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范文

时间:2023-03-14 23: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汤姆索亚历险记概括

篇1

——《汤姆·亚历险记》读后感

一.内容概括

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不一样的童年,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精彩的童年……但是,你们可曾知道,有一个美国少年,他的童年确是惊险刺激的。

我酷爱读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我喜欢的书《汤姆·亚历险记》。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大文豪:马克·温所著。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汤姆的男孩在一段时间内的历险奇遇。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正直的少年。他做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妙事。比如: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的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汤姆和哈克一起逃到荒岛上去了,人们以为他们去世了,正在为他们举行葬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他的这些顽皮举动,虽然不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的挺身而出作证人,拯救了那无辜的罪犯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哈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了众人钦佩的小英雄,这些就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了。

二.精彩部分欣赏

汤姆与他的同伴一起去寻找印第安·乔时,他们被困在了山洞里,村里的人都没有他们的消息,全村沉浸在悲伤之中。离半夜时分时,村里的钟响起来了,大人们大喊着:“孩子找到了!”大人们一起朝河边去。两个孩子得救了,由于在山洞里呆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饥,所以,一直在家里休息了三四天。直到有一天,汤姆去看和他一起从山洞里回来的哈克时,在谈话中,他想起了印第安·乔,因为他还在山洞里被困着。于是,汤姆和法官及村民们一起去救乔。当他们来到山洞时,他们惊呆了:乔躺在地上,四肢伸直的死了。汤姆受到了震动,他曾在山洞里呆过,知道当时的感受。乔被埋葬在了山洞的附近。城里、乡下周围七里内的人都成群结队的来到乔被埋葬的地方,他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带来了各种食物,都表示看到埋葬乔和看到他被绞死差不多一样开心。

埋了乔的那天,汤姆又和哈克去了山洞里,为的是找宝藏。终于,他们找到了,而且共有一万三千块美元。这件事有一个震惊了圣彼得堡这个穷乡僻壤的小村镇,到处都是在传论这件事,直到后来,村上的人把他们看成重要人物,人们把他们的一举一动当成了重大的意义。

篇2

【例1】(2012年江苏省宿迁市卷)填空。

(1)《朝花夕拾》中给“我”买《山海经》的人是_____。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_____(人名)战胜了伤寒,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在去基辅之前来到烈士公墓悼念战友。

(3)《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_____(国名)曾用两根特制的圆棍弹琴,国王、王后听了都非常满意。

(4)《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戴宗有道术,绑四个甲马,可日行八百里,他的江湖绰号是_____。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填空题,填写的内容是指定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国别。难易度为“易”。只要识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姓名、绰号、作者及其朝代或国别等即可顺利答出。

参考答案:(1)阿长(2)保尔·柯察金 (3)大人国(4)神行太保

【例2】(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卷)阅读下面名著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他想不到做官,发财,置买产业;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就是拉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他一天到晚思索这件事……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

【乙】青春胜利了。A终于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A已经能够勉强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1)【甲】段中的“他”是_____,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的最大梦想是_____。

(2)【乙】段中的 “A”是?_____,出自小说《??????》。他此次病未痊愈,便向团省委书记提出恢复团籍和_____的要求,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

思路解析:这道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作品常识的识记,还考查了对作品情节的把握和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1)祥子 拥有一辆自己的车(2)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铁路)工厂

二、选择题

【例3】(2012年江苏省镇江市卷)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B.《名人传》中,贝多芬“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这句充满豪情的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今天已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C.《父亲的病》中多次写医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如陈莲河医生开出的最平常的药引是“蟋蟀一对”,而且“要原配”,目的是为了讽刺所谓的名医实际上是误人性命的庸医。

D. 在学校里,汤姆通过认真背诵《圣经》,积累到九张黄条,十张蓝条,凭此换取了学校颁发的奖品——一本《圣经》。

思路解析:这道选择题考查了较深层面的知识,从名著常识识记到内容的理解。做此类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情节:校长规定,学生背诵《圣经》可以获得不同价值的票,有了十张黄票可以获得一本《圣经》,汤姆啥也不会背,用一堆小玩意跟同学换来了票,结果得到了《圣经》。

参考答案:D

三、表述题

【例4】(2012年河南省卷)从下面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依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该名著的收获。

①《水浒传》 ②《骆驼祥子》 ③《安徒生童话》 ④ 《名人传》

示例:吴承恩的《西游记》滋养了我: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爱憎分明,从沙和尚身上我看到了吃苦耐劳,从猪八戒身上我体悟到了憨厚的可爱。

思路解析:这道题既考查名著,又考查仿句能力,综合了两个考点。因此不仅应对名著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作好读书笔记,而且要注意在表述上符合题目要求。

参考答案:施耐庵的《水浒传》滋养了我: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足智多谋,从晁盖身上我看到了义薄云天,从李逵身上我体悟到了率真的可贵。

【例5】(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卷)同学们就名著阅读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以下是同学们发表的帖子。请仔细阅读后选择一组帖子,把你的看法填写在“回复框”内。

思路解析:这种题型较新,它巧妙地将名著与综合性学习综合起来考查,特别是这道题有较强的探究性,需要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提炼、归纳、概括,值得关注。

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伦理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0-02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再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我们应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收稿日期:2006-06-30

作者简介:孙云凤(196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篇4

【关键词】高品味;阅读;滋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尼克拉耶娃曾说过:“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能使人变得智慧,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还能净化一个人的灵魂,使人变得高尚。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可开卷未必就有益,细看如今校园,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方面有存在众多偏差。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偏差特征

1.阅读内容低俗化

低俗性是学生一个阅读大问题,整个社会阅读品质的低下和商家巨额利益的驱使下,我们社会中本就可怜的公共阅读空间被无情严重地污染。经典被改成 “大话版”, “电子读物”的横空问世,许多电子书成了孩子们课后阅读的唯一读物,和其交流,或穿越或玄幻,或青春偶像或恐怖狰狞,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大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阅读内容的低俗化正像鸦片一样侵蚀着学生不太成熟的内心。

2.阅读方式快餐化

“电脑越变越薄,鞋底越变越厚。围巾变成在屋里带的,丝袜变成冬天穿的。手机变成看的,书变成收藏的。”这是京东网的广告词,其中“手机变成看的,书变成收藏的”道出了如今社会阅读的一个流行趋势:这种流行也正影响着的孩子们看书的方式,身边的孩子大多在家里用电脑看书,在学校里偷偷摸摸地看手机版的电子书。他们以能在电脑上看书为时髦的象征,当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时尚来追赶的时,只是把这种阅读当成是考试过后的一种放松与调节。阅读的滋养性在这种快餐、时尚的潮流中荡然无存。

3.阅读目标功利化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进爱你书目”。很多中考高考《考试说明》也把经典阅读列入考试范围。可这个好事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变了味:阅读经典不如按部就班做“课本奴”和“题奴”来得实惠。于是,学生的名著阅读出现了诸多怪现象:首先,原著没有时间看完就看看故事提要,甚至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精华内容”。更有甚者,看看改变的卡通动漫。实用主义孕育的经典阅读,诞生了怪胎的阅读。

针对学生阅读方向的偏颇和阅读兴趣的低俗及阅读目的的功利,本人做了如下尝试:试图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及阅读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寻找新的阅读生长点。

二、教育活动阅读的生长点讨论

1.有效指引,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而学生语文内容的低俗恰恰是学生盲目追求潮流的具体表现,并非来自真正喜欢,这种追求正是他们心灵空虚的表现。

如何激发学生对高品质读物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为良好的阅读习惯,起步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引。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为他们打开一扇扇阅读的窗,铺开一条条阅读的路,给他们一个丰富的阅读世界。

2.抛砖引玉,用精彩带动兴趣

教材中的每一册书中都有一部经典名著推荐给学生,但学生往往不会认真阅读,往往是做一些题目就应付过了,这种功利性的阅读使名著推荐形同虚设。

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如果能成为阅读指导课,用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指导阅读方法,这种指导,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的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苏教版七年级的名著推荐中摘录本书精彩的片段:《我要去当“海盗”》、《洞中历险》。教师用二到三个课时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来品读这两个精彩片段。

在课堂上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和他们一起回忆童年时代,畅谈理想,张扬个性。然后指导学生阅读片段中汤姆的经历,交流汤姆的个性。让学生爱上汤姆这个人物,在课堂上分享彼此阅读的感受,互相欣赏着,快乐着,在即时互动中,阅读正带劲的时候提出阅读整本书的目标,并要求学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内容。学生就会带着一种热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真正拓宽学生阅读。

3.因材施教、用专题激出兴趣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时,就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向他们推荐不同的文学作品,来滋养他们的人生,丰盈他们的生活。

刚进初中的孩子都有渴望长大的内心,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向他们推荐“成长系列”的作品,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是不错的阅读作品;初二的学生内心充满叛逆,对待父母的殷切的爱往往比较反感,这一年推荐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能让他们看清两代人的内心感受。初三的学生面对紧张的升学压力,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哲理性的文章,周国平、史铁生的著作,可以指引学生直面人生读出理趣。根据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指引学生有侧重点地阅读,可以避免孩子们阅读内容的粗俗性。

三、指导阅读方法,落实完善阅读过程

1.国外参照

新加坡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有非常具体的一套办法。1993年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附录三”就是“课外阅读指引”,其中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类:一是指定阅读,即教师列出学生必读的书目,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限内阅读这些书籍,每两周要利用一节华文课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方法和重点等。二是自由阅读,即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读物,但教师可规定学生每个学段或学年读若干本。自由阅读一般无法在课堂上指导讨论,“指引”中就提供了一份“学生阅读记录卡”样表。供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表格的内容具体涉及所看书的书名、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对书的喜爱程度(等级)、感想、老师签名。(表格略)

无论是指定阅读还是自由阅读,阅读完一本书后,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这既是了解和指导,也无形中起了监导的作用。该“指引”中也列出了一份“阅读后的活动建议”表。表格涉及的维度有口述读物内容、渗透相关内容的写作等方面。

2.班级操作

受新加坡学校的指引阅读的启示,班级里也指定了相应的阅读方法,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本班主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每周定出读书数目,分组布置不同的读书笔记活动,读书笔记的形式如下:A、摘录式,摘录阅读材料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名言警句。B、手抄报式,用图画、文字相映成趣地表现阅读内容。C、提纲式,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等。D、质疑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E、体会式、记录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和看法。F、仿写式,学习所读材料的描写方法,仿写人、事、物、景。

四、交流心得、体悟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学生阅读的后期,开展丰富的活动,及时让学生把零星的阅读感悟提炼成理性的体悟,更能完善学生的高品质的阅读能力。

最常见的手段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此时教师就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篇5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但农村寄宿学生原来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他们的阅读面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因此,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就职于寄宿生就读学校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几点做法。

一、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在拓展语文课堂上下工夫

我们学校的孩子,他们原来生活在农村,教学条件差,手上只有老师发的课本,他们在与城里孩子做一样的练习时,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就有了明显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我想到的首要任务就是拓展语文课堂的魅力。在教学《窃读记》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中体会文中“我”窃读的滋味,“我”为什么总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孩子在不断的读中,产生进一步走进“林海音”的想法。我就抓住此契机,引导孩子阅读《城南旧事》,通过书中小英子的视角,让孩子们了解英子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时,告诉学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高尚的人对话,并且让孩子们善于从书中汲取知识,一生与好书相伴。体会作者在旅行时选择一本书的理由和反复读书的方法,学习了反复品读一本书,你总会从书中有新的发现。这一课后,让孩子们再次重读一本看过的书,在两周后的阅读交流课上分享自己再次阅读后的感受。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阅读的一个起点,让他们主动走进阅读的世界。

二、语文教师要在转变家长对阅读的态度上下工夫

由于寄宿生的父母大多奔命于生计,很少关心孩子的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请来专家进行“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等专题讲座,我在班上也一直强调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努力,部分家长开始慢慢重视学生的阅读了。如上学期我班孩子读《海底两万里》和《爱的教育》这两本课外书时,班里有10位家长陪孩子读完了,其他孩子的家长也能静下心来听孩子谈阅读后的感受。家长对阅读态度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与我聊天的领域也拓宽了,不再是家务活里的“放牛娃”或“找猪食”了,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恐龙时代、诸葛亮……我班的阅读题也越做越好了,所以,转变家长对阅读的态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根本。

三、语文教师要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下工夫

只要走进教室,我手上除了教科书外,还会拿上几本其他的课外书,孩子见到老师喜欢读书,也喜欢凑过来看。放学后,孩子留校寄宿除了宿管员生活上的照料外,学习上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想要一个小学生习惯地去做一件事,那需要这件事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首先,每天在校,我都会和孩子说:“快乐成长,快乐阅读”;其次,早读课前,我都会问一下孩子昨天晚上在宿舍读了什么书;然后,对坚持读书的孩子当面鼓励加油,并利用亲子活动、家长会、家访,甚至是街边偶遇等机会进行表扬,以此鼓励爱读书的孩子。就在这一天天、一月月中,孩子的阅读习惯慢慢地养成了。伴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孩子也慢慢地获得了阅读的乐趣。有了兴趣,反过来也就更巩固了阅读习惯,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语文教师要在正确的阅读指导上下工夫

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力的保障。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现象思维为主,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爱爸爸》《安徒生童话》等。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蓝鲸的眼睛》《爱的教育》等;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读《小王子》《城南旧事》《窗边的小豆豆》等。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每次读书,都要动笔墨,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语、段落,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地运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精读或略读的方式去读。如对自己学习有指导作用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不能读得太快,要逐字逐句地读,特别是一些影响理解整篇文章的句子,要仔细地推敲;对不影响理解整篇文章的一些句子,可以略读,这样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总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孩子们带进书的世界,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去探索他们想探索的一切,如能引导一部分学生以书为友,那将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