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5 01: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梅花的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篇1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美学 进程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师生双向和谐体验古诗词的活动,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情绪体验。古诗词教学应该成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从而达到一种追求美感与美化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教学受众的美感是美学化进程里的关键一环

古诗词美学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给学生美感,美的熏陶,感染和体验,从而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古诗词在审美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学生的能动的审美,没有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古诗词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唤醒学生的审美心态,根据美感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启发,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

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应有情感的参与。“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就得不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美就美在一个“情”字上,它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感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方式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火花,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

在古诗词美感教学操作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如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屏幕上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乡思母,残月念子归乡等配乐画面,极其生动的创设了该诗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发展。使学生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二、施教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上必须为美学化进程提供质量保证

古诗词的精炼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一章。从诗三百,到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饱含感情的作品,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其情真挚动人。面对着优秀的文化财产,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教好它。因此在古诗词教学里需要教师的提供多种条件和措施来完成美感的教学。

从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来看,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应自由驰骋,应有开有合,控制适度,收放自如,优化语文古诗词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古诗词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要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要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就形式而言,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美,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不乏于教材。罗曼.罗兰说:美是到处都有的,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对美的发现。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教材中捕捉和发掘美育因素,借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重视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熏陶感化美的作用重在教者。

三、诗歌教学美学化的形式是架在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要把握走入古诗词教学的方向。诗歌形象的方向。“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体验,一般暧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体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需要寻找学习诗歌的语言的途径。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那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地雄奇景象。同时抓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趋向。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四、诗歌美学化教学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语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活动的行为,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的历程》2001.3

篇2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设计;思路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只有学会了学习和调整才能适应社会,于是,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在此背景下综合性的学习应运而生。综合性学习以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氛围,提供多种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来代替以往学生纯粹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教学作为媒介,重视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社会实际、学生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以专题为主题,以活动为首要手段,借用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当以以下几方面为基础。

一、“三维”目标的整合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综合体,而不是单独存在无相关联系的内容。知识的发生和能力的产生过程中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过程不是分步骤形成,而是相伴而生的。教师应该首先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再去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而是要有机结合、全面涵盖,穿插而行。

二、学科内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展现语文知识的综合全面应用,努力提高学生听力、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加强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口语交际“秋游”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确定适合秋游的地点,讨论秋游所需要携带的物品,欣赏秋天的美景,自己动手画一画,夸一夸美丽的秋景,写一写秋游体会等教学活动,师生一起讨论、分享,用这些活动来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学科之间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经过语文与音体美、思想品德、数学、信息技术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全面地学语文、用语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固定的繁琐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激发兴趣,激励、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综合而全面的运用。例如,《梅花魂》教学中,不妨参考布置以下作业:

1.查找关于梅花的艺术作品,自己试画一幅梅花的图画。

2.学唱歌曲《红梅赞》。

3.搜集拥有梅花精神的革命人物故事。

4.积累描写梅花的古诗词。

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仅考虑到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还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想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这项工作,并非重复机械的读写就能敷衍了事,而是必须运用语文知识和其联系的学科知识共同来实现,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整合

文本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紧联系是综合性学习的另一个特点,地理知识、民俗风情、历史事件、国内及国外新闻以及平常生活遇到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手段,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范围与实际的范围是一样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情、实地环境,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3

一段课程,让我走过诗意四季

乙未年(2015年)的冬至那天,我们终于走上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农历天空下的古诗词”之旅。这是我和雨滴班的孩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我们从姚合的《冬至日》开始――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是啊,这一天,太阳将向着我们回归,

白昼渐长。于是,我们一起绘制“九九消寒图”,为生活增添一抹温暖、幽香与期盼――当梅花怒

放的时候,春天也便来到了我们身旁。

立春,我们约定“从今克己应犹及”;雨水,我们探寻“最是一年春好处”;惊蛰,我们相遇“向风却是最先迎”……于是,有很多的期许,有很多的愿望,有很多的梦想就这样破土萌发!

粉面桃花,绽放在我们的心中;国色牡丹,惊艳于我们的眼前;劲挺翠竹,摇曳在我们的思里;映日荷花,吐芳于我们的指

间……还有端午“竞渡争先”的精神,也一并带给我们更多信心与力量。叩问、理疗、成长……是啊,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暑假后,我们从“白露”继续航行。中秋月,我们唱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伴着这样的吟唱,这皎月也便活在了孩子们的生命中了吧。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十里飘香。直到今天,桂花的幽香似乎依然在鼻尖萦绕。转眼间,霜降节气到了,万物萧瑟,唯有傲放。饮菊,画菊,仿写菊诗……于是,我们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啊,“不是花中偏爱菊”只因“百草摧时始起花”。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谁言冬日最萧条?于是,我们一同走入了“可怜冬景似春华”的冬天。与“冻笔新诗懒写”的李白不同,孩子们仿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于是,“冬天”“雪花”便成了一首首的诗行绽放在我们眼前。

冬之韵

云凡真

菡萏已残菊消容,

西风吹响杜蘅薨。

最是一年寒冷季,

孤僻之心无人懂。

清之雪

云凡真

■白清寒如璨冰,

苍山之顶地之灵。

梅必退让三分白,

但却胜出一段香。

难忘“小雪”节气里应景的雪,的《沁园春・雪》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壮美河山的豪迈,更有对于人生、对于明天的思考与憧憬!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我们读起了“离别”主题的诗词。八首“离别”,不仅仅让我们重温着一段段醇厚、真挚的友情,也让我们想起了这一年的“春夏秋冬”,这一年的“风霜雨雪”……

于是,我们在丙申年(2016年)的冬至,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穿越二十四节气,我们彼此生命陪伴,一同描绘着一段别样的风景,书写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熟悉的教室里,孩子们唱着李叔同的《送别》,我看到有不

舍、有留恋、也有欣然与微笑。是啊,离别意味着开启,我们告别了一年的“农历天空下”,因为编织――和当下、和生活、和生命的编织,这些诗词,已成为一粒粒种子,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真的要说再见了――

难忘每个周日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完成一周课程资料后的喜悦;难忘每次晨诵后,将孩子们的生活编织进仿写小诗,和孩子一同分享的惬意;难忘将班级的故事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看到孩子们悄然成长的那份欣慰――

一段课程,我们整整走了一年。

由此,我和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个人,让我遇见成长之美

“我想取的,是在时间的流里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也许,它们相对于自己来说,更有珍藏的意义与价值,更耐品味,滋味悠长。”这是我在5月“乡村新教育专题研讨会暨全国新教育焦作开放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一段话。

从接到硕果老师的短信开始,我便在心中装下了这件事――“探寻乡村教育的突围之路”焦作开放周活动。从研究室秦老师那里得知给我的报告设定的主题是“x和写”的时候,我便开始构思,列出简单的提纲,并从自己的“行走”中陆续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这个任务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头。直到抽时间开了班“夜车”,将初稿写好,发给了秦老师之后,才稍稍感到了几分轻松。

很快,我接到秦老师的短信,让及时和飓风大姐联系,因为飓风大姐要在出发来焦作之前给我们简单说一下稿子,然后是我们的自主修改,并希望可以在她周日晚到后,看到我们修改过后的二稿。这样,在周一和我们一同磨稿的时候,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拨通飓风大姐的电话,略带沙哑的声音,陌生却又熟悉。“好有诗意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那亲切的声音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耳边,铺展于我眼前。

“这是你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你最大的缺点。”飓风大姐上来便一针见血。心头瞬间的阵痛之后,我很快便镇定下来,跟着飓风大姐的思路走着。“稿子中少理性的东西,教室里的东西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传递给孩子们的。”飓风大姐希望我将稿子中的诗性收一下,增添理性的思考与概括。比如,读书节后的启发,家长卷入共读方法的提炼,激励孩子们持续阅读的策略,孩子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孩子们的行动有什么样的变化?阅读过程中,读写如何与生活结合,与生命成长结合?如何实现生命在场?师生共写的东西是如何“活”出来的?

……

说实话,听了飓风大姐的建议,感觉要对这个稿子动“大手术”了。于是,一块石头再次压在心头。

理性的思考、凝炼与提升。于是,我把记录了飓风大姐建议的纸条放在电脑旁,反复地看,对照着自己的稿子,一点点试着修改。

为了更安静地工作,周日我到学校。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我独自一人再次修改自己的稿子。直到对稿子比较满意,并完成了PPT的制作,将二稿发给了飓风

大姐。

周一早上,我如约找飓风大姐磨稿子。风尘仆仆的飓风大姐一边让我先坐下休息一会儿,一边忙着给我温水沏茶。

飓风大姐肯定了我的二稿。然后我们坐下来,一点点开始说稿子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读的过程中写,就要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何时写的问题。显然,我的做法是“少而精透”的,是教师的示范,是“心发感动”与“生命契合”时再写。而这些都需要在稿子中呈现出来,便于大家借鉴学习。

比如,当自己的书写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之后,孩子们、家长的变化是怎样的?也许,没有刻意地追求,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家长、老师,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也应该交待清楚。

……

就这样,从9点多,到11点半,两个多小时,飓风大姐再一次领着我对稿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推敲。

中午,再次对稿子和课件进行调整!晚上,继续找飓风大姐试讲稿子。飓风大姐又针对三稿中不足的地方逐一梳理,切磋琢磨。比如,节奏有些快,板块之间的停顿应该再清晰些;几个生命故事内容呈现的方式,“每周期语”和“一周飞鸿”课件的美化……课件制作遇到了拦路虎,飓风大姐便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一点点教,为我演示,帮我完成。那样谦和慈爱,那样精益求精,那样激情澎湃!

飓风大姐反复提醒我要将最终的文字稿给她,她第二天的点评时要用到的。好一个尽责、守业的飓风大姐!

离开宾馆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街上,灯火阑珊,我却没有丝毫困意。回到家,对稿子、课件进行最后的完善,当我将最终的四稿以及课件拷贝到优盘里,合上电脑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5点半起床,再次将稿子检查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洗漱后,便忙赶到车站和硕果老师会合,乘车到武陟会场。

路上和同样找飓风大姐磨稿子的毛莹老师聊天。毛老师说,飓风大姐对她太好了。

我说,怎么个好法?

“从来不着急,不认为我什么都不会……”

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种子研训营学习时,在讲台上那个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飓风大姐。台上、台下,昨日、今朝,真是判若两人。

会议间隙,飓风大姐见缝插针,给我们谈高年级的共读问题。飓风大姐建议我们读《草房子》和《影之翼》。一本书,一学期的精读恐怕都不够呢。“时间很宝贵。”飓风大姐一直对我们说,“有时间大家就坐在一起,我们可以多聊一会儿。”可是,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话题未曾深入,便需要乘车到学校参观了。

回来的途中我还在想,要不要找飓风大姐继续我们的“共读”题。我知道,对于飓风大姐来说,她一定是欢迎的。可是,我又实在是不忍心,因为听毛老师说,昨天,飓风大姐也就是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也许,没有了我的讨扰,飓风大姐晚上可以稍早些休息。这样想来,也便打消了去找飓风大姐的念头。

对于工作,飓风大姐是挚爱的,近乎于狂热,一谈到工作便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这就是一个生命的真实,是生命的一种在场。因为在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上与飓风大姐的不同,这次开放周稿子的打磨总是磕磕碰碰的,好在有飓风大姐帮忙。

直到我读到了飓风大姐2015的年度叙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姐要将自己重新打碎,零落成土,化为春泥更护花。

飓风大姐是新教育的贵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本书,让我沐浴教育微光

一本书对于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它见证着一种可能,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可能。正是这样的可能,使得我们不再迷惘,即便今日雾霾纠缠,我们依然目光如炬……

从2016年8月21日接到新网师韩老师的电话开始,我便着手准备共读。中间和花王老师交流了几次,并尝试对我负责的“养育孩子”这一章撰写授课稿。

我在网上购买了《夏山学校》《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夏山学校毕业生》等共读书籍,撰写了万余字的备课资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是如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反复阅读着《夏山学校》,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游历与涤荡。

对于自由,对于自由孩子的养育,我越发觉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虽然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因为我知道,任何改变都不是等待而来。

于是,我不觉地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一间教室开始,“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我希望孩子们的“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那天,再次收到韩老师的短信:“齐老师,您好!明晚19:30在新网师课堂恭候您。”我心里暖暖的!我想,这就是新网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分享,还有朋友的彼此慰藉。

2016年11月29日,终于在新网师《夏山学校》共读课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7:30,在大家

的问候中,我们准时开始了“夏山

之旅”。

可以看出,大家对于阅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书中谈到的一些话题,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对于自己尚未觉醒的地方也能够积极进行反思。虽然我一直在注意着授课的时间,努力做到张弛有度,但是,在授课的后半段,时间还是有些紧张,于是不得不及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授课的节奏也有些“手忙脚乱”了。

好在大家都是怀着一颗包容的心而来,21:30,当我们结束授课的时候,鲜花与感谢齐飞,掌声共赞扬一色。于是,几个月的惦念终于暂时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

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打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很多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总可以通过作者的记录与思考实现与自己认知的及时对接。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营养的补给。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呆在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封闭的校园,营养的贫乏造成了我们成长中养分的补给不足。因此,读书、思考,特别是集体的共读,更能够帮助我们在“众人拾柴”中,看到智慧的火焰,汲取心灵的温暖。

“我们没有书,也没有金科玉律,更没有权威。我们只有对孩子有信心的少数家长、医生和教师,决心不以错误的干扰阻止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我们也只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寻求者。”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关于“养育孩子”,关于《夏山学校》,更多的智慧在民间,在你我手中,在大家心里,在我们新教育人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求索之中。

感谢这次难忘的共读之旅!

用“一段课程”“一个人”“一本书”来记录自己一年的经历,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可是,我们的教育生活原本不就是简单、从容的吗?

如果说,这一年自己还幸运地拥有哪些故事,捡拾了哪些美好,也许,下面的这些也可以算作自己生命留下的印迹:

雨滴班开启了“挑战不可能(2)”的征程,“万条成语”的诵读与积累;参加新教育晨诵读本“思与行”的部分编写;我被评为2016年度新教育榜样教师;生命叙事剧《夏洛的网》终于和孩子们相

遇,孩子们自己完成剧本的编写与演出道具的准备、排练,最终将一个隽永的故事化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依然在“想象节”中创造着,玩陶泥巴、设计门票、创意纸条、拼图大战。

新的学期,我们将继续挑战“万条成语”,做事有始有终;重温“唐诗三百首”,实现温故而知新;完成《影之翼》《草房子》的共读,真正“把一本书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