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和西游记范文
时间:2023-03-15 05:1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和西游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持续多年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比例接近200%;超低利率,货币政策也面临松无可松的境地;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严重,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抚养负担比例加重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麻烦在多年来困扰着日本经济,而且还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与日本如影随形。而这一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背负着沉重的公共债务、脚踩着地平线上的货币政策、日益衰老的日本经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而缺乏应对之策,就仿佛是一个手无寸铁的老者面对攻击那样无能为力。难怪力推“邮政民营化改革”这样的剑走偏锋,也能让小泉纯一郎在2005年获得大选的胜利。也难怪有人说,2009年鸠山由纪夫的成功当选,不是的胜利,而是因为自民党的失败。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正处于病急乱投医的状态,小泉这样的偏方,鸠山这样的新方,都有可能给日本民众带来新的希望。但是。今年以来的日元汇率大幅波动,所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更是给日本经济的疲弱前景平添了焦虑和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日本的投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8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667亿美元;在危机的背景下,中日贸易的绝对规模有所下降,但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比例不但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所上升。多年来,日本还是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有数据表明:日资企业在中国提供了超过900万人的就业机会。
但是有一些分析认为中日经济关系的竞争多于合作,其依据无外乎以下几个理由:第一个理由认为,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到了日本,也由此带来了失业。另一个理由则是从投资角度来看,认为日本企业增加海外投资造成了本土产业的“空心化”,在中国创造的这些就业机会原本是可以留在日本本土的,因此这就增加了日本的失业、恶化了实体经济。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市场上中日同时作为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净买方,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和角力。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把中日经济关系看作是一个零和游戏。既然是一个“零和”游戏,则既然有人得了正分,那也必然有人得了负分。这三种看法均有失于片面。不仅如此,中日经济在上述三个方面,乃至其他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更高
前述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通过国际贸易向日本输出了廉价商品,同时也向日本输出了失业。对于这种论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其一,在中日贸易关系中,大多数的年份中国都处于逆差地位,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累计超过180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中国向日本输出失业,不如说是相反。
其二,虽然日本面临经济长期增长势头疲弱的困扰,但物价水平一直非常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等国外市场提供的廉价商品。在东京都国立市一家普通的食品馆中,日本本国生产的两头大蒜计150日元,而从中国进口的五头大蒜售价仅为100日元。在自然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如果日本要停止进口而单靠自己生产,则日本经济增长未必有明显改善,反而更有可能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滞胀的状态将严重影响日本民众的福利水平。
其三,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则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也正符合两国要素和禀赋的相对充裕程度,因此两国贸易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最后,除了商品贸易之外,日本也从中日服务贸易中受益颇多。2009年全年,中国赴日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而在2010年,中国前8个月的赴日游客人数就已经超过了100万人次。中国日益上升的赴日游客数量和伴随而来的庞大消费能力,也为日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日本从中国的投资中受益
多年以来,日本都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从1995年到2009年日本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和达619亿美元。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余额来看,中国也占了10%左右的比例。2005年日本对中国的投资达到65亿美元的峰值,之后受中日关系影响投资规模略有下降,但也维持在40亿美元上下的水平。前述第二种看法,认为日本企业增加海外投资造成了本土产业的“空心化”,从而增加了日本的失业,使日本经济受损。
这种看法非常片面:首先,日本国内的超低利率,显示出日本国内投资收益率非常有限。而与此同时,2005年IMF的数据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年收益率超过20%。因此,日本大量向中国等海外市场输出投资,虽然影响了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却提升了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GNF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的福利关系更为密切,只是由于统计上的困难而并不流行。
日本也是全世界著名的国际收支盈余国家,从历史数据来看,从1996年开始的绝大多数年份,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当中,“收益”这一项超过50%以上,而真正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只占经常项目顺差的一小部分。而这个“收益”项当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来自海外的“投资收益”。在遭受金融危机影响、商品出口大幅下滑的背景下.2009年前3季度和2008年日本的“收益”项余额更是占经常项目顺差的90%以上,其绝对金额分别达到了1000亿美元和15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同期“商品和服务贸易”项的顺差。由于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日本的10%左右,而且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体,因此“收益”项来自中国的收入要远远高于10%的比例。
共同的利益
前述第三种观点认为,中日同时作为国际资源性产品的重要买方,必然存在竞争和角力的关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日在这些方面寻求合作将好于竞争的选择。例如,以能源问题为例,中日竞争导致谈判价码被争相提高,曾经一度被热议的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问题对中日双方都是教训。除此之外,中日在其他多个国际经济领域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需要达成更多的谅解与合作。
在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上,日本和中国都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顺差国,都曾经或正在受到来自美国的政策压力。其中,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加海外投资,通过海外企业将其对美国的出口转嫁到东亚其他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虽然2009年日本贸易顺差仅占GDP的0.3%,但是如果再考虑到海外投资的“收益”项,则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仍占GDP的30%左
右。在2010年10月22日的韩国G20财长会议上,盖特纳提出:长期处于顺差的G20国家应需采取财政和汇率政策来推动国内增长。且不考虑日本在汇率政策方面的潜在压力,如果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影响,则日本的在华投资从而其经常项目的“收益”项就将受到影响。从根本上来讲,日本、中国分别是间接和直接对美国出口的重要国家,美国采取消极的态度推卸主动调整国际收支逆差的责任,这对中日经济都将是不利的。
与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地位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日本和中国分别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家。2010年10月初,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已经超过8210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在8000亿美元之上。此外,两国在美国的投资还涉及大量类似于两房的机构债券;因此两国对美国的债权肯定在2万亿美元之上。而对美债权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是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不负责任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必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损害中、日等债权国的利益:其一,从短期来看,危机以来美国财政赤字高涨,公共债务比例高达GDP的90%左右,而且对外部资金较为依赖,这将可能导致市场对美国国债要求更高的风险贴水――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从而对存量的美国国债资产价格产生负面影响;其二,从长期来看,美元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将导致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降低中日美元资产在未来的实际购买力。可见,中日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债权国,应在协调立场的基础上,对美国的债务问题采取共同的措施,以尽可能地确保对美债权的安全性、收益性。
篇2
【关键词】泰国;《西游记》;传播;调查问卷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泰国大众对《西游记》的了解程度,笔者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天津师范大学的泰籍交流生、北京大学的泰籍学生以及随机采访的泰国民众中开展了“《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情况”的调查问卷活动,同时也对部分泰籍朋友(包括老师、学生、官员、普通百姓)进行了访谈问卷,共收回132份问卷(天津师范大学交流生21份,北京大学学生10份左右,其余来自在泰国的网络调查问卷。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为:女生占69.70%,男生占20.45%;10-30岁的受访者占90.91%。
(一)泰国大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喜欢程度
在所调查的132位泰籍人士中,94.45%的受调查者都了解并喜欢《西游记》。除此之外,对其它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喜欢情况为:《红楼梦》36位,占27.27%;《三国演义》80位,占60.61%;《白蛇传》13位,占10%;《水浒》9位,占6.82%。这足以说明《西游记》在泰国是部老少皆知妇孺皆爱的中国古典小说。另一方面,数据还表明尽管《三国演义》在泰国也较受欢迎,但是与《西游记》相比,普通群众更加喜欢《西游记》。这次问卷调查对象女生占多数,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对《红楼梦》的认知程度仅次于《三国演义》,尤其是《白蛇传》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笔者的预料,这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在泰国的传播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其它在泰国受到一定欢迎的中国古典小说或故事还有《水浒传》、《花木兰》、《聊斋》、《包青天》、《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观音》等。其中《花木兰》、《包青天》、《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观音》不属于小说,被调查者因受到在泰国播出的有相关内容的电视剧的影响,对此类作品印象较深。
(二)泰国大众了解《西游记》的渠道
调查表明:按照人数递减的次序,有81.06%的人(107位)是通过电视剧了解《西游记》的,44.7%(59位)通过动画片了解,27.27%(36位)通过漫画了解,26.52%人通过电影了解。家庭成员讲述,教师讲述,阅读泰语版、中文版《西游记》,欣赏壁画,观看舞台剧等传统的方式在《西游记》的传播中并不占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泰国大众了解《西游记》的方式也渐渐过度到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电视、电影、动漫、游戏这些新型的视觉样式在泰国发展迅猛。
在印刷物中值得一提的是漫画这种相对较新的传播方式。在泰国比较流行的漫画大多数是进口的,其中以从日本进口为主。早期的日本流行漫画,如《哆啦A梦》(Doraemon)、《阿拉蕾》(Dr.Slump)、《圣斗士星矢》(Saint Seiya)、《七龙珠》(Dragon Ball)等等都是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到泰国的,泰国读者也多通是过购买盗版漫画等途径来阅读日本漫画。直到90年代,泰国才有四家出版社购买了日本漫画的版权并开始在泰国正式出版泰文的日本漫画。2000年,另外两家漫画出版商Burapat Comics和Tomorrow Comix也加入到泰国漫画的出版行业中,其中Burapat Comics的业务主要着眼于出版香港漫画,后来也开始引进日本和韩国漫画,而Tomorrow Comix则出版了很多泰国当地的漫画产品。
泰国的漫画读者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受欢迎的漫画多为冒险、爱情、运动以及友情类题材,漫画绝大多数都来自日本、香港、韩国、台湾以及本土,而日本漫画的受欢迎程度及销售情况直接影响着泰国的漫画市场,在这一点上泰国和日本似乎没有国界之分。
到了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泰国人均读书量这个数据与近邻相比(马来西亚:40本/人,越南:60本/人,新加坡40-60:本/人,越南:60本/人)是相当落后的,当局者也在2010年承诺到2012年提高泰国人的读书至每人10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泰国并不是一个阅读大国。所以,无论是《西游记》还是《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在泰国以传统的方式――文本阅读传播都不会是大范围的。“暹罗文化教育是同佛寺密切联系着的。人们习惯将子弟送入寺院当僧人的差使或者短期出家,以便在寺院习文识字,接收佛学知识和修身养性,这被人们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受教育的历程”。在泰国,大量的寺院都附带图书馆,馆藏大量的佛经,而泰国男子正是在寺院中学习阅读与写作的。由此可以看出,泰国是个有着广泛而深厚的阅读基础的国家。同时,泰国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家,所以与佛教相关的题材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因此《西游记》在泰国的传播相对于其它中国古典小说更具优势。更好地顺应泰国振兴“读书文化”的潮流,依循《西游记》在青少年与工薪阶层传播的途径,中国的古典文学《西游记》应适时多推出一些富有中国色彩的、不同版本的书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可以为泰国振兴民族文化的行动助力。
(三)《西游记》受到广大泰国民众喜爱的原因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泰国民众喜欢《西游记》的原因中,共收回80份有答案问卷。其中有意思占53.7%,道德因素占7.5%,佛教与印度情感占12.5%,启示性作用占到11.2%,与孙悟空相关占5%,其它原因包括《西游记》的语言幽默,吸引人的特技,造型奇特、可爱,富有想象力等零星回答。作为一部妇孺皆喜欢的一部作品来讲,这里本文姑且不讨论它的“娱乐性”。在异域泰国的传播中,大多数泰人关注《西游记》除了作品本身的娱乐本性外,调研表明更多的是因为这部作品与佛教有关。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主要由斯里兰卡传入,与近邻柬埔寨、老挝具有相同的佛教仪式以及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泰国的国家家庭以及社会生活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和宗教的护持着,宗教和君主政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泰国国旗旁边还飘着一面小乘佛教的黄旗。每个泰国男性一般一生会有一次短暂的出家修行的经历,修行一般始于七月份的斋戒期间,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泰国籍朋友有每日诵经祈福的习惯。据泰国内务部统计,泰国佛教徒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94.57%(2000年)。而在佛教相对于其它宗教占绝对优势的泰国,一部在佛教取经故事基础上改编的、有着异国风情的长篇魔幻小说更易引起人们的好奇与阅读欲望。再加上《西游记》各种版本都秉承了原著语言幽默滑稽搞笑且通俗易懂的风格,内容又富含哲理,所以在泰国的流传过程中表现出了流传广泛(调查问卷中,95.45%泰国人都表示喜欢此部作品)、老少皆宜的特点。
中国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中国人更乐于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解读佛教经典,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古典巨著《西游记》了。作为佛教文化的宣传工具, 这部极具异域情调的佛教文学作品更能唤起虔诚的泰国佛教信徒的“期待视野”,从而更容易引起心理共鸣和情感共鸣。另外,《西游记》故事本身来源于佛教中所谓的取经经历,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哲学思想,其中因果轮回报应、积德行善等教条,所宣扬的正能量等佛教问题、佛教思想等都体现了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佛教情感,这些一定程度上与泰国的佛教徒在心灵上形成了一种契合。
从历史上来看,泰国不是个完全的印度化国家,但是印度化的傣族人在今天的泰国仍然显现着印度对泰国的影响。泰国部分民众对《西游记》的期待视野反映出泰国民众对佛教与印度教的交叠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与探索意识,因为《西游记》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就在今天的印度。早在1250年到1350年素可泰就奠定了暹罗的文化,而在此之前吴哥帝国边远地区的人口构成主要为傣族人,居住在湄公河中游的老挝地区和泰国中部的暹罗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尽管目前的当地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受到了上座部佛教(或者小乘佛教)的影响,但是仍然留有早期大成佛教的一些印记(例如,保留有一些梵文的佛教术语,而不是小乘佛教的巴利文),是对婆罗门教的一种综合。而且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直到最近对湿婆林伽像――湿婆神的崇拜,在许多的村子和很多的乡镇里面依然得到尊重。总之,无论是早于阿瑜陀耶帝国的吴哥统治下的傣族人,还是后来华富里1中丰富的印度元素,都说明了泰国自古就受到印度持续而深厚的影响。从宗教上来看,泰国的印度教徒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1%。在泰国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泰国人说不清印度教与佛教的区别,多数人认为印度教跟佛教差不多。从四面佛、宋干节、水灯节、大城等与泰国人民密切相关的佛像、节日、地名等来看,泰国从来都没有脱离过印度教的影响。尽管《西游记》中没有印度教的内容,泰国的读者或者观众却抱着通过《西游记》去更多地了解印度的愿望去接触《西游记》,并进而与泰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在接受美学中,读者和观众的情感走向或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经历、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修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越是伟大优秀的艺术作品,越是经典迷人的人物形象,越是受到的争议最多,受到的褒贬不一。一部《西游记》,有的泰国人看到的是热闹,有的泰国人看到的是道德,商人看出了商道,更有人看到的是佛道,是印度,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泰国的读者或者观众能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和接受《西游记》的主角和故事内容,突出反映了《西游记》中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泰国文化宗教道德的高度契合。
(四)了解《西游记》的人群
在所调查的泰国人中,有62%以上的读者或者观众是在7-12岁,也就是所谓的小学这个年龄阶段了解《西游记》的,另有近30%的读者或观众是在1-7岁,也就是所谓的学龄前阶段了解《西游记》的。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在泰国传播,主要的受众依然是儿童。《西游记》作品本身就很容易满足那些与泰国传统思想差距较小的读者或者观众的欣赏趣味,加之《西游记》本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和瑰丽的想像,而相关的衍生作品又都具有儿童娱乐的成分,因此,学龄前及处于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的男童更愿意把自己化身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从来而显示自己的忠义、勇敢、英雄气概等品质,女童则表现出对《西游记》浪漫主义的追随。对于尚处在懵懂世界中的孩子们来讲,《西游记》对天宫水府、异国风情、神仙鬼怪的描述都有一种无穷的魅力,能任其主观想象随意驰骋。这种引人入胜而又能传播正能量的作品给儿童及青少年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得到了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孙悟空这这种叛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泰国传统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心理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儿童叛逆行动的出现。
《西游记》中本以为通过修道可以与天齐寿的猴王突然“被寿终”,十分不悦,不仅销毁了有自己名字的生死簿,还把与自己同族的猴类一并勾销,这种叛逆行为正符合了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不受约束又能帮助伙伴摆脱困境的心理。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越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模仿而获得越轨行为价值。在泰国最流行的电视剧中,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西游记》(1996年)、《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皆沿用了小说《西游记》的线索,但在人物性格、故事编排方面变动较大,对其中一些故事,如悟空学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并创造出了一波又一波的电视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原小说中的妖精变成了感天动地的痴情女,唐僧多了几分人情味,孙悟空也人性化了,而猪八戒千次情劫的遭际更是让人内心深受触动。可以说香港的这几部取材于《西游记》的电视剧把一部“以理制情”的取经故事演变成了“爱情至上”的现代版戏剧,这里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而其后日本漫画版本的后现代式样的演义更是把经典的情节以搞笑的娱乐方式制作成了噱头,以满足泰国以及其它国家厌弃了正统姿态和传统话语的年轻一代的口味。
此外,通过调卷问卷,我们也发现,90%以上的被调查者是能区分开哈努曼与孙悟空的,这与谢玉冰老师所做出的泰国人多数分不清哈努曼与孙悟空的调查结论有所区别。而在黄汉坤老师做的“泰国民众对《西游记》壁画的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3.74%的受访者曾注意过《西游记》壁画,在有阐述的7人中,1人在北京颐和园见过,1人在北揽坡府的本头公见过,1人在曼谷的唐人街寺庙见过,1人在南部勿洞的观音寺见过,其它三人都记不清具体寺庙了。有意思的是,这7名阐述者都有华人背景。这一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泰国民众对壁画《西游记》在意的人并不多。泰国对寺庙中《西游记》壁画的研究尤以黄汉坤老师的研究最为著名,泰国寺庙中《西游记》壁画与中国《西游记》壁画的对比将在笔者的壁画专题中详细叙述。
此调查问卷的受访对象多为年轻人(10-20岁占24%,20-30岁占64%),所以调查范围有不充分之嫌。更准确地说,这份调研代表了泰国年轻人对《西游记》传播的看法与情况。
【参考文献】
[1](法)G.赛戴斯.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M].商务印书馆,2008:372.
[2]Patsara Jikkham BMA embraces Unesco book capital title Libraries, comic book museum planned Published: 22 Apr 2013 曼谷邮报。
[3]Rop Ponchamni ,Future Possibilities of Comics in Thailand, Aisan/Pacific Book Development (ABD)ABDVol.34 No.1 2003
[4]Thailand: Thais Read Less, Watch More TV.曼谷邮报(Bangkok Post)2009.3.31
[5]Yokfar Phungphol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pproach A PARADIGM SHIFT IN THAI EDUCATION ABAC Journal Vol. 25, No. 2 (May - August, 2005, pp. 5 - 16)
[6]戴维.K.怀亚特.泰国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9:1,23.
[7]李丰春.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及其矫正――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5).
[8]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9.
[9]谢玉冰.印度神猴“哈努曼”和中国神猴“孙悟空”故事在泰国的流传[D].北京师范大学,2004.
篇3
美国电视剧版的《西游记》,观音不仅极尽诱惑之能事,还公开与唐僧勾勾搭搭,谈起了恋爱。该剧播出后,曾遭到众多华裔观众的批评,认为其亵渎了中国文化。据了解,日本曾多次拍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以《猴子》为名拍摄了长篇电视剧,这部在日本和英国、澳大利亚热播的电视剧也想进入中央电视台播出,但其内容不符合原著精神,遭到了抵制,在这种背景下才诞生了央视自己投入制作的《西游记》。而日前在法国康城电影节亮相的日本版电影《西游记》也严重破坏了原著主题,比如孙悟空被描述成神经质超人,甚至穿上了“迷你裙”。
在中国,是在电影《大话西游》之后开始了热热闹闹的“改编西游”风。一些无厘头风格的读物《悟空传》、《星光灿烂猪八戒》、《沙僧日记》等相继问世,漫画版《西游记》书中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的造型一个比一个时髦,唐僧是一头白色的长发,牛魔王的发型也是在韩国漫画中随处可见的“碎发”,铁扇公主的造型则是袒胸露臂,竟然还有孙悟空出家前的三角恋等。
想来,改编者也有他们的无奈,要吸引眼球,要卖钱啊,还是照原来路径的西游,算了吧,我都能背了,还掏钱?可是,我们的经典文化到底能不能被这样肆无忌惮的改呢?日本人愤怒于《艺伎回忆录》中美国人对日本文化的“亵渎”,可是面对我们的文化,改编起来也是如此的毫不客气。
六小龄童可谓是对《西游记》进行正统演绎的代表,他一定有西游情结,面对如此改编,他坐不住了,“这不是糟蹋孙悟空吗?我们要爱护、保护我们的古典名著,不要让孙悟空的形象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不想再听到有小朋友问我‘孙悟空有几个女朋友?’这样的话了?”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畏、忍辱负重、神通广大的一个代表正义的光辉形象,历来是人们崇拜的理想主义的英雄。“改编不能是瞎编,戏说不能是胡说,总要有个度。”他认为海外对《西游记》的改编可以说是糟蹋中国民族文化经典,而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国人自己也不重视保护:“比如现在有一些影视作品和图书动不动就让孙悟空上床、唐僧调情,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目的。”
吴承恩吴老先生当年写这部小说时,绝对想不到,在几百年后,《西游记》真成了“唐僧肉”,大家都想咬一口。而且改编者们还摆出一幅“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架势,不把西游改得你不认识我便誓不罢休,结果只剩下了唐僧师徒四人的名字,其它我是再也不认识了。
其实,不仅是《西游记》,许多经典名著也正在遭遇“戏说”、“恶搞”。先是以《水煮三国》为代表的“水煮名著”系列被吹捧为畅销书;后是一些经典名著被冠以各种搞笑名头现身各大书店;如今以“大话”、“歪说”、“水煮”为头衔的娱乐名著更是令中小学生忘了经典本身。为了寻找卖点,书商推出了以经营管理类图书面孔出现的各种后续演绎类名著。《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推出《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刘备日记》从经济角度描写了刘备起家的种种自述;而诸葛亮、唐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则相继在《麻辣三国》、《烧烤三国》、《唐僧的马》、《商道红楼》中改头换面、谈经论道、指点人生,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调侃、戏谑的对象。 2005年朝华出版社出版的“逗你玩系列――暴笑无厘头作品”类名著让人惊诧,一些作品封面写着:“无厘头PK经典名著喷饭爆肚绝对让你疯狂”。
篇4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西游记》与《吴承恩诗文集》不是出于昊承恩一人之手,本文以《吴承恩诗文集》中的《赠张乐一》一诗为证,考查了《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在反对主体放纵、要求人格自我完善上的一致性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在思想和语言上的一致性,从而为吴承恩著《西游记》找到一条新的证据。
【关键词】 吴承恩/《西游记》/《赠张乐一》/明代心学思潮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从它问世起就说法不一。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郑振铎等学者对《西游记》的作者进行考证,肯定了吴承恩的《西游记》著作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和台湾的一些研究者对“吴承恩说”提出质疑,大陆也有知名学者对“吴承恩说”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这些学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不约而同地将小说《西游记》与《吴承恩诗文集》作比较,认为二者无论从风格、思想,还是语言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指出二者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否定吴承恩的著作权。例如章培恒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对《吴承恩诗文集》中的《二郎搜山图歌》、《〈禹鼎志〉序》等作品进行分析,认为将其作为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旁证,“也都难以成立”(注: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305页。)。张锦池在《北方论丛》1991年1-2期《论〈西游记〉的著作权》一文中说:“《吴承恩诗文集》的思想与风格与世德堂本殊不类,孙悟空断非吴氏所期望的英雄”(注:张锦池《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北方论丛》1991年第2期58、62页。),并从七个方面指出“二者的思想和风格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注:张锦池《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北方论丛》1991年第2期58、62页。),从而认定《西游记》“若果真为吴承恩所撰,当属天上人间奇迹中的奇迹”(注:张锦池《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北方论丛》1991年第2期58、62页。)。杨秉祺在《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中指出:“拿小说中的诗词和吴氏诗文集中的诗词相比较,可以看出小说不是吴作的。”(注:杨秉祺《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65页。)“吴的诗词较板滞,远不及‘章西游’诗词的洒脱流转。……足证吴的诗词和‘章西游’的诗词不出于一人之手”(注:杨秉祺《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65页。)。陈君谋在《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一文中指出:“孙悟空希望过的是‘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注:陈君谋《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77页。),而“《射阳先生存稿》却儒家气味扑鼻”。李安纲在《文史知识》1996年第11期《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中也指出,《吴承恩诗文集》中“不仅没有关于《西游记》的资料,反而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注:李安纲《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文史知识》1996年第11期94页。),“吴承恩根本就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注:李安纲《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文史知识》1996年第11期95页。)”。
面对以上种种论说,许多肯定“吴承恩说”的学者,也认为从《吴承恩诗文集》中找不到与《西游记》的契合点,也就不去从这一重要文献入手寻找吴承恩作《西游记》的证据。而事实上,《西游记》与《吴承恩诗文集》的思想、风格、语言是否一致,关键在于对《西游记》的理解。上述论者之所以否定吴承恩的著作权,是因为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西游记》。而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武汉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中提出,《西游记》“是一部弘扬主体人格并要求这种人格‘正心诚意的理学书’”(注: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124页,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西游记》的这一思想,显然来自于明代心学思潮。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提出“心即理”(注:《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心外无理”(注:《与王纯甫》,《王阳明全集》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注:《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并以此作为其人性伦理学说的哲学基础,王门诸子对王守仁的学说不断推衍发展,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心学思潮。这股思潮打破了程朱理学中“天理”主宰一切的格局,主体人格因之得到了高度弘扬。与此同时,阳明心学在伦理道德修养上,主张通过加强内心修养的方法去体认“良知”,强调“反身而诚”(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王阳明全集》2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的直观内省和自明本心的证悟功夫,要求主体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这一思想影响的结果,《西游记》的作者在肯定孙悟空主体意识的同时,又不希望主体意识同心猿意马一般脱离道德的规范任意驰骋,力图把主体意识纳入伦理的规范,通过西天取经的种种磨难,寻找失去的善良本心,以达到主体意识和伦理意识、个体人格和伦理人格的统一。而伏魔去邪的基本方式就在于“见性明心”(注:《西游记》170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定性存神”(注:《西游记》269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的内心修养。所以说,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斩妖除怪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能动地以自省的方式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即“心灭,种种魔灭”(注:《西游记》9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的过程。因此,《西游记》的主旨在于高度弘扬主体人格的同时又对主体的无限放纵予以批判,要求以伦理内省的方式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如果从这一角度理解《西游记》,就不难发现明代心学思潮、《西游记》与《吴承恩诗文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弘扬主体人格并要求这种人格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则正好构成了这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点。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正是明代心学思潮盛行的时代,吴承恩与一些心学人物,如万表、徐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明代心学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对吴承恩的思想产生影响(注:参见宋克夫《吴承恩与明代心学思潮及〈西游记〉著作权》,《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因而,在《吴承恩诗文集》中有一些作品明显地透露出吴承恩批判主体放纵,要求道德自我完善的诗文创作特色,《赠张乐一》便是这样的作品:
鲁郡张君登我堂,手持素卷求诗章。
自云所乐在于一,平生此外无他长。
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
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
多歧自古能亡羊,羡君执策由康庄。
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极生阴阳。
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
吉凶倚伏视诸掌,指挥进退知存亡。
逝将去我游四方,卢敖雀跃无何乡。
春风陌上送君酒,古梅忽透先天香。
多君此乐真少双,熙然能使予心降。
举头忽见天上月,金波一片流光,散彩皎皎分千江(注:《赠张乐一》,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笺校》19-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仔细考查全诗的思想内容及语言风格,就可发现,《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及《西游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
二、《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
关于《赠张乐一》诗的写作时间,未有确切记载,张乐一当为吴承恩之一友人。诗中处处反映了作者反对放纵主体,要求明心见性,强调以自省的方式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基调是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等哲学思想。因此,全诗所透露出来的作者思想与明代心学思潮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猿惊象醉”、放纵主体的批判。阳明心学认为,“君子之所谓洒落者,非旷荡放逸、纵情肆意之谓也,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人而不自得之谓耳。”(注:《答舒国用》,《王阳明全集》1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儒家传统中被肯定的“洒落”不是指肆意放荡,无所顾忌,而是指在道德完善前提下心灵自由的一种特征,是摆脱了一切声色货利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达到的超越限制、牵扰、束缚的人生境界。因此,王学诸子一方面追求洒落自得、无滞无碍的境界,强调主体人格;另一方面也主张戒慎恐惧,注重伦理精神,反对放纵主体和脱离道德修养的洒落,希望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达到一种超脱一切得失荣辱的人生境界。阳明心学这一特点在《赠张乐一》诗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体现。吴承恩对张乐一“所乐在于一”、“平生无他长”之以平常心求乐表示肯定和赞扬,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的社会现状。在作者看来,主体意识和自私欲念是一对形影不分的孪生兄弟,“张君”与“世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一种对主体意识的呼唤,都要求按照自我心中之“所乐”去处物行事,以达到一种任心而为,率性而行的人生境界。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张君”能够“所乐在于一”,而“世人逐物”却达到了“何颠狂”的程度,走向了放纵的极端。这种放纵主体的倾向,必然引起私欲的膨胀,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狂热追求。这一点却是作者极力批判的。吴承恩对芸芸众生颠狂逐物而引发的“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的状态表示否定,认为主体意识不应脱离道德的轨道任意驰骋,而应将其纳入伦理的规范,才能避免“多歧自古能亡羊”的结局。而吴承恩在这几句诗中所流露出来的一方面肯定主体意识,一方面又反对主体毫无限制地放纵的思想,正是《赠张乐一》诗与明代心学思潮相契合的一个层面。
第二,对“灵台拂拭”、人格自我完善的强调。根据阳明心学,“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复明,非自外得。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王阳明全集》2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人心本然之体如水如镜,但现实的人心因受物欲之蔽,产生了私我的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去除私欲,达到人格的完善呢?从理论上讲,人格的道德完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伦理束缚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强制完善,一是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正是程朱理学与明代心学在伦理观上的主要分歧。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强调“良知”的主观性,在道德修养上主张不应向外求理,而应反求诸心,用加强内心修养的方法去体认天理。只要“明心见性”(注:《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反身而诚”,复得本体明净,就能实现主体意识与伦理意识的和谐统一,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本心固有的伦理观念规范下最大限度地弘扬主体人格。吴承恩在批判了“猿惊象醉”“心如飞鸟”的主体放纵意识之后,自然会让我们感到迷惑,怎样才能在发挥主体意识的同时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膨胀?因此,诗中紧接着又提出“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极生阴阳。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认为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高扬所带来的私欲膨胀,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完养此身,才能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诗中作者以“方寸”之“小”而喻人心,认为心之于人,当如“方寸地”之于“天地”,却能“妙含太极生阴阳”,包含着天地万物之理,包含着阴阳交替的宇宙根本规律,进而也包含人类社会上下、君臣、父子、夫妻间仁、义、礼、智的伦理观念。也就是说,宇宙的本体,伦理道德观念都存在于“心”。所谓“灵台拂拭居中央”,“灵台”即“灵府”,《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注:[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35页,上海书店,1986年版。),灵府,指心灵。“郭云:‘灵府,精神之宅也’”(注:[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35页,上海书店,1986年版。)。这句诗隐括着人必须时刻运用“心”中所固有的是非准则、道德标准去规范和约束自己,“拂拭”私欲之昏蔽,去其心之不正以归于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殊形异状难遮藏”,使形形的邪恶无藏身之地,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洒落,达到“吉凶倚伏视诸掌,指挥进退知存亡”的人生境界。这便是《赠张乐一》一诗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第二个层面。
三、《赠张乐一》与《西游记》
明确了《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的关系以后,我们再从思想和语言上来考察《赠张乐一》与《西游记》之间的一致性。
在思想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这种一致性表现为对“猿惊象醉”的批判与“心猿意马”的否定。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叙及《西游记》主旨时指出:“假欲勉求其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33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求放心”语本《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求,哀哉!”(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谓“求放心,”大致相当于王守仁的“致良知”(注:《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王阳明全集》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实质上强调的是把失落的“仁”、“义”等伦理观念纳入主体意识,以实现人格的道德完善。在《西游记》中“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注:《西游记》45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紧闭牢拴休旷荡,须臾懈怠见参差”(注:《西游记》706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西游记》主张对“心猿意马”“紧缚牢拴”,与《赠张乐一》中对“颠狂逐物”所导致的“猿惊象醉”的批判在思想上是完全吻合的。
第二,这种一致性还表现为要求“灵台拂拭”与主张“明心见性”。《西游记》作者的本意就是通过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形象化故事,敷衍“明心见性”、“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注:《西游记》9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的微言大义。这一点正是作者寻找的一种既能发挥主体意识,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方式。书中写道,“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注:《西游记》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注:《西游记》65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这些思想表明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分别从猴王、野猪精、玄奘到斗战胜佛、净坛使者、旃檀功德佛,正是他们修心向善,格物致知的结果。唐僧师徒取经的主要目的,就是“求放心”,把已经失落的“仁”“义”等伦理观念及善良本心重新纳入主体意识,就是在普救众生的同时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赠张乐一》中“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极生阴阳。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思想。
在语言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的一致性也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
第一,在语言的运用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有颇多相似之处。如《西游记》中有孙悟空求仙学道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注:《西游记》7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赠张乐一》中有“清宁天地合方寸,……灵台拂拭居中央,……”;《西游记》中孙悟空“心猿意马”,“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注:《西游记》12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赠张乐一》中有“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西游记》中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注:《西游记》10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赠张乐一》中有“举头忽见天上月,金波一片流光,散彩皎皎分千江”等等。类似这样的似出一人之手的语句在两者中还可找到一些。
篇5
摘要:明末短篇小说集《型世言》在神魔小说的篇章中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本文试从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以及对《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继承方面分析《型世言》中的妖怪形象。
关键词:《型世言》;妖怪;《西游记》
《型世言》是明末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湮没四百多年后,重新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古代小说的一枝奇葩。《型世言》是一部“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的小说,属世情小说,涉及忠义、公案、婚姻、节孝等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涉及到妖怪的神魔小说,其中有第三十八回“妖狐巧合良缘,蒋郎终偕伉俪”,第三十九回“蚌珠巧乞护身符,妖蛟竟死诛邪檄”,第四十回“陈御使错认仙姑,张真人立辩猴诈”。《型世言》中的几篇神魔短篇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变化,本文试从小说的“妖怪”形象分析入手,探讨相关问题。
一、妖怪形象的文化内涵
妖怪形象本来是古代人们对大自然中出现的怪异、可怕、无法理解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理解。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妖怪形象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妖怪形象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意蕴。
(一)社会意蕴
妖怪常常作为敌对的、邪恶的力量出现,它们常常站在人神的对立面,为了个体之私利,为所欲为,残害人类。但是,在《型世言》神魔小说中,妖怪也有与人为善的一面,并不危害人类,甚至于帮助人类,表现出妖怪形象的复杂性。第四十回中的猴精形象具有复杂性,她的身上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在传统文化中,妖怪一直被认为是恶的化身,他们残害人类,为所欲为。但是在《型世言》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妖怪的形象发生了某些变化。晚明时期,官方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文化走向僵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向被人们视为异己力量的妖怪身上的异质文化因素就被利用起来,历史地担当反主流文化这一任务。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试图维护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同时,作者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作品中展现出晚明社会的千奇百态。
(二)哲学意蕴
妖怪形象除了具有深厚的社会意蕴,还有深刻的哲学意蕴。神魔小说无不“以编幻述奇为能事,形形的仙佛魔怪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或重点描写对象,即使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会变得亦人亦神,或亦人亦妖”,塑造了一批经典形象,它象征着神魔的标志性符号。《型世言》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或偶尔出现,或作为陪衬,与前期的神魔小说主角地位相比,已经是配角。三篇小说中,蒋日休、夏尚书、帖木儿、陈御史都占据了巨大篇幅,而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地位向人情故事倾斜,成为神魔的标志符号。在第三十八回中,大别山妖狐的故事只是整个故事的一段插叙。妖怪形象虽然只是配角,但是妖狐、蚌珠、妖蛟们神乎其技,为故事增加了一层神魔的奇幻色彩,也使故事更加曲折。
二、妖怪形象的文化功能
妖怪形象作为神魔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之一,具有文化功能,在表现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凸显惩恶劝善的主题
《型世言》是明末钱塘人陆人龙撰写的,其兄陆云龙作题、序、引并评。《型世言》以劝善惩恶、为世树“型”为宗旨,如评者在回末评和回首“小引”中所言:“纪之以为世型”,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树立,达到劝世教化的目的。三篇神魔小说中,大别山妖狐、蚌珠、妖蛟、猴精,除了蚌珠之外,都被作者摆在善的对立面,尤其是妖蛟,更是恶的代言人。在小说中,人成为正义的一方,与妖怪相对立,他们降妖除魔,惩恶劝善。作者在这些人身上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如夏尚书是修治水利、造福一方的忠臣。作者让他们拥有战胜妖怪的神奇力量,寄托了作者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并希望通过对真、善、美的张扬,来恢复明末沦丧混乱的社会秩序。
(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型世言》中,妖怪形象在小说中叙事功能的作用逐步凸现,成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如第三十八回,小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叙述蒋日休对熊汉光女儿文姬一见钟情,后部分叙述蒋日休设计文姬发病,并为文姬医病,最后二人结为伉俪。大别山妖狐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曲折。妖狐相对于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事件的破坏者,但相对于后半部分,是事件的推动者,使故事情节曲折奇幻,生趣盎然。
三、《型世言》对《西游记》的继承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对神魔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型世言》中的三篇神魔小说在许多方面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型世言》在妖魔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
神魔小说中经常出现妖怪变幻成美女蛊惑人类的场景,《型世言》中,第三十八回妖狐变化成美女文姬蒋日休,第四十回猴精变换成美女蛊惑帖木儿。在《西游记》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故将《型世言》与《西游记》进行比照。《型世言》中猴精变化美女惑帖木儿的情景:“冰肌玉骨傲寒梅,淡淡霓裳不惹埃。坐似雪山凝莹,行时风送白云来。除却眉发,无一处不白。”《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化作美女惑唐僧的情景:“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悄,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秀。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两处场景对于美女的外貌的描写极其相似。
神魔小说中少不了出现一些妖魔打斗的场景,《型世言》第三十九回蚌珠、妖蛟之间的大战可谓异常激烈,《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打斗场面不可缺少。在《型世言》中,第三十九回里写前溪妖蛟欲贪蚌珠,妖蛟与蚌珠之间发生了一场激战:“乌贼搴旗,鼍兵挝鼓。……妖鳗飞套索,怪鳄用挠钩。”《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西海龙王太子摩昂与鼍龙怪两支兵马之间的一场激战:“虾与虾争,蟹与蟹斗。鲸鳌吞赤鲤,鲠起黄。”两方水族之战可谓异常激烈,描写生动有趣。《型世言》中,猴精先后变成美女、老妇人惑人的情节、蚌珠与妖蛟激战的情节,都与《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有相似之处,《型世言》显然受到《西游记》的影响。
《型世言》中的神魔小说塑造了独特的妖怪形象,妖狐、蚌珠、妖蛟、猴精,这些妖怪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身上体现了晚明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蕴和哲学意蕴。妖怪形象对于作品惩恶劝善主题的凸显,故事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晚明时期,《型世言》的创造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在妖怪形象的塑造、小说情节发展等方面继承了《西游记》的创作特色。(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胡胜.论衰蜕期的中国神魔小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总第124期).
[3]陆人龙.型世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篇6
谜题: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悟空
谜题:个个好样的(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普贤
谜题:全面救助(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普济
谜题:七色光下无假象(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紫阳真人
谜题:八旗宠女盈门庭(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满堂娇
谜题: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西游记人物二》)
谜底:老龙王,土地
谜题:醒后得知一场梦 (打《西游记》人名)
谜底:悟空
谜题:童星 (打一西游记人物)
谜底:红孩儿
小贴士:大红大紫的小孩子!
谜题:阎王点将 (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精细鬼
小贴士:精细鬼(尽系鬼)。
谜题:儿童阅读西游记(打一成语)
谜底:少见多怪
谜题:成绩棒总是闲云(西游记地名)
谜底:高老庄
谜题:我有心得 (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悟能
谜题:赤子 (打一西游记人名)
谜底:红孩儿
谜题:成绩棒总是闲云(西游记地名)
谜底:高老庄
谜题:欧洲见闻录 (打一古典小说名)
谜底:《西游记》
谜题:旅欧随笔 (打一书名)
谜底:《西游记》
谜题:盘庚迁都为祖师(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殷开山
谜题:岳父称霸(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泰山王
谜题:剧团团长(打《西游记》人物一)
谜底:班首
水浒传篇
一生离乱(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牛二
空中霹雳(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凌震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施恩
单刀赴会(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关胜
应声而出(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闻达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花荣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燕青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宋清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徐宁
不甘落后(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乐进
艳冠群芳(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王英
过分要求(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索超
岩纹美丽(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石秀
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杜迁
红色为上(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朱贵
禾薪入门(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柴进
哥哥相亲(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顾大嫂
再三让贤(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陆谦
给爷爷让座(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孙立
一路无事故(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安道全
木材遭水劫(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林冲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史进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杜兴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童威
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秦明
立足于走(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行者
学富五车(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智多星
长跑冠军(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神行太保
此谜已破(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中箭虎
风云可测(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摸着天
孤灯如豆(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独火星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花和尚
金环银环(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两头蛇
中华腾飞(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入云龙
才超北斗(打《水浒传》人物绰号一)。
谜底:智多星
三国演义篇
室内外大清扫(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普净
文起八代之衰(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韩当
我欲乘风归去(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苏飞
残局飘零满地金(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黄盖
鸟宿林间不再飞(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关羽
四面屯粮(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周仓
天不绝曹(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魏延
参观航空(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张飞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刘表
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徐盛
一望无际(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张辽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陆逊
轻骑飞跃(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马超
流芳后世(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孙尚香
古代文化(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史迹
海空优势(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陆逊
时已立秋(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伏完
章句不佳(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文丑
阳关一曲续日弹(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曹操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刘备
公安人员的任务(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管宁
八骏日行三万里(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马良
唐太宗作帝范篇(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李典
登泰山而小天下(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高览
先天下之忧而忧(打《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甘后
红楼梦篇
三八多面手 (《红楼梦》人名)——巧姐
六王毕,四海一(打《红楼梦》人名)——秦邦业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巧姐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杏奴
数说湖南掌故(打《红楼梦》人名一)史湘云
草色遥看近却无(打《红楼梦》人名一)碧痕
于今好运到门前(打《红楼梦》人名一)来旺
寒从夜半起(打《红楼梦》人名一)冷子兴
父故兄为长(打《红楼梦》人名一)赖大
天寒音讯绝(打《红楼梦》人名一)雪雁
并非独生子(打《红楼梦》人名一)丰儿
唐太宗登基(打《红楼梦》人名一)李贵
营业员标兵(打《红楼梦》人名一)贾范
将在谋不在勇(打《红楼梦》人名一)智能
女孩男孩一个样(打《红楼梦》人名一)平儿
夫妻同戴光荣花(打《红楼梦》人名一)双红
分外香(打《红楼梦》人名一)秋芳
衔泥筑新居(打《红楼梦》人名一)春燕
春草碧如丝(打《红楼梦》人名一)翠缕
六王毕,四海一(打《红楼梦》人名一)秦邦业
兰香幽谷无人问(打《红楼梦》人名一)花自芳
一朝选在君王侧(打《红楼梦》人名一)杨侍郎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人名一)探春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一)巧姐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红楼梦》人名一)焦大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一)杏奴
十八子升官(打《红楼梦》人名一)李贵
篇7
“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
这是1981年11月,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与52岁的杨洁之间的一次对话。
多年以后,杨洁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中,描述当时的心绪,连称“心潮澎湃”“难以形容”。此前,杨洁当过文艺兵、播音员,又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担任戏曲导演,但梦想还是拍电视剧。
次年夏天,《西游记》在扬州开机。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她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除、青海、宁夏、湖北、台湾之外的26个省。作为导演、编剧,杨洁的酬劳是每集90元钱,主要角色当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每集80元,沙僧60元,其余人员更低,且是按集给钱,不是按月,这就“吓跑”了一批当时的“明星”。作为一部神话剧作,“腾云驾雾”少不了。在没有“威亚”的前提下,剧组用钢丝制作吊绳,几乎每个演员都有摔倒的经历;没有白马,就将黑马刷上白漆,一到下雨天,“小白龙”就成了“小花龙”……
即便经费紧张,她也从不在艺术上做任何让步。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艺术表达效果,杨洁跟领导吵过,哭过。片头曲《云宫迅音》在面世前,曾因“编曲不够传统”,险遭一票否决。是杨洁力主保留这首曲子,“我是《西游记》的导演,应该对全剧的艺术负责”。
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旧摄像机,开拍前需要先对好焦点,如果演员有移动,就要重新调。就是靠着这台摄像机,杨洁拍出了眼花缭乱的交错感。1985年,“中日第二届电视艺术交流会”上,日本NHK电视台的导演问杨洁:“你们的《西游记》角度变化那么多,用了几台摄像机?”杨洁重复回答了三遍“一台”,日本同行依然无法相信,摇头惊叹“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尽管如此付出,杨洁仍被要求停拍,理由是十五集已经花光了三百万元预算。杨洁提出自己找钱,有些小观众知道后甚至寄来了自己的压岁钱……后来有人问她:“这么难,就没想过放弃吗?”她说:“没有,从来没有。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一定要把它拍成,我要证实我自己。”
最终,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慷慨资助给他们三百万,但这些钱并没能支撑《西游记》拍完,杨洁只好忍痛放下《险渡通天河》等五集。直到2000年开拍《西游记》续集,才补上这五集。
从开机到最终完成,《西游记》剧组历时6年,从南到北,足迹遍布中国及印度、泰国。1986年春节,《西游记》在央视首播(只有11集,1988年春节才正式将全部25集连播)创下了89.4%的收视神话。杨洁也凭此荣登新时期全国电视剧十佳导演榜首。
2017年4月15日,杨洁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其导演的“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再度引l社会热议。为什么86版《西游记》能承载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成为一部久播不衰的经典?对此,杨洁在一次访谈中一针见血地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她的这句赤诚箴言,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佩。但即便如此,她也曾说《西游记》是她心中永远的痛,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地方留下了遗憾,以至于她有十年时间,一看到《西游记》就换台。对于现今的影视剧,杨洁也和其他前辈一样,有诸多不满:太多的戏说、恶搞让她为名著和历史担心;许多导演动辄几千万、上亿的花钱,却拍不出一部高水准的作品,这让她心疼。但她也不得不承认:那个精雕细琢的时代远去了。
热议锐评:六年磨一剑,用“唐僧取经的精神”打造一部电视剧,杨洁应该被记住的不只是她在创作时所作出的贡献,更有她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揆诸当下,在资本逐利的推动下,影视行业谈艺术的人少了,谈生意的人多了,创作心态日渐浮躁功利。小鲜肉当道、注水剧盛行,演戏全用替身、台词都靠配音、特效就凭抠图,粗制滥造之无底线让人咋舌。古语有云,“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创作是一次次艺术修炼,一次次匠心独运。如果缺失了追求艺术的纯粹,又怎能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范荣,新华网)
篇8
在和孩子一起看这部经典电视剧的时候,除了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精彩故事,荧屏背后,还有哪些有趣、励志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杨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演、艺术家,对于孩子、学生来说,更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奶奶,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取经”精神,就是一本生动的人生教科书。那么,导演杨洁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值得和孩子分享?孩子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
临危受命 最终成就经典
4月15日,内地知名女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孙悟空”六小龄童、“唐僧”迟重瑞、杨洁的女儿确认了这一消息。
4月7日是杨洁导演88岁生日,没想到,刚过完生日不久,这位老人就因病,与世长辞。杨洁是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86版《西游记》的总导演,该剧自1986年起播出,称霸荧屏30年之久,杨洁也因此入选新时期(1978-1987)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并名列十佳电视导演之首。
杨洁在拍摄《西游记》前一直导演戏曲类节目,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电视剧导演。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荧屏上,正热播《霍元甲》《上海滩》和《加里森敢死队》等香港和国外电视连续剧,内地电视剧少得可怜。时任央视副台长的洪民生问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杨洁当时很惊讶,因为她一直担任的是戏曲导演。但惊讶的同时她依然非常开心,因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不过开心归开心,究竟应该怎么拍,她心里一点都没底。
虽然没有底,杨洁导演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重任,最终成就了一部经典。
杨洁导演去世的消息传来,86版《西游记》老剧组的演员们,还有网友们都纷纷在微网志上深切缅怀了这位创造经典的导演。
经典美猴王六小龄童写道:“从迟重瑞先生处惊悉我国第一代电视女导演、尊敬的杨洁导演去世的噩耗,异常悲痛,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巨大损失。杨洁导演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艺术和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没有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就没有今天的六小龄童,观众们也不可能看到我扮演的银屏美猴王。我们永远怀念您……愿杨洁导演一路走好!”
“八戒”马德华先生也发博:“泣送杨洁导演,她像一位严厉的父亲,又是一位慈爱的妈妈,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恩师!在她的指导下,《西游记》享誉三十多年,重播率达3 000多次,观众达十几亿人,至今无法超越,成为经典!在她的指导下,让我由一名普通的演员锤炼成为一位家喻户晓,被广大观众喜爱的“国民二师兄”。伟大的导演,可亲的恩师,离开了她的学生们,离开了她的孩子们。德华舍不得您走!老恩师杨导,愿您一路走好!”
老剧组的成员们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难掩真情。流露出来的都是对杨洁导演的爱戴、敬重、与怀念。
杨洁导演离世的消息在网友们中也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发文缅怀这位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优秀导演。
网友@yUoAnDYuO说:“我记得那会儿我们村子里刚通上电,全村只有一台彩电,每天下午4点全村人拿着自家的小板凳准时到有彩电的邻居家守候《西游记》的播出,当前奏想起时那是一个兴奋啊!谢谢杨洁导演,温暖了我们几代人。一路走好!”
@24RED婚礼策划-兔子 说:“记得第一次看《西游记》是在夜间2点,大姨家的黑白电视,还带着雪花,有些模糊。谢谢您,给我童年带来那么好的礼物,不知道说什么,一路走好,伟大的人。”
“杨奶奶一路走好,向您致敬”这样简单真挚的话语更是遍布微网志。从知名演员到普通百姓,杨洁导演得到了全中国上上下下的缅怀。她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曲高却不和寡。
“听||蛄叫还不种庄稼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
――迎难而上,另辟蹊
故事外的事,有时和故事本身一样精彩。导演杨洁1982年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就是这样。
“《西游记》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杨洁并不认为自己的描述有丝毫夸张。
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手《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剧,确实需要些胆量,因为要用到大量特技。可那时电视剧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特技应用更是一片空白。
“我对自己有信心。我认为我理解《西游记》,我知道要把它拍成什么样。”可那时,杨洁他们既没听说过三维动画,也没见过“威亚”,甚至连可参考的富含特技的外国影片都看不到。“所以当我接受这个任务时感到最难的就是特技,当时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尽管剧组的摄像、化妆、道具、照明、烟雾、武打等几乎一切工种齐心合力,现在回想起来,杨洁依旧不好意思地笑着跟记者说,那时采用的特技手段实在“土得掉渣”。
比如最简单的:妖道和孙悟空对打,要在地上打、半空中打,需要用到特技,却无法实现。剧组只好到野外选择了一块大的空场,从江苏体育工作大队借了几位跳水运动员,和一张十米大的蹦床。两位运动员穿上孙悟空和妖道的衣服,在蹦床上表演腾空而起、兵器接触的动作,摄像师仰拍,背后衬着蓝天……
杨洁不信特技不行就拍不好《西游记》。尽管当时多数观众更重视剧情,不怎么在意拍摄背景地像不像、美不美,但杨洁坚持在“游”字上大做文章。她想通过这个“游”字,把祖国的名山大川、佛刹道观等景点,在《西游记》的电视剧里推介出去,同时以景托情,加强它的审美价值。以此弥补特技短板,避短扬长。
“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听||蛄叫还不种庄稼了?敢问路在何方?在脚下!”杨洁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带领剧组在两个多月里跑了六七十个景点。当时国内旅游业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九华山、张家界等名胜景地尚未开发,山路奇险无比,上山后又常无处餐宿,吃尽苦头。实地拍摄时,整个剧组成百上千号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艰苦,馒头咸菜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却乐在其中。偶尔每人多几毛钱补助或加餐两瓶啤酒,全剧组都会欢天喜地。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对待工作,精益求精
现在电视剧拍摄的经费预算、技术条件、工作环境、演职人员的收入待遇都远非杨洁那个年代所能比拟,但一些电视人却丢失了艺术工作最需要的精神。没有追求艺术的精神,没有甘于为艺术牺牲奉献的精神,电视工作者很难创造出优秀的电视作品来。当有人问: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年呢?杨洁导演一针见血地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当年,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26个省,其中,多数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山川林地,美景中常蕴含着危险。
杨洁告诉记者,在拍摄黄狮寨外景的时候,山路崎岖险要,小径两边就是悬崖,但却没有安装扶手,“我一踩上去,就滑倒了。刹那间,我脑子里闪现一个念头――完了!”
幸亏,当时杨洁被断树桩拦了一下,剧组里的一位武行一把把她拽了上恚但身上的衣服都划破了。“那真是从鬼门关的门口路过,差点儿就跌入悬崖,太危险了。”
电视剧毕竟与小说不同,如何把上百回的内容浓缩到几十个小时的电视剧中,是一个大问题。但杨洁与其他两位编剧取得了共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这也使得这部电视剧,汲取了原著的精华所在,不走样、不变味,成为我们乐于反复观赏的经典。
《西游记》拍了6年,演员是边拍边找的。杨洁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只要符合人物形象,全都“不拘一格”悉数考虑在列。玉兔精的扮演者李玲玉是杨洁在《大众电视》上看到照片头像找来的;唐僧的第三位扮演者迟重瑞是在楼梯口偶然碰到的;观音菩萨的扮演者左大玢是在湘剧院发现的……
感谢杨导的慧眼,让观众们看到了一群惟妙惟肖的书中人,看到了一部最像西游记的《西游记》!
“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
――坚持想法,挺直腰板
杨洁导演无疑是一位坚持原则的艺术家,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劲儿。正是这股倔劲儿,我们才得以看到现在这样的86版《西游记》。
让人印象深刻的《西游记》片头音乐《云宫迅音》,就是多亏杨洁才得以保留。这首片头曲集民乐、电子乐、打击乐和管弦乐于一体,合成器、古筝、琵琶、手鼓、吉他、贝斯、女声吟唱齐上阵,给人以层峦叠嶂、气吞山河之感。
但当时,央视个别领导却对《西游记》音乐不满,说音乐里用了电声,风格与中国传统名著不符,没有时代感和地域感,《西游记》应该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的,为什么用电声?建议把作曲换掉。
当时剧组正在九华山拍戏,生性耿直的杨洁得知消息后大怒,当即口述了一封致央视领导的信,其中有这么一句:“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负责,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给领导,你们去做后期吧。”在杨洁的激烈反对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经典的“登登登登”也才能为我们所熟悉。
如果没有对于电视艺术的执着追求,无法想象他们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
篇9
关键词:《西游记》;版本;第九回;前身考;原型
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187-05
杜德桥(Glen Dudbrie,1 938-),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曾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讲座教授,兼任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所长,入选英国学术院fBritishAcademy)院士,当代著名汉学家,现已荣休。《西游记》研究是杜德桥重要的学术方向之一。1964年他在《新亚学报》上用中文发表《祖本考的再商榷》:1967年以论文《前身考及其早期版本》(The Hs“chi:StuD Antecedents and Earlyversions)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69年在《泰东》sia Majo上发表《百回本及其早期版本》The Hundred-chapter Hsi-yu Chi and jts Early Versions),该文为其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被台湾学界翻译;1970年其专著《十六世纪中国小说前身考》(The Hsi-yu chi:Stu,'Antecedents the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被列入“剑桥中华文史丛刊”fCambridge Studies Chinese History,Literature and Institution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自其博士论文的另一部分;1988年杜氏又有论文《的猴子与最近十年的成果》fThe Hsi-yuChiMonkey andtheFrui theLastTen Years)发表于《汉学研究》(Chinese Studies)。杜德桥对《西游记》的版本演变、章回分合、形成源流、人物原型均有深入探讨,这些探讨并非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充满了对研究同行观点的反思、商榷与借鉴,同时他的观点也被同行反馈和讨论,这种互动促进了《西游记》学术的进程,值得国内学界重视,今特撰文述评如下。
一、《西游记》版本考证及
明刻阳本的发现
学界对《西游记》版本的考证,一直都在争论百回本、阳本、朱本的相互关系。百回本《西游记》现存最早者是明代金陵唐氏世德堂本。阳本(亦称杨本)原名《三藏出生全传》,题“齐云阳志和(亦作杨致和)编”,四十则,不称回,后被收入《四游记》,称《西游记传》,一直翻刻不缀。朱本原名《唐三游释厄传》,题“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十卷,分则不称回,朱本最早存本为明万历初年本,曾在日本村口书店出售,后此本被北平图书馆收购,后又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制有缩影微卷。阳本与朱本相似,可以视为同一系统的本子,这两个本子较之百回本明显简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己对以上三种本子的关系作出讨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阳本为百回本的一种祖本。《跋本的》予以反驳,认为阳本是妄人割裂百回本而成。孙楷第于村口书店、郑振铎于北平图书馆亲见朱本最早存本,分别在《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西游记的演化》中作出分析,在观点上都倾向于之说,郑振铎更是列出版本源流图示,明示了朱、阳二本从百回本删削而来。鲁迅后来也依郑著订正了己说。
时至60年代,阳本、朱本与百回本的关系问题又起争议。澳大利亚籍华裔学者柳存仁获睹美国国会图书馆朱本缩影微卷,于1963年、1964年在《新亚学报》和《通报》上分别用中、英文《的明刻本》《的祖本》试图前说,论证朱本、阳本为早,百回本后出,对以上两本都有承袭。在这一背景下,杜德桥撰成《祖本考的再商榷》、《百回本及其早期版本》两文与之商榷。杜氏同意孙楷第、郑振铎的观点,并用更为严谨的论证来巩固它。他提出:“省略之处不足为证,可能是装订疏忽造成的漏洞更不能用做证据。”这是说文本间单纯的详略比较对于考证版本前后没有作用,既可以说版本源流是由繁删简,又可以说是由简增繁。他认为“表面上流畅、完整的散文叙述中极不通的地方才能用为检验的有效标准”。其意是要由文本内在的文义矛盾来考索删削的痕迹。在这一标准之下,他用很长的篇幅详举数例论证阳、朱二本的删削之处。可以说杜、柳二氏的商榷文章将《西游记》版本考证推向了更为精密的层次。
杜德桥在版本研究中更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他和汉学前辈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于60年代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明刻阳本,该本原是一位英国爵士在1679年以前捐赠给牛津的。此前中外学者考证《西游记》版本,所据阳本最早者是所藏的嘉庆坊本,接触不到该本的学者只能利用近现代的排印本。牛津本的发现无疑使学界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阳本的原貌。杜氏将这一发现的成果公布在《百回本及其早期版本》中,他这样描述:“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共四卷,正文分为四十则,不称‘回’。半页十行,行十九字。上图下文,图两边有题词:首页插图旁题:‘彭氏’。首卷前题‘齐云阳至和编,天水赵毓真校’,紧接前题有一题记:‘芝潭朱苍岭梓行’。”他考证芝潭是建宁府建阳县,认为朱苍岭极有可能是当地从事专业出版的朱氏家族的一分子。而就“其版式看来,乃彼时典型之闽刻。”
1988年柳存仁新撰《简本阳本、朱本之先后及简繁本之先后》发表于《汉学研究》,根据以上牛津本对《西游记》版本又作了重新考证,虽然具体观点仍与杜氏不同,但是他极其称道两位牛津学者的发现,说:“牛津大学龙彼得和杜德桥两位先生发现在牛津收藏的明刻本,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一件大事,特别是研究《西游记》的早期版本的里程碑。他们的发现的功绩是应该大书特书的。在他们没有发现这一部重要的刻本之前,从中国老辈的学者们数起直到现在的我们,几十年间,大家不免走了不少冤枉路。”
二、从版本考证到文学批评:
《西游记》第九回问题
杜德桥《西游记》的版本研究还涉及“第九回问题”:通行本《西游记》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儿复仇报本”(简称“陈光蕊故事”),明代所有百回本皆不载,而最早载于明刻朱本,它是否为小说内容原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杜德桥考证朱本后于百回本,故倾向于认为“陈光蕊故事”并非小说原有,是
后人所加。该问题原属版本考证范畴,然而杜氏的研究另多出一段评述文字;“‘陈光蕊故事’无论就结构及戏剧性来讲,与整部小说风格并不谐洽。组成前十二回的各节故事中,只有此‘陈光蕊故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展没有贡献。此节故事自成一体,强调伦理孝道。性喜诙谐,落拓不羁的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若写了这节故事来寓托这么严肃的主题,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该段评述的性质超出了版本考证而涉及到文学的评论。这一点被他敏锐的欧美同行们发觉,使他们受到启发,反向思考,撰写文章与其商榷,从叙事结构、母题意义、改编技巧等文学的角度挖掘“陈光蕊故事’’对于整部《西游记》的重要性。于是在欧美汉学界里,《西游记》第九回的去取由版本问题一变而成为文学批评的话题。
1975年,芝加哥大学《西游记》研究名家余国藩在《亚洲研究学刊》(The Journal c,yAsian Studiesl上发表《的叙事结构与第九回问题》(Narrative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 DChapter NineThe‘'Hsi,Yu Chi’首先与杜氏商榷。余文对“陈光蕊故事”中两个情节的论述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玄奘刚一出生就被弃置江上,蒙金山寺长老救养,皈依佛门的情节。他认为小说至六十七回有一诗句“幸遇金山脱本骸”是对该情节回应,暗示着玄奘以出家作为救赎,即“脱本骸”的象征。至九十八回师徒即将功德圆满之时,又出现了“脱本骸”情节:玄奘以无底船过凌云渡时,真正捐弃了本骸,得到了救赎。从江流出家到凌云渡修成正果,余氏指出《西游记》里有一个贯穿全篇的河流母题:“河流不但是毁灭的象征,也是再生的征兆。毋庸置疑,玄奘心里的河流经验乃包括生前的灾难、出世后的遗弃,以及最后的获救等等。”其二是:玄奘母亲抛绣球选婿的情节,小说叙至天竺国故事时,玄奘观览国风,追念此事,且更被绣球打中,被逼与公主成亲,余氏认为这正是“陈光蕊故事的回应与嘲讽”。基于以上论述,余氏认为杜氏所下的“‘陈光蕊故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展没有贡献”的判断是不能成立的。
1979年,威斯康辛大学学者阿尔萨斯・严fAIsaceYen)在《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上发表《中国小说的技巧:里的改编――以第九回为中心》Technique DChineseFiction:Adaptationthe‘'Hsi-yu chi”with Focus DnChapterNine)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严分析了“陈光蕊故事”的模式:“事业有成的父亲/儿子――恶人试图谋杀父亲――_/义亲复生:恶人受惩:家庭团聚”。严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小说戏剧中十分流行,他例举元代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杂剧》也有极其相似的模式。严发现《西游记》中,这种模式其实出现了多次,以后章回里的乌鸡国故事与天竺国故事也呈现了相同的模式:“乌鸡国国王/王子:恶人试图谋杀国王:国王复生:恶人受惩:家庭团聚”以及“天竺国王/公主:邪恶妖精试图谋杀公主(妖精用风将公主运走):公主归来:妖精受惩:家庭团聚”。严认为这种模式的重复似乎暗示着《西游记》作者在写作技法上有意识地接受了流行传统中一种固定的形式”。而运用这种固定的形式来写不同的故事正可以体现《西游记》作者一种文学改编的技巧。
三、《西游记》前身考与“帕里
一洛德口头理论”
杜德桥著作《十六世纪中国小说前身考》以相当篇幅梳理了业已被发现的十六世纪小说《西游记》形成以前的“西游记’’文本、图像材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其四)》、泉州开元寺南宋西塔猴形神将图及“龙太子”图、永乐大典本“魏征梦斩泾河龙”平话残文、朝鲜崔士珍《朴通事谚解》以及一些“西游记”戏剧和宝卷等。这些材料已为学界知悉,无需详述。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材料的态度。杜氏在其书导论中引述到西方口头文学研究领域著名的“帕里一洛德口头理论” Parry-Lord Oral Theory),其为美国学者米尔曼.自里(Milman Parry)与其学生阿尔伯特・贝茨・洛德(Albert B,Lor(1)共同提出,反映在洛德1960年出版的著作《故事的歌手》fTheSingerofTales)之中。该理论通过对南斯拉夫史诗歌手的田野考察研究了口头文学传统:口头传统远离书写传统,歌手吸取同行优点、根据听众需要、或是即兴发挥,在表演中随时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史诗在他们口里的传承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如果歌手利用固定文本来识记歌词,被书写传统限定的形式和措辞所束缚,就意味着口头文学的消亡。根据这个理论,杜氏认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亦包括口头传统和书写传统,只是后来随着印刷业的繁荣,固定划一的文本抹去了口头传承的特色,逐渐使其消失,例如固定的话本就抹去了口头文学传统中说话艺术的多变性。杜氏指出,在某些白话故事形成的源流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曾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发挥了作用,但当我们追溯这个源流的时候,“采用书写和印刷方式之人轻易地在我们心中占据不公平的优势:他们有力地垄断了我们使用的材料。”源流中那些口头传承者则大多湮灭不闻。杜氏认为《西游记》的形成过程就有这样的情况,研究者在考察其书前身源流的时候,资料的获取只能依靠手写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但必须认识到口头文学对于《西游记》的重要,承认书面文献的局限。
这种态度使得杜德桥对学界有关孙悟空原型的种种推测深表怀疑。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日本、欧美学界对孙悟空原型作出种种推测:有《补江总白猿记》中的白猿、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龙济山野猿听经》的猴精、神话中水怪无支奇、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杜氏认为这些推测仅在书面文献之间作平行的对比,阐述一些所谓的相似性来作出推论,难令人信服。这些推测缺乏口头材料来描述从原型演变到现状的过程,书面文献较之口头文学的多样性远为简省,很可能会忽略、歪曲人物原型的演变过程中某些重要的元素。杜氏说:“口头媒介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了足够的第一手材料,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或许就能追踪不同口头故事之间主题的传承:在一个更广的范围,我们或许还能追踪某些神话从一个文明到另一个文明的传播。但是我们只能使用与口头材料截然不同的书面小说…“特定故事基本要素的形式就会显得简单概括得多,这在更后的书面版本中还可能常显出意义的扭曲失衡。所有这些就是说,仅有书面剧本和小说文本构成我们现在的《西游记》以及与之类似传说的材料体,我们可能不能指望开展一项有效的人物原型研究,如孙悟空原型研究。
杜德桥以上观点在欧美学界引起过质疑,1971年8月、1972年8月,夏志清、余国藩有该书书评发表,认为“帕里一洛德理论”产生的背景
与中国口头文学环境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该理论是基于对许多彻底与文本世界隔离的南斯拉夫歌手所作的调查而提出的,这些歌手很多不认字,但是中国口头文学艺人普遍识字断文,而且与书面文献紧密相连。两篇书评发表间隔的1972年2月,杜氏在《亚洲研究学刊》(TheJournalofAsianStudies)上发表过一封公开信,承认中国口头文学艺人的文化程度,他解释说:“我并非如书评宣称将‘与书写传统的脱离’归于‘口头艺人’,而是归于‘口头传播’。”他认为“帕里一洛德理论”可以为中国口头文学研究者带来如此一种“中肯的警示”,即强调口头、书写文学是两种彼此脱离的传承,而‘真正的职业口头艺人,不管识字与否,即使有著名的书面版本存在,也会保持有自己的艺术独立以及超越文本束缚的自由。”平心而论,在“帕里一洛德理论”提出刚刚十年之后,杜德桥就将它引入中国文学研究,揭示口头文学在考察故事源流时的重要性,指出传统学术在依靠实物、书面文献方面的局限性,此一作用是积极的。不过如何恰切使用该西方理论去处理中国文化的问题,尚需仔细琢磨,杜氏书中使用“帕里一洛德理论”有过于机械之处,如果没有后来的解释,确实会让人产生如夏、余二先生的感觉。四、孙悟空原型研究的反思与新解
上文述及杜德桥《前身考》质疑当时孙悟空原型的推测,他后来的文章《的猴子与最近十年的成果》(以下简称《成果》)又继续质疑了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学界对此问题作出的新推测,主要是日本学者矶部彰及其赞同者提出的孙悟空形象源于福建神猴信仰的说法。与《前身考》不同的是,在《成果》中,杜氏不再将质疑统归为口头材料的缺乏,而是作出了更为缜密的思考,他思考这些推测基于证据所运用的学术方法。他认为《西游记》原型研究里存在两种证据:本证(primary evidence)和旁证(circumstantial evidence)。“本证缓慢并少量地积累;旁证迅速并大量地积累。本证安上了一条不灵活、不舒坦、不自在的规则;旁证则创造出热情、朦胧而愉快的光辉。本证牢牢并永久地保持在讨论的中心;旁证随着个人观点和偏好的闪现而来去自由。最终,对于我们问题的解答只能依靠本证;而直到那时,我们还将十年又十年继续用我们头脑里新生出来的旁证去填充新的著作。”他指出唐僧原型研究依据的是本证:玄奘前去印度学习取经的史实,所有研究者都是围绕它展开论述,这就是所谓的“规则”,这样的研究虽然单调,但最终有明确的定论。孙悟空的原型研究则不同,因为缺乏一个公认的证据,学者各自提出自己的旁证:从《西游记》以外文献中找出一个或几个猴子形象,利用外证与孙悟空对比,发挥联想,论证原型,这样的研究方法虽然兴致勃勃,新见迭出,但难得定论。
杜德桥试图以新方法对孙悟空原型问题作出解释。在《前身考》里,他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在《西游记》里“为什么一个民间流行的宗教偶像(指玄奘)要有奇怪的动物随从,并且为什么猴子在中间特别杰出。”当时他自己对这一问题并不能深入解答,只是笼统地归为“喜剧元素”。《成果》里,他参考了有关台湾、香港、新加坡及其他东南亚地方传统社区里宗教风俗的实地考察材料,发现在这些社区里的葬礼仪式中,当灵柩被抬去墓地时,人们往往扮作各种动物为其开道,此俗自古就有。人们相信逝者的脆弱的灵魂在西去极乐世界的道路上是凶险多难的,途中需要动物神保护驱魔――这是以上仪式的主题。而《西游记》里易被伤害的玄奘西去求取正果的路上正是由动物随从相伴,与以上仪式主题完美对应,杜氏认为这一主题很可能就是小说的隐喻意义。那么为什么猴子在其别杰出?他的解释是《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偷盗仙桃的情节,仙桃在中国文化中是长生的象征,它也是逝者前往极乐世界的护身符,逝者如想通过一个动物神得到它,那么猴子无疑是最有用的。这就是杜德桥给出的孙悟空原型分析,当然这也非定论,杜氏亦承认自己也运用了旁证:宗教风俗现象的考察。但与以前研究者思路不同,他已不再寻找《西游记》以外文献中的猴子形象来与孙悟空作类比,而是挖掘故事内部所隐寓的意义,并论述猴子对于此意义的重要性,按他自己话就是“故事内部的鉴定”。
杜德桥有关孙悟空原型研究的反思与新解具有学术史眼光,我们不妨将之与余英时名文《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所论的大观园原型研究相比较。余氏认为红学考据派在“自传说”典范的影响下,利用小说以外文献材料考证大观园在现实中的地点问题,但是始终难以避免“南北混杂的严重矛盾现象”,这是该派学术上的危机。要超越这一危机,必须建立新典范,其方法是将“研究的重心放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创造意图和内在结构的有机关系上”,从文学的构思考虑大观园的产生。这种新典范的方法与杜氏的观点相通,杜氏同样认为从外证的考据永远无法获得孙悟空最终确凿的原型,应该另谋出路,试图通过分析文本内容结构探索小说隐寓意义,进而再证明猴子对这一意义的重要性。从欧美学界来看,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杜德桥的此种主张有一定相契之处。例如余国藩致力于探讨《西游记》宗教哲学寓意,认为小说中蕴含着儒释道三教的“修心”观念,而孙悟空形象的设定和中国习语“心猿”一词有相当的关联。余氏的具体观点虽和杜德桥相差颇大,但他们二人从小说内部的寓意来探索人物原型的研究思路却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西游记》是中国神话的巅峰之作,原著中有很多谜一样的环节,激起一次又一次的解读浪潮,如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1995年的《大话西游》,都令人耳目一新。经过8年的酝酿和4年的制作,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诞生了。
对于“00后”的中学生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那么孙大圣归来后,他到底是什么形象呢?在这里,有略带“潘俊逼息的悟空、最萌的唐僧、爆笑的猪八戒,还有取经路上的经典故事。悟空、唐僧、八戒和白龙马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中找回初心,坚守着心中的信仰,就像电影的主题曲中唱的那样:“一路向西,不能回头的不是道路而是梦想;执着奋战,坚定拯救的不只他人还有内心……”
虽然这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但它有着美妙的画面、震撼人的音效,还有萌萌的人物造型,当然也透露出了皮克斯和迪斯尼的味道。喜欢动画电影的伙伴,可以看看。相信《大圣归来》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能在中国动画电影寒冷的黑夜里,照亮道路、温暖人心,也承载着中国动画电影的世界破冰之旅。
■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2015年的贺岁大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乘着3D的列车,给我们带来了奇幻真人版的孙悟空!这个奇幻大片,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为我们奉上了视觉大餐!
看点一:玉帝威仪霸气,美猴王功夫了得。周润发所饰演的玉皇大帝在造型、性格、气质上都独具匠心;甄子丹饰演美猴王,给悟空增添了硬气。
看点二:场景奇幻真实。为了呈现孙悟空的魔幻冒险之旅,电影中近2000个镜头在北美、韩国、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完成。
看点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凝聚了“神龙护天庭”、“巨龙穿云而出”、“美猴王、玉皇大帝、牛魔王神魔决战”、“二郎神开天眼”、“魔牛惊天怒变”等特效场景。
■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