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主人公范文

时间:2023-03-29 16: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负荆请罪主人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讲述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廉将军容忍、退让,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廉颇羞愧,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梗概: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良好内在品质的塑造,不仅仅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给予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以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好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做好课前导入工作,加强课前的德育渗透

一个良好的课前导入毫无疑问对整体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德育渗透同样如此。良好的课前导入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感悟语文教材内容之中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激起内心共鸣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集中的注意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在接触陌生知识内容的时候需要一段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会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用有效的课前导入来替代学生的适应过程,毫无疑问会大大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残破,讲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学生对圆明园并不是很了解,对于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掌握,若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照片和用电脑复原的圆明园视频。学生在对比之后势必会产生一种繁华与没落的强烈冲击,这时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摧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对这篇文章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并且通过全文的学习激起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牢牢扎根于教材内容,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适当拓展德育的取材范围。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对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学习《梅花魂》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以梅花的描述来抒发作者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坚韧品格。文章着重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寒风和冰雪并没有阻碍梅花的生长,更没有抹去梅花盛开时的娇艳欲滴。这样的描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教师在讲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感受存在于梅花身上的优秀品质,用梅花的坚韧和顽强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另外,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重点感悟文章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德。文中蔺相如高居相位却处处忍让廉颇,为的就是避免文武失和,有伤国家社稷,这种心存大局的博怀值得每一个学生深入学习;而廉颇作为文章的另一个主人公,其在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能够主动负荆请罪,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同样也值得推崇。在讲述这篇文章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战国时期其他的一些人物传记,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历史故事之中的人物,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并且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德育作用以高度的重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不仅仅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及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20).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效率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新课改实施普及,教育界更关心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语文不如数学那般,真理只有一个,问题只有唯一解。初中语文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文化品位。这一切加剧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困难,但是,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就不是难题。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古今中外各代君王,凡是讲究“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者都是流芳千古,其在位时期都是繁荣盛世,用现代语言形容就是高效率的时代。这些君王正确地认识到人民是时代的主人,是历史的推动者,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昌盛繁荣。同样,只有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主人的学生们能够融入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才会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语文能力,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1]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自己和学生的身份心态,逐步缓解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师要消除“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一切听我的”的传统心态,“放弃”自己的老师心态,与学生之间真正做到“零距离”,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便不会再有陌生感与距离感。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人公的心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给学生创造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与机会。可以课前备课中设计讨论方案,让同学们有效参与讨论。如讲解《泰山日出》一文时,可以让在泰山看过日出同学讲讲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同学们交流在不同地方看日出的感想,再学习作者的感想,这样能让同学们更好地解读课文。如果是话剧类文章就可以让同学们排练表演,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各种情感与心态。

3.要让学生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2]让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中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基本了解要掌握的字词等基本知识,整理不了解的地方,上课时提出来大家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请同学讲课,学生更了解学生,会有更多的共鸣。对于未讲到之处,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二、教师巧用情感攻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语文课堂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便是教师,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能让学生浅显地获得课本知识,更能从书上获得无穷的力量。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用个人经历。

部分教师上课总爱板着脸,生怕学生轻易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影响课堂秩序。语文教师在课上不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而应该真情流露。首先要与同学建立密切的关系,同学亲近自己,自然愿意听课。其次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上课时的激情,这样便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参与到课堂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情感教育。[3]同时可以以个人经历讲解相关内容,这样会更好地让同学们接受。语文源于生活,也应归于生活。如讲解《泰山日出》时,教师可以讲解自己观赏泰山日出的感想,再结合作者的描述,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思想触动,产生共鸣。

好的文章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灵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全面运用教学智慧,深切地展现其文学意味,发挥其艺术价值,积极引导学生。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并教育学生从作品的思想价值出发,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并从思想上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得到心灵的洗礼,受到心灵的滋润,感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4]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泰山日出》时,教导学生从课文出发,领会作者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文章的真谛。

3.理论联系实际,身临其境获真知。

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语文,初中语文尤其重要。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语文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教育,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如果有条件,就可以让学生身临文章中的地点感受。《泰山日出》一文在教学前可以带领同学到泰山观日出,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三、初中语文无边界

世间万物具有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事情。初中语文虽是一门学科,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反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1.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带动语文课程的教学。

初中语文与其他各门学科有较多的交叉渗透,所以不应故步自封,而应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教学。其他学科的引入,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无关紧要甚至是会破坏本学科效率的,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并以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率为目的,将初中语文课堂向科学化推进。[5]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可以先介绍负荆请罪的历史,当时蔺相如与廉颇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关系,这样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理解文章思路。

2.巧用多媒体高科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一支粉笔奋战一堂课,而学生则是一支笔,一本书匆忙地记课堂笔记。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错过老师讲的重要内容。而如果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则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初中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有众多益处。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全方位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内容。二来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平常面对教师的纯语言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而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学习效率可以有效提高。三来可以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已画出重难点,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全部突出。尤其是现代文学中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情感,难以展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能直接启发学生思维,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来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教学结构,课堂时间可以高效配置,增加课堂教学量,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了解其他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力量。总之,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等等,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四、结语

要想提高效率需要打破传统。首先是身份的打破,其次是方法的打破。相信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多种训练方式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初中语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姜静.如何让学生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主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114.

[2]王锦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学教育研究,2007(4):118.

[3]柳蔚,吴江.试论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4]张艳兰.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阅读,2012(11):111.

篇4

“停课不停学”、“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河各庄中心小学响应上级领导号召开展了疫情期间的本学期德育工作,全体师生结合线上载体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河各庄小学以《“童”心战“疫”,共克时艰》为德育系列活动主题,以此向广大奋战在一线岗位的医护人员、民警以及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凸显品德课堂主阵地,构建“知行统一”的德育。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阅读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48-1

在新理念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了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外阅读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巩固,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中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要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结合起来

在老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上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它会受到个人能力、年龄、爱好、家庭背景、民族、知识结构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个体间的差异。

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不管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农村里的孩子,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听别人讲故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精力非常集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共同特性,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举一个例子来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格林童话》、《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等故事都非常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口味。语文老师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节选出一部分有趣味、非常富有感染力的片段讲给学生听,在讲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在故事精彩的地方故意制造一些悬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阅读来找到相关的答案。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而是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弄清楚其兴趣所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门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其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这也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相一致。

二、课外阅读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课程的编排要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所涉及到的题材也要多样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语文老师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相关作家的同类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比如说,在学习了《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后,老师要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国的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文本中主人公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可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学生去认识一位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鲁滨逊;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可引进《史记》,让学生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组织学生举行历史故事比赛……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不少名作,完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必须把课外阅读和说写练习结合起来

课外阅读并不是单纯地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语文读物,而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强说和写的能力,从而使得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写一定数量的读书感悟,还可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句子和成语记录下来作为作文写作时的素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办黑板报、文学知识竞赛、课外阅读交流会、阅读之星选评等等,借这些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来促使他们主动课外阅读,强化读写训练。与此同时,老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心得体会,结合课堂教学、开班会、户外活动等环节来让学生展示个人的阅读情况,使学生增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课外阅读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营造阅读的氛围

篇6

关键词:以学定教;预测学情;关注学情;调控学情;反思学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48-01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切实把握教学活动过程,适时宏观调控,以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所以,我参照和利用“学情”这个“晴雨表”,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活动充满灵性变得精彩,真正变课堂为学堂。

一、充分预测和考察学情,给语文教学活动找准立足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它告知教师在教学中不单纯是对自己和自己的教法进行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还应该对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情做好预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对学生的个体学情做充分的预测,比如他们对新学的课文及文中的知识是否有兴趣,他们会遇到怎么样的困难或疑问,他们对课中的问题能否把握、有多大的把握解决;另外,还有预测学生整体的学情,如学生平均水平、认知起点和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不同层面的学生经过努力能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做精心、仔细的研究、分析和预测,再做科学的预设,最终找到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佳立足点,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如进行《鞋匠的儿子》的教学预设时,我就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林肯又是如何对待的?参议员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我能紧紧扣住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课前预测和课中引导,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有效的铺垫,所以教学效果不错。

二、密切关注和顾及学情,给语文教学活动找稳平衡点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应密切关注学情,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之一,这就是“心系课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任何一个举动,这个举动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教育与其他行业的区别所在,是因教育教学直接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巧用慧眼认真观察,利用锐耳加强倾听,活用大脑进行斟酌、思考,留心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态度等,灵活地进行调控,给教学找稳平衡点,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当讲到霍金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时,有部分学生在背地里偷笑。我关注到这样的学情,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文本和课件,感悟霍金遭受不幸的命运,对霍金产生同情之心,结合后文霍金的成就,对霍金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让课堂重新回归平衡。

三、灵活把握和调控学情,给语文教学活动找到生长点

学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教学活动相伴相生的。可见,学情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使用价值的。我们可以根据其性质的差异,将其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类。对于学生消极的学情,我们应严肃面对、准确把握,机智灵活、妥善的处理,科学的转化,遏制其发展,缩小其影响;对学生积极的学情,我们应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扩大效应。当然,作为教师必须冷静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变为有利的且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其为师生所用,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确保教学效益的稳步提升。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在小组交流、评价两个主人公的特点时,我听到有学生说:蔺相如一再避让廉颇,真是胆小如鼠。再说,他官拜上卿,与廉颇的战功相比,的确功劳不大。针对这样的异议,我及时进行调控:如果蔺相如不让廉颇,结果会怎样?让与不让,孰是孰非?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教学活动得到了升华。

四、务实反思学情,给语文教学活动找到延伸点

80%以上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从自己课堂教学情况出发思考、分析,寻找问题,却忽视了从学生及他们的学情出发思考。教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应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需要的是什么?教师给予他们的与他们需求一致吗?有什么差别?到底该如何处理才会使效果更好?……只有这样不断反思学情,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课已止,而意未尽”,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这种做法,不但能对课内学习活动进行查漏补缺,还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逐步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他们学以致用,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扩大学习的收益。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尽管我精心准备,制作了课件,搜集了资料,但学生对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并不多,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原因在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查阅资料也不充分。于是,我作了课后延伸:让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大自然文字”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大比拼……学生兴致盎然,有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学情”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晴雨表”,它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是紧密相连的,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相得益彰的。教师只有吃透学情,才能“以学定教”,实现因势利导,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灵动,更加精彩。

篇7

在开学初学习2011版新课标的时候,音乐组的老师看到这部分内容都面露难色。我非常理解老师们的感受,因为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在此,愿把自己对京剧教学的研究经历当成一个案例,供大家借鉴,愿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点。

缘 起

虽然是音乐教师,但对京剧我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在2008年初,国家教育部提出将在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当时社会反响很热烈,因为京剧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不止是离孩子们远,离做音乐老师的我都很遥远,让京剧走进课堂,谈何容易?于是,不由得暗自庆幸我们学校没有成为试点。

一次偶然的经历,却颠覆了我的认识。在2010年的年底由于演出需要,极其偶然有了一次学唱京剧的体验(京剧《红娘》中的一段“叫张生……”),哪知从硬着头皮学唱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原来京剧的旋律是如此耐听,越品越有味,越唱越想唱,简直是百唱不厌。亲身体验了,才领悟到京剧的魅力。有了和“京剧”的亲密接触,我开始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沉迷京剧,京剧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顿时对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京剧进课堂”有了全新的认同感。当下就冒出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虽然我们不是京剧试点学校,虽然没参加过京剧进课堂的音乐教师培训,但是如果能让我的学生们也能接触了解一点京剧――那该多好!

过 程

2010年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加入京剧欣赏的内容,2011年我申请了个人课题――“引领五年级学生自主欣赏京剧的实践研究”,向自己发出了挑战。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从一个京剧“文盲”一路边看视频边学习相关资料、边学唱,感受着研究性教学的魅力,幸福着学生们的丰富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教学中的经典哲言。当然对于京剧教学来说概莫能外。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这就是京剧教学的目的。它对京剧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去欣赏、去演唱,并在了解、欣赏、演唱中产生审美体验。然而兴趣从哪里来?无论按照教育学或是心理学的说法,兴趣都是可以通过外在途径培养的,所以关键是要给予学生更多接触京剧的机会。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以及社会学各个方面的知识。那么,刚开始该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一下抓住学生的兴趣呢?下面以研究感悟的形式,围绕“兴趣”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引领学生了解京剧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策略。

一、首先使孩子们对京剧怀有一种敬畏感,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京剧,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接触和了解京剧。在一开始的口头调查中,学生对京剧从心理上就很排斥,集中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听不懂”,由于唱词用的是湖广韵,不看歌词就听不明白;第二“节奏慢”,一句话唱半天,拖泥带水;第三“有点土”,认为戏曲一般是老年人的爱好,没有流行歌曲好听。如何扭转偏见?让学生对京剧怀有一种敬畏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我是这样做的:先用和宝堂先生《画说京剧》中序言部分的几个故事吊足学生的胃口。例如:“有个京剧演员在美国办起了京剧学院,很多华侨都带着孩子来学习京剧,学院办得非常红火。但是学生家长说,学习京剧不为演唱,只为让孩子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京剧里面融汇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特有的情感。办学院的人也说,她所以要在美国办学,是因为她遇到一位老华侨。老人告诉她,有一次迷路了,在高耸的洋楼中寻找自己的家,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突然,他听到从路边的一个窗口中传出了拉京胡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啊!我到家了!’其实他没有到家,但是他的感情找到了归宿,他找到了亲人,因为只有这个声音才是最纯正的乡音……”其次布置功课――京剧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找资料后课上交流。最后讨论――按理说外国人应该更听不懂唱词,为何梅兰芳能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京剧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虽然学生当时还说不出什么,相信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对京剧肯定不会再鄙视了,而会多了一份敬畏,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想了解它的愿望:是啊,京剧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二、利用京剧电影的故事情节,诱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何况学生?京剧剧目都是根据历史事件或者名著、名篇改变,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令人感动的主人公或者英雄!而且这些故事里也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仁、义的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学生,乃至现代中国人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清晰地记得带领学生欣赏的第一部京剧电影是程派名著《锁麟囊》。因为是电影,场景从舞台上搬到了生活中,所以让我这位从没正儿八经看过戏的人看得很轻松。真实、自然的场景,丝毫没有让我有距离感,尤其是戏剧中人物的扮相,一个字“美”!由于比舞台上的妆容要淡许多,所以看起来更舒服、更耐看;戏服的颜色搭配,也比舞台上显得更漂亮。迟小秋先生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透着一种无以言说的艺术美,再加上感人的故事情节,着实让我着迷,我想也一定能吸引学生。因为有字幕的帮助,解决了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加上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学生也看得如痴如醉,生动的故事情节使他们欲罢不能,已经下课了,还要求再看五分钟!看来从京剧电影切入到京剧欣赏是一个绝好的手段,《锁麟囊》、《徐九经升官记》、《赤桑镇》、《孟母三迁》、《除三害》,这些京剧电影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而且这种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就悄然发生了。

三、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京剧欣赏剧目,引领学生的欣赏兴趣

京剧欣赏剧目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很多学生都看过名著《水浒传》,对鲁智深这个人物也有所了解,而且很多学生都很喜欢鲁智深这个人物,我就下载了三段不同演唱家表演的《野猪林》,学生不仅兴趣十足地反复欣赏比对了三个版本的演唱,还从审美意象的角度津津有味地评价了三位艺术家的演唱,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大家都意识到了唱段越听越有味,而想学唱几句却非常不容易。《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正好出现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中,有了铺垫,再来欣赏京剧,学生感到还是京剧更具有感染力。通过近两年来的京剧欣赏,在学生毕业时写的感言中,有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了京剧,现在还会主动看戏曲频道的京剧节目呢!

四、京剧知识应少讲解、多感知,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欣赏兴趣

京剧不愧为“国粹”,它博大精深,京剧的表现手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服饰、京剧的板腔乐队、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唱腔流派……这些知识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在刚开始给学生上课时,我自己都听辨不清哪段是“二黄腔”、哪段是“西皮腔”,搞得自己都差点没了信心。一日顿悟,其实只是引领学生能听京剧,并不需要具体分析京剧艺术。就像学生们爱听爱唱流行音乐,其实歌词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只是喜欢作品的旋律而已,不信,您可以调查一下您的学生。一切应该降低难度,一些京剧常识可以结合剧目来学习,例如欣赏《徐九经升官记》重点围绕感受“丑角”这个行当的魅力,了解“无丑不成戏”,体验京剧艺术的戏剧化冲突;欣赏《野猪林》重点感受“净行”的演唱特点,了解“净”角大多是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点的男性人物,只有“净行”用脸谱,脸谱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唱腔音色洪亮,风格粗犷等等。这样有范例、有音像,边欣赏、边评价、边讨论,学生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比单单记忆常识要有趣得多。

五、模仿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激发学生表演京剧的兴趣

在钱金福先生的身段谱中有这样一句话:“老生弓,花脸撑,小生紧,旦角松,武生在当中。”这段话让我品味良久,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把每一行当在表演上的规范描述得惟妙惟肖。结合以前看的京剧片段,带领学生认真体味这句话,把每个行当的形神动作表演一下,没想到课堂上学生们虽表演的有模无样,但个个兴致很高,在不断的模仿评价中,学生的姿态终于有了点范儿,学生觉着挺有意思,我也觉着前辈们总结的经验简洁明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形神兼备。此后尝试带领学生学习念韵白,让学生自然意识到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千斤话白四两唱”的真正含义!课后学生练习韵白的声音还在楼道内回响,假想的水袖也甩来甩去。哈哈,学生对京剧的体验是从这种游戏性的模仿体验开始,有过这种经历的学生,不会距离京剧太远,大多数会成为京剧的欣赏者吧!

六、选择学习简单易唱的京剧名段,让学生的欣赏兴趣延展为爱好

学生听多了,看多了,自然可以过渡到唱。虽然对样板戏有争议,但是因为样板戏中的唱词都是普通话,所以可以优先考虑其中的经典唱段。我选择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甘洒热血写春秋》两段。在教唱时,先把速度放慢,碰到难唱的地方,像后半拍起的节奏、一些长音、速度变化等,在跟琴唱的时候就提醒学生注意掌握,练习的次数多了,唱得自然越来越有味道了。可能因为这两段都是“生”的唱段,男生尤其喜欢唱,而且越唱越有感觉,两个唱段的演唱把学生的兴趣变为爱好。京剧,这个在我国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不可能学唱几个唱段就能唱好它。但我认为唱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只要学生感受到京剧唱段的百唱不厌,感受到京剧旋律的美、唱词的美,能够接受京剧、喜爱欣赏,目的就达到了。

收 获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从一开始的调查来看,有约91%的学生不愿意听京剧,也没有欣赏京剧的愿望,其余的9%也是家里的爷爷奶奶辈或爸爸妈妈喜欢听(唱)京剧自己才听,但自己对京剧并无兴趣。到这一届孩子毕业再做调研时,他们对京剧的态度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96%的学生接受了京剧,看到电视中播放京剧也不再换台,会饶有兴致地陪爷爷奶奶看上一段,从中感受到了社会的丰富和人性的真、善、美、丑。瞧!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京剧对他们的影响了,这让我感受到了京剧教学的无限价值。一次摸索中的教学能达到这个效果,是我开始没有想到的,可以说从学生的收获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做教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我爱上了京剧,通过读相关书目和对相关戏剧知识的学习,对艺术的领悟能力越来越强,自身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明显提高。这种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帮助了我的教学:从京剧的戏剧性我悟到了教学设计也要有创意美,从京剧的锣鼓经我悟到了教学定要有节奏美,从京剧的韵白我悟到了教学语言要有韵律美……真的没想到一次边摸索边实践的研究过程竟会得到如此丰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