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17 07: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生命的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各班团支部:
为深入推进我校生命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创建和谐、愉快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命教育活动水平,根据2011年市区生命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手抄报、漫画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漫画比赛
(一)参赛对象
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二)参赛方式
参赛选手可以以个人形式参赛,也可组成团队参赛;每班择优推荐3份,以班级为单位交至校团委办公室。
(三)作品要求
1.征文主题:关爱生命、学会自护、健康成长
2.手抄报统一用A4白纸。每幅漫画上下页边距2厘米,左右页边距1.5厘米,版面布局合理。
3. 突出“生命、自护、成长”这个主题,以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外活动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如何识别安全隐患,开展自护活动为主要内容。
4.漫画要求主题明确、创意新颖、富有情趣。漫画种类不限,可在讽刺漫画、幽默漫画、实用漫画中任选一种。倡导以实用漫画为主。
5. 参赛作品必须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署上作者真实姓名、班级。有指导老师的要写上指导老师姓名。漫画上交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11日,过期不候。
二、手抄报比赛
(一)参赛对象
初一、初二年级全体学生
(二)参赛方式
参赛选手可以以个人形式参赛,也可组成团队参赛;每班择优推荐3份,以班级为单位交至校团委办公室。
(三)参赛要求
1.主题: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激生命
2.手抄报统一用8K白纸。每份报纸上下页边距2厘米,左右页边距1.5厘米,版面布局合理,知识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
3.版面要求:
(1)手抄报必须包含报头、插图和文字等三部分,报头下面须注明班级和编者等。
(2)版面制作均使用手抄文字和手绘插图,版面制作不能有任何粘贴。
(3)版面制作用笔可任意选择,但铅笔除外(不包括彩色木铅笔)。
4.内容要求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突出主题,弘扬主旋律。
(2)原创文章内容占整个版面的比例达到60%以上。
(3)栏目丰富,文章有文采,文章流畅字迹工整。
(4)报纸的名称贴切,版面设计新颖,有创意,版面图文并茂,整体效果好。
5.手抄报上交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11日,过期不候。
三、评选方式
本次比赛将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请专业评委老师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及时在电子屏和校广播站上公布。
四、奖项设置
各年级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及相应奖品。
五、注意事项
1.参赛作品一律不予退还,请作者自行保留底稿。
2.参赛作品必须是本人的真实作品,不得由他人。凡抄袭或已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不得参赛,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者比赛资格。
3.参赛作品不能产生个人隐私权争议。
篇2
我把老师的要求给妈妈说了一遍,妈妈帮忙去文具店买了一张四开的美术纸。我拿来了油画棒、铅笔、钩线笔、尺子、橡皮还有彩笔,这些必备的工具。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上网找了很多有关这次主题“珍爱自我,快乐成长”的资料。
万事俱备,这下我可胸有成竹了。我先在正中间画了一个长方体,在上面写上“珍爱自我”四个大字。以它为中心,在它上方画了一幅快乐的小女孩的插图;下方画了一个大苹果,在苹果里面填充了关于珍爱生命的名人名言。在标题的左边我画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树旁有一个小朋友在仰望天空的飞过的飞机;右边写上一首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诗。大功告成,最后在标题附近写上了我的班级、姓名。
看着做好的手抄报,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篇3
右边的墙上挂着评比栏和展示栏。评比栏上贴着同学们的照片,每张照片后面都贴着一些小标志。而展示栏上则贴着同学们的作品。他俩中间有一扇明亮的窗户,窗户两边挂着淡蓝色的窗帘。
左边的窗台上放着各种各样的书,有《生命的世界》、《三字经》等。是让同学们懂得更多的知识的地方。
图书角旁边是各种各样的花。有粉红色的,深绿色的仙人掌,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植物。
再往后看就是黑板报了,上面画了一些关于环保的画,也贴了一些手抄报。黑板报上面写着:“团结、勤奋、文明、守纪”,这是校风。
篇4
一、完善生命教育理念,树立良好身教典范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与堆积。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要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教师不但应具有正确的、健康的及自然的态度,同时更应该是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爱生命的教师,而且应本着赤子之心,甘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喜悦。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要关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都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的教育功效有时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再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因素。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在课堂上即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地理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深挖教材,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
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地理学科的特有性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充分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素材,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1.创设情境,启迪心灵,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懂得珍爱生命。
有人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地理学科中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就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才能逐步养成主动的、带情绪色彩的生态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的生命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八年级《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如果单纯地只通过书本内容是很难带动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浪漫的诗歌,还有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此外我还选取了科教频道近来播放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段,抒情的文字、优美的歌声、震撼的图像,通过大尺度、多角度的空间展示,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尽展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带动起了他们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发了他们珍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共鸣。又如我在讲授《台湾》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绘制台湾地形图,用这些资料来装扮教室,烘托氛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文化、富饶的物产、台湾繁华富丽的都市、多元的现代享受、鲜美的水果、闻名于世的阿里山、日月潭……充分激起了学生对台湾的向往,课上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彻底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2.合作探究、启发思考,在了解人地协调的同时,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大自然总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平衡着各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规律,敬畏自然中的生命。中学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含着大量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案例。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进而渗透生命教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如,我在讲到关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时采用了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上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提出了很多点子,集思广益,开拓了思维,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太实际的方法,但毕竟是一种创意,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然后我又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活动,通过绘制手抄报、编排小品、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注重环保,为低碳生活献计献策。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我在讲到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由于答案具有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和探究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热烈参与,并且各组的回答也不一致,最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我在讲授《北京》这节课时,课后活动中有一个关于老北京规划,四合院和胡同的去与留问题,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来进行辩论的合作学习形式。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真正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对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存在懂得其中道理,但又与实际联系不上的情况,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每一组学生从一个角度、一个目的进行问题的诠释,每种角色对于文化遗产的作用认识不同,拯救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措施各有不同,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全体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增长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更有切身感受。
3.开展研究性学习,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
地理学科内容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得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受;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懂得多方面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并用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因此,很多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深化,在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例如:“室内环境污染与改善建议”“小区绿化与居住环境的改善”等,这些课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如我在讲授人口问题时,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再如我在讲授天津地理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或是出去采风,进而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时,结合学校倡导的“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活动,搞了一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爱护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介绍和指导,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演讲和手抄报、宣传海报的制作活动,在班级内部开展节能减排的各种创意活动,进而把各项活动推广到学校和家庭,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情感,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三、关注时事,联系热点,服务现实,提升生存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打开教材,我们会看到关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叙述占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涉及到各种人为灾害,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酸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教材还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关爱生命”“生命至尊”的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关爱生命”提上了日程,发挥了纲领作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再如“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等。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理应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逃生的技巧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生命受到伤害。联系现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是其中一种,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毁灭性极大。5.12汶川大地震,震颤着整个中华大地,短短几秒钟就夺去了十几万人宝贵的生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灾难,但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们可以利用地理课堂教学,讲授防震减灾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生存技能知识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开设一系列关于逃生技能方法的校本课程,更多更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生命危难关头的自救方法,要充分联系现实,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像洪水、冰雪天气、冻害、浓雾天气、沙尘天气、雷电天气等,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是息息相关,非常有用的。事实证明,地理学科的“生存”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长期的积淀,具有系统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
篇5
一、课堂教学,注重体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不会的。所以,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条件和环境,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人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促进学习成果内化的目的。首先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情境创设可以利用语言、图像、影视、表演等手段。例如:学习《看戏》时,利用影视手段,播放一段戏曲表演,使学生体验一下看戏的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进人角色;学习《口技》,让学生上台试着表演一项口技;学习《回声》,让学生听一段有关回声的录音……。这些手段,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行为,又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培养创新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认识,转变态度,培养情感。例如学习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生活时,在让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捕鸟,让学生现场表演捕鸟的过程,这种实践引导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是内化创新,通过总结,澄清是非观念,内化情感.迁移训练,达到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口头作文,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再创造,也是自己情感的再体验。其他如课本剧的表演,改写文章结尾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活动课程,落实实践,锻炼创新能力
语文的阅读,学生没有实践体验,就无法理解;写作中,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文章。活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例如课本剧的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我在上完《皇帝的新装》后,组织学生分组改编课文,进行表演。学生都投人极高的热情,不时出现创造性的“火花”,学生在这里将知识与能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如让学生编《班级日报》,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些读报、编报的有关知识,学习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组稿、版面设计、题图插图、刊头设计、文学美术的搭配,亲身感受一下办报的辛苦和乐趣。经过几天的努力,大家的手抄报终于办成功了。通过展评,发现手抄报精彩纷呈.特色各异,同学们看到那一张张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小报,都异常兴奋,格外珍惜,他们创造性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它的如朗诵会、演讲比赛、赛诗会、讲故事比赛等,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非常乐意投入这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社会实践,展示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但是,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是狭小的,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毕竟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这条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基本素质。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1.写调查报告。一般做法是,教师给出调查研究题目,并且告诉学生报告的内容要求和写作格式,由学生自己去实地调查,去查找资料,按要求完成。还可让学生去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单独完成或分小组合作完成都可以。例如,我曾让学生以本地区环境卫生情况为例,写一份《关于本地区环保调查报告》,然后在全班展开交流,对可行性方案进行讨论答辩形成共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学习了写作技能,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和运用。
篇6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语文教学;紫藤萝瀑布
翻开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文章,就有几篇文章是关于“生
命”的呼唤的,我再继续往后看,眼前又一亮,原来“生命”贯穿了整个教材,这是编者的有意安排,是让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他们懂得如何爱惜自己的生命及如何使生命更加精彩。作为教育者,应本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人的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从而让他们懂得要珍惜生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呢?经过教学实践,本人有几点体会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教学生用心感受生活,认识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以文体知识、分析技巧等取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固有的灵性,而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引导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而认识生命的价值。
我曾在教学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霍金做完学术报告,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敬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霍金的脸庞却依然有着恬静的微笑,他用手指艰难地敲击着键盘,于是,宽大的屏幕上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心灵的震撼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同学们都被主人公的语言和思想深深感动。有同学有感而发:“人应当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在苦难中最需要的是坚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这种精神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课堂上的一个故事就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孩子们认识到了人生的高境界。
二、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欣赏充满生命的意象
从自然顽强的生命里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每当我们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点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都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文本。“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是平等的。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不一样的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以此为主题的课文很多,如《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春》《绿色蝈蝈》
《那树》等,教师应充分利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可贵
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还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与人物、作者对话,达到心灵的
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并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解读《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就着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坚韧,使学生对生命产生无穷的敬畏之情。他们认识到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对生命负责,为生命而奋斗,不要辜负生命,绝不让生命白白地流失。
四、在朗读赏析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朗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语言的符号深深进入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提供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赏析中认识生命的灿烂。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用心灵与笔者沟通。当他们用自己的思想与冰心的《谈生命》、与勃兰克斯的《人生》对话时,他们就会感悟到生命的
灿烂。
五、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抒写生命的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如在教《紫藤萝瀑布》后,我让学生用“生命是什么?”写一句话,结果,有的写道:
生命是一棵树,它不断地成长着。
生命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指引你前行,让你不再迷路。
生命如歌,美妙、动听,就看你怎样传唱。
……
生命的灿烂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抒写,可以想象,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在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教师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办《珍爱生命》的黑板报和做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和生命有关的视频资料,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观看一些图片,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生命就如一张没有底色的风景画,全靠人们以不同的心态给它涂上不同的色彩。心中有春天的人,会给它涂上快乐祥和的底色,衬出一副最美好的风景画;心中郁闷、懊恼的人会给它涂上悲哀的笔调,只能是一副让人黯然颓丧的图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我们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让悲剧发生。让我们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年青一代的生命之树
在语文课程中更茂盛!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9).
篇7
一、搜集性作业的设计
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握已有资料并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的能力。搜集性的作业是在学习文本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的样式,传递、表达信息。
例如,在教学《故乡》之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图片,有录音,有文字介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有关鲁迅的知识,能为更好地感悟课文奠定基础。
这样的作业既轻松,又能引人入胜,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的内容,以学生独立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作业。
例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笔者让学生回家后探究自己村庄中各个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也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并写出对探究结果的感受和看法。探究结果是各执一词,一方赞同,另一方不赞同,说的头头是道。这次调查,培养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能力等等,使学生更加懂得了珍惜亲情,学会去爱。
三、调查类作业的设计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调查,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笔者先请学生课前做一些调查: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哪些自然景物及动物的变化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呢?科学家们是如何准确预报天气的?收集几条关于天气的谚语,与现实作对照,看看灵不灵。学生在这一调查过程中,将语文学习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地调查研究,既了解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又了解了一些气象知识,且都感到受益匪浅。
四、观察性作业的设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2]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观察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只有全面地了解社会,才会有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倾吐出来的话语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洋溢出生活的气息。
如最近发生的,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巨大心灵震撼的小悦悦事件,笔者让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更触动了同学们的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从而懂得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国家的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笔者让同学们以“拒绝冷漠弘扬美德”为题写了篇作文,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操作性作业的设计
操作性作业完成的过程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形式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能更好地深化他们对知识理的解,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为了加深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及活生生的人物,笔者常设计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来。
例如,学习完语文实践活动――《动手做一份校报校刊》一课后,笔者就布置学生每一个人亲自动手做一份关于《语文园地》的手抄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事实上,学生的实践性作业的形式还有很多。总之,只有通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我们为孩子撑起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们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对策
生命意识是指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生命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引起生命个体对生命的关注,培养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提升生命的价值。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学校及个人等因素,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缺乏正确认识,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大学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轻生他伤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震惊和心痛之外,更应反思我们的生命意识教育。
一、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
现代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一直被严重忽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本源,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让受教育者学会审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应当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1]无论是从学生本身,还是学生将来的职业来说,将生命意识教育纳入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已刻不容缓。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有的学生对医生职业角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不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正确与深刻的认识。为此,学校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生命科学相关活动。由于目前高校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与统一的教材,医学院校可以结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编写校级教材如生命的发展与关怀、理想与信仰、生命与死亡、人际交流与沟通等,开设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也可在已开设的课程中或不同的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通过解剖课,培养学生对逝去生命的敬畏之情;实习中,目睹生老病死,感受生命诞生的喜悦、脆弱与短暂;组织学生参观医学院校的生命科学馆,从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认识生命诞生的偶然性、孕育生命的艰辛与喜悦,感受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滋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之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既对生命个体进行了生命意识教育,也起到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现代大学生有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交流,性格内向、自卑,不能独立地解决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历史变革中的困惑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恋爱婚姻中的人格变态等等问题。[2]一些学生往往将生活中一时的挫折、痛苦当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压力蓄积中各种心理问题滋生,问题严重者甚至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生命,漠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由对医学生进行人的自然生命教育,进而开展人的社会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坦然面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摆脱心理危机,培养自信开朗的性格,建立彼此友好信任的人际关系。
(二)开展系列活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情感世界得以丰富,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更加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以文学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生命价值。医学注重的是生理,文学更侧重于心理。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起到洗涤人心灵的作用,对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意识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培根曾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能陶冶人个性……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文学治疗之所以能产生效力,就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的五种高级精神需要:1.符号(语言)游戏的需要;2.幻想补偿的需要;3.排解释放压抑和紧张的需要;4.自我确证的需要;5.自我陶醉的需要。[3]教师通过安全教育、生命意识、文学欣赏等讲座,向学生推荐阅读凸显生命的作品,关注生命存在的状态,勇敢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苦难,培养生命意识。如散文《生命生命》(杏林子)、《谈生命》(冰心)、《提醒幸福》(毕淑敏),小说《命若琴弦》(史铁生)、《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等作品。以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散文以法国蒙田的《热爱生命》、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引导学生热爱敬畏生命;通过余华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目睹身边7位亲人相继去世,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直面人生,达观友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给了他太多苦难的这个世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顽强勇敢地直面战胜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与毕淑敏的“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运用文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人生、点亮生命。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读后感写作或演讲、辩论、诗词朗诵、征文比赛等活动,制作手抄报、黑板报、校园刊报,引导学生把文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对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之上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生命情感与意志,疏解负面情绪,健全人格,释放生命的张力。组织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开展“诚信、责任、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充分认识生命的责任,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以现实中的例子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力克•胡哲虽然天生没有四肢,但他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凭着信心成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重庆姑娘廖智曾遭遇两次地震,被活埋26个小时,失去女儿,失去双腿,失去婚姻,却不放弃生的希望。观看视频《开讲啦》毕淑敏的励志演讲,通过毕淑敏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人生中学习、求职、经济等各种压力,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缓解压力。
(三)教师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命意识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若想有效地培养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尊重热爱生命,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个生命个体。在“授业”的同时,更应注重“传道”与“解惑”。一方面,将自己对生命正确理解之“道”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对生命认识等心理之“惑”及时给予指点与解决,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具备博爱、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做到教书育人。综上,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人文环境与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这既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家庭配合支持和社会关注宣传,共同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应常常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对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可溺爱,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开朗的性格,教导孩子遇到问题应积极面对有效解决,及时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生活,驱走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医学生进行义诊、到福利院关爱老人与孩子等,善待他人,珍爱自己。同时,社会也应通过互联网、电视、街头标语等形式宣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呼吁人们相互关爱,珍爱生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生命是单向通道,每个人都应该珍爱敬畏宝贵的生命。通过学校教育、家庭配合支持和社会关注宣传,共同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帮助现代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感受生命、审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生命的宽度,让短暂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缪小云.试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状况及途径[J].北方文学,2013(4).
[2]黄书泉.天生我才必有用[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统一认识,加强管理
笔者所在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环保方面的文件精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等法律法规。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引起教师的重视。
学校成立“小学创建绿色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关于“创建绿色校园”的专题会议,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学科教育、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学校要重视环境管理工作,分别制定《小学环境管理制度》《小学卫生管理制度》《校园绿化规划制度》等规章制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将“创绿”工作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长抓不懈。
注重环保实践,开展绿色活动
重视宣传,创设氛围 学校要把规范学生文明行为,进行环境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把环境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如绿色环保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宣传板报、读书征刊、绘制环保宣传画、征集环保宣传语、观看宣传片、宣传环保意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立足校园 将德育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开展“清洁校园,美丽自我”活动。激发学生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意识,积极为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做贡献。活动中涌现出的环保活动优秀班级要及时表扬与奖励。经常开展美化教室活动,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装饰环境,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绿色与生命”比赛活动,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丰富环保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
家庭、社区、学校三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组织学生们到街道和社区开展清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让孩子们用他们的热心改变社区面貌。学校开展“我与绿色同行”的活动,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行动,让环境教育辐射到家庭、社区,真正将绿色行动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如“放飞梦想,展现风采”“你丢我捡,共保环境”“白色污染,谁见谁捡”等一系列活动。
积极开展“绿色教育”,让校园“绿”起来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让他们“动”起来,学会如何维护和参与环保。各班成立种植小组、护绿小组、环卫小组等,坚持经常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环保兴趣。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每年的4月和9月,学校号召学生植树造林,每年春天,学生都参加“种蓖麻”、建设小花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成长。
利用环保节日进行活动 结合3月22日“水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 “世界荒漠化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16日“保护臭氧层日”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举办环境教育讲座、征文比赛、绘画竞赛、手抄报比赛等系列活动,把师生的环保热情进一步推向,提升环保情趣。
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班队会 学校各个中队分别以“向白色污染说不”“我做节能小卫士”“珍惜水资源”“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等为主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非绿色生活的反面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教育学生做绿色公民。
科研教研,渗透环保
学校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主线,紧跟课改步伐。笔者所在学校还进行了“绿色长城,我们在行动”的科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教师撰写绿色环保论文,学生写绿色环保体会,充分展示了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科学、品德、地方、校本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环保教育。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教育学生保护鸟类,保护生态平衡;《小镇的早晨》抓住小镇早晨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讲授这一课时,要结合环境污染和雾霾天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校编写了具有家乡特色的校本教材,充分挖掘家乡的环境特点进行环保教育,每学期要搞校本学科公开课,如《我爱家乡绿》《我为创建绿色校园出份力》《校园因我而美丽》等,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环保意识。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70-01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地整体的领悟与感受,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的感悟能力,既然语感作为一种能力,绝不是靠灌输生成,而只能在实践中习得,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初中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1.训练学生朗读背诵来积淀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
1.1朗读能力的训练
1.1.1朗读示范。教师能成为学生模仿标本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朗读。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近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有的人》中的缓慢语调,《我的自白书》的铿锵有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1.1.2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方面。掌握了这些学生就读出了《海燕》的勇敢和《孔乙己》的迂腐,就从内心喊出了《你在哪里》。
1.1.3激励学生采取多种样式增加阅读量。在《新课标》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既能开扩视野又能深切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1.2背诵是朗读的融会贯通。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流传到今天,让我们把祖国文章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正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的学生记住这些,但要避免机械背诵,让创造性有所拓展,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2.渗透语感培养,需要注重人格塑造
语言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生命的起始,因此语言是人类的心灵之声、生命之声,和人的生活、生存以及生命是息息相关的。语言世界的拓展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则会促进学生在语言世界中的发展。我们曾经看过《三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不少的文人墨客,文豪名流都是通过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来进行写作,通过作品来传递自身的感悟与理想。因此,语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构建,并视其为最高层次意义上的一种语文能力以及核心本质。教师拥有着教化育人的职责,因此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悟,为教学工作赋予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的魅力。
3.注意意象的积累,实施语感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意象形成的完整与否,快与慢均标志着语言感受力的高低。语言符号也是一种不可小觑的语言要素,在读者反应批评中,读者与作者曾经被放到一起比较,因此只有脑中拥有了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够更快的进行发散思维,组成相应的更加新奇鲜明的新意象。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利用课文内容、结构,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加强语感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
4.培养语感技能,加强实践研究
一说到技能,大家可能想到的有很多,体育技能,文学技能等等,然而技能的培养唯有在实践中进行方能奏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能动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实质上也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论知识。
5.通过口语交际。培养语感
我们可给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给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的神妙,洞察言语的精髓,把握言语的理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例如:我们可进行小记者采访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按时收听新闻,天天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摘抄名言警句,广泛阅读课外名著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延伸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