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酸碱盐范文

时间:2023-04-02 08:2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酸碱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酸碱盐

篇1

一、酸碱盐的构成及其判断

1.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二、酸(常见酸:盐酸、硫酸、硝酸、碳酸的化学式)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浓硫酸的稀释。

3.酸的相似化学性质(通性)(原因:酸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条件:①常用稀硫酸、盐酸;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但不包括K、Ca、Na)。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除锈)

(4)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NaOH+HCl=NaCl+H2O Al(OH)3+3HCl=AlCl3+3H2O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2HCl=MgCl2+2H2O

(5)酸+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AgNO3+HCl=AgCl+HNO3 H2SO4+Ba(NO3)2=2HNO3+BaSO4

三、碱(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钙(微溶)、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镁的化学式)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俗名。

2.碱的相似化学性质(通性)(原因:解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Ca(OH)2+CO2=CaCO3+H2O(检验CO2、石灰水变质的原因)

2NaOH+CO2=Na2CO3+H2O(烧碱变质的原因)

(3)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见酸的通性。

(4)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均溶于水,生成物符合复分解条件)(前溶后沉)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Na2CO3+Ca(OH)2=2NaOH+CaCO3 CuSO4+Ba(OH)2=Cu(OH)2+BaSO4

四、盐(常见的盐:碳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俗名、物理性质、用途。

2.盐的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条件:前换后,盐可溶,钾、钙、钠除外)

实验现象:

Fe+CuSO4=FeSO4+Cu 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2)酸+盐――新酸+新盐(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见酸的通性。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有沉淀)(前溶后沉)见碱的通性。

(4)盐+盐――新盐+新盐(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有沉淀)(前溶后沉)。

NaCl+AgNO3=NaNO3+AgCl Na2SO4+BaCl2=2NaCl+BaSO4 Na2CO3+CaCl2=2NaCl+CaCO3

五、离子的鉴别

CO2-3 的鉴别:盐酸(HCl)及石灰水(Ca(OH)2) 2H++CO2-3 ――H2O+CO2

NH4+的鉴别:熟石灰Ca(OH)2) NH4++OH-――NH3

H+的鉴别:(1)指示剂;(2)活泼金属;(3)某些盐:CO2-3 盐。

篇2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以理论为主

初中化学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所以要求以实验为核心展开教学,以使得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是,落实到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操作化学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之后严格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展开实验,使得化学实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也无法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缺乏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由于实验教学理念没有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就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于化学实验难以产生兴趣。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包括准备环节、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环节、对实验数学做好记录,这些内容在化学实验中都已经模式化,很难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高度热情。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其一,化学实验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师让学生针对化学理论知识展开研究,为实验分析创造理论条件。比如,在酸碱盐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于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酸和碱的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反应式等等都要进行学习。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实验环节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就可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寻求化学实验规律,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巩固作用。

其二,对化学实验中所遇到的难点要进行分化,以对酸、碱、盐的化学反应规律深化理解。比如,在溶液实验教学中,就是对溶液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包括溶液的导电性,对溶液中所含有的离子采用电离的方式使其自由移动并分离出来。之后,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将电离方程式写出来。

其三,探索酸碱盐的本质。学生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进行探究,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更为系统,并形成知识框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分层次展开,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就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将酸、碱、?}的共性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总结,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对于所遇到的问题独立解决的能力。

(二)构建教学情境展开实验教学

面对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化学教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知识需求角度出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构建教学情境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方法塑造教学情境,使得实验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模式呈现出来,诸如视频形式、动画形式以及图片和文字的配合,都可以避免让学生接触高危险性的实验,而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整个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要点展示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深化理解,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比如,初中化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酸碱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与实验有关的样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这些样品充分熟悉,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予以掌握。之后,教师就以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将化学溶液以及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就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进行知识对比,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存在偏差之处,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

此外,在教学情境中,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当学生观看完实验课件之后,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对化合物做出判断,属于是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还是盐、氧化物,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实验内容。

(三)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化学实验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性,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从书本中学习知识的单一化学习方法,而是懂得从生活中寻求化学知识、分析化学知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在化学实验教学汇总,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即知识抢答实验教学、分组讨论实验教学等等,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

篇3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方法衔接

执行新课程标准后的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和设置发生很大的改变,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是每个担任高一化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通过研读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对知识层次要求低,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详细研究化学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

通过详细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也进行很好的衔接,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有很好的衔接过渡。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区,如部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酸性、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

三、调查了解教与学的障碍,制定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 )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2. 应对策略:复习初中知识,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常采用的复习方法有: (1)集中复习: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2-3周的时间复习化学中的重要 “ 双基 ” 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如前面所提到的“盲点”)。

(2)专题复习: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的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等。

(3)穿插复习: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 “ 铺垫 ” 去获取新知识。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复习:化合价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

(二)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和实物直观教学为主,高中教学注重方法的点拔,以启发式、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2. 应对策略: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学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

2.应对策略。首先在上高中化学课开始时,结合高中教材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等,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其次,介绍学习高中化学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

总之,只有明确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准确把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制定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才能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转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

对于学生来说,高中必修化学的知识内容,比起初中化学来说,起点高,容量多,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习题难度也较大。虽然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已经注意了初高中化学整体性和连贯性,但初中毕业生要适应高中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高一教学的时候,适当地给予衔接和过渡。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根据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更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仅是“了解”,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还要求“掌握”和“运用”。要求学生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高中学习面的拓宽,出现了一些与初中的结论相反或者不符的结论

1.燃烧

初中知识: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高中知识: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如:钠在氯气中被点燃,2Na+Cl2=2NaCl。

另外,初中知识中讲解CO2不支持燃烧。但是高中学习了2Mg+CO2=2MgO+C的反应,可以知道,像镁这样的活泼金属起火是不可以用CO2灭火器的。

2.原子结构

初中讲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高中阶段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到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按阶梯状排列,有的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也可多于4个,如锑Sb、铋Bi、钋Po等,有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可少于4个,如硼B、氢H;同时会发现非金属与金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高中对于复分解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更系统全面的定义:生成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比如水、弱酸等),还有难溶性物质(即沉淀)。

4.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往往认为氢前的金属和酸反应只会生成氢气。在高中化学中,对于酸,要区分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反应并不产生氢气。如:Zn+4HNO3(浓)=Zn(NO3)2+2NO2+2H2O。

5.量比关系与滴加顺序

在初中,认为A与B反应和B与A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

在高中阶段会发现,反应的发生与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有关。例如:向稀盐酸中滴入碳酸钠溶液的现象是滴入后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的现象则是一开始不会看到有气体产生,持续滴入一段时间后才会看到CO2产生。碳酸根得到氢离子(H+,质子)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

高中的学习需要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和少量、过量的量比分析。

6.盐溶液的酸碱性

初中阶段学生认为盐的溶液都是中性的。

高中在学习了盐类的水解以后,学生会发现盐溶液也存在酸碱性,是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反应的结果。盐类的水解在很大程度上(但不是完全程度上)决定了其溶液的酸碱性。

篇5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知识具有起点低,落点高,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易混乱,易忘记,应用更难的特点。我发现,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虽差别不大,但学习酸碱盐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差异,不少同学开始对化学学习从束手无策到惧怕、焦虑、厌烦,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所以说,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于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是,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 ,教师便于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这一角度看,酸碱盐知识的教学在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破难点?

一 发挥新课程优势,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其次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习已知向注重培养能力、强调解决未知转变。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去分析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然后归纳出碱的通性,寻找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区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探究铁、锌、铜活动顺序或者探究碳酸钠与氯化铵的多种鉴别方法,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酸、碱、盐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教师要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主动去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去体验新知的获得过程。例如:在教学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时,我不是把检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下列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① 做碳酸钠、碳酸钙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② 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产生相同现象的原因。③ 猜想碳酸钾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实验验证。④ 归纳碳酸盐的检验方法。⑤ 设计并操作碳酸钠与硫酸钠的鉴别方法。

二 发挥酸碱盐知识结构和实验的优势,激发、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强的人,常会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地学习,把学习看成是内心满足而不是负担,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因此,把新课程理念和酸碱盐知识整合成学生倍感兴趣的认识活动,应是突破酸碱盐这个教学难点的行动策略。

1 利用化学美,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东西能吸引人的注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展示酸碱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美,使欣赏、追求、探索化学美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酸碱盐知识中蕴含的美有: ①实验仪器美 :玻璃仪器质地晶莹剔透,富有节律的运动变化,就象一件件工艺品,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优美等各种遐想。②实验物质美: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它的鲜艳颜色,多变的状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如:紫红色的铜、黑色粉末氧化铜、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③化学反应的动态美: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铁丝变“铜丝”、酸碱中和滴定时红色与无色的瞬间转变、碳酸钠固体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冲天豪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灰飞烟灭”,学生在兴奋惊叹之余,将大脑的思维引向深入,又受到美的陶冶。④化学变化的规律美: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蕴含着许多妙不可言的规律美。如:酸碱盐的通性及具有通性的原因,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置换规律,复分解反应发生判断规律和生成物的组合规律,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每一个规律可谓寓意深刻,以简驭繁,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又美轮美奂(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组合规律就像交换舞伴的交谊舞者),学生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过程。

2 利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能为我们解决生活难题,化学对我们很有意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已部分了解但还没了解或者很想了解但还没了解的事情最感兴趣,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联系,学生也有很多活生生的有关经验和疑问,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化学知识从生产生活中来,又回到生产生活中去。

篇6

一、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态度不端正。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化学已经没有计入总分。以至于在有些初级中学都没有给化学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态度,所以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视的程度就不够。学生认为化学成绩不是影响中考的主要因素,把化学归为次科或者是偏科。被动学习,通常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只要记起来就可以了,所以造成了学习过程中只听不问、只记不想的做法,养成了学习化学的许多不良的习惯。

2、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化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化学式的意义、酸碱盐的反应等。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够体会。而初中毕竟才一个学年,要学习这么多抽象的知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3、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差。虽然教材改革增加了许多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对待实验还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心态,对高中的实验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衔接过程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刚进入高一的第一节化学课的重点不是复习,而是强调高中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改变已有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提醒”不只是一节课的事情,而是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他们自发地学习化学。

2、复习理论知识。

虽然在高一必修一的教材中有穿插复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形成体系,对学生复习初三基础知识造成困惑。所以个人认为准备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下:

(1)复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意义(大约2节)。

(2)复习原子的构成,从原子核的构成到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从核外电子到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和化合价的判断、化合价的规律、顺口溜等(2节)。

(3)复习1-18号元素的符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来书写化学式,并通过物质的构成来判断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1节)。

(4)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方法以及表示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节)。

(5)复习O2、H2、CO2等物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实验基础(2节)。

(6)复习酸碱盐的性质(3节)。

(7)小测及评讲(4节)。

有针对性地从微观结构开始复习化学用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对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那就是高中化学有要求而初中课本不作掌握要求的内容。比如:氧化物的类别、酸、碱、盐的概念,同素异形体等等知识应该再做适当的补充说明。要做到这些,建议高中教师应该去通读初中化学的课本和大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适当调整高一必修一教材的教学顺序。

(1)将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知识放在第一单元之前来学习。

(2)把第一单元里的《物质的量》移到第二单元《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之前学习。

(3)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习之前应该复习初中的实验基础。

操作,有条件应当准备一两次基本操作的学生实验。

调整以后必修一专题一的内容就变成了:原子结构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量的关系配置溶液。

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与衔接了初中知识,并且把“物质的量”这个难点往后推移,减轻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就开始出现“畏难”的情况。所以做适当的调整,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善用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开始会以“看热闹”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实验,那我们就在实验教学的开始以“魔术”(一些课后兴趣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件事、一句话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爱”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5、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物理教学;学科联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之一:“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

“物理和化学不分家”,有些城市就将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并为“科学课程”。南京地区初三化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初中物理使用的是苏科版教材,二者在很多内容上都有交叉重叠,也有少数不尽相同的内容。

1 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学有联系的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著名的“同化理论”创造人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学初三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积累了很多化学知识,表1中列出了苏科版《物理》比人教版《化学》先学习的知识内容。

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地重组和整合,必要时可以改变原有教材的教学顺序和内容,把时间花在更需要的地方,以便提高教学的效率。下面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内容阐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相关改进。

1.1 物理性质

学生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单元、第六单元中重点学习过“物质的物理属性”,其中包括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等,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中又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这些知识。化学教师应该了解这点,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时更正为“能初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避免无谓地重复,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同化新知识。

1.2 分子的三特征

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之前,学生在“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册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超级电子显微镜获得的碳化硅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用鼻子嗅气味鉴别醋和酱油”、“酒精和水的混合”等等事例重点学习过分子的三特征,所以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分子的三特征应尽量简化处理,可以通过球棍模型或者动画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强调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组,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突出教学重点。

1.3 原子的构成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初三《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的教学重难点之一就是“原子的结构及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在初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这部分内容中,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原子的结构,还把探究微观粒子的历史人物从汤姆生到卢瑟福都比较系统地列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储备,化学教师可以借用物理书上的“卢瑟福用巧妙的实验方法收集到原子内部的信息”这句话作为这节课的引言,把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故事结合图片或动画娓娓道来,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实验的三个现象。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物质的导电性

在“苏科版”的初三《物理》上册85页,书中提到“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并且学生通过相关习题强化巩固过溶液的导电性。这对初三化学“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是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所以化学课上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换个角度从微观解释酸碱溶液导电的原因,在这里甚至可以把教材内容灵活处理一下,将盐的概念提前到这里,便于酸碱盐知识的对比,这样的更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系统化。

1.5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学习中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个因素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量的大小,而保持其他量不变,从而确定这个因素是否影响实验结果”,并且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很多初中物理实验中,学生曾多次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物理实验方案,对这个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化学教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涉及到有关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时,比如在实验“CO2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变量、设计实验,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2 初中物理中值得商榷的内容

由于学生知识所限,初中物理教材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严谨的知识,化学教师要及时更正可能有的前概念,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混淆。

(1)对于“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学完初二物理后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在进行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时,必须强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粒子构成”,必要时可以展示相关的球棍模型或者图形予以强化更正。

(2)对于“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苏科版”的初二《物理》下册是这样定义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如碳原子构成的金刚石就是一种单质。”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对于“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的定义有些狭隘,因为有些化合物和单质根本不存在分子,比如常见的氯化钠及金属单质。所以初三化学中并不需要从微观角度给化合物和单质下定义,只要求学生会辨别化合物和单质的微观图示。

其二,对于“单质分子”,物理书中出现了“金刚石分子和石墨分子”,并且注明“这些就是碳原子构成的不同结构的单质分子。”这样的说法在化学上是不准确的,因为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存在单质分子。所以我们化学教师在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讲到碳单质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纠正学生这种错误认识,强调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初三化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学生学过什么、知道什么;不仅要加强初中化学和物理、生物、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应注意化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沟通“教与学”,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全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教学共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九年级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八、九年级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模式 创新

复习课,是中学各学科重要的教学课型,这种课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好的复习方法,可使学生在认知和掌握知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在初中化学中考前复习中,老师要做好两点:一、让学生对初中阶段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归纳梳理,让其有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二、让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专题导学案的设计与利用,对初中化学进行综合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复习动态,便于老师巳辈孤,及时调整复习的进度,改进教学的方法。

一、树枝状分布图的导学案复习模式设计梳理知识

―直以来,大多数化学老师的中考复习,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知识到知识,机械的按课本章节知识点顺序复习教材;学生感觉复习知识的枯燥,厌烦情绪浓,复习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合理的设计复习导学案模式将会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更是有效复习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譬如:在酸碱盐的复习中,由于酸碱的化学性质彼此之间相互牵连,关系复杂,而课本是把他们彼此独立开来分节学习,所以每一届学生学了后没法完成酸碱盐的习题。那么复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导学案从物质分类入手,物质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酸、碱、盐、氧化物;氧化物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然后再重点通过分布图。

理清酸碱盐及氧化物单质之间反应关系,从而掌握好它们的化学性质,复了知识点的复习,更重要是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更能轻松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抓重点、释疑点专题导学案设计指导

初中化学知识点很零散,特别是第七章酸碱盐,概念、性质、实验特别多,所以在复习时除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中考要求,在复习导学案中要有侧重点,释疑点的设计,讨论等,然后还要有针对性的专题导学案的设计练习,论讨。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怎样呈现这些问题?怎样排列这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会产生哪些课堂生成,教师怎样处理这些生成?哪些方法更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最后还要预y一下,问题容易是否适中,能否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等。

如在通过树枝状对酸碱盐概念的树立之后,因为本章中考的重点是酸和碱,如果我们像传统方法那样,把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一条条罗列出来,学生会苦不堪言,厌烦情绪陡生:那我们导学案设计不妨新颖点,设计用盐酸作为“探险队员”来一次化学迷宫的探险,吸引学生眼球。这种做法让学生通过走迷宫的游戏活动参与学习,并写出能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知不觉的让学生应用、掌握酸喊盐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学的生动,学的主动,更能体味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三、复习导学案设计新颖的学生实验

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心智发展还很不成熟,再加上紧张的中考复习,注意力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集中,思维疲劳、厌学等极端情绪都会从出不穷。因此,在设计复习导学案时,更要注意在学生思维倦怠时适时地设计能引起他们思维兴趣的活动一一学生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譬如,在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新颖的学生实验,将一小块金属钠放进盛有小于三分之一容积的硫酸铜溶液的培养皿中,观察现象;然后探讨为什么钠融成一个火球在液面上游动?蓝色溶液中出现了蓝色沉淀物,甚至有少量的黑固体?却没有红色铜物质生成?从而拓展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三种金属的特殊性。

在紧张的中考复习中,巧妙增设有趣的小实验,即锻炼了学生的东搜能力,也感受到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喜悦,这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中更能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在观察到新的现象后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思维的、灵动性,最终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明确目标

教师应根据情境创设的气氛和复习的内容,恰当的引入复习目标,复习目标一要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二要抓住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出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容量、提出时机适中的高质量问题。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明确专题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能进行表述和记忆。简明扼要的点拨,是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复习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复习的重点,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复习、小结,并用自己所总结的知识去解决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运用创新

在夯实知识、方法内化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归纳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如在复习“金属材料”时,当分析铁生锈的条件后,可让学生思考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让旧知萌发“新意”,让老题再生“新知”,将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特别要注意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素质,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运用创新能力的养成与学生能否自觉、主动、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有着必然的联系,运用创新能力愈强,学习效率愈高,学习方法也随之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才能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复习课的教学,并不是新瓶装旧酒,只要注意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课中,通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生疑、合作质疑、归纳释疑、分析类比,融会贯通、运用创新,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化学复习过程是一个即繁琐又需要独特创新设计的教学,复习导学案对于学生回顾和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重点、疑点专题导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在中考复习课堂上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如果教者在中考复习活动中,能坚持不懈创新设计复习导学案的模式,不断强化重点,探讨疑点,巧妙地优化实验,让复习的教学内容在循序渐进中向前推进,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真正实现高校课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应用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则是一节成功化学课的关键。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对他们而言,化学学习既陌生又新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导入阶段就要增加他们对化学的亲切感,并加强他们的新鲜感,引起其好奇心,全面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为一节成功的化学课奠定基础。

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引入学生平日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赋予不同的化学内涵,能够成功构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冲突,打破原有的知识平衡,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分子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了几个生活实例:炒菜的时候,浓郁的香味能传的很远,但是菜凉了,香味就淡了下来;将糖溶解在热水里的速度要远比溶解在冷水里快;在杯子里滴入一滴墨水,很快整个杯子里的水都变了颜色。这些实例学生都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只是从感性上认可了这些事实,却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当我告诉学生这些现象都与今天所学的内容息息相关时,他们立刻产生了好奇心,急切地想解读现象背后的化学奥秘,求知欲高涨,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生活化问题促进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思考,并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输出过程。可见,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要具备启发性,还要兼顾趣味性,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趣味性的趋势下自主探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生活化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且这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学以致用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生活化问题,拓宽教学思路,也让学生的思维在灵活的问题的引导下充分发展。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笔者利用三份紫甘蓝菜、一些白醋和一点纯碱作为课堂教学道具,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实验,我在其中的一份紫甘蓝中滴入几滴白醋,另外一份紫甘蓝中则加入纯碱水,最后一份加人清水。很快,三份紫甘蓝的颜色出现了差别,加入白醋的那一份看起来愈发鲜红发亮,加入纯碱水的则颜色偏蓝,加入清水的则没有变化。原本相同的紫甘蓝却因为加入了几滴试剂而变得颜色迥异了,根据这种现象,我提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促使紫甘蓝变了色?然后我提醒学生从分析三种不同试剂的酸碱性人手,很快,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轻松解决了问题。

三、生活化讨论加强沟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能提供很好的师生、生生交流机会,而且相互讨论还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难题,促进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化学课堂生活化当然不能错过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提出一些有深度的生活现象和复杂的生活难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对生活的关注相互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整合知识、迁移运用的目的,在共同解读生活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酸碱盐之后,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认识,我请学生就土壤的酸碱性展开讨论:土壤的酸碱性对本地区的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怎样测量土壤的酸碱性?怎样改良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呢?请通过讨论制定一个可行性方案,写出具体步骤,并给出相应的化学依据。这个问题看似比较复杂,实则就是对酸碱盐这部分知识的简单应用,学生的讨论热情也很高,很快,各个小组便通过合作给出了自己制定的方案。

四、生活化作业指导实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也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布置大堆的书面作业,诚然,书面作业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形式单一的书面作业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降低学习热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业的形式应该尽量多样化。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实践性强的生活化性作业,利用生活实物开展小实验,设计优化生活小方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后,我请学生回家用鸡蛋壳和醋酸做实验,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在学习了金属的防护后,我就请学生观察自家的哪些金属用具比较容易生锈,探讨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制定防护方案;这些生活化作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复习了已有知识,还经常会意外地发现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丰富了课外知识。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情境导人课堂,生活化问题促进思考,生活化讨论加强沟通,生活化作业指导实践,用丰富、鲜活的生活内涵给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让化学教学在生活的滋润下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毛金津。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周刊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2

篇10

一道鉴别题引发的实验探究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

“意象法”解开散文阅读的一把钥匙

考生如何应对中考中的网格问题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解题策略初探

紧扣文体术语,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

从中考试题谈《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中考中有关圆的旋转与滚动的问题赏析

例析数学中考命题特点与复习启示

浅谈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例谈中考数学选择题的求解策略

例析数学中考填空题、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试题中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中考网络题的考查类型及掌握方法

揭开古诗词比较阅读的神秘面纱

敬畏生命——和谐教育的伦理基础

中考物理探究题命题类型与解题策略

例谈初中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方法略谈

中考英语作文“抢分”写作技巧

新常态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巧用轴对称解决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摭谈中考说明文阅读重点及答题技巧的把握

例谈电学试题解答的思路剖析

浅谈阅读理解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对初中化学两个实验的创新改进

例析数学中考的社会热点型试题

中考试题中有关酸碱盐的考点解析

中考物理估算题类型与解题策略

中考物理图表类信息题的解题策略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之策略和前瞻

论比较法和归纳法在初中化学的完美结合

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定量认识思维能力

矩形的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掌控能力探讨

对初中学生订正英语错题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如何提升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中考英语阅读命题走向及解题策略

浅谈化学反应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技巧

初中物理教学落实科学探究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成语运用正误辨析类试题解题指导及演练

逆向思维在初中化学问题解答中的运用

一道有关角平分线问题的解法分析及应用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主动参与式物理中考复习课的有效学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