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范文

时间:2023-03-24 20:1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篇1

关键词:vb;成绩管理;档案管理;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仅靠手工记录的方式来管理学生档案成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学生的成绩档案记录在磁盘,光盘,磁带等现代存储设备上,这样做可使学生档案保存方便,不需要太多的占位,可节省大量教学资源。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没有专用的管理系统,给用户在查询,修改,调档等事务时带来极大的不便,若开发一个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系统,来提高对学生成绩档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系统可以对学生成绩和档案进行规范的管理,科学的统计和快速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实现学生成绩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更好为用户服务。

2 系统开发的环境

本系统是以windows XP为开发平台,运用Visual Basic6.0通用编程语言,使用Access2003数据库管理,应用ADO控件,实现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6.0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可扩充性好等特点。它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对对象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种应用程序,使用VB程序不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去描述界面元素的外观和位置,而是把预先建立的对象添加到展幕上即可。ADO控件可以快速地在数据绑定控件和数据库之间建立联系,实现数据的添加、编辑、删除及逐条显示功能。Access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库,它还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可以利用各种数据源,生成窗体(表单)、查询、报表和应用程序等。

3 系统设计与功能分析

3.1 系统功能分析

本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有:

篇2

关键词: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三级实训

随着当前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应及早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笔者近年来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讲―示―训―指―评”五环节代替传统教学过程五环节

在过去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凯洛夫提出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新知、总结巩固、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依次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掌控在教师的手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重在听教师讲课,较少亲自实践,缺泛动手操作的环节,所以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教师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实践能力不强,这与实际需求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相差甚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在真实的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VB课教学中,仿真为学校德育处设计“学生考勤管理程序”、为教务处设计“学期成绩管理程序”,各班成立5-8个设计团队,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团队中负责相应的任务)教师将教学渗透到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训练,边指导、边启发、边评价,形式“讲授―示范―训练―指导―评价”环环紧扣且逐步深入的教学环节。教学的场所和形式由原来的先教室讲行理论学习,再到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的“先理论后实践”,转换成直接在学生自带机教室即“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形式。为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激发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职业岗位意识得到训练,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二、以“教、学、做”三合一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适应中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无法完成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按“教、学、做”三合一的原则,根据不同项目的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样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认识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后,根据当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地调整了课程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后本人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本地区软件行业的实际市场,把与地方产业联系密切玩具公司样品管理系统作为教学项目拿到课堂上来。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并且把已掌握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软件系统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可视化软件设计与制作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利用九个阶段实训模块,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组织教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体验。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来实施教、学、做活动,在程序开发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代码编写和可视化界面的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实用型软件系统能力的目的)

在VB程序设计课教学过程中综合应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示范互动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模块教学为导向,建立“三级实训模式”

本课程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以实训为中心,以模块教学为导向,强加实训应用能力的培训。笔者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了三级实训模块体系,形式从低到高、从基础到核心、从传授知识到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多层次模块化实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基础知识实训模块。基础知识实训模块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以“够用”为度,以VB程序设计的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程序设计的语法和程序原理、程序设计的流程、程序设计的三种控制结构。

阶段实训模块。以完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程序设计的9章实训教学分解成9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为驱动,提出项目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VB程序设计实用、够用的知识,掌握程序应用技术。

项目实训模块。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综合项目的内容选择了与本地产品紧密结合的实际项目――玩具公司样品管理系统。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开展设计活动,通过项目贯穿所学知识,并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篇3

关键词 VB项目;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98-02

1基于bs系统的cai系统设计

这个系统客户端使用浏览器,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客户端的安装和维护客户端的功能有两个:1)基础实验;2)提高实验。实验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设置,而提高实验是为了那些在能力上有富余的用户来设置的。这两个功能无论是哪一个都是细心挑选撰写的一系列题目,且对大部分的题目都做了帮助,对用户容易出错的部分会进行一些注解和帮助。用户完成实验后,可以把自己所做的程序提交到服务器中,在得到程序管理员的允许与授权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下载自己上传过的程序。

管理员端的功能主要以下3个方面,第一管理实验,第二管理考勤,第三统计分析成绩。管理实验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对实验题库的设置,对服务器配置的设置,以及对作业的批改。对于考勤的管理主要是指,对学生登陆退出系统时间的统计管理,而对成绩的统计分析是利用各种图形的方式展示数据。管理员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用户的成绩曲线,以便对用户的辅导以及提高成绩。

2教学网站系统设计

网站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网络课堂,实验空间,互动场所,提高巩固和常用工具等5个模块。在这之中为了便于交流以及身份验证的需要,部分模块需要用户登录验证,而其他模块则采取匿名登录的方式访问。

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各种资料如教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各种参考资料,视频影像等,可以供学生下载或者在线光看。提供方便的检索操作,可以以学院、教师、专业、上传时间等对资料进行分类区分。

实验空间: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相关的资料如实验大纲,资料,报告模板,实验素材等,同样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在线查看以及下载。教师可以在此安排自己的实验任务或者演示实验的过程。跟网络课堂一样,这里也提供学生便捷的检索操作功能,将信息分类整理存储。

互动场所:这里主要是一个是师生交流的场所,类似于论坛的功能,大家可以互相探讨问题,也可以一对一的提问回答。所以这里我们主要将模块分为两部分,第一畅所欲言,第二知识问答。畅所欲言模块是以BBS论坛的方式来呈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发表主题,也可以对别的主题添加回复或者评价。知识问答模块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汇总,然后让教师来帮忙解答,最后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出来,供学生查看。

提高巩固:将这个功能分为两个模块,第一单元测试,第二综合测试。在单元测试中会放置一些由教师精挑细选出的针对每个单元内容的习题以及答案。在综合测试中放置的是一个在线的考试系统,系统会随机从题库中提取试题,组合出测试内容,供学生测试,在测试完毕后还会将学生答完的试题上传回服务器,供老师阅卷审批评分,最后为学生提高正确的答案以及解析。

常用工具:这个功能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软件下载,如字典词典,编程工具,msdn文档等。

网站的页面采用上下左右的结构,上方放置各个功能模块的菜单导航栏,左侧放置功能的子功能,右侧为内容区域,下方放置网站信息以及客服联络方式等。

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所以对于系统的功能只截取部分的功能实现方式进行说明。在线考试的流程是首先进入欢迎页面,用户输入登录名以及密码登录系统,如果上次考试为完成则读取上次的考试试卷开始计时,反之生成新的考试试卷开始计时,考试结束试卷自动提交,服务器对试卷进行评分将成绩以及学生考试记录存入数据库中。对于试卷的生成时采用随机的方式从题库中去提取根据不同的题目种类以及对应的试题数随机生成。在考试过程中如果用户没有交卷就退出了系统,可能是由于用户自己关闭系统或者是死机等原因,对应这种情况在用户下次登录时会提示是否继续上次未完成的考试,如果选择继续则从临时表中提取出备份的考试内容,反之则放弃上次的临时文件。

3结论

vb是windows平台下,用于开发和建立应用程序的有力工具。以basic语言作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将程序和数据封装为对象,并且每个对象都是可以看到的。对于vb的项目在设计阶段,我们都应尽量考虑到这种语言的特性,无论什么样的系统设计都要从面向对象这个角度去出发,如何更好更准确的实现这一点是我们在以后的项目中需要去考量去研究的问题。系统的具体实现是学生登录成功后,学生点击开始考试按钮后考试开始,系统自动判断用户是否有短线记录,如果在用户记录中显示其状态为正在考试,则判定该考生有在考试中断线的记录,否则判定为无断线记录。下面就是生成试卷,如果有断线记录则通过查询器当时的试卷ID,从数据库中提取出当时的试卷,否则从数据库中提取新的试卷,将考生状态更新为正在考试,并将当前试卷Id一并存入数据库。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湘江.Visual Basic串行通信技术[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2(1).

[2]侯志军,高媛媛,沙楠.基于VB6.0的多方式串口通信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2).

[3]王佩红,刘慧婷.基于VB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2).

[4]刘龙,朱林波.基于VB的Pro/E二次开发方法的再探讨[J].金属加工(冷加工),2009(13).

[5]何峰.在VB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篇4

一、教材

市面上的VB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考虑到学生需要考二级,所以选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教材。二级考试内容多,范围广,所以本课程安排两学期,共180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可视化编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使用可视化编程语言编写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1.重新组织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一般先介绍VB的基本概念和编程基础,再是控件及属性,而后介绍程序的控制结构。如果按照书上的顺序讲解,学生会觉得前后不连贯,内容分散,枯燥乏味。我在讲解VB中的基本概念时,会穿插一些控件对象和简单的程序。在讲控件时也会结合程序的控制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观看、模仿和领悟程序设计。

微软的统计数据显示,利用VB开发的应用程序中,有85%以上是和数据库相关的。所以利用VB操作数据库的技术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VB与Access数据库技术结合,引入实际项目,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讲授系统开发全过程。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程序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基于VB语言的编程特点,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搜集了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程序,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通过这些实例一步步地引出对象、控件的使用,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1)精心组织实验,每次实验的内容要紧扣教材与讲课内容。

我在上实验课时一般不用书上的例题,这样可以杜绝学生照抄书本。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课所学内容,每次实验课独立完成至少一个程序,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如:学了If语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登录界面,如果密码输错3次,系统自动关闭。首先我先让学生画好界面,点击确定按钮编写程序,如果密码正确,则出现消息框提示:“密码正确!”如果不正确,则提示:“密码错误!”当学生做好后,我再要求学生添加一条语句,使得密码错误后,能将文本框中的内容清空。最后要求学生实现密码如果输错3次,系统自动关闭。经过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最终自己创新。

(2)培养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学生在自己动手编程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语法错误或是实时错误系统会提示,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到错误。而出现逻辑错误后,系统能正常运行,并不提示,只是结果不是预先要的。这种错误学生一般找不到。我在上实验课时根据教学经验估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导学生用VB提供的调试工具和调试方法调试程序,找到错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算法教学中经常使用。

2.对比教学法,对于有些控件或是控制结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能区别这些控件,可使用对比法。比如:复选框与单选钮,列表框与组合框,图像框与图片框,等等。

3.案例法教学。如果单纯按照控件的顺序一个个地讲述,不仅会让学生觉得非常单调、枯燥,而且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每个控件的特点,把控件分组,每一组控件组合编写成一个功能比较综合的例子。

4.讨论教学法,在试验教学中用得比较多。我经常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5.错例教学法,找一些学生编程时的典型错误,把它作为教学的案例,解释错误原因。这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三、考核方式改革

1.上机考试

VB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根据VB中的控件多、属性多、事件多、内部函数多等特点,对学生的该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VB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提高。所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VB课的考试方式采用上机考核。

上机考试,一人一机,学生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做完保存,再由教师阅卷打分。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一次检验。

2.上交作品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作品。比如说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

上交作品的过程不仅成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而且变成了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条理化、系统化、重组的过程,同时是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

3.等级考试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考国家或省级计算机二级考试,考试通过,获得等级证书。

在VB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

引言

VB(VisualBasic)是具有面向对象、可视化、事件驱动等特点的程序设计语言[1],因其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我校给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通过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班级的调研情况

针对我校的中文系、外语系、经管系、政法系、教心系,从学习目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共发放280份调查问卷,回收272份,回收率97.1%,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1.2VB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表1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了解到VB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心理较强学生学习VB是因为该课程属于一门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目的是拿到学分。许多学生学习VB,是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VB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毕业后不会从事编程工作。(2)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两极分化,许多学生抱有消极的学习态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做笔记,课后不预习不复习。调研结果显示,有15.2%的学生经常完全拷贝其他同学的电子版作业,自己完成与抄袭他人作业相结合来完成的占45.7%。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会产生很大危害,不仅破坏了学术公平性,也会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学生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编写应用程序VB语言包含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数组、过程等内容,知识点较多。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语法规则多且不容易记住,一些算法也很难理解。学生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编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互动教学不够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太多;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课堂上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VB课程的教学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后,从以下几方面对VB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2.1教书育人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告诫学生功利性的学习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影响,还会对社会的发展有影响。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质作业不能抄袭,电子版作业不能复制。从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角度教育学生,让课堂上充满了正能量,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出发,尽量找到与其共同的经验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生没有代沟。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以及融洽的相处方式,在课堂上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教好学生,首先应该是育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严谨教学[2]。

2.2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预测行业的变化,捕捉到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是企业生产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培养地方性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关键[3]。根据企业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选取实用性强的项目充分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体验了实战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双师型教师选取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较强的经典案例,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VB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全面认识这门课程。例如,结合实际项目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完成学生成绩的管理功能(查询成绩、添加成绩、修改成绩、删除成绩)、学生学籍的管理功能(查询学籍、添加学籍、修改学籍、删除学籍),加强了学生对实际项目的理解与运用。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选取的实验项目结合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双师型教师更加熟悉企业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关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将实践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把学生栽培成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为了成为双师型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例如,从事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到企业中去锻炼;到先进的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到国内外更高的学府进修学习等。

2.3实例引出新知识

如果一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地介绍语法格式,和使用语法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并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法结构,也不会理解使用该语法结构的好处。例如,打印循环变量i=1到i=100的值。如果直接使用循环结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使用,也不理解使用它的好处。但是如果先使用顺序结构,学生观察代码发现每一行的前面完全一致,每一行的后面从1变到100,每执行一条语句值增加1。学生发现写了100条功能类似的语句,意识到书写的语句多而繁琐,用顺序结构解决这类问题不合理。这时很自然就引出了另一种结构———循环结构。接下来再介绍for循环的语法格式,解释循环的三要素和执行过程,强调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循环体是需要重复执行的一条或多条语句,循环次数(循环结束的条件)是已知的等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也可以使用趣味性教学案例[4]来引出新知识。例如,用计时器(Timer)控件实现动画效果。通过介绍电影或电视剧中字幕滚动[5]、天空中小鸟展翅飞翔等案例,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趣味性案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使用计时器控件编写程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实例引出新知识,不是强迫学生学习新知识,而是自然地说明了使用新知识的好处,从而使学生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互动教学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神、神情,他们的每一个细节变化,都能及时反馈听课效果;教师绝不能一直讲解,否则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上课,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共同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例如,给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写程序,其他学生在纸上写程序,如果在计算机上写程序的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则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程序出错的原因,直到将程序调试正确为止,教师最后做出总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快乐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对VB课程产生了兴趣。互动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课后与学生互动学生课后也会有很多问题,教师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邮箱等各种交流工具和学生沟通交流。有的学生胆小,不敢面对面交流,通过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让胆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拉近了距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给予学生适当地鼓励,帮助他们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2.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当今社会,学生应聘工作时,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应聘者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每一个应聘者必备的基本条件[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课上,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进行分组,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递交一份纸质作品,教师检查作品后一一做出点评,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成员在学生名单上做记录。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检查课堂作业,学生就会激烈讨论,并抢着递交完成的作品,都希望老师在点评作品后表扬自己的小组并做记录。每次课堂上学生们都会积极参与,总是能看到学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课上,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先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若小组内无法解决再问老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可以对学生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本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结束语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改革后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蓉,朱琳.“VB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

[3]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06).

[4]张娟.基于CDIO模式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

[5]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等.案例教学法在“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5).

篇6

关键词:uml;图书管理系统; 建模设计;开发应用

一、uml概述

所谓的uml,英文全称为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也就是同意建模语言,是一种用于编制系统蓝图的标准化语言,常用于复杂系统建立可视化系统模型。

1.静态建模。uml提供了诸如类图、例图以及实施图和组件图等众多图来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静态结构建模。类图(class diagram)主要用于对系统中类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例图(use diagram)主要用于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实施图(deployment diagram)用于对节点处理和节点活动的配置;组件图(component diagram)用于组件以及组件之间关系的显示。2.动态建模。uml用于动态建模的图主要是协作图、顺序图、状态图以及活动图来对系统的动态进行建模。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是从空间上对系统中对象之间消息的发送和接受进行描述,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则是从时间上进行描述,状态图(state diagram)则是用于对对象状态变化进行建模的;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是按照活动控制流程制作的流程图。3.正向工程。将模型转化成代码被称为正向工程,可以实现模型向具体语言的映射。正向工程中的元素测试可以借助况图来实现,而类图可以将模型形成具体的代码。4.逆向工程。与正向工程相反,逆向工程是实现代码向图形化模型的转化,是把代码转化成模型的过程。逆向工程主要功能是保证系统同模型的一致性,使得模型能够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出系统现状。

二、基于uml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

基于uml的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主要的两个步骤时建模和实现,建模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一个是需求分析,然后就是系统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设计例图、交互框图和合作框图)。以下就借助rational 来对建模过程进行统一的描述,其中的图形是利用rationa-rose工具进行绘制的。

1.需求分析。图书管理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是由两个,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另一个则是结束这,其中图书管理员就是此系统的用户,而借书者则是客户,这两者的联系都设计到了书记。其中图书管理员实现借书者的功能,如果使用例示图就可以表述为:借出书目(lend process);预订( make reservation)和删除预订(remove reservation);增加数目(add book);删除书目(remove book);增加标题(add title)和更新标题(update title);增加借书者(add borrower)和更新借书者(update borrower)。

(1)例图设计。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需求划分为三个子模块:管理子系统(management subsystem)、借书子系统(lend subsystem)和购书子系统(purchase subsystem)。其中管理子系统包括对图书的书名增添以及更新、增加和更新借书者信息这四个主要过程;借书子系统包括对书目的返回、预定和删除预定这四个子操作;购书子系统则包括了增加和删除书目两个过程。因此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可以表述为图1。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角色主要由管理员、借书者组成,两者是通过书联系一起,即借书和还书两个操作,同时在管理者和书籍之间也存在着管理员返还、购置和借出书籍等过程。(2)合作框图和交互框图设计。在进行借书此操作时,管理员首先需要对读者的节约证件进行检查,保证读者是拥有有效证件并且所借最大书籍数目是否借满,在以上条件均满足的条件下,系统才会依照搜索的条件对图书馆中的图书进行搜索,获得书籍的数目,如果还存在未借出的书籍,就将此书借出并且对书籍的数目减一,同时对书号包含的借阅标志位取反表示此书已经借出。同样,在进行还书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将整个过程分为准备工作和完成工作,准备阶段是管理员了解书籍信息并按照每本书的信息检查归还日期是否超过了理应归还的日期。完成阶段就是将此书书号等级并且将标志位归还为零,同时将此书的数量加一。(3)模型实现。实现图的主要用途就是将现有的系统模型转化为具体的代码,此过程需要使用到逆向工程,目前众多的uml建模工具都是可以提供这种转化或者映射的,例如:rational rose就能够成功实现模型想java,vc++和vb等语言的转化。存在于uml中的许多类都是可以在正向工程汇总

使用,这些类在系统中都是存在一个类似图的。每一个顺序图对象都是可以借助一个类实现,对象则抽取其中的某个具体功能。然后将这种类映射到具体的语言就能够成功实现代码了。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自定义了一个基类用于表示角色,这个基类借助继承就能够创建借书者、书籍和管理者的具体对象了并且加入对象的特殊属性,同时,借书者这个类同书籍信息和读者信息两个类有着紧密的聚合关系,书籍类则与书籍的详细信息、价格和登记等有聚合关系,通过此种划分,部分类中的属性和相关的方法就已经可以定义了。

2.系统设计实现。系统模型的设计完成之后就要上机进行编程设计了,本系统可以使用java加上oracle数据访问技术实现的。在此系统中,设计了抽象的架构视图帮助开发者实现具体的路标,并且对于任务的分配和具体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基础上设计了组件图,它主要显示在软件组件中各代码本身的结构,对于各组件的关联,包括源代码,编译代码等提供了帮助,为此设计了图2的组件图为具体系统在web上实现提供了帮助。

三、小 结

对于一个图书馆而言,图书管理系统对于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整理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是一件很复杂的软件设计项目,需要依赖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具体的编程语言和应用软件提供帮助。图书管理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模块,也是对大型软件系统的一种尝试,借助uml的强大功能来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能够较为简单地实现模型向代码的映射并且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制作图书管理系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丰.冷英男. 基于uml的一个应用软件建模实例[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10).132-134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为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发展需要,培养合作计算机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计算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其独特的素质。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基本功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媒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计算机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化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

态。

2、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宽广的知识面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使计算机学习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比如,目前个人电脑主流机型已发展到PIV,在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及组成时,就不能只停留于介绍以前的286、386和486,而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随着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讲课的内容自然也要作相应地调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

3、积极参与实际应用开发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计算机公司等参加实践学习,把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技能经过和理论的联系整理加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二、创新教育观念

1、树立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突出能力的目标培养。注重人文素质(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和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创新)的培养;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和项目开发学习。

  2、教师要真正以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学生面前,教与学过程中,尽量淡化权威者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的研究者,给学生和自己留有共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在探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尊重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时,可设计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教学,当讲到数的排序时,可以冒泡法排序为例,请10名学生到讲台上来,让他们按身高顺序排列,然后根据排队过程进行分析,将这一形象的过程转化为C++程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冒泡法的含义了。以冒泡法为基础,可以引申出其他的种种排序方法。如:选择法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和堆排序等等。然后及时组

织学生讨论分析,究竟那种排序速度快、占内存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排序的数中含负整数或小数,程序又该如何编呢?就这样,整堂课都旨在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激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高涨起来。

2、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计算机可以说是继数学、语文后第三个对人的一生有巨大影响的学科,特别是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当前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各种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画出各种饶有趣味的作品。这样创作者可以在没有材料限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3、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数据库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呢,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通过数据库来完成这类任务,将轻松又准确。还可以进一步在其它课程中深化学习,比如在后续课程《VB语言程序设计》中,将前面学过的数据库知识如何应用到《VB》中,进而设计一个完整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以便将前后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我们教学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只有抓住了这一环节,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我们的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因此,我们认为,教学实践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学计划中,实际实践教学时数只占总教学时数的30%左右。没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时数,就无法保证较强的动手能力。30%这个比例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要,德国、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它们的实践教学是时数在教学计划中都超过了50%。

总之,我们广大老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勇于探索实践新方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将来就业。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

数据库原理;教学方法;SQL

1 引言

数据库技术产生至今不到40年,但它却已浸透到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面。数据库技术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创新,在应用上则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学校里,数据库技术不但早已成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要求学习数据库的有关课程,比如《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针对目前社会对高校信息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教学

2.1 了解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几年来我给不同层次(本科、专科、中专、职高)和不同专业(工科、理科、文科)的学生上过课。他们各自有其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内容、一样的教学方法、一样的讲稿去对待。为此,我在每一次上课之前都认真了解对象的情况(知识与技能基础、是否学过其它计算机课程、学习态度、上机条件等),并根据情况调整上课内容、重点和进度。

2.2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吸取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既教师的认识过程,更应该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必须做到认真研究本课程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结构,即:入门理解掌握应用四个阶段,做到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2.3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穿插在教学活动的任何阶段,其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学生自己通过适当努力、联想来解决,但是问题又必须是学生力所能及。启发式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这样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新知识与得到提高。

2.4 使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还是使用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式,而且,计算机本来是一个工具,学习的目的应当在于应用。如果用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讲成“空对空”,黑板上“执行”某条SQL命令,将产生某个结果,学生将信将疑。若改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讲SQL命令如何编写,如何执行,产生什么样结果,马上在计算机上验证一下,一看就会清楚了。

2.5 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很多想法,有的时候也会给老师们以启示。当老师的也可以把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告诉学生,引导他们共同探讨。

2.6 利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实现难点突破

问题驱动教学法从问题入手,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交互,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数据库规范化——范式”时,可以从问题入手,采用通俗的语言,循序渐近、由浅入深地讲述不同的范式。例如,在讲授“第二范式”时,首先给出一个满足第一范式的关系模式:学生成绩(学号,系别,系主任,课程号,成绩);然后针对这一关系模式分析其将产生哪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最后给出第二范式的概念。接下来,对前面的分析结果再进一步分析引出第三范式的概念。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数据库规范化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对数据库应用的学习尤为重要,因此要以应用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最大程度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练,做练习对于学生知识的吸取、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的实践练习与教师的辅导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作用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练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而教师的教学也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而展开,要从学生的练习中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展开后续教学活动,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后要精心设计学生上机实践的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3.2 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精神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知识点繁多,相辅相成,完成一个项目需要较高的综合技能。所以在这门课中,分阶段地安排几个大作业(课程设计),并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践的结果表明,在互相讨论又各有其责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的提高与巩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程设计的题目时,以实用性为主,且不宜过于复杂,如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应用系统。要求学生为其设计数据库,让学生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最后的数据库实施一体化完成,让学生通过此课程设计把各个知识点串联总结,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甚至对于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其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其他技术,如结合ASP技术制作动态网站、结合VB技术制作应用软件,学生都能从中享受到学习乐趣与成就感,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果语

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