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说话题范文

时间:2023-03-14 13:2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考试说话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话考试说话题

篇1

关键词:普通话;说话项测试;语音标准;语言知识

我国是从1994年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一个时期以来,各级语言工作委员会培养出了大批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四万多人的测试员队伍,活跃在各个测试岗位上,为普通话的推广和考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对测试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试员要有特殊的本领和才能,否则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尤其是机测说话项的测试工作。下面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克服普通话测试的意识偏差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而且是一种促进方式,

所以,在测试中要克服人员的意识偏差,提高学生对说普通话和普通话测试的认识,从行动到思维都应该高度重视普通话测试的重要性,通过测试了解考生的说话水平,通过测试促进普通话的推广进程。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普通话学习方法和方式,以便获得坚实的普通话基础。

二、加强机测员测试水平的措施

1.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作为测试员,本身要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丰富知识积累,测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测试员的知识修养。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普通话及语言学相关知识水平。努力学习掌握普通话的一般知识。对普通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了然于胸,高水准的考官才能有高水准的学生。自己的高素质可以准确判定考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使用达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达到了准确、规范,给测试人员一个更为科学恰当的评价。测试员自己的语言学知识丰富,那么可以高屋建瓴式地在高处审视测试者的水准,对于纠正和识别应试者错误和缺陷提供了帮助,以便在测试中发现规律,整体上把握,抓住本质对测试者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审核,保证测试更为客观和精确,给测试者一个恰当的评价。测试员还应该熟练掌握《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内容,对普通话测试的命题意图、测查目的以及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标准非常熟悉,提高测试判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测试员要掌握一定的方言知识。这是做好测试员工作的前提,因为掌握方言知识可以促进测试工作的质量。测试员能够掌握和熟悉某一地区方言特点,那么他在测试中就会掌握更为主动的判别方式,并能够根据测试者的语言特点给予纠正和纠错。尤其是测试时间是很短的,测试员应该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判断考生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方言知识是不行的,避免测试的盲目性,提高普通话的测试效率。

2.了解机测的相关评分细则和标准

作为一名测试员,应该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项《评分细则》和机测“说话”项《补充规定》的内容。特别是要了解最新的评分标准和细则。如《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说话”项)评分补充规定(试行)》的具体内容,这是测试的重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是机测评价的最细致和最科学的评价内容,规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对于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准确性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首先要严格执行“语音标准程度”的定量和定档《评分细则》的相关规定,对机测“说话”项的评分标准,应该遵循定量结合定性的原则进行具体评价。现在执行的《细则》强调了对考生“语音错误”数目的考核与计量,所以,测试员应该掌握这个特点,并且在“错误量”的基础上为考生的语音面貌进行科学全面的归档。对于考生的鼻边音不分,而其他声、韵、调没有系统性的错误或缺陷的情况下,而且他(她)说话时鼻边音发音错误的字数多余15个,就应该归到五档里,并按规定扣11分。所以,测试员应该熟悉测试的具体业务和评价内容,提高测试水平,促进考生语音规范,减少发音失误。其次测试员还要熟练掌握考生的实时发挥情况,对“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自然流畅程度”“说话不足3分钟”等内容

的评分标准,从而科学准确地评价考生的普通话水平,为推广普通话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给考生的建议

考生在进行考试的时候要熟悉机测“说话”项的考试特征。并且在考前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提高普通话的表达水平。考生要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特点,这是一种以考生单项说话为主的考核形式。和以往测试员考核的双向对话是两回事,两种形式,所以,考生一定要适应这一变化,明确这项考核目的是考核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考生在进行这项考核时,要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克服畏难情绪。机测说话没有人监考,不要抱侥幸心理,弄虚作假,不能朗读自己准备的文本资料。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坚持讲普通话,持之以恒,才能保证普通话顺利通过考核。也可以自己在考前模拟考场,因为考试是对着机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考生会觉得心里不适应,所以,考试前要自己先模拟考试场面进行训练。

学无止境,作为普通话测试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普通话测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加强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对考生的考核能够具有居高临下的视角。能够熟悉和掌握机测过程中的评分标准和相关规定,利用自己的普通话知识,及时判断考生的普通话水平,为推广普通话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雷峻.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篇2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钟改为2.5分钟。(4)考试项目内容有变。“朗读”考核内容只保留旧大纲中17篇作品;“说话”考核内容对旧大纲中规定的话题作了归纳,并增添了有关卫生与健康、服饰、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个人修养、购物等时代话题,由原50题缩少为30题,仅对话题范围作规定,不规定话题的具体内容。(5)考试评分细则有变。在“单音节字词”明确指出“复韵母鼻韵母的动程明显不够”视为缺陷;“多音节词语”指出“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对,或一字一顿的,该词语整体算一个语音缺陷”;“朗读”增设了“声韵缺陷”、把“回读”与“错漏添读”分离开来。

2.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新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影响有:(1)加强方言学生普通话词汇、语法训练。旧考试大纲对普通话词汇语法运用的考查没有专项考查,只在说话评分细则中有所体现,而新考试大纲设专项考查,且所占分值不轻,占10分。(2)加强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语感,尤其在音节舌位动程、词的轻重音等方面训练。由于普通话发声法和方言发声法不同,方言地区学生常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说读普通话时常出现偏前或偏后的语音缺陷、且没有轻重音、儿化韵。(3)加强朗读、说话中普通话发声法的掌握,并尽可能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测试中常出现这样情况,方言学生在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这两项中,方言难点音把握不错,但在后两项中暴露非常明显,导致有些学生因此达不到应达到的水平。

二、通过教与学提高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

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可通过教法改进和学法改进来取得。改进普通话课堂教法,提高高师普通话教学质量,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教提高师范生正音能力

第一,突破方言发声定势,掌握普通话发声法;第二,掌握方言难点音的纠正方法;第三,巧记难点音常用字词。

普通话的发声法与方言的发声法不同:普通话发声法是喉部放松,上下后牙槽打开,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挺直,打开口腔(口腔打开不是指两唇张得很大,而是嘴里的空当稍大),气流集中地打到硬腭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在硬腭前部;方言发声特点一般是喉部肌肉比较紧,上下牙槽合拢,舌头后部松平,前端隆起,对着上齿龈,气流打到上齿龈前部发出成音,口腔共鸣点在上齿龈前部。由上可知,方言发声共鸣点比普通话的共鸣点偏前,这就是方言区人说普通话时出现发音偏前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用方言发声法发普通话的语音,就易犯发音偏前的语音毛病,尤其在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 、o-i[∫]、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因此,方言区人学好普通话,说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必须突破方言发声法,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如何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发声法,本人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首先,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舌位后音时舌头不易伸缩。练读声韵调时,要求学生发声时喉部放松,后槽牙打开,舌根挺直,打开鼻腔通道,掌握普通话共鸣点,改变方言偏前的音色,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

在纠正方言难点音上,本人认为教师要吃透普通话语音音理,在给学生分析其语音难点音的音理时不能只照书搬,而需要琢磨难点音发音舌位动程。如在指导学生掌握舌尖后音时,书本音理所言是“舌身微缩,舌尖翘起抵住或对着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道,声带不振动”,方言区学生因受方音影响发音时共鸣点偏前,故觉得舌头难以后缩,难以发好这一组音。假如老师在讲明如何使“舌身微缩”的技巧,此组音学生就易掌握了。按上文所言,普通话的发声法要求发音时喉部放松,后牙槽打开,舌根挺直。发舌尖后音时,舌身后缩的着力点应在舌根,即舌根隆起往后缩,如不说明这一点,方言区学生往往按方言的发声习惯为着力点在舌的中部,造成舌身后缩力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后缩,发成偏前音或错误音。

巧记难点音字词上,本人主张采用读记。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13、14周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14周以后,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练读。采用朗读中记难点字词,主要吸收古人认字的理念,古人认字采用读中认字,一来可通过字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增强人的记忆,二来增强人的语感,提高人的文学修养。

2.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同是技能课,语音教学与体育、美术、书法有很大的不同。语音教学主要通过听音与模仿,而体育、美术、书法可以同过视角和模仿来获得,通过听音来学习必须有一定的辨音能力,要不就听不出自己的发音与所要模仿的音的差别,尤其在方言难点音上,由于受方音影响,方言地区学生通过摹音来纠正自身语音错误和缺陷都比较困难,而教师所讲授语音原理又比较抽象,因此有些方言地区学生学了一个学期普通话后,普通话正音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使用增强了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正音能力。本人自2001年开始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自作的课件授课。开课之初,通过摸底测试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普通话操用水平,确定本学期训练的重难点内容,以此为依据,编制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课件。课件一般分理论讲授、语音示范、方言难点音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等四部分。理论讲授重在用动画展示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原理,以及方言难点音正误音的发音区别,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增强语音原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正音能力;语音示范分正音示范和正误音对比示范:每一个语音知识点讲授后通过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句练习进行正音示范,通过标准音范读,增强学生正音能力,根据方言的难点及缺陷音编制正误音表,并进行正误音对比范读,增强学生的辨音能力;方言难点音训练主要依据方言学生在难点音上易错的音节,制定克服这些难点音节的训练方案,编制有关训练材料;课后练习按方言难点布置学生强练自身的难点音,通过课堂抽查、推普员的记录掌握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及效果。

3.以测促学,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兴趣

以测促学的教学观点在普通话教学中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提出并实施,本人吸取前辈的教学经验,结合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对之发扬及拓展,更适合方言区高师普通话的教学。本人的做法为:一是开学之初,通过摸底测试,了解所教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方言情况,确定本学期训练重点及难点。并按方言区编制学生的座位,要求学生按座位表入坐。二是确定本学期授课内容的程序,尽量做到授课及训练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拓展,把学生的难点音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三是明确各个环节的测试目标及测试的范围,让学生训练明确,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4.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提高学生正音能力

不少的普通话教材书中谈到学习普通话方法,普遍认为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要多说、多听、多记、多读。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多数也采用此法,但对于方言区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本人认为,多说、多听、多记、多读是学好普通话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正如前文所说,方言区的学生受方言发声法影响,在听音、辨音能力上都不足,而且发音器官受方言音的发声定势影响,控制支配能力都很差,方言区学生常反映说发音原理不难掌握,但操用时,自己的舌头不听使唤,发不到位,就是由方言发声定势造成的。因此,本人认为,学音先要练声。不同语言其发声方法都有所不同。学语言必须通过听音、辨音、练音掌握其发声方法,突破母语的发声定势,语言才学得好。李阳在“疯狂英语”学习法中说过“学语言不是脑力劳动活儿,而是体力劳动活儿。”他提出用“三最”法学英语,把中国肌肉练成国际肌肉。本人认为李阳“三最”学习语言法的本质就是“学语言必须掌握所学语言的发声法,突破母语发声定势”。因此,本人要求所授课的学生在前半个学期一定要掌握普通话发声法,并把它作为一项检测内容,贯穿在声韵调的单项测验中。

篇3

[关键词] 说话 测试 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根据情况进行培训”。由此可见,相关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明确,更多的人出自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普通话测试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是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型,旨在考察应试人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该题所占的分值比例为40%,是四个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题;在测试中,也是大多数应试人最易失分的一题。那么,如何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题呢?

一、“说话”题的特点

该题为应试人单向说话,要求应试人在预先给出的30个备选话题中就某一特定的话题发表谈话,限时3分钟~4分钟。其目的在于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语言运用的规范程度及表达的流利程度。“说话”题的确是语言测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中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许多应试人在前三题测试中发挥尚可,“说话”题却大相径庭,而这往往才是应试人的真实水平。

“说话”题的评分属于典型的主观性测试,但由于该题重点测查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更借助于主观性测试(对语感的把握),所以,评分的可信度更为准确、可靠。

“说话”题的内容多为叙事类,多是同应试人的学习生活有紧密关系的话题,应试人更能贴近实际,自然发挥。

二、“说话”题测试中多种因素影响之分析

(一)方言区域、城乡区域差别的影响

在“说话”题测试中,我们容易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总地说来,北方应试人比南方应试人,城市应试人比农村应试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更为明显。而这一点在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越明显。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省为例,从地域上讲是南方省份,从方言区域上讲有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方言从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而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方面。北方人尽管语音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但他们更容易区分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等主要问题,学习时难度小、速度快,表达相对流畅自然;南方人由于缺乏普通话的生活语言环境,在学习上难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测试时的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了表达的规范度和流畅度。

此外,城市应试人在接受普通话学习、培训、使用等方面条件相对要比农村应试人好,这也是造成差别的一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二)应试人性格因素的影响

“说话”题是单向、限时3分钟(时间不足,酌情扣分),选题限定内容的测试,应试人的性格往往对此影响很大。

外向型应试人性格乐观、自信,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说话”的浓厚兴趣,即使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题目也不会影响其发挥,能自由大胆地对所抽题目侃侃而谈,语速较快、表达自然流畅,3分钟的时间通常是不够他们发挥的,一般需要测试员提示时间已到,不会出现时间不足而扣分的情况。内向型应试人恰恰相反,他们性格内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加之面临的是将“说话”作为考试的内容,面对陌生人更是紧张、腼腆;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更会影响其正常发挥,不敢与测试员进行目光交流、表达内容“口是心非”(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语速相对较慢,语感僵硬,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成绩。

(三)学习普通话时间长短的影响

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比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自信心要强得多,在“说话”题中,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往往是“偏误”。“偏误”是语言的系统性错误,而“失误”是语言的非系统性错误。比如,湖南方言中没有轻声词一说,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可能会出现“啊”的音变错误,这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如果将“了(le)”读为“了(liao)”就是一种“偏误”。

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会注意到整个句子因语气词的正确与否所带来的语感表达如何,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却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发音是什么的问题,忽略了整个句子的语感。从“偏误”到“失误”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的过程越短,应试人的自信心就会越强。

(四)专业的普通话理论学习的影响

有了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如果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就永远都不会明白发音的正确方法,专业的普通话理论知识可以告知学习者发音的正确方法、发音特点等。从身边学习普通话人群分析,规范的学习过理论知识的人说普通话肯定要比没有学过的标准,因为就算是说再长时间普通话,如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明白自己说的哪里不规范,还是不能改变说普通话的标准程度的。只有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通过练习才能改变说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普通话说标准了才更加有信心说话,更加喜欢说普通话,应试的时候才能发挥更好。

三、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

(一)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

应试人大部分生活在方言区,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导致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不正确。所以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主要依靠媒体的输入来实现,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电影等。应试人应通过媒体纯正、正确、规范的普通话来纠正、规范、构建自身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认知结构。

(二)加强阅读,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进而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句子和搭配正确的词语。阅读的介质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

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能使应试人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不仅能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更能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语法规范、搭配正确。应试人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由于思维上的错误导致。比如说,贵州人指的“吃”,可以搭配的不仅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想“吃饭、吃酒、吃烟”这样的词语搭配在方言中很正常,但如果在普通话中也如此表达就错了。别人递根烟给你,你摆摆手说:“谢谢,我戒烟了,好长时间没吃烟了。”这里就要改成“抽烟”。所以,加强阅读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

(三)加强运用,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

如果应试人以考试为目的,是很难真正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的,如果抱有考完了,学习的过程也就结束了的想法,即使在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应试人真实的水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运用、体会、实践的过程,不经历这样的过程,语言的功能就会退化,水平就会降低。所以要树立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意识,扩大普通话使用的范围;要长期加强普通话语言的实践,希望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来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实践才会达到目的。

(四)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在语言的学习上,年龄大的确不是个优势。许多应试人都是成年人,惟恐发音不准招来别人的嘲笑,怕栽面子。所以,没有勇气坚持说普通话。学习普通话不怕犯错误,怕的是因为犯错误而不再说普通话。只要有信心、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定能熟练掌握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4

关键词:人机共生;智能语音;信度;语域;效度;动态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188-005

一、“人机共生”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1.“人机共生”概念与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被用于智能研究。1960年,美国科学家立克里德指出:“人机共生是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合作互被期盼的发展。它将涉及伙伴关系中人与电子成员之间非常密切的耦合。”[1]与立克里德对人机交互关系的乐观态度相反,1960年,Bar-Hillel对理论基础项目强烈不满,特别是那些研究中间语的方法,他还证明了全自动高质量翻译(FAHQT)在原则上的不可行性。他拒绝所谓的FAHQT这样的理想目标,提倡开发基于计算机的翻译系统,为人类译员提供帮助,即所谓的“人机共生”环境,将机器发展为人工的最佳助手。[2]

“人机共生”概念从出现至今,相关研究充分证明了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为主导、计算机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立克里德盼望的人机之间密切耦合远未实现。以机器翻译为例,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机器翻译研究者碰到的语言问题比他们预想的要多得多,研究结果令人失望。1966年美国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建议有关FAHQT的机器翻译研究应该停止,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应该转向为翻译人员提供水平比原来所定的高目标要低一些的辅助系统。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机器翻译得到改善,但除天气预报、旅游等窄领域外, 通用意义上的机器翻译产品仍不实用,译文质量远不能达标。目前,国内外自然语言翻译公司多数仍以人工翻译为主,机器为辅。[3]

2O世纪末,语言测试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语言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电脑化测试手段开始逐步普及,并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试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计算机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题库建设、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以及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等方面。然而,鉴于现阶段技术瓶颈,计算机给出的测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语言能力测评的唯一标准。

“人机共生”研究与应用,体现研究者致力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最大辅助功能、不断缩小人机之间差距的努力。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使用者对其应用价值的审视越来越客观,不再过度理想化设定目标,而是致力于人机交互应用性与科学性研究,研究的应用价值由误差率大小和使用者对误差的容忍度来决定。

2.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与应用现状

2004年11月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研究目标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的指导下,建立实用化的计算机辅助智能测评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语言学习系统结合起来,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智能普通话口语学习系统,2006年1月18日项目通过国家鉴定。2007年普通话计算机智能化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机测”)开始使用并逐步推行。以2010年为例,全年参加机测的人数逾160万人次,占当年测试总人数的50%以上。[4]

机测系统承续了人工测试时期的目标,旨在以测促推,从测试过程、测试结果、成绩等各个方面试图以其高效、公正、客观促进普通话推广。“机测的推行使得普通话测试逐渐从繁重的人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从报名、评测到归档均大大提高了效率。机测也使得测试的公平性得到了极大保证,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科大讯飞公司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全国主要方言区进行的现场人机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计算机测试的结果在分数和等级上已经达到了和高水平测试员高度一致的水平。”[5]

机测从2007年推行至今,其成果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许多值得业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有鉴于PSC机测系统的应用与发展,从“人机共生”的角度分析该系统的信度、效度与深层影响。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测时期,高校在校生都是受测主体,高校生的测试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因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测试数据。

二、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信度、效度与影响

2005 年Bachman提出的“评价使用论证”[6]是测试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式。 Bachman认为,有用性是测试的重要性质,包括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作用、影响、可实践性六大属性。

1.信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信度是指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高信度是高效度的前提。

目前,学界对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中高分段的机测结果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体现在:(1)等级越高,测试差异越大;(2)机测前三项对自然度、贴合度、表现力没有评价;(3)前三项与第四项评分割裂,导致第四项评分容易过细过严。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导致一级以上的通过率很低。

笔者(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核定成绩为一级甲等)曾经上机测试前三项,机器给予的分数只有55分左右,如果结合第四项评分,最终成绩至多达到一级乙等中低分段。“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期间, 对该系统做过多次试验:请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已经获得过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认定的一级甲等成绩人员来进行试验测试。”“同时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试验人员事先全部都对测试试卷前3题的正确读音进行过正音。结果前3题测试完之后,机器打出的分数最高的为57.2分,最低的为53.8分。按照这样的结果,即使应试人最后一题只扣一分,最终成绩都达不到一级甲等。”[7]

由于测试结果与实际听感差异大,考生对考试结果质疑也越来越大。以表一、表二为例,无论是否接受过培训,一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都极低。一级通过率严重影响应测者普通话学习的积极性,对普通话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很不利。

2.效度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效度是“对测验分数所做的特定推论在恰当、有意义以及有实际实用价值几个方面的程度”[6]。在语言测试领域,效度比较多地被理解为测量理论、构成和分数有效。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重点测评受测人的语言标准度,涉及字音准、词音准、句音准、语篇音准。机测系统不仅测评音准,对词汇、语法、语用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的效度主要体现在对受测人口语测验的分数推论较为妥当,在语言使用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值得斟酌探讨的是,当话语表达发展到语篇阶段时,语篇的语域风格与说话人的表达策略使得语流出现多种音变,停顿、重音、语气、连贯等均对音节音准产生较大影响。以第三项朗读的语篇为例,机器只能标注出显性音变,而对于因语域风格与表达策略造成的隐性音变不可能也无法处处设定评测标准。第四项说话题的语料则由于过于开放,机器无法完成评测,只能交给人工,而由于人工与机器测评的连贯性被切断,对有限语料的独立评测(说话项时长3分钟)容易造成评分过苛,影响总分的客观性。

3.真实性、交互作用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是指受试者在测试中使用目标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相似程度, 也就是语言测试与语言交际的统一程度。交互作用是指受试者与测试内容和过程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受试者的语言能力、专门知识和情绪。

以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第四项评测为例,第四项主要测试完全独立的话题性单向口语表达,其特点为:单向表达、无人工引导与提示、围绕选定话题展开表述、表达流畅自然。以上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差异甚大。日常口语基本是双向或是多向交流,话题可以散漫无拘束,表达无需流畅性,达意即可。因而,评测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因不了解、不适应这种表达方式,受测人在第四项中会出现诸如缺语、重复、语言表现僵硬呆板等诸多问题,有些受测人因此错误使用背稿、朗诵、读秒等应试方式。二是受测内容与受测人日常交际口语内容相去甚远,受测人对语言标准与语言应用能力概念的认知与掌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近些年很多受测者表现出口语篇章能力薄弱,话题涣散、框架紊乱、词汇贫乏、言之无物。三是由于机测评分体系已经智能化,全程只由程序提醒受测人测试内容,受测人在测试过程中缺乏心理调适与语言引导,情绪容易紧张,不少测试点出现过很多受测人迟迟不能进入系统进行测试的情况。四是受测人因不了解评测方式,在各项中出现不同的问题。

4.影响、可实践性与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

“影响”指对社会、教育制度以及个人的影响。“可实践性”指测试付诸实施的方法。

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实施影响上文提及高效、公平、客观等积极效用,“系统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准确地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并可以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使用者高效提升普通话口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系统应用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当中,不仅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和组织难度,同时也可以开展目前无法开展的考前模拟测试,为考生提供针对性的考前指导。”[5]

除却积极效用外,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1)评测研究趋弱,评测专家流失。一是机测前三项不需要测试员评分,使得第四项人工评分缺乏前后比对依据。二是测试员独立听测,又不能占有考生语料,因而无法就一个语料展开评测交流。三是因语料匮乏、研讨稀少,测试员尤其是专家测试员流失相当严重,对普通话测试研究是极大的损失。

(2)母语标准模糊,应试趋于功利。机测时期高校受测者语言标准度较人工测试时期明显提高。为便于考生参考,各省市级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网页上都对考试流程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因而,主测单位、考生、考生所属单位都普遍认为考前培训并不重要。以安徽省某高校09年受测情况分析为例:

表一:受测总人数324人,教育系,未经考前培训

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即使未经普通话培训,拿到合格证书也并非难事。因此,普通话培训工作难以得到考生重视,很多考生对标准母语的认知很模糊,仅凭语感应考。

Bachman提出“反溅作用”[6],指测试对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评价及个人等的反作用力,比如以考试为准绳制定教育策略与评价标准等。由于机测系统测评语言标准化,对连续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无法逐一标注,语音的语用效果不能在成绩上有效体现,因而,部分受测人会放弃语用效果,刻意强调音准,追求分数最大化,部分受测人也会因追求表达的流畅、话题的完整性而背稿应试,这种现象屡禁而不能止。

近年来,市场在不断提高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在校大学生对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考生也认识到普通话测试等级与语言能力并不构成正比关系,拿到了较好的普通话成绩,不一定就具备良好的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既然普通话考试并不能代表实际语言使用能力,受测者参考目的仅为获得证书,迎合体制,这种功利性应考趋势严重限制甚至削弱了普通话测试的社会影响力。

三、“人机共生”环境构成分析

鉴于上文对PSC信度、效度以及影响的分析,本文认为,理性评价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建构“人机共生”测试环境,机测与人工相互辅助,是PSC测评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必要途径。建构良好的“人机共生”环境,可由以下策略实现:

1.机测与人工分级并行。囿于现有技术水平,机测中高分段的测评结果存在较大争议,而在中低分段的争议较少。实行分级评测,高分段恢复人工测评,既弥补机测评分之不足,也可进一步完善考试体系。中低分段评分相对准确、高效,使用机测。因此,如考生已经取得二级甲等以上的证书,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参加高分段的人工测评。分级测试可以进一步鼓励并促进普通话的高水平发展,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分级测试也利于专家队伍建设,能够评测高分段的测试专家,不仅语言标准度高,还具有较高的语言专业分析与研究能力,专家队伍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测试的发展,中高分段出现的存疑语料研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测试研究。因此,分级测试高分段人工测试可以弥补机测评分弱点,使考试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专家团队普及标准认识。现阶段母语标准度普遍提高,即使标准度很好,表达能力也未见得好。受测者认为普通话测试只是完成测试工作,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热情并不高。由于上文提及的诸多原因,目前高校对普通话培训重视程度很不够。但通过下表可见,经过相关课程培训后的考生,二级乙等以上的通过率合格率获得极大提高。

表二:培训后(2010年教育系整体受测情况,总培训34课时)

上表体现,一是总达标率为97%,较未培训前的92.8%有明显上升;二是二甲合格率达到了57.2%,大大高于未培训前的21.4%;三是培训后,二甲57.2%的比例大大高于38.5%的二乙比例。经过培训,语言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各省测试中心应存有高水平测试员组成的培训队伍, 普及对标准母语规范的认识,端正考试目的,强调语言应用。指出并分析高分段考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在专业层面上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可使高分段的受测者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还能纠正这类人群对普通话测试体系的错误认识,能够培养更多高分段高质量的语言爱好者。但普通话考试仅提供母语标准度的测试,不可能解决受测者语言交际问题。在语言标准度已经达到顺畅交流的基础上,受测者应进一步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如无特殊目的(如志在向传媒业发展或将语言作为职业能力等),则不必将普通话高分段作为考试目标。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现阶段机测前三项的封闭式评分与第四项的开放式评分既需要动态熟语料库,也需要测评者对动态的测评理论的把握,以及对语言动态发展的观察和正确评价。

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的熟语料,还需要标注的进一步细化。动态语流中的隐性音变标注,尤其是第三项朗读语篇的处理,其标准需要与语言专家合作、研讨,不断细化、修正。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前三项对语音的语用能力的体现。

对第四项说话题的开放式语料的评分,则需要评测团队自身建立对语言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

首先是现时期语言规范中还存在大量需要细化并落实的工作。如书面语语篇的语域规范、语句衔接的规范、字词规范的动态考察等,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如语音标注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严格界定、甄别,分属不同语域文本的语音标注(如普通话教材、儿童读物、汉语对外推广读物等)使用严式标音还是宽式标音,轻声、儿化、一和不等音变情况标注是否在同一文本注音中做到统一,编者是否要做出语域说明以更正确地指导言语发声等等。以上都需要评测者有一定的认识和评析能力。

其次是评判说话题中的言语规范需要建立以下两个认识:

一是分清“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本文把在考量公众接受度的前提下对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典雅性作出一定的调整的语域称为“公众言语语域”,说话题的语域趋于“公众言语语域”。相对的是“个体言语语域”,较多的语言表达者只存在非公众公开平台下的个体交际言语观念。个体言语只追求语用效果的最大化,私属领域里的言语交际往往不过度追求准确、生动、典雅,允许出现语用失当,其语域风格常常亲切、随和甚至使用俚俗。说话题项目的绝大多数语料处于“公众言语语域”和“个体言语语域”中间状态,如何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分值,需要细心谨慎。[8]

二是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语言建立维持社会规则,包括由语言本身造成的交际角色……通过此功能……社会团体被划分,个人也得到识别与强调,因为通过人们之间的语言互动,自身人格得到了表达和发展。”[2]语言创新突破交际常规,因其新颖而获得倾听、关注,因其语用效果良好而获得社会认同、赞赏,是凸显社会自我能力的标志之一。动态的语言创新既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发展的常态,也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语言创新的目的旨在凸显,为达到凸显的目的,言语主体往往突破常态表达,追求即时语境下的准确、生动的传达,使用创造新词新语、曲变惯用句式、悖逆惯常逻辑、违反语用常规等手段。

鉴别创新与谬误,需要树立说话题的良好样本。好样本不仅语音自然标准,有效传递语码信息,还能体现良好的语用效果,同时也遵循伦理规约。

标准与规范的认识、评价与执行为的是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构建良好的社会语境,这也是PSC智能语音测试系统推行的最终目的。

四、结 语

机测虽已实现极大的社会价值,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公平与透明,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机测作为新兴测试系统,必然有自身的不足。部分不足可以通过自身完善补足,部分不足是目前技术能力无法实现而不可避免的缺陷。由于自然语音往往基于语境和语域灵活而又随机地处理,使得现阶段智能语音测试的目标过于理想。

机测单一推行以来所体现出来的利弊,凸显了人工参与测评、完善测试体系的重要意义。“人机共生”的研究历史证明了,那些以小样本为基础,在最初实验中取得成功的新理论,最终都被证实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检验一切有希望的方法并鼓励修正。因此,本文结论如下:

1.理性思考Bar-Hillel主张的人工主导、计算机辅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承认现阶段计算机对自然开放语言评测的不确定性,建立“人机共生”的PSC测试智能与人工并轨机制,实现对高分段、低分段语音测试的人工参与,从而弥补缺憾,提高标准母语的质量与社会影响。

2.通过专家团队普及对母语标准的认识,培养更多的语言爱好者。

3.软件开发与语言专家合作,动态推进语料库的建设,不断细化、修正机测封闭式评测软件所需熟语料。前三项的评测是进一步体现对语用能力的鼓励。

4.评测团队需要建立对语言规范的动态认识,尊重并科学对待语言创新,推动良好的社会语境,树立语言典范,提高全民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Licklider, J.C.R.Man 2 Computer Symbiosis[J].IRETransca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incs.Volume HFE 21 March.1960:4-11.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9.

[3]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

[4]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

[5]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技术手册[M].安徽:科大迅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8:2,3.

[6]张凯.语言测试理论与汉语测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 ,203,4.

篇5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机测优势 机测流程 测前训练

计算机网络、语音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普通话水平测试(PSC:Putonghua Shuiping Ceshi)得以实现和应用,适应了全面推广普通话、开展普通话测试的时展需要。推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由“人工评测”走向数字式信息化的里程碑,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得以跨越式的发展,是普通话测试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一、普通话水平人工评测的局限性

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2003年10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由于人类语言是一种口说耳听的“说—听行为”,加之汉语中字、音、义的庞杂组合及声、韵、调的音律变幻,声音只能靠录音设备来记录、播放或简单加工应用,很难将文字智能地转化为普通话标准音或通过音频来辨识标准程度,尤其在脱离文字稿的交流谈话时,更因无可参照的“标准声音”而无所适从,仍需通过测试员个人的听觉来辨识、评判。但人工评测中很难处理好定量与定性、精确与模糊、“宽”与“严”等关系,除了存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评分任意性问题,还有诸多局限性。

1.组织工作的效率低、成本高

普通话水平人工测试是测试员依靠个人听觉来评测每一位应试者语音标准程度的过程,一般每组需有2~3名测试员同时评测一名应试人员,一天按8小时统计每组的评测工作量仅约30~40名。测试过程中要通过现场录音、现场打分、综合评测分值、计算平均分值、填写表格、登分等等,测试完成后还需封存每人的试卷和录音磁带,报送上级测试中心组织抽查复审等程序,均由个人手工操作,费时、费事、费力。

2.测试员的评判难以客观、准确及稳定

人工测试后与测试员沟通交谈中发现,由于其测试时劳动强度高、神经高度紧张,需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经常造成测试员身心疲惫、头脑发胀,如果应试人读得偏快,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个别读音漏听、误判的现象,极易造成对应试人员评分的不客观准确。调查统计表明,对同一应试者在前两项“读单音节字词、读双音节词语”的测评中,几名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存有明显的差异。

3.应试人员不能适应、影响发挥

应试人员面对几位考官,学生面对老师挑剔的审视和严格的扣分,难免紧张、焦虑,甚至个别人员在测试“说话”项时,瞬间脑子一片空白,不能正常发挥,或说话时间不满3分钟,或说话流畅度欠佳。经对我院参加测试学生调查统计,在测试期间处于紧张状态、未正常发挥者占70%以上,表明人工评测对应试者测试成绩、等级评判的影响较大。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测试基本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该系统主要包括“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PSCW)”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PSCP)”两个部分,实现了组织、测试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对照人工评测的局限性,更显机测的优势。

1.通过网络管理,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利用机辅系统进行测试,每场可以同时测试几到几十名考生,每天大约可测试一百至几百人次,测试效率大幅提高。人工评测时除测试员外还需配几名辅助人员;而机辅系统测试时,整个考场只需要2名考务人员,测试成本随之大幅降低。试卷由系统自题目库通过网络自动生成、随机分发,不需要出题、复印考卷,成绩由系统量化评分,省除人工录入成绩,管理效率得以几十倍地提高。

2.减少人为因素,成绩评判更加客观、准确

机测对按照试卷文字稿朗读的前三项,由系统为每位应试者采集声讯、对照标准语音、测量偏差评分,计算机采用语音合成、中文语音评测等量化识别技术,其数值化评分尺度的把握可以全国统一,杜绝了人工评测时可能出现的“人情分”,进一步保证了测试信度。机测无论多少人次,都不会出现人工测试时测试员因为体力、心理等因素波动而出现的偏差,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

机测对第四项“命题说话”仅以录音方式采集声讯资料,应试者自己操控及单向说话,系统不予干预。其后由测试机构通过管理系统分配由2名测试员审听评分,即测试员只对每位应试者这3分钟“说话录音”在线评分,在没有“面对面”的视觉印象下,专注用听觉来感受其“语音面貌”和流畅性,便于准确判断评分;而2名测试员独立平行地同时审听、相互修正得出最终准确的成绩。

3.实现PSC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机测系统实现了管理过程、测试过程的信息化,比以前的系统功能、测试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测前报名、测中控制、测后数据分析、抽查复审及考生成绩查询数据等功能都集成实现,提高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

国家语言文字测试中心2010年还出台了《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评分试行办法》,对PSC试题中计算机无法进行比较辨识、需要通过人工进行评测的第四题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范。

三、计算机辅助测试流程及测前应试培训

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一般由通讯网络、考场环境、计算机及音响设备、测试软件和应试者操作等要素构成。在测前需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练习,要熟悉上机测试的流程、操作规定及需注意事项;对测试流程进行介绍、演示,不熟悉测试流程会直接影响测试整体进程;讲解“机械比对式”评分规则,以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违反测评规则而失分,有助于应试者取得好成绩。

现场测试流程可分作“准备(备考选题) ——登录(输入核对考生信息) ——试音(调试设备及音量) ——测试(答题及录音)”等四个阶段,应按系统的提示操作。

在进入“试音”页面时,应以适中音量和语速朗读“文本框”中的信息进行试音,若试音失败,可提高音量再试一次,直至成功;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所定音量不宜再调整。有些应试者操作不甚正确,如麦克佩带位置不妥、声音偏小及变音颤抖等,使得系统接收的音讯信号偏弱或不稳定,导致合成音与标准音比对测量时评测偏差而失分。

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包括四项内容:①读单音节字词,②读双音节词语,③朗读短文,④命题说话。计算机系统自动评阅第①~③题(60分),由2名测试员远程同时评阅第④题(40分)。

进入“测试”界面后,才正式开始答题并实时录音,每一题都应在听到“嘟”的提示声后再开始朗读试题内容。第一题、第二题应按横向顺序朗读,第三题需控制朗读作品的语速及音调;朗读应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颠倒,语气语调准确,停连得当,不中断、不重复、不回读。测试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勿受外界干扰,不要说与测试内容无关的话或者嘟嘟囔囔的发声。

第四项“说话题”需要采录3分钟的语音,在提前十分钟选择命题后,可重点准备此题的提纲、腹稿。当第四题页面出现2个题目供选择时,切不要用鼠标点击题目行,而应直接读出自己选中的题目字音,然后围绕话题用自己的语言答题说话。应像日常口语一样自然流畅,避免出现发音错误、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方言词直接转化成普通话词语等问题,这些会被测试员判定扣分。可以根据屏幕下方的时间提示滚动条适当调整语速,说得过快而不满3分钟就无话可说的,会导致因语音空白过长而扣分;还有的应试者出现离题、演稿、背稿、雷同、无效话语等现象,将直接影响该项测试成绩。

测试总用时约13分钟需全程录音,其操作鼠标按钮的点击顺序为:测试必读——随机抽题——新建——录音——停止——保存——退出。测试结束后均由系统依据“有效录音”完成等级评定和制作证书。

语音形式的PSC测试采用口试、录音方式进行,这种语言学领域的测试,是绝无仅有、全新的考试模式,无论是从测试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测前培训都是必需的,这是由PSC特殊性所决定的。经对我院首批参加机测的2008级学生(测前没有进行培训)与2009级学生(测前进行了集中培训)的测试情况比较,其“二级乙等”的通过率由87.5%提高至93.5%,说明测前的培训学习确是应试准备、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例如采用“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可以在线模拟测试,只需十几分钟就可通过网络自动评定其普通话水平,提供发音诊断报告,有针对性地帮助自己提高普通话水平。

观察发现对PSC测试缺乏应有的了解、准备不充分、角色意识太浓、注意力稳定性较差,是造成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由于应试培训是短期的、功利的,需讲测试流程、应试技巧等,难免本末倒置、弄巧成拙;而提高普通话质量则应标本兼治,通过朗读、阅读及语言习惯训练,特别对非语言因素的思维、心理及写作能力等素质的长期培养,更能促进普通话水平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推广普通话的必然要求,可全面实现PSC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的历史性飞跃及跨越式发展。应试者需根据机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才能在机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毛洪贲,殷德顺.信息技术支持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技术教育,2011(6)

[2] 王丽娜,王彩霞.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因素分析与思考[EB/OL]. http:// /show.php id=4845.(2004-11-11)

[3] 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评分差异[J].语文建设,1998(9)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 辅助测试 普通话 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makes the work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mplementation, represents already send students earth shaking change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form, test method followed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fter a series of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urgently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Mandarin training significantly,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brief discussion to the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in the computer aided test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 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 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 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 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 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 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 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 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 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 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 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篇7

[关键词]语言测试 反拨作用 信度 效度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75-01

语言测试伴随语言教学出现,并为语言教学服务。测试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是评估和加强教学的工具。处理好教学和测试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检测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拨作用这一术语专指在教育领域中测试对教学(包括教和学)的影响或反作用。任何测试都有反拨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是一项极有影响力的国家级考试。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三个目的或功能: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所达到的等级;通过测试,更好地贯彻新时期推普工作方针,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程度;促进推普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近十年的测试实践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很好地实现了这三个预期目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以后,各级各类学校围绕测试体系进行了课程调整和教学改革。可以说,测试影响教师教什么;测试影响教师怎样教;测试影响学生学什么;测试影响学生怎样学;测试影响教学进度与顺序;测试影响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测试影响教学双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态度等。普通话教学的目标定位明确,那就是提高普通话的规范水平,保证了教学目标和测试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与测试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了。如根据测试的一些重点测查项目增加了上声、轻声、儿化韵、异读词等内容的训练比重。单双音节、朗读作品、说话题目的训练针对性极强。在教学理念方面,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注重进行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好的语言测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语言测试对教师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学生的测试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一种反映,教育管理部门在对教师进行测评时要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促使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负面反拨作用

由于人们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很容易把语言测试当作一个终极目标,使语言教学背离其初衷。这样,语言测试的一些负面效应便凸现出来,如:测试使课程设置的范围变窄;为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真正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传授不正确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策略;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等等。表现在普通话测试上,一方面,普通话教学的目标是提高普通话的规范水平和普通话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目标简单地等同于通过考试获取证书;一方面,强调了语音训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忽略了语音系统和语汇、语法、语义系统之间的联系,冷落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这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使语音训练变成了主要测查点的训练;一方面,适应口语测试这一形式进行高强度的重复性练习,另一方面,又忽略了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语言学习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这些负面效应在考前培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产生了重测试、轻培训,重短期效应、轻长期效果,重静态学习、轻动态学习,忽视普通话成段表达训练等一系列问题。

从学生来看,如果他们仅以通过考试获得证书为目的,而不是以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进行学习,他们就会热衷于应试技巧,热衷于应试练习,忘记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这就必然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正面反拨作用的一些策略

要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首先要保证测试本身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语言测试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语言测试信度的高低主要表明了测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受试者真实的语言能力。语言测试的效度表明一种相关关系,即测试与测试目标的关联程度。根据结构主义测试学家的传统解释,语言测试的效度是指是否考了它所要考的,一个测试如果考了它所要考的就是有效度,否则就是没有有效度。

提高测试的信度,可以使测试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提高测试的效度,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

要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最主要的是要提高测试的效度。

反拨作用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信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中,研究者们会运用更加理性化、科学化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应用新兴的语言学研究方向的综合理论,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解决当前存在的研究疑难,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 束缚因素 提高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标”将口语表达规定到语文教材中,是对口语表达作用的肯定。但口语交际却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一块等待开发的荒芜之地,是什么因素在束缚着农村口语教学的开发?

1、教师用地方方言授课,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中学,由于师资不足,代课教师成为教学领域的主力军。而这些教师很大部分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进入了教师的行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使用着半生不熟的不规范的普通话,甚至使用地方方言教学。这样学生学到的也只能是不规范的普通话,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2、农村中学缺少口语交际的环境。在农村中学,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说一些普通话以外,在课堂以外普通话成为了“外语”,极少数学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样缺少了口语交际的真实环境,学生得不到实践的机会,普通话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3.农村中学教师对口语教学重视不够。虽然口语交际是语文课本基本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在考试中很少出现,应试教育仍然存在,所以没有能够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导致有一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口语交际练习,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上这个内容,最终学生连练习的机会都没有,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能提高?

俗话说得好: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扬长避短,必有奇效。培养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技”可循,农村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呢?作为多年在农村初中执教语文的教师,我是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

要创设适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滋生交流的动机,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首先备好教材,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那么教师应该选择另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否则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的现象。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传情、去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表达欲望。最后,口语交际的形式要多样化。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到新奇,比如对话、讨论、讲故事、辩论等,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掌握不同的交际技巧。

二、课堂教学中的多途径训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中学语文课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学生身边可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很多,只要教师稍作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说话教学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比如适时地给学生讲生动有趣的故事、观看精彩的录像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大意,描述录像中的精彩情节,学生在受到故事情节的感染后就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要巧妙地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1.课前演讲。

我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必须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叙述条理清楚、富有感情。通过这个活动的坚持开展,我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

2.课文朗读、背诵比赛。

语文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我让学生先大声朗读、跟读、领读、齐读、单个读、分角色读直至背过,这样既可熟悉、了解课文内容,又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后我们展开小组比赛,要求用普通话、口齿清楚、有感情,在背诵过程中很自然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比如我上课文《喂――出来》时,在通读全文后,让学生按照现洞、探洞、填洞、洞变的情节发展来复述故事梗概,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外生活中的多渠道实践,拓展延伸。

学生的口语交际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只是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而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所以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和磨练。

1.抓住生活源泉。

农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展现在眼前的是广阔的田野、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麦穗,还有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我抓住这些生活源泉,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理解和感受生活,把观察到和感受到的统统说出来。如我让学生放学后去集市观察农民如何卖东西、买东西,甚至让学生帮助父母卖东西,第二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学生肯定有话说并且乐于说。

2.让普通话走入课堂、走向社会。

农村学生的特征是“上课普通话,下课说方言;在校普通话,回家说方言”,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规范性。因此,我在班里创设了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论上课发言还是课后交谈,无论是回家和父母交谈还是和朋友谈天,一律使用普通话。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

篇9

Abstract:It is or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at decid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tion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o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 two-way communication, or a dynamic communication, we couldn’t replace the examination of undergraduate’s oral ability with a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as known as PSC (Putonghua Shuiping Ceshi), which is a standard spoken test. There are divers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setting up different optional courses; reinfor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y, etc. Cultivation of Oral Ability counts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关键词:言语能力 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 高素质人才

key words:or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ural activities high-quality talents

课题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大学教改与研究专项“言语表达能力与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考评方法研究”(JGYB2009047)和镇江市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具有镇江特色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策研究――关于镇江市区社会噪音现状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茅海燕,上海崇明人,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的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常常在言语交际中有所展现。言语交际能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工作成就的大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文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言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大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生言说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语言习得的制约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必要的实践训练, 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存在放任自流或停止不前的状态。

1、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由于紧张或担心被别人耻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开口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一般不愿也不敢在课堂、座谈会等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同学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宁愿选择“看书”、“欣赏音乐”、“网络对话”“QQ聊天”等不打照面的交际活动。

2、书面色彩过于浓重。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体系是听写读说并重,但多年的教学过程往往把“说”的环节忽略,或用“读”来替代“说”,加之少年时期的羞涩,让更多的青少年失去了“说”的勇气,只好用“读”来应急,自然就形成了浓厚的“读书腔”。

3、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由于缺乏系统的“说”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不简洁的现状特别突出。不少学生爱说套话,表达模式化,没有个性,没有新意。词不达意或用语粗俗。有些学生吞吞吐吐,说话时离不开口头禅“这个、那个、嗯、啊”,极大地影响了口语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4、选词用语多不得体。口语交际必须讲究礼貌,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尽量理解对方的心境,掌握分寸,适度说话,同时注意避讳,尽量避免无原则的争论。但是有的学生讲话不得体,不能根据场合、情景、对象说话,没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习惯,甚至出现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让人皱眉的尴尬场景。

5、应变的思维能力欠周密。劝说别人、安慰别人、称赞别人、批评别人、就连说笑话,开玩笑也需要周密的思辨能力。有的学生在几个知心朋友之间可以侃侃而谈,但一遇到突发事件或陌生人,应变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很苍白,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甚至会引发更激烈的言语冲突。

6、情绪自控力影响表达。有的同学面对突发事件,无言以对,手足无措,甚至不能自控情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除了具备人文教育,科学教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同时,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具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情急之中较准确地运用言语沟通技能。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与言说能力对比

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演员、师范生、部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实施了近18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对推广普通话,推进社会和谐交往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PSC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员口头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PSC由四部分组成:单字、词语、读文章、说话。前三项考评总计60%。“说话”这个项目的测评,占测评总分的40%。《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说话”这个项目为“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 [1]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全面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时代对人才的言语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张一清[2]也(2009,105)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自身的测试目的,其测试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所占得比列并不大。”

从我们掌握的针对师范生和在岗教师的PSC情况来看,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确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测试划定的话题范围常常“无从说起”,致使测试成绩极其不理想。PSC中“说话”这个项目是单向表述。尽管允许话题范围事先可以准备,但是在实际测试时,被测者仍然不能把那些自己所经历的非常熟悉的人或事,使用较准确的普通话较完整地顺畅地单向表述三分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的PSC考前培训,多数辅导人员把培训重点放在“单字、词语、读文章”三项上,“说话”项目的培训只介绍考核中的注意事项,对“说话”训练几乎是放任自流。二是PSC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语言考核应试训练形式,没有在语言思维训练方面多做文章,应试者一旦没有准备好“腹稿”或紧张“卡壳”忘记了“腹稿”,就无法继续表述从而匆匆结束“说话”。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目前需要的是言说能力的系统指导,而不是应对PSC。因为口语交际使用更多的是双向交流,是动态交流。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公司实习,还是去应聘工作,或代表公司参加商务谈判、讨论问题、交流沟通都离不开言语表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07级学生毕业成绩挂钩[3]。无独有偶,09年3月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也开始施行“一口话”测试制度。这种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契合了经管职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这是应用语言测试方式的一大进步!

三、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 :教育应当培养未来人才的四种基本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 ,共同生活的能力 ,参与合作的能力 ,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展现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言素质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习惯于沉默寡言或照本宣科。这种口语表达现状严重地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削弱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言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性格情操、礼仪风度等。加强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是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经济中就业竞争的胜出率。社会交际的实际需求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非常欠缺。加之在“考碗”背景下出现的考证书、考雅思、考托福、考GRE、考编制、考公务员等等现状又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锻炼交际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求信息接受者能够理解、明白、认知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言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大面积地开展交际言语的测评工作,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开设丰富多样的校级公选课,提供综合素养供给平台。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开设了“交际语言艺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公关语言艺术”、 “大学语文”、 “广告语言研究”、“人际交往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实用语言艺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结合每门课程的学习,设置一些相关的交际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在临时组成的教学班主动寻找朋友,并且把寻找过程、交往过程记录成文,加以分析评价总结;要求学生设置调查问卷,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将收回的调查问卷分类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要求学生主持小型座谈会,就校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要求学生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就某个问题进行寻访,完成分析报告;提供文字材料,课堂开展讨论或辩论等等的言语应用活动。当然,因为是公选课,所有的课程学生有权自由选择;因为是公选课,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是公选课,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堂训练极其有限。这个方面还有待相关的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来整合、调整、梳理并完善。

2、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激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 年在其《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行为和情感态度,具有“潜在性”。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还具有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文化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正常的生理发育。校园建筑、校园设施和校园美化物等物质文化有助于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学什么”和“怎么办”,让隐性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我们认为首都师范大学08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的“校长邀你喝下午茶”、“校长助理招聘”等系列活动就是与提高大学生言说能力有关的隐性课程建设的最好尝试。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设文明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6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年5月15日

篇10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很多语文教师对口语教学不理解,总认为这是学生在课堂上耍嘴皮子,学不到什么真正对语文有用的知识。因此,对口语教学得过且过、随便应付。要是这样的话,那么,笔者也斗胆试问,顺着你们的意思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前,你们又培养了几个能读能写之人?难道你们的口语能力就那么好了吗?如果你们的口语能力好的话,敢不敢在百人众里即时即兴发表比较有人文素养的独特的见解?纵观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历程,木讷者、交际胆怯者辞不达意者、语言粗俗者、说不好普通话者等等,还大有人在。由于这方面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出现“高分低能”等现象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早在南北朝,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对口才的作用就有这样的论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从上面的论述说明,我国很早就知道口语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性质中也提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更是提到“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而,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口语目标在总目标中之规定,要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要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它难就难在口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而是要靠长期的培养,才能促成口语教学的实效。故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之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有关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要求。一是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二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三是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四是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五是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六是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了解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去搞好口语教学,提高口语教学质量。

四、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常见问题及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如下几个具体的建议。一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二是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三是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不错,有了这些具体的教学建议,我们就会根据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要求,按部就班地来组织实施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碰到许多问题,对此我们不妨以具体建议为依据,以具体要求为参照物,具体分析其矛盾性,碰撞出问题,从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口语交际教学不像阅读写作,它有其独特的方面。一方面要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来实现,另一方面口语交际教学要根据情境来设计。根据上面的几点建议,口语交际教学情境的设计大至有:诉说、对话和讨论。口语交际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好,言语的交际活动就无法实现。当然言语交际活动都无法实现,再好的情境设计也就形同虚设。所以这两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有问题并不可怕,怕就怕在不解决问题。下面,针对上述两方面可能出现的四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一是汉语拼音基础差,普通话水平不高,表达能力不强。众所周知,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语文教材,汉语拼音只在小学一、二年级集中学习,三年级之后基本上就不重视,而且综合测评试题也只不过一两小题。虽然推广了普通话,但由于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地方方言严重,导致说话能力低下。因此,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实施,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不说或少说废话,避免言语重复赘述,特提出如下建议和要求。一要完善汉语拼音教学的教材内容。义教阶段各年级语文教材都应编排汉语拼音知识,使学生能感到它的存在,而每天都可以训练并得到掌握。二要培训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都存在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就上岗的民办教师,且方言严重,培训教师势在必行。三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多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举办小型多样的讨论会、班会和普通话朗诵比赛,利用早读课和读报课组织学生轮流用普通话读书读报,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四要在各级各类的语言文化考试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汉语拼音内容。特别是义教阶段的考试,更应如此,以免产生和普通话脱钩的现象。五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时刻都能说上普通话。不要因为有两天的假期,就变成了“5+2=0或5﹤2”。

其二是话题不当,情境虚设,交际失真。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设计教学情境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话题的设置不适应学生当时年龄特征的认知能力,也就产生了交际情境不恰当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来设计得好好的一个有关谈学习的话题。有80%学生说要努力学习,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练习和作业等,还讲述了一大堆努力学习的理由和不努力学习的危害。只有20%的学生说自己不想努力学习,原因是努力学习很苦很累,有时候还吃力不讨好,弄不好不但书没有读好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垮,明哲保身的思想非常严重。听到这些,老师心里一面充满着希望一面还在犯嘀咕,毕竟还有20%的学生不想努力,因此想通过教育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当做着学生教育工作的时候,那80%的学生当中就又有一些人说他们本来就不想努力的,无奈老师在面前,不好意思说出真话。老师一下子好像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所设置的话题过于宏大,也许是老师的要求过高。那么如何设置口语交际的话题,才不至于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一设置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能够接受并感兴趣,让学生能真诚地说事。二所设话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够经过大脑的联想就可以完成。三话题要能呈现语文学习的特色,好像真正出现在真实的交际场景里,而不要浮于表面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学生就不会假话连篇了。

其三是目标定位不准,无效对话。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按照阶段目标定位课时或活动目标,让学生说了成年人说的话,以至于对话内容比较空乏,苍白无力。要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活动做到定位准确,必须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注意眼里有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特别关注那些在公共场所不愿表达、不善表达的“内向生”。多观察他们平时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喜欢接触的人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对表达好的学生,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增加难度,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刁难”,以拓展思维想象能力。二要注意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说要做到心中有标尺,完全掌握了语文课程标准里有关口语交际教学的学段目标。一个学段完成一个学段的任务,切忌要求学生超纲学习、超常发挥。多关注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指导学生不能随便模仿、随意表演。三要注意做到方法灵活多样。因为各个学段年级的话题不一样,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不一样。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人因材灵活地设计口语交际的训练。

其四是单项传输,缺少互动。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时,只是靠单方面的听,自言自语地说,比如学生的自述、复述、讲故事等,还有老师的解说等都属于单方面的传输。没有把听与说很好地结合起来,展开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没有真正把口语变成交际。所以要想突破听说分离,达到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效果,那么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一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学理念。二要切实做好语境的设置,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在场的意识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感觉,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话题,听得清楚说得明白。三是教师要有充分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设计采访、辩论、劝说、情景对白等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进行言语交谈。四要注意设计好倾听的人和话题,因为听是互动的基础。所设置的话题只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感觉到有兴趣,一般来说都会主动听、耐心听、分析着听,都会听出意思、见解和感受。这样就能够针对他人的发言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口语交际教学要顺利地开展起来,首先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识到其重要性。要提高交际教学的质量,就要仔细把握有关口语教学的要求,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为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就要充分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建议,正确处理好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完善好一切要完善的内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理清了这些,它就能沿着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正确轨道前进,使口语交际教学活动高效、有效。

(此文是2013年度五华县级教育科研课题《注重口语训练,探究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编号:WH2013-1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论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梅州市2013年初中教师全员培训(第一期)模块四专题学习[Z].2013.

[3]张展波.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R].学习周报·教研综合版(A3),11-12学年第50期(总第2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