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郭先生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4 22: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东郭先生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东郭先生的故事

篇1

1、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时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分辨好坏,帮助应该帮助的人,不应该去联系像恶狼一样的人。否则好心没有好报,给自己带来一些没有必要的伤害。

2、“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 “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是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舞蹈艺术有舞蹈艺术的形象,舞蹈音乐有舞蹈音乐的形象,二者结合形成了舞蹈这一神奇的艺术,她既是流动的画卷、吟诵的诗歌,又是可被聆听的交响音乐。在享受舞蹈美的同时,人们既能看到画面的壮观,又可读到诗歌的韵味,还可听到音乐的奔泻,所以神奇。因为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包含很多,研讨的东西也很多。本文就舞蹈艺术形象和舞蹈音乐形象两者统一问题,说点沮浅的认识。

一、舞蹈艺术形象

舞蹈艺术形象是由舞蹈的文学形象和舞蹈的表现形象相结合形成的。大家都知道,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姿态的表演,再通过眼、脑、心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思考与体验,用精炼的形象和技巧,集中某些特点,叙述和塑造一些有个性的人物和故事,而当这些人物和故事产生舞蹈诗、舞蹈小品、舞蹈剧的时候,舞蹈艺术形象就展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了。

在舞蹈艺术形象产生的过程中,舞蹈的文学形象极为重要,什么是文学形象?说白了就是舞蹈的文学剧本,它和舞蹈中的音乐一样,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不仅仅是用肢体语言来表演,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文学性。文学,她是诗歌、小说、散文;舞蹈,她是人体、动作、姿态。舞蹈表现要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提炼一种内在的思想、深沉的涵义,还要有可舞性。在舞蹈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舞蹈的文学性占据主要位子,有时候不光是对日常生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舞蹈文学性的理解,如何让舞蹈艺术形象具有文学性,具有深刻的意境,具有较强的感召力、生命力,那就要善于把握日常生活中的亮点,到人们的情感世界中去寻觅、发现,展开遐想与思维的翅膀,去获取灵感,产生激情,让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唯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学性的舞蹈艺术作品。

在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同时,舞蹈的表现形象也是舞蹈艺术的一个要素,她是在舞蹈文学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舞蹈家的直观感受,以人体动作的色彩、线条、神韵作为手段,来渲染和表现主题,吸引人们对生活情景的自由联想。在舞蹈艺术作品中,舞蹈表现形象的情感活动为主体意识,通过客观规律,通过各种技巧的走向,在表现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把情感活动提升到第一位,由它来左右舞蹈构思和创作,要真正达到表现形象的深度,必须从认识上通过形象思维,在舞蹈家的表演中塑造真正的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形象,而这种形象的产生是建立在舞蹈文学形象的基础上的,从而达到与舞蹈文学形象的有机结合,产生舞蹈艺术的艺术魅力。

二、舞蹈音乐形象

舞蹈音乐形象是由主题音乐形象和情绪音乐形象相结合而形成的。舞蹈音乐形象,在舞蹈艺术中同舞蹈文学形象一样的重要,是舞蹈中的主心骨,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没有灵魂和色彩的,因此舞蹈更需要有有声的音乐来依衬。说到舞蹈音乐形象,首先是主题音乐形象。主题音乐形象是在一个舞蹈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主线,舞蹈的表现形象是沿着这根主线并在文学形象的支配中进行拓展延伸的。主题音乐形象是非常明朗,她是舞蹈文学形象的解释,观众通过听、看来享受舞蹈艺术。在舞蹈中主题音乐形象是多种的,作曲家是根据舞蹈文学形象提供的文学内容进行创作,不管是舞蹈剧、舞蹈诗,还是舞蹈小品都有主题音乐形象,这当中包含着情节、人物、故事叙述的内容等等,英雄人物有英雄人物的主题音乐形象,反派人物有反派人物的主题音乐形象,主要人物有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形象,一般人物有一般人物的主题音乐形象。如芭蕾舞蹈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有洪常青的主题音乐形象,吴清华有吴清华的主题音乐形象,南霸天有南霸天的主题音乐形象,其他如《白毛女》、《沂蒙颂》等也与此类似。而情绪音乐形象则不同,情绪音乐形象是在主题音乐形象的发展中行进的,情绪音乐形象包括很多,如激烈的、缓慢的、快乐的、痛苦的、美好的、丑陋的、抒情的、发泄的、庄严的、豪放的、喜的、悲的等等,这些都是在主题音乐形象的空间中,根据舞蹈表现形象的需要对舞蹈艺术进行丰满,使舞蹈的形象更具典型化、个性化、更具强烈的艺术感召力。主题音乐形象和情绪音乐形象结合,形成整个舞蹈音乐的形象,然后与舞蹈艺术形象结合一体、才能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

三、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形象的统一

前面说了舞蹈艺术形象和舞蹈音乐形象的粗浅概念,下面说说二者之间的统一。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其舞蹈艺术形象与舞蹈音乐形象应严丝合缝、珠联璧合,这样才能使人们对舞蹈这门综合艺术,达到更深层的了解,并为她那超越寻常的艺术魅力而陶醉、倾倒。

篇3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化,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观察变得敏锐,想象变得丰富,思维变得活跃,情绪变得高涨,使学习活动有生气、有成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习的效果与兴趣的浓厚程度是成正比的,兴趣越浓,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并巩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自然和谐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如果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活跃的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自然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切不可忽视爱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爱是师生关系的剂。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没有爱,海伦・凯勒不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学生往往是爱哪位老师,就对哪门功课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新颖有活力

说:“我们的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在教学活动中,切忌“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兴趣可言。为使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新颖性,让学生有新鲜感,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思维活跃,思路广阔。

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而不再是做一名“忠实的听众。”我在讲授《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充分给学生一个展示表演才能的机会,让学生按挂图内容进行表演,他们将东郭先生的愚蠢,狼的凶恶表现得栩栩如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都跃跃欲试,能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最后我问:“东郭先生收拾好东西,赶着毛驴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又跑来一只狼……”让学生们说说东郭先生会怎样做,把发散思维较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既训练了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对凶恶的人是不能讲仁慈的,这节课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使学生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改变教学顺序,一成不变只会让学生厌烦。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采用举一反三法。教讲述一段,半扶半放学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其余的段落让学生自己学习。《凡卡》一课,理清脉胳,抓住线索,弄清哪些是信中内容,哪些是凡卡的回忆,让学生说说凡卡给爷爷的信能收到吗?爷爷会接他回去吗?进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体会到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景阳冈》一课,采用重点突破法;《种子的力》一课直奔中心,抓住“力”字层层深入,明白种子的力实际指爱国的、进步的、抗日的力量。

再次,教学手段要有直观性。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具直观,声像直观,板画直观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如讲授《舍身炸暗堡》一课时,观看《》的录像片,让学生体会英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两端同时凿进法”和“中部凿进法”的示意图以及“人”字形线路,从而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精神,运用实物,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兴趣。如认识蔬菜、水果等。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板书的作用,往往用板书来展示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运用表格分列出地道的结构和特点、作用及有关语句。有时,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小女孩第一次划着火柴,看到的情景及产生此景的原因,由老师总结,其余几次擦燃火柴的情景由学生完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热情关怀学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剂,教师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积极情绪,相反,当一个学生从心理上和任课教师有抵触情绪,那是时决不会学好这门课的。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从学习上,生活上关怀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在教师身上感到温暖与亲近。

篇4

小学生感恩故事演讲稿(一)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过许多与感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樵夫在山里遇到一只老虎,老虎向他张开了大嘴,但是却没有咬他,只是用眼睛看着他。樵夫发现老虎的嘴里嵌着一根木刺,明白这是老虎在向他求助。最后他大着胆子把手伸进虎口,把木刺拔了出来。后来,老虎不但没有吃他,还经常叼来山鸡、野兔放在樵夫的门口表示感谢。你看,这只老虎多么懂得知恩图报啊!

还有一些故事是相反的。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故事叫做《农夫和蛇》:蛇在路上冻僵了,一个农夫看它可怜,就放在怀里暖,蛇倒是活过来了,可是它活了之后马上就咬了农夫一口。我国古代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就是《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狼遭到猎人的追杀,东郭先生把狼救了,可是狼反而要吃了他。蛇和狼恩将仇报,心肠是多么歹毒啊!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假如不知道感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那就与蛇、狼之类没有什么区别了,说是“禽兽不如”也不为过。因为人家老虎还懂得报恩呢!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我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说的是有一位好心人,看到他家和近的一个乞丐非常可怜,所以经常施舍钱给那个乞丐,这样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在他又一次把钱递给乞丐的时候,乞丐对他说:“先生,有个问题我憋了很久了,我想请问你:前年的时候,你每次都给我十块钱;去年减为一次给五块,到了今年,一次只给两块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位好心人就解释说:“因为两年前,我还是个单身汉,所以有能力多给你些钱。可是去年我结婚了,今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小朋友,家庭负担就重了,所以只能节省一些。”这个乞丐一听,气愤地说:“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去养活你的老婆小朋友呢?”

各位同学,你们在笑的时候肯定在想:这个乞丐也太不知道好歹了。他对接受施舍习以为常,把受人恩惠看作理所应当,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可是,听过之后,请大家想想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最后,请让我用两句诗来结束:

假如我是一汪清泉,

我要感谢源头活水;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

我要感谢根下沃土。

小学生感恩故事演讲稿(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条件非常好的合资企业应聘。招聘的考官问他的问题是:“请问你给你母亲洗过脚吗?”年轻人回答:“没有”。考官便说:“那我希望你下个礼拜再来面试,但有个条件,回去做一做”。年轻人回到家里,把面试的全过程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为了能让孩子进入条件这样好的企业工作,成全了儿子的愿望,把自己的双腿伸进了儿子第一次给他端来洗脚水的脚盆里。当年轻人第一次摸到母亲那双象棒槌一样细细的腿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想起:自己的大学学业不就是靠着母亲这样一双细细的棒槌一样的腿四处奔走,为人打工、赚钱完成的吗?他又想起:每到月初,自己就在那儿心安理得地等妈妈寄钱来,却从未想过妈妈筹钱这么困难!从此,他每天都要给母亲洗脚。一个礼拜后他去面试,那位考官问他:“回去做了没有?”他点点头:“做了”,考官又问:“我们公司这么要求你,还愿意来吗?”年轻人说:“公司能不能录用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大学里没有学到的,做人的,根本道理——感恩”。

这个故事,是我无意中看到的。可以说,当时深深震撼了我!其实,洗脚真的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然而它却包含了一种文化——感恩文化。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若要茁壮成才,则离不开这种感恩文化,离不开对身边事物的感恩。

我想,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美好;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

也许,你来自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但那青山绿水和纯朴的村民却会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因为这一切曾经是你振翅高飞的源泉;

也许,你很难忘记那位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教师,因为他曾在你学业的道路上遇到困惑迷惘之时,为你指明了方向;

也许,你时常会想起一双陌生但温暖的双手,因为这双手曾在你吃力蹬车时推过你一把,帮你越过那道坎,走上平坦的大道。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所以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做到感恩为先,因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所保留,有所触动,人生才会充满希望,充满欢乐,充满温暖和感动。

小学生感恩故事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是爱的接力》

感恩很简单,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别人的帮助,这样,感恩就无从谈起了。

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是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让我们一起自我检讨一下吧。在举步维艰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埋怨过父母没有和我们商量就把我们带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当自觉处处不如人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望父成龙,望母成凤?每一年的那一天,爸妈为我们庆生的时候,我们是否因为觉得派对不够排场而觉得委屈生气?我们想过母亲怀胎十月是怎么过的吗?在那漫长的十个月里,妈妈她睡了几个安稳觉,爸爸又合了几夜眼,我们关心过吗?

当我们学会了比较,不再以自己的爸爸妈妈为荣;当我们不愿意在同学们面前介绍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我的妈妈的时候,我们想过他们的感受吗?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父母也很自卑,我们了解他们心痛却仍然无怨无悔付出的心情吗?

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身边的关爱无处不在。 记得那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被路人扶上了车,第一排座的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扶着老爷爷在车座坐了下来。过来一会,年轻人下了车,老爷爷送给了年轻人一个真挚、感谢的笑容,这一定让年轻人心里温暖许久。

我们都有为了某件事而努力过。为了实现目标,我们有过不眠不休,也曾衣带渐宽。记得吗?在我们努力的同时,是谁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为我们奔前走后?是谁叮嘱我们注意身体?是谁在桌角轻轻放了一杯温热的茶水?是谁在我们没有勇气的时候给了我们肩膀?

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很多时候,也不能少了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也应该为别人的成功做点什么,不是吗?

古人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不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篇5

第一,反弹琵琶,“奇”从“异”中来。

人们的思维,往往会产生“定势”,喜欢把“现成的”当做是“正确的”对待。这种定势作用源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和对事物、观点的直接而全部地接受。诚实,是做人的基点。古人也云:言必信,行必果。殊不知:谎言,也是美丽的。因为善意的谎言中充满着无尽的爱意。相对于“相聚”,“离别”是痛苦的,但离别又是新的开始。《长处是把双刃剑》一文可做例证:

如果说,你会因为你的某个短处而遭遇到一些失败,这句话你肯定不会反驳。但如果说,你的长处也会让你因此获得灾难,你肯定不会赞同。其实,长处还当真不一定只给你带来幸运。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故事中的东郭先生是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好人。当他看到一头逃亡的狼时,禁不住狼的苦苦哀求,他仁慈之心大发,帮助狼躲避了猎人的追赶。但他的仁慈在这里却让他差一点儿丧命:猎人走后,狼执意要吃掉他。仁慈无疑是一个人在品德上所具有的长处,可是这个长处这次没有给他带来幸运,而是带来了灾难。幸亏农夫及时赶到,智除恶狼,才使我们的好心人幸免于难。看来,如果长处使用的场合不对,倒有可能害了自己啊。

因此,我们在习作时,可以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从中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正确的结论,让读者感到新奇、惊异。

第二,泛化人称,“妙”从“活”中生。

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其一,将人称“扩大化”。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应该胸怀天下。因而在立意时,可将题目中的“我”“你”“他”从“小我”的窠穴中跳出变为“大我”——祖国,华夏,九州。这种立意因有高度而彰显出深远。如,“祝你生日快乐”一题,我们可以把“你”看做是祖国母亲,庆祖国华诞。也可以将笔触直接定向一个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

下面是2009年一位考生的《生日快乐》一文的片段:

你长大了,大到可以保护我们。

我们都生活在你的庇护下,安定温暖。你有强烈的责任感,你尽全力来保护我们,你决不允许我们受欺负,你决不允许我们受委屈。你从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坚强的后盾,有你,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怕。我们那么自豪,那么骄傲,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大声地告诉世界,我,是中国人!

60岁,花甲的年龄,可你并不老,你正昂首阔步,用最年轻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可以看得见,你坚定的眼神和伟岸的身形。在你60岁生日来临之际,我们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把对祖国的祝福写到这个地步,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本文的视角很独特,考生由祖国60华诞这一大事入手,角度不凡,奠定了文章的大气。建国60年,其间发生过许多大事,作者用散文化的笔法,予以描写讲述,给人留下“雪泥鸿爪”的诗意,文笔很大气。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且详略处理恰当,文章剪裁也很大气。

其二,将人称“物象化”。即在构思时,可以将题目中的人称活化为一个具体的“物”,或小草,或树木,或花朵,文中或始终贯穿着作者的感悟,或在结尾处卒章显其意。

请看《我心中的歌》的开头:

我是一朵生长在半坡上的花儿,我并不起眼,甚至让人忽略。

小小的素白的花瓣是我的舞裙,虽然朴素,但却有的是温柔。我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舒展。淡淡的清香混杂在湿润的空气之中,如果不去刻意品味,你是很难发现那屡屡醉人的馨香是来自我。在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我是如此渺小,我的一生都默默无闻,没有恩观赏、赞美、留意,悄悄无声。我是一朵很小的野花,一朵不被人重视的野花。

文章可谓立意新颖。作者自始至终着意于展现“草根”之精神:一朵小花,个头虽小,热爱生命、装扮大地的精神一样令人感喟。小花的歌声一样悦耳动听,一样催人奋进。如此构思,实在有些与众不同。

第三、拜贤谒圣,“情”从“古”中发。

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之圣贤交谈,聆听他们的教诲,感悟人生的真谛。与陶渊明相聚东篱边,感受闲适脱俗的悠然;与屈夫子相聚汨罗岸,感受九死不悔的执着;与李太白相聚明月下,感受酒酣狂舞的洒脱;与文天祥相聚伶仃滩,感受万事留名的忠贞;与楚霸王相聚乌江口,感受生当做人杰的豪迈。“视通万里,思接千载”,飞扬我们的思绪,让心灵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

就“一道风景线”一题,有的考生以《李清照,心中的美神》为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着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 ……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篇6

关键词 新闻标题 语言失误 失误原因: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概括和总结,要准确、真实、新颖,要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是不青而喻的。但目前有的新闻标题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考察新闻标题中语言失误的类型、失误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语言失误的类型

1.词语失误

这方面的失误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错误

新闻标题里用错词语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有音同、音近、形近引起的错误,有感彩问题引起的错误,有套用格式引起的错误,等等。如:

①南普陀烧香贡品“神秘失踪”(2008、3、29《厦门日报》)

“贡品”是“古代臣民或属国献给帝王的物品。”很明显,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应该是另一个词“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先用的瓜果酒食等。”

②与社区“问题”青少年“零接触”(2004、1、20《上海法制报》)

“零××”是一个常见的格式,比如“零距离”就是没有距离,“零增长”就是没有增长。这个格式在新闻标题中频繁出现,但用错的地方也不少,比如此例,“零接触”就是没有接触,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零距离接触”。

(2)用字错误

这类失误是非常多的,主要是音同、音近、形近导致的失误,用错字以后就不再是词语了。如:

③学伐的“三重门”(2008、12、2日《北京晚报》)

“学伐”应该是“学阀”,“指凭借势力把持教育界或学术界的人。”现代汉语里没有“学伐”这个词。

④简洁凝练镌永(2008、11、15《集邮报》)

该例是由于音近、形近引起的错误,说文章意味深长应该是“隽(juan)永”而不应该是“镌(iudn)永”。

(3)成语误用

由于成语言简意赅,书面语色彩浓厚,所以经$"ill现在新闻标题中。但是误用成语的情况时有发生。

⑤林志玲秀钻戒疑已订婚,家人封口否认(2008、4、28《南国都市报》

由于成语运用错误,意义也出现了错误。既然“封几”,怎么还能“否认”呢?从意义上看应该是“矢口否认”,也就是“完全不承认”。

⑥户口簿出错小学生“丧偶”两年,“这么点小事”派出所不以为然(2007、7、15《新民晚报》)

“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从语境上看,这个成语是不合适的,应该是“不以为意”,就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4)网络词语误用

现在网络词语非常丰富。新闻报道要具有时效性、现实性、新颖性,网络词语必然会在新闻标题中有所反应,但运用不合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2005年11月25日《沂蒙晚报》在报道CBA比赛时,说蒋兴权是“骨灰级教练”,这其实是夸他,但蒋兴权大怒,认为这是咒他。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词语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不能用在不懂这些网络词语的人身上。

(5)缩略语误用

作为新闻标题,语句不能太长,这时候就可能要用到缩略语,但标题运用缩略语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生僻的缩略语不应该出现在报纸的标题上。直接从标题了解文章内容,如果出现生僻的缩略语,那么标题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如:

⑦长期房颤,有何危害(2002、4、22《文汇报》)

看到“房颤”,立即想到房子颤动。看下去,才知道两者并不搭界,报纸上是指长期快速心房颤动。“房颇”是行业性缩略语,在一般的报纸上出现时。面对的就不只是本行业的人,所以,它出现在标题上就不太合适。如果是为了简洁、整卉,可以给它加上引号。

2.语法失误

语法失误的类型很多,比如,搭配不当、词性误用、残缺或多余、语序不当,等等。这里仅举几例。

⑧田亮满意首部处女作(2007、7、12《扬子晚报》)

这里的“处女作”指田亮演的第一部电影,前面的“首部”是多余的,

⑨代售票点不设任何饭店(2006、1、16《南宁晚报》)

在这个标题里,很明显。应该是“任何饭店不设代售票点”,或者,“代售票点不设在任何饭店”。

④黄河流量锐减全球变暖主因(2005、10、25《大公报》)

从这个标题看,“黄河流量锐减”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当然不对,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正好与标题所显示的意思相反,是“全球变暖是黄河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3.文史知识错误

在新闻报道的标题里,经常会用到一些文史知识,如果拿不准,一定要查资料,不能仅凭印象乱写。如:

⑩让“东郭先生”不再“滥竽充数”(2009、4、22《今日浦江》)

东郭先生出自东郭先生与中山狼的故事,他与“滥竽充数”没有关系,“滥竿充数”的是南郭先生。

4.歧义

有的新闻标题,从字面上看不止一个意思,这就影响了人们快速地接收信息,这是一种语病。如:

西方势力施压北京奥运必成输家(2008、2、21《参考消息》)

该标题有两解,一是“西方势力施压北京奥运,必成输家。”一是“西方势力施压,北京奥运必成输家。”要想准确表达意思,可以在停顿处加标点,也可以在停顿处空一格。

⑩大牌明星成“全球最差酒店房瘩”(2008、9、8《上海星期_三》)

“全球最差”是修饰“酒店”还是修饰“房客”?从标题里我们无法得知。要想消除歧义,我们可以改变语序,“大牌明星成‘全球酒店最差房客”’;或者增加虚词,“大牌明星成‘全球最差酒店的房客”’。

5.排版失误

由于排版的需要,有的标题一句话会排成两竖行或两横行,为了美观,两行的字数应该相同或大致相同,有的报刊为了形式上的整齐而影响意义的表达。如:

教师上百次

年生被判死刑(2005、12、19《生活报》)

这个标题让人非常吃惊,光看标题,人们的反应就是“年生被判死刑”,很明显不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们在看标题时习惯于在行与行之间停顿。该标题犯了“以形害义”的错误。

二、语言失误的原因

新闻标题的语言失误是多种多样的,形成这些失误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它们与新闻的特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一定要新,过了时间就不是新闻了,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再加上现在传媒竞争激烈,如果抢在其他报刊的前面刊发就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新闻的采写到编排,印刷、发行,时间非常紧张,如果遇上突发事件更是如此新闻在写作、编辑的过程中来不及推敲,只能依靠平时的积累,新闻标题出错也就在所难免了。

2.新闻的创新性

创新包括多个方面,在语言问题上的创新主要包括使用新词新语、使用新的格式等,这样可以收到简洁、幽默、新

颖等作用。由于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所以要创新最好在标题上就显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但是,由于时尚语言毕竟不是成熟、规范的语言形式,在运用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失误。

3.从业人员的语言素养低

现在报刊一些从业人员的语言素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笔者收集的例子中,错误最多的是错别字,有些甚至是非常一般的字词,在新闻标题中却可能出错,这实在是不应该。如:

⑩饮食不规律――提妨胃“罢工”(2004、12、10《科学时报》)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浮躁之气甚浓,新闻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有的人只关注新闻是否轰动,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而不太注意语言文字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新闻的语言文字对大众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社会责任,其实有的错误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避免。

5.报刊版面的要求

由于版面的限制,新闻标题一般不会太长,这时候就要运用成语、缩略语等简洁的语亩形式,但由于成语以及缩略语的运用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所以运用时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出现错误。

三、减少失误的方法

我们认为,要想减少新闻标题中的语言失误,方法很多,但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

1.提高从业人员的语言素养与责任感

现在的新闻从业人员大多是科班出身,是从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他们学了很多有关新闻的知识,但对语言文字却不太重视,有些人关于语言文字的功底还停留在中学水平。采写新闻的时间一紧张,很多低级错误都出来了:笔者曾经教过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不重视,认为这是中文系的专业课,新闻系的学它干嘛。我花了不少时间才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知识对新闻系学生的重要性,不管是采访、写稿还是编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所以,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语言素养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各个高校的新闻系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课程。

媒体不仅给人们报道新闻,它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就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影响。所以,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文章应该遵守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应该在语言规范方面做出表率。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文章,那么,新闻中的很多语言文字错误就可以避免。

篇7

(湖南省衡山县长江镇中心学校421300)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学语文。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巩固,而传统的语文课外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不是抄写就是背诵、默写,学生叫苦不迭,哪还有兴趣可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原来的平台上有所突破,改变以往沿袭多年的陈旧模式。其实只要我们有心,改变并不难,至少我们能够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多花些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的形式多得很,作为教师要善于设计灵活多样、趣味性强的课外作业内容,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把语文知识的巩固、语文技能的培养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乃至游戏相贯穿,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到乐趣无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科学地合理地多样地进行课外作业设计,使课外作业与时俱进,让学生享受参与的乐趣,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作业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欢乐。

教育心理学指出,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而兴趣,一般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爱好,当个体从事这种活动,会感到精神愉快,精力充沛,积极而有效。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拓展延伸练习;注意听、说、读、写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多种作业类型,唱一唱、查一查、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等形式时常出现在我布置的课外作业练习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个“编外老师”,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联系教材,设计几种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作业,“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一股子跃跃欲试的兴趣,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就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同时使学生不但不觉得作业是负担,还感到是一种享受,使课外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活需要和学习需要。

1观察型作业

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关注变化无穷的事物,特别是对一些有变化的事物兴趣倍至、寻根问底,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平时多布置一些观察性作业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通过实际操作,真实的体验,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材中能够设计观察型作业的课文特别多,如教完《小壁虎借尾巴》就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颜色以及了解它们的作用,记得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吃鱼,所以他就专门观察鱼的尾巴,每次父母上街买菜,总不忘了让父母买条活鱼回来,先观察一番再宰杀。一段时间下来,他对不同的鱼的尾巴的形状、力量的大小就能说得头头是道。如上《火烧云》一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认真观察火烧云的特点,写好观察日记,并让他们仔细去观察朝霞和晚霞,同时结合一些有关的气象谚语,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进行验证。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这样学生既乐于去完成作业,学起课文来又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同时又学会了一些生活经验,可谓一举两得。学了《四季的脚步》布置学生观察校园景色的变化,家庭餐桌上时令蔬菜的改变,他们所穿的衣服的变化。虽说是“一叶知秋”,但这一片小小的树叶让学生对四季的变迁有了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并也提高了他们观察力,丰富了想象的空间,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完成语文作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验型作业

小学生总爱把玩具拆了装,装了拆。学生这爱玩、爱探索的天性,老师应很好的引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有趣的实验。比如教了《做风车的故事》、《放风筝》等课文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去仿做或创新。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做做,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布置这类作业时,我充分利用生活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让学生栽培各种花草,饲养小动物,自己种蔬菜,并与父母栽种的进行比较等等,写好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劳动的汗水、成功的喜悦。

3阅读型作业

老师和家长都知道,大多数的学生爱读课外书籍,但往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得选择,容易迷上一些渲染暴力或者一些封建迷信等等不健康之类的东西,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读一本好书,就如同沾染满身芬芳。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我根据学生这一爱好,挖掘教材因素,设计出阅读型作业给学生做。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等渠道自主地阅读一些经典的短小精悍的著作,并找出一句自己认为的句子抄下来,进行评比,作为一周的每天寄语。这样不仅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好学活,进行创造性学习,这虽然有时似乎看起来与课本关系不大,但日后对学生的人生走向却是很重要的。

4绘画型作业

涂涂画画是幼儿园的娃娃都爱干的事情,具备了些许绘画知识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可常常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有关文章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了《院子时的悄悄话》,让学生用图表现树的年龄大小——年轮。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临摹课本中的插图,然后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涂涂画画,方法是:先读懂课文,然后临摹,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脱离原图,再合理地配上颜色,最后评比。同时画画家乡清清的河水,荣枯生长的一草一木等等家乡的景色。几个回合下来,学生的绘画水平有了不少的提高,在学校的书画比赛中,有好几幅得了奖。

5复述型作业

有不少的小学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合学生的口味,而听故事、讲故事又是儿童的一大乐趣,所以我又常常根据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完成复述型作业,要求不变文意,不照背课文,可适当补充内容,恰如其分的融入现代元素。比如在学习《东郭先生和狼》中,让学生自主由想象如果猎人没有来,东郭先生又该如何脱困呢?狼是不是一定要把它打死而快呢?为了使学生把课文复述得更好,先让学生在同学之间互讲,取长补短,然后再讲给小伙伴或家人听。

6表演型作业

学生模仿能力强,不少学生还具有表演天赋,而他们所学的课文,有不少就是剧本的“原型”,选择恰当的课文,辅导学生编排课本剧来表演。有的课文学完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我布置学生分组排演课本剧进行比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课文理解透彻,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改编,每个学生既是演员,又是编剧,还是导演。教学《西门豹》时,我让学生把课文当成剧本,每位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他们自主分角色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等,把每一个角色表演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观众”也从表演中体会到西门豹的聪明才智,为民处害后的痛快。《晏子使楚》、《皇帝的新装》、《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这些都是极好的课本剧材料。

7搜集型作业

篇8

关键词:舞蹈;技术技巧;作品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13-01

一、技巧的重要性

舞蹈中的技巧种类繁多,如旋子、蹦子、飞脚、侧空翻、小翻、出场、各种变形跳跃等等。在舞蹈表演中技巧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具有训练的价值和舞台表演的应用价值,在国内已经引起许多舞蹈教师的重视。舞蹈技巧的训练使学生的力度、软度、弹跳和爆发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丰富了舞蹈语汇,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现今许多优秀的舞蹈家正证明了这一点。

舞蹈《顶碗舞》获得了民族舞二等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的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个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众所周知我国的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是一名基本功非常扎实,技巧能力超强的舞者。由他表演的舞蹈《秦俑魂》是在舞蹈界一直流传的经典剧目。在这个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高超技巧,是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再配合上钢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一大特色。

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对技巧进行合理的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二、技巧的作用

舞蹈演员,通过技能技巧的长期训练,首先可以“解放”身体的各个关节,达到四肢灵活、运用自如、姿态矫健、造型挺拔,从而使演员在舞蹈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具有壮健、匀称、和谐的塑型美,为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东郭先生》剧目中,狼的出场动作采用的是踺子小翻接侧滚翻亮相,一气呵成,顺畅连贯。观众获得的第一感觉是:这只狼阴险而狡诈、敏健而凶残。而追赶恶狼随后出场的猎人,采用了踺子直体后空翻的技巧动作,有如神兵天将,大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势。仅仅简单的出场表演,两个剧中角色在技巧的衬托之下,便尽显其鲜明本色:一个是动作敏捷、性情残暴、急于逃命的狼,一个是智勇双全、无畏无惧、为民除害的猎人。舞蹈技巧的成功运用,充分体现了作品对英雄品格的崇尚,使得舞剧中塑造的特殊形象,更为鲜明、生动、近乎完美。

《金山战鼓》剧目中,梁红玉身受箭伤,她看着满身是伤的儿子,看着遍地焦土的祖国,悲愤难耐,一个大鹏展翅似的前空翻,从道具鼓上凌空而下,那种荡气回肠,无以言表的情感,已在不经意间打动所有观众。伴随着华丽的翻腾,人们把梁红玉视为英雄、视为神,从她身上看到的是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这一美的技巧动作,塑造了美丽的人物;神话般美丽的人物,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震感人心的美丽故事,是观众得到了美的感受。

舞蹈艺术中的技巧,是构成舞蹈语言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美的客观性表现中,舞蹈技巧属于有形可见部分,完美的武功技巧训练可使演员具有纵横驰骋、刚柔疾徐、游刃有余的形体艺术体现表现力,从而在舞台上达到“技巧无痕”的境界。

(一)技巧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舞蹈技巧的训练水平,是衡量学生和演员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是舞蹈艺术形式美高水平的体现,可以全面提升舞蹈艺术的观赏价值。因此,重视学生舞蹈技巧课程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强化艺术体能的开发,全面打好舞蹈专业基础,使学生将来能在舞蹈艺术的舞台上有所作为,这正是舞蹈技巧课程的价值所在。

(二)技巧与舞蹈表演的交融

在舞蹈表演镇南关,出色的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没有技能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演;脱离了艺术表演,技能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二者的完美统一,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美学原则。

技巧对表演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技巧本身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审美对象。然而,它却不是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也不是审美的主要目的,说到底,它不过是艺术表演的手段,只有当表演技巧为艺术表演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艺术表演的完美统一,它才可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篇9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使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艺术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冲击,纷纷在困境中寻求着现代语境中的生存之道。

1中国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结合发展的必然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综合了戏剧、戏曲、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人物雕刻精细、神态栩栩如生、形象俏丽多姿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美术的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瑰宝,但是现如今,它的生存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我国的动画在多方面压力的夹击下,再加上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致使其发展之路崎岖坎坷,令人担忧。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为这二者寻求适合它们立足和发展的最优路径就迫在眉睫。“传统的皮影艺术与动画都是一门视听艺术,无论是皮影造型还是现代动画中的造型都是构成视觉的基础,二者有着共同的特点。总体上来说,现代动画的题材和皮影的题材都一样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且皮影戏在表现手段、制作流程、社会功能和故事来源等方面,均和动画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同时,皮影戏与动画在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都具有娱乐性都能够传承文化,都是一种平面艺术、屏幕艺术。因此,皮影与动画的结合对二者来说都是一项崭新的突破。”

2中国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的耦合性

数字动画设计与皮影文化传承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耦合。将数字动画设计应用于皮影文化中,可促进皮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性传承。由于当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增加,传统皮影艺术由于其自身制作工艺与操作程序存在局限性,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局面。将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应用与皮影戏的制作中,不仅可以真实再现皮影戏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展现其文化精髓,还可以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下,受众的不同审美需求和偏好对皮影造型进行随意的修改和完善,而且用数字动画技术模拟传统皮影人物的造型,不仅解决了只有传统受过训练的老艺人才能制作和操纵皮影的狭隘面,也为数字皮影动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例如,《铁扇公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封神榜》等美术片,都是汲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形成浓郁的民族气息。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造型手法具有艺术夸张和艺术典型化的特色,皮影造型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这一点上与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共通的妙处。人物的装束与容貌、情态夸张幽默、浪漫诙谐,却又不失生动形象、逼真写实。

从皮影戏的表演剧目上讲,长久流传下来的皮影戏,经历了千锤百炼,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推敲,可以说个个都是精品,包括每部戏的布局、道具、一招一式、唱腔念白都是专业而考究的。将皮影戏引入动画,必将提升我国动画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

3二者结合发展的历史梳理

纵观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的发展历程,二者最早结合运用是在1941 年我国上映的《铁扇公主》。1955 年根据明朝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改编而来的《东郭先生和狼》上映,这部动画作品采用皮影艺术的表达方式来制作,全长仅 4 分 15 秒,却制作精细巧妙,更加充分地展现出皮影戏这一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年,我国还制作了另一部皮影动画《会摇尾巴的狼》,片长 5 分钟 17 秒。这两部动画也都是我国比较早期的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表现的作品。此后的20余年里,中国皮影动画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直到 1980 年又一部以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动画作品《张飞审瓜》出现,该片取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时长30分钟左右。

篇10

对于《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故事,教师们并不陌生。大家对故事中的“狐狸”,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的看法,所以一提到“狐狸”,脑海中很快就会出现“狡猾”“可恶”等词语。一直以来,教师们大多如此,其他行业的人也是少有例外。学生们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们在《狐狸和乌鸦》的续写练习《受骗以后》中的表现。

在回忆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内容,简要复习了狐狸、乌鸦的性格特点之后,学生们通过读文字、看插图明确了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马上自主续编故事。接着,他们兴致勃勃地在小组里交流了各自续编的故事,并相互启发,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然后,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推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展示。学生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故事的情节也颇为动人――

1.乌鸦为了报复狐狸,事前就将一块肉浸泡在毒药中。结果,狐狸吃了这块肉就口吐白沫,四脚一蹬,被毒死了。

2.乌鸦找了一块外形、颜色都很像肉的石头,等狐狸来骗自己的时候,就“丢”了下去。只听“啪”的一声,伴随着“啊”的惨叫,狐狸被砸死了。

3.乌鸦先引来了老虎再站在树上等狐狸过来。狐狸只顾着看树上乌鸦嘴里的肉,却没有发现老虎就在一旁,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就被老虎当成点心吃掉了……

总之,狐狸要么被毒死,要么被砸死,要么被淹死、咬死、打死、摔死。即使不是死路一条,也是或被打得满地找牙,或被打得头破血流,或被打得腿断脚瘸,落得了可悲的下场。

观看着“代表”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倾听着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我的心里却愈发不安,甚至是隐隐作痛起来。大多数“代表”的讲述中,想象的场景、情节比较血腥、残忍,表露出来的暴力倾向相当明显。我认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少,看问题不免肤浅和片面,往往爱憎分明,所以,他们有此等想法可以理解,却不可以迁就。我们做教师的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讲述无疑是他们内心思想的真实流露,暴露出他们以暴制邪这一缺失理智的情感冲动。而此等情感、思想等,有害于学生积极心态、健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违《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若任其发展和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有必要予以纠正。须知,教学生学作文,应该就是在教他们学做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

我们还应当清楚:寓言故事中所批评、讽刺或嘲笑的人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事物,往往就是现实社会中某些类别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寓言中的人物就存在、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甚至是眼前。对待寓言故事中那些被看成反面或者近乎于反面的人物,我们习惯的思维、做法就是嘲笑、挖苦、憎恨,少有宽容、理解、帮助。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几乎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即便有些异议的火花闪烁,也很快被绝大多数人习惯思想的倾盆大雨给浇灭了。

学生对待寓言故事中反面人物的态度、情感、思想等,自然会让他们对现实社会中有些缺点、缺陷、缺失的人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罢了。对于他人的问题、不足,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想到的就是调侃、嘲笑、捉弄一番,甚至是报复、残杀,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毋庸置疑,其暴露出来的心态是灰色的、消极的、负面的。作为教师,岂可等闲视之,无所作为?应该努力让他们的心理变得充满阳光、积极健康。

“同学们,在你们的想象中,狐狸骗了乌鸦一块肉,乌鸦却害了狐狸一条命。你们以为谁的想法更危险,谁的做法更可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领学生学会宽容、适度惩戒。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我不停地巡视,倾听着他们的观点――要知道,“狐狸”是动物世界中的一分子,是动物们的邻居之一,也应该是大家的伙伴,大家应该帮助他才是啊;也许狐狸说的是真话,因为他的孩子确实已经饿得不行了,他迫于无奈才出此“骗”的下策;狐狸虽然爱占小便宜,但这是缺点,而不是犯罪;即使有罪,也应该是罪不至死啊;狐狸毕竟不是《东郭先生和狼》中的狼,也不是《农夫和蛇》中的蛇……

渐渐地,我的心里敞亮、舒适了很多。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狐狸更是如此。请用笔写下你们不仅合情而且合理的想象,给予狐狸改错的机会吧!”学生们沉思片刻,随即埋头写起来。学生们的心地总是善良的,他们大多给予了狐狸改错的机会,请看其中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部分内容:

乌鸦见狐狸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心里想:也许狐狸说的是真的,我不妨再相信她一会。于是,乌鸦将这块肉一分为二,一半挂在树枝上,一半丢了下去。狐狸接住了那半块肉,连声道谢后,拔腿就往家里跑。

乌鸦悄悄地跟在狐狸的后面,来到了狐狸家门外。小狐狸们看见妈妈带着肉回家了,兴奋得又蹦又跳,马上开始大饱口福。狐狸看见孩子们吃得那么开心,满意地笑了。可是,她自己却没有舍得吃一口。

忽然,狐狸的一个孩子问道:“妈妈,这肉是怎么来的?是骗来的吗?”狐狸愣住了,望着那个发问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

“妈妈,如果这肉是你骗来的,我就不吃!”那个发问的孩子停止了动作,望着狐狸妈妈。其他孩子也不再动嘴,等待着狐狸妈妈的回答。

狐狸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孩子们会这样问、这样做,支支吾吾地想应付过去。她叹了一口气儿,吞吞吐吐地说:“孩子们,妈妈……也……实属无奈啊……”但孩子们不肯罢休,好像得不到明确答案宁肯挨饿似的。

乌鸦看到这一幕,若有所悟,连忙开了口:“孩子们,这肉是我送给你们妈妈的。你们妈妈没舍得吃上一口,立马跑回家给你们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