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17 12:0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
一、酚
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实验1) 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讨论。
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实验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3) 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 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创设情境】我们去医院,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是医院用于环境消毒的来苏尔水的气味。来苏尔水是一种酚类物质的稀溶液。酚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少量时起到了消毒作用。但量多了就成了一种污染。被列为须重点控制的水污染物之一。环境工作者常常要对水体进行酚类的检测。这当然就要利用到酚类的性质了。关于酚的应用我们下节课再来细讲。
【课堂小测】
1.P761.
2.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B、③⑥ C、④⑤ D、④⑥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去探究推导结论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全面性;通过比较苯酚和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的不同,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苯酚的性质,回忆复习了苯、醇这两类物质性质。
[案例评析]
1.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确立的三维目标,力求做到: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 严守《教学大纲》、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备大纲、备教材 )。以夯实“双基”知识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优化整合,和谐统一。适当放缓进度,以高中知识点为切入口,强化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有利于有意义学习。
3.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学生的差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处于慌乱之中,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虽然让学生讨论,仍然有部分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还没有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变成主动的学习。(2)本节课以学生实验为主,时间安排应紧凑,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实验浪费太多时间,知识点传授太少;再者让学生实验前应作好充分的指导工作,比如:苯酚量取的多少,滴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苯酚的取用方法等,以便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今后的随堂实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篇2
【关键词】高三化学教学 实验类微课 案例设计 应用
化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物质从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在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由于高三的特殊性,无法很好的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但又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需要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和记忆。如何做好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传统的高三化学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点、疑点、难点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等教学难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比较低。近年来,随着“微课”等一系列全新教学方法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明,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各类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满足新课程标准和实践要求,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呈现方式,完整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精彩教学视频。即微课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以微视频的形式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和辅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辅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同时还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之间的相关联加以呈现,建立一个个小的、彼此联系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应用更加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微课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而来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四类特点:
1.短少的教学时间
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顺应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一般都只有五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最长也不超过十分钟。
2.精炼的教学内容
微课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知识点或教W环节开展教学工作,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相比于内容复杂、繁多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教学内容更为精炼、简要、突出。
3.适宜的教学容量
一般来说,一个微课教学视频通常为大小为十几兆到几十兆的小视频,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或下载相应微课教学视频,查看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4.情境化的教学资源
微课的教学主题只有一个,教学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但比较完整,教学内容简要。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分解为多个单元,并整合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件所用相关素材、用于测试与练习的相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及知名教师的评价等辅教学资源,使每个单元的主体明确、内容简要,建立一个单元化、结构化、主题化的系统的教学资源单元。使教学资源质量更高,使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师可以从优质的教学案例中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三、实验类微课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
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案例设计时,应根据以下要求进行案例设计,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1.巧选题,题小而精
俗话说一个辉煌的开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证。微课主题的选择是微课案例设计的关键,微课主题应选择范围尽量小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学生易出错的知识点,做到选题的小而精。
2.智选材,字简而明
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不能用大篇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内容进行叙述,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表达教学内容,应在进行微课案例设计时应做好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较多的文字说明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很好的注意到教学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应用简要明了的文字叙述微课内容。
3.活设计,设计巧妙
篇3
关键词:化学案例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42-01
新课程改革,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里程碑。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中新颖的化学教学手段方法,不但可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两者的距离和丰富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认识,而且可以调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案例教学在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充满了复杂性,从而也决定了教师角色在其中的多样性。
一、案例教学中案例设计者的定位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除了应当具备渊博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外,还要善于准备合适的案例。一方面要当好采写员。对案例的重要性人们认识都很清楚,对教师扮演好案例采写员这个角色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这里不再赘述。另一方面要当好调研员。在案例准备上,教师往往把精力聚焦在案例自身的研究上,如强调案例的动态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等方面,这还不足以全面反映准备环节的工作。教师在编写案例前可以采取课题调研、备课组座谈了解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紧密联系教学纲要合理确定案例的难度系数,做到既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滞后学生的已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激发灵感、激发思维、探索原理,掌握方法。
二、案例教学中预习辅导者的定位
舞台上“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适用。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是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有形载体,显性现象和隐性信息的交织叠加。学习案例是在接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原理和规则的运用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这个过程耗时耗力,只靠课堂的事件很难让学生把案例理解深、分析透。因此课前预习对搞好案例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跟着案例情节走、就问题回答问题的现象在预习过程中时常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从案例研究的重点、分析方法的选择、原理规则的运用、理论与现实的关联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辅导,帮助学生理思路、找方法,掌握原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中主动参与者的定位
在化学课堂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自己的身份拘泥于普通的学生,混同于“一般群众”,发挥作用停留在与学生全面平等的对话交流上,有的教师甚至有意作些低水平的发言。这些作秀式的教学,弱化了教师的引领带动的功能,曲解了平等参与的真正内涵。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的角色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当嬗变为共同学习体的带头人、原理疑惑的破解人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人,与学生构建互教、互学、互助、互动的师生关系。一是做共同学习体的带头人。二是做原理疑惑的破解人。三是做创新思维的启发人。
四、案例教学中氛围调节者
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在课堂案例教学氛围上主要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低、分析讨论浅、容易脱离主题的不足。对此,教师在课堂进行中要及时加以调控。一方面要当好热情调动者。这个问题教师界探讨得也比较多,大多围绕催化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来展开研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求新动力方面对教学帮助很大。另一方面要当好把关定向者。课堂有时会出现发言脱离主题、争吵、发表钻牛角尖言论等失序状态,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防止因消极性地讨论引发负面影响。在引导的过程要理性巧妙地进行,对学生涉及的尖锐问题要冷静解答不可避而不谈,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不用过激的语言批评学生,防止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导致冷场。需要注意的是把关定向的目的是促使课堂秩序的正常回归,不是对案例结果或问题答案的一种诱导。
篇4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19-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导学案教学备受教师推崇。导学案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要想导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讲方法、讲策略,这样才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研究发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①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新的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生能够用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教师设计导学案教学模式时,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及知识结构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②建构主义理论。课本知识只是社会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必须以经验为背景,这样才能合理地接受、分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方法不太实用,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才能使知识的构建更加有意义,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的;③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发展的前端应该由教师引导,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用有意义的情境及对话来代替大量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吸收和理解知识。
二、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代替了教师“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能够自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养成乐意学习的习惯。
运用导学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大致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也就增多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省去了消化、吸收的大量时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学困生而言,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当然,导学案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有所降低,相反,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大为增加。通过这种训练,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把教材内容讲解得准确、全面、生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倍努力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导学案教学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体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把教师教和学生学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具体应用
导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形成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学案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比如,讲解“性质活泼的氧气”时,构建导学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自主拓展――自主评价”的教学导学案,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上课伊始,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氧气的例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取氧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步骤,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
篇5
【关键词】个别化教学;教学案例;高中英语
一、个别化教学的提出
两年前,我校开展了个别化教学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以学案导学为突破口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宗旨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优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个别化教学实施以来,我通过反复实践,及时反馈、对比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些操作比较简便、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现在,我就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1 Unit 2 Lesson 3 Sport Stars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学案来说明个别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二、个别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定下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掌握以下重点词汇: brilliant, skilful, awful, useless, amazing, keen, unusual, fortunately, compete, champion, violence, athlete, event.
2)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段落大意,并能了解掌握有关大小威廉姆斯运动生涯的相关信息。
3)能够运用新词汇谈论体育名人。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不同的层次进行施教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在同一时间、同一进度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讲授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课堂活动指向集中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程度的设问、激疑释疑,培养学生思维与解题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案的前两个任务设计如下:
Task ⅠTranslation.
卓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巧的,熟练的_______________
糟糕的,极度的_______________
差劲的,无用的_______________
不平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冠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Ⅱ Choose the following word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mazing fortunately keen compete champion
1.Bailey_______against athletes half his age and won at last.
2.Max's success as a number is really ___________.
3.I broke my arm playing basketball but __________ it's fine now.
平时教学,在上新课之前,我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教授学生新单词,包括怎么读,怎么记忆,并且还会讲解有关构词法的内容。设计任务一和任务二是对学生进行又一次的语言输入过程,采用词汇复习导入的形式。
Task Ⅲ Read and the heading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1 a)Brief introduction
Paragraph 2 b)Family background
Paragraph 3 c)Training and study
Paragraph 4 d) Success and achie
-vements
任务三属于快速阅读,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答案,在平常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让学生关注每个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整体领略,宏观阅读,学会跳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尽量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理解主题,提醒学生抓住核心词、主题句,不要过分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要学会对生词的推断等。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到本学期为止,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阅读策略进行阅读。这些策略在这一课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应用,学生的阅读效果也相当不错,学生通过阅读初步理解了课文各段的内容,并验证预测,为完成后面的阅读任务作了铺垫。
Task Ⅳ Work in pai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y are the sisters unusual?
2.What kind of background are they from?
Task Ⅵ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任务四和任务五属于精读,通过精读,获取课文的细节信息,为更深一步理解课好准备。这两个环节对于基础生来说,可能会有难度,但可以以pair work的形式完成,这样就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TaskⅤ Tell the 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isters to each other.
最后一个环节是阅读能力的升华部分,是语言输出的过程,学困生一般较难达到,但优生可以达到,中等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操作也是可以达到的。
3.达标测评
个别化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标测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自己适时的安排一些测评,针对每个小模块,自己重新编排一些考卷,跟学案一样,根据课堂的不同目标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出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可做,都能从练习中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测验时试卷设计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如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检测题:
Ⅰ.根据下列句子及所给单词的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写出各单词的正确形式。(必做题)
1.There are many a_____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take part in the tennis tournament.
2.The reporters are discussing the big e_____ which have happened recently.
3.We hope Liu Xiang will be the 110m hurdles c_____ again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Ⅱ Review the text. (必做题)
The Williams sisters were born in a poor and dangerous area of California. It was full of _______________. Finally, in 1991, the sisters' family moved to ________. When they were young children, their father started to train them hard to _____ each other. Their mother taught them at home so that they ______ while developing their __________. Today, both sisters are ___________ at college. They have already expressed ___________ in working in it after their tennis careers come to an end. The sisters' road to success has been _________. They have won in many big________. Has tennis ever _________ between the two sisters? Fortunately,no.
Ⅲ Writing(选做题)
Voice your opinion
Key words:
这种设计方法可使优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给中等生和学困生上进的机会,激发其求知欲。
三、个别化教学的意义
篇6
1 案例初探,导入新课
教师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与氨代谢相关的临床案例,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相关案例。如:患者,女性,47岁,农民,因反复发作性昏迷半年,于某年12月7日急诊入院。患者于某年6月12日凌晨5时出现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给予输液,4小时后清醒。清醒后患者未诉不适,照常劳动与生活。8月和10月也发生过类似现象,经休息约6小时后转轻。12月7日进城,次日晨4时又发生昏迷,观察7小时后未清醒送入医院。门诊作头颅CT检查无异常,以“昏迷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中毒昏迷,稍偏瘦,皮肤偏黑,腹稍凹陷,肝未触及,无瘫痪征,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阴性。脑电监测无异常。立即使用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及输液,3小时后清醒。醒后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等检查均正常。追问病史,患者每次发病前均有进食高蛋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视,本次发病前在亲戚家中进食鸡蛋2个,烤鸭约300克以及少量猪肉等。肝功能检查示血氨150μmol/L(参考范围20~60μmol/L),血清清蛋白38.3g/L(参考范围35~55g/L),球蛋白27.4g/L(参考范围20~30g/L),总胆红素15.2μmol/L (参考范围2~18 umol/L),ALT135U/L(参考范围0~50U/L)。B超检查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12月10日又进食烤鸡约400克,当晚再次昏迷。半年后复诊时又诉发作1次。通过临床案例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氨的代谢》,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集体讨论,分析案例
在展示案例后,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关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并且将讨论意见进行汇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以下线索,每次发病前都有食用高蛋白质食品史;肝脏有部分病变,肝功能不良;昏迷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脑组织损伤导致;体内血氨浓度过高。分析这些线索后得到的结论是肝功能不良患者食用高蛋白膳食后易引起昏迷。教??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提高解读案例的能力。
3 诱思探究,学习新知
根据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设计3个问题并进行分析,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①问题1,为什么该患者每次食用高蛋白膳食就会发病,引出知识点1,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②问题2,为什么肝功能不良的患者不能食用高蛋白膳食,引出知识点2,体内血氨的主要去路――肝脏中生成尿素。③问题3,为什么高血氨会引起昏迷,引出知识点3,氨中毒的生化机制。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知识。
4 案例再析,学以致用
篇7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概念 学习环 教学研究 概念教学 电解质1 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国外的研究报告表明用学习环(Learning Cycle)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变革教学观念,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此将学习环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值得尝试。
学习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学课程改善研究(Science CurriculumImprovement Study,简称SCIS)中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概念教学。劳森等人认为,“学习环是一种与人们自发建构知识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索(Exploration)、术语引入(TermIntroduc.tion)和概念应用(Concept Application)3个阶段。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对学习结果要求的不同,可以将学习环分为描述型学习环(De—scriptive learning cycle)、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Empirical-Abduetive learning cycle)和假设一演绎型学习环(Hypothetical-Deductive learning cy—de)等类型。
学习环在美国得到了推广应用,截止2006年有超过235000个教学计划是用5E学习环发展和实施的,有超过73000个课程材料的案例是用5E学习环发展的,至少在德克萨斯州、康乃迪克州和马里兰州等学习环得到强有力的支持。首个明确运用学习环开发科学课程的项目《美国科学课程改善研究》涉及的学科从小学自然课到中学乃至大学理科,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课堂上均有尝试。除此之外,还有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The 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简称BSCS)。学习环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尝试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台湾的林晓雯与4位自然科教师进行了为期1年的合作行动研究,在小学5年级自然科教学中试行学习环,随后出版的专著嘲介绍了学习环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优秀案例。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尝试着将学习环运用于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其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以及学习环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3 研究方法3.1 研究工具
开发的研究工具有学习环教学设计、化学概念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和单元学业成就测验。学习环教学设计的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专题1的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共8个课时。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习得化学概念的方法、保持化学概念的方法和应用化学概念的方法,共13个题目。单元学业成就测验试卷由研究者依据每一个教学课时的目标,自行编制,共32个题目。从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4个层次,对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摩尔体积、分散系、胶体、丁达尔现象、电离、电离方程式、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共13个化学概念进行了测查。3.2 研究情境
合作教师A老师是一名有十多年教龄的中学一级教师。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在某中学任高中化学教师,后取得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A老师硕士学位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学习环的理论基础相近,比较容易认同学习环模式。
在研究进行期间,A老师在苏州一所三星级高中(B中学)教1个高一班的化学课,该班有36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7人。
研究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坐在教室后面,进行观察记录。在课堂上,研究者不干预合作教师的教学,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只是对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观察和记录。3.3 教学进度
2010年9月份和10月份,研究者进入苏州B中学的课堂,听了A老师在高一(3)班讲的13节化学课,其中有8节新课,5节复习及习题课,最后一次是用单元学业水平试卷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4 教学案例
在学习环教学的8个课时中,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分散系这4个课时用的是描述型学习环,选择物质的聚集状态作为案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这3个课时用的是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选择气体摩尔体积作为案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一课时用的是假设一演绎型学习环。
(1)“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案例
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从物质的状态上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描述物质不同的聚集状态,重点在于回答“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什么,因此采用描述型学习环进行课堂教学。在探索阶段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冰、水、水蒸气的微观结构草图。然后针对学生对冰、水、水蒸气微观结构的描述,介绍物质的聚集状态,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聚集状态及影响其体积大小的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案例
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描述出来,还要有一个解释,这就需要采用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进行教学。在经验一诱导型学习环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利用学生已有的先前知识,回答“为什么”。探索阶段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物质聚集状态的知识和通过计算发现的规律,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学生尝试给出解释的基础上,引人术语“气体摩尔体积”,诱导学生替代错误假设。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高三 微课 案列设计 实际应用
对于目前高三化学教学中,学生们的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化学课的课时也所剩无几,导致学生们不能更加系统的对化学进行复习。除此之外,化学实验课程的大量减少、教材知识陈旧以及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等原因,导致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的让学生们自主的学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也不能完全的接收与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利用小专题类微课,将高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讲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高三化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高三化学小专题类微课的案例设计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合理的设计微课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小专题类微课的案例设计大概分为以下几步:
1.课前预习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高中化学知识在都已经学习过了,正处在全面的复习阶段,所以微课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化学的相关知识,所以在学习微课之前,学生应该对其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布置相应专题的题目,让学生对这一类的题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可以独立的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带着问题,在微课中寻找答案,使微课可以充分的起到它的作用。
2.自主学习小专题微课
对于化学微课学习来说,我们会将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分解,将它分解成不同的小专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分解等等,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疏漏以及自身的不足,由学生自主的选择微课进行学习,解决自身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障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出一些相关专题的高考题,让学生可以对该专题类的化学题更加的熟悉。
3.交流探讨心得
在进行化学小专题微课学习过后,可以让学生们自主的谈论交流,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对微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专题,对小专题化学微课的好坏,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价,这样一来,可以让高三的学生。在旧的知识上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同时,更加牢固的掌握学习过的知识。
4.引导学生复习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怎样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更加熟练的应用在做题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完小专题化学微课后,老师应该从不同的专题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对该专题类的化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这样一来,可以是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对化学知识的运用也更加的熟练,最终在高考化学考试中,拿到一个好的分数。
二、微课在高三化学中的应用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样一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g,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化学水平以及在化学上存在的不足,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由于微课的学习,是完全自主性的,是有学生自己来进行查缺补漏的,所以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大量的节约课堂时间
微课是以视频和声音的形式呈现的,并且,它之所以称之为微课是由于它的每一门微课都有固定的时间约束,所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更加的节约时间。除此之外,学生都处在对网络感兴趣的阶段,微课具有比书本教材对学生更大的吸引力。针对这一点,许多小专题类化学微课在视频设计中,还会加入一些有趣的动画。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减少教学风险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化学来讲,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多数化学物品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的,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的教学事故数不胜数,但是,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较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过程制作成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学习观看,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加生动的呈现给学生,学生们能有身临其境地感觉。
结束语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而这样的学习就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严重的下降,学习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而微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小专题类化学微课教学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小专题化学微课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就属于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晔. 从近三年江苏高考化学实验题谈高中化学实验的考查方式[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Z1).
篇9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苏教版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在苏教版化学1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
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实验主要设置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其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有:萃取、分液、蒸馏,电解饱和食盐水,氯气的性质,溴和碘的提取,钠、镁的性质,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性质,氨、硝酸的性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有:胶体的性质、几种离子的检验方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氯水的性质、碳酸钠的性质、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验方案设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两性、铝的性质、Fe2+和Fe3+的转化、FeCl3溶液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
从实验内容和形式分析,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实验的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现三维目标,突出过程体验。实验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在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推断等方面,突出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取知识、感悟方法。(2)增加了实验的探究性。努力发挥探究性实验及其教学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3)强化了实验的应用性。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化学实验,从中提高能力。
二、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关键是我们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要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
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原动力,也是学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是充满疑惑和不解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并设计实验的课堂气氛,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教学案例】专题2中金属钠的性质,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用镊子、滤纸、小刀等用具取用金属钠,观察钠的颜色变化;把金属钠投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并让学生思考相应的问题:金属钠可以用刀轻易地切开,说明它有什么物理性质?金属钠被切开后表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金属钠投入烧杯后有什么现象?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又说明了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不停地思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真实情景,能有效地改变学生静坐听讲,一味枯燥地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局面,增强探究化学实验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观察与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思考和解释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案例】专题4中氨的喷泉实验,在演示氨的喷泉实验时,让学生思考: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可推测氨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很容易回答,形成喷泉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喷泉呈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但这只是表象,深究可发现学生并未产生真正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未产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已对氨的性质有所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也有了现成的答案。紧接着提出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喷泉实验中最终水并未充满烧瓶,何以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红色何以证明是因为有一水合氨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中产生了较多的OH-,是氨溶于水后,和水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能电离出OH-的物质。
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方面得到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开展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苏教版化学1通过文字叙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并设置了表格便于记录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促使学生边思考边实验,改变动手不动脑的不良习惯。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专题3中Fe2+与Fe3+的转化实验,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铁粉、0.1 mol・L-1 FeCl3溶液、0.1 mol・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等试剂,提出有关Fe2+与Fe3+相互转化条件的假设,设计Fe2+与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所给试剂,自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不仅掌握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一、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结构和基本程序
该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1.问题
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2.假设
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
3.验证
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4.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做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
二、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2.1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和食物的酸碱性,以及合理选择饮食的重要性。
2.知道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作用,树立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
3.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4.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略)
三、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提出学习的课题:你喜欢吃什么?
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尤其在高二・八班上课的时候,恰好是上午第四课,马上就到吃午餐的时间了,许多学生甚至说到午餐他喜欢吃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喜欢吃,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
(2)探索解疑,认识主题。
我国有几大菜系,他们有各自的特征,讲到这有学生想到满汉全席,也有联想到他们吃过的菜系。有学生就说川菜辣,他去吃过。这样就使空洞的讲解变的很具体。讲述食物的酸碱性时,我利用教学参考书上备课资料中的一个表格,表中专门列出一些食物的酸碱性。我于是就给学生用大屏幕展示出来。我说,请同学自我检测一下,你喜欢的食物是偏酸性多还是碱性多呢?结果他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看到他们渴求的眼神,我感觉很欣慰。后来很多学生和我说,他们回家告诉父母食物有酸碱性,他们的父母还委托我要各种食物酸碱性的表格,我打印了很多份,送给他们,还给我们学校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发了几份,他们都觉得很有实际意义。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开始树立健康的新观念。
(3)整理归纳,订正完善。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课堂讨论,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一份食谱。我给学生看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鼓励他们改进自己的食谱。最终每位同学都上交一份自己精心制定的食谱。我说我们将每位同学制定的食谱订在一起,做成小册子吧,名字就叫《我喜欢吃什么》。马上就有个学生站出来,他说老师不应该叫我喜欢吃什么,因为有的食物你喜欢但不一定健康,我觉得应该叫《我应该吃什么》。我太高兴了,我带头给他鼓掌,掌声过后我说刚才鼓掌的都同意叫这个名字了啊,同学们都笑了,笑声中我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快乐。
2.2学生主动 探索发现
【教学案例】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发现问题】学生在用铝片分别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时,结果发现铝片跟稀盐酸的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跟稀硫酸却几乎不反应。
【小组讨论】①是试剂不纯②是Cl-或SO42-影响。小组成员用分析纯浓盐酸和浓硫酸配制了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加入20mm×10mm×0.1mm,纯度≥99.5%的铝片验证是否确实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结果见下表:
无论是用1.5mol/L硫酸还是3mol/L硫酸均无明显反应现象。其结论还是和教材的叙述不符合。
【提出假说】①Cl-能促进金属铝跟H+的反应②SO42-对H+跟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等。方案和数据收集见下表:
【小组结论】铝与酸的反应中,Cl-能促进金属铝跟H+的反应而SO42-对H+跟金属铝反应起阻碍作用。
【成果评价】由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并接受质疑,老师、其他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参加的学生相互之间不断交流,大胆实验,主动查阅资料,体验科学发现的特有乐趣并从发现学习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与生活教师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