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范文

时间:2023-04-03 21:3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篇1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剧照

>> 黎平,鼓楼下的歌舞升平 风暴过后,乃歌舞升平 华灯初上 歌舞升平 歌舞升平间的别样信仰 在歌舞升平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晚会中国”是泛滥过度的歌舞升平 凝聚在时光中的歌舞升平 歌舞中的印度电影 印度电影歌舞元素的根源探析 印度歌舞电影中的舞蹈元素 简述印度宝莱坞电影中的歌舞叙事 谈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元素及产生根源 从印度宝莱坞歌舞电影谈中国舞蹈事业的推广普及 谈歌舞电影《九》的歌舞运用 中国歌舞电影的文化思考 歌舞片电影也疯狂 印度电影ALBELA今昔 印度电影《风筝》赏析 进击的印度电影 印度全民爱电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印度电影不止“歌舞升平” 印度电影不止“歌舞升平”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剧照

5月30日,印度励志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晋升“现象级”影片。暑期将至,国内院线还将引进另一部印度史诗大片《巴霍巴利王2》,期待这部在印度票房超过《摔跤吧!爸爸》的作品再掀热潮。 此前,《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片也让不少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刮目相看,但其热度主要停留在小众圈内。如今《摔跤吧!爸爸》票房火爆,让印度精品电影的质量得到了更广泛观众群体的肯定,其依靠的是影片过硬的故事线和拍摄技巧,是真正能够引发观者共鸣的情感表达,更是其背后强大而成熟的印度电影工业体系。 不是只有“宝莱坞” 人们常将“宝莱坞”和印度电影画等号。实际上,植根于孟买的宝莱坞,只是庞大的印度电影产业中最为人所知的一部分。宝莱坞这个名字乍一听像是好莱坞的“山寨”品,其实它几乎是和好莱坞同步诞生的。 1895年12月,卢米埃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成功地将巴黎观众吓到惊慌失措,而在这场“电影首秀”仅仅半年之后,孟买观众就在家门口体会到了这种新媒介带来的冲击。1898年,舞剧《波斯的花朵》片段被拍摄成短片;1899年,印度摄影师使用胶片记录了孟买一场摔跤比赛,成为印度首部纪录片。1913年,第一部标准时长的电影、取材于印度神话的《哈里什昌德拉国王》拍摄完成,被视为印度电影工业诞生的标志。 1931年,印度首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上映,繁复绚丽的场景和穿插其间的歌舞场面,让这部电影引起了轰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固有风格。 对生性欢乐、喜好歌舞的印度人来说,电影声配画的表现形式广受欢迎;易于复制、可以再现的媒介属性也降低了消费门槛。很快,电影成为印度最受欢迎的娱乐媒介。到20世纪30年代,印度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200部;在孟买、德里这样的大城市,电影院成为时髦人士休闲消遣的首选场所。 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的吵闹与喧嚣,五六十年代的百花齐放,七八十年代的动作片兴起,再到新时代后期技术给电影带来的无尽想象,百年历史的印度电影已经形成了多语种、多类型、多主题的成熟工业体系。 目前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在1500部以上,除了以孟买为中心的印地语影视制作基地“宝莱坞”,印度还有几个体现不同民族语言特色的电影制作基地,如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孟加拉语影片制作基地和以海德拉巴为中心的泰卢固语影片制作基地(被称为“泰莱坞”Tollywood)。几大基地各成系统,彼此竞争也互为借鉴,共同构成了印度电影产业的整体图景。 唱着跳着批判现实 《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克服社会偏见、把三个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的主线情节,除了“励志”元素让人热血沸腾,也引导观众审视和探讨印度现实中女性地位这一社会议题。不少国内影评将该片与近年来主演阿米尔・汗的另外几部电影并列,认为近年来宝莱坞电影从“歌舞升平”的文艺片逐步转型,开始关注社会h题。 实际上,批判现实的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黄金时期就开始植根于印度电影。 拍摄于1951年的《流浪者》中,那句充满讽刺的“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藉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译制深入人心,成为老一辈中国观众脑海中对印度电影最早、最深刻的印象。 1957年上映的《诗人悲歌》中,默默无闻的诗人被出版商甚至自己亲人鄙夷,却收获一名的赏识,歌颂平民爱情的同时反映了社会对文人的冷漠;后来主人公被误传死讯,反致洛阳纸贵,又讽刺了普通大众的势利和贪欲。在导演古鲁・杜特的这部转型之作里,商业电影用以吸引观众的爱情故事和歌舞元素,成功地与批判语境结合,以情动人的同时切中时弊,因此入选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影史百佳榜单。 这个时期,印度电影工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浪潮运动”。在此前的40年代,印度电影面对动荡局势选择逃避现实。而后,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潮的影响下,印度影人开始反思:浮夸的剧情和喧闹的歌舞,是否意味着电影放弃了自身的品格和责任? 于是,“平行电影”浪潮在宝莱坞兴起,这一时期制作的影片内容严肃,严格控制歌舞片段的使用,着眼社会政治气候,大量运用象征元素,突破了以往宝莱坞的“套路”,造就了《贫民窟》、“阿普三部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艺术电影。 这股浪潮到上世纪70年代逐渐消退,但它给印度电影工业留下了宝贵的批判精神。此后,印度影人不断尝试,探索商业和艺术的共处模式。近年来涌现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我的名字叫可汗》等影片,正是这种探索的成功之作。 对国产电影的忠诚 在印度人眼里,电影几乎意味着他们全部的文化娱乐生活。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宝莱坞早已成为涵盖影视、音乐、媒体、渠道、营销等全产业链的娱乐巨无霸。打开电视机,从真人秀到肥皂剧,满是宝莱坞的烙印;收音机里,所有的劲歌金曲,几乎全都来自宝莱坞电影的原声专辑。 在宝莱坞明星扎堆购房的孟买班德拉区,包括萨尔曼・汗、阿米尔・汗在内的几位巨星家楼下永远都有狂热粉丝聚集。他们可以在这里苦等一天,只为了在偶像走到阳台的时候可以一睹真容;如果偶像心情不错冲底下挥挥手,就可以收获海啸般的欢呼。这一“景观”,甚至被当作参观项目,进入不少旅游手册的推荐栏。 印度人对国产电影如此忠诚,也不只是爱那歌舞升平的热闹。

篇2

【关键词】 片名翻译 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无论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是对于英文电影进军中国,以及对中外文化交流,其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能增加票房,更能对其内涵进行本土化的诠释。而一个失败的电影片名翻译则往往画蛇添足,捕风捉影,与电影貌合神离,让观众一头雾水,最终连商业目的也无法实现,更别提传播异域文化内涵,激发观众审美情趣;糟糕的译名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而且是对原作不尊重,本文就此阐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点及技巧。

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1.1商业价值

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通过观众对电影的观赏,赚取票房,从而维持电影的持续创作。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商业价值,要求电影译名能让观众产生观看欲望,从而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如影片"Se7en"(1995)是一部犯罪心理剧和宗教剧,如果直译片名《七》观众往往不能立刻理解影片内涵而译片人巧妙地把片名译为《七宗罪》这就使相应的观众理解了影片类型,从而产生观影欲望。

1.2艺术价值

翻译前辈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中的“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也就是翻译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1990年的影片 “Ghost”译名为《人鬼情未了》,则很好的做到了雅俗共赏。首先“ghost”的直译是“鬼”、“幽灵”等如果以此作为片名,观众定会断定这是一部恐怖片。而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译为《人鬼情未了》涵盖了艺术性,也突出了影片的爱情主旨,因此更为合理。

1.3提示属性

在观影者选择影片时,片名有着对观影者的提示和导向作用。大多数观影者会表现出对一些类型片特别感兴趣,所以影片具有提示属性。影片 “Speed”(1994)译为《生死时速》,用“生死”来体现影片紧张的情节以及影片的类型,这就对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生死提示动作,时速提示剧情。因此片名翻译一定要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认知语境来提示观众影片类型。

2. 英文电影片名误译案例分析

2.1追求商业价值导致滥译

(1) 跟风译名

为了商业需要,很多影片片名的译制为了追求商业的轰动性,都采用诸如“生死”、“悍将”、“黑帮”、“神鬼”、“天煞”、“至尊”、“魔鬼”、“风云”、“追缉令”等等词汇。像 “Pulp Fiction”译成《黑色追缉令》,此外还有《媚力追缉令》、《红粉追缉令》、《杀戮追缉令》、《外星追缉令》等。

“总动员”一词也极为常见,译者将Total Recall 译为《魔鬼总动员》,继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在中国大陆成功上映后,马上又有了其他许多“总动员”,如《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未来总动员》(Twelve Monkeys)等。

(2) 四字情节

很多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居多,如果片名都为四字,则太没有创意,容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生死时速》、《木马屠城》、《憨豆先生》、《狂蟒之灾》、《越战忠魂》等。 “Shakespeare in Love”可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翻译为《莎翁情史》则是将较长的片名强行压缩成四字片名的典型。

2.2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都会造成片名汉译出现意想不到的误会。

(1) 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如 “Dragons”在中国译为 “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s”往往代表邪恶,力量,专制,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李连杰拍过一部影片 “Kiss Of The Dragon”(2001)。 “Kiss Of The Dragon” 在片中是代表着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人技巧(类似于中国的点穴手法),然而影片的汉语译名《龙之吻》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温馨甚至浪漫的意象,和原名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代表着一种不受欢迎的生物,是代表着一种邪恶的势力,如把龙这个文化符号具象化,翻译为“邪恶,死亡”,《邪恶之吻》、《死亡之吻》则更传神地传达了影片的内容。

(2) 对文化差异理解不够深入

电影译名要融合两国文化,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广告作用,但是对译名的过度归化可能会导致另一种窘境。“The King’s Speech”(2010)和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这两部电影曾分别被译为《皇上无话》和《皇上回宫》。通常来说,欧洲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我们译为国王,经过加冕的国王我们才称为皇帝。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看来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剧,让人哭笑不得。当下译名《国王的演讲》以及《指环王――王者归来》则要好得多, “The Return Of The King”直译为“国王回来”,“国王返回”,经过语言的适度归化,于是“王者归来”这样绝佳的翻译就出炉了。所以对电影片名的译制如不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免会贻笑大方。

2.3译名的“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影片名的翻译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原本的直译简洁而具有神秘感,而译制人员却担心观影人不能理解片名而提前把剧情加入标题透露给大众。“The Deer Hunter”直译《猎鹿人》就可以了, “The Sixth Sense”直译《第六感》也很好,而译者仅仅因为“The Sixth Sense”影片中有数个鬼怪现身的血淋淋的镜头和几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面,将一部本是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影片名称翻译成了带有诡异色彩的名称《灵异第六感》,这只能归因为译制人员对电影的理解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过度提示对电影的译名翻译也是不可取的。“留白”更显睿智与神秘感,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

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3.1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熟知翻译基本理论

在翻译理论中,有关联理论、认知理论等,而归化理论及异化理论就像两个大圈,将这些理论都包含在内,所以在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要熟知他们,了解他们。

(1) 归化理论

归化指的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回顾已有的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实例,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佳作自然是《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这些都是实施了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让人读后只觉唇齿留香,片中意境清晰可见,这样的翻译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心理,能让观众很快记住并加以传播。

(2) 异化理论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异化理论依仗的是接受者的文化猎奇心态和文化底蕴。例如,将《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等等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词。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3.2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并重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化译制往往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来回收引进影片的成本,同时增加收入。有习语 “Chase th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 you.” 即“追求卓越,成功将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如果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遵循追求卓越的做法,那么好的电影自然会有好的票房,因为成功会在“不经意间”找上你。而事实上,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则容易适得其反,《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变种异煞》(千钧一发 Gattaca)、《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3 Idiots)这些追求观众猎奇心态的译名无不让真正热爱这些影片的观众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到了初期的票房,若不是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其后的票房也将惨不忍睹。相反的《盗梦空间》(Inception)、《飘》(Gone with the Wind)、《闪灵》(The Shining)这样追求卓越的出色译名不仅赢得了票房,而其译法至今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当译制方能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状态,从长久看来,其无形资产的增加也是不可估量的。

3.3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理解两国文化,品味原著内涵

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转换,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时更要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使用语言来调整文化间的差异。作为译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影片所涵盖的文化有充分的知识面将其覆盖,特别是对各民族文化符号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对英文片名的翻译不曲解原作思想,抓住目标观众的目的。因此要综合利用电影的文化内涵来译制电影片名,结合影片内容来翻译,如 “Home Alone”(1990)译为《小鬼当家》就突出了译制者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而成为了成功的译名,因为汉语中的“小鬼”是昵称,往往是指聪明而又顽皮的小孩,而片中的小孩正是如此。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的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基于电影艺术的特殊性质,既要考虑艺术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商业价值,既要让观影者一目了然,又要保持电影异国风味,同时还要有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如何找到其中的契合点才是其真正的难点,这无疑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本文通过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一些讨论,希望能对电影片名汉译有所帮助,减少误译、滥译的发生。

[1] 刘沭丰. 基于英语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生成运用的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12).

[2] 邓龙. 关联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诠释[J]. 电影文学, 2008(10).

[3] 贺莺.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2001(22).

[4] 管延红. 英语片名的翻译应首先考虑直译[J]. 电影文学,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