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介绍范文
时间:2023-04-06 02: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范仲淹介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My name is XXX.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e.
I am 年龄,and I am a student in 学校.I think that I'm outgoing and funny,so I also think I'm populer at school.
I have 数字 friends in my class.We study together,play together,talk together and laugh together.We are happy every day.
I'm good at XXX(科目),Because I like it very much.And I often get good grades. But I think I can do better.My parents also said to me that I could be more hard-working.So I will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My favorite sprot is XX.I think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I often do that after school or on weekends.I think that can make me be in good health.I like eating XXX,but hate sth very much.
I dream to do...because it was very...I hope my dreamcan come true.
篇2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车子驶入苏州境内,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渎镇旁的一个小镇“藏cang书”。初见这里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条条小巷到处都是悬挂这羊肉的店铺,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来这是一个出产羊肉的地方。路口竖立的山羊泥塑,让我误认为自己到了“羊城”。此时将近晌午,街道中飘来阵阵烹调羊肉的香味,我肚子开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将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还真是不错选择。据《本草纲目》有:“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豁止喘”。嘿嘿,别说还真让人心里有一种带只整羊回家饱餐的冲动。群主说木渎镇藏书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有名的羊肉,花木之乡,选择此地让大家玩的开心尽兴。我这次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当天和我们和群里阿姨、叔叔不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选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还到了当地的特色大酒店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饭饱,品食美味的感觉真叫一个幸福!
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如果大人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我拉着妈妈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妈妈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我问:“他是干嘛的?”妈妈尴尬的想:“是啊,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妈妈瞬间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妈妈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妈妈毕业很久了,估计书本上的细微知识忘光光了。不过我们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据说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去了一胜。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着名的奇石景我和妈妈一起游过。我们一起摸过“飞来石”、在“鹦鹉石”处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线天”一条窄窄的狭缝只能一个瘦子才能通过。我们也顺利行过。我玩笑的说:“老妈,你那肥样,半天不见人我以为被缝隙卡住了呢!她听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顶峰,天平胜景圣迹简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来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天平山庄”为代表的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我和妈妈来不及观赏,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11。27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天气是那样的温暖舒适,好久没有出外游玩了,群里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苏州自驾游我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清早收拾好行装带上我可爱的宝贝,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开始了一天快乐的行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车子驶入苏州境内,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渎镇旁的一个小镇“藏cang书”。初见这里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条条小巷到处都是悬挂这羊肉的店铺,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来这是一个出产羊肉的地方。路口竖立的山羊泥塑,让我误认为自己到了“羊城”。此时将近晌午,街道中飘来阵阵烹调羊肉的香味,我肚子开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将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还真是不错选择。据《本草纲目》有:“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豁止喘”。嘿嘿,别说还真让人心里有一种带只整羊回家饱餐的冲动。群主说木渎镇藏书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有名的羊肉,花木之乡,选择此地让大家玩的开心尽兴。我这次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当天和群友不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选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还到了当地的特色大酒店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饭饱,品食美味的感觉真叫一个幸福!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带着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女儿拉着我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我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女儿问:“他是干嘛的?”我尴尬的想:“是啊,我也一时发呆了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一下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书本扔的光光了。不过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
据说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去了一胜。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着名的奇石景我和女儿一起游过。我们一起摸过“飞来石”、在“鹦鹉石”处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线天”一条窄窄的狭缝只能一个瘦子才能通过。我们也顺利行过。女儿玩笑的说:“老妈,你那肥样,半天不见人我以为被缝隙卡住了呢!我听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顶峰,天平胜景圣迹简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来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天平山庄”为代表的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我和女儿来不及观赏,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篇3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青州的花展会。
“哇!这里的花真好看,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五彩斑斓,仿佛是从天上下凡的小仙子!”我不禁的赞叹。
想不想知道有什么花呢?你听我给你先介绍几种,有茉莉、桂花、芙蓉、茶花、一串红、蝴蝶兰、百合等,其他植物有:佛手、君子兰、仙人球、仙人掌、酒瓶树等。
篇4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心理
虽然从教时间不长,但我一直努力使课堂生动有趣,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在此谈谈一些教学心理。
一、导入的生动性
导语,历来被语文教师视为教学的“突破口”,它起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可以创设一种的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其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风格,可采取不同导入法:可引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佳句来导入,也可找一些关于诗人的小故事,等等。
在学白的诗歌时,我采用以诗歌导入诗歌的方法,引用现代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根据学生对李白已知的理解,让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教师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动脑思考。在学习晏殊的《菩萨蛮》时,我用图画法进行了导入,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了诗歌的内容及其意境表达。在学习范仲淹的诗词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讲了范仲淹“断齑划粥”“库金苦读”“库金捐僧”三个小故事,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然后我让他们总结范仲淹其人,他们说得很好。所以想让课堂活起来,导入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对导入上认真思索。
二、诵读的重要性
中华博大精深的诗词佳赋,都值得反反复复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茶的醇香要在反复的品赏中才体会得出来。所以,一个“读”字,在课堂设计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较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教师示范朗读。譬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著名朗诵家薛飞的朗诵作品,然后让学生尝试朗诵,效果很好,学生对诗歌感情把握得十分准确。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
用多媒体投影等进行直观展示,有的时候展示一张图片,播放几分钟与课文有关的影视录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些课文中涉及学生们不太熟悉的事物和景象,有时学生通过文字无法很好地理解。在学生疑惑丛生的时候,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看到实物或相关的图片等直观形象,既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团,又能让学生有新鲜感,对语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在学习唐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唐之韵》,让学生对唐诗的发展脉络、派别及其特色做简单的了解。日常上课时,有时我会给学生放《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圣贤》的纪录片,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片子,但是介绍的却是学生在单调的课本上了解不到的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不准确,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表达意境。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仅仅看文字,不能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不能形成想象;二是词汇量匮乏、针对以上问题,我在网上找了很多不同特色的景物图片,做成课件,让他们欣赏,然后用语言来形容。从他们上课时认真的表情和开心的笑容中,我发现一扇窗在学生的眼前和心中打开了,他们的手触摸到语文之外更多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触及语文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四、问题的重要性
新课程最大的特征就是课堂面貌的变化,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设计好语文问题是关键。让问题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突破口,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当学生对语文课有点兴趣的时候,我们不妨“趁热打铁”,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堂中要提出的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我们就不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要让学生参加进来,而且要让全体学生都投入进来。我们操控课堂的有力武器就是“提问”。“问”是牵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只要善问,便可以一“问”激起千层浪,很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成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分好后,问题讨论、互批作业等由小组成员集体完成。小组之间也进行适当的比赛,比较小组的协作精神、团结精神,以及小组的实绩情况。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通过互批作业,在培养审稿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六、用教师德激情去感染学生
篇5
古来正人君子可谓多矣,颜回路不拾遗,屈原忧国忧民,岳飞精忠报国,魏征直言进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然而,有人却不愿做正人、好人、说什么“好人不长寿’、“老实人吃亏”。他们宁可不留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于是就有了秦桧之流。然而中国人的因果报应说里却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说法。多行不义必自毙,玩火者自焚。汉字里不正则为歪,歪即为倒。这个倒意义又多了,可以指身份、地位的倒。当然也包括名声的倒,一言以蔽之,身败名裂。秦桧即为一例,当然类似的还有不少。如赵构、,高俅、和坤等。
这里我想说说李斯。李斯很有才华,他是着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但年轻时却很贫穷,后来靠秦始皇的赏识并帮助他统一了中国而官至宰相,为其定郡县制,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可谓功不可没。正当飞黄腾达之时,他也没忘记自己的同窗好友韩非,并介绍韩非给秦始皇,希望朋友也能享受到荣华富贵。此时李斯可谓正矣。但当韩非的刑名法术思想颇使秦王感兴趣之时,,李斯又心存嫉妒,生怕韩非会取代自己,于是设计将其除掉。后来始皇死时,李斯又听从赵高的计谋,矫诏杀了太子扶苏,立二世胡亥。但结果呢,赵高用事,反诬陷李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下场很是悲惨。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65-02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祖先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对此,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吸收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笔者在对传统文化教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教材、课堂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一、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语文教材中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总体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都是“以人为本”的典范。如《论语》、《孟子》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儒家思想体系影响着古代许多名人,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易中天曾说:“做学问用儒家的好,实实在在;做人用儒家的也好,堂堂正正。”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并非是消极的人生观,蕴含着一种朴实无华的辩证思想。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他在逆境时用道家思想来抚慰自己。其实,不论道家,还是儒家,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渗透着对美好社会、人生的向往。
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传统下来的礼仪文化是闻名于世的。《礼记》就是一部以礼仪制度为主题的著经典。《论语》中的“人人不知而不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陈太丘与友期》中的“诚信”以及《鱼我所欲也》中“善”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材中还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情节,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思想远不止这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从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
二、将课堂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教师要花费力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教学课型,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呈现。首先,应激发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古文难懂,许多学生都害怕学习古文,对其敬而远之。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古文,应该先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譬如讲《红楼梦》,让学生直接阅读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节告诉学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刘亮等人讲解的红楼诗词介绍给学生,吸引他们去读“红楼”,这样就更加容易了。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华。许多学生只知其名,不知其义,背诵起千古名句来,琅琅上口,但如若问其涵义却不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诗句中优美的文字与诗的意境联系起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直”、“圆”两字用得恰到好处,而如果将这两个字改为“白”、“红”或“立”、“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古诗文的好奇心,迸发学习的激情。
利用分点分项法也能提高中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学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在对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以从“可爱的奸雄”的角度来分析,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可爱”,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奸诈”,又有什么地方体现了他的“英雄之举”,逐项逐点分析,就能对曹操这个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可从“娇美的女子”和“刚健的英雄”这两点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她。
比较阅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阅读《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人生观。柳宗元“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远却无法实现;欧阳修将忧愁寄寓于山水之间,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与民同乐”。另外,还有儒与道之争,唐诗宋词中现实与浪漫、豪放与婉约之别,都是可以比较阅读的,这样必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课外,将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给学生
央视栏目“我们的节日”每逢佳节都会举办诗文朗诵会。在其带领下,随之而来的诗文朗诵潮日渐升温。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学校也可以开设诗文诵读班,让学生积极地诵读古典文学,从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断创新教学视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果只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拓展和开设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可以先易后难,先让学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品评,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在阅读后再向他们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等古典书籍。如此种种,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有:结合教材举办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如《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结合本土特色举办乡土文化活动;开设“古诗文兴趣班”,以爱好古诗文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掀起古诗文学习的热潮。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课堂。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7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迷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瞩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微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宙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非:不对,错误。
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南,面临黄海。
豫:义同“游”。
瞩: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徵招角招:徵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微、羽)中的两个,招同“韶”,舜乐也。
⑩蓄: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赏析】
在课文《孟子・梁惠王上》里,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时已经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问题。本文的核心还是“与民同乐”的问题,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罢了。这一次讨论的特点是不仅说到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齐宣王住在别墅雪宫里,快乐无比,却不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借晏子教训齐景公的话。来教训齐宣王,希望齐宣王能像齐景公那样,认识到荒无度的危害,从而关心自己的百姓,当一个好君王。从国君来说,就是要关心老百姓的死活,与老百姓息息相通。如此,老百姓也会忧其忧,乐其乐,休戚与共。在孟子看来,做到这一步,天下人就会归心。强调与民同乐,就是强调施行仁政,不可作慢游之乐,四溢之行(流、连、荒、亡,皆暴君之溢行)。
文章雄辩有气势,先紧承齐室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然后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先王的出游是与工作相结合的,为了更好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国君出游却只是为了自己享乐。晏子要齐景公选择何去何从,景公选择了实行仁政,君臣同乐,这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希望。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发挥孟子忧人的思想,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但是孟子讲的是作为一名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实行仁政,达到的目的是称霸天下,是“王”;而范仲淹主要讲的是士的责任,为天下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目的是要缓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无论是孟子还是范仲淹,他们都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是跟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不是一码子事情。
【练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议
B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忧:忧虑
C 春省耕而补不足 省:视察
D 其诗曰:畜君何尤? 尤:过错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贤者亦有此乐乎
②儿寒乎?欲食乎?
B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 ①巡狩者巡所守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①胥谗,民乃作慝
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分别属于古代圣君与“今”之国君的做法的一组是( )
①天子适诸侯日巡狩
②春省耕而补不足
③秋省敛而助不给
④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⑤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⑥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询问孟子关于“乐”的事情,孟子借此机会巧妙地提出作为国君应该与百姓同乐同忧的观点。
B 孟子认为。国君如果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那么就可以行王道而统一天下。
C 齐景公询问晏婴,与上古圣王的行为相比,他应该如何去做?晏婴详细分析了国君与百姓的关系,并让齐景公自己去选择该如何去做。
D 孟子用晏婴回答齐景公的话来劝谏齐宣王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要制止君主的物欲,要见贤恩齐。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3)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答案】
1 B(忧:以……为忧)
2 C(①助词,用于旬末,表判断语气;②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A项均助词,表疑问语气,“吗”;B项均为介词,“与,跟”;D项均为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3 C(①属于通常的情况介绍,⑥是说古代圣王不做这些事情,②③属于古代圣君的做法,④⑤属于“今”之国君的做法)
篇8
先看坡嘲笑苏小妹的诗:
未出庭中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无底,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也回敬一首嘲笑其兄坡的诗: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未留到腮边。
口角几回无觅处,萋萋芳草掩洞天。
我就问孩子们,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来嘲笑对方的长相,你们能找出来吗?有的同学举手说是“夸张”,我说对了。可是又嘲笑对方什么特点呢?又有人举手说:苏小妹的额头大,而苏轼是脸长、胡须密。孩子们能够准确地回答出问题,他们是经过仔细思考的,这两首诗的插入,不仅让孩子们动了脑筋,又复习了“夸张”这种修辞方法,还了解了苏轼的长相。
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在听我讲“跑题”的故事时,非常专注,这些跟语文有关系的课外知识,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主要的是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语文,而我也尝到了“甜头”,只要与本课有关,又能提高孩子们兴趣的话题,我总会在课堂上穿插一些。
这些年来,我总结了以下课堂教学可以穿插的内容:
一、知识性穿插
扩充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引入作品的背景材料,引入有关的科技、自然知识等等。如在讲《岳阳楼记》一课时,我穿插介绍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木兰诗》中的“对镜贴花黄”,我就给学生讲了“为什么未婚的姑娘被称为黄花闺女”。《陈涉世家》一课里有一句话是:“足下事皆成”,我穿插介绍了“足下”怎么成了好朋友的代名词。
二、调节性穿插
穿插故事、寓言、笑话、小幽默、音乐与画面等内容,改变教学节奏,改善教学氛围。如教《星星变奏曲》一课,给学生播放郑智化的《星星点灯》。《观舞记》一课,我给学生播放了聋哑人跳《千手观音》的舞蹈。
三、活动性穿插
在教学中穿插竞赛、献题、抢答、创编、练习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背诵竞赛、趣味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
四、欣赏性穿插
篇9
如果传闻为真,这的确算得上收藏圈里的一段绝世佳话,一个多才多艺被称为民国第一藏家,一个成痴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如果以这样的情形见面,不论结果如何,都能名传后世。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是世人一厢情愿、张冠李戴的善意误传。
据王世襄《锦灰二堆》中叙述,年轻的王世襄听说“九霄环佩”价值20两金子以后,便知难而退望洋兴叹了,并未找过张伯驹跪求元代名画。王世襄虽然没有找张伯驹求画,但没有完全死心,而是给名琴持有者刘惠之写了一封信,信后附有七绝两首,其中有两句“恨无百尺珊瑚树,换取梧桐十仞枝”,足见其对“九霄环佩”渴求之情。
故事虽然是讹传,不过好古成痴的人即便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奇怪,据王世襄在其书中介绍,民国收藏界真有为了一件宝贝下跪求让的事情。
话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和另一位民国学人朱翼庵都喜欢收藏,且住处相距不远,因志趣相投而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徐世襄人称徐八爷,尤爱铜炉,而朱翼庵家中恰好藏有号称“天下第一宣炉”的镇宅宝贝,供奉在客厅大条案上。此宣炉直径近尺,铜色静穆,精光内含,而遍起大金片,高起分许,灿烂夺目。徐八爷自然心痒不止,几次求让,朱翼庵均不肯割爱。一日大清早,徐八爷匆匆忙忙来到朱宅,见到朱翼庵后一言不发,跪地磕了一个响头,抱起铜炉就走。朱翼庵一时被这阵仗唬得有点不着头脑,只好任其走出大门,从此铜炉易主。
篇10
第3段从杜鹃的笔名说起,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鸟的习性。"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垂涕而道","出于至诚",作者归纳的着眼点在杜鹃给田家的好处。周先生聆听着杜鹃哀切的啼声,与杜鹃一道至诚关注着农事。个中滋味,是已往未曾感受过的。品味鹃啼的境界又拓开一层。
有"缘"于哀情,钟"情"于韵味,相知于"至诚",三种境界,也即作者一生不同阶段品味杜鹃的体验不断拓宽加深的过程。"瘦鹃"之名,花鸟同名,一鸟数名,一个"名"字,贯串文章前半部分。周先生对杜鹃的一腔真情,娓娓道来,心波荡漾,远非一个"哀"字了得。"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课文第4段是本文重心所在,作者的目光纵贯古今。先说杜鹃啼声哀切之源,引述"望帝啼鹃"的典故。细细探究古代蜀王化鹃悲啼的原因,一是思念故国欲归,再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寄寓的是别离之苦。文章再由源到流,引范仲淹诗,展示的是思乡之情;引康与之词,说的是别离之念。一只作为文化象征的杜鹃鸟跃然纸上,其哀切之声,古今一脉相承,于我于人皆然。杜鹃悲啼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揭示。这当然也是品味,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见识和经历,上升到了文化传统的层面。然而深谙传统的周先生并未囿于传统,段末几句话,境界顿开:古鹃及今,蜀鹃入吴,时空转换,别开生面。"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居起、居起","懒得说普通话了"。此时此地的杜鹃在说什么呢?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念和别离,分明说的是"住下来吧,住下来吧!"全无哀切意味。周先生是苏州人,解放后回归故里,莫非真是受了"居起、居起"之声的启发呼唤?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