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传范文

时间:2023-04-08 06: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您好!

我是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关上一小的一名学生。我知道您是一名运动员,曾在1954年的奥运会为中国拿下第一枚金牌。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刷新十项全能运动世界纪录,还被评为年度最佳运动员。1964年18届奥运会5获十项全能第5名。您虽然等到了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天,却没有看到奥运会开幕,就离开了人世。今天,奥运会和残奥会都成功拉下帷幕,就让我来告诉你它的整个经过吧。

在2008年8月8日的8:08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了。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这时,几十万只烟花一齐向天空飞去,湛蓝的天空顿时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接下来,一张透着蓝光的巨大画卷缓缓展开。画卷中央,铺着一张方形的白纸。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开幕式就由这张画卷开始。画纸四周的绫子上,流淌着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图案,有岩画、陶器和青铜器等等。演员们还用独特的身体语言,蕴涵了中国水墨画的意趣和韵味。演员在纸上画了朵朵祥云,画了山川、河流、太阳。祥云神奇地消散,只留下山水和太阳。地面上,是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下面来了孔子的“三千弟子”。演员们吟诵着《论语》中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弟子们手持竹简。这是用竹片串成的书,竹片上刻着文字。这时,画卷被吊起,下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既像古代的活字字盘,又像现代的电脑键盘的东西。原来这是 “活字印刷”的表演,“活字印刷”也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接下来还为外国朋友展现了戏曲、礼乐和丝绸之路等等中国特有的特色,表演结束后,全场灯光熄灭,七名奥运冠军火炬手绕场一周,孙晋芳将火炬交给主火炬手“体操王子”李宁,李宁举起火炬,在钢索牵引下飞向天空。他迈着太空步,在鸟巢边缘绕场一圈,身后呈现出本次火炬途经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他最终高举火炬,点燃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现场观众为这富有创意的点火方式热烈鼓掌,奥运主火炬在夜空中熊熊燃烧。21时10分,运动员入场式开始。反映世界五大洲风格的乐队轮番奏响不同大陆的经典乐曲。来自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的希腊代表团首先入场,其他国家和地区代表团按简化汉字笔画顺序先后进场。共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本届奥运会。最后一个出场的中国代表团的旗手是男篮明星姚明,而日本代表团则是娇小可爱的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足篮成绩俱佳的阿根廷队则是由在NBA马刺队效力的吉诺比利作为旗手。现场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欢迎他们的到来。中国队持旗手、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拉着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的手,走在队伍最前列。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9岁的小林浩临危不惧,冲进废墟营救同学,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中国人民面对灾难展现出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让全场中外观众倍受感动。观众席上掌声雷动、欢呼不断,“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响彻体育场上空。开幕式结束的第二天,紧张而又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终于,经过16天的竞争,303块金牌让每个国家都拿到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中国排在第一,接下来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我们中国拿了51枚金牌,27枚银牌和22枚铜牌,共100枚奖牌,我们终于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杨传广伯伯,你看到我们中国今日的成绩,您一定会开心的。您放心,我们会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中国的奥运事业再添一番新景象的。

祝:儿女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此致

敬礼!

篇2

关键词: 白居易 舟船意象 水上行旅 娱乐 虚舟

白居易是中唐士人的典型代表之一,亦是成就中唐诗歌的著名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都写到了舟船,仅诗题当中,就有《小舫》、《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舟中夜坐》、《感苏州旧舫》等。舟船意象是较为常见又重要的一种诗歌意象,相比之前或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在反映生活内容上,以行旅和娱乐为主要特色;在透显的精神内涵上,则以对虚舟的书写更见作者的思想特质。

一、水上行旅:舟船江行的真切体验

水路交通是唐代沟通南北运输的重要方式。白居易早年曾居南方,入仕后曾贬江州、任忠州,之后在长安、杭州、苏州、洛阳等地辗转,以上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一生都和舟船打交道,其不少诗篇恰恰写到了大量有关水上行旅的内容。

白居易自江州调任忠州,水路经由三峡,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1](《初入峡有感》)水行之险,白居易从山高水深、峡窄速行、礁石遍布、路途长远等方面做了形象描绘。“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白居易,正是在“吾生系于此”的情境下,寄希望于“楫师”、“完舟”,从而凸显了水上行旅中舟船的重要性。与多数被贬官员一样,白居易在赴江州贬所的途中难免出现一些低沉情绪:“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夜雨滴船背,夜浪打船头。船中有病客,左降向江州。”[2](《舟中雨夜》)白居易集子当中有不少诗题都有“舟中”的字样,这些“舟中”,除了表现舟船娱乐外,多是白居易记录有关水上行旅的内容。诗歌中写到拖家带口乘舟船水上行旅的,据所见范围,杜甫是第一人,但杜甫的这种情形在诗中表现得并不算直接、突出;相比而言,白居易在其诗中就显得更显豁:“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人,已行三十里。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3](《舟行》)相比杜甫全家漂泊的衣食无着,白居易在船上睡足、吃好,算是很舒适惬意。

总的来说,诗歌中涉及舟船意象的篇目,在表现水上行旅时,常常突出其中的旅途奔波、辛劳及水上的凄清、个人的思乡怀人等。这方面内容在白居易不少诗中有所体现。需要说明的是,白诗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篇目展示了水上行旅途中诗人在舟船上更细致的、较为生活化的场景,诸如食宿等,并透露出满足、舒坦的意思。同杜甫一样,白居易的一些水上行旅诗特别强调“舟中”,仅出现在诗题上的就有《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舟中李山人访宿》、《舟中雨夜》、《舟中读元九诗》、《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舟船在水上行旅中的位置并透露出了舟船在诗人心中的分量。他对舟船的这种“眷顾”,是其舟船娱乐活动的重要基础。

二、舟船娱乐:适心悦情的重要方面

水域是区别于陆地的又一处广阔的生存空间,而舟船则是这一生存空间中人类意志的主要实现载体。在水中船上,人们可以进行打鱼、客货运输、水战、娱乐等活动,舟船娱乐即是白居易诗歌中舟船意象在表现内容上的一大特色。

无需否认,推崇杜甫的白居易像杜诗那样在《大水》、《海漫漫》、《盐商妇》、《隋提柳》等诗篇中涉及舟船的地方反映了底层民生、君国兴亡,但这些诗歌的数量并不多,不是白诗舟船意象的主要部分。以《琵琶引》为契机带来的重大转向,更值得注意。《琵琶引》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当时白居易正贬居江州。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察觉到,此诗和序文中舟船类词语出现了多达7次:“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主人下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见……东舟西舫悄无言……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一般认为,本诗重在写出琵琶女的不幸及诗人自身遭贬后的郁悒。但不可忽视的是,诗人相遇琵琶女的机缘,却是送别宴饮时欲邀来弹奏琵琶佐饮娱乐,且丝竹宴饮这种娱乐的场所恰在水上舟中。

如果说白居易这次舟船娱乐的动机与效果出现了背反或者不统一的话,那么经过江州时期的调整,他对政治担当尤其对于中央朝政的热情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诗歌创作当中,舟船娱乐的动机与效果就渐趋一致了。白居易在宝历二年(826)苏州刺史任上,为舟船娱乐专门制造了一艘小舫,并为此赋诗两首:《小舫》、《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从这两首诗当中,我们只读到白居易对预期当中舟船娱乐的愉悦与满足:“浅水低桥去尽通”(《小舫》)、“舞筵须拣腰轻女”[5](《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十三年之后的开成四年(839),悠闲在洛阳的白居易还为自己曾经的小舫写下了一首《感苏州旧舫》,做了一番慨叹:“画梁朽折红窗破,独立池边尽日看。守得苏州船舫烂,此身合不衰残。”[6]水域有别于陆地,是人类活动密度相对较为疏朗的空间,舟浮于水,舟中之人既能欣赏到水中及水畔的自然风光,又能享受到舟中茶酒、音乐、一两好友相聚的愉快。试读以下白居易诗句:“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玉杯浅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终。”[7](《泛太湖书事寄微之》)王尧衢如是评此数句:“湖中烟渚甚多,处处可以通帆,水天浩渺,舟行似入虚空中,何其旷也!于此玉杯传饮,浅斟细酌,以领歌意,遍席迎送,已周一匝,而金管倚曲徐吟未终,真泛湖之胜事也。”[8]人们不难为泛舟娱乐的轻快、悠然所吸引。

诗歌中对于舟船娱乐类内容的展现,自汉武帝刘彻《秋风辞》至初唐的宫廷唱和诗,多是文人在参与帝王或者皇室贵族组织的诗歌酬唱活动中产生的;盛唐时期,诗人常沉沦不达,多在参与地方官僚组织的游玩、宴席上产生;中唐一些诗人跻身社会上层,文学活动早已由宫廷下移,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作者,自身所代表的阶层即成为不少舟船娱乐活动的组织者,诗歌中这类内容的表达少了一些堂皇富丽、典正拘谨,多了一些通俗细致、适性灵动。结合白居易水上行旅的体验,加上对舟船文化的濡染,随着舟船娱乐的展开,其在内心深处思索并形成的处世之道亦与舟船发生关联。

三、虚舟:中隐处世的典型指称

虚舟意象是诗歌中舟船意象下面的一个小类,出自《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心之人不怒”[9],其核心之意在于由虚舟触物而无害所引申之虚空无碍的处世态度,这在《全唐文》多篇文章中都有体现。“虚舟”最早出现在诗歌中,当是东晋庾蕴的《兰亭诗》:“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10]之后在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高适、李白、杜甫等众诗人的诗歌中都出现过。白居易诗中出现了11次虚舟,即使除去3次表示人名的郭虚舟,仍是先秦至唐代诗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白居易在《赠吴丹》一诗里认为“宦途似风水”,并称赞吴丹“君心如虚舟”[11]。他在被贬江州以后,对世俗生活越来越在意与追求。就思想信仰而言,白居易对道教的炼丹服药、长生不死并不认同,反而对于佛教的圆通更加青睐,但这并不妨碍其对道家在处世乃至养生某些方面的认可。虚舟这个脱胎于《庄子》的带有哲理的语汇,正是他中隐处世的典型指称。元和中兴破灭以后,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虽与两党人物都有交往,却超然于党争之外,自避于长安朝廷,流连于地方官与东都的闲职,颇有感慨地以诗自白:“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12](《感兴二首》其一)。

在白居易之前,诗僧皎然在《南池杂咏五首》当中有一首是专门吟咏虚舟的:“虚舟动又静,忽似去逢时。触物知无迕,为梁幸见遗。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13]可稍加注意的是,皎然特别把虚舟这一类型与舟楫济川这一类型做了区分与隔离:“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这一点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继承:“良冶动时为哲匠,巨川济了作虚舟。”[14](《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杨侍郎同行》)白诗中不少舟船意象都充当了一种象喻,如“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太行路》)、“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雨夜有念》)、“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15](《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其诗中不少虚舟亦复如此:“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赠吴丹》)、“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咏意》)、“澹然方寸内,唯拟学虚舟”(《秋寒》)、“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16](《咏怀》)。白居易这种象喻式表达,将虚舟视为学习对象、心灵境界的一种高度,无疑把赋予虚舟的情感浓度做了提高,亦将其精神意趣做了升华。

四、结语

白居易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在反映水上行旅、娱乐及较深层次透显的处世态度上,相比前代、同时代而言,都做了一些拓展,而上述三项内容之间,亦是相互影响、协同推进的,综合起来将白诗舟船意象的特色做了很好的凸显。白居易以平易流畅的笔调,反映更细致的现实生活,表达更旷达的世俗情怀,其诗中体现出的对舟船意象的书写方式,对宋辽金诗歌中该意象的精神风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2][3][4][5][6][7][11][12][14][15][16]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45,819,590,961、962,1909、1918,2643,1896,474,2427,2671,315、808、1151,474、615、1596-1597、2487.

[8]黄熙年等点校.古唐诗合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9:477.

[9]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675.

篇3

白鹤青花瓷

鹤庆青花瓷的主要产地,分布在松桂镇的三庄、太平、栗木箐等地。这几个地方蕴贮优质瓷土,加之当地居民有祖传的烧陶、制瓷工艺,有“小瓷都”美称。

鹤庆民窑青花瓷成品,多为杯、盘、碗、壶、瓶等生活器皿和弥勒佛、观音、财神佛像。其造型、款式、纹样、画技等方面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造型古朴敦厚,线条柔和而洒脱,给人以圆浑庄重之感。胎骨厚重,釉色滋润纯正,色调柔和,有玉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纹饰豪放,用大写意的笔法,独具民间绘画的特色。匠人还在每件青花瓷器皿的底部和口边沿,用变形鹤图案及鹤形纹装饰。其画笔法大胆泼辣、自然流畅、简洁朴素、豪放不羁,气韵生动、生机盎然,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倍添其风采和神韵。成品因以鹤形图案作标志,故人们把鹤庆民窑生产的青花瓷,通称白鹤青花瓷。

上世纪六十年代,总理出访缅甸,责成鹤庆瓷厂,烧制了一批青花瓷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友邦。

邑头陶器

邑头,是鹤庆县金墩乡境内的一个白族村子,因自古以烧制陶器为业,故得“瓶罐村”之名。生产出的陶器,统称邑头土陶。

邑头陶器,品种众多,以生活器具为主。较有名的产品有:缸、坛、罐、盆、钵、瓶、鼓腰酒罐、双边缸、重口罐、双耳罐、宝瓶罐、香炉、烛台、陶枕、陶坐墩、“瓦拖罗”(小烟斗)及建筑物上的装饰物宝顶、宝葫芦、鳌鱼、狮、象、鱼、龙、护脊兽等。

邑头陶器的制作工艺属“复式”制作。在陶器坯体半干时,经抛光打磨后于器面上涂釉火煅而成。烧成后器具质地板实,无气眼、裂缝。器表光亮,不仅美观,而且牢固耐用。所涂釉色,有褐色、茶色、黑色,给人一种朴素、洒脱、豪放的感觉,产生一种阳刚之美,这是邑头陶器的一大特色。由于适合储存食物,鹤庆民间还把它称为“鹤庆一宝”。

瓦 猫

瓦猫在白族民间,不仅是原始的圣物,民间建筑群体中的装饰物,而且是一种稚拙原始、形质古朴的工艺品。白族瓦猫大小与真猫相近,制作时,将造型粘贴在一块脊瓦上,成一整体,故得瓦猫之名。

白族瓦猫民族特色较浓。它以现实中的虎为原型,从其姿态而分,有站、坐、蹲三种;以用途而论,有脊、檐、门角三品,根据其需要,取舍、揉合进鹰、蛇、牛等物的部分造型,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

脊瓦猫,多为站立型。头为猫头,五官部位及胡须、天灵盖上的“王字”,全用泥条镶粘。眼皮凸突,眼眶深陷,巨口大开,须如锥刺,显得凶枭而又不失威武。身为虎躯,尾成蛇身,集山、海之王的精灵于一身,有无尽的力感。前爪拱一八卦太极图,后足蹬踏日月,大有威镇宇宙、洞视阴阳之气势。脊瓦猫多安放于正屋正脊中心。

檐瓦猫,多为蹲伏形,常嵌于屋面飞檐及哨角处。虎头牛身,耳后加角,宛若麒麟。背叠鹰翅,尾似蛇身缠卷。前爪弓伏,后足直立,欲跃似腾,乃虎、牛、鹰、蛇的综合造型。正视,它蹲伏如钟守家护院;侧看,亦如腾如飞欲扫牛鬼蛇神,锐不可挡,威慑邪恶。

门角瓦猫较为别致。头呈扁状,鼓眼咧嘴,宛如喷须之状。右前爪高举,拱一菱形八卦图,左爪下立,按一非鱼非鼠造型。臀部坐于瓦上,与头部呈四十五度倾斜;尾巴九节迭重,直刺蓝天,气度非凡。它镇守门脊,像佛教寺院供奉的韦陀一样,是个护法神的角色。

砖 雕

从制作工艺区别,鹤庆白族砖雕分为捏制、刻制和捏刻三种品类。捏制是先把配制好的黏土泥料,用手工或模具捏、压制成各种图案和样式的砖坯,入窑烧锻而成。刻制,则是在烧好的砖体上,用刻刀、锤凿等工具雕刻出各种图案的花砖。捏刻并制,又叫贴砖,其工艺原理,近似“釉上彩”的瓷器装饰技法。即在捏制火锻而成的花砖上,再把经浅刻、深琢、浮雕、透雕等手法刻制成的单个成品,加热拼图粘贴成一种“复合”砖。这种砖较原来的花砖造型更加恢弘,层次更加分明,意境更加深邃。它是专用于较为显眼处(如门楼、影壁等)建筑物上的装饰工艺品。随着审美之需和工艺的进步,在贴砖工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堆砖”。

鹤庆白族砖雕,以用途和造型划分,有18个品类。如:鼓钉砖、反复连砖、镂空的脊砖、太平砖、立砖、斗砖、榫砖、柱砖等。匠人们用这些砖雕拼饰出一组组精美的图案。砖雕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各种吉祥图案纷呈:有雄鸡、磬和鱼组合的“吉庆有余”;竹、花瓶和鹌鹑组合的“竹报平安”;青松、白鹤组合的“延年益寿”;荷花、百合组合的“和合如意”;蜜蜂、红鱼组合的“风调雨顺”等图案折射出白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的愿望,蕴涵着祈瑞避邪的吉祥文化内涵。

白棉纸、竹麻纸

鹤庆白棉纸,因其纸质柔软,薄如蝉翼洁白如棉而得名。每张纸长宽各一尺二寸,以枸树皮为主要原料。枸皮具有纤维多、韧性好、出浆率高等特点,因而产出的纸色白、柔软、耐揉、能抗老化、防虫蛀、汲墨性能好、不易变色,是旧时书写和拓板印刷的主要材料。此外,还是裱褙店拓裱字画、纸扎铺装裱工艺品、纸马店拓印“甲马”和制作冥用品、妇女们用以描拓绣花图案、娃娃们用来糊裱风筝和灯笼、白族姑娘用作千层底鞋鞋底底料的好材料。

竹麻纸,俗称土纸,因用一种称为竹麻的细竹为主料制成而得名。土纸分为细、粗两个品类。细土纸仍为书写纸,长80厘米,宽50厘米,纸薄而透明,汲墨性能好,柔软又不易老化,其用途近似生宣纸,是绘画的专用纸。人们除用其拓印木刻年画、甲马外,妇女们还用它描绘刺绣的花样。其间,龙珠村生产的龙珠竹麻纸,供不应求。

木版画

篇4

《规范》可时尚不可性感

对于为什么要出台这一《规范》,浙江省档案局妇女委员会主任吴玲称,主要是由于档案系统女同志特别多。据悉,该省档案系统工作人员中,女性约占70%,省档案局90多名公务员,70多名是女性。看到其他系统一些公务员上班时穿吊带衫或奇装异服,吴玲便有了制订办公礼仪规范的想法。今年,浙江开始机关效能建设,该局妇女委员会在征询女公务员意见后,出台了这项规范。

《规范》把“服饰美”摆在第一条,要求女公务员的“办公服装应合乎身份,庄重得体、朴素大方,忌过于前卫招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自身修养与素质”。同时规定,在工作中及正式场合,着装不应过于单薄紧身,内衣不应外露,佩带的饰物以少为好。

除此之外,《规范》还在语言、交往、行为方面对女公务员提出要求,如“工作或日常交谈中应自觉使用文雅词,回避不雅之词,更不能讲黑话、黄话、怪话”;接待来宾、听电话、要求他人帮助时应使用“请”、“谢谢”等专用语,与外界人士交往时不忘维护政府形象与个人形象等。

吴玲说:“之所以把服饰提到首位,是因为这是人们对女公务员的第一印象。穿着要体现文化素养和档案系统的庄重、严谨,要时尚而不性感,可以说是对礼仪规范的概括。”

其实,浙江省并不是唯一对公务员提出着装规范的单位。记者查阅了部分资料,发现广州市开发区今年6月出台了《广州开发区公共服务单位文明办公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公务员上班不能穿九分裤和时尚拖鞋等,并对违反规定者,将给予一定惩罚。同样,北京市也在《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中对公务人员的穿着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社会对此褒贬不一

《规范》一出台,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千龙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此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要达到所谓的‘要时尚而不性感’,实在是太难了。”在北京市某机关工作的徐小姐说:“这就像要求中小学生穿校服一样,把个性都抹煞了。”

“穿什么不穿什么都得白纸黑字地写出来,实在没有必要。”徐小姐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提出质疑——比如紧身裤,紧到什么程度才算合规范?就算列出尺码,但是每个人体型不同,有一些人穿着紧身,另一些人穿着不紧,具体标准怎么规范?

虽然徐小姐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多数接受采访的女公务员还是对《规范》表示了赞同。“公务员代表着政府机关的形象,确实不应该穿得随随便便。”在北京市园林局工作的李小姐(化名)坚决反对女公务员上班着装前卫招摇。

“公务员代表的是政府机关的整体形象,外表整齐大方、谈吐有礼貌是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就这一方面来说,我觉得不仅女公务员需要规范,男公务员也需要规范。”李小姐告诉记者,她的单位对工作人员的着装也有一些要求,比如要求正式的场合穿正装等,但并没有明文规定和强制执行。

“不会穿衣”是国人的“死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重视穿衣,不会分场合穿衣,竟然成为部分国人的“死穴”。今年6月,全国妇联邀请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国家一级艺术形象顾问于西蔓女士等人,共同为国务院和中直机关的80余位女部长上了一堂“穿衣课”。

“据我们了解,女部长们都有秘书,可是秘书只管工作,不管形象设计。”著名的形象咨询顾问于西蔓女士在当天的活动现场给每位女部长的穿着打分,结果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女部长不合格。

“我敢说咱们98%的女部长都不知该如何打扮自己!”中央外事办副主任裘援平女士更是一语惊人:“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女部长不懂美,不爱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受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的女部长不敢打扮!”

裘援平认为,不同的女部长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着装要求。“比如外交部的和民政部的就不能一样。”她说到自己经常要代表国家接待国外的首长和外国使节,受西方服装的影响较多,在着装上就应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便于国际交流。

篇5

中国茶馆无奇多,最具特色数四川。在天府之国的四川,具有悠久历史的成都茶馆,近年来不断创新,档次亦不断升级。茶馆几乎就成了沟通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的高效平台。有人说:“离开了茶馆,简直就看不到四川人在哪里谈生意了!”

在成都,到茶馆喝茶的人中,不少都是老板们。他们三三两两相约到高尚茶楼品茶,边看茶道表演,边谈生意正事,以茶叙友、饮茶促谈。在装修豪华的高档茶楼里品茶,思绪随着大厅里轻轻的爵士背景乐曲飘荡,使人大有超然于世的洒落。这一点,到过成都的外商最有体会,他们惊奇地说:原来生意还有这样来谈的!

老成都茶馆,具备多种功能,最适合微小企业的个体户老板前去喝茶。茶馆除了生意茶客,也有兜售各种服务的商贩穿行如梭,修脚、捶背、打扇、测字、算命、看相、卜卦;卖瓜子、卖花生、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千行百业都

对茶馆情有独钟。川商们喜欢相约在茶馆里找感觉,边喝茶、边休闲、边谈论,不知不觉就谈成了一笔生意。

在四川,民间生意几乎都在茶馆进行。现在成都城区,有专门用作商贸交易的茶馆,那里不仅设有行情交流查询中心、商务电脑传真服务和外语翻译配备,而且设有雅座,有茶、有点心,可以临时叫菜设宴,形成了茶馆谈生意的一条龙服务系列。

四川茶馆具有多功能性,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为一体。20 世纪末,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外来资本的引入和宾馆酒楼的兴起,四川茶馆发展趋向于多元化。近年来,娱乐、足浴、桑拿等养生类商业项目也被融入茶馆。可以说,商贸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川商展开各种商业活动的重要平台。

山间铃响马帮来

“叮叮当、叮叮当,铃铛儿响叮当”。在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辛勤的蜀商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奔波的马蹄声、人声的吆喝,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

自隋唐以降,历经岁月,沧桑千年。川商在西北、西南边陲,用勤劳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商帮之路,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经济商贸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商业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气候变幻莫测。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难。在雪域高原奔波经商的特殊经历,造就了蜀商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

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

他们凭借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西域探险家马可波罗描写:“如果要记叙中国古代的商贸历史,四川的马道是人类最伟大的商业奇迹,也是以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祥之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连接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资源,催生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搞活了商品交易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形成。此外,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精美的艺术造型,为茶马古道增添了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当今的古道,早就演变成一条通商、旅游、文化、艺术的通衢大道,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消散了,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难怪有许多中外媒体记者报道说:“川商也许评不上中国的十大商帮,它却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商帮之一!”

最早纸币诞生地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诞生于中国。四川地区作为天府之国,水肥田美,农业发达,作为粮食的主产地,也是中国的“粮仓”。北宋时期,粮食交易推动了商贸发展,纸币油然而生,诞生于天府之国的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发源自净众寺。

货币的诞生,是人类经济发达的一支标杆,交易活动从物物交换,变成了代表货物价值的货币。这样,货币的流通,实现了商贸经济的超距离操作。四川不仅是中国商贸的发源地,也是“纸币”的诞生地,这又是一个历史的巧合。

净众寺在唐宋时期,既是成都西郊名胜之地,又是唐宋成都绘画名家荟萃之地。造纸、雕刻、印刷技术特别发达。制造交子最重要的是纸张,制作方法是用楮树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多天,使楮树皮软化,再用清水浸泡和漂白,经过碾压成为造纸纸浆。纸浆需要大量的进水和污水排放,造出的纸需要大面积的场地晾晒,作坊必须选择有天然水和宽敞的地方修建。净众寺周围林木葱郁、溪水环绕,取水及排污都很方便,恰好符合造纸的科学、合理条件。北宋的“交子”,是川商为了远途经商的轻巧方便,互相达成协议,商人从四川携带“交子”到达某地,找到签定协议的商人,将“交子”兑换成金银铜钱等货币。“交子”本身不能当作货币在市场上直接交易,而是一张“有价证券”。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在各地设立分铺。交子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难以伪造,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在现代,纸币是世界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中国货币的起源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秦始皇统一中国流行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可谓源远而流长。1295年,日本开始印钞;十四世纪,高丽也发行纸币;1661 年,欧洲印钞始于瑞典;1008 年,天府之国出纸币,故堪称世界第一。

丝绸之路放异彩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有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重要的考古发现: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早有商贸交易的流通。

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商渠道。这条通道,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商贸通道之一。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要早好几百年,川商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沿着这条“蜀身毒路”,马帮、象队络绎不绝。从明代至的近500 年间,缅甸开采的玉石、毛料,运入瑞丽、腾冲,只有一部分就地打磨加工。接着兵分三路,一部分向东,经大理、入昆明;一部分进宜宾、到成都,经长江运出,远销内地和沿海;一部分运到东勐即泰国的清迈。

玉石不仅是勐卯王国的珍宝和生活饰品,也是对西汉、明朝的贡品。那时候,珠宝玉器不能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珍奇的绿色石头,明朝称碧玉,中国的王孙贵族视为异宝,竞相佩戴装饰。

篇6

柏木手串可以驱蚊。柏木能散发一种挥发性的气味,这种挥发性的气味有驱蚊杀菌的作用。喜生于温暖湿润的各种土壤地带,尤以在石灰岩山地钙质土上生长良好。在四川北部沿嘉陵江流域、渠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的山地常有生长茂盛的柏木纯林。

柏木:

乔木,高达35米,胸径2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窄长条片;小枝细长下垂,生鳞叶的小枝扁,排成一平面,两面同形,绿色,宽约1毫米、较老的小枝圆柱形,暗褐紫色,略有光泽。

鳞叶二型,长1-1.5毫米,先端锐尖,中央之叶的背部有条状腺点,两侧的叶对折,背部有棱脊。雄球花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3毫米,雄蕊通常6对,药隔顶端常具短尖头,中央具纵脊,淡绿色,边缘带褐色;雌球花长3-6毫米,近球形,径约3.5毫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据估计,中医药文化科普传媒产业目前已有100 亿元以上的年产值。

近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的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透露了这一信息。

据介绍,这项“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政策研究资金资助、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广播、电视、图书、传统及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体对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均表现出持续升温态势。据统计,我国30 多家中央及地方上星电视频道均开播中医药文化及养生类谈话栏目,总开播量逾万期;全国各中央级报刊、都市报刊、地方报刊、行业报刊甚至港澳台及其他华文报刊均持续进行中医药文化及健康养生知识传播。IOS、安卓、塞班三大手机软件平台已经开发上市1000 多款以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为题材的新兴手机应用软件,总下载量达1000万次以上。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类图书长期高居畅销图书排行榜。全国排名前500 名网站的全数调查结果显示,66.7% 的综合门户网站、78.9% 的新闻门户网站、67.3% 的健康门户网站、35.0% 的生活网站均设有中医药频道或专栏。据初步调查推算,2014 年,我国上星卫视养生电视栏目广告收益为50 亿元~100 亿元。综合互联网、图书、报刊、广播等领域,中医药文化科普传媒产业目前已有100 亿元以上的年产值。

研究报告指出,除了传媒领域,中医药文化在生态旅游、会展业亦发展迅速,中医药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稳步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产业园等园区产业价值凸显,中医药老字号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中医药文化整体价值和影响力趋增。

(来源:本刊综合报道)

篇8

[关键词] 乙肝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14.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62-02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全世界大约有3 亿例HBsAg 阳性携带者,而我国约有1.2 亿例[1],HBsAg 阳性携带者中,约1/3 来源于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产时感染:生产时接触母血和羊水;产后感染:密切接触、乳汁传播。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2],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笔者通过对94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肌注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4年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188例。年龄22~34岁,平均24.5岁。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无肝炎史及相应的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188例,其中,男108例,女80 例,无新生儿畸形及胎儿宫内窘迫史。

1.2方法

将188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94 例怀孕28周起开始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每隔1个月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2.2 观察检测方法:孕妇于孕20~24周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 项,新生儿断脐后,1 min 内在胎盘距断端2 cm 处经酒精消毒后抽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5 项。检测方法:乙肝5 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2RAD450型酶标仪。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

1.2.3观察指标: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诊断为宫内感染)及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并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5 例,感染率为5.3%;对照组94 例,新生儿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45 例,感染率为47.8%。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感染率,孕妇HBIG治疗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 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

治疗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70 例(74.46%);对照组94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2例(2.12%)。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传染病,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HBsAg 阳性及HBsAg-DNA 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Ag-DNA 达50%~60%[2]。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HBV 可以清除,很少发生宫内感染[3]。HBV 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乙肝病毒更易通过胎盘屏障[4]。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属被动抗体。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还可产生抗体,该抗体也可中和乙肝病毒[5],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也可能减少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6]。孕20 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新生儿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分为IgG,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来源于母亲胎盘的运输,妊娠后期4~6 周胎盘对Ig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孕晚期胎盘有从母体输送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

总之,孕晚期3 次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兆文,王德启.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46.

[2]陈敏,朱坤仪,来华,等.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3):65.

[3]郭永,马振芝,王清图,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子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68.

[4]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5.

[5]董得氓.儿科感染性疾病[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220.

篇9

从一开始就注定,吴双是在做一件不自量力的事情。倒是从来没有人给她泼过冷水,因为除了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吴飞,谁也不知道这个漂泊到青岛的沂蒙山姑娘在写电视剧。那几年吴双基本上过的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生活,白天在一间堆煤的地下室里“吭唷吭唷”地写剧本,之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对她这样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的人来说,写剧本实在是太难太累了,难怪她光字典就翻烂了三本;到了晚上,便到星空下呼吸一番新鲜空气。据说有一次有个陌生人正好路过,猛地见月光下一个披着白发脸色又惨白如纸的女子在晃晃悠悠地散步,吓得一路尖叫狂奔而去。

那时姐妹俩开了家服装铺,铺子里的一应事宜都由姐姐打点,妹妹专心创作,日子过得颠三倒四甚至可以说饥寒交迫。现在回过头来看,自然可以说吴双信念执著无怨无悔如何如何,但那时她却是跋涉在几乎看不到多少希望的黑暗之中,支撑她的精神力量是奶奶的一番临终嘱托。

吴双是在奶奶讲的传奇故事里长大的。

奶奶是蒙阴县一个大户人家的独生女,这位阿兰姑娘女红针线一概不会,却喜欢舞剑弄棍,还爱管闲事打抱不平,在县城里颇有几分侠肝义胆的名声。爷爷的祖上几代为官,爷爷吴长胜清秀儒雅,被当地人唤作“白面书生”。也是缘分,文弱的吴长胜居然爱上了侠气十足的阿兰,虽然两家人都反对,但在吴长胜的老师的帮助下,两人私订终身。那位老师是个员,对夫妻俩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

新婚的日子,也是日本鬼子进攻沂蒙山的日子,幸福和平静都被打破了,一家人只好四处逃难。不久,爷爷失踪了,几乎与此同时,大崮顶抗日游击队里多了位足智多谋的“白面书生”。沂蒙山的男儿多血性,沂蒙山的女儿也刚烈。奶奶常以孩子为掩护,上山给游击队送情报。一次,她背着一对双胞胎儿子上山,半山腰上见到一个受伤的游击队员正流血不止,当即把孩子朝地上一放,背着伤员上山。等她再回到原地,见两条野狗正抢着吃其中的一个孩子,小小的身子一半已经被吃掉了。要是可恶的鬼子不来,这样的惨剧是不会发生的。奶奶的心里仇恨的烈火在熊熊燃烧。这时又发生了一件让她悲痛欲绝的事,与她最要好的堂妹极其悲壮地死了。那堂妹不光人长得俊俏,还是个锦心绣口的才女,那一日却遭遇了五个心大发的鬼子。堂妹烧了一大锅羊肉正待给游击队送去,此时便不慌不忙地端出来说是“款待皇军”,暗中早已在羊肉里下了毒。鬼子心存狐疑,堂妹便自己先挟着吃了起来,吃得香喷喷的,一边吃一边笑着向鬼子示意:好吃着呢!五个鬼子馋涎欲滴,争先恐后地抢吃起来。堂妹死的时候脸上凝固着永恒的微笑,这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一顿饭工夫杀死了五个鬼子。

奶奶埋葬了堂妹,也上了大崮顶,游击队里又多了个会使双枪目光喷火的大脚姑娘……

爷爷奶奶解放后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不会邀功请赏,按奶奶的话来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奶奶去世前,把吴双叫到床边,叮嘱说,把大崮顶游击队的故事写下来,别让以后的人忘了。吴双流着眼泪答应了。这是1990年,这一年吴双17岁。这一年对吴家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先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向乐观开朗的父亲谜一般地悬梁自尽了。接着,奶奶、姥姥、伯伯也相继去世。一连串的不幸降临,使母亲的精神失常了。吴双和21岁的姐姐吴飞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几年以后,吴飞和吴双辗转来到青岛,租房开服装店。为了节约租金,租的是一间破败简陋的小砖房,小到甚至安不下姐妹俩的床铺。好在两个人都是吃惯苦的,扒下门,捅开墙,又在旁边砌了间小房子。夜半运砖,湿手抹泥,全是自己动手。下雪天,雪花会飘进屋里落到脸上,漾开一片湿润。夏天,经常有蛤蟆跳进两人的被窝,引发一阵“骚乱”。现在姐妹俩仍保留着蒙头睡觉的习惯,就是当时留下的后遗症。不是睡在正正经经的床上,而是几块铺板搭在裁衣服的案子底下,偶尔一翻身,会摸到泥地上露出的半截蚯蚓;有时两人手腕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青紫毒淤,分析下来是被蜈蚣咬了。这些还算不上什么,还有人欺负初来乍到的外乡女子,况且又是两朵美丽的“姐妹花”,常在小屋外怪叫,还扔石头。殊不知姐妹俩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漂泊到淄博的时候再艰险的场面也碰到过,根本不当回事,照样蒙头睡觉。

一切安排妥当,便放起音乐,开门迎客。姐妹俩心灵手巧,态度又好,来加工服装的居然应接不暇。奶奶的嘱托像一粒种子埋在吴双的心底,岁月流逝,那粒种子也在发芽成长,压迫着她的心灵。吴双为此开始自学大学中文课程和电视剧创作艺术。本来这个创作准备阶段还会长一些,但一个“突发事件”使吴双的创作提前了。那时姐妹俩正筹措开办服装学校,有一次去胶南贴招生广告,回来的路上碰到个男青年。那男子起初对两个靓妹大献殷勤,但得知她们是沂蒙人之后竟颇为不屑地说:“以前沂蒙人打仗吃枪子是傻子,现在拉黄犁做苦力还是傻子,啧啧。”这男子不知道他面前的女子是自小便受革命英雄主义熏陶的,是把沂蒙山人的那段流血的历史看得无比神圣光荣的,他遭到吴双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吴双说:“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不就是当年那些吃枪子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吗?如果没有他们,或许你的爷爷奶奶你的父母早就喂了鬼子的枪子,成了苍蝇和蚊子的午餐,也就轮不到你现在在这里胡说八道了。”或许这样的口吻在今天听来有些陈旧了,但符合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吴双的身份,她说得很真诚。那男子挨了骂,灰溜溜地走了。

那天晚上回家后,吴双哭了一夜,醒来时心里已经埋了个毒誓:三年内写完《沂蒙情怨》,如果完不成,就砍去自己的一只手,躲进深山老林,永不回人间!1996年冬天,吴始写作,爷爷和奶奶的传奇经历是她的创作蓝本。因为白天姐姐要在小屋里踩缝纫机,吴双便躲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写。写一段,晚上便念给姐姐听,姐姐若觉得别扭,便推倒重来。姐姐吴飞是第一读者,是参谋,也是身体力行的合作者。诸如戏中写到了巫婆,吴双缺乏类似的生活体验,吴飞便自告奋勇地装病,去请“神婆”。那神婆装神弄鬼地念念有词,堵住门,用鸡毛掸子打吴飞的手心和脚心,用鸡血喷她的脸,把个吴飞折腾个半死。吴飞却乐颠颠地跑回去,一五一十地学给妹妹听。

后来剧本到了投资拍摄者的手里,那位蒋先生大加赞赏,却又如实相告:戏中写三四十年代妓院生活的那几段,有现在发廊妹的痕迹,不符合当时的情景。吴双和吴飞听了笑个半死,因为她们正是从“干那个”生意的发廊妹那儿搜集素材的。有一次,吴双暗中跟踪一位黑衣发廊妹,见她进厕所,也跟了进去,搭讪道:“你是干什么工作的?”那女子回答道:“陪客人唱唱歌、喝喝酒、聊聊天什么的。”吴双又天真地问:“那你也陪客人睡觉吗?”那女子勃然变色,骂道:“你神经病!”费尽周折接触了一些夜总会的坐台小姐和发廊妹,结果写出来的戏还是与当年的生活状态有差距,但已经很难为这两个未婚姑娘了。后来剧本改动最大的,便是几段发生在妓院里的戏。

1998年,对姐妹俩来说又是个祸不单行的灾难年。单纯善良的吴飞被声称“联合办学”的骗子骗走了一万多元,这是姐妹俩所有的积蓄,一下子连付房租的钱都没了。加上长时间的身心疲惫,吴飞终于被击倒了,病卧在床却还挂念着上哪儿借些钱来,供养妹妹写作。快过年了,左邻右舍喜气洋洋地采办年货,她们却是连一粒米都没有了。那天晚上吴双在外面溜达,看到一个男人把一袋东西扔到了垃圾堆里,像是一袋米。吴双回去告诉姐姐,吴飞原先昏昏沉沉地睡着,一听说有米眼睛顿时发亮了,挣扎着便起来。把那袋东西扛回家,打开一看,果然是大米,只是混了不少老鼠屎,才被人扔掉的。吴双说,要不是老鼠啃了那袋米,那个年还不知怎么过呢!那个大年夜,姐妹俩就着咸菜疙瘩吃霉米饭,吃着吃着,吴飞就哭了,说,姐姐命苦哇,姐姐这辈子算是完了,就盼着妹子你有出息,把俺娘和小妹都接来,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日子。人家过年吃鱼吃肉,俺姐妹过的这是什么年啊!说一阵,哭一阵。吴双不哭,唱,用沂蒙山小调随编随唱:一更里睡不着/俺想俺家乡/俺的家乡有亲娘/儿时的伙伴多/从前过大年/全家乐呵呵/又唱又跳演大戏/左邻右舍都羡慕/思前想后苦难多/怎不叫我泪长流……

那晚即兴编唱的,吴双后来都写了下来,不讲究押韵的,读来倒也是真情实感流露。那实在是个阴冷凄惨的大年夜,吴飞哭了一夜,吴双也从一更唱到五更。

打击接踵而来。精神失常的母亲突然走失了。吴飞抛下服装铺外出寻找母亲。吴双一个人留在家里,几天几夜不睡觉,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十几天后,吴飞找到母亲并送回家乡,回青岛时,她惊奇地发现,妹妹的两眼布满血丝,头发居然全白了。吴飞心疼地搂过妹妹,大放悲声……

到了这年的秋天,日子过得越发艰难。吴飞从早到晚拼命干活,只想多挣些钱,一则给母亲治病,二则让吴双心无旁骛地专心创作。此时吴双的《沂蒙情怨》的创作正进入关键阶段。吴飞太累了,好几次累得咳出血来。吴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不忍心看着姐姐就这么消瘦下去,都是自己拖累了姐姐。吴双决定丢掉笔,上崂山去出家当道姑。我曾问过她,难道就真的想一走了之,奶奶的临终嘱托忘了?吴双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人嘛,其实都有软弱的时候,我那也是一时冲动。看着姐姐那么辛苦,真的很心疼。

那一天,吴双给姐姐留了张纸条,便悄悄地直奔崂山。在上清宫门口,一个保安告诉她,这里早就不收道姑了,你还是早些回家吧。吴双不甘心,七转八拐,竟然撞见个83岁高龄的老道姑,当即跪在地下,恳求老道姑收留。那老道姑抚摸着吴双的白发,说,姑娘请起,你尘缘很深,大事未了,这儿不是你呆的地方,回去该干的事去吧!一语惊醒梦中人。下山的时候天色已暗,吴双看到一个跌跌冲冲的黑影顺着小路摸上来,走近了一看,竟然是姐姐。因为平时吴双曾念叨过要出家当道姑,附近只有崂山有道观,吴飞看了纸条便找来了。姐妹俩自然又是一场抱头痛哭。吴飞捶打着妹妹的肩膀哭着说:再苦再难,俺姐妹也要相扶相伴着走下去,你这狠心人怎么抛下姐姐不管了呢!爹没了,妈又是个疯人,你让姐姐一个人怎么过呢!你走了,你轻松了,难道俺奶奶临死时对你说的话你全忘了?你这没出息的傻妹子呀!吴双哭着说,姐,我错了。

转眼到了2000年的中秋节。姐妹俩双双回到老家―――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时期中国军民泣血抗敌的“岱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世事沧桑,英雄的豪气长存。吴双与老家已阔别10年,此番重回故地,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山坡上奶奶的坟淹没在一片荒草丛中,已经很久没人来祭扫这位抗日女英雄了。吴双双泪长流,跌着爬着扑到奶奶的坟前,拍打着黄土哭叫道:奶奶―――不孝孙女完成你托付的使命,活着回来看您啦―――

随即,她用沂蒙山小调唱起事先写就的祭文,一边唱,一边把剧本的手稿在坟前焚化。青烟缕缕,黑灰片片,歌声颤颤,融入无尽的思念和倾诉。

此时,吴双那部20集电视连续剧《沂蒙情怨》已被青岛一家影视公司看中,并与之签订了拍摄合同。投资方对剧本的评价是:“全剧惊心动魄,反映了山东沂蒙人民英勇抗日的斗争历史和纷繁曲折的家族史,恩怨情仇交织,传奇色彩强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1年2月底,记者来到青岛采访吴双。在青岛开发区的辛安村,老远就看到那幢刷着红漆的房子,这便是“双飞服装学校”了。走上楼,但见一边是几十台缝纫机组成的实习区,另一边是课桌椅排列整齐的学习区,整个环境宽敞明净。40多个女学生正在校长吴飞的指导下或裁剪或缝纫,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吴双还在写,写《沂蒙情怨》的续集,从建国初期写到改革开放,跨度更大,人物也更多,主角依然是沂蒙人。相信经过这三年的摸索,她会比较娴熟流畅地掌握电视剧的创作艺术。她的头发明显染过了,但头发的根梢依然是白的。当然,她再也不必像老鼠一样蜗居在地下室里,现在的写作环境一片阳光明媚。

篇10

祖先善举百年传

在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区深处,有一个古老的渡口。一名叫万其真的花甲老人,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一声“老万,过河!”,他的小船就会翩然驶来。从他爷爷、爸爸、叔叔再到他,三代四位艄公,接力义渡130多年。时光流逝,不变的是河中的渡船和万家人的承诺。

万家三代人接力义渡的事,还得从百余年前说起。清朝光绪年间,万其真的爷爷万作柱因老家洪水成灾,从江汉平原举家迁至大沙河村。当地世居的乡邻们宽容接纳了他们,并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万家人感激涕零。

大沙河村因为那条从村口流过的大沙河而得名,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要绕行很远到对岸劳作。后来,有人自造了木筏,但因为撑船人水性不好,时常翻船落水。为报答乡亲们的这份情谊,自幼深谙水性的万作柱与妻子商议后,卖掉两头肥猪,建造一只能载10人的木船,向乡亲们承诺义务摆渡,分文不取。因有了义渡,两岸人家往来更加频繁,渡口也成为两岸百姓出入的必经之地。

村民渐渐离不开渡船,万作柱放不下手中的竹篙,便成了这渡口的艄公。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和着两岸青山,深深印刻在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百姓很感激万家人的付出,便集中拔出5.7亩良田,免收租息税赋,专门用来解决船夫工资、维修船只的资金。这更坚定了万作柱摆好渡的决心,一撑就是50年。万作柱临终前告诫儿孙:“做善事是我们万家的美德,义渡是万家向百姓许下的承诺,千万要守信……”

此后万家人一代代接过上辈磨得光亮的竹篙,践行着对村民的承诺。万其真的父亲万述材作为长子,接过篙竿,默默为乡亲们义渡。去世后,万其真的叔叔万术荣二话没说,又在大沙河边摆起了船。1995年,与渡船相伴15年的万术荣老人临终前,将万其真喊来,把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他。从此,万其真就成了维系万家“义渡”的接班人。

风雨无阻桨起桨落

1995年,53岁的万其真接过义渡的篙竿,从这时起他的生命便与渡船连在一起。万其真的家在半山腰,从渡口到家里来回超过5公里。因为行人过渡没有固定时间,为方便渡船,他在河堤上搭建了一间10平方米的茅屋作休憩之所。后来村里人觉得他撑船很辛苦,总得有个像样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简易石屋。从此,万其真便把低矮、潮湿的小屋当成自己的家,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寒风透墙,恶劣的环境从没有动摇过他义渡的决心。

为了不耽误村民,万其真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清晨天刚亮,早起的村民到达渡口边时,万其真已经在此等候。因为担心回家吃饭会影响村民过渡,他总在渡口候着,中午饿了,就在渡口的小屋里烧土豆或红薯当饭吃。这样一直忙活到傍晚六七点钟收工,回家吃过晚饭,万其真再匆匆赶回渡口守夜。

腊月三十要渡,正月初一要渡,三更半夜,村民有急事要渡,河水暴涨,雷雨交加,抢救病危的生命也要渡,在万其真的生活中,没有三十初一,没有天晴下雨。16年来,他就这样一趟又一趟,永不停歇地渡,渡坏了3只大木船,撑破20几把竹篙,一个个小生命顺利降生,一个个病危生命得以抢救,这也许是清苦坚守的万其真人生最大的快乐。长年和渡口相伴,老万已经和竹篙、小船,石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欺山不欺水,上了万家船,就归万家管。河里拴着的船谁私自动一下就永远就别想求渡;老人小孩坐船中间,谁不听招呼就不开船;遇河水暴涨,村民有急事要渡船,必须邀上几个水性好的帮忙。就是这万家百年义渡的“古训”,确保了一百多年来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令人折服不已。

淡泊名利的义渡人生

万其真甘守清贫,风雨无阻坚守渡口的行为,得到了大沙河畔村民们的交口称赞。2006年,他还光荣的入了党。万家并不富裕,在全村仅算中等偏下水平。时光荏苒,村里的年轻人坐着他的船过了河,走向县城,走向更远的地方。万其真的子女们也逐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对于他,最实际的变化莫过于,2006年乡政府发给他的补贴由每月80元涨到了540元,这让他在生活负担上稍稍缓了口气。

村里年长的村民给万其真算过一笔账,现在政府每个月给他540元补贴,摆渡一趟平均下来也就一到两角钱。恩施州百余个渡口的船工,每次或多或少都会收取几元钱的摆渡费用。也曾有人邀万其真“合伙”:摆渡一人收费一元,那么一个来回大概有10人,每天约莫30个来回,这就意味着,每月至少有近万元的收入。但万其真听后,斩钉截铁地说:“坚持义渡,是万家祖上传下来的一个承诺,决不能食言,穷也要穷得有志气。”就这样,万其真在这个渡口坚守了16年。

2008年初,老伴撒手西去,离开了相濡以沫40多年的老伴,万其真悲痛不已。出殡那天,他忙了半天,下午就回到渡口。不少村民说他,“你少撑半天船,没人骂你。”万其真也不解释,照样撑他的船。只有儿子知道,那撑下去的一杆杆竹篙,似乎可以减轻万其真心头的伤痛。十几年来,他除了渡口和家里,就没有去过更远的地方,不是他不能去,而是他丢不下渡口,丢不下渡河的人们。

数公里外,沪蓉西高速和宜万铁路相继建成,鄂西群山里的世界也在飞速的发生变化。守在渡口的万其真,不识字,不读书看报,不看电视,只管迎着每日的霞光,一桨一桨地划,一船一船地渡。大沙河村278户村民,1000余人,加上过往的外地人,经小船过渡的人很多。16年来,连万其真自己也不知道,他船来船去到底渡了多少人。万其真偶尔来了兴致,也能一边撑船,一边引吭高歌:山高只有人行路,水深只有船来渡……嗓音沧桑浑厚,与桨声风声相萦绕,久久回荡在群山环抱的大沙河上。

世代传承守望彼岸

冬去春又来,木船变成了铁船,篙竿变成了船桨,黑发摇成了银丝,不变的是那份质朴的承诺和执着的坚守。十六年间,万其真也曾找人顶过班。那是在2008年11月,他不慎摔伤了手和腿,两三个月不能下床活动。他急着打电话叫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大儿子万芳权虽然很快请了假,回家照顾他,但因为签了合同过不了多久还得赶回去继续做工,不能接替摆渡。

儿子临走前,万其真思前想后,叮嘱万芳权说:“你去找个外地会划船的渡工来帮忙。就算每个月贴钱,也不能让这渡船停下来。”后来万其真每个月花800元雇人摆渡,做了2个月。待病稍好一点,他又亲握长篙。

自那次摔伤后,万其真的精神也比以前差了很多。河,村民们每天都要过,未来的船,该由谁来掌舵?这是年近古稀的万其真思考的大事。但他不知该如何跟儿子提,因为他知道:对于在外闯荡过的万芳权来说,义渡的那份微薄补贴,真的没什么吸引力。要他回到这个群山里的小村落,安安静静、默默无闻地做个渡口的船工,也不是件容易接受的事。

然而,从小目睹着父亲对义渡的坚持,对信义的坚守,万芳权同样被感动着。去年,万芳权毅然接下万家第四代义篙,并参加了县地方海事处组织的两次专门培训。每次被别人问,万芳权会一字一句地说:“父亲常对我说,干就干好一点,对乡亲们好一点。他撑不动了,还有我,我撑不动了,还有我儿子。等我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我一定会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万家人的义渡是乡亲免费的路,更是人们共同守望的心灵渡口。2010年12月14日,新闻局以新闻阅评专辑的形式肯定了“三代艄公义渡百年”事迹宣传报道,盛赞义渡精神为“山泉般纯净的精神,深山里流出的赞歌”。2011年1月9日,万其真当选感动湖北2010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