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的俗语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桥的俗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Q:您怎样看待大陆的画廊去香港开设分支,是不是受到“查税风波”的影响?
A:这些画廊去香港开分支机构,跟所谓的“查税风波”没有直接关联。“查税风波”针对的是从海外购买艺术品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报关的大陆买家,或者说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送达的海外卖家。硬说画廊的表现跟关税风波有所关联,或许是因为“查税风波”搞得人心惶惶,大陆买家不愿意在大陆交易,被迫去海外购买,这是唯一可以推导的可能。
画廊试水原因各不同
Q:您觉得像艺门画廊、东站画廊、站台中国等机构去香港开“分店”,主要出于什么目的?
A:首先大陆画廊去香港开设分支不是主流现象,只是偶发现象。各个画廊的意图不同,更多处于试水阶段。今年可能有四五家过去,明年也可能会撤走。例如,艺门画廊的分店是自己先前购买的空间,需要把这个空间合理地利用起来,并不具有非常强烈的营销目的,我相信马芝安女士(艺门画廊老板)也会同意我的观点;而东站画廊一向将营销重点放在二级市场,希望将作品推荐给国内客户的同时,也能推荐给香港的客户。它在香港展览中心选址就明显的带有二级市场倾向,因为那里每年会举办十几个拍卖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站台中国是一家侧重一级市场的画廊,进军香港是很大胆的尝试,其开拓精神值得尊敬。任何了解艺术圈的人都知道,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缺少对中国当代艺术认真细致的梳理。如果一家主推年轻艺术家的画廊敢于去那儿经营,将面临很多困难,年轻艺术家应该对这样的画廊致敬。
Q:我看那些画廊在香港的分支空间不是特别大,像东站只租了不足100平米,这是为什么?
A:这三个画廊的呈现面貌是由成本决定的。艺门画廊的分支更像会所的性质,东站的分支比较像二级市场附庸展示场地,站台选址比较远,所以还是展览空间。香港房租太贵了,寸土寸金,以东站画廊为例,这么小的地方房租都需要约二百万港币,还要把展览做好并实现艺术家的推广,这简直太难了。香港的商业环境适合做短线交易,不太适合长线推广年轻艺术家。在香港,当作品找到买主的时候必须尽快从墙上摘下来,挂上新画,以便有效地利用展览期限。
Q:您有计划去香港开分支机构么?
A:香港社会是一个讲究实际的商业社会,开一个画廊人工加房租需要大概20万美元,而这只是保守估计。在如此高成本下,侧重一级市场的画廊很难获得收益。我是不愿意去给香港的房东打工的。
入港竞争优劣势并存
Q:您认为香港和北京的市场环境的差异在哪里?
A:从市场角度来讲,香港人收藏心态比北京更开放一些,不仅注重市场行情,还尊重自己的品味和选择,注重对艺术品的欣赏。香港存在很大一批以消费为导向的群体,他们不受经纪人、批评家、策展人的观点以及媒体舆论左右。很多人很多机构都会消费艺术品,包括律师行、银行、会计师事务所、高档会所、私人俱乐部、甚至酒吧,都有艺术品在那里找到家。而在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在消费层面上发展不足,而投资成分过多,大部分的画廊主们也以高投资回报为卖点向客户推荐艺术品,一件三万块钱的作品,恨不得吹捧成五年之后价值十万。我们在“喜欢”的层面上太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媒体舆论的误导。一些缺乏立场的媒体,不告诉受众为什么爱艺术,而是一味的宣扬某某“冒大泡”了,某某赚大钱了。我们的行政官员们、地方事业机关、企业家、富翁们也喜欢艺术品,但遗憾的是他们只喜欢近现代书画,包括假画赝品也在这里找到家,这就是审美水准的差别。
Q:您觉得内地画廊去香港发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A:从商业角度讲,优势我还没看到,劣势倒有两点。首先是成本太高,不适合去做一级市场的培育工作,尤其不适合年轻艺术家的推广。只有在二级市场打拼多年拥有丰富营销经验和大量优质客户的画廊,去香港发展才比较靠谱一些。其次是,大陆的画廊可能会不适应香港本土商业环境。香港本地画廊大部分就是普通画店,以大陆画廊界人士的眼光来看,他们是很不专业的。但就是这些过于商业化的画店,体现了当地艺术机构经营模式和文化消费的特质,即:我们的从业人员将兴趣热爱放在第一位,商业诉求放在第二位;他们将商业目的排第一位,艺术热爱排第二位。艺术品只是他们生存和获得更大利益的媒介。当然,香港也需要大陆画廊来严肃地推介当代艺术,但香港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在如此高的成本下,实在是“不可能”和“不必要”。
Q:进军香港的内地画廊与国际画廊相比,有何差别?
A:大陆画廊与“洋”画廊到香港开分支的动机与目的完全不同,针对的客户层次也不同,一个是针对“丝”,一个是面向“高富帅”。我们的画廊更多抱着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心态,以专业展览的形式让香港的藏家能够近距离看到作品的面貌,面对的是普通收藏家和企业;而白立方画廊以及一些法国画廊来香港,针对的是最顶尖的机构和客户。他们看中的是香港作为免税港的商业环境,和毗邻台湾、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他们想做的不是推广西方当世艺术家,只是想往华人社区“卖大货”。卖什么货呢?在西方过时了或卖不动的货,比如基弗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活跃在德国画坛上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由于香港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平台,所以他们认为:当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尼的买家都买了的时候,那么大陆的买家也会认为这是些好东西,就会盲目追随。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这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至少可以说这是整个“套现游戏”中的“远东环节”。千万不要相信这些“洋”画廊对中国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怀有崇敬之心、有任何的礼貌,他们只是想在中国人还没有系统地对西方当代艺术进行梳理的情况下,迅速的给你洗脑,把“旧货破烂”强塞、兜售给你,实现他们的商业目的。
两家拍卖“或早或晚”入局
篇2
关键词: 动物词 联想意义 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而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一个文化的面貌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只有文化发展了,语言才能发展。最后,语言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反过来语言的丰富和发达是整个文化发达的前提。
二、联想意义
词语的意义是多方位的,一个人对词语的理解离不开他所处的文化背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Leech把词汇意义分为七种: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的五种(除概念意义和主题意义外)都被包括在联想意义当中,这五项共同反映了人们在看到或使用词语时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词语包含的文化内涵。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一种动物的概念可能会一样,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相同的动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联想。
三、中英法常用俗语中动物词联想意义对比
1.狗
在中英法三种语言中,关于“狗”的一词的联想意义都十分丰富,且含义均有褒有贬。但总体来说,英、法语中,“狗”一词含褒义的时候较多,而在汉语中,“狗”一词含贬义的时候较多。
在中国,自古以来,“狗”一直是看家狩猎的得力助手,并且对主人依赖、忠诚,因而“狗”在汉语中也有一定的褒义,如“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在英语中,“dog”经常用来喻人,且多含有亲昵之意。如:
a clever dog(聪明的人)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在法语中,与狗相关的俗语、短语俯拾即是,“狗”使人联想到“忠诚、正直、勇敢”等形象。如:
être fidèle comme un chien(像狗一样忠实)
jamais bon chien n’aboie à faux(好狗不乱叫)
qui m’aime,aime mom chien(爱屋及乌)
bon chien chasse de race(将门出虎子)
同时,在三种语言中,“狗”均可以有贬义的联想,如:
走狗
狗仗人势
狼心狗肺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political dogfight(政治混乱)
to live a dog’s life(过着悲惨不堪的生活)
Il a un caractère de chien,je ne sais pas qui pourrai le supporter.(他有个狗脾气,不知道谁能容忍他。)
Quel temps de chien!(真是坏天气!)
Je suis malade comme un chien.(我病得像条狗,指病得很重)
Ce sont deux chiens après un os.(两条狗争一块骨头,比喻势不两立的冤家)
2.羊
在三种语言中,羊都能使人联想到温驯、柔弱、善良、胆小、任人摆布或无防御能力等含义,这是由于绵羊或羔羊性格温顺乖巧,人们很自然会对它们产生这种联想。如:
任人宰割的羔羊
as a sheep for shearers(仿佛屠刀下的绵羊)
to follow like a sheep(盲从)
as gentle/mild as a lamb(温驯如羔羊)
suivre qn comme un mouton(百依百顺)
être un mouton(服从别人的人)
Où la chèvre est attachée,il faut qu’elle broute.(羊拴在哪里就在哪里吃草,比喻要安守本分)
Que se fat brebis,le loup le mange.(谁当羊羔,狼就吃谁,比喻人善受欺)
除以上含义外,在汉语文化中,羊还象征着吉祥。在中国古代,羊被当成灵兽和吉祥物。很多古代器物上“吉祥”的铭文都写成“吉羊”。“阳”和“羊”同音同调,因此,人们也常常用“三羊开泰”代替“三阳开泰”,表示万象更新、好运来临之意。
另外,受基督教的影响,英语中的“sheep”、“lamb”、“goat”等词有独特的联想意义。据《新约・马太福音》记载,在最后审判的日子,基督将对万民进行审判,把坏人与好人分辨出来:...and he wi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another,as a shepherd divides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由此,英语里sheep就有“好人”之意,而goat则喻指“坏人”,如:
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喻落在一群恶人手中的善良人)
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区分好人与坏人,明辨好坏)
另外,lamb同样也有丰富的宗教内涵,象征为赎人罪而牺牲了自己的耶稣基督。
3.兔子
兔子给人的印象是娇小可爱的。因此,在汉语和法语中,兔子是可爱乖巧的代表,如:法语用“mon petit lapin”称呼乖乖,用“propre comme un lapin”形容衣衫洁净。另外,在汉语中,兔子常用来形容动作敏捷,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而在法语里,兔子还有繁殖力强的内涵,如用“mère lapine”来形容子女多的母亲。同样,在英语里,兔子也有类似内涵。英语中用breed like rabbits或rabbit-like喻指繁殖力强。除此之外,兔子生性胆怯,在英语里也常含有“胆小”“懦怯”之意,如用a rabbity look描述胆怯的目光。英语中表示兔子的另一单词“hare”(野兔)则有不太一样的含义。除了喻指“跑得飞快”以外,还含有“轻率”“愚蠢”等含义,如“as mad as a March hare”指“像三月里(交尾期)野兔般疯狂”;“hare-brained”喻指愚蠢疯狂的;“make a hare of sb.”表示愚弄某人。
四、只在一种语言中有特殊联想意义的动物形象
1.鸳鸯
在汉语文化里,鸳鸯是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美好象征,也是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在传统的结婚洞房里,常有鸳鸯图案,如绣有鸳鸯的枕头、被子等。成语“棒打鸳鸯”用来指拆散恩爱夫妻。
而在英、法语中,鸳鸯则没有特别的联想意义。
2.
是体型较大的鹰隼类猛禽,在法语中,可用来喻指傻瓜笨蛋。如:D’une buse on ne saurait faire un épervier(变不成鹰,比喻傻瓜无法变聪明)。在汉语和英语中,关于的相关表达较少,也没有特别的含义。
3.蚕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蚕是外来的东西,因而在它身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化烙印。
中国素以“丝绸之国”著称。自古以来,蚕业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丝文化”。汉语中与蚕有关的说法也很多,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有如春蚕吐丝,至死方休,也含有“奉献到最后一刻”的含义;“春蚕抽丝”指思绪、言谈连绵不断;“蚕食”比喻像蚕一样吃桑叶,一小口一小口地吞食;“作茧自缚”比喻自己束缚自己。
五、三语中动物形象相似与差异的原因探讨
汉、英、法动物俗语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的是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对于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
1.物质层面
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英、法人民与汉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很不一样。正如上述例子,“蚕”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有重要角色,因而关于“蚕”的表达很多,联想意义也十分丰富。但西方国家没有养蚕的传统,“蚕”对他们来说仅代表一种生物,没有其他的联想意义。
2.精神层面
许多动物俗语都来自特定的典故、传说、寓言或者文学作品,这样的俗语往往有着最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英、法人民很多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的经典就是《圣经》,因此许多俗语直接来自《圣经》。上述英、法语中许多关于“羊”的俗语就是如此,因而“羊”在英、法语中也被赋予了超出自身所指动物的含义。而中国丰富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也衍生出不少汉语俗语。如因牛郎织女传说而流传的“鹊桥”一词,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语言层面
在汉语中,人们常根据词语的谐音而赋予其特殊的联想含义。以蝙蝠为例,“蝠”与“福”谐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是幸福、福运的象征;然而在英语或法语中,“蝙蝠”的发音与“福”毫无相干,人们自然是无法将蝙蝠与幸福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蝙蝠也就没有关于幸福的联想。
六、结语
只有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更深入地掌握这个民族的语言。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客观事物的诠释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中英法三语中关于动物词的联想意义,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对三种语言的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障碍。
参考文献:
[1]高菊敏.动物词汇在汉法文化中的象征意义[J].烟台示范学院学报,2003,(12):95-97.
[2]黄寸草,王建峰.动物词汇在法语中的文化内涵[J].法语学习,2001,(6):75-79.
[3]刘苏乔.汉法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J].修辞学习,2001,(2):40-41.
[4]潘虹.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我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但我想,它应该会有个缘由才对。古代有种美丽的装饰品叫做琉璃,实际上就是“水晶玻璃”的别称,在我国,琉璃的历史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在历史的起初,厚重的青铜、华丽的景泰蓝、质感的陶瓷遮掩了琉璃的光彩和它的清灵。但是琉璃的华彩是逃不过那些有着与生俱来独特美感的中国工匠的眼睛的。无论是紫禁城金銮殿一角堂皇的琉璃砖,还是皇帝御用书桌前端放的吸纳着真龙华彩的琉璃半卧侍女像,都有些可着人心的精致。而在南北朝时期,琉璃又和玉石、珠宝一起,成为贵族比阔的奢侈品。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每当我看到石榴的果肉时总会想到琉璃的历史,就会想这两个东西是否有关联,是否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因为琉璃才为石榴取了这个名字呢?我不知道,但,石榴的果实和琉璃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石榴的果肉晶莹剔透,半透明的果肉总带着点点的嫣红,像是害羞的小姑娘,见不得生人呢,一粒粒的果肉紧紧的“粘”在一起,瞧,这么多兄弟,彼此手拉手,心连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果实,少了谁都是不行的,他们的团结是不可比拟的。
石榴的内壁是不得不说的《事类合聚》中是这么说的:“……皮中如蜂巢,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石榴的内壁像蜂窝似地,皮外却细致光滑,由于果实是一粒粒的,所以内皮却像蜂窝,但,这里面住的可不是会蜇人的蜜蜂,而是晶莹的果实。
白居易曾经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石榴的颜色“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石榴多为朱红色,亦有黄色和白色。远看,朱红色的石榴在片片的绿叶的映衬下更显出它的美丽,更别说是整树的石榴,它红的妖,却并不艳,红中带着点点的黑斑,这些奇迹似的并不影响它的魅力,更为它增添了分高贵,曾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拜倒在石榴裙下”大家都知道有这句话,但你们知道它是个典故吗?“拜倒在石石榴裙下”是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风吹叶落,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如美丽的女子在翩然起舞,翩若惊鸿,叶子也为她奏出动人的旋律……
潘岳的《安石榴赋》中写道: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御饥疗渴,解醒止醉。石榴性味甘、酸涩、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功效,石榴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高出一倍。
石榴原产于伊朗及其周边地区。怀远县的石榴品种百花玉石籽因核软,甜度高,花朵洁白,果实淡绿,籽粒明如翠玉而着名。
篇4
[关键词]归化;英语电影;意译
归化是指译者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出发,为了将外语文本中的“异域性”最小化而采取的一种透明的,通顺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语言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对于英译汉来说,“归化”指的是在翻译中彻底消除英语及其文化带来的陌生感和异域性,也就是“入乡随俗”,把它译成纯正的汉语。
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译制片电影的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他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要求其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电影翻译中“归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英国电影Red Shoes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婉的故事。尽管翻译成“红舞鞋”能正确无误地传达英文原意,但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而译作“红菱艳”,译者巧妙运用翻译得归化,为其在汉语文化中找到了最贴切的对应,把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艳丽却薄命。电影翻译中的这种归化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意象的重构,帮助中国观众迅速理解译制电影的内涵,从而达到与西方观众的共鸣。
当前电影翻译中对归化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忠实原则下的归化是语言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是文化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翻译的策略。好的英语电影汉译作品中必须不仅要注意到翻译的方法,还要注意到翻译的策略;不仅要达到译制作品的艺术效果,还要追求文化层面的共鸣。
美国电影《魂断蓝桥》,英文名为Waterloo Bridge,原意为“滑铁卢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茫,而且“魂断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悲剧的电影。达到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在影片对白的翻译上,隐含中国文化的语言正在逐渐取代洋化的台词,越来越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例如,在影片《唐・吉诃德》中,一个牧人在向桑乔诉说有女人想欺骗他时,说:“……那当然是魔鬼在捣鬼!”现已改为,牧人:“……那当然是狐狸精在捣鬼!”
美国影片《凡尔杜先生》中皮埃尔骂莉娜:“你这老傻瓜!”莉娜:“别这样对我说话!我不是你老婆!”现已改为,皮埃尔:“你这傻女人!”莉娜:“嘴里放干净点!我不是你老婆!”
影片《科伦上尉》中卡扬凯夫人:“现在我们是丈夫和妻子了。”卡扬凯:“现在可以随便说出去了。”改为,卡扬凯:“这下完全名正言顺了。”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导入方法;学习兴趣;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69-0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决定一堂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价教师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指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设计新颖、生动有趣的教学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插上“高飞的翅膀”。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知识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如何在每一节课开头就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到最佳状态,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设计最佳的导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导入要因学生实际、因知识特点的不同而不同,不拘一格。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初中生物课导入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初中生物新课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一般是教师通过提问、讲评、总结等方式,在复习与新课有关旧知的基础上,揭示认识的新矛盾、新问题巧妙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如讲动物细胞时,先复习植物细胞有关知识;讲光合作用的原料前先复习光合作用的产物。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复习、比较、归纳等方法,既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巩固旧知,学习到新知,还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二、从“发问”始,以“解疑”终
疑问、矛盾和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隐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效地开启与调动学生的思维。设疑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此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新课伊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发问,或师生通过实地观察、实验发现问题而设疑,从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释疑、探究的动机,进入新课。如讲“绿色植物对有机物利用”时,首先提出为什么新收的白薯放一段时间会变甜,久放的萝卜会空心,手伸进潮湿的谷堆里会有烫手感,而干谷堆却不发热等问题。学生遇到这些常见、熟悉而又不解的问题,会引起兴趣而去积极思考。教师顺势通过分析启发引入新课。再如,讲“叶片的结构“时,师生先实地观察树叶下落的特征,发现落地的树叶正面总是向上,就此发问导入新课。二是承上启下不失时机地设疑。我们可以像小说、故事那样,在结束上节课时巧妙地留下悬念。这样,既总结了上节重点内容,又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三、引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上课伊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此法很多,列举一二。
1.故事导入:通过讲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维生素C时,引用一个与其密切相关的真实故事:200多年前,一艘英国船队到大西洋去探险,航行中一些水手得了一种牙龈出血、牙龈肿痛、牙齿松动的怪病,病人越来越弱,终致死亡。探险队长为保存有生力量,继续航行,就将快死的水手丢到荒岛上。结果呢?奇迹出现了,继续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相继又发病,而丢在荒岛上的水手却神奇地活过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动的故事,可疑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借势从分析生活环境和饮食入手,得出缺少Vc会患坏血病的结论,继而讲述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
2.引用诗句、谚语、俗语等导入:恰当地选用常见、熟悉的诗句、俗语等,可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缩短课堂和生活的距离。如引用“大树底下好乘凉”等导入“蒸腾作用”;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似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分别说明温度和阳光对生物的影响。妙用一句诗词、俗语等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趣味无穷。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得知识、培养情趣,又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实验导入:大多数学生爱看爱做实验,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恰当实验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根对水份吸收时,课前让学生用萝卜进行植物细胞吸水的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导入新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对这些知识留下深刻地印象。
四、运用多媒体导入
篇6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学习《春天》时,我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春天美景录像,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再相机地要求学生说说看画面的感受,以及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佳文章和妙诗词,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为下一步教学中的美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协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达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例如,我在讲解《桥》时,我用电教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名称的由来、桥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天南海北,使他们领略世界各地从没看到过的桥的风采,对桥的历史发展、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改以前学生写作文时一愁莫展的情景,而这种种设计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存在中心环节。而对中心环节的处理又教无定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就会由呆板的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两个有效的途径: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播放这些光盘,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还可采用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在不间歇地评议与比较中提高朗读水平。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篇7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搞好课堂教学,而成功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依据课文特点,恰到好处地利用了音、形等多媒体,课始,我打开音频,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唤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在讲到赵州桥与卢沟桥的共性与区别时我适当地播放了两座桥的影像,目的是让他们的口、耳、目、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体会两桥的特征,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听、看完后的自由发言过程中听、说、记忆、思考、口头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可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如在上《看云识天气》时,可用多媒体展现出生活中的俗语、谚语、诗词中的气象知识等。
另外在施教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现有的幻灯片,把检测题,巩固练习题,反馈练习题等展现出来,这样就会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系统性强的环环相扣的程序进行演示、讲解、提问、回答、练习、反馈、巩固等,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调控学生动脑与间歇适度,减轻了他们学习中的疲劳。课中还经常更换使用不同词语及调换词语顺序的投影片,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辨析性与准确性。这样学生能在课堂上就完成了练习,学生课外支配的时间也增多了,把课外活动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三、能很好地解决重点难点
各科教材都有各自的重点难点,就语文而言,每篇课文都有一些难理解的重点词句、段落,施教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便会使一些难理解的内容迎刃而解。如在学习《社戏》一文时可用多媒体镜头展示,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领会文中的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这一切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篇8
一、导语要有激励性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自己高亢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情感色彩越强烈越丰富越能震撼学生,只有此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讲《,你在哪里》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他博学多才,精力过人;他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他终日操劳,为国为民;他廉洁一生,鞠躬尽瘁;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是谁呢?这样的导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感召性。能够唤起同学们对的哀思和敬仰。
二、导语可以讲故事
学生们都愿意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如果在教学导语中适当引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和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丰富想象,变好奇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敬畏自然》这一课时用了这样的导语: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及其他防御设施。苏联昆虫学家根据当时人们对伪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同样的道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同学们听后深受启发对本课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导语要具有描绘性
教师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课文所反映的景色,从而带动学生的情感,展开丰富想象,把学生思维和课文内容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想想中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讲《桥之美》时就用了这样的导语:故乡的小桥是由青石砌成的,桥面十分平整光滑,桥的两旁是被抚摸光滑了的小石柱护体,小桥离水面很近,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水面,其实还远得很,河底历历可数的卵石,小虾在石间嬉戏、鱼儿在石上休憩和卵石旁长着绿油油的丝草在水波中荡漾,与倒映在水中的柳影相互辉映。啊!故乡的石桥,愿你挺起坚强的脊梁,载着勤劳淳朴的乡亲,连同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导语要有趣味性
导语要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所以导语设计的一定要生动有趣。我在讲《海燕》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个小男孩来到大海边,望着在大风浪中飞翔的海燕,心中很是羡慕,说道:“我要是能像那样勇敢多好啊!”老鹰听见了,愤愤不平地说:“开玩笑,它们是因为胆小才在大风中抓鱼吃。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风大浪时我们老鹰都不愿意去捕食,它们在这个时候觅食最为安全;二是这时水里的鱼虾在大风浪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有的还会昏迷过去,它们这时候最容易有收获。”小男孩喃喃道:“那么怎样才是勇敢呢?”老鹰想了想:“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用心去做好就成了。”导语幽默风趣,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导语可以多多引用
导语设计时恰当的引用诗词、成语、名言、俗语,对联、歌曲等,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六、导语具有介绍性
篇9
关键词 医院宣传 医患关系 障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公共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显现,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医患关系的紧张使得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医患沟通的不当会引起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误解和纠纷,所以医患沟通的实用性被看作是医患关系的主题,然而医患的互信、医者的人文关怀及医者的沟通艺术等是影响医患障碍的主因素。虽然多数医院把排除医患关系障碍摆在第一位置来抓,但是实际效果较差,笔者认为医生的某些所谓的“理所当然”与病人太多均是成为难以真正做到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为实现真正的医患沟通,打开相互理解与沟通之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产述就如何利用医院的宣传策略加大对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障碍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一、以宣传为导向,加大诚信引导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医患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与基础,是医生职业得以产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同时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医生开展工作必要条件之一。造成医生失信于患者的原因有多方面,从患者角度看,患者对医学信息的相对无知和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时候处于一种不完全信息下的“不确定”心态造成,然而一些夸大其词的药品广告和医药信息的泛滥也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了医患双方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从医生角度看,部分医生医德丧失,收受药品回扣,开大处方,工作中不认真负责,服务态度不好以及为了提高自身工作的保障系数,往往在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过程中,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医疗风险说得过重,让患方充分知情,但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负担,这些均是造成患者不满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各种因素,医院要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要把专业知识进行简单易懂化加以宣传,从而使患者能够了解医学的相关知识来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不合理性期望值。另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杜绝医生发生有违医风医德和职业操守的事情发生。医生应该在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是不应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医疗风险说得过重,尽量让医学的探索性、风险性控制在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接受范围之内。
二、以宣传为导向,加大人文关怀力度
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的交流,二是人与人之间社会情感的交流。医学信息交流是指导性和技术性的交流,社会情感交流是情感性的和增进彼此理解的交流。患者在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和情绪的改变,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困扰,这些表现也是“患病”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真正的医患沟通是离不开细心、耐心、真心的感情交流的。以医院的宣传为导向,加大人文关怀力度,使医患的沟通更能体现出价值所在。医疗行业人文精神的缺失既与社会大环境中人文气息不足有关,也与医学教育和行业本身的特点有关。长期的生物医学教育和医疗模式使人们忽略了医学的人文价值,社会的实用主义原则,也制约着医学深层次的变革。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医患关系失去了情感的温暖,变得冷冰冰。其实医学无论怎么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治愈,而是照料和关怀,所以人文关怀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要实现医患之间真正的沟通必须有导向性地加大对人文关怀力度的宣传。
三、以宣传为导向,增强沟通艺术能力
沟通是一门艺术.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必须借助于各种媒介来传达信息,如语言、表情、动作、姿态和行为。沟通运用较多的是语言,但是沟通又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俗语说: “医语如圣旨”,因此医生说话必须慎重、凝练、简洁、真诚。由于缺乏专业的沟通训练.医务人员的沟通艺术能力较差是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希腊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有两件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所以足可以说明沟通技巧是影响医患沟通的技术,如不克服,那么医患沟通将落不到实处。因此,以医院的各种形式的宣传为导向,来增强医务人员的沟通艺术能力。
综述,医务人员与患者要实现真正的沟通就必须达到医患的和谐和理解,医院就必须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导向的方式,大力提倡诚信医者、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让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在医疗实践中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认真践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把医患之间的障碍逐一排除,架起和谐沟通和友谊之桥梁。
参考文献:
[1]吴建成,彭炜瑛.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的主题.医学与社会,2003,16(3)
篇10
一、 广德社会及林业概况。
广德县位于我省东南部,地处苏 浙 皖三省八县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是我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广德县古称桐枘,东汉建安初置,迄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xx万,xx年财政收入xx亿元,广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黄山余脉与天目山余脉在这里交汇,层恋叠嶂,翠竹覆盖,广德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90万亩,森林覆盖率60%, 竹林面积81万亩,蓄竹xx亿株,竟内有国家四 a级旅游风景名胜“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尤以“洞中大峡谷”的桃姑迷宫风景区。还有碧波万顷卢湖水库,其东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沟,其西是峰峦挺拔的笄照山。卢湖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这里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青山竹海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独特之处。 可谓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二、挂职锻炼期间的主要工作。
1、认真学习,进入角色。
到先进地区林业局挂职锻炼,是一个难得的自我学习、提高、发展的机会。也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关心。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机遇,认真学习,不辜负了组织的期望。要想真正完成学习目的,只有真诚和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自身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为使我们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来局里报到的第一天,林业局张勇国局长就特地为我安排了引见了分管林政工作的局党委委员,检查总站站长陈总和分管林业产业化工作的储局长、两位责任心强的同志作为我挂职锻炼期间的指导教师,通过一对一地帮助,很快熟悉情况、开展工作。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挂职锻炼期间,学习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局有关领导及相关业务科室同志请教。逐渐了解了广德林业近年来的发展和有关工作情况,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在较短时间内便进入了工作角色。
2、严格要求、塑造形象。
对于工作环境的变化,我积极进行调整,自己较快地适应工作角色和工作环境的转变。在挂职的两个月,我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自觉参加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参加局里每周一次的学习会和班子会议。尊重领导,团结同志,随时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
3、认真考察,虚心学习。
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局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基层站所,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广德林业产业化情况,开发区建设,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县市、安吉,长兴,溧阳,宜兴,泾县,宁国等地考察。既对广德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周边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毗邻的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广德经济成功发展模式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了解了发展的真经。
4、深入思考,解放思想。
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广德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广德和砀山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砀山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广德,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