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0: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校园说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的校园说明文

篇1

一、要审准主题

题目是文章的名称,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两者是不同的,但又有一定的关系。题目与主题的关系,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一是题目直接点明主题,如《记一位刻苦学习的同学》题目对主题的要求很明确,必须严格按照题目的主题去选择和组织材料。二是题目间接揭示主题,如《读书真的无用吗》,题目是一个选择反问句式,其意思就是要我们否定“读书无用”这一错误说法,进而论证“读书有用”这一观点和道理。三是由题目的本义引申和联想揭示主题,如用一个词作题目的《青松》和《梅》这类题,一般不能就题论题单纯去说明这一事物(除特别说明外),而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本身,抓住其本质特征,通过对题目本义的引申和适当的联想,去揭示题目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即主题。这样文章的主题才会有深度。四是题目与主题无必然的联系,如《放学路上》,题目没有规定写啥主题,只是揭示了题材范围,然而就这同一题材却可写出不同主题的文章。因为在放学路上,不同的人看到的、听到的、发生的事情都不同,这时就必须根据自己掌握的具体材料确定文章的主题了。因此,针对这几种情况,这就需要人们在作文时,注意提炼,确定主题,联系时代特点,尽力写出有深刻主题的文章。

二、要审准范围

任何一个题目对文章的选材内容总是有一定范围的,很多题目对题中的时间、空间、地点、数量、对象和内容等都提出了限制,规定了范围,需要对题目仔细分辨,不能审错。如《寒假生活二三事》,选材时间范围是“寒假生活”,数量是“二三”件事;又如《校园的早晨》,地点是要写“校园”,时间是在“早晨”,内容则一定要写与学校、师生有关的事,如写到校外去了,那么文章就走题了。

三、要审准重点

弄清题目的范围要求后,还必须综合起来,从题目的语言结构上入手,去分析、推敲它的重点词语,以明确整个题目要求的重点所在,即关键词“题眼”。因为它是题目中最能揭示其思想含义,表明感彩的词,是作文要反映的重点。只有找到了题意的重点,抓住了关键词“题眼”,把握了中心,才好恰当选材布局,突出主题要求。对此,我们不妨采用找谓语中心语或抓题目中修饰限制语的方法,把握准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眼”。如用一句话作题目的《雷锋的精神激励着我》一题,谓语中心语“激励”是关键词“题眼”。因此就要牢牢扣住“激励”两字来揭示主题,让雷锋的精神和“我”自己的思想行动联系起来,使文章处处着眼于“我”受“激励”着,这样才符合题意,才“切题”;否则,便是“离题”。又如用一个短语做题目的《珍贵的衬衫》这题,“题眼”就是表示修饰、限制作用的“珍贵”两字,写作的重点就应放在写这件衬衫为什么是“珍贵”的?如果只是客观地介绍这件衬衫怎么样,显眼就是扣题不紧偏题了。

四、要审准体裁

篇2

学生在校的时间主要在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同时学有成效,是我们教师职责;因此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教学入手,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在趣味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快乐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我们就能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多年来鞭策着我进行中学英语课堂趣味教学的探索,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欢迎和教学实效的提高,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始终坚持课堂趣味教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做到者一点,非常不易。

一、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测试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而学生接触英语也是通过阅读。根据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好基础”。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就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该部分要求学生能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二、影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难度的因素如下

篇3

1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高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征文比赛,仍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

2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

、《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3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4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5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6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7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创新

引言

现阶段从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情况看,其中依旧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过于重视成绩,应付考试,死记硬板,照搬照抄,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内同时消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积极创新研究,正视教学客观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克服和解决,从而促进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从作文教学这个方面看,教师大篇幅理论性的教育,使得写作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及陌生的写作课程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抵触心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本无法了解写作的意义,也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严重制约能力的发展。

从小学阶段的写作特点看,在初级习作教学阶段,学生所进行的写作训练基本都是记叙文,其中也会有少量说明文,那么教师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叙事性文字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记叙文要讲究真情实感,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到事件的情况,才能够形象、生动地进行描写,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大部分的写作练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从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结果看,虽然说在初级写作阶段学生进行佳文段落的背诵对于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但是过于机械化,模式化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文章脱离实际,属于空中楼阁。教师应该明确一点,合理的借鉴和背诵要建立在与实际相符的基础上,要根据作文要求,秉持适度原则,小学生写作初期根本无法掌握要领,因此教师的引导和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一旦采取了错误的教学方式,学生必然会在开始就建立错误的写作观念,认为写作就是背诵,就是抄袭,完全不懂得如何联系生活,如何运用情感写作,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学生发展。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分析

1.结合自然,联系生活。

为了能够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写作教学必须求新,求变,但是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管如何变化,都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这条主线,小学阶段的写作类型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的特点就是真情实感,学生写作要符合逻辑,要融入情感,不能够架空在生活实际之上,要打稳根基。基于这个根本,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体验法、情境创建法,开展作文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提问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妙,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释放,思路会更开阔,对于写作也会更加热爱。

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进行课外活动,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观赏花朵和蜜蜂,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将蜜蜂采蜜的过程,用说明文、或者是记叙文的方式描绘出来,再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文章阅读赏析,了解写作的脉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牛羊或者是各种植物的观赏和写作,进行作文及阅读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地区的资源,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兴趣。

2.举一反三,释放情感。

写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情感的注入,在作文创新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情感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朗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他们能够从写作中获得乐趣,并了解到情感的重要性,针对这个方面积极进行引导和帮助,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联想能力。

例如,在《我的家乡》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先进行《我的校园》这个题目的描写,学生对于自己的学校都非常熟悉,能够写的内容也会更多。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感受和思考,将自己对学校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写作段落,融入真实感受,这样的文章会更具感染力。最后教师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势,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朗读出来,以投票为准,哪个学生票数最多,哪个学生就会得到奖励,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记录生活,重视积累。

小学阶段学写日记也是写作教学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虽然写作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但是记录日记这个教学内容,应该给予保留。教师鼓励学生写日记,定期进行评阅,中肯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阅”字就应付过去。学生在日记这个小天地里与教师交流,感受到课堂之外教师给予他们的鼓励和关怀,对于学习和写作的信心会更强,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记录”的好习惯。他们不仅会记录自己的心情,而且会将好的文字和自己的体会统统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学生的词汇量会不断增加,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结语

创新小学作文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联系实际的能力作为重点,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全面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作文创新教学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因此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语文是一个外延宽泛,内涵复杂的学科,和数理化比较起来,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巨大的多,因为语文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体系谱,它同时具备了塑造人心灵,建立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趣味的功能,并且语文伴随人的一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才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学生语文成绩的好与差,出校门后发展的快与慢,事业成绩的大与小,全在乎教师是否具有大语文教育观以及能否做个合格的指路人。要想让学生学会你所教的知识,并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让学生有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也说过:“教师要让学生把你所教的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优化课堂教学,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是我在教改路上不懈的追求。

优化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润物细无声”。这种观念下的语文课是轻松愉悦的语文课,是没有任何包袱和压力的语文课。我的学生邓阳在日记中写道:“语文老师是个极温柔的人,如果把有些老师比作一团烈火,那语文老师就是一方纯净的甘泉,所以上语文课,绝对没有错答问题的的惴惴不安,带着平静的心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喜爱和褒扬,更坚定了“轻松学语文”的指导观。当然,光有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还应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常常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能够运筹帷幄,善于梳理,总结评述出一两个有共性的问题,定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凸显其学习的主体性。

优化课堂教学,还应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要在解决乐学、善学上下工夫,毕竟“抱着走”、“喂着吃”、“捆着学”都无法实现教学目的。调动积极性,就应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应该把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看作是一个宝库,想尽办法去激活它、开采它。学了《中国石拱桥》后,不少同学流于说明文形式化的学习,没能留意“28道拱圈”的细节介绍。对此,我适时提出这个问题,于是便有了对赵州桥结构的研究,文章为什么介绍这个内容的探讨,由此了解到赵州桥的坚固,知晓了介绍此内容的目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设计未来的桥。学生思维的活跃,超出了我的预料:音乐桥、折叠桥、海峡彩虹桥等便应运而生了,特别是武思思设计的集观光、休闲、餐饮、购物、交通于一身的“梦之桥”,设计图纸与文字一并展示大胆的想象,较为合理的设计,让我看到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和小鹰试翼的壮景。针对班里同学思维欠活跃、多数学生疏于感受生活的特点,我们上过电影剧本与电影的对比赏析课(《泰坦尼克号》、《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情节再现课(《皇帝的新装》),特别是“雪中赏悟课”,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04年冬,天公作美,风中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校园银装素裹。望着窗外或静或动的美景,师生的心早已随着雪花轻扬漫舞,所以在诵读了的《沁园春.雪》后,我们带者赏雪、悟雪的任务,飞奔到操场,或行或思,或吟或舞,或与雪对话,或干脆与雪零距离的接触。虽然一节课没能尽兴,但这几十分钟却让学生悟出了雪的勇敢、雪的奉献以及雪的“文过饰非”、雪的虚伪……这之后的作文课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大有改观,借着这次“冬风”,《春风也呼啸》、《又一任花落》、《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感悟生活的随笔接二连三问世,这些有深度的文字,尽显学生思想的异彩。

优化课堂教学,还应定向延伸,渗透生活。不拘限于教材,不拘限于知识本身,不拘限于知识的表象,善于抓住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定向延伸,将现实生活的信息和活水注入所探究的内容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富兰克林的《羚羊木雕》时,我们以“我的行为”为话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反思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己的做法;学郦道元的《三峡》时学生们根据自身阅历,对自己的“山水游”滔滔不绝,赵晓婷同学还结合课堂表述,整理写出了散文《红石峡,人间仙境》。文笔洒脱、生动,感情细腻真挚,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此外,正在进行的三峡水利工程、三峡移民等都成了探讨交流的话题。“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学生在这种无拘无束、能够“自由呼吸”的课堂上发表看法,交流见解,拓宽了思维,深化了自己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沟通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内心感到学习是自己的迫切需要。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思想下,我们应转变观点,运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改变教学策略,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体验到创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真正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6

语文教学每学期至少有近百节课,课文不少于30篇,倘若我们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作文训练渗透于每一节课,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会在课内就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从文章赏析中,学会遣词造句的艺术

语文教材所选多是名家名作、精品文章。或为古代名家的传世杰作,或为表现当代生活的新鲜题材,或为介绍现代高端科技的科普文章,其字其词其句都经过作家的锤炼,语言艺术高超。课文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最好例子,为此,教学课文的时候,可以从赏析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赏析中积累作文素材。

首先可以通过课本赏析,引导学生积攒词汇及精彩片断,为写作备足“米”。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每篇课文中都有“米”可寻,每篇课文都有佳词丽句、精彩片断。可以要求学生准备读书笔记本,并且规定至少要摘录生字新词、佳词丽句、精彩片断、阅读拾萃、奇思妙想等内容,然后督查素材积攒情况,并不时给予表扬,经常开展评比。

比如,学生可以从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积累 “憧憬、潜移默化、裨益、危言耸听、诠释”等词汇;从舒乙的《都市精灵》中积累“硕大、无所事事、退避三舍、孤城寡人、司空见惯、荒诞”等词汇;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积累佳词丽句、精彩片断,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日积月累,学生积攒多了,词汇就会丰富精彩起来,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文章”有了“诗书”,“气”也就“自华”了,“巧妇”有了丰盛的“米”,自然能做出“美炊”。

二是通过广泛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各类鲜活素材,为学生作文引进活水。学生作文除了词汇贫乏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则是事例平淡。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内外发掘和积累各类素材,丰富作文的鲜活内容。

现在的作文考题大多具有人文性特性,作文题多让学生自拟。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文题上多积累。我采取的措施是:一让学生多搜集与积累好的题目,好的题目积累多了,学生就能学会选用、套用或创新,文题就会出彩;二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多积攒名言警句、俗语,歌曲题目,引用或反用名言警句、俗语,歌曲题目等,能给人产生共鸣或耳目一新之感。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浏览报刊、网络,摘录鲜活的素材,世界大事、社会热点,感人事例等。例如,四川汶川地震中舍己救人的故事,“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动人事迹等。

二、从情感体悟中,学会提炼文章的主题

中学课文,既有惊天动地、不怕牺牲彰显英雄精神的篇章;也有无私奉献、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还有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动人故事,写景抒情的美文。因而,语文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会提炼文章题材的极好范例。比如,教学《》等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写通过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表现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教学《晏子使楚》等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写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机智善辩与大将风度;教学《枣核》,可以引导学生学写通过小中见大的笔法来表现人物的爱国之情。在学写过程中,学生最终能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三、从巧妙构思中,学会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材中的课文,几乎都是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学生学写各类文章的典范。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专门开辟一个栏目“巧夺天工的构思”,并按各类文章进行自我积攒。比如,教学《老山界》等记叙文后,可以让学生学会记叙中把握六要素的方法,学会随时间推移、地点变换展开叙事的方法;教学《敬业与乐业》等议论文后,可以让学生学会开始提出问题,中间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方法;教学《夏》等散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学写紧扣季节特点来结构课文的意识;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等小说后,可以要求学生学写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通过矛盾冲突和起伏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构思方法;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说明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采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等说明方法来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学生心里积攒的各类文体的结构方式多了,仿写练习多了,那么假以时日,学生作品的构思也会新颖独特。

四、从题材启示中,学会选取典型材料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是为了通过课文的例子来学习写作。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及时地加以作文训练,会很有效果。

比如,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学生了解了课文通过老师假意打“我”等五件事和“我”看老师写字等两件事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心目中的老师,并学会选取典型事例;学习《我的母亲》,在学生弄清课文如何通过四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母爱后,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其中最能表现父母之爱的生活片断写一写父爱母爱;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体会其独辟蹊径选取背影来展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后,可以让学生写父亲的驼背、写母亲粗糙的手;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以让学生学写表现温馨、快乐的校园生活的文章;学习《成功》、《论美》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学习围绕论点引经据典,选取典型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养成按例写作的习惯,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仿写作文日记 ,从而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

篇7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教官,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很荣幸能成为xx学校“文明学生”候选人之一,在此,非常感谢校领导、老师的细心栽培和关爱,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我,下面我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来自计算机系0907班的xxx,我在班上担任副班长一职、在学生会中担任计算机系团总支的书记,担任此职务后,给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但是这一切最终都成为了我做好表率的`动力;在学习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凭着不断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争取更好的成绩。

   在班上能做好带头的作用,在学生会中能起到模范作用,认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本学期开学以来,0907班班级评分连续六周荣列计算机系第一名。在老师们辛劳的教导与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很荣幸能够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荣获“全班第二名”,我还曾荣获过“09级Word创意排版三等奖”、“班级FLASHMV创意设计第一名”、“班级Word排版比赛三等奖”等奖项,曾被评为“社会实践积极分子”称号及荣获“中国移动奖学金”。

   在去年9月份开学以来,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亲切,同学们团结互助的友情、同学们无比真诚的爱心、同学们举止文雅的文明。因此,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当我真真正正的融入其中,能在班上做到团结互助,我更加感受到了为学校、为系、为班集体争光的光荣。

   有一句俗话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参选“十大”,我获得了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我又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一步。同学们,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和我一样,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梦想。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

   若我有幸荣获“十大文明学生”称号,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为学校服务、为同学们服务,在校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争取更大的成绩,为建设文明校园、优良校风付出微薄之力。若不幸落选,我将检讨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以十大文明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而我的宣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凭着这份坚持和鼓励,我希望能荣获此奖项!

   在这里,我要再此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声:“谢谢!”

   最后,希望大家记住我的名字“xxx”,请为我投上你们那宝贵的一票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2022年关于争做文明学生的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文明学生,创建和谐校园》。

   有一种美,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这种美就是和谐之美。

   我们实验学校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幽静而温馨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在晨光下,在微风里,在实验学校的殿堂中,同学们正在茁壮成长。我们共同用文明营造着一个和谐的校园。可是就在这美丽的校园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偶尔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出现。如:清扫刚结束后的校园,就有我们同学扔下未喝完的牛奶袋,饮料罐,冰糕纸;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有的同学却精神萎靡不振;在课间总有那么少数同学在高声喧哗,追逐打闹。还有少数同学讲粗话,脏话,争吵,打架,搞不团结。

   以上这种种现象虽只是发生在极少数的个别同学的身上,但却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主流极不相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市民的素质,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我们每位同学。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的文明与否,不仅代表着我们个人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文明的时代呼唤文明的人,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要对那些不文明的行为等闲视之;同学们,我们播下一个动作,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好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努力,一定能营造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和谐校园。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文明的班级氛围中愉快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校园中茁壮健康成长!

   相信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文明学生,就是明天的文明公民,今天的和谐校园,就是明日的美好社会,今日的快乐学习,就是明日的幸福生活,今日我们的努力,明日的美好将属于我们!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做一个文明学生,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校园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22年关于争做文明学生的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第一发言人。我演讲的题目是:“什么都学,学做文明人”。

   高中的学习时间无疑是宝贵的,所以现在花大家的时间来举办这个关于文明修养的讲座,足以说明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甚至远远超出了文化课的学习。

   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社交,学会文明。人和兽是有区别的,因为人类懂得追求知识和美德。其实我们从小到大都很熟悉文明修养这个类似的话题。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因为它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证据。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有礼的国家,因为中华民族是文质彬彬的!因为中国人民勇敢有礼!荀子云:“不学礼仪,受不了;人如果粗鲁,就不会出生;如果你很粗鲁,你就做不到;粗鲁,不安分”。礼貌是我们祖先的传统美德。世界瞬息万变,但美德的传承却是不变的。我们希望古圣先贤能够高兴地看到,不仅社会科学在进步,人文素质也在提高。

   但现实是什么呢?这些词似乎是中国的代名词,比如“插队、当众大声喊叫、随地吐痰”。然而,在文明礼仪起源于5000年文化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在脚下遭受这样的耻辱?这种情况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那我们怎么做呢?校园不文明行为可谓“无处不在”。服装方面,穿衣不适合身份,过度追求光鲜时尚;在饮食上,浪费食物,吃不下就随意倾倒;旅行时,骑自行车的学生横冲直撞,三五成群走路的学生,甚至造成道路堵塞。再比如乱扔垃圾、打架斗殴、骂人、同学之间沟通不当……这些现象在学校校园里依然根深蒂固。

   姑且说打打骂骂,聪明人不会用这种低级的方式发泄情绪。我们应该更聪明,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希望大家自己动手,文明礼貌,把不正之风赶出校园。

   如果说文明是做人的总纲,那么修养就是文明指导下的实际行动。让我从我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一些事情。昨天中午,我骑回家,把车留在走廊里。我也自责。锁车后忘记拔钥匙了。下午去上课的时候,下楼发现不知道谁把车钥匙掏出来了。没有钥匙我无法开锁。我只能提着车,找人把锁撬开。很明显,不是小偷干的。可能那个人只是觉得自己搞了个恶作剧,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即使是这样的小事,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既要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我们的道德品质和言谈举止的修养。

   看着校园里的垃圾,想想我们离文明还有多远。

篇8

巴尔扎克说:“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董仲舒说:“诗无达诂。”

我说:“善于“发现”,懂得“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更知道诗永远没有“达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谈诗了。”

那么,今天且拿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试谈一谈。

(一)金柳

读出了柳树在夕阳下金灿灿的,就像新娘一样美丽,还仅仅是读到了七八分。何以是新娘,而不是姑娘或是女郎?想象一下迎新的场面吧,新郎见到穿着新嫁衣的新娘,是何等新异惊喜!诗人此番虽是再别,却睹旧如新,心中有一种初见乍逢的甜蜜的感觉,这一层感受,多半很快就能读得出来。但是,这一诗节的重点是在三四两句,诗的意象,准确地说,不是金柳,而是金柳在“波光里的艳影”,她已经不是实物,不是客体,而是投影,是幻象,或者不如说,是时光流逝后遗留在诗人心头的旧影。然而她依旧美丽、浓艳,似幻亦真,往往复复,抹之不去。波光,既是康河的水,又是时间的流,时光带不走的,值得忆念的,何止是一草一木?新娘的艳影,也许更容易联想到人事,人物。比如,有一个曾在康桥和诗人几乎朝夕相伴的人,此时已经离去,而且远嫁了;也许还有无数的离去、逝去、失去的,……那么,在睹无思旧,触景伤怀时,在康河的波光里,就不会叠印出她、他、它的影子吗?“波光”二字,融进了岁月流迁的无限怀想,“荡漾”一词,又是何等的柔情婉转、温馨缠绵啊!

是的,在七个诗节里,写到水的就有四个诗节,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一个常见的比喻:“柔情似水”。那么,朗读这一首诗就一定要“柔读”,要读得很温情,很轻柔,很浪漫才是。

(二)彩虹

课堂上,不知为什么,竟很少听到师生一起品味那个“彩虹似的梦”。多半是平平带过,仅只说到这是诗人昔日美好理想和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比喻或象征,却没有注意到这个“梦”是如何呈现在诗人笔下的。“梦”原是“天上虹”,是“天上虹”的“沉淀”。“虹”是美丽的,然而短暂,虽然短暂,却也能幻化为永久,因为她会在“潭”(融入清泉)中“沉淀”。在潭水中沉淀,也就是在时光中永存,哪怕已经“揉碎”。为什么会“揉碎”?大概因为有“浮藻”,但我们最好不要把诗当作科学说明文来读,宁可多往“揉碎的梦”方面去联想想象。那么,这样碎了的“梦”,该不该去重温?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在“寻梦”的后面,很意外出现一个“?”,不是逗号或冒号,是问号。这是很值得寻味的,可惜很多人视而不见,滑过去了。显然,诗人这回再别康桥,原是寻梦而来,到了就要重温旧梦时,他却似乎犹豫了。美丽的梦,为什么不能或不敢去重温?有学生说,就如同诗人轻轻地来,生怕破坏校园的宁静一般,这时是不愿破坏美好的梦境。这个感觉比较贴近诗心。但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再问:“重拾或重温旧梦”是不是一定很愉快?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如果梦,也就是回忆,使得“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那又有什么意味呢?”从诗人决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看来,那是一趟让人心动的精神之旅,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多少师友,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觉得满天星辉都落到了船上,禁不住兴奋得要放歌。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已沉醉于旧梦之中,可是他竟又忽然警觉:“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一个学生说得好:是怕惊醒了那个美梦。“惊醒”两个字比“破坏”好!因为“醒”了之后,就要面对现实。这么说,前面的要不要“寻梦”,该不该再去重拾重温昔日那美丽(也可能已经破碎却依然美丽)的梦,诗人是有过短暂的犹疑不决的,这也许是他心中的一段隐秘,是只有他――徐志摩才会遇到和处理的一个情感难题,我们当然不妨进行多元的“解密”,不过却未必要强求出个明确的答案。关键是,下面的诗节,已经告诉我们,诗人已找到了最好的办法:悄悄的离别。此时心中最美的音乐(笙箫),不是放歌,是无语。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就要走了,总是要走的,还是和昔日的梦静静地多呆一会儿吧。一切的一切,都让它无声地留下,完好地封存吧。他甚至能感受到今夜的整个时空,都认可了他的沉默无语。在这里,诗人用诗的形式,又一次生动表明他所喜欢的是“甜蜜的单独”(《我所知道的康桥》),如果说,过去,在康河边上度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康河单独度过最后一个夜晚,再一次让“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你的心灵”,不正是诗人在此时此刻对此情此景的最好的体验么?

如果不是早已思维定势,总是习惯性地被诸如“依依惜别”、“离愁别恨”之类装满一脑子,我们还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句,读出哪怕一点的哀伤、落寞与惆怅?

在读一首诗之前,清空一下脑子,确实很必要。

(三)云彩

云彩,恐怕是这一首诗里最难把握的意象了。欲破译,必须紧密联系两个“轻轻”和“悄悄”。云的特点就是一轻二悄――当然像高尔基写的那样“愤怒的乌云”应该除外。这是一。

其二,云彩并不是独属于康桥校园里的景物,假如把这一首诗简单地看做是诗人前来与母校道别,就应该写“我轻轻地招手,告别园中的楼台”之类的句子,可他偏偏选择了“云彩”,为什么?除了黄昏时的西天,有夕阳与彩霞,随手拈来,可以入诗,我们似乎更应该把云彩看做是一种象征。象征什么?前面说过,诗人是为寻梦而来,别梦而去,说“云彩”象征着“梦”,象征着一段美好的回忆,大概是可以接受的吧。可见诗人一开始就暗示读者,我这回轻轻地来了又去,就是想默默无声地告别,是独自深藏于心中的一次私密的回首与重温。如果套用一句歌词“月亮代表我的心”,这里可以说是“云彩代表我的梦”。

其三,诗的最后一节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也就是不想把“梦”带走。我们通常喜欢说,把什么什么永远留在记忆中,也就是把过去的一切都装在心中带走,其实在记忆中留下太多,很可能成为不能承受之“重”或不能承受之“轻”。时时都带着记忆走路,人生未必轻松。有这么一则俄罗斯谚语:“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梦”既然已经“沉淀”,那就让她永远留在康桥吧。也因此,我总是把诗的题目读成《康桥遗梦》。从“寻梦而来”再到“遗梦而去”,是何等的从容、优雅与洒脱!当然其中也带有一些“决绝”,从前面要不要“寻梦”就已经多少透露出感情的波澜,可这时完全平复了,澹定了,这才是徐志摩,才是“新月”诗人徐志摩!这样解读,可以叫做“貌其神韵,探得心源”吧。

其四,以上的解读如果稍嫌“理性”,那么让我们再回到诗的美妙的意境中吧。西天黄昏的云彩是轻盈的,正如诗人的步履,招手也是轻轻的,心情一点不沉重,似有意也似无意,无意也就是并不在意什么,仰首西天,偶见云彩,不是“云无心以出岫”吗?那就和他道个别吧,――这又多么像我们读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一份悠闲自在!这么说来,“云彩”是不是也可看做是诗人轻松心情的一种意象?无论是“招手”还是“挥手”,都是与自己对话的“手语”呀。这么说,“云彩”即“梦”的化身,也是“心”影象,是“情”的精灵,可以吗?

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正心; 授渔;搭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5-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5年版)也明确指出:对于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笔[2]者认为,对于小学高段的孩子们而言,如果把提高语文素养的课内阅读比喻成孩子们的一日三餐,维持基本的生理需要。那么课外阅读就像是孩子们的副食,有补充维生素的水果,也有补充蛋白质和钙的牛奶,甚至还有让孩子们过过嘴瘾的各类小零食,可以满足高段孩子们飞速成长的各类需求。为此笔者通过正心,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积极的阅读观;授渔,为孩子们送上品尝书海美食秘诀;搭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真正实现让课外阅读成为高段孩子们成长的营养剂。

1.正心,全面认识课外阅读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中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的大量阅读,基本上在10~14岁(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定型。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黄金阅读期。对于已经有了充分的识字基础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的高段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极大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间接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除了必要的道理讲述之外,还要做好榜样示范。学生都有向师性,一个喜欢读书尤其是能够走近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书的老师自然也就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比如我班孩子爱不释手的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引起了我的关注,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沈石溪最擅长写动物小说,被称为动物小说大王。代表作品:《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白象家族》《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等。 沈石溪用他的作品向世人呼吁,尤其是在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人类要善待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种子,他渴望改变并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读他的书是享受,是乐趣,更是关于真善美的修行。当代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细米》《红瓦黑瓦》《青铜葵花》等,也是高段孩子们阅读的首选。当学生发现老师手捧他们喜欢的书籍阅读时,此时的教育无声胜有声。

规范有序的班级图书角借阅制度也是促进孩子们主动阅读的不二法门。笔者针对班级图书角存在的形式化问题,并未真正促进学生的阅读,在班上花大气力做了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动员的改进工作。安排学生专门管理图书借阅登记和提醒阅读,制作了如下借阅表格登记。

序号姓名学号书名借书时间还书时间是否延期备注

并且规定每天的阅读时间,每周统计学生借阅次数,阅读时间的前三名,每月评出阅读之星,奖励学生喜欢的书籍作品。小学生大都有渴望引起他人关注,成为学习榜样的心理,因此这种方式不失为促进孩子阅读的有效手段。

2.授渔,教给孩子们品尝书海美食秘诀

处于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每天都会出版数以万计的书籍。孩子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何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想看的并且看了还能有所收获的书籍?这是一个关乎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的大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何"寻"书和如何"读"书两方面来探讨,教给孩子们实用的阅读技巧。

要想"寻"到一本好书,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而言,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同学们相互的推荐。处于班级这个大环境里,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某一个孩子看了一本好看过瘾的书,很快就会在同学之间流传开来,这是第一种普遍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相互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定期在班上开展"今日我荐书"活动。除此之外,笔者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名家博客,如窦桂梅推荐的"清华附小学生阅读书目"。还经常逛一些论坛比如"豆瓣读书小组""知乎阅读精选"一类的平台,可以借鉴他人的阅读经历为班上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籍。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孩子们日后也可以自己通过以上方式选择自己中意的书籍。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可以在引导孩子选择健康书籍的前提下让他们自主选择,毕竟读书是享受,而不应该成为任务和负担。

关于"读"书,张之洞曾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很难真正做到"读有所获,学有所用"。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内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说明文,就要弄清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六年级课内教学开始正式接触小说,课外阅读小说就要从小说三要素开始。比如说人物包括姓名,性格;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情节又分开端,发展,和结局。阅读散文就要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主旨等等。在把握以上阅读要领之外,我们还可以孩子们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比如跳读,主要是针对情节比较简单的文章,做到能够记住作者,了解书中主要的人事物观点即可。速读,就是对所读内容做到不发音,不辨读,快速浏览全文观其大概,做到能够复述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则是对于内容深奥或者值得反复推敲品味的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静思熟虑地进行阅读,要求学生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比如现如今倡导的国学书籍《论语》《孟子》《诗经》就应该让学生在反复的精读中品味、欣赏,领悟其中的奥妙。小学高段阅读中还要求掌握摘录批注法,所谓的摘录就是要求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我的需要摘录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背诵积累。而批注则是对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划记号,站在读者角度,或者作者角度,或者从语言层面写评语和批注,做到读与思结合。

3.搭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的效能感[3],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学生的阅读中一样的适用。孩子们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书籍之后,总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教师应该在课内为孩子们搭建分享展示的平台。比如笔者班上的惯例有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孩子们分享阅读心得,推荐看过的好书。每周抽出一节课进行读后感演讲比赛,请学生投票选出最佳演讲者进行奖励。每月评出班级图书角的"阅读之星",每月进行一次的班级辩论赛。我们班上还会在班会课上举行不定期的诗歌朗诵比赛,格言推荐大赛,历史人物故事大赛等等。我校是全区的儿童阅读示范学校,孩子们还可以在全校内进行"图书漂流",孩子们在校园里可以接收到其他班级其他年级漂来的好书,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漂给同学,在接漂和发漂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的幸福和激动是一种有趣的经历,更是一种感受诚信和友爱的经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在校生活,而且极大了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动力和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渐渐地,孩子们由过去的"要我读"变成了现在的"我要读",笔者发自内心的欣慰。

正心,让孩子们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授渔,教给了他们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搭台,为他们找到了学有所用的平台,这就像是课外阅读三部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笔者希望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能培养起良好的阅读阅读习惯和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真正实现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高段学生成长的营养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9

篇10

关键词:丰富内心; 培养情感; 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83-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内容,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人物或动物(拟人化)形象、高尚情感、节奏韵律、巧妙情节、深邃意境等都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1.展示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如《台湾的蝴蝶谷》,以形象生动的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体现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勤学苦练的梅兰芳、劈山救母的沉香……这些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人物(或拟人化)形象,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丰富各自的内心及精神世界。

二、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情感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1.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阅读形式要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2.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彩。为此,我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情节、人物的形象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散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想象诗歌、散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1.重应用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学生把课内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在元旦前夕,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出一份迎新年的手抄报,内容主要是反映家乡新貌,也可以反映校园的变化和同学们在新年的打算。稿件要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再现美,创造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2.重过程

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如在学习《母亲的恩情》一文后,学生都能为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深的爱所感动,同时也为作者不忘母恩的品质所敬佩。为此,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亲手送给她。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妈妈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章内容的感染下,用自己饱满的感情、真挚的心,去回报妈妈,感受这样一个感人的过程,并创造出一份份美好的东西。

3.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