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的词范文

时间:2023-03-26 00: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兰的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纳兰性德;豪情与柔情;凄婉;用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26

有清一代,是词的中兴时代,出现了词的许多流派,也出现了许多词作大家和词作鉴赏家。“清词三大家”陈维崧p朱彝尊和纳兰性德三人中纳兰成就最高,鉴赏者队伍最众。《人间词话》云:“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纳兰词的风格最近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其词自然p真切,以最平常的语言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中学课本选有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的词,却与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迥异。以王昌龄p高适p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意境雄浑p悲壮,主导特征是壮美,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这与唐帝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一脉相连。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描写疏远p荒寒的塞外,描写皇帝出行队伍的壮阔,意境壮美,和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类似,表现在语言上更显朴素。下片一改传统的表达建功立业的豪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寄寓了思乡的情怀。对于多情的纳兰p谨慎的纳兰p厌倦军旅的纳兰来说,由描写塞外军旅转写思乡之情最自然不过了,用语自然而真切。

相同题材的词作还有《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上下片前三句皆写壮志豪迈,“今古河山无定据”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感慨,“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p充满动感的边塞图景。词的下片抒情,“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化用南唐词人冯延巳“庭院深深深几许”词句,回顾历史,面对塞外古战场,词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如夕阳余晖下深山老林中的绵绵秋雨,用语婉约,意境凄伤。全词把豪情与柔情无缝契合,再一次彰显了纳兰边塞词的独特风格。

由于词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爱妻卢氏的早逝,再加上他柔软而多情的性情,词人纳兰为卢氏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词,抒写他无以缓解的哀伤,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词里词人的爱情多表现在歌女身上,绵绵爱情都是写给歌女的。而纳兰真正以纯粹的爱情爱着他的妻子卢氏,这份爱真诚、真挚、浓烈,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i。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对卢氏有着深沉的爱,也有着深沉的痛。上片前三句以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恨多乐少。如果爱情能像月光那般皎洁,付出多大也在所不辞,即“不辞冰雪为卿热”,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之情。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把永恒的爱寄托于化蝶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是化蝶的故事。史书记载,宋康王夺走了韩朋的妻子,并害死了韩朋,妻子自尽身亡,衣服化作片片蝴蝶,后来夫妻分葬,坟墓上长出来两棵大树,枝条缠绕一起,即为连理枝。词人幻想着与爱妻卢氏成为故事里的韩朋夫妇,幻想着化蝶式的重逢。深情人作深情语,《蝶恋花》语言清丽,风格凄婉,是纳兰悼亡词代表作之一。

更凄楚的表述体现在他的《菩萨蛮》里: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这首词选取几片孤零的荷叶、一轮残缺的月亮、一朵燃尽的灯花三个意象,这个无眠之夜漫长、凄冷,我的爱妻,我的卢氏,你在哪里呀?你曾为我抚过的玉琴已蒙上了尘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我怜惜这玉琴,又有谁怜惜我这个断肠人呢?

纳兰的悼亡词还常常用平淡的语言道出深切的真理,比如《浣溪沙》:

谁家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常说宋诗富有理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纳兰的这首词明白如话,往事已矣,于秋风里独自品尝孤独,回想与爱妻卢氏生活的点点滴滴曾是那般快乐,那样值得珍惜,纳兰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来让人潸然而泪下。纳兰正是以傲人的天资将最寻常不过的语言点化为感人至深的艺术。

纳兰词也常常恰如其分地用典。纳兰词用典不多,却每一首都有用典的印迹,这和南渡词人辛弃疾的大量用典不同,辛词甚至句句用典,因而落下“掉书袋”的讥讽。纳兰也用典,只是他的每首词里或用一处,或用两处,用以委婉地表情达意,如前面的《蝶恋花》,上片末句“不辞冰雪为卿热”就是用典。《世说新语 惑溺》记载,荀粲的妻子一个冬天高烧不退,全身高热难耐,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衣服站立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这里词人写他日夜思念的爱妻,化用该典故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沉痛。结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把无尽的爱寄托于化蝶的理想中。《浣溪沙》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借用了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李二人每每饭后煮茶,指着堆积的书卷,对考卷目p页码p行数,以胜负确定饮茶次序,答中的人常常举杯大笑,把茶倒于怀中。这当然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纳兰以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作比自己与卢氏,表达了对亡妻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对失去爱妻的幽幽哀伤。

篇2

关键词:纳兰容若;爱情词;艺术特色

 

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价纳兰词“如听中宵梵呗,先凄婉而后喜悦,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容若家世显赫,加上天资聪颖,因此仕途通达、平步宦海。但是爱妻早亡、挚友聚散以及后期的职场厌倦,都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悲观。于是乎,纳兰容若将对亡妻的思念寄托在诗词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是纳兰容若爱情词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况。

一、精妙的修辞手法

纳兰容若爱情词中虽然无时无刻不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是其中也不乏精妙的修辞手法,其中用典和化用这两种手法,在爱情词中最为常见。

例如,《菩萨蛮》中“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从词的字面叙述上看,主要是通过分别前的环境以及心理描写,来衬托词人的相思和不舍之情,营造出了一种对分别的恐惧和内心的空虚情境。词中“催花未歇花奴鼓”一句,是引用了唐玄宗时期李链的典故。李链小字“花奴”,被封为汝阳郡王,不仅天生俊美,而且文武双全,深受当朝皇帝唐玄宗的喜爱。玄宗尝于二月初一晨,见宫中景色明丽,柳杏将吐,遂命高力士取羯鼓临轩纵击一曲《春光好》,曲终,花已发坼。玄宗笑言:“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纳兰容若用这一典故,来暗示花开即落、好景不长,表达出一种离别在即时的惆怅和哀伤。

又如,《临江仙》中“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这首词是描写情人幽会时的场景,词的上阕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了约会双方的心理活动。下阕通过化用李白《荆州歌》中的内容,来比喻约会过程中遭遇的意外变故。李白在《荆州歌》中写到“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悬崖峭立,水流湍急,人船难行。纳兰容若化用《荆州歌》中的这一内容,表达了对约会受阻失败的无奈和遗憾之情。

二、真切的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古代诗词中惯用的手法。纳兰容若早年担任康熙侍卫一职,并且多次随康熙南巡北狩,游历四方,无论是江南的旖旎风光还是西北的大漠苍凉,他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康熙十六年其妻去世之后,纳兰容若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成为了诗词的全部内容,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常有使用。

例如,《虞美人》中“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在词的开篇,纳兰容若就营造出了一副春末梨花飘落的凄美景象,他以春末暗指个人的当前境况,以飘落的梨花指代亡妻,读来令人惆怅和伤感。自古以来,诗人伤春悲秋之词句比比皆是,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更容易激发诗人的感伤情怀。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毫不掩饰的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哀思,“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作者为了与亡妻再会,时常不眠不休的对着她的画像,希望能够在梦里与她相会,表达出作者的忠贞和痴情。

又如,《南乡子》中“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纳兰容若十七岁便进入国子监,之后仕途顺利,康熙十三年与两广总督之女成婚,可谓门当户对,琴瑟相合。但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其妻难产而死,这飞来横祸使纳兰容若难以承受,他在极度的悲痛之中开始自责和内疚,只恨自己没有珍惜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在词的下阕,诗人开始寻求内心和情感上的解脱,不再克制自己,任由思念之情倾泻,在心中回味妻子临别的话语,在梦中追寻妻子的身影。每当午夜更深,这对有如鹣鹣鸟的恩爱夫妻能从各自的梦中醒来,相聚在一起。那相对垂泪的痛泣声,伴和着整夜的风雨声、檐铃声,无止无休。

三、鲜明的语言色彩

语言色彩能够反映出词人作词时的情感基调,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诗词大意有着一定的帮助。纳兰容若爱情词中对语言色彩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

例如,《梦江南》中“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整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字,但是包含了黄昏、乌鸦、柳絮、春阁等若干个具有明显色彩的意象,通过简单的意象罗列,刻画出了一副灰色、伤感的真实画面,从而成功塑造出了纳兰容若心如死灰、形单影只的颓败心理。

再如“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轻烟笼翠黛,月茫茫”,“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还有前面的“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等等,这些带有色彩的词语,造就了气氛,造就了意境,形成了纳兰词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刘伊心,陈瑞艳.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纳兰性德边塞词艺术探析[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4(07):164-165.

篇3

关键词:侧扫声纳;磁力测量;海底光缆;探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TN8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世界通讯步人新的时代,随着光缆的出现,地球村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体现。相对于陆地光缆,海底光缆铺设不用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撑,因而成本较小且建设速度快,另外除了登陆地段以外,光缆大多在一定深度的海底,不受风浪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干扰,所以光缆安全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因此数年间全球各大海域之间铺设了数十万公里的海底光缆,海底光缆是国际间通信的主要载体之一,推动了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但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人类的生产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一些工程施工中需要知道确切的光缆位置,如石油钻井平台的建设,跨海大桥桥墩的建设等,从而避免施工损害海底光缆。

一、海底光缆探测原因

海底光缆投入使用后,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 其在海底的状况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浅海区域, 如埋深变浅, 甚至出露海底, 一些地方可能发生损坏而出现通信中断等, 需要进行维护。维护工作主要有对浅海区域出露海底和埋深太浅的光缆进行深埋, 对损坏的光缆进行修理并对修复后的光缆进行再埋设, 对经常发生光缆损害的地区进行深埋或易地埋设, 对易发生光缆损害区域周围加护缆保护起来, 等等。这些维护工作中都首先需要对光缆在海底的实际状况和所在区域的海底面特征有一个比较清楚地了解。

二、设备介绍

海底光缆根据水深一般有两种铺设方式,在陆坡区以及更深水域(大于500m ),人为渔业活动干扰比较少,海底光缆一般直接敷设在海底,而在陆架以及近岸区即水深小于500m的区域,考虑到海底光缆的安全,通常采用埋设方式,埋式铺缆一般用高压水枪或者其它机械在海底挖掘出一条沟,把光缆放人沟槽中,然后靠潮流将沟槽填平,一般施工后会在留下清晰的沟痕。但是,海底光缆在铺设好以后,在潮流和其它因素的作用下,其位置或者埋深都会发生变化。对于敷设在海底的光缆和管线,利用回声原理的侧扫声纳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对于埋在海底且沟槽被冲蚀难以识别的区域,磁力测量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下面介绍一下两种设备。

1、侧扫声纳

侧扫声纳是一种利用水声学进行海底调查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向侧方向发射声波来探测海底声学结构和介质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考古学、区域地质调查河道疏浚、以及海洋环境调查.当中,另外,根据侧扫声纳的海底成像也可用来探测海底障碍物,如沉船、坠人海洋的飞机等。侧扫声纳从一个发射锥形波束的换能器发展到向两边发射的换能器,初期是装在船底或者船的两侧,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换能器采用了扇形波束来获得更好的海底声像图,为了在深水区更加接近海底,换能器又被固定安装到拖鱼里,并且由拖缆来牵引,这样可以避免船螺旋桨产生的干扰。拖鱼内部的左右两条换能器在一个广角范围内沿垂直于拖鱼航行路径的方向向海底发射扇形脉冲,通过接受海底的回波反射来获得完整的海底图像图1。

侧扫声纳可以根据探测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频率(1kHz到1MHz),例如对于海底底栖生物的调查使用频率要大于50kHz,以便获取海底表层沉积特征、岩石出露、海底形态(沙坡、沟槽等)。目前常规的侧扫声纳一般使用双频(通常为1 OOkHz到500kHz )同时发射接收,其探测分辨率分为垂直于航向分辨率和平行于航向分辨率,垂直于航向方向的分辨率取决

于发射信号的频率,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但是量程变窄,沿航向方向的分辨率取决于船速和激发间隔,船速越低、激发间隔越小,沿航向方向分辨率越高。

2、磁力设备

海洋磁力调查是一种利用岩矿物质的磁性差异进行探测的方法。作为海洋调查中的一种常规的调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考察、资源调查和工程勘察等项目中。如利用大洋海底磁异常条带序列来解释海底板块扩张、搜索海底铁磁性目标物、探查海底管线位置和走向,以及探索如推覆构造、碳酸盐、盐丘等地震屏蔽层等。正是囚为磁力测量技术这种独有的性能,使得其它海洋地球物理勘查手段无法取代它在海洋调查中的地位。海洋磁力测量与回声测深、海洋重力和海洋地震勘探等技术方法共同组成了现代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重要的技术手段。海洋磁力仪经历了从机械式磁力仪到电子式磁力仪的发展。前者是利用永久磁铁与地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矩原理,后者利用核磁共振特征。目前常用的海洋磁力仪有两种,一种是质子磁力仪,另一种是光泵磁力仪,本文所使用的调查设备是质子磁力仪,质子磁力仪采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即当质子磁力仪探头在无磁环境中时,含氢液体中的质子磁矩无规则的任意指向,不显现宏观磁矩,当探头处在地磁环境中时,由于地磁场对质子的力矩作用,质子会沿着地磁背景场的方向,以定的频率做旋进运动,微弱的质子磁化信号通过液体中大量的氢原子电磁共振激化来被放大。质子旋进的频率与地磁场的强度成正比,因此通过测量旋进频率就可以测得地磁场的强度。由于海底光缆与其周围物质存在明显的磁性差异,另外其结构形态和其内部电流信号所产生的磁异常相对于背景磁场较大,因此可以通过磁力测量清晰的分辨出来。

三、侧扫声纳、磁力测量在海底管线调查中的应用

1、侧扫声纳在海底管线调查中的应用

对于敷设型或者埋设时留下明显沟槽的海底光缆,侧扫声纳有很好的效果,图3是一个典型的海底光缆的侧扫声纳低频(1 OOkHz)成像,所使用的设备是KLEIN 2000型侧扫声纳(图2下),采用1 OOkHz和500kHz双频探测,200m量程,作业水深约1 OOm ,进行探测时,保持拖鱼距离海底30m左右,船速4节。从图3中可以看出海底是典型的沙坡地形,图中可见一条清晰的海底光缆沟槽。

2、磁力在光缆探浏中的应用

对于埋在沟槽内的海底光缆,特别是沟槽被冲刷的难以识别的管线,利用磁力进行光缆探测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图4是一个磁力在海底光缆探测中的应用实例。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破坏光缆,需要在图中所选取的位置及其附近海域勘查可能存在海底光缆。该调查使用的是加拿大MarineCorporation公司的SeaSPY海洋质子磁力仪(图2上)。测量过程中为消除船磁影响,施放电缆长度为调查船的3倍以上,测量时船速尽量控制在2节左右,测量过程中拖鱼大多控制在离海底20m以下,部分测线控制在离海底1 Om以下。图中布设了五条垂直于管线走向方向的磁力测线,沿测线两个方向交叉测量,根据测到的磁力异常值确定了五个点A1-A5,磁力异常2. 8NT-6.ONt,其背景磁力值0.3nT-1 nT,显示无其他铁磁或等磁性物质,因此在上述磁异常区域作业需要注意光缆安全。

结束语

侧扫声纳和海洋磁力仪测量是海底光缆探测中的两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对于出露在海底或者光缆埋设沟槽比较明显的情况下,侧扫声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工具,而对于光缆埋设时间较长,海底沉积速度较大导致光缆既不出露海底,埋设沟痕又不明显的情况,侧扫声纳测量就会受到限制,而海洋磁力利用磁性差异探测就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可以看出上述两种作业方式都采用拖缆牵引,在后处理过程中进行缆长校正时,对于管线具体定位就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可以采用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的深拖作业方式来解决定位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保华,丁继胜,裴彦良.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在近海工程中的应用 [J]. 《海洋科学进展》,2005,(3).

篇4

Based on the Solow Growth Model, The Jilin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TFP value are calculated by conducting OLS regression estimates and summarizing the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data of output, labor input and capital input. Through the judgment standard of growth mode,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Jilin province and the nation a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 Jilin province and the nation are significantly inclined on extensive mode in term of economic growth, while the growth mode of TFP is basically oriented by the capital productivity.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National; Growth Mode; TFP; OLS

An in-depth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Jilin province is the precondition of comprehend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operation in Jilin Province.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 and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Jilin Province on the entire nation in term of economic operation are reasonably found out through the provincial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n the whole n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basicall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Jilin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economic data are the basic research objects. The difference and respective properties are expected to be found out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1.2 The Growth Mode of Economy and TFP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s regarded as the composition mode of many factors that drive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rowth completion mode which is promo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ll kinds of factors. Therefore, the post economic growth mode can be clearly understood through the judgment of growth mode of economy and TFP (Li & Wang, 2006).

The modes of economic growth are abstracted into the three basic formats:

The data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is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of Jilin provincial and China’s total economic output,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The data is sourced from the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 (1985-2010) and Chinese Historical GDP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 The data are processed upon the following method, shown in the attached Table 1.

篇5

【关键词】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佛学思想;关系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遍观纳兰性德的诸多著作,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其中的佛学印迹,可见纳兰性德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我们这里将从佛思在《渌水亭杂识》文本中的体现为切入点,在对纳兰词研究比较成熟的基础之上,我们联系两者的共通之处,阐释佛思对纳兰创作的影响,并兼而考察佛学在纳兰心中的地位。

因为寒疾错过殿试之后,纳兰有了三年的时间在家中交朋会友,随意读书。于是披经览史、海阔高谈之余,他将自己的所见所得,所闻所想随手记录在纸上,所以《杂识》属于随笔记录,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诗词、音乐、佛法仙道、社会生活等等各个领域。

其中《杂识》的第一部分,便是北京城中的古寺碑刻、故物旧闻。而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之中载有众多的佛寺的资料,如京郊的红螺山大明寺、呼奴山白云观,还有京城里的千佛寺、药王庙、龙华寺、资福寺等,或纪历史、或考碑刻、或谈风俗、或述异闻,成为今人研究北京佛教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可见他对这些寺庙进行过详细的考察,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会注意这些方外之闻的。

在《渌水亭杂识》中,关于佛老有几乎整整一卷,记载最多的是关于所读之《楞严经》。只不过那时候的纳兰心情尚且开朗,相较于佛理,所关心的更多都是诸如天元、地元、十种仙、十二类生,以及传奇中的剑仙等等,更像是一个年轻人,热衷于那些奇而又幻的故事。若说要纳兰真心地去感悟佛法中参透人生的智慧,则还需要等到数年之后。

《渌水亭杂识》中载有与佛学有关条目二十五条,对佛教经义、掌故、流派等知之甚详,颇有见解,足见其造诣。其卷四中说:“三教中皆有义理, 皆有实用,皆有人物。……若不读其书, 不知其道, 唯恃一家之说, 冲口乱骂,只自见其孤陋耳。”这些议论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佛教的充分重视和肯定,体现了纳兰个人学问渊博, 修养高深,思想深刻,这使他能避免有些人那种对佛教的不理解和偏激看法, 认识到佛教学说的合理性和精妙性。

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儒道在汉为谶讳所杂, 在宋为二氏所杂。杂谶纬者粗而易破, 杂二氏者细而难知。苟不深穷二氏之说, 则昔人所杂者, 必受其瞒, 开口被笑。”之后, 他说:“大抵一家人相聚, 只说得一家话, 自许英杰, 不自知孤陋也。读书贵多贵细, 学问贵广贵实。”这里所说的“书”,显然包括佛教之书;这里所说的“学问”,也显然包括佛教的学问。纳兰性德反对“只说得一家话”,认为那是“孤陋”的表现, 因此,他主张儒、道、佛三家的书都要细读, 三家的学问都要有。正因他主张“深穷二氏之说”,主张读佛家之书, 研佛家之学, 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杂识》中一些类似于散笔的散论中还体现了纳兰的诗词观,也具有以佛论作的倾向。例如《杂识》卷四云:“唐人诗意不在题中,亦不在诗中者,故高远有味。虽作咏物诗,亦意有寄托,不作死句。”① 句中所云“死句”就是佛教用语,洞山守初禅师云:“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 ②禅家以为合理路,有意义的句子为死句,不合理路,没有意义的句子为活句,从而教人不可执着于语言本身,以明了佛性的不可解说。纳兰用以借喻无言外之意的呆板之作。还有一些观点,字面上虽无佛理,但内在里却和佛学有着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纳兰性德对佛教有深入地了解是由于他阅读了很多佛家经典著作,这在他的《渌水亭杂识》中有很多明证,《杂识》中涉及到佛教的各个方面。《渌水亭杂识》卷四云: “人世事, 释典无不言之。”这里所说的“释典”,显然不仅指一两部。因为,“人世事”形形, 林林总总, 绝非三五部释典所能尽言。又云:“《楞严》翻译在武后时, 千年以来, 皆被台家拉去作一心三观。万历中年, 僧交光始发明根性宗趣, 暗室一灯矣。”《渌水亭杂识》卷三云:“释典言, 毒龙目光及人, 其人即死。又言,以龙心念力, 故水即沛然, 则不在乎取水以成雨也”。纳兰性德似乎特别偏爱《楞严经》,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他谈的最多的就是此经, 在《渌水亭杂识》中反复提到。本文已多引到,这里不再列举。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使他对佛教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虽然佛学思想是纳兰人生观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并不代表纳兰的佛学素养已至臻上乘。青原惟信禅师曾把禅悟分成三个阶段:“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知识有个悟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③以此对照,纳兰才处于“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④的境界,尚未到达彻悟,在他的心中还有无明,所以才会被情伤,为浮名所缚,被凡尘俗世中的种种情感所左右。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透过纳兰创作的《渌水亭杂识》文本中,我们可以感悟到那个时期纳兰的思想,也可以了解到其中的佛教思想倾向。纵观《杂识》,文中所写的他对于佛学思想的理解与论述绝不仅只是本文所引的部分,文中只是选取了其中比较典型的部分予以评述。我们从他留下的文字中,发现了纳兰对于佛家文化与佛界的向往与探索,发现了他的诗词观与佛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些与他那凄艳婉转的《饮水词》一起,我们可以更真实更深入地认识纳兰性德以及他的作品,所以综合考察这位清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渌水亭杂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当然《杂识》如纳兰所说是“随手挥写”之作,篇幅较短,几乎不成体系,且文学性不强,这也是这四卷本长期少人问津的原因之一。但他的杂识文的思想性还是不容忽视,因为他的杂识文的存在,才让我们发现了其实在纳兰的世界里除了让大家人人称道的纳兰词,还有他对于各种文化领域的探知,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纳兰的“心事”。

注释:

①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见《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本,以下所引用《渌水亭杂识》中的原文均出自此版本。

②慧洪:《石门洪觉范林间录》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1套第4册,299页。

③惠洪:《五灯会元》卷四《惟信》,中华书局20卷本,1984年。

④吴伟业:《悲歌赠吴季子》。

【参考文献】

[1] 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 荆三隆, 邵之茜.白话楞严经[M].三秦出版社,2002.

[4]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5] 汪龙麟.纳兰词研究的世纪回顾[J].文学评论,2001(03).

[6] 纳兰性德.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

篇6

安意如写过一本名叫《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书,古典漫漫情,写的也是纳兰容若。所谓真正透彻的看清,便是在读过之后。抄袭之事甚煞风景,但是我爱她书里纳兰的精魂。

小心翼翼地捧起过往,凝视中的对方,泪光成皱,记忆绵长,无处尽头。用一支饱蘸笔墨的笔,写下惊人眼目的句子,成为后世美谈,家家争唱,这是文人的极致。

富贵逼人的家世,权臣之子,娇妻美妾,如花眷属。凡是想要的,几乎都会得到满足。不同纨绔子弟的声色犬马,有着博大远长的理想与智慧,这是权贵子弟的极致。

篇7

论文关键词:纳兰性德;康熙时代;满汉团结;文学创作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康熙内阁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满族作家。以短暂的3l岁生涯,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作品有一部解释儒家经典包括宋元以来140多种有1792卷之巨的巨著《通志堂经解》;一部包括诗、词、赋、散文、经律、杂文等多种文体的传世文集《通志堂集》;另有一部他24岁时自己编选,共收入342首诗词经后人加工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又更名为《纳兰词》传世。

纳兰性德的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著称于世,是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和朱彝尊、陈维嵩并称为清代“词家三绝”。满族文人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这与康熙推行的满汉团结的民族政策以及汉族文人对纳兰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1纳兰性德的成长体现的是清初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政治需要

清建国伊始,满汉矛盾特别尖锐。到康熙即位时,表现得更是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出于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康熙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借鉴元蒙统治集团覆灭的教训,断然采取了清承明制的方略。将儒家思想这一统率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与异族统治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根本纲领。并推行满汉团结的正确民族政策让许多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权参政,不仅使得汉民族在中原实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还成为化解和缓和民族矛盾的利器。

康熙执政初期,来自汉族文人的反抗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迫使康熙不得不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如重用有名的理学家李光地、汤斌刊行《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儒家理学经典,还把朱熹牌位请入孔庙“配祠十哲之列”。这些措施都与他力图支撑所推行的封建制度如出一辙。

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康熙不仅稳固了政权,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使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当时涌现出的很多杰出学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纳兰性德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皎皎者。

康熙以一个处于弱势的塞外游牧民族要想统治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发达的以汉族人口为绝大多数的国度,虽然一时掌握了政权,确立了以汉族儒家思想为治国纲领的决策,但真正要使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大国能够安定统一,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满汉团结。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本民族人员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需要大量各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实际参与和积极配合,形成一个有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参加的政治结构的局面。而大量汉族文人的参加,不仅能笼络和团结一部分汉族人民,而且以“经学”为主的汉文化形成的“文治”,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束缚的软索,能达到其他方式难以奏效的目的。

于是推行满汉团结政策,在全国恢复科举,就成了康熙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康熙这样做不仅可以选拔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增加统治力量,同时对于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何况这时社会局势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汉族人民也开始逐步接受现实,这也是康熙这一举措能够得以推行的基本原因。康熙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满族人才,也轻易地网罗到了一定数量的愿意为之效劳的汉族知识分子,其中很多还是满汉通才。当然其中的满族人才是他统治的基本力量。

以纳兰性德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无不具备康熙选拔满员理想人选的条件,所以纳兰性德的脱颖而出,受到康熙非同寻常的倚重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2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成长的影响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显赫的家世,更是为他提供了优裕的学习条件。他喜好汉族文化,自幼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基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史子集的学习和钻研之中。“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为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即使有病在身也不懈怠,“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他18岁中举,22岁就以优异成绩高中进士二甲第七名。被康熙授予了“殿前三等侍卫”,不久就攫为二等,又晋升为一等。一经出世,就以风流倜傥的文人本质,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成为御前侍卫,整日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陪帝王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参与军国机密,成为君主器重的近臣,一时光芒四射,成为人们心目中羡慕的达贵显官。而这一切对少年得志的纳兰公子的文学创作无疑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他成长过程虽然表现出的是他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但更多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却是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政治需要。他以一个出身显贵的满族青年积极参加科考,本身就符合了康熙要利用科举制度达到收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

纳兰性德的成长过程,从社会背景看与当时康熙提倡汉学和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团结汉族文人,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分不开。从个人环境看,又与当时众多汉族文人的帮助分不开。在他的一生中,有个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就是与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来往密切,交谊很深,其中不乏颇负盛名,有影响的人物。对此我们从一些与他交往密切的汉族学者的言论不难看出。顾贞观曾说:(纳兰性德)“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徐乾学也说:“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林、宜兴陈维菘、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又“好宾礼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其中尤以与徐乾学、顾贞观等人的交谊值得称道。除这些朋友外,朱彝尊、梁佩兰等汉族人也和纳兰性德的情谊很深。

在与这些汉族文人交往的过程中,纳兰性德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经书史籍,而且掌握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精通了汉语的文学写作和具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词汇和熟练驾驭典故成语的能力,还熟悉各种典籍,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尤其在词的写作上对调式、韵律、平仄、句式、对仗、赋情、体物、结构、声采等基本法则处理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水平,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人达到这样的高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汉族文人的帮助是难以实现的。

纳兰性德与汉族知识分子交往,既符合康熙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要求,也满足了个人日常交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不仅对他个人学习汉族文化必不可少,而且对于他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在他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与纳兰性德交往的汉族文人中,当时著名的汉族学者徐乾学对他的影响最大。纳兰性德l7岁时,就读于太学,那时国子监祭酒徐元文对他十分赏识,就推荐与其兄徐乾学结识,从此相交一生,并确立了师生关系。徐乾学在江南很多县都有大量房地产,是著名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康熙九年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施展才能,竭尽全力为清廷效劳,很快就受到康熙宠信。徐乾学对这位贵族弟子可谓是用尽了心血,他不惜花费极大精力为纳兰性德讲授经史,还直接指导帮助纳兰编纂《通志堂经解》这部儒学巨著。当时的纳兰才l9岁,他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巨著,还要准备参加科举,如果没有徐乾学的指导帮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徐乾学后来回忆纳兰求学的情况时说:“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日暮乃去。”是靠着这种执著和顽强的精神和勤奋的学习态度,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成就。这种师生情谊,在纳兰性德临终时与徐乾学的诀别之语中也有所体现:“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以经史百家源流,如行者得路,然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徐乾学对于纳兰性德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徐乾学的亲自教诲和帮助下,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汉学成就。

在与纳兰交往的汉族文人中,朱彝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在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人选,任翰林院检讨,参加编纂明史的工作,康熙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并任江南乡试主考,又于两年后人值南书房,是深受皇帝宠爱的一个近臣。这样一个汉族大儒,在长达12年与纳兰的交往上,在创作理论和写作理念上对纳兰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知道,朱彝尊的创作是以真情表现见长的,尤其在文学理论上提倡真实感情表现。他认为只有能够表现真实感情的文学作品才是最好的:“缘情以为诗。诗之所由作,其情之不容于己者乎!夫其感春而思,遇秋而悲,蕴于中者深,斯出之也善。”又说:“情之挚者,诗未有不工者。后之称诗者,或漫无感于中,取古人之声律字句而规仿之,必求其合。好奇之士,则又务离乎古人,以自鸣其异。均以诗未有无情之言可以传厚者也。”我们从纳兰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真情涌现,不能不说与朱彝尊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纳兰性德又嗜书如命,共同的爱好也把两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由于朱彝尊藏书甚多,又注重搜罗儒家经典,因此在纳兰性德编纂《通志堂经解》时,它不但能在内容上给与帮助,在版本的提供上也能襄助其事。

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顾贞观的交往也相当深厚,绝非一般情谊可比。顾贞观曾任明珠的家庭教师,做过秘书院典籍,有过接近康熙的机会,但却受人轻视和排挤,一直得不到宠信,一生郁郁不得志。纳兰性德自22岁认识顾贞观,两人遂成忘年之交。两人不仅兴趣相投,而且有着共同的文学创作理念。顾贞观写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强调内容接近现实。他在写作上提倡要以情感人,表现真情实感为上。词格调高昂,情绪激越,从不追求含蓄淡荡的情趣,而是以如虹之势直抒胸臆。如: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觉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白马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深深影响了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理念,纳兰性德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是注重自己的写作风格,采取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真挚的感情,如: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偶然问、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从以上两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纳兰之作在许多地方都受到了顾贞观的影响。

此外,在《通志堂集》中,我们还可看到许多纳兰性德与汉族其他文人往来的诗文酬唱吟和之作,也有许多纳兰性德去世后汉族名士的悼亡诗作,其中像姜宸英、秦松林、严绳孙等,这些人都与与纳兰性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文学创作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对纳兰性德的一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结语

通过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作为一个出身满族显贵家庭的王孙公子,纳兰性德努力学习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用汉语进行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政治需要,但体现出的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也起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对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等都起着汉族文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婉约;纳兰性德;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异同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8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9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得不说诗歌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诗歌便能体现作者的情绪和艺术精神。在婉约派的诗歌作品中,则重点突出了儿女风情,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便是以男女情感为主体,采用严谨的结构、和谐的节奏韵律、清雅绮丽的用词,表现出儿女风情中的婉转柔美、哀怨伤感。而近代的纳兰词具有典型的婉约派特点,尤其是悼念亡妻的悼亡词,更是其作品中的顶峰。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表达的感情真挚深刻、缠绵动人,边塞词则多有苍凉之感,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读之泣泪,他的词风格幽怨婉转,使人不忍醉读。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的诗歌清丽精致,节奏明快,其诗中蕴含的伤感、冲淡、含蓄以及朦胧的美感具有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比较最容易看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二、纳兰词的凄婉幽怨

纳兰性德,清朝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生于钟鸣鼎盛之家,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他的诗词却以凄婉、哀怨为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作。纳兰词虽然具有典型的婉约风格,但是却没有浮艳颓靡的用词,以清丽超逸的词风,有微风拂面之舒适。曾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盛誉。

(一)善用意象之关。意象是指在客观存在物象中添入主观的情意。当诗人将客观存在的意象重新构思,那么就是在赋予物象美学的理想和趣味,从而形成具有诗人主观情意的意象。诗人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象,通过重组构思,组成独特的意象群体。在纳兰词中,意象构词信手拈来。自然景观中的夕阳、月亮、风雨、树与花以及生活场景中的灯、烛等,都被纳兰赋予了他的独特情感,在他的词中构成了独特的意象。纳兰性德出生在贵族之家,但是短短的30年却体会了人生的悲苦,他曾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由于挚爱的妻子早逝,纳兰对于世间万物终将消逝充满忧愁,加之生于富贵之家淡泊功名的心性,使他内心郁结,他将这些离愁别绪揉进他的每一首词中,使他的词萦绕着难以消散的悲戚伤感。在纳兰词中,无论是悼亡词还是边塞词,富有悲怆之意的意象之语遍布字里行间。“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首《采桑子》中,雨夜萧萧,孤灯难眠,只有凄凉的曲调吟唱着愁肠百结。这些意象在纳兰的笔下组合成悲凉的意境,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内心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长相思》是纳兰词中边塞曲的代表之作。边塞的风雪中宿营搭帐,山高水长,唯余千帐灯下,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寥寥数语,只赖白描,无半点修饰,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一幅边塞将士思乡的壮阔场景,更是写出自己对这种扈从生活的厌恶之意。

(二)纳兰词的艺术关感。纳兰词的美感在于其词中所带着的凄婉幽怨,在纳兰词中,极少出现明亮炫丽的词句,常常蕴含着凄凉、落寞和感伤。即使在他的诗词中,选择的意象本身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如“雨”,给生命带来生机和润泽,“月”代表团圆和喜庆,“灯”能够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但是这些具有活力生机的一面在他的诗词中鲜少出现。“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梨花本是生机勃勃,却在此述说愁苦。“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燕轻飞,桃花盛开,却依然被用来叙说离愁凄苦。在纳兰词中,似乎所有的生命都浸染了对生命消逝的忧愁和无尽的感伤。至于那些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伤感的“黄昏”、“残秋”、“暮春”、“落花”等意象,更是屡见不鲜。“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夕阳与落花,描述了一幅闺中伤春的景象。“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黄叶与残阳,用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诉说着对逝者的追念和生者独留的悲凉。纳兰词中满眼寂寥与悲凉,一眼望去,无不表达着对逝者的眷恋以及对生者的哀怨。这也是纳兰词的动人之处,字字泣泪,句句锥心。

三、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的清丽精致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19世纪英国论坛上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的家庭中,父亲是英国的意大利流亡者,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意大利语教授,母亲则是拜伦的医生和秘书,并且发表了哥特式小说《瓦姆普瑞》,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都是杰出的人物。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创作才能来源于母亲的培养,而且也正是由于家庭的影响,她也是一名虔诚的英国圣公会教徒,但是她的爱情却因为而两度夭折。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抒情诗清丽婉约、柔美精致,有中国诗词中的婉约派之风,曾有人说她的诗让人的眼泪含在眼中却不能滴落,让人想要叹息却又不能叹息。读她的诗仿佛一阵馥郁的清风穿透心灵,带着感伤、冲淡、含蓄和朦胧的美感深深震撼我们的灵魂。

(一)感伤之关。感伤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通常以忧郁、缠绵、凄美、哀怨、悲凉等情绪散发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婉约之美。在这种独特的美感之下,常常隐藏着真挚的情感,且这种情感多来源于失去。诗中的感伤之美萦绕着诗人对于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对于未来的无限神往。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中,死亡是一个常见的字眼,或者也正因如此,她的诗中永远弥漫着哀伤的曲调。克里斯蒂娜用死亡来祭奠她幻灭的爱情,但同时,她的诗中也流露出爱与希望。或许是因为她期待着死亡可以帮助她摆脱宗教的束缚,与爱人在一起。克里斯蒂娜在她的诗中将爱和死亡相互融合,这或许也是向世人传达着爱是具有两面性的,不仅是明媚美好的,也有着失落和无奈;死亡也不只是冰冷的,也夹杂着温暖和希望。正如在她的诗《歌》中,第一部分仿佛向爱人交代后事,不必唱悲伤的歌曲,不必种植松柏和玫瑰,愿意就记得,甘心就忘记;第二部分开始述说自己将感受不到风雨,听不到夜莺歌唱,也许记得也许也会忘记。这简单的诗句中隐藏着淡淡的哀伤和期望。这首诗用死亡来哀悼逝去的爱情,既含有死亡带来的冰冷的感伤和绝望,也充斥着爱情的明丽与憧憬。

(二)冲淡之关。冲淡之美代表着质朴、清丽、淡泊和空灵的美感。其中有着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这种美感使文学作品余音绕梁,回味悠长。克里斯蒂娜的诗将这种美感表达的恰如其分。在她的诗中,总是能够看到在炫丽平静的表面下,若有若无的冲淡之美。使她的诗表达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感悟。在《妖精的集市》中,具有大量的描写自然的诗句,晴朗的夏夜,甜美的水果,这械斗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为宗教而创作的,受宗教影响,在她的诗中努力表现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宗教所赋予自然的道德标准之间的微妙平衡,在她的诗中,自然界绚丽多彩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神的启示。克里斯蒂娜在40岁的时候,患上了格雷夫斯氏病,病痛的折磨让她对于人世间的美与欢乐总是带有疑问,她觉得这时间的美好终将逝去,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了虚幻。因此,在她的诗中,一方面表达着世间的美好和情感的哀伤;另一方面又用宗教的思想否定这些美好,远离这些哀伤。她的诗将世界描绘的绚丽美好,对未来也充满热切的希望,但是表达出的意境却总是宁静悠远,情感淡泊空灵,如镜中月、水中花。

(三)含蓄之关。含蓄之美,顾名思义,指的是含而不露,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在克里斯蒂娜的诗作中,不可言说的就是她对于世间的爱与不舍。几乎她所有的诗作中都隐含着这一含义。由于,克里斯蒂娜总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她的诗中,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情感的向往总是委婉而含蓄的。她的诗中,几乎从没有直接地表露出对于爱情幻灭的哀伤和对于人世的留恋,而是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传递给读者。虽然没有直白的表达,但是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无奈和伤感。的不同,让克里斯蒂娜两段恋爱都无疾而终,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这种无法得到的爱、不能宣之于口的苦被痛苦的压抑着,但是一直存在。在她的诗中,淡泊里有着哀怨,明丽里掩着伤感,读她的诗,总是使我们感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

(四)朦胧之关。朦胧之美一般是指在作品中具有某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意蕴,使诗歌读来韵味无穷。克里斯蒂娜对于生命和死亡充满了矛盾,她醉心于大自然的美好,但是又觉得这美好的大自然是虚幻的。感官的美好和的矛盾让她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让克里斯蒂娜的思想飘忽不定,所以她的诗中充满了这种矛盾。含蓄的表达,优美的诗句,让她的诗具有一种独特的百转千回扑朔迷离的朦胧美感。19实际中期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动摇了人们的。克里斯蒂娜也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也导致了她对自己所信奉的信仰有了一些不确定,这些不确定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如《妖精的集市》中,是劳拉的堕落还是世界的堕落?这些都表现出对某些宗教观点的不确定性。宗教是克里斯蒂娜的精神依靠,但是这些不确定让她的信仰变得模糊摇摆,却给她的诗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篇9

梁启超曾说过,“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即李煜)”,这一观点,绝大多数人是赞同的,大抵是因为李后主之词多忧愁,后主“忧”是对故国的叹惋,是对“朱颜改”的叹惋,而容若的叹是对其妻的叹。不仅如此,两人在风节上也十分相似,李后主虽遭国灭,却不曾对北宋新君奴颜婢膝,没有唱过一句对新朝的称赞之词,而《虞美人》则是对故国思念的最佳体现;而容若则是以雄伟气势,写出边塞生活,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支小令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也写出了将士们的男儿之风,更是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叹。

纳兰词风一惯以“愁”灌溉,而愁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其妻卢氏以及与他一同“分享”成长中喜与乐的女子谢娘。谢娘是他的“初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初见时的美好,定格在心中,只可惜这份感情不被上天眷顾,后因谢娘受命被召入宫做嫔妃而夭折。之后,其父纳兰明珠则令容若奉父母之命完成了与卢氏这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起初容若对这个陌生女子,不闻不问,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卢氏不仅端庄淑德、善解人意,而且十分乐于与人沟通。于是日久生情,两人就这样真正的相爱了。但无人想到的结局却是卢氏在替他生下长子之后,便离开人世,这就给容若带来了莫大的打击。第一次青梅竹马的离开已令他伤心不已,当他从悲伤与失落中走出来时,其妻的离世,又使他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自尽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痴数春星。”(《青衫湿》)此词正是他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的至真体现。“近来无限伤心事”是因卢氏的离去而令他伤心不已,而“忽疑君到”,可见他内心尚不能接受卢氏离世的现实,以至于出现幻觉,幻想着卢氏依旧与自己生活在一起,而这也只有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念至深时,才可能出现的情景,大有苏轼之遗风,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感跃然纸上。这就是纳兰词无处不在的散发着“愁”的原因。

篇10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古今最寂寞的是内心满是伤痕,却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前几天在别人空间里,看到一个签名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我想就是那种寂寞。纳兰容若,一开始了解他,并不是因为他细腻的词,而是钟汉良演他的一部电视剧。那种忧郁,使我爱上了钟汉良,也爱上了纳兰容若。他最着名的词,大概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吧!其实是读了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才真正了解到这句话的内涵。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们记得故人微笑如水的样子,却怎奈人生已转变了初颜,沧海已成桑田。时间最伤感的莫过于此。不知道纳兰在写这首诗时,又是怎样孤单的心境,竟使百世之后的读者潸然泪下……

又不知怎么想起另一句话:“我等过沧海变成桑田,我等过地球换了容颜,最难等的却是,一句温柔的诺言。”等待也是一件很落寞的事情,有些人会一直在原地,细数落叶的悲伤,看世间繁华褪尽,却依旧得到没有答案的结局。叶芝说,这世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等待着的人,不会有眼泪,虽然世人也无法懂得他们的悲伤。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逢路不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那是等待的人和被等待的人结局。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会老去,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让人书写最苍凉的结局。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浙江上虞高一:陈欣

作文 zuowenk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