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8 12:4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 书写 教学技巧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的视频,过渡到实物图片,然后出示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汉字造字的魅力。
1、说一说对心字的认识和理解。预设:①人体器官。②思维、感觉。③中心。
2、分析心字的笔画组成。(点、卧勾、点、点)预设:忘、想、念、意、总。
3、为什么这些字总是和“心”有关呢?预设:这些字的字义和“心”字的字义相关联。
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心字底”汉字的书写,板书课题。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汉字造字艺术的魅力,激发孩子对汉字造字字理的探究。
二、形象比喻,掌握“”笔画要领。
1.形象比喻,初识形态。
提问:上册我们就学过心字的写法,回顾一下卧钩像什么?(月亮、小船、镰刀、香蕉等)
2.观察比较卧钩与月亮的形态,突出卧钩的弧度。(课件显示卧钩与月亮相叠的情景。)
提问:卧钩的弯度与月亮的弯度是怎样的?(卧钩是月亮的一部分,卧钩的弧度与月亮的弧度是重叠的。)
3.运用儿歌,掌握要领。
弯弯月儿小小船,(形态) 轻轻起笔重重弯,(起笔与行笔) 挑钩之前要停顿,(关键技巧)对准左上再出尖。(收笔)
4.教师示范。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6.作业点评,选取优秀作业和典型缺陷的作业各一。
本环节主要是让孩子扎实掌握对该字的认识和写法,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其的形态,改变课堂授课方式,激发孩子对写字的兴趣。用儿歌的形式总结写其写的要领,便于孩子记忆运用。
三、学写“心”字,寓教于乐。
1.根据课件演示找位置游戏,看月亮姐姐和三颗小星星的游戏,对“心”字的结构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明确三点位置,参与星星找位置游戏,位置找对是笑脸,位置找错月亮消失。
3.演示课件,学习“心”字的笔顺和笔画。
4.观察“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组织拼字游戏,小组合作,齐心协力拼“心”字。
5.学生尝试练习,师生共评;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本环节通过游戏的方式,强调“心”字三点的位置;用组字游戏固化三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要领。
四、学习“想、念、忘、意、总”的写法。
1.出示“忘、想、念、意、总”指导写法。
(1)学生观察怎样写好“心字底”?预设:心字底的三个点起笔处约在同一横线上,卧勾略长,整个心字底略扁。
(2)教师师范,边写边讲解,生学写,师巡视指导。
(3)回忆第10课《小松鼠和小松果》中“意、总”的写法。
意字中“心比立窄,比日宽”,整体紧凑;总字中“心比口宽又扁”,整体上窄下宽。共性特点是心字中间的点都落在了竖中线上。
(4)观察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忘、想、念”三字中“心字底”的占格特点。
①小组讨论,比较不同。
预设:忘――心字底三点的起笔和卧勾的起笔约在同一横线上,忘字整体上窄下宽。
想――心字底扁又长,第一点和第三点托起上面的相部,整体想字上半部分稍大于下面的心字底。
念――心字左点的收笔和今字的左撇收笔基本在同一竖线上,念字整体上大下小、上宽下窄。
②学生根据讨论,进行板演,提醒学生先不要急于写,认真读帖,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再写。
③师生评价。
④学生练习。
2.小组评选“书法之星”,全班展示。
本环节利用前后知识的迁移,从学过的“心”“总”“意”的写法过渡到本课新字的书写。新字书写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比较得出书写要领,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自行书写、评价,达到在合作中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篇2
关键词: 课堂训练 问题情境 思考价值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从“敢问”、“好问”、“勤问”最终走向“善问”。
低年级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还很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有时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所以我觉得孩子离“善问”还有一定距离,只要他们能做到“敢问”、“好问”、“勤问”,便是值得鼓励的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引导:
一、找题眼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质疑,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如学习《女娲补天》一课时,学生会通过“补”字提出诸多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她怎么补天?最后天有被补好吗?要是现在我们的天又破了叫谁来补啊?低年级孩子不懂从写作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疑问,但就他们提的问题而言,有的是本课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是学生想探求的课外知识。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抓重点词句提问
文章的重点处指文章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在矛盾处提问
即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示出来,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想。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如上《雨后》这一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发射出兴奋和骄傲”一句,既然“糟糕”,何来“兴奋和骄傲”?既然“小妹妹轻轻地小心地跑”,为什么她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从而使学生理解哥哥既怕回家被家长责备,又爱玩水的那种欲罢不能的心情,而小妹妹怕摔怕脏,可看到哥哥玩得那么开心也想体验一下的心理。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等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一特点读课文。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四、在比较表达效果中提问
替换比较或删减关键词比较是语文课堂训练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如《美丽的武夷山》最后一句话:“溪水轻轻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人们会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将“入诗入画”换成“如诗如画”出示在课件上,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为什么,通过比较分析,他们理解“如诗如画”仅表现为山水之美,而“入诗入画”指人们内心的感受,抒发游人游览武夷山的美妙心情。
五、抓感兴趣部分提问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探索、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如《看瓜》一文,有学生问:“什么是‘调虎离山计’?”《江凡》一课,有学生问:“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抱住口鼻?”……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兴趣,让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六、抓住标点提问
有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些标点的运用不合常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省略号,该用问号处却用了感叹号,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差异,然后深究下去,深刻领会其意义。低年级课文中这样的情况较少见,但不是没有。如教学《远行靠什么》一文,我选择从课文最后一段导入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引导学生质疑:“走”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对这一标点的分析,学生明白用双引号说明“走”不限在步行,包括一切行路方式,从而引出文章谈到的从古至今不断得到改进的各种交通工具这一主体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水到渠成。
七、看插图提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文本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85-01
传承人文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因为人文性是一个民族的名片。而语文学习是传承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小学生是培养人文主义情怀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做好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而提升到学生的精神方面,还需要多从关注学生人性的塑造开始。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事业接班人。
1 充分挖掘教材,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来陶冶学生情操
布鲁姆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不结合教材的教学是盲人摸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还应该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塑造学生的人文特性,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为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因素,编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的课文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能够促使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强烈使命感在学生心中扎根,这些作品都洋溢着浓烈的主观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和《世界多美好啊》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而《钱学森》和《负荆请罪》这两篇课文,则表现伟人们的光辉形象,激励小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还有的课文如《探母》是反映了母爱的伟大,而《吃水不忘挖井人》则是颂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人性闪光点,这些课文无一不散发出强烈的任性光辉,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因此,挖掘课本中人文因素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
2 感悟文本内容,通过文本中人文因素来增强情感体验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阅读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文本内容。无论采取的具体学习方法是怎样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分辨出明确的价值取向。教师要谨记,语文教学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要深入挖掘语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语言与文字方面的技能,而且更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让他们多加接受语文中的人文主义熏陶。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文本中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求一定的方法了。例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人小姑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多朗读。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聂将军如何关爱日本人儿童时的情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聂将军人文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从中体会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从而增强了情感体验。
3 品味人文语文,引导学生关注言语中人文情愫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把目光着眼于语文本身时,不难发现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性。它们是学生进一步探索人生意义的基础,是接受人文主义熏陶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运用文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第一环节是熟悉生字词。然后是语言形式的探究。目的是培养的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知道,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做到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这样,才能把语言潜能发挥到极致。除此之外,语言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接受人文主义熏陶的过程,语言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性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一定要做到对重点词句讲解到位,消除学生对文本中的产生每一个知识盲点,将对语言形式的重视程度提高到足够的高度,让学生反复诵读,务必使学生准确理解诗作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同时,就文本内容进行人文品读,从中读出文字中的人文情怀。
4 散发人性之美,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做到位
当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人性。语文学科是充满人性之美的学科。文学作品中一切的描写、修辞、铺垫、烘托等都是为了表达人性,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万种感情,都是对人性的刻画。而且文学作品中总是用人性贯穿在人物,情节等各个环节中。因此,语文教育还在某些时候能够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起他们对人生的无限希望,从而锤炼出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善念,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也深化了语文教学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有学生提问: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环
境?……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人性教育的良机,教师不妨暂时把既定的教学步骤放一放,把保护动物这一问题单纯的拎出来让学生讨论,多探究一些环境保护问题,同时把人文教育融入其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文主义教育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做好人文素养教育。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会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龚贤明.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文素养的有效传承[J].文理导航,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