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6 08:0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文学的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授课内容,加深理解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学生在初中阶段理解能力依然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的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一般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理解,经常就是囫囵吞枣,而历史影视资料作为一种较为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感性、形象的知识,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抽象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的知识,进一步减少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三大战役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于影视剧《三大战役》,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是如何英勇作战,解放全中国的,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就更好的了解了这一块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这一块的知识。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主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直观性教学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概况,可以充分地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和方法。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借助于一定的影视资料,可以将某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更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某一历史阶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的发展脉络,例如教师在讲述《》这一块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历史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从到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的,这对于逐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等都是有好处的。
(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传统课堂上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历史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在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某一方面历史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而历史影视资料更为直观性的特点恰恰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在促使他们更为直观地了解某一方面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二、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影视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全国各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使用不当目前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历史影视资料也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正确发挥它们的作用。
(一)要注意讲解和直观的有机结合
毫无疑问,历史影视资料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某一方面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直观并非是让学生一味地看,而是要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看,不少教师在放映有关历史影视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讲解和直观结合起来,结果学生只是很有兴趣地观看,看完之后并没有很好地将其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结果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历史影视资料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将直观和自己的讲解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解答学生在观看中的困惑,引导学生将历史影视资料和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更深地去理解知识。
(二)防止历史影视资料直观的滥用
应该看到,历史影视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其本身并不能代替历史教学的过程,直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其本身应该是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因此,一节历史课是否应该使用历史影视资料、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历史影视资料、什么地点使用等都需要教师来根据本节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决定,如果教室在这一过程中一味追求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一上课就直接放映有关的历史影视资料,那么就会导致直观过多,不仅浪费了事件,更严重的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 西马斯·帕里 文献价值 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鲁春芳,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郭峰,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本文为浙江财经学院2007年校级重大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自然关怀”研究成果。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在中外文学界都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当中最具哲学深度与浪漫诗学思想于一体的文学理论家。英国剑桥大学着名学者约翰·比尔的系列丛书《柯尔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Coleridge’s Responses:SelectedWritings on Literary Criticism,the Bible and Nature,2008)的出版为我们研究柯尔律治提供了针对性强、选材面广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这部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同时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部、由牛津大学着名学者西马斯·帕里(Seamus Perry)编写的《柯尔律治论作家与创作》(Coleridge on Writers and Writing)则更应该是我们客观、深层了解科氏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文学理论内核的忠实依托。
西马斯·帕里是英国牛津大学着名学者,主要研究1660年至今的英国文学,其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及其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已有多部研究柯尔律治着作先后出版:《s,T,柯尔律治》(S.T. Coleridge)、《柯尔律治的笔记:选读》(Coleridge’s Notebooks)、《柯尔律治:采访与回忆》(S.T Coleridge:Interviews And Recollections)和《柯尔律治和部分的用途》(Co-1eridge and the Uses of Division)等,我们可以确定西马斯·帕里对柯尔律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帕里又编写出版了这本系列丛书《科勒律治的反应:关于文学批评、圣经与自然作品选》的第一部《科勒律治论作家与创作》,虽然为资料收集形式,但是本书所选取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容安排的方式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氏创作思想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帮助、极其实际的研究指导和比较明确的学术意义。
首先,本书极具资料的文献价值性,把柯尔律治大部分散落在外的、一百多来未曾公开出版发表的科氏关于文学的论述、演讲、旁注以及别人的记录或摘录等收集起来,以详实的出处信息展示这些论断的来源:具体演讲、重要论述、写给具体文人的具体书信以及书写的具体时间等。从这些未曾公开的资料中,我们更能体会柯氏诗学思想的本质内核,更能感悟到作为一代伟人的柯尔律治的创作视野。
其次,本书凸显的第二大特色是内容编排方式的独到新颖性和实用性。柯尔律治文学论着宽泛、宏大,帕里采用注释的方式,以独到的编排顺序对柯尔律治关于创作与作家的言论进行了考证性研究,第一部分以时间顺序编排了柯尔律治比较全面的关于创作的论述,《笔记》中的摘录、讲稿中比较宽泛的讨论和节略、《朋友》、《文学传记》、《桌边杂谈》里关于诗歌与想象的描述等。从这些公开的和大部分未曾公开的资料中,我们了解了柯尔律治的创作思想轨迹以及其本质内核:无论他一开始对诗歌和诗人的论述、对十四行诗本质的观点、对阅读与读者的理解、对戏剧与其它文学形式创作的解释、对机械幻想与有机想象的阐释以及最后又回到诗歌诗人本质论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文学理论方面老道成熟的文学理论家,而他几乎所有阐述的中心词总是强调“整体”,虽然他用不同的英文词汇“union”“u-nity”“oneness”“whole”“totality”等,强调“有机的想象”即“organic imagination”。由此,我们看到,柯尔律治创作思想不是一蹴而成,更不是突兀来风,它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内核和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第二部分以作家为词条,以字母顺序编排了柯尔律治对具体作家以及其作品彰显的风格、品格、文化意义等的看法与评价,把柯尔律治散见于其广泛的文学论着中的对世界作家的评论和认识集中起来,让我们很好地看到了柯氏的创作视野、他的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比如从柯尔律治1795年的演讲中对马克·阿肯塞得(Mark Akenside)的评论看到了柯尔律治对“整体”和“想象”的强调,从他对亚里斯多德、培根的评述我们看到了柯氏对哲学与科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认识,从他对丹尼尔·笛福及其《罗鲁宾逊漂流记》的言论,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极具人文思想的柯尔律治等等。总之,帕里把柯尔律治对众多世界作家的评论收集一起,这些归纳性材料如实反映了柯氏本人的研究深度和创作主张。同时,柯尔律治能汲取所有对其思想有益的智慧,以他自己的天才进行有机的综合与想象,这是柯尔律治创作思想的精髓,也是他作为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不懈追求和努力辩护的目标,这一目标在他那三首争论最多、又最不被人看好的长诗《老水手》、《忽必烈汗》和《克丽丝特贝尔》中得以最佳的实现。
篇3
关键词:当代文学;教学;思考
当代文学是高校文学专业内的专业必修课,当代文学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历史现实的规律,当代文学本身从现实发展来说,当代文学反映的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的规律,是当代社会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的艺术化表现,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体现。当代文学,严格意义上来区分是表示的一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按照时间的划分可以归类到1949年建国以后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体制内的文学发展中,产生了一部分的文学垃圾,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文学作品才开设真正的进入到百花争鸣的百花齐放的时代。所以,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切合当代文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及方法来进行,因此,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一、当代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问题和教学方法不当的情况,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不当的处理,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点过于的重视前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后面的教学,好多教师把教学的重点甚至放在了十七年文学上,反而对新时期的文学讲授和研究都是寥寥几笔,草草带过,这样直接就致使了本身离现实社会比较近的当代的文学作品反而还让学生变得陌生起来,致使了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当代的感觉没有了,历史的感觉在加深;其次,在当代文学的讲授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都着重在于专题的教学中,从而忽略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其实,当代文学本身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出现的文学的现象,当代文学本身就是反应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以及社会现实发展的反应,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为课时量的限制,当代文学的教学就开始采用了专题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被打破了,使之学生对当代文学的记忆有整体认识的偏差。在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已经表明了当代文学教学出现的危机,这些教学现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学科的教学地位、教学体系、教材的编写,甚至在教学的改革和方式上等上面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积极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思考
(一)师资力量的集中培训和学习
当代文学教学的师资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上当代文学的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的功底,才能有效的驾驭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因此当代文学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当代文学的教学,师资的培训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当代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多数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被动局面,实际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渠道的启发学生去理解当代文学时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有效全面和完善
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文化素质和教学理论来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无论是从课程结构的调整上,还是从教育目标的调整上,还是从教学内容的构建上都要全面的进行设计,保证教学的质量。众所周知,文学的教学是很难的,因为文学的教学有大量的文学典籍和文学经典的产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文学基础的备课,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全面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的现状,从而在当代文学中去找到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的发展现状,并且,当代文学本身就是接近于现代社会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来进行艺术加工出来的,从而读者完全可以在当代文学中找到现实的共鸣,从而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因此,当代文学的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大纲都需要有效全面的完善,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和成果。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课时的全面把控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当代文学教学课时量都是在68左右,实际作为专业课程来说,这样的教学课时是不能满足当代文学实际的讲授课时的,在教学内容的布局上,当代文学的教学课上的布局需要精心的布局,从而避免该讲的没讲到的局面,在教学方式上也是要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有预想的教学成果。现代社会,新技术产生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媒体平台,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是可以完全的运用在教学中来,新媒体上丰富的当代文学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学习好和理解好当代文学的教学重点,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和影视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更加灵活的掌控和全面的布置。综上,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从多个途径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的知识和教学的环节相结合,帮助学生专业课程的有效学习,当代文学是文学类课程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才能完成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韩彬.关于当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安康学院学报,2012.10.
[2]白晓华,贺智利,杨美芬.困境与出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榆林学院学报,2010.9.
[3]郑亚捷.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4.6.
篇4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学习;内容过程;要点要求;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54-01
六年级学生学习阅读,科学有效地学习语文,科学高效地学习语文,要在阅读探究中学习语文,要在思考练习中学习语文。
学习字词句段篇,要学会"读、写、听、说、思,问、答、记、练、查"。
学习字词句段篇,字词句段加篇章,"字词句段"是基础,关于字词句段的练习要经常做、长期练。
1.教师指导六年级语文学习,要正确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与过程
六年级语文学习任务一般包括:读、写、听、说、思,问、答、记、练、查(包括查用工具书或资料)。
六年级语文学什么,一般也可以大致划分为十个方面:读、写、听、说、思,问、答、记、练、查(工具书或资料)。
六年级语文学习内容,按照言语形式分,一般也可以分为:字、词、句、段、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做练习、做作业与考试"的过程中,也要想一想"自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认真思考一大问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我能学到什么呢?"另外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这样几点:①方法与要求,②总结经验教训,③能学到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指导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要引导学生持续关注语文学习的十一个要点:"读,感想,说,欣赏,问,答,练,听,写,记,查"。
"读,感想,说,欣赏,问,答,练,听,写,记,查",这些方面,分开来讲,包括下述内容:
阅读,诵读欣赏,精读,答辩评价,答疑解惑,理解分析,问答思辨,写法探究,表达运用,审美创新,发散思维,联想想象,诵读,背诵,圈点勾画,查阅资料,准备课外阅读。
2.指导六年级语文学习,要正确地把握六年级语文学习的要点与要求
教师指导六年级语文学习,要正确地把握六年级语文学习的要点与要求。六年级语文学习的要点与要求,包括下述十一个方面:
2.1学习阅读。阅读要读而感,感而悟,悟而思,思而问,问而答,要选择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阅读并非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做题再去抄笔记,阅读在本质上讲应是一种伴随着感知、想象、体验、思考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读而感,感而悟,悟而想,想而问,问而答,答而懂,懂而知,知而记,并且解决语文问题,完成语文任务;--这些活动都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过程。
2.2学习查阅资料。如何查阅资料?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例如:《倍速学习法》《教材详解》等),判断,辨别,考证考据,探究问题。
2.3学习字词。如何学习字词?细读字词,抄写字词,整理生字词语,列出简单的生字词语表。字词学习要有选择,一节课可以至少重点练习好十个,应该特别注意:用得好的词语,难词,生字,多音字,形近字等。
2.4学习记与写。如何记?如何写?记写难词难句,抄写好词好句,记写问题,写出"成语联想",练习"记要"(记录要点),说出写出读后感(可以批注),快速笔记(用笔记录)。
2.5学习思辨与赏析。如何思辨?如何赏析?赏析思辨的内容包括:字词句。赏析句子十分重要。赏析思辨,要注意对比判断,独立思考,要思考关于近义词、反义词等问题,要辨析近义词、反义词,要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要体会用词的精确性,要思考关于字音、字形、字义的近似与差异等问题,要辨别"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差异",要思考辨别字词的"褒贬中性"等感彩。
2.6学习阅读问答。阅读问答应该注意:使用"演草纸",记录关键词,全面、有序、分条地回答问题,带着问题反复细读原文,抓住原文的关键词句提问作答,力求"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2.7学习听。如何听?听"好词、好句",听问题,一边听、一边想、一边记,记住别人的错误,摘录或记录别人的言论,择优写成语录或随笔。
2.8学习合作与交流。如何合作交流?合作交流,要注意:"百家争鸣",有理有据,针锋相对,追问探究,集思广益。
2.习表达与交流。如何表达交流?表达交流,要注意:联系读后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修改推敲。
2.10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语文要注意多方面的"优选"(选择出好的)与优化。学习要追求正确而完整――学习的要求、过程、方法与结果都要"健全"--正确而完整。学习语文要特别注意"学好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追求进步,改正错误。说写都要讲究"精确而清楚"。
2.11学习语文要特别讲究:精确、灵活、创新、爱美。语文讲究精确,做到了精确,还要注意讲究灵活、创新与审美。另外学习语文,还要特别注意讲究科学,不能是"差不多算了",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往往"差一点都是不行的"。
篇5
关键词 任务驱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0-02
1 网络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还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印证,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记忆,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时,此类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只是将静态的书面素材变为动态的网页呈现,教师从录相课里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完成网页浏览,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得不到监控,“自主”学习转为空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里的应用如何?笔者参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的设计与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方法实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网络课程里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Web2.0支持的对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记录与统计过程。然后,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包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回顾)可以采用“资料搜索任务”,学生自主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后,采用“专题辩论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阶段,采用“作业提交任务”,上传小论文。整个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会员登录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辩论任务单元测试小论文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1: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这段历史的描述,教师可以罗列出背景知识点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传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BBS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介绍出通行的历史文本。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对待文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如历史、文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2: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对“五四时期新诗的提倡者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观点就值得商榷。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BBS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五四时期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网络课程里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3:小论文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
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作品展示、评价总结。下面介绍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3.1 任务要有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从“资料搜集”到“资料综述”,再到“阅读”与“反思”,再到“综合论文写作”,就体现出任务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让学生初次接受任务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 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学类课程通常包括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学史。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要强调原文阅读,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即可。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过程体现张驰有度的学习节奏。
3.3 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如“文学经典在线BBS辩论”,学生在辩论主题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3.4 任务设计要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如“我喜爱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比“我读《伤逝》的知识分子”要多元化。
3.5 关注完成任务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但强调在面授课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参考文献
[1]文涛.“任务驱动”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9-91.
篇6
因此,在教授完一部文学作品后,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评论尤为重要。通过课下的文本评论,既深化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甚至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悟式的欣赏提升到理性的认识阶段。这样学生们才能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使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即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不同的文学题材,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增加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及操作演示。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除了简单介绍作家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所教授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演作品中的经典场景,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征,思考作品主题及作品风格。
课堂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工具,穿插放映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忠实于原著的电影片段,或关于背景知识的视频资料。多媒体演示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引起学生与文学作品的共鸣。另外,教师可以安排配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体会诗歌或散文名篇中蕴涵的意境和内涵。
(四)竞争机制的引入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日常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策略。竞争机制的引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环节并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根据青年人有争强好胜和爱活动的特点,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竞赛,如文学知识竞赛、朗诵竞赛、作品欣赏评论竞赛、小组讨论比赛和辩论赛等。这些竞赛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文学的原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组员之间互相沟通,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紧密结合,更有助于个人的不断进步。
这些竞争机制下的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既训练了文学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终将唤起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英美文学的学习中。
三、结语
英美文学课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国家开始在各高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这都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希望。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英美文学课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世界性眼光
比较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适应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体现了用包容性眼光看待世界的学科方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它宣扬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注重跨界的研究方法,不仅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更显示了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它已步入高校课堂,成为中文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考陈惇老师的研究资料:1990年,它正式进入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其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还把比较文学列入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高教司在对师范院校中文系必修课设置的意见中还取消了过去多年开设的外国文学,而代之以比较文学,而在对综合性大学中文系课程设置的意见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分别开设的两门课。1998年之后,比较文学开始被列为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1]。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首先,它已经是师范性和综合性大学中文系专、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高校中文系毕业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来源。其次,比较文学也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衔接变得顺理成章。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职培训的蓬勃开展,如教育部组织开设的各种中学语文教师“国培”、“省培”计划,以及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逐年扩大招生数量,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现实性也在大大增加。最后,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以进入高校为主,不少人都选择进入中学当语文教师,而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中学当语文教师尤为突出,这使得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从学科发展角度而言,比较文学已经进入了中学,具有指导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连接途径也变得更加迫切。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国内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引进、介绍到后来的改造、纵深,并在国外比较文学普遍走向危机的情况下,成功接过了学科大旗。在相关学者努力下,中国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成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并举,成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以“跨文明、跨文化”为标志的中国比较文学学派。尽管关于“学派说”尚存争议,但它起码表明了中国比较文学界已经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较强的学科主体性。在众多国内研究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中,典型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这一定义中的方法论、“世界性眼光”、“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反映了比较文学强化跨界研究的学科意识以及面向世界的学科视野。近年来,比较文学界又提出“新人文精神”,倡导比较文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衔接,把比较文学理念往更高层次推进,显示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旺盛势头和新鲜的学术活力,以及与当前世界文化格局变迁息息相关的学科敏感性。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是以中学生为授课对象传授汉语基本知识的教学、学习活动,它的目标除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外,更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根据中学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规定,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对人以及生命的尊重。这与比较文学提倡的文化平等、跨文化对话、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新人文精神”颇有相通之处。从倡导理念而言,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视野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就在中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首次运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自成立(1995年)起也一直致力于该课题研究,他们曾计划出版一套丛书《比较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的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的参考教材《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外名篇》由黄燕尤、葛桂录、赵峻、张晋军四位专家级学者完成。
山东省教育部门于2001年曾召开过全国性的中学比较文学研讨会议。山东寿光一中近年来与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比较文学的学术活动,为中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进行准备。西北师范大学李晓卫教授曾支持完成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的题目是“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研究”。在论文方面,近年来由高校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完成的相关科研论文大概有16篇,这些论文分为两个方向:一为理论探讨,如《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运用比较文学拓展语文课堂》《比较文学基本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邹建军访谈录》《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等;二为教学实践探讨,如胡亚渝的《中学语文比较文学导读》系列。后者为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范例,对中学语文教师备课有借鉴意义。就目前成果来看,研究者已注意到比较文学对中学语文的重要性。其中,高校研究者更多关注理论建设,侧重探讨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在学理层面上的衔接;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则从实践出发,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能性。但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过于强调比较文学学科的严谨性,限制了它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把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限定在对外国文学课文的解读上。在现有的课文解析中,影响研究的阅读方法占据主要篇幅,而采用平行研究解读的较少。但比较文学真的就不适用于那些与外国文学没有关联的中国文学作品吗?平行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的就没有市场吗?笔者看来,影响研究固然能够体现学科的严谨性,保证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捍卫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尊严,但平行研究可能更适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毕竟与外国文学课文相比,中国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来源。这些课文,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多与外国文学没有太多关联,因而进行影响研究是不现实的。如果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可能更具实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平行研究,比较文学可以更全面地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者的担心可能在于害怕在解读的过程中出现“x+y”式的比附,从而歪曲了比较文学的原意。但是,其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重中之重,而非严格遵守比较文学定义,即使应该遵守比较文学定义,也应该是不同于高校的专业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解应该适当放松严谨性,代之以灵活性、开放性,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其二,即使平行研究变成了“x+y”的比附,它也有可能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视角,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由联想能力。众所周知,很多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并没有继续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对比较文学研究而言,这种文学现象只能算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劣质材料。但就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而言,这种简单随意比附却可能为教学增添趣味,使得学生以相似性为基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成为可能。尽管比来比去,可能根本找不到立足点,但在这种“乱联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记忆链,却可以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尽管这可能偏离了比较文学原意,但它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显然很有帮助。因而,就观念上讲,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应强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尽可能采用影响研究,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强化平行研究的使用,保证所有中学语文课文都能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之中。这就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以更为务实的态度面对中学语文以及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水平。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因素是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等,其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往往会被教师取代。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尚在培养过程之中,因而,这种取代是无可厚非的。在以往研究中,论者往往忽略语文教师对中学生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而侧重教材的编写和教改方式,实际上相比于其他客体因素,占有主导性的教师才是最需要特别注意的。因而,研究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考察的对象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具体来说,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比较文学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备课、授课、课外辅导等教学实践之中;对学生的要求则是,要学会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去分析具体文本,由此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国际性视野,形成宽阔的视域。前面已经提到,就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构成而言,一个突出现象是大批中文专业(包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岗位,这种情况使得高校的专业知识得以更好地反馈中学语文课堂,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较少,中学语文想当然地就与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联系在了一起,至于与比较文学的链接则形成了观念上的想当然,即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想当然地把它归之于外国文学,想当然地以中国文学为本位来排斥它。一般而言,中文系学生如果立志进入中学当教师,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专业必然是其首选的专业课程。这其实是对比较文学的误解。比较文学的最终立足点依然是中国文学,它的跨出去和比较视野的中心离不开中国文学和文化本身,它强调的是在多维度、多视角前提下对本国文学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会大大丰富和扩大中国文学的内涵以及世界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大都开设在中文系课程里,它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这本身就表明它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厘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就不能受这些观念的影响。这是把比较文学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二)实施策略
如何把比较文学引入教学实践呢?就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备课、讲课、课外指导、批改作业等。首先,备课要充分。前面已经提到,如果课文选自外国文学作品,那么比较文学的应用就变得顺理成章。教师备课的时候,除了介绍作者之外,更要强化学生对译者的重视,并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不能深入展开,但教师势必要让学生明白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明白文化语境不同,语言表达就会不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都直接被当成外国文学作品来讲,这是有问题的。除了翻译问题,同样要讲的还有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等问题。如果课文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并与外国文学有直接关联,那么就可以延续影响研究的思路,寻找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以及产生的中国式变化。如果课文与外国文学没有太多关系,那么教师就需要用平行研究方法,扩展学生的思考宽度。比如教师可以用主题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文学主题在不同文化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类型学方法,探讨不同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里的表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思路要明确,即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要足够清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相关资料,扩展备课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备课质量。这就涉及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前述的《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外名篇》以及用比较文学方法对相关中学语文课文的解读论文,都可以直接为教师所用,这就能大大节省教师们查找资料的时间。这也为高校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针对中学语文课文形成配套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其他教师的备课和组织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多种工具和手段把比较文学方法造成的理解困难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里可以采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等方式,教师充分利用图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异域文化特色,使他们能够形象地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差异。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涉及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学特色,使之能够明白外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因素。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参照,理解和提升对本民族文学、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当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但当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化造成的枯燥化。因而在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文学现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求粗不求精,先使学生形成大致理解轮廓。
比如可以先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入手,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明白何谓影响,何谓平行,即使这种简单化会使学生产生误解也在所不惜。然后再逐步推进,讲解翻译研究、阐发研究等。只让学生理解,不求学生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胸怀要宽、心中有世界,眼界要广、眼中有他国。尽管这样的要求有点高,但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初步意识。在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作为参照物。这个具体操作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比较文学素养,因而,老师的比较文学素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再次,教师在课外辅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文学相关书籍,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进行最为合适。比如,利用一周时间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和相关论文,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世界文化的书籍,使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可以用推荐的方式减少阅读数量,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起码知道西方文学、东方文学的精品之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等工具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除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外,要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21世纪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球村观念已经形成。对中国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未来中国的主人,更会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直接决定了以后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如果从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心中就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以后他的人生之路就会更宽。比较文学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核心就是“世界性眼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核心也应该是这种意识,要把具备世界性眼光和“世界主人”意识当成比较文学教学的最终指向。除了学习、阅读之外,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交换学习,在视野和境界上拓展自我的世界性眼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国际化的中学生。这当然过于理想化了,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把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到此可以归纳一下。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主要方面就是教师。提高教师的比较文学素养,这是核心环节。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促进学生具备初步的世界性眼光和意识,这是落脚点。为达到这样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具体方式着手:(1)教师培训。中学应有针对性地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比较文学的培训。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培训政策,组织了相关项目,现在需要的是相关培训院校强化比较文学的教学内容,这是强化中学语文教师理解和接受比较文学的重要途径。在培训过程中,相关研究者应该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理念和实践方式。(2)授课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国外文学、文化作为参照物。(3)课外阅读。阅读有益于学生初步接受比较文学基本理念和方法,并拓展其文化视野和文学的民族空间。
三、结语
比较文学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势必会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理解视域。它将会促使学生形成国际性视野,以包容心态面对文化差异,以更广阔视角和方式看待世界。对比较文学本身而言,长期以来它一直纠缠于繁琐的理论讨论上,空谈学科人文关怀和价值,缺乏具体现实指向性,而该问题的研究势必对比较文学提升学科品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随着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培养初具国际化素养和世界性眼光的中学生将不再是一种空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必将会有崭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陈惇.比较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为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而作[J].中国比较文学,2005(4):14-15.
篇8
>> 浅析当前艺术类专业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学课对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贫困认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英语文学作品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的作用及其管理 浅谈我国高校文学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的探析 浅谈当前艺术类专业教学的缺陷与对策 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走势发展与对策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对策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产学合作教育的问题探讨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音乐艺术类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初探 对艺术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冷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MS-EEPO有效教育学习资料[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
[4]罗夏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启动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DB/OL].http://.cn/staticpages/20071212
篇9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双语教学 可行性
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从目前的国际形式出发,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外语教学为媒介,明确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确定了双语教学的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实际操作方法,并且制定了具体目标。从此以后,关于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期间不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继续研究。
高校中文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已有了成功的先例。香港中文大学作为一所国际高等学府,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文并重的原则,致力于培育双语双文化的人才。学校规定:“所有必修科目必须最少有一组以英语讲授。所有必修科目的导修课、练习或实验课堂,必须有至少一组以英语进行。”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由此,本文将对高校中文专业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CBI理论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认为双语教学是基于学科内容进行外语教学的一种理念,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专业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学生们对此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长期以来学生对英语大多是一种被动接受,但是当英语作为媒介被用来学习文学课程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对专业知识和内容的熟悉,用英语或双语来完成学习任务是现实可行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这样的课堂上受益匪浅:学会了相当多的数量的与文学有关的英语词汇,并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大胆的尝试领会了其用法;掌握了在用英语说一段话表明自己观点时,如何突出主题、如何组织语言的层次、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相同或近似的含义等技巧;培养了用英语来撰写本专业论文的能力。在当今的21世纪,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语言,成为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中生存的一种必备的工具,无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类工作还是文学创作、编辑、文秘类工作,出色的英语书面表达都将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素质体现。教师和学生双方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2.中国当代文学课程适合双语教学
中文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可用双语来讲授,是因为西方文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等课程的许多概念、理论、术语等几乎都来自西方。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学原著,扩大视野、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也不例外,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受西方思潮影响非常大,如现代主义(Modernism)、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女性主义(Feminism)等,因而,要想更好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西方理论的介绍是一种必然。将理论的原文和译文并置用双语介绍给学生,能使学生避免单纯接触翻译过来的理论造成的隔膜感、生硬感、晦涩感,更为直观、深入、贴切地了解理论的原貌,在提高学生语言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对文学现象和作品进行分析。
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教材选用
1.注重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不具备天然的双语师资(即汉语和英语同为其母语)条件,因此师资培养尤为重要。目前双语教师培训分成两大类:一是对英语教师尤其是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二是对学科教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教师来说,因为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极大,第一类方法就很难实现。所以,第二类方法就是双语教师培训的主要渠道了。在培训中,主要关注英语口语培训。培训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请进来”,二是“送出去”,三是“自己培养”。目前看来,这些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培训手段。
2.注重教材选用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多是国外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最近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我国双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完善。另外,有些学者对双语教材有诸多建议。概括起来就是先搜集和引进国外优秀资料、再理解消化、最后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双语教材。总结来说,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双语教材可分成三大类: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国内自行编写的教材以及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
凡是双语教育成功的国家都有适合自己实际的教材。如果我们直接从美国、新加坡或澳洲引进,似乎很简单,但实践证明,难以找到适合我国实际的教材。有些原版教材过于简单,是国外的基础读本;而国外大学使用的教材一般来讲内容过多、过深、语言也较难懂,再加上各个院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不容易找到刚好合适的教材。因此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各校对专业课的要求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之真正符合中国高校的校情。
三.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探讨
1.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完全使用一种学生非母语的外语(第二语言)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教学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一种外语(弱势语言)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环境中,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该模式强调完全非母语的教学,最初是在加拿大发展起来的(又称“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根据外语使用的比重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沉浸型和部分沉浸型。许多国家在开展双语教学中结合本国实际对“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沉浸模式。
2.翻译型双语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指导学生用英语和汉语对照来学习,通常采用英语教材,教师采用翻译加讲解的形式教学,适应于英语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或刚刚开始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
3.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教师可在进行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和专业词汇讲解时使用英语,在进行本学科知识讲解时用汉语,师生交流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逐步加大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作为双语教学的过渡模式。
4.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教材知识点以一种语言讲授为主,适当加以另一种语言的解释和说明,该模式较易操作。
5.示范型双语教学模式
所谓示范型,是指教师在某个学科中选择某门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通过该门课程的纯英语教学,使学生体会了解外语表述和外语原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快速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起到示范作用。
6.选修课型双语教学模式
选修课型教学模式与示范型教学模式相类似,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纯英语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专业或非专业),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成新的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由此来达到吸引英语水平好、对双语教学感性去的一部分学生来进行体验。
7.渐进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也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师可对大一学生以强化英语能力为主,对大二学生逐步开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和学习语言的比重逐渐增加,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比重逐渐加大。
8.分离型双语教学模式
分离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中英文教师的分离,比如,英语外籍教师使用英文教材用英语讲解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或全部,再由中国教师使用中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相关内容,以实行外语与汉语分离的授课方式。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各高校加强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人才培养战略的提出,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在理论依据、师资与教材及教学模式三方面的前提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它将成为中文专业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并将启示高校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庆宁.CBI理论与双语教学[J].济南:中国成人教育,2006(2):108-109.
[2]谷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5(10):88-89.
[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北京:教育部,2001.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5.
[5] 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01a(4):66-72.
[6] 袁平华.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加拿大双语教育之比较研究[J].广州:高教探索,2006(5):39-43.
篇10
[关键词]乡土文学;题材广泛;贡献
所谓“乡土文学”应从鲁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算起。鲁迅先生在这篇序言中写道:“赛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这个时期“乡土文学”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与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有着密切的传承。但是问题小说只是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风尚,其构成小说流派,“要到1924年前后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家出现时才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不受地域限制,全面反映了中国乡村百姓生活。这些乡土文学作家为生活所迫,来到北京,受当时文学“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潮影响,在鲁迅引领下积极投身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中,于是就出现了江苏的叶圣陶、浙江的许杰、许钦文、王任叔、鲁彦,河南的徐玉诺,贵州的赛先艾,湖南的彭家煌、黎锦明、沈从文,安徽的台静农等一批反映各地乡间生活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小说《风波》的开头,鲁迅把前的浙东乡间的宁静描写得令人神往,而在叶圣陶的《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却发生在诗一般的景色中,反差之大令人深思。
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家们注重将景物和人物命运融为一体,故乡的美丽景物,为作家的创作主题作了有力的反衬。
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由于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乡间悲苦,所以在乡土文学作家们的笔下描写了形形的乡间人物的命运,为他们唱出了呐喊的悲歌。
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王任叔笔下的运秧,许钦文笔下的穷苦石匠们……在王鲁彦的《柚子》中,湖南的农民怕“兵”吃了他们的柚子,在未熟时就摘下来出卖,价格跌到了四个铜板一个;而湖南人的“头”,也和柚子一样,被军阀刽子手们看得一钱不值,杀人比封建皇帝还要简单。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里,贫苦百姓的生命毫无保障给作家的记忆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又如吴组缃的《绿竹山房》里的二姑姑,与外村一少年被捉后,乡人的鄙夷,少年的身故,使二姑姑绝望自缢,遇救后,走上了封建宗法和礼教给她制定好的一条生路――与死去的少年拜堂成亲。于是二姑姑从此生活在漫长的孤寂中。
许杰的《赌徒吉顺》是最早写中国农村“典妻”现象的。赌徒吉顺在耗尽借来的最后一点赌资后,便用典当决定了贤淑妻子的命运。这篇小说与后来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活画出在封建仁义道德演绎下吞噬人性的完整过程。《赌徒吉顺》描写了典妻前的复杂过程,《为奴隶的母亲》则把被典之后的女性的情感磨难演绎到了极致。
二十世纪初中国乡土文学作家受鲁迅启发,把对百姓物质生活的关注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关注,把矛头直指造成百姓悲惨命运的根源。鲁迅小说开启了看客这一形象的创造,由《药》里的花白胡子到《示众》中的手按头顶小白帽的积极跻身看客行列的小学生,罗列了不同年龄层面的看客形象,而乡土文学作家把这一形象由城镇写到乡下,网开了一个更大的乡村看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