仅仅依靠教学,更需要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工作项目,我们建议采用实操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现场练习、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企业实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督促学生身体力行。课程成绩的评定划分为3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10%),二是课堂考核(40%),最后一项是实训成绩(60%,其中企业实践成绩30%,实训报告30%)。平时成绩为考勤情况;课堂考核成绩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不同的课堂实训项目,让学生分组模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委组,根据事先拟定好的评分要点为每一组的学生打分,课程结束后按照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项目的个数取平均分;实训成绩则是结合校外的实训项目,请企业的指导人员给学生打分,并要求学生按照实训计划的要求完成实训报告,力求使学生在掌握所需礼仪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该报告由任课教师打分。
通过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去,并获得相应的成绩;另一方面,企业实训成绩既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更直观、准确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突出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商务礼仪素养。
如何缩短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强化课程设计对岗位工作要求的契合度,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是许多学校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正因如此,我们才努力探索一条合适的教学改革之路,以期提高商务礼仪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宁,张洪霞.“商务礼仪”教学改革探索刍议[J].陕西教育,2008(9).
[2]范学谦.对强化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考[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6).
[3]王化.对“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程理念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召唤下,甘肃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我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合理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科学素养培养的关系?然而,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穿新鞋走老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全面发展。这说明了教师虽然接受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培训,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影响,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朝夕之事,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完成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提高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1]亟须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有效地进行生物教学。
2.高中生物教学课程资源。
我还发现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使用的练习题、试题基本上是延用旧的教材体系,这些练习题、试题重视对知识的练习与考查,忽略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许多教师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制作出的教学课件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没有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修改创新已有的旧教材的课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没有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知识与经验,以及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生物学的资料。可以说,目前对社区的课程资源、媒体课程资源、农村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尚处于空白阶段。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强化;不利于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去关注生物学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提出解决办法与建议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只有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充分发挥生物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方面。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聚焦课堂教学’”。[4]针对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2]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改革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要求生物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2)改进旧的教学方式,提倡探究性教学方式。
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重要的学科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考试分数,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完全被忽视,学习主动性根本没有,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快乐地学习。这样,有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一位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曾指出:“如果必须选择一个词来描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国科学教育的成果的话,它一定是探究。”[3]可见,探究性教学在科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2.改革教材,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改进,以体现最新的课程理念。
(1)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渗透STS教育思想。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范围,适当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4]因此,在今后的教材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渗透STS教育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实际、个人生活实际、生物技术实际、环境保护实际、社会问题实际和自然实际等。
(2)开发适应新课程理念教学的课程资源。
不断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媒体课程资源、农村的课程资源,将这些新的课程资源应用到教学当中,使生物课程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生物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紧密联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需要长期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中不合理的方面。具体来看,在课堂教学中生物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针对当前新课程教学开发资源方面,我认为应该深化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教材改革,鼓励教师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在改革中不断进步,确保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2]许象国.聚焦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03,6.
篇10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专业化 科研秘书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42-0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管理权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和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
伴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繁重,多数高校在二级学院或者院系设置了科研秘书岗位,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申报项目、科研档案、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管理。科研秘书是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处管理人员与科研秘书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统一整体,工作上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是强化院系科研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
一 高校科研秘书承担的任务及作用
高校的科研管理离不开基层院系的科研管理。在基层院系的管理中,除了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及分管领导,院系科研秘书直接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及保障。
1.联结、协调作用
首先,科研秘书是重要的中介和桥梁,在学校科研处与院系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无论是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档案管理,还是科研业绩考核等工作,学校科研处都要通过院系来开展,尤其要通过科研秘书来传达及布置。而在实际工作中,院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由科研秘书向学校科研处进行反映和协调处理。科研秘书在上令下行,下情上达中起着联结和协调作用。
2.基层管理组织作用
院系的科研秘书承担了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起着组织和管理作用。由于科研秘书与科研人员有直接的接触,了解较多,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时候可以积极动员,合理建议,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地进行。科研秘书更加了解所在院系的学科特色,能够以更专业的角度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二 科研秘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研秘书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员配置,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秘书的队伍建设往往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科研管理的具体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再加上人员晋升制度,薪酬待遇等问题的影响,科研秘书这个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大,频繁变换。
第二,对业务不熟悉。科研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需要许多专业的知识。比如,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审查,就需要了解很多项目管理的知识,如项目成员的搭配是否合理,职称是否符合要求,经费分配是否符合规定等。还有如科研成果登记审核的时候,如何审查刊物的合法性。在人员经常变换的情况下,新上任的科研秘书往往对专业的科研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便只能简单地将材料上交,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审查作用。
第三,责任心不够强,对工作职责的理解不到位。许多学校的科研秘书是由教学秘书或者办公室人员兼任,有的学校是由教师兼任,所以他们的任务繁重,无暇将科研管理工作细致到位地完成。有的本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是简单地传递材料。许多科研秘书上任之后,没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对于岗位职责是什么,应该学习什么相关的知识并不清楚,难以真正实施科研管理职能。
三 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基层的管理人员。科研秘书作为基层管理的主力军,探索如何有效地建设科研秘书队伍,使之高效地实施科研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科研管理专业化的角度探索这一问题。
在美、德、英、法等国家,专业现象已经被关注了一百多年。在当今社会里,专业化的工作是一种发展方向。依据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高校科研人员专业化的标准包含如下内容: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强;组织制度健全。专业化的发展理论对于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从制度上进行建设
第一,建立科研秘书的管理制度。队伍结构方面,从学历上应以本科以上为主;从学科背景上,应以管理为主,兼以信息技术、统计、档案管理等多个学科相结合。这样的队伍结构,能较好地保证科研秘书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及科研档案管理能力等。
第二,建立科研秘书的考核制度。科研秘书的考核应区别于一般的行政人员考核,应从专业化科研管理的角度进行考核。如从项目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科研档案管理能力等方面予以规范。促使科研秘书逐步提高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能力,成为掌握科技发展和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科研管理人员。
2.加强针对科研秘书的培训和培养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必须注重对科研秘书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必须明确科研秘书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并进行培训。
首先,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科研秘书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能力。包括组织与协调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社交与公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等。
其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还需要科研秘书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在各级各类的项目申报中,对于选题的把关越来越严格。作为科研秘书,如果在审查申报书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到该选题目前的研究情况,以及是否已有相关课题立项,则能够给科研人员以客观的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