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游课范文
时间:2023-04-05 04:4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唱游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唱游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形式,它主要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主要目标。
一、传统唱游教学
传统唱游教学一般包括律动和模仿动作、音乐游戏、歌表演和集体舞。
1.律动和模仿动作
律动是培养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为了发展儿童动作的协调性,配合节奏和乐感做一些简单形象的律动是十分必要的。
充分把握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与音乐作品固有的强烈感染力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情绪,走出单一唱的形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音乐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
创造性。
2.音乐游戏
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
所谓音乐游戏,就是边唱歌曲(边听音乐)、边做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在音乐声中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素质训练。音乐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
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更喜欢比赛。教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游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在强烈竞争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像《小蝌蚪找妈妈》《听音接力》等游戏就可以选用。
3.歌表演
歌表演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歌表演的特点是边唱边演、载歌载舞,用歌声和动作来传情达意,以歌为主,动为次,教学中应做到动、静交替。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够,在掌握歌词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把儿童的情感带入到歌词的意境中,去领会歌词的情感,再结合歌词要求,做好范唱,使儿童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唱好每首歌。让儿童用优美,连贯的声音,协调的动作表演歌曲,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4.集体舞
集体舞是以所学歌曲为伴奏,集体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自娱性舞蹈。集体舞的音乐和舞蹈设计结构简单、动作统一,具有对形变化、反复进行等特征,它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协调感以及团结友爱精神的良好途径。它不同于常规的广播体操,它更接近生活,贴近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是一种美的艺术熏陶。
二、新课程下的新唱游教学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下的教育体系。自2001年出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来,各地一直在探索如何继续发展唱游教学。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1.情境表现法
通过声音、动画、文字、图表、图像、影像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使音乐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音乐形象,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边听音乐边自己舞动,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情境中。沉浸在音乐中,边欣赏边表演,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音乐的内容,同时思想上也受到启迪和教育。
2.自我创作法
音乐教学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有效的。唱游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即兴唱、即兴跳等,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与“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3.横向拓展法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使之与其他各学科进行横向的联系,可以采用音画结合、听音乐说话、听音乐讲故事等形式,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1)音画结合——绘画法
可让学生通过色彩、图案来理解音乐,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情感体验。如一年级学生可以在欣赏《鸭子拌嘴》之后,用黄或红、或橙、或绿,甚至七色画来填画,用自己的理解描绘音乐。
(2)听音乐说话——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音乐课堂上,围绕音乐形象,学生分组或自由组合展开讨论。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充分展开想象,发展主观能动性,互为补充,形成更清新、生动、丰满的形象。如一年级欣赏《小白兔盖新房》,让学生把小白兔盖新房的整个过程随着音乐的节拍进行讨论。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
(3)听音乐讲故事——故事法
孩子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事故的过程即是他们发展语言的过程,也是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空间的过程。学生学完歌曲或欣赏完乐曲后,根据音乐的发展编说小故事,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一年级欣赏管弦乐合奏《狮王进行曲》,学生根据音乐发展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边听边集体编故事。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能力。
篇2
卡拉OK与“777”
周末,答应回家帮母亲整理旧物。母亲是藏东西的高手,我们从壁橱、床底、书柜、阳台,翻出许多年代久远的”宝贝”。淘汰的台灯、陈旧的座钟,甚至我大学住宿时用的小号电吹风,都用塑料袋仔细地包裹着。而我在这些旧东西里,发现了一部黑色的卡拉OK录像机,缠在一起的话筒,已经磨得发亮。这真是一件让人怀念的“古董”。
“卡拉OK录像机,日立的777。”
这句风靡一时的广告语,大概是我最早的“卡拉OK”启蒙教育。电视里的日本女孩,每天拿着麦克风快乐地。昌菪,引诱着我心里大声唱歌的欲望。
父亲受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启发,决定花2800块的天文数字,买回这部新鲜玩意儿让我练歌。那一年,我七岁,每天放学,站在洒满夕阳余晖的房间里,五音不全地唱着流行歌。父亲下班回来,常会点那首经久不衰的《卡拉永远OK》,然后乐呵呵地坐在沙发里,看自己心爱的“丫头片子”倾情演出。
那时,我喜欢敞开窗,把音量开到震耳欲聋。不是因为我跑调的歌声有多么悠扬,而是我想让所有的人知道,我家有个卡拉OK录像机。让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同学,到学校一传十、十传百地散布开,然后满心小虚荣地接受同学羡慕眼光的礼拜,等他们说:“丁铃,能去你家唱唱卡拉OK吗?”
只是,这些与父亲想法大相径庭的小女孩心思,他大概到现在也猜不到吧。
那天,和母亲整理完之后,我们把所有百年不用的东西卖给了收废品的阿婆,看着斜躺在旧物堆里的录像机,我忽然怅然所失起来。那个怀藏着父亲“星爸”梦想和我光辉童年的“777”,竟然以10元的废铁价格卖掉了。
丑女联盟的“麦克疯”
很长一段时间,“卡拉OK”在我印象里,只是路边、广场上的2元点唱摊,或是满是暧昧色彩的小黑屋。对于没有歌唱天资又老实本分的我来说,这两个地点都不适合我一层歌喉。
真正去唱卡拉OK,是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同宿舍的女生,第一次聚会。从广州来的林美最见过世面,提议去卡拉OK。这个建议一说出来,有一半室友没说话。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猜,不说话的女生大概和我一样,有些陌生的胆怯,同时也有着对唱歌的期待。那时“卡拉OK”叫“练歌房”。漂亮的包房用了亮眼的橙色。林美大胆地点了红酒,用现在被嘲笑无数遍的方式,兑雪碧,加柠檬,最后倒出满杯甜丝丝的殷红。起初,只有林美唱得最卖力,可是“酒壮人胆”,听了林美声嘶力竭的《领悟》之后,所有人都变得跃跃欲试。那个没人要的麦克风,成了抢手货。
那天最精彩的,是林美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笑得我们趴在沙发上起不来。而最煽情的一幕,是我唱的《想家》,大家坐在一起轻轻地合唱着,直到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离开的时候,门口的服务生满眼惊异地看着我们几个摇摇晃晃的女生,嘟囔着说,真是丑女多作怪。
我有些脸热,关在房间里太过放肆,忘记了外面还有不相干的听众。可是林美却一脸怒气地转回头,念着服务生的编号说:1028,你惨了!
林美带领着全宿舍的六个女生,每人在投诉箱里扔进一张纸条。据说,一个投诉单要扣五十块。这回1028可真的惨了。
我们几个离开“练歌房”的时候,天色渐晚,华灯初上。林美特别感慨地说:唉,咱们宿舍怎么就没一个美女呢?
我说:那不正好,咱们就当丑女大联盟。
我们六个人在人行道上,手拉着手,嘻嘻哈哈地笑了。也许,因为一场卡拉OK,大家都看到了彼此真实的样子。那些最初相识的陌生与隔膜,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年,我们18岁,都是平凡无奇的“丑女”,虽然我们不能让自己变得美丽动人,但我们会彼此鼓励,互相扶持,做智慧而勇敢的女生。
一个人的KTV
大学毕业之后,我回到家乡的城市工作,渐渐熟悉了朝九晚五的生活。那时的卡拉OK变了新的名字,叫“KTV”。唱歌也变成了“K歌”。我抱着大学时对卡拉OK无拘无束的热闹的向往,兴奋地去参加上班后的第一次K歌派对。可是,当我一曲《单人房双人床》之后,坐在身旁的秘书李琪说小丁,你挺勇敢的啊。
听得出她口气里淡淡的不以为然,以及新人要本分的提醒。那天晚上,我再也没有唱一首,只是坐在一旁,点歌点水,礼貌殷勤。我忽然想,如果林美是我,会不会对她扔下“哼哼”两声冷笑,继续想唱就唱。可是一个人的我,却没了顶撞的底气。
散场之后,搭夜班车回家。公车门关闭的一刻,李琪忽然赶了上来。她见到我,笑着说:原来一路呢。
我客气地点头。她坐在我旁边,松开了盘着的长发。这样看起来,她也像是个温柔的女人,没了平日犀利的气场。她说:为这点事就生气了’你们这群80后的孩子啊,太任性了。
其实她比我大不了多少,但口吻却像长辈。我没有接口。她继续说:哪个新人不是从低头做起的。多唱一首又能怎么样?社会毕竟不是学校,公司里的活动,大家都较着心劲呢。新人太张扬不好。
李琪早我两站下车。看着她站在车下挥手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李琪冷淡的外表下,也是个友善的人。她大概也是在经历了昨天的低眉顺眼之后,才有今天的指点江山。只是,当卡拉OK这样的娱乐都变成了较量,我忽然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生都要这样小心翼翼地在摸索中前行。
夜晚,我仍会听着广播睡觉。大学养成的习惯,一直改不了。主持人安静的念白,邀请听众打进电话,和着伴奏K歌。我拨通了号码,窝在床上,唱那首《单人房双人床》。夜已深沉,我不敢放声,只能小声跟着节奏哼唱。昏暗的卧室就像一千人的KTV,只有自己品尝孤单落寞的味道。
“钱柜”麦霸
渐渐熟悉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渐渐适应了人前人后的忙碌。那一年,我25岁,“太累”成了我的口头禅。而我变身成标准的“网虫”,下班后总是喜欢在各大社区转上一圈,然后满足地钻进被窝睡觉。母亲来看我,总是赶我出门。她怕我就此成了藏在家里的“老姑娘”。
一次,网络上的朋友“安草花”说,台湾的“钱柜”远渡海峡,来开分店了。约我们几个同城的网友一起去K歌。早听说网上“见光死”的故事,可还是抵不住“安草花”的诱惑。
“钱柜”和我想象的下太一样,没有过分的奢华。39块一个人,还有免费的自助餐。而“安草花”和我想象中的样子更是大下相同。从她老练的言语上看,至少应该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人。然而到了包房我才发现,她只是个19岁的女孩。她气人地说:阿姨,有本事唱到明天早晨。
我咬牙切齿地说 那你就试试吧。
那一天,我和“安草花”成了当仁不让的“麦霸”。我们一直唱到“钱柜”打烊。她拉着我去吃夜排档。我刚想说,不行了,太累。可是看着她一身的朝气,我又硬生生地将就要出口的话收回来说,走吧。
我们的年龄不过相差五岁,可心理年龄却好像差了十五岁。她身上跳动闪耀的,正是我渐渐失去的那股年轻锐利的颜色。
第二天,我在“安草花”的MSN上留言今天再去“钱柜”K歌。
她回:你个疯女人,你想累死我啊。
我看着屏幕,欣欣然地笑了。我知道我赢了,但赢的不是“安草花”,而是我自己。我忽然觉得那个天天捧着麦克风的丁铃又回来了。
这一年的夏天,“超女”如火如荼,我以25岁的“高龄”,力拼芙蓉的音准,参加了三分钟的海选。这场最盛大的卡拉OK,不该少了我。因为我喜欢“超女”的那句名言,想唱就唱。
卡拉永远OK
2008年的冬天,表姐家淘汰的家庭影院,搬进了父亲的客厅。母亲约我整理旧物,就是为了空出地方放它。这个被表姐弃之不用的东西,成了父亲的新鲜玩意儿。我陪他摆弄了一个下午,终于可以唱出声音了。父亲催着我从网上刻下那首老掉牙的《卡拉永远OK》。我们就像从前一样,站在满是夕阳余晖的房间里,放声歌唱。
篇3
前不久,我应邀去苏州德胜洋楼公司参观,刚好碰上有一家老小到公司向老板谢恩。这是安徽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女儿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一家著名的大学读硕士,但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德胜的老板跟他们素昧平生,但仍慨然为他们做了经济担保。一家人非常感动,执意要到苏州致谢。这个老板拗不过,只好同意见面,派专车把他们接到公司。其间老板坦陈心迹:“我帮助你们不是我天性就这么善良,而是受在美国的一段经历的影响。”
原来,这个老板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留美十余年,得到当地朋友的很多帮助。他说,最初,他在感动之余,总想着如何回报这些朋友。但后来他发现,那些朋友根本不需要他的回报,甚至不需要他的感谢,因为帮助过他的朋友,经济上精神上都是完全自足的,哪用得着别人来锦上添花。而且他们帮助别人,都极其低调,都把这种事看成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他们因帮助别人而得到一份内心上的满足和安宁就够了,不愿意大肆张扬。
于是,他总结出一个心得,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他应该做的不是向帮助他的人谢恩,而是应该像帮助他的人那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帮助身边弱势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最需要雪中送炭的人。这样来形成爱的接力。让需要爱的人尽可能都得到爱,以此来回报社会,也许才是当初帮助他的那些朋友的初衷。
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朋友对他的帮助,最重要的不是让他成了才,而是培养了他的爱心,使他从此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从此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
刚好从苏州回来,就读到了湖北捐助人索恩的故事。对比之强烈,让我感慨。就已有报道来看,说捐助人索恩或许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捐助组织者索恩。因为我只听到捐助组织者对受助者的不满,只看到捐助组织者终止了继续提供帮助,没有听到捐助人自己有什么说法。
投入就必须要有回报。爱也是一种投入,所以爱也是要有回报的,不给物质上的回报,也必须给精神上的回报。某些人慈善行为的这种功利性甚至是商业性,我们其实有些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怪。湖北索恩事件不过是一个最新的例证。捐助组织者并没有为贫困生掏一分钱,组织捐助只是一种职务行为为。但可能在他看来,既然捐助经他之手,受助的每一分钱,当然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因此并不妨碍他以救世主的心态脾睨贫困生,对他们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其实当他的要求不能实现时,他并不可以理直气壮地停掉对那些贫困生的捐助,因为,这不是停掉几个钱的问题,停掉捐助本身,以及他对受助者的公开谴责,都可能造成对受助者的伤害。
爱要平等,爱要低调,爱要谦逊,总之爱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爱才是有品格的爱。做了一点好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做了一点好事,就自以为高人一等;做了一点好事,就自以为有了某种特权:做了一点好事,就要马上变现。这很傲慢,很粗暴,很自私,能配得上爱这个字吗?我很怀疑。
篇4
昨天早上7时30分左右,于海开着一辆河北牌照的大巴由西向东行驶到长安街府右街南口时,西城交通支队府右街队值勤民警王琪发现车没有进京证,于是上前查验。“和司机说话时,闻到他身上一股酒味。”王琪说,他连忙检测司机的酒精含量,结果显示司机属于饮酒后驾驶运营机动车。这让王琪大吃一惊,“这种违章行为太可怕了,车上还坐着26人呢。”
可让王琪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带走于海时,车上有些游客对此极不乐意,声称没有觉出司机喝酒,这太令他们扫兴了。即使在民警跟他们说清楚酒后驾车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后,游客们还是直呼“真扫兴”。于海接受处罚后,车被扣在北海停车场。旅游公司增派来的司机用另一辆车把他们接走。
对话
“这次带团例外喝了回酒”
一脸的络腮胡掩藏不住于海长期奔波留下的疲惫。他低头坐在事故室的椅子上。
记者:昨天喝了多少酒?平时酒量怎么样?
于海:喝了三两白酒、一瓶啤酒。平时在家能喝七八两白酒。
记者:知道酒后驾车的危险吗?
于海:知道。
记者:那为什么还喝呢?
于海:以前拉团出去从不喝酒,只有这次例外了。在北京见了几个老朋友。
篇5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十二指肠侵犯外科处理
资料与方法
2000~2006年共收治8例右半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的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38~72岁。均于术前经结肠镜活检确诊,术前无十二指肠梗阻症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腺癌7例,黏液癌1例。
十二指肠侵润程度分型:根据癌肿侵犯十二指肠程度,将十二指肠受累程度分为三型。Ⅰ型:癌肿侵犯十二指肠直径2cm,受累部分固定。Ⅲ型:十二指肠在侵润基础上形成肿瘤性穿孔。8例中Ⅰ型3例,Ⅱ型5例,未见Ⅲ型病例。
手术方法:取右中上腹旁正中或经腹直肌切口入腹,首先探明癌肿扩散程度及可切除性,力争切除原发肿瘤。游离右半结肠后明确有无十二指肠受累,若受累,则游离十二指肠。
初步判断侵犯程度:用电刀将肿瘤从十二指肠平面予以断离,做右半结肠切除,根据十二指肠受累程度做不同处理。①Ⅰ型:在距受侵处0.8~1.0cm外切除受累肠壁,横行全层缝合;②Ⅱ型:切除受累肠壁后,行空肠-十二指肠缺损Roux-en-Y吻合,或用带蒂末端回肠补片与十二指肠缺损缘作间断全层缝合加浆肌层缝合;③Ⅲ型:如患者条件许可,有肿瘤根治可能,在右半结肠切除后加做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
结果
8例中Ⅰ型3例,均将侵润病灶切除后行十二指肠壁全层间断缝合。Ⅱ型5例中,2例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后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2例行带蒂末端回肠补片修补缺损;1例因肿瘤广泛侵润,仅将原发肿瘤作姑息性切除,十二指肠受侵处保留。8例病人均于术后Ⅰ期出院,其中5例存活3年以上。
讨论
右半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临床上不常见,当十二指肠黏膜层受侵犯时,其原发病灶已形成较大的肿块,手术处理易致十二指肠缺损。以往常将其当作不可切除的病变,从而使一些患者丧失根治机会。
从本组8例的治疗经验来看,单纯的十二指肠侵犯并不是放弃根治性切除的指征。
下列情况应对十二指肠作进一步处理:①除了十二指肠外,腹腔内未见其他转移灶或转移灶可一并切除者;②十二指肠侵润灶较小;③切除原发灶后发现有十二指肠癌性穿孔。如发现原发灶广泛侵润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者,除非已发生十二指肠穿孔,应放弃对十二指肠的进一步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且对改善预后无益。
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在术前均难以明确,主要依赖术中发现,因此术中仔细探查和灵活妥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肝曲附近的肿瘤,术前应考虑有十二指肠受累的可能,术中应仔细分离探查,弄清受累程度后再对十二指肠作相应的处理。十二指肠的缺损应尽可能修复,对于缺损较小者可予以直接缝合,缺损较大者采用游离带蒂回肠补片修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可作为首选术式。其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取材方便;②不需另作消化道重建;③可保证十二指肠缺损的无张力缝合;④补片血供良好;⑤小肠黏膜能很好地适应十二指肠的内环境。
十二指肠的外科处理风险较高,目的在于改善预后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认为,对结肠癌十二指肠侵犯应予以全面正确的评估,在严格掌握指征的情况下,对十二指肠侵润灶予以积极的处理,可以增加手术根治机会,达到改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刘祺.结肠癌肝曲侵犯十二指肠的外科治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5:371-372.
篇6
我们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推行“五环自辅教学法”,并设计了公开课的评价标准。经过7年的努力,大多数教师的公开课,个个都很精彩。但一推门听常规课,往往就会发现问题成堆。
我认为,真正的优质课是把常规课上得扎实、上得有效。评价常规课好坏的标准可能有多条,但主要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的达成度。好的常规课,应该目标明确,并实现目标。在听常规课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课堂目标不明确,或叙述笼统,或可操作性差。大多没有深入思考,没有科学研究,没有结合学情,有的只是从教参中或资料中照搬几条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真正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经过认真研读,把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和教参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现状,确立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教学。去年冬季,我听《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的生物课,发现教师上课对目标细化解读得有理有据:
课标考纲: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能力考核Ⅱ。
目标细化: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化说明的方式)。2.进行图表(如柱状图、示意图等)数据的解读(细化图表的方式)。
课堂教学、例题均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效果很好。
二是看学生的思维量。好的常规课应该是有思维量的课。可有些课只有机械的记忆和训练,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理科有些预习问题设计得没有思维量。如听《宇宙航行》的物理课,老师提问:“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若改为:“请同学们尝试用两种方法,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就会增加思维量,让学生在推导计算中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我校的教学案,专门有“预习反馈”一栏,让学生把预习中的问题写出来,便于教师二次备课,但学生很少写出自己的问题。在高中的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讲,习惯于让教师给一个标准答案。有些教师一遇到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就有一种恐慌感,急于把学生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教学中去,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7
得一颗平常心,谈何容易?校长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校长不能当隐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政府要给校长松绑。要给校长办学自。这是客观条件。现在的会议多,检查评比多,社会干扰多,名校还要应付政府摊派的参观接待,小报记者的骚扰等,校长的身心何以安静?
得一颗平常心,弥足珍贵。作为校长,责任重大,不能以上述客观条件为理由,委曲求全,缴械投降,甘为俘虏。校长不要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官”,把官位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这样必然产生焦虑,害怕权贵,看政府、官员、他人的评价和脸色行事,失去自我,疲于应付。“大隐隐于市”,校长要“大隐”,不为喧嚣所鼓动,不为名利所惑动,不为浮躁所打动,不为风潮所吹动,不畏强权所惧动。如果这样,你的焦虑庶几可以消除。
校长要有一颗平常心。必须做一个有良知、有骨气的知识分子。要把自己的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把原则和责任看成是自己必须坚守和履行的道德底线。惟其如此。才能在喧嚣、浮躁、功利的社会漩涡中不迷失方向,坚守自我。
篇8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至50%属于中级阶段,人均GDP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到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上层,是整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休闲旅游业的支柱。这些阶层的旅游消费形态存在差别,如表1。在21世纪的前20年内,各个旅游消费的社会阶层分化将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12年期间,为中产阶级的孕育期,中产阶级的顶层率先拥有汽车和高级住宅,武汉市周边各大城市2008年进入这个阶段。该阶段以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为主的商务、公务、休闲旅游消费,其他层面以观光为主的消费
第二阶段,2012年以后的8年期间中产阶级的发展期。有两套房、有车的中产阶级普及化,休闲旅游消费阶层扩大到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个人和小家庭的休闲度假得到发展。
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为中产阶级发展的成熟期。中产阶级成为休闲旅游消费的主导力量,经常性的休闲度假成为中产阶级与工作分量相当的生活内容。
旅游消费的年龄阶层分化。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80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出生的人。另有x一代,为21世纪初出生的人。各个年龄阶层的旅游消费需求明显不同。以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为界,划分成两大部分。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消费观念总体上偏于保守和谨慎,旅游消费的目的偏于文化内涵和放松;而之后出生的人,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大胆,旅游消费的目的偏向于放松和娱乐。60年代出生的人承上启下,消费观念有兼容性,但更偏向上两代人。70年代出生的人启下承上,消费观念也有兼容性,但更偏向于下两代人。这两个群体,将是本规划期限内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成长时期时代环境的差异使这些N个年代旅游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明显呈现出阶段性差异。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从客源市场区域来看,应主要定位于一、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以武汉市为中心一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内的包括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等大中城市的游客。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可达性强,且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消费行为大体相近,人民之间往来密切,有强烈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这一区域必将成为武汉市基本的客源市场和核心客源地。二级客源市场是以武汉市为中心200KM的范围内的,主要包括荆州市、荆门市、宜昌市、九江市、岳阳市、南阳市、合肥市、南昌市、长沙市等大中城市游客。交通方便,人口众多,大中城市的经济也较发达,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从旅游动机和出游目的看,近期应定位于近程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节庆旅游等类型的客源市场,中、远期定位应逐步扩大到度假、公务、商务、会议、文化、科考、体育、生态及其它专项客源市场。
从客源组织方式看,近期应主要定位于组团与散客相结合的客源市场,中远期应注意开拓团体客源市场。
从收入层次来看,近期主要定位于工薪阶层市场,中远期注重开发高收入阶层市场。
上述目标市场定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进行的,是一种立体型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些市场定位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将上述潜在的目标市场变为现实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旅游客源规模分析
方案Ⅰ:此方案根据湖北省多年来国内游客增长的一般规律,采用长期趋势法对武汉市游客规模进行预测。以武汉市2004年的农业休闲游客规模作为基准年的游客规模值(S=200万人次),以近20年来湖北省游客增长的平均速度9.128%作为K值(平均增长率),按照P=S(1+K)n公式,分别计算2010、2015和2020三个阶段武汉市农业休闲游的游客规模(P)。计算结果为:
P2010=200×(1+9.128%)5=310万人次
P2015=310×(1+9.128%)5=479万人次
P2020=479×(1+9.128%)5=742万人次
方案Ⅱ:根据旅游发展的规律,一个旅游区域的旅客量发展呈现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平稳阶段和饱和阶段。旅游出游率,一方面决定于旅游花费,这其中包含人们的经济收入及旅游地的消费价格;另一方面决定于劳动效率的提高,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多少。而对于任何一个旅游地或旅游景点而言,游客人次的多寡以发展阶段而论,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量的总量增加不大,但增长幅度很大。例如我国20多年的旅游发展轨迹证实了这一规律,初期阶段游客量的增长速度很快,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游客的年均增长率仍保持20%以上。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我国从目前到2020年旅游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9%以上。湖北省的旅游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此,此方案根据旅游发展阶段的宏观走势,结合本区的实情,将武汉市农业休闲游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游客增长率分别定为20%、15%和10%,预测结果如下:
P2010=200×(1+20%)5=498万人次
P2015=498×(1+15%)5=1001万人次
P2020=1001×(1+10%)5=1612万人次
以上两种预测方案得到的结果有出入,在使用时,可取方案(I)、(II)的平均,即:
P2010=(310+498)/2=404万人次
P2015=(479+1001)/2=740万人次
P2020=(742+1612)/2=1177万人次
综上所述,2006—2020年武汉市农业休闲游游客量预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市的农业休闲游游客量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6-2010年为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增长时期;2011-2015年为第二个阶段,是稳步增长时期;2016-2020年为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
参考文献:
篇9
其实患得患失是任何年龄的人都有的心理,但老年人更容易表现出来。常有一些老年人对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大到买房子,小到去市场买菜,都容易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怕得不到,怕失去,这种心理其实就是内心动机冲突的反映。
患得患失就是悲观
人到了一定年纪,不论是社会家庭角色,还是身体心理状况,都呈现一种退化趋势。老年人生活了大半辈子,有些事情可能是一生中最后一次了,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大不了从头再来”。所以,对待事情就会多一些顾虑,多一些掂量。自我能力减弱,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对各种生活事件反应敏感脆弱,容易忧虑重重,缺乏安全感。心乱百病生,如果这种不健康心理长时间持续存在,将会导致性格改变。比如变得总怕吃亏,处处想占小便宜,精神高度紧张,搞得身边的人也心神不宁,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焦虑,进而引发身体器官的疾病。
如何保持平常心
首先,作为老年人自身,要学会豁达。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的人,凡事总是以我为中心,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要改掉这个毛病,就必须跳出“我”的小圈子,去掉一些私心,减少一些计较,这样时间久了,心胸就会慢慢开阔起来。平时注意丰富生活,增加人际交往,把自己吃亏看成是对别人的帮助。如果能做到为人诚实有信,心胸坦荡,还有什么气可生、有什么“心病”解不开呢?这不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吗?
其次,老人要学会自我开导。就像老人觉得衣服买贵了,如果儿女在一旁及时开导一下,说上一句“妈,一分钱一分货,你看这料子、这款式,绝对值这个价”,老人的心情就会轻松很多。但实际上自我开导才更重要。一旦老人有了“买贵了”的想法时,应该自己用上面的话来劝说自己。如果能长期坚持的话,将会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自己要意识到这种吃亏心理是不健康的,要正视它,不要掩饰它的存在。另外,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好的疏导方法。比如买完了东西就不去再想价格的问题,而是关心晚上做什么菜,去哪里散步等。
篇10
【关键词】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及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都是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最重要的原则。《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们的课堂应构建以“活动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与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鼓励每个孩子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动手操作中、在思考问题中、在合作交流中、在应用知识中,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和感悟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意义。,
一、在游戏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游戏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例如,我在上《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
1、同桌小朋友玩拍手游戏。同桌两位小朋友一边拍手对掌,一边说数,两人说的数要凑成10。
2、玩扑克牌游戏。同桌两位小朋友先后出牌,牌上的数要合成10。
3、抛硬币游戏。(1)课前准备10个5分钱硬币;(2)请4名学生到台前演示(1人抛1人记录,两人监督)抛这10个硬币,数一数正面有几个,反面有几个,并记下来,记录员汇报结果,师板书;(3)根据所给信息,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各自记录自己没写出的加减法算式。
这样让游戏走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是很好“玩”的,是很有趣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动,创造出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这样的数学课是有活力的,数学学习是有效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数学。”因此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从中感悟数学,发现数学。
例如:我在上《角》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活动:
课前我和学生都事先准备好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自制一个活动角的教学环节,来玩一玩、变一变。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众生:角可以变大变小。
师:怎样的情况角会变大,怎样的情况角会变小,这一切是谁在作怪?
生1:是角两边张口在作怪。
生2:角两边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生3:角两边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这样,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乐学、愿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交流、学习,不仅使学生感悟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思考中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教学”往往由“问题”开始,好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能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因此,教师需花费大力气,设置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里,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师:奶奶今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今年过第18个生日,奶奶和孙子今年各多少岁?
生1:老师你是不是说错了,孙子过18个生日,而奶奶才过16个生日,怎么可能呢?
生2:奶奶怎么可能比孙子小呢?
众生:就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吧!
这段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于揭开谜底的迫切心情,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他会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展开了讨论与探索,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
四、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拓宽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倡导具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又如我在“15-9”的计算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
1、动手摆一摆,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2、合作交流,小组内每人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相互评议。
3、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相同算法不重复)
生1:15-9=6,我把15分成10和5,10-9=1,1+5=6。
生2:15-9=6,我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生3:因为9+6=15.所以15-9=6。
4、集体评议。我们班的小朋友想出了这三种计算“15-9”的口算方法这些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值得推荐?能说说理由吗?
通过这样的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而又比较简便合理的算法,这种开放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方式,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说想法,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在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我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的长与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出教室要粉刷的面积。学生通过搜索信息,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这样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体味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又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并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学生不仅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生活化,让数学趣味化。这样我们的数学课会变得更美丽,更有活力,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视野就更开阔了。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建立“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让学生活动中自信的学习,快乐的学习,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张扬、发展与提升,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