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特警范文
时间:2023-03-23 01: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星际特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水稻;龙粳24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029-01
1 特征特性
龙粳24号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常规杂交育种选育而成,于2008年审定推广[1]。该品种具有11片叶,株高约90 cm,穗长约18 cm,每穗粒数约90粒,千粒重约26.0 g,需有效积温2 250~2 300 ℃。粒形椭圆,颖尖秆黄色,无芒。株型收敛,剑叶开张角度小,穗位整齐,分蘖力强,幼苗生长势强,活秆成熟,抗倒性强。品质分析结果(3年幅度):出糙率80.0%~82.2%,整精米率61.6%~64.8%,垩白粒米率1.5%~2.0%,垩白度0.1%~0.2%,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0%~18.4%,胶稠度71.5~83.0 mm,食味评价76~80分。粒长4.8 mm,粒宽3.0 mm,长宽比1.6,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国家优质米标准。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插秧栽培[2]。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首先进行晒种,在盐水选种前5~7 d进行,一般晒种2~3 d;然后,进行风筛选种。盐水选种比重为1.13,即50 kg水加大粒盐12.0~12.5 kg,充分溶解。为保证盐水比重1.13,要经常检查、更换盐水。盐水选后的种子用清水洗2遍,要彻底洗净种子表面的盐分。种子消毒和浸种同时进行,将选好的种子用25%施保克或25%施百克或10%浸种灵10 mL对水50 kg浸稻种40 kg,水面高出种子10 cm,水温保持11~12 ℃,浸种时间7~8 d。将浸好的种子进行适温催芽,以30~32 ℃的高温使种子破胸,待其露白后温度调至25 ℃,催至芽长1 mm时即可,催好后晾芽,等待播种。
2.2 培育优质壮苗
配制营养土,将过筛的床土3份与腐熟有机肥1份混拌均匀,然后用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在播种前3~5 d进行摆盘,要求秧盘摆放的横平竖直,盘内装土2 cm,盘土厚薄一致。摆盘后浇水时要在秧盘上铺1层编织袋,严防浇水后盘内床土厚薄不一致,水分渗干后等待播种。北安市一般当气温稳定通过5 ℃(4月15—20日)时开始播种,播量为芽籽不超过600 g/m2(机插)。播种到出苗前封闭管理,温度控制在30~32 ℃。出苗后坚持棚温控制在25~30 ℃,2叶后温度控制在20~25 ℃,3.5~4.5叶时温度控制在20 ℃,坚持通风炼苗,移栽前要控水蹲苗壮根,插秧前3 d撤下棚膜昼夜通风。水分管理做到三看浇水,如土面发白、根系发育良好,早晚新叶尖不吐水或午间新叶卷曲,则在8:00左右浇水,一次浇透。稻苗3叶以后,若出现缺肥及时追肥。
2.3 整地移栽
秋翻整地,耕整深度控制在15~18 cm,采取旋耕方式,结合翻旋同时进行。春翻整地,宜顶冻早翻耕,耕整深度控制在15~18 cm。5月中旬放水泡田,合理使用桃花水,以实现节约用水。耙地时应采取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的方式,旱整地要旱耙、旱平,在泡田的同时打好池埂;水整地要整平耙细,在插前3~5 d进行为宜,要达到池内“高低不过寸、肥水不排出”的要求[3]。插秧宜早,以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 ℃时为宜。一般北安市以5月18—25日栽插为宜。移栽密度要考虑品种特性、土壤的营养状况等因素,一般机插以30 cm×13 cm为主,每穴3~5根基本苗。
2.4 肥水管理
做到底肥足、蘖肥早、穗粒肥巧,适当减少总氮肥量,增加磷、钾肥,施肥的重心适当后移。施农家肥15 t/hm2、尿素200 kg/hm2、二铵100 kg/hm2、硫酸钾120 kg/hm2。具体施肥方法:结合耙地均匀施足底肥,有机肥和施氮肥总量的50%、钾肥总量的50%和磷肥全部作底肥。水稻移栽后5~7d追施氮肥总量的15%,水稻7叶时根据水稻叶片的颜色追施氮肥总量的15%和钾肥的50%,水稻9.5叶时追施剩余的20%氮肥。每次施肥前3 d先排水,施肥后自然灌水。插秧时采取花达水管理,至返青前灌插后,保持至苗高2/3的水层,以利于扶苗护苗。有效分蘖期灌浅水,水层以3 cm为宜,以促进增温促蘖。孕穗至抽穗前,灌4~6 cm活水;抽穗前15~18 d,即减数分裂期,如遇17 ℃以下低温天气,要灌深水护胎,水层宜控制在15~20 cm。抽穗后以间歇灌溉为主,水层深度控制在5~7 cm,待自然落干后再进行灌水。乳熟期、腊熟期灌溉方式分别为间歇灌溉、干湿交替灌溉;黄熟末期开始排水,洼地排水时间宜适当提早,正常田块和漏水田排水时间宜适当推迟[3]。
2.5 病虫草害防治
水稻穗颈瘟防治上,在水稻孕穗破口期和齐穗期选择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900~1 050 g/hm2,或施保克600~900 mL/hm2对水100倍,或40%稻瘟灵乳油855~1 080 mL/hm2对水900~1 125 kg各喷1次。稻曲病防治上,针对发生地块,在7月20—25日选用DT杀菌剂1.875 kg/hm2对水600 kg喷雾,重点对池埂边进行喷雾。潜叶蝇防治上,在大田虫卵孵化至幼虫始发期,选用艾美乐450~525 g/hm2,或10%大功臣粉剂450~600 g/hm2对水1 000倍喷雾。二化螟防治上,可在7月7—10日选用虫杀手或杀虫双甩滴剂进行喷雾,在7月20日前用瑞劲特或快克对水进行喷雾。化学除草,在插秧后5~7 d,选用阿罗津、去草胺、禾友1号、苯噻草胺复配剂等施药,漏水田除草药剂宜选用去草胺+金秋。施药时水层控制在3~5 cm,保持5~7 d。6月下旬,进行人工除草,将池埂水渠边杂草割除干净[4]。
2.6 收获及脱谷
水稻完熟期(枯熟期)为最佳收获期,收获损失率控制在2%~3%。收获后进行脱谷,脱谷机的转速以500~550 r/min为宜,要求脱谷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糙米率控制在0.1%以内,破碎率控制在0.5%以内,清洁率要达到97%以上。
3 参考文献
[1] 王继馨.早熟水稻品种龙粳24号选育技术报告[J].北方水稻,2011,41(6):60-61.
[2] 王继馨.早熟水稻新品种龙粳24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稻米,2009(6):64.
篇2
关键词:温州商人 商业特性 温州模式
温州商人特点相关研究综述
温州商人作为温州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在总结温州模式的同时,对温州商人的特点也开始了研究,进行回顾。
随着“温州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影响的迅速扩大和有关“温州模式”研究的深化,许多学者开始进一步认识到,温州经济的崛起,除了经济学分析所揭示的种种因素之外,事实上还与温州人具有区域特征的人文精神有着很大的关联。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仁寿等学者就己经论述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在“温州模式”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指出,温州世世代代相传的工商业传统,使温州人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独特优势。同时,温州还有提倡“功利”、“重商”的区域文化传统。深深地受“瓯越文化”熏陶的温州人,“重义轻利”、“崇本抑末”等因袭包袱较轻,形成了较强的讲究功利、经济进取、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务实进取、敢于竞争的思想观念,注重发展工商业,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的精神。这种文化传统,与发展商品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精神相吻合,成为推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张仁寿,1990)。
上述这些观念就是企业家精神所在,有人称为之温州人精神(史晋川,2002),即温州商人精神。周晓虹(1996)、项飙(1998)、王春光(1999)等专门研究了流动在外的温州人群体,尤其是北京的“浙江村”现象;王春光(1999)还研究了巴黎的温州人在当地社会的融入方式,李明欢(1999)则专门研究了温州人在欧洲的移民情况。王晓毅(1996)则通过对温州苍南钱库镇项东村的调查,比较研究了广东和温州两地乡村工业化发展对家族制度的影响。马津龙(1999)对家族制问题及其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康对(1997)、廖意如(1997)、洪振宁(1998)、蔡克骄(1999)、李庆朋(1999)、陈中权(1999)、朱长丰(2000)等则对传统区域文化对温州人文精神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应云进(2002)提出了温州商人已由原先的无奈闯荡天下转变为现在的乐于争闯天下的看法,并将它视为温州人精神的重要内涵加以阐述,对它的基本涵义、基本特征、精神动力和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从中揭示温州人争闯天下的内在机理。
程庆国(2003)认为,温州发展的源动力是温州人的文化力,是享誉海内外的“温州人精神”。他从研究古代“永嘉学派”出发,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温州人精神”的渊源,他认为永嘉学派与温州经济(温州路子)具有文脉的延续和经济人文的互动因果关系,其关系在地域上、时序上和形态上均有体现,“温州人精神”的源头当属“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
方立明等(2006)认为温州精神既有丰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追求,是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性与温州人的个性的有机结合,最后总结温州精神基本内涵是勇于自主、敢为人先、善于亲和、精于创业,具有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整合功能、推动功能。
张喜梅等(2006)以商业文化为视角对温州人的商业精神做了分析,总结为勇于闯荡敢冒风险的开拓精神;务实功利,注重实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自主精神。
方立明等(2006)对温州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了比较详尽的归纳。“温州精神是温州的灵魂”,温州精神是由温州人集聚性群体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长期积淀而成,是支配温州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温州历史的深厚沉淀和温州现实的集中表现;进而推导出温州人既温州商人精神的十六个字基本内涵:勇于自主,敢为人先,善于亲和,精于创业;总结了温州精神既温州商人精神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一是体现出勇于自主(“恋家不守土”、“敢冒知进退”、“低头赚钱、抬头向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既可以睡地板,也可以当老板,更敢与外国人叫板”等)。
二是体现出敢为人先,温州人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发展家庭工业、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市场,率先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这些都体现出温州人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精神。
三是体现出善于亲和,温州人之间既彼此竞争、单打独斗,又较为团结互助、双赢共享;温州人讲义气、重感情、会关系,血缘、婚缘、地缘、业缘,以亲生亲,以情联情,亲和乐助、抱成一团,协作联络,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行业,做响地方。
四是体现出精于创业,深受“永嘉学派”事功观、功利观影响和熏陶的温州人一直唯实、崇实、务实;温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远离大城市,长期以来国家投资甚少,这一生存条件的艰难性造就和孕育了温州人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精于计算的精神;“温州精神”既是“温州模式”的产物,也是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发挥了经济社会功能:温州精神具有凝聚功能、温州精神具有塑造功能、温州精神具有整合功能、温州精神具有推动功能。
张苗荧(2007)认为温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结合,而且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的一种文化。
温州商人的经商特性
商业的个性、商人的个性,或者某个地域的商业个性、商人个性,本文不妨统称之为“商性”,即经商特性。研究“商性”,有利于洞察人性,从而驾驭商业,而对人性的洞察,又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商性”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经商。
(一)卓越的战略能力
王孝通(1936)在《中国商业史》中曾说“浙人性机警,有胆识,具敏活之手腕,特别之眼光,其经营商业也,不墨守成规,而能临机应变”。的确,浙商特别是温商的文化素质虽然不高,但他们具有机智敏锐的战略眼光,能把握市场规则,这是浙商也是温商总是能够走在别人前面的重要原因。
温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超前的眼光,对潜在市场的发掘,能抓住不为常人所察觉的市场机遇,卓越的战略能力也成为温州人有别于其他人的一个特点。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多地少,且本地资源匮乏,因此只能走发展小商品的生产之路。生产这些小商品,耗能省,用料少,花工大,科技含量低,资金要求不高。温州在历史上就以手工业、商业出名。东晋南朝,温州在水稻种植、水利兴修和养蚕技术已负盛名,更有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缥瓷。南宋是温州历史上的飞跃期,造船、制纸、酿酒、编织以及瓷器、漆器的制造,都有长足发展。温州人能扬长避短,利用民间能工巧匠、生产经营各类日用工业品。现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温州人经营的产品大部分以服装、鞋帽、灯具、低压电器、钮扣、打火机、汽摩配、餐饮为主,这些商品投入少,适合家庭小规模生产经营,就地消化劳动力,符合温州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娴熟的市场营销手段
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城,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温州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温州人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鹜远,从不好大喜功。温州人赚钱,从零做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温商不但能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而且能够迅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方向。温商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举凡服装、皮衣、皮件、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等,一个温州老板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以涉足数个不同的领域。现在的温州老板没有不敢投资的行业,只要能带来利益,没有不敢去投资的地方。
同行集聚是温州人经营的一大特色。不仅农村形成了大量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专业市场,而且在市区形成了一条条专业街,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个温州商场和一条条温州街。同时商店聚集在一起所产生辐射力、吸引力更大,便于顾客购物时,能货比三家。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在同行业集聚的同时,又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品种间实行细分化。同行业的具体商店经营范围各有侧重,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服装街可分为男装、女装、童装、中老年装、西装、衬衫等店铺,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三)独特的融资方式
温州老板做生意很少从银行贷款,他们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一是朋友互助,温州老板老乡观念很强,极富互助精神。二是赊货变现。温州有一绝:卖人参。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东北,反而在温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等级人参,东北供货价是2000元/公斤,而在温州却只卖1900元/公斤,这样一来,由于价格关系,东北没有形成参茸市场。东北生意人做参茸生意,一般第一次订货,开口10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关系熟后,先付30%的定金,卖掉货后再交钱,关系再熟识一些后,往往不用交定金,来年再付。温州生意人与东北生意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在他们眼中人参不是货而是现金。他们的一般做法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甚至低于进货价,变现后的一年可以做五六回其它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赚了不少钱,盈亏相抵,利润颇丰,这样温州老板有了一个货源不断的民间银行。用这种巧妙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入到最赚钱的地点,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人到最赚钱的地方,温州生意人盘活商业资源的手法是值得称赞的。
(四)积极的务实精神
温州人以其言其行展现了温州的精华:各尽所能适者生存及个体本位。但尚未切中要害,有人认为温州的实质在于“实用,或者叫功利”。温州人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就自己建设,没有资源就搞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生意;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半手工工厂等。总之,要干事业就要改变现状,要挣钱就得面对现实,干实的,甚至,温州人不爱炒股。对此,上海人很是不明白,《解放日报》曾把“温州股票不热”当新闻: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甘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尤其是那些“大款”,投入资金“炒股”的更少。这问题到温州人这里解释极为简单:不熟不做、不实不干。
(五)灵活的生产组织
生产专业化、集群化。在小商品生产领域,温州人则普遍采用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形式。一般厂家很少从事生产某个产品全过程,而只是生产全流程中某道工序或工艺环节。这样“小而专”的生产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加快产品花样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以此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网络制(虚拟组织)组织结构的广泛应用。温州商人头脑灵活,敢于实践,网络制(虚拟组织)组织结构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明证。网络结构,也称“虚拟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种新的组织设计形式。这是一种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它使管理者对于迅速变化的新技术、时尚,或者低成本竞争,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网络组织比较适合于玩具和服装制造企业,它们需要很大的灵活性以便对时尚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网络组织也适合于那些制造活动需要低廉劳动力的公司,这些公司可以与劳动力成本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以最好地利用资源。温州商人在国内较早的利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一大批巧妙利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温州企业已经是蜚声国内外了,比如高邦、美特斯邦威、LIVEX等。
(二)娴熟的市场营销手段
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城,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温州人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温州人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鹜远,从不好大喜功。温州人赚钱,从零做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温商不但能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而且能够迅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方向。温商见到什么市场前景好,认准了立即调转枪口投资。举凡服装、皮衣、皮件、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等,一个温州老板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可以涉足数个不同的领域。现在的温州老板没有不敢投资的行业,只要能带来利益,没有不敢去投资的地方。
同行集聚是温州人经营的一大特色。不仅农村形成了大量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专业市场,而且在市区形成了一条条专业街,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个温州商场和一条条温州街。同时商店聚集在一起所产生辐射力、吸引力更大,便于顾客购物时,能货比三家。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在同行业集聚的同时,又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品种间实行细分化。同行业的具体商店经营范围各有侧重,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服装街可分为男装、女装、童装、中老年装、西装、衬衫等店铺,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三)独特的融资方式
温州老板做生意很少从银行贷款,他们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一是朋友互助,温州老板老乡观念很强,极富互助精神。二是赊货变现。温州有一绝:卖人参。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东北,反而在温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等级人参,东北供货价是2000元/公斤,而在温州却只卖1900元/公斤,这样一来,由于价格关系,东北没有形成参茸市场。东北生意人做参茸生意,一般第一次订货,开口10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关系熟后,先付30%的定金,卖掉货后再交钱,关系再熟识一些后,往往不用交定金,来年再付。温州生意人与东北生意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在他们眼中人参不是货而是现金。他们的一般做法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甚至低于进货价,变现后的一年可以做五六回其它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赚了不少钱,盈亏相抵,利润颇丰,这样温州老板有了一个货源不断的民间银行。用这种巧妙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入到最赚钱的地点,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人到最赚钱的地方,温州生意人盘活商业资源的手法是值得称赞的。
(四)积极的务实精神
温州人以其言其行展现了温州的精华:各尽所能适者生存及个体本位。但尚未切中要害,有人认为温州的实质在于“实用,或者叫功利”。温州人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就自己建设,没有资源就搞眼镜、打火机、纽扣等小生意;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半手工工厂等。总之,要干事业就要改变现状,要挣钱就得面对现实,干实的,甚至,温州人不爱炒股。对此,上海人很是不明白,《解放日报》曾把“温州股票不热”当新闻: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甘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尤其是那些“大款”,投入资金“炒股”的更少。这问题到温州人这里解释极为简单:不熟不做、不实不干。
(五)灵活的生产组织
篇3
一、及时施肥
小型盆景由于盆小,若不及时施肥,会造成树势早衰或枝条枯萎,因此在清明节前后,植株萌发前,可用浸盆法先施以经过腐熟的稀薄液肥一次。观叶盆景施以氨为主的肥液:观花、观果盆景多施磷、钾肥液:松柏类盆景,一年施一次基肥即可。夏季,由于温度、湿度的条件适宜,盆株易于发出新枝及嫩叶而生长极快,适当补充盆株的肥料,可保持小型盆景的枝叶生长。此外,施肥宜于晴天盆土偏干旱时进行,以使肥料不易流失。
二、科学浇水
小型盆景用水宜用雨水,如用自来水,最好贮放二三天,让水中的氯气挥发后再使用。小型盆景不应像大中型盆景那样直接浇水,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①浸水法。就是把整个盆景浸入到水中,让气泡冒出,完全浸透水后再拿出来:也可以用托盘浸水,盆景放在盛满水的托盘里可以保持一两天的水分供应,几个盆景放在一个大的托盘中,容易造成一个湿润的小气候环境,促进生长。②喷雾法。就是使用专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水和根部喷水。春秋季节,每天早晚浇水一次;梅雨时期,避免大雨淋冲,以防倒伏而影响生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干燥时,要防暑降温,增加喷、浇水次数。
三、合理光照
小型盆景植物一般比较偏荫,除了开花结果的品种以外,每天直射阳光的时间不能太长,夏季只要1个小时左右,其他季节2个小时足够;一般只要在散射光下就能养好。小型盆景植物不能长时间存放在书斋卧室之中,整天不见天目。通常应半月左右就要移至室外,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养护一周后再移入室内。也可把小型盆景植物白天放在室内赏玩,晚上放到室外,滋润雨露,促进生长。
四、修剪摘心
夏季,是小型盆景的生长期,植株生长快,萌发力强,往往会影响它形态的完美,因此,必需进行修剪和摘心工作。
1 对于萌发力特别强的植株,如六月雪、雀梅、榆树等,每年修剪5~6次,才能保持它们的优美姿态:罗汉松约于6月、10月各修剪一次;五针松在4月换新叶时,不但要剪去过密的嫩枝,还要进行摘心,摘去新芽的1/3;黑松、黄山松可在发新芽时,将全部主芽摘去,停留新长出的副芽:黄杨、金钱松发芽后,留1~2个节摘心,使它多发芽,再摘心。这样,可使其枝条多而矮,保持优美的形态。
2 对于观花、观果的品种,如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火棘等,应多留花枝,花枝一般留1~2个节;石榴是观花、观果的盆景,生长也十分旺盛,应多抹芽、剪枝:迎春、梅、桃等,应在花后将短枝与细枝剪去,使它再萌出茁壮的新枝。
3 对于落叶品种的小型盆景,应在落叶后,将下垂枝、徒长枝、重叠技、病虫枝等一并除去,使其层次分明,美观大方。对待松类的盆景,修剪不宜使用剪刀,否则会使愈合伤口引起锈斑色,应用手摘去。对丛林式盆景的修剪,应考虑群体的完整性,以利于观赏。
篇4
我国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
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3.9%,不仅低于第二产业(占比47.9%),也低于第一产业(占比28.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开始加快。1979-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快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增速不仅持续快于GDP,而且持续快于第二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2个百分点;2013年增长8.3%,高0.5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增长8.0%,高0.6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7.446.046.6,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
从发展空间看,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将增加对生产业的需求。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入了一个以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时期,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进入快速增长期。2013年,金融业增长1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1.4%,分别快于第三产业整体增速1.8和3.1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金融业增长9.7%,快于第三产业1.7个百分点。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生活业迅速发展。随着收入的逐步提高,居民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发展享受型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向追求文化、娱乐、健康等高层次消费的转变。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比1978年下降2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下降3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现金消费支出占总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2.7%和6.2%,比1990年分别上升3.9和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3%和9.3%,分别上升1.9和6.0个百分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生活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快递业务量59.1亿件,同比增长54.0%。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上升,家政、养老和病患陪护等服务行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三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增长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2010年以来,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持续较快增长,相应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13年达到7.6%,比2009年上升1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将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是城镇化持续推进将加速自给型服务的社会化。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和深化阶段,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相当部分家务服务将逐步由无酬劳动转变为有酬劳动,从自给型转向社会化。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对十省市进行的时间利用调查,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为2小时43分钟。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如果其中一半逐步转化为有酬劳动并取得社会平均收入,GDP将会增加10%左右。
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具有全新的
特点
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并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伴随着这种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经济运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趋于放缓。一般而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加上目前我国服务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业增速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工业增速回落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并超过工业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通常趋于放缓。2011-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7%,增速比1979-2010年期间回落2.8个百分点。在工业增速大幅回落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2011-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2%,增速比1979-2010年回落1.7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进一步回落至7.4%。
二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有所提高。与工业品不同,服务项目较少参与国际贸易,因而服务业发展较少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服务业主要是满足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增长通常较为稳定,因此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一般高于工业。随着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并超过工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相应也会有所提高。2011-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标准差为0.9%,比1979-2010年期间低1.9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变异系数(GDP增速标准差/GDP平均增速)为0.12,比1979-2010年低0.17。这表明,即使考虑到2011年以来经济平均增速下滑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仍然有所提高。
三是消费率趋于上升。随着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提高并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甚至有所加快,但工业投资增速趋于放缓。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工业,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难以完全弥补工业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因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趋于放缓。另一方面,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有利于增强服务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对养老、医疗、教育和金融等服务的需求,从而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在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型的过程中,消费率通常会上升。2011-2013年,我国消费率年均提高0.53个百分点;而1979-2010年期间,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81年的最高67.1%下降至2010年的48.2%。2014年上半年,消费率为52.4%,比2013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根据测算,2012年,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吸纳就业0.13人,比第二产业高0.03人。因此,随着近年来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并超过工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也趋于上升。2013年,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2012年持平,但由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2012年多增44万人。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但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多增12万人。
五是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额上升。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服务业增加值中分配给劳动力的份额通常高于工业,因此,随着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高并超过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趋于上升。2012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49.0%,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4个百分点,反映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比2012年很可能继续有所提升。同时,目前我国服务业中的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还有利于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1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3.03,比2012年缩小0.07,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四年缩小。2014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7,比2013年同期回落0.0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顺应规律,加快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逐步上升为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要顺应这一趋势和规律,顺势而为,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近期看,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通过收入增长带动市场需求扩大,弥补投资增长放缓对经济的短期压力,同时激发市场活力,满足潜在服务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统筹布局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生产业与生活业作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应统筹协调发展。既要着力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物流等生产业发展,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又要鼓励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业发展,在抓紧落实健康、养老和信息消费支持政策的同时,增加文化、教育、医疗、旅游、家政、广播影视等服务供给,不断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紧研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普惠性政策。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目前仍然缺乏普惠性政策,能够享受所得税减按15%征收的服务行业只包括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为数不多的行业。建议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争取尽快覆盖全部服务业领域;研究适当降低服务业所得税、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减轻服务业企业税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减少审批,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等垄断业行业。
篇5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通粳78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通粳788是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育成,2008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粳788具有高产、稳产、分孽力强、抗稻瘟病、出米率高、食味好等特点。在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表现突出的水稻新品种。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生育期140天,需有效积温2800℃,属于中晚熟品种。。
1.2植株性状
在稀植栽培条件下,株高106.1cm左右,主茎14~15叶片,亩有效穗数26.6万个,分蘖力强,茎叶浅绿。
1.3穗部性状
每穗平均穗粒数101.6粒,穗长20.1cm左右,千粒重27.1g,结实率86.3%左右,籽粒随圆黄色,无芒,中散穗型。
1.4品质分析
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检测结果,糙米率83.9%,精米率75.7%,整精米率67.3%,粒长5.0mm,长/宽1.8,垩白率8%,垩白度.0.6%,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0mm,直链淀粉含量19%,蛋白质含量8.0%。达到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标准。。
1.5抗稻瘟病性
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5~2007年连续三年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病区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通粳788苗瘟抗性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S)叶瘟抗性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MS)穗瘟抗性表现MS、(对照品种通35为S)纹枯病抗性表现MR,(对照品种通35为MR)
1.6产量水平
2005年参加吉林省筛选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159.6.kg,比通35(CK)增产4.1%;2006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851.1 kg,比通35(CK)增产3.7%;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031.0kg,比通35增产(CK)6.4%,200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179.1比通35(CK)增产6.1%,最高产量记录每公顷产量9866.5(吉林省盘石市农作物区试站)。
2.主要栽培技术
2.1精选种子,浸种消毒
播种前要严格精选种子,并晾晒种子1~2天后,用种子消毒剂进行种子浸种和消毒(使用方法参考种子消毒剂说明书),然后进行催芽。
2.2适时稀播,培育壮秧
4月上、中旬播种。规范化旱育苗,每平方米播100~150克催芽种;盘育苗,每盘播50~60克催芽种;钵体育秧每穴播2~3粒催芽种;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300克催芽种,稀播育壮秧。要适当加大通风练苗防止徒长,要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2.3适时插秧,合理稀植
5月中、下旬插秧。易采取9×6寸的密度栽培,每穴2~3棵苗。
2.4因地制宜,平衡施肥
施肥要达到壮杆大穗之目的。中等肥力稻田,每公顷施纯氮150公斤、有效钾80公斤、有效磷70公斤。耙地前施底肥50%氮肥、100%磷肥、67%钾肥;6月20~25日,分蘖盛期施30%氮肥;7月10~15日,幼穗分化初期施穗肥20%氮肥、33%钾肥;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2.5节水增温,适当晒田
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晒田后及时灌水,后期间歇灌溉。
2.6综合防治病虫害
要及时防治水田杂草和稻瘟病、稻曲病、稻水蟓甲、螟虫等危害,确保丰收。
篇6
关键词:给水泵汽轮机;效率;煤耗率
由于电网容量的迅速增大,昼夜之间负荷的差值也就越来越大,大容量机组参加调峰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此,除了要求机组在额定工况下有较高的经济性外,同时还要求汽轮机组适应在变压运行和滑压运行方式下工作,电厂辅机设备中的给水泵的运行方式也由原来的定速运行改为变速运行。所以,当给水泵的运行方式改变后给水泵的驱动方式也需要作相应的变化。给水泵汽轮机的工作汽源在额定工况时,来自主汽轮机的抽汽,排汽直接进入主凝汽器或自备凝汽器。由于给水泵汽轮机与主汽轮机低压缸并联布置,这就有效的增加了排汽面积,使主汽轮机的排汽损失减小,从而提高了整个热力系统的热效率。
在我国的 300MW 及以上的火电机组中,锅炉给水泵的驱动有部分采用的汽轮机来(简称给水泵汽轮机,下同)驱动。在火电机组中,给水泵的耗功是主要的耗电设备之一,约占主机功率的 2%-4%。因此,火力发电厂运行的经济性不仅仅依赖于机组的本身效率,同时还对于热力系统中辅机的配置和运行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人们往往很重视主机的经济性,对锅炉给水泵驱动用的小汽轮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对于其经济性的分析也缺乏一定的深度。给水泵汽轮机属于工业汽轮机的范畴,通常给水泵汽轮机进汽压力在 0.4Mpa――1.0Mpa 之间,排汽压力在 4.0Kpa――12Kpa 之间。工作转速一般为 4500r/min――6000r/min[1]。在实际运行中测量驱动给水泵用汽轮机的效率是诊断和提高给水泵汽轮机的运行经济性的首要课题。
目前,广泛应用的凝汽式给水泵汽轮机均设计为纯凝汽式(无回热抽汽的),以此来简化整个热力系统并增大机组在运行上的灵活性。它的乏汽排入自备凝汽器或排入主凝汽器中。当主机低负荷运行时,主机抽汽压力相应下降,主机抽汽压力下降到某一程度时,就要利用专门的自动切换阀门将高压汽源引入给水泵汽轮机。
给水泵汽轮机的广泛使用,能够为电厂降低整机热耗、提高其热经济性。它同电动泵驱动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笔者经过对两者的分析,得出给水泵汽轮机驱动比电动泵驱动的优点是[1]
1 给水泵汽轮机可提供不受限制的驱动功率,为大功率汽轮机的制造、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设计为高转速并与给水泵直接联接,以满足给水泵的最佳转速,大多为 5000r/min。
2 给水泵汽轮机驱动与主汽轮机的驱动方式相比,给水泵汽轮机的内效率虽不及主机(前者约为 82%-84%),后者可达到 88%-90%,但汽轮机与给水泵直接连接减少了动力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一般为 0.99%)。
3 给水泵汽轮机的工作蒸汽可取自主汽轮机的某一段的中间级,当该给水泵汽轮机为凝汽式时,可使流经主汽轮机的最末级的蒸汽量减少 7%-10%。从而降低了主机的余速损失,提高了主汽轮机的内效率。当机组的功率越大时蒸汽参数越高,采用凝汽式给水泵汽轮机对提高电厂经济性也越有利。
4 凝汽式给水泵汽轮机的热力设计特点随着汽轮机向高参数、大容量方向的发展,给水泵汽轮机已构成整个汽轮机组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设备。它的各个工作参数应从整机装置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全局出发加以考虑。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给水泵汽轮机的各个参数的设计值后,即可着手进行给水泵汽轮机的热力计算。除转速变化要考虑强度,振动等方面的要求外,总结它在热力设计方面的特性可表现为[2]:
(1)由于工作蒸汽的参数不高,理想焓降较小,多数在 750-1000kJ/kg 范围内,约是主汽轮机的理想焓降的 40%-60%。
(2)较高的工作转速以及较小的理想焓降,使给水泵汽轮机的级数不多,大都超过了 7-8 级,转子直径也不大。
(3)相同的功率下给水泵汽轮机的重量和流量比一般凝汽式机组高出 20%-40%,高转速的采用有效限制了凝汽式给水泵汽轮机的最末级的排汽面积。
(4)较低的进汽参数和较大的质量流量时的给水泵汽轮机的进汽容积流量要比相同功率下的机组高出约 5-10 倍,除增大了汽轮机进汽部分的设计困难外,给水泵的调节也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5)较大的蒸汽容积容量以及提高的工作转速,使功率不大,级数较少的给水泵汽轮机有可能达到的较高的内效率。
“综合成本煤耗率”[3]方法克服了传统热力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把热力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电厂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给水泵驱动方式的技术经济论证。这里的“综合成本煤耗率”为综合成本煤耗率b h=综合发电成本能价 煤单价其中,综合发电成本能价包括2部分:发电成本能价(发电煤耗率×标煤单价)和自用能价(厂用电率×上网电价)。
判断采用哪种驱动方式经济合理,还可以用机组综合成本煤耗率作为判断。300 MW 及以上机组都采用汽动给水泵,但由于其他原因我国还有部分机组采用电动给水泵。由部分300-360 MW 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统计数据来看,采用电泵驱动虽然发电煤耗率较低,但电厂用电率高达l0%,比采用汽动给水泵高出近6%,使供电煤耗率高约20 g/(kW・h),综合成本煤耗率高约50-60 g/(kW・h),所以300 MW 及以上大容量机组须采用汽动给水泵驱动
本论文围绕着电站给水泵汽轮机效率及经济性这一课题着重分析了汽轮机在机组中的运行效率问题。在额定负荷的情况时,针对整个机组的运行变化,提出了一种效率的的计算方法,能够使该汽轮机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各个测点的数据来计算出此时此工况下的效率。该小汽轮机的抽气量的确定和主汽轮机蒸汽增加量的确定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还对电动泵和汽动泵的经济性在各方面进行了比较
1.本文经过文章的分析对于300MW及以上机组采用汽动泵比电动泵的经济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在对电动泵和汽动泵进行热经济比较时,只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单方面的比较
3.讨论了关于“综合成本煤耗率”的一些内容,但是限于本人的水平,只能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4.总结它在热力设计方面的特性
在今后的火电机组发展中,电厂的效率时要不断提高的。对于给水泵汽轮机的分析也能够进一步的加深,还可以对给水泵汽轮机的内部进行分析,如调整叶片、改变连接管道的走向等,使整个给水泵组效率和经济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爱华、王桂玲600MW机组汽泵增加辅助汽源的探讨。汽轮机技术2002.44(5):307-309
篇7
谈及经济法的政策性,就不得不提及“经济政策”这一概念。一般认为,经济政策是指经济政策主体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经济政策手段,去实现某种经济政策目标的行动或者行动方针。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法规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职能都是为了实现对国家经济的管理,追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目标。法律都来源于人民意志,统一于人民意志,是集中和体现人民意志的不同形式,经济法律、法规往往是把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规范化,可以说,经济政策是制定经济法律、法规的依据。但经济法律、法规不是经济政策的简单重复。因为在经济政策法定化过程中,要进行修改、提炼、废弃一些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不符合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内容,所以定型化了的经济法律、法规,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经济政策。虽然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法规一样,都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要求制定的,但经济政策只是力求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而经济法律、法规则是比较正确地利用了客观经济规律,并把经济规律法定化、制度化。经济政策的“活跃性”区别于经济法律规范的“稳定性”。当国内或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时,应对的政策会及时的随之调整变化,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类问题和矛盾;与之相对的是经济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其调整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这是由其法的本质所决定的。经济政策的“指导化”区别于经济法的“具体化”。由于经济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工作的方针、原则和路线,不可能很具体,一般都较为原则。而经济法律、法规则是组织、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具体规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用以调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从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来看,经济法是经济政策在法律上的表现,也就是说,经济法体现了一国现行经济政策,是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经济政策,二者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与此同时经济政策除了通过经济法表现以外,还有其他表现方式,如国家和政府的经济决定、经济通知、经济发展建议等,它们都是统一于一个国家总政策和基本经济政策的。但经济法不同于其他表现形式的是它以法律的形式将现行经济政策中适于实践与发展的那部分成熟的内容加以系统化、规范化,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法律规范。法律化后的经济政策由于带有法律的“头衔”,因此具有强制执行力与规范性。所以,政策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特征。经济法的其他一切表现,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政策性展开的,如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
二、经济法的政策性
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同时经济法又体现了经济政策的各项任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条以“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扶持发展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为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是经济政策,但通过法的基本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并在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交易等作了细化规定。又如,产业政策对经济立法也有很大影响。《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经济基本法”,虽然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但它的重心是通过遏制垄断和限制竞争等行为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自2008年实施的《反垄断法》标志着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之手”作用的政策取向。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竞争,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则仅为补充和纠正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为自由竞争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可以说,现代国家基本上都奉行这样的基本经济政策,即自由竞争和国家适度调节。而“适度调节”是因国情而异的,因时而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目前多数国家所认同,即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必须适可而止,绝不能过分干预市场主体的活动。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根本所在。例如,以美国为例,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以应对社会问题,以国家干预理论为指导的政府出台大量经济政策解救美国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过度的干预使市场本身的各项优化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故又不得不因时因事的调整各项政策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的自身职能得到最优的发挥。政策的变化也推动着法律的变化,二者在变动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朝着能更快适应社会、更加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正是顺着这条前进方向,如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法现在基本已形成以竞争法为核心、以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为侧翼的法律体系。因此,政策因经济形势或其他社会需要而经常发生变化,经济体制也非一成不变,经济法也受其影响而处于变动之中。如为了应对国家保护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协议豁免事项包括“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的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专门对中小经营者做出了垄断协议豁免规定;根据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德国修改《联邦银行法》,把对货币和金融的控制权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在巴黎签署《禁止超越国际的贿赂行为条约》后,缔约国则需相应地制定或修改国内法,以禁止企业为取得合约而向外国官员提供好处。经济法的政策性特征同样体现在执法与司法领域,并非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要通过经济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生产特点;制度经济学释义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6-008-05
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体制改革一直是多年来竞技体育经济与管理领域里的研究热点。虽然有很多学者对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生产组织方式、产权安排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却很少有人以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及生产过程特点为逻辑起点对其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服务产品理论,对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生产过程特点所要求相匹配的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安排做出制度经济学解读,以期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启示。
1、服务产品与竞技体育服务产品
第二三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教授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他按照产业发展的三个时序,把社会经济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国按三次产业划分社会经济结构,是1985年正式提出的。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定。新规定的三次产业划分中将体育与文化、娱乐列入第三产业中15个门类中的第13类,按照以上划分可知竞技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无形的服务产品,国内开创《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李江帆教授认为服务产品是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自然界的劳动成果由实物劳动成果和非实物劳动成果构成,社会产品包括实物生产和非实物生产所创造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
竞技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生产的产品是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由于服务产品是非实物形态的劳动成果,据此,本文将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定义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的以获胜为目的的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等非实物劳动成果。
2、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
服务产品理论研究为人们认识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转移性,再生产的严格制约性和作为劳动产物的必然性等特点。竞技体育服务产品除了具有相应的特性外,还衍生出其它特性。
2.1 产品无形性
由于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具有服务的“活劳动”形式,是非实物劳动成果,它是无形的,没有静止质量、体积。观众既不能看到竞赛服务品的大小,也摸不到软硬,观众能感知的是比赛时的激动心情及赛场的热烈气氛,这种无形性使竞技体育交易在界定、度量、实施产权时异常困难。
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相互转让。实物产品的所有、占有、使用与处分以实物产品存在为前提,构成完整的财产权利结构,物品产权的交易,由于物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其生产、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边界比较清晰,较易界定,容易实现让渡,因而其转让、获取易为法律所保护。相比之下,竞技体育服务作为一种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且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各环节交织在一起,很难清晰确定各自边界,无法实际交付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在实施交易时对其进行产权度量、界定比实物产品困难得多。
2.2 产品公私混合性
经济学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的性质是一旦生产出来,任何人无论是否付费都可以消费和享用,而且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妨碍他人的消费。某些竞技体育服务产品也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如:对于刘翔的夺取奥运冠军,很难将其他国民排除在民族自豪感的受益者之外,而且由此产生的激动与喜悦也不会因大家共享而降低其效用。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消费的非排他性,使每个人都能免费从这类产品的消费中得到好处,每个人都想做一个“免费搭车者”,市场支付不足以弥补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在一些虽具金牌优势但市场需求不旺的项目上,私人是不可能生产这类产品的。因此,在完全市场机制下,这类产品的提供往往不足。如果政府对生产奥运项目部门不予投资将导致竞技体育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供给不足,因为没有一家私人企业能够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向消费者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奥运竞技项目。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这类产品可以按不同的数量有偿提供给个人,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并消费。如球拍、球衣、NBA、FI方程赛事。
竞技体育项目中既有获利能力强,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的私人产品,如:足球、篮球、网球,又包含只满足国家需要的公共产品,如举重、跳水、柔道等项目。而且处于不同训练阶段竞技体育属性也存在差异,有的更接近公共产品,如备战奥运集训阶段的各项训练与参赛;有的则更接近私人产品,如乒乓球、羽毛球的初学阶段。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混合性质,意味着竞技体育产权具有较大选择空间,既可以采用私人产权也可以实行公共产权还可以建立俱乐部产权,亦可能是某种程度的组合。
2.3 外部性
外部性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附带地”产生了一些好的或不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由其制造者承担,并不增加制造者的成本收益,而是由外部(其它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给外部带来成本和收益。好的影响称之正外部性,坏的影响叫做负外部性。
竞技体育的外部性主要出现在高水平竞技阶段。表现为举办奥运等重大国际赛事能带动主办国或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夺取世界冠军能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但这种效益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不能增加奥运主办单位或参赛个人的经济收益,若这种正外部性不能得到补偿,因主办和参与赛事的成本收益不对等,将会导致这类竞技体育赛事的供给数量小于社会实际需要置,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供给。所以,对这类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由政府提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有效供给的不足。
2.4 供给刚性
稀缺性是一切经济资源的共性,高水平竞技体育资源不仅稀缺,而且稀缺性强,供给刚性。这是由于:首先,运动员先天禀赋要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人格特质。研究显示,不论是参加集体还是个人项目的运动员都比非运动员在独立、聪明、自信方面,更胜一筹。其次,一名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使运动员变得更加稀缺,如篮球被称为“巨人的运动”,只有超常身高的人才可能成为篮球运动员难进入篮球界,而职业足球运动员往往以拥有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为前
提。第三,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上述天赋外,还,面临“后天”成材率低、运动寿命短的限制,15-39岁非洲裔美国人成为NBA球员的机率在北美四大联盟中最高,也不过五万分之一。第四,运动员培养周期长,少则5-8年,多则10年以上,而且随着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加强,优秀运动员的成才周期也在延长。此外,运动伤病和激烈竞争使运动员淘汰率非常高,运动寿命短暂,这些因素致使高水平运动员供给刚性。
再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进程加速,竞技体育多种使用价值凸显,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高水平运动员供给不足也凸现,一些知名运动明星年收入千万。甚至过亿,如大卫,贝克汉姆、基米,莱科宁、罗纳尔迪尼奥、罗杰,费德勒、姚明等,这充分表明高水平竞技体育人力资本高度稀缺。供给刚性。高水平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稀缺与供给刚性,意味着竞技体育生产要素价格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人们看到了潜在的获利机会,倘若旧制度阻碍了这种获利的可能,人们就会产生创新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需求,这将对原有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提出挑战。
3、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生产特点
生产概念涉及的是人类用一定的资源(投入)创造一定的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成果(产出)的方式问题。它是人类为了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目的,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组合、投入和有目的的消费,创造或增加某一使用价值的行为。由于人们的需要既要用实物劳动成果来满足,也要用非实物劳动成果来满足,因此,人们有目的地创造的劳动成果并非只是实物产品,也包括服务产品,所以,一切提供劳动成果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人类生产就是对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在内的各种劳动成果的创造。由于高水平竞技运动技能是通过大量的时间消耗、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长期艰苦训练而形成,能满足人们消除疲劳、缓解紧张、丰富文化生活、为国争光的需要。因此,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也是一种生产活动。
竞技体育生产特点主要表现为前期劳动显著性、有效竞技能力时效性、生产结果不可预知性。
3.1 前期劳动显著性
某些服务产品的劳动过程往往包含有显著区别的前期劳动阶段和后期劳动阶段。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显著区别的前期劳动阶段和后期劳动阶段的服务产品。竞技体育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阶段较长的运动训练期(根据运动训练学的一般规律,从开始选材、训练到逐渐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大约需要8-10年的时间)和较短运动竞赛过程,对于某些项目前期阶段劳动的显著性更加突出,如百米跑比赛,用(赛)场上一秒钟,场下十年功来形容毫不为过。这种显著性前期劳动阶段意味着运动训练所投入的时间、精力、资金越多,若无缘比赛,则面临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越大,甚至可能出现前期的长期劳动全部无效的现象。前期劳动显著性的竞技体育生产特点给生产投人者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
3.2 有效劳动时效性
这里的有效劳动是指运动员保持个人最好竞技能力的时间。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挑战人体极限,最大限度挖掘人体运动潜能。随着竞技运动竞争日趋激烈,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运动成绩,特别是体能类项目的成绩已逼近人体极限,以至于想提高l厘米或缩短百分之一秒都变得异常艰难。这势必要求运动员进行相应的极限化训练才有可能超越已有成绩和对手,对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心理素质、身体形态方面提出极高要求,运动员一旦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则被无情淘汰。因此,运动员的淘汰率很高且运动寿命短暂。
高水平运动员职业生涯与其它行业相比,如电影明星要短得多。有研究者以连续3届进入全运会决赛(进入前8名)作为衡量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指标,能够进入全运会决赛表明该运动员竞技能力达到自身最佳竞技阶段或竞技能力保持阶段。如果运动员能够连续在3届全运会进入决赛,则表明运动员的有效竞技能力(或称运动寿命)至少可达8年,然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优秀运动员高竞技水平持续时间较短,90%都不能保持高竞技水平在8年以上。
优秀运动员高竞技水平持续时间较短,运动员的价值基本在该期间体现,这就对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及其效率提出较高要求,若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不确定或产权流转效率低,将大大损失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若不能及时转移到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去,就难以发挥应有价值甚至闲置浪费。
3.3 生产结果不可预知性
生产结果不可预知性既表现为运动训练与选拔输送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淘汰可能,还表现在竞技场上胜负结果不可预知。由于比赛结果受多因素影响,如运动员竞技状态、教练员临场指挥、竞技对手技战术的变化、赛场环境等诸多因素,运动员稍有不慎,比赛结果就会出人意料。
竞技场上胜负结果不可预知,表现在竞技场上常出现一些实力很强的运动员发挥失常,输给弱过自己的运动员,如: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多次在各项世界大赛中获得金牌,在雅典奥运和北京奥会上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决赛,决赛中也一直发挥出色,成绩遥遥领先,金牌唾手可得,可偏偏在最后一枪,要么脱靶,要么环数出奇低而痛失金牌。对于对抗性类博弈竞赛,竞技场上参赛双方运动员经常根据自身与对手赛情变化,不断调整相应技战术上,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创造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得淋漓尽致。越是竞技对手实力相当的比赛。就越充满悬念,其悬念越大,魅力就越大,价值也越高。很多NBA篮球赛事都是在比赛结束前两三秒钟才决出胜负,往往观众不到最后就不知道比赛最终结果。
竞技体育前期劳动显著性、有效竞技能力时效性、生产结果不可预知性等生产特点,要求竞技体育生产要素投入者做好自我风险规避准备,同时也需要竞技体育生产组织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以降低竞技体育行为主体投入风险。
4、对中国的启示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生产特点对与其匹配的生产制度提出内在要求,为竞技体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
4.1 中国竞技体育产权制度应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价格上升
提供获利机会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力资本高度稀缺、供给刚性,意味着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价格具有较大上升空间,存在潜在获利机会,倘若旧制度阻碍了这种获利可能,人们就会产生创新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需求,将对原有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提出挑战。
随着中国竞技体育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运动员人力资本价格飙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成为利益相关者角逐对象,围绕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引发的矛盾层出不穷,诸如:运动员为了一己私利违反队规。被国家队开除;运动员因广告、赞助收入分成与运动队产生纠纷;恶意抢注运动员资格而引发的单位和地区间“注册权”和“参赛权”的争议等,这些运动员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纠纷归根结底在于现有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竞技体育发展现实,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阻碍了这种获利可能,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使之为竞技
体育人力资本价格上升提供获利机会。
4.2 中国竞技体育产权创新应循序渐进允许过渡期产权存在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困难,加之中国高水平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存量绝大多数是以国家为主,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形成,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由于形成过程的特殊性,使之对其相关资产的测量和评价所花费的成本巨大,很难清楚地界定评估产权主体各自的投入大小及比例,这就很可能导致界定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当清晰界定产权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时,产权就会处于模糊状态。而且竞技体育产品公私混合性使竞技体育产权具有较大选择空间,既可以采用私人产权也可以实行公共产权还可以建立俱乐部产权,亦可能是某种程度的组合。具体采用何种产权形式最佳,科斯认为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交易费用的产权就是最佳产权形式,最佳的产权界定是对应于“某一时空”的特定环境,是动态的,因此不能泛泛地说某种产权形式最佳,也不能绝对地认为私有产权最好。产权创新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存在处于过渡期的产权状态,这种过渡期的产权状态是产权创新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最优选择和必经阶段。
在计划经济制度中,人力资本产权完全是国家的;在市场制度中,产权过多地表现为一种私人状态;现在中国处于市场制度转轨期,产权的最佳选择就应表现为既利于私人管理能力,又利用国家行政能力的“模糊产权”状态,由于这种模糊产权具有与过渡期的市场形态相吻合的综合效应,兼具私人管理优势和国家行政力量在资源控制上的双重优势。在这一时点上,可能比产权明确的国有和私人企业效率更高。我国奥运优势项目的主要部分是属于资产专用性强的竞技项目,在国家尚需奥运增光,市场又无力提供这些奥运竞技产品前提下,除了一些具资产通用性的竞技体育项目逐渐走向产权制度清晰的私人产权,多数项目尤其是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的竞技项目还是国家投资为主,政府组织形式仍是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主导形式。只要投资主体多元化存在,国家、企业和运动员共享产权的“模糊产权”状态就会持续下去。
因此,中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要与所处社会政治经济、传统文化及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产权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允许过渡阶段存在。不过,作为过渡阶段的产权形式――模糊产权,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会有较高效率“被人们选择”但它实质上属于产权不清,从长远角度看仍是低效率的,会成为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明确界定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逐渐减少直至消灭模糊产权。
4.3 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改革要兼顾市场选择与公共选择
的统一
由于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属性具有公私混合型特征,既包含部分非竞争的公共产品、又囊括一些竞争领域的私人产品,因此对其改革也将涉及公共选择和市场选择。市场选择和公共选择各有其适用范围。在竞争性领域,市场交易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交易成本;而在非竞争性领域,公共选择领域则成为避免市场失灵的必由之路。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应更多考虑市场交易,而在改革与否、如何改革等战略性问题的决策上,则较多依赖公共选择。这要求我们在竞技体育改革路径的选择时,要根据竞技体育产品的公共性程度、改革的不同阶段,对市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采用要适时随动。
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创新,在具体制度安排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各具体运动项目市场需求程度、商业价值大小等资产专用性特征所要求的适宜组织形式,在充分分析比较竞技体育服务产品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奖牌密度大市场需求小,公共性外部性大、资产专用性强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如:举重、柔道、跳水等项目作为政府生产提供重点;对一些群众基础好、市场需求大、具有效用可分割性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可通过特许经营、契约外包等方式交由市场主体生产和提供;而且要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公共性程度确定不同生产组织形式,公共性强的阶段,如备战奥运集训阶段的各项训练与参赛阶段考虑主要由政府提供;而对产品私人性较强阶段,如乒乓球、羽毛球的初学阶段则由市场提供更为合适。
4.4 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
竞技体育前期劳动显著性、有效竞技能力时效性、生产结果不可预知性等生产特点,要求竞技体育生产要素投人者做好自我风险规避准备,同时也需要竞技体育生产组织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以降低竞技体育行为主体投入风险。
优秀运动员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职业特点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性。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物力、财力,而运动员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却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中途淘汰、疾病伤痛等各种意外出现的几率非常大,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将给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传统的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运动员的退役安置、运动员伤残风险、运动员淘汰去处、运动员文化学习没有保障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竞技体育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运动员在役时期的文化学习保障制度,为运动员文化学习提供保证;明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扶制度;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再就业安置制度;建立运动员风险互助组织,促进体育商业保险的开发与完善,切实对运动员的伤残疾病发挥保障作用。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
4.5 正外部性竞技体育公共产品需由政府提供
某些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正外部性将会导致这类竞技体育赛事的供给数量小于社会实际需要量,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供给。中国的奥运争光项目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是属于全社会每个成员不论是否购买都可以享用的产品,而且一个人对其消费并不妨碍、影响他人的消费效用,由市场提供是缺乏效率的。这是由于私人产品是没有外部成本的产品,而一国选手获取世界冠军殊荣很难将其他国民排除在民族自豪感的受益者之外,因此在完全市场机制下,这类产品的提供往往不足。如果政府对生产奥运项目部门投资不足将导致竞技体育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供给不足,因为没有一家私人企业能够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向消费者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奥运争光项目。所以,对这类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由政府提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有效供给的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表示一定由政府部门直接生产,也可能是政府购入私人生产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然后再向市场提供。其二,对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产品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同时对产品性质的区分须还考虑市场发展的程度。例如,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对竞技体育需求普遍少而国家又需要奥运争光的经济社会环
境下,中国政府应提供全部奥运竞技服务产品,而在一些竞技项目社会需求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的前提下,为了提高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效率,则要调整政府提供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5、小 结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生产特点对与其匹配的生产制度提出内在要求。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在实施交易时对其进行产权度量、界定比实物产品困难得多;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混合性质,意味着竞技体育产权具有较大选择空间,既可以采用私人产权也可以实行公共产权还可以建立俱乐部产权,亦可能是某种程度的组合;某些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正外部性将会导致这类竞技体育赛事的供给数量小于社会实际需要量,有时甚至会出现零供给。所以,对这类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由政府提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有效供给的不足;高水平竞技体育人力资本高度稀缺、供给刚性,表明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价格具有较大上升空间,存在潜在获利机会,倘若旧制度阻碍了这种获利可能,人们就会产生创新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需求,将对原有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提出挑战。
竞技体育前期劳动显著性、有效竞技能力时效性、生产结果不可预知性等生产特点,要求竞技体育生产要素投入者做好自我风险规避准备,同时也需要竞技体育生产组织提供相应制度保障,以降低竞技体育行为主体的投入风险。
通过对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经济特性、生产特点的制度经济学诠释,为中国竞技体育改革提供以下启示:中国竞技体育产权制度应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价格上升提供获利机会;中国竞技体育产权创新应循序渐进允许过渡期产权存在;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改革要兼顾市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统一;中国应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正外部性竞技体育公共产品需由政府提供。
参考文献:
[1]陈慧敏,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口],体育学刊,2010:(4):1-7
[2]
陈慧敏,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有效性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5-9
[3]陈慧敏,政府职能及对竞技体育的干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11-15
[4]杨年松,职业竞技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模式选择[J],福建体育科技,2004(3):5-7
[5]张保华,基于第二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体育产品分析[J],体育科学,2006(2):10 17
[6]邹国防,产权分割: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3):18-19
[7]阿兰斯密德(Allan A Schmid)。刘璨等译,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9]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库存;周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01-05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为深入挖掘经济运行规律准确判断形势,本文基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从库存变动、投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了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得出,当前国家及北京市正处于库存周期的衰退期(去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周期波动的收缩期。根据周期变化规律初步判断,在没有巨大的意外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及北京市经济运行在未来1年~2年将延续下行态势。
一、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引起四类周期波动的内在动力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同,但同时又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短周期
短周期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发现,这一规律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商业周期。一般平均波长为3年~4年; 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规律,主要是由存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引致的。
(二)中周期
中周期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于1862年研究英、法、美等国家工业设备投资的变动情况时发现,因此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平均波长在7年~8年;中周期体现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现象,一般采用设备投资为研究对象。
(三)中长周期
中长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研究美、英、德、法等国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平均波长在15年~25年;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因此,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最终可归结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长周期
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年~60年。由于我国及北京市数据时序相对较短,在本文的分析中不对长周期波动进行分析。
二、 国家和北京经济运行中的短周期性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本文使用工业产成品库存指标来反映存货变化。
如图1、2所示,按照波峰—波峰计算,从1999年至2011年我国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4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33个月;北京市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22个月,比国家周期波长要短。
从波动频度的比较来看,北京市的短周期波动频度相对国家更为频繁。从短周期的各个阶段比较来看,国家和北京市总体都体现出去库存波长(下行周期)短于补库存波长(上行周期)的特点;从国家来看,除了1999年~2001年6月这个周期,后3个周期补库存波长比去库存周期波长分别长16、2和8个月。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除了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这个短周期,其他周期补库存周期波长均比去库存波长要长。
(二)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的未来发展走势判断
国家及北京市分别处于2011年4月和2011年3月库存增长下降,而后上升,实际上于2011年10月和2011年11月开始去库存周期。按照最近的一次库存周期的特点计算①,国家完整的库存周期波长为38个月,去库存行为比补库存周期少14个月;北京市完整的库存周期为44个月,去库存周期比补库存周期少12个月;据此推算,国家工业企业去库存行为将继续到2012年年末,北京市工业企业行为将持续到2013年一季度。
三、 国家和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的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在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特征时,一般采用设备投资指标,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设备投资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时,本文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通常的分析方法,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②序列指标来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
篇10
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2)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1)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
(2)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精品范文
1星际特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