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3-18 17: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当今研究生人生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研究生的人生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多人认识到人的价值的体现不仅是个人的成果,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新时期的科技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从而导致大部分本科生选择了继续考研深造,这样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新形势下许多体制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研究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想信念淡化,偏重物质利益
当今高校的研究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大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而有些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是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这样的思想逐渐扭曲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影响了个人的未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渐渐滋长。大多数在读研究生仅仅是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今后优越的生活,而为社会进步而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数较少。前辈科学家们,在科研条件极差的环境下,他们不怕艰苦、刻苦钻研,为科学事业奉献一生。而当今的部分研究生不能吃苦,贪图享乐,三年的读研时间白白浪费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天平严重向物质方向倾斜,理想和目标也逐步被金钱所取代。
2.强调自我价值,个人主义至上
集体荣誉感是每位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通过与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研究的成果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部分研究生,并没有认识到合作的真正含义,时时从“利己”角度去考虑问题,常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机密文件,从来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同时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从而慢慢地淡化了集体荣誉感和社会的责任感,甚至有的研究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剽窃他人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成果,这些现象都将“个人主义”显现得淋漓尽致。
3.德、才不能同步发展
一些研究生认为,学识、才能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标准,而与品德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人只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在道德修养上却出现了漏洞。他们唯利是图,这些表现不仅降低了人格魅力,还会导致思维偏激。
二 影响研究生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1.身份的迷茫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研究生不值,在读过研的受访者中,有35.6%的人表示后悔。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研究生的身份缺乏肯定,对攻读研究生这一选择缺乏清醒的认识。一旦他们对自身产生怀疑,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去。
第一,时代环境的变迁。当下社会充斥着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身在其中的研究生不可能熟视无睹,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只是很小一部分研究生的价值取向。攻读研究生学位,更多地被认为是找工作时的敲门砖。其次,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天之骄子”的地位一落千丈。第三,许多学生是在随着考研潮流无意识地加入研究生的行列,没有明确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因为害怕面对就业问题而选择继续留在校园里。
第二,存在感和价值感的缺失。研究生的学习安排灵活,一般以个体安排为主,这让一直习惯于听从老师、学校“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一时不知所措;上大学本科时集体活动丰富多彩,到了现在平时各忙各的,集体活动难以组织,难以产生集体归属感;由于这些年一直扩大招生,一个导师的学生多达20~30人,导师任务加重,很难给予每位研究生具体的指导,学生感到没有人管束关注他们;读研究生之前以为学历高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待遇优厚,从此改变命运,但是现实中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觉机会渺茫。理想和显示的差距、枯燥的学习生活、见效慢的科研成果,导致他们产生存在感和价值感危机。
2.现实的困难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嬗变,是当今研究生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动因。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这使研究生的心理活动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
第一,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学业的压力。研究生论年龄已经成人,他们经济尚不能独立,只能靠平时的兼职来勤工俭学。一部分已经结婚生子的研究生还要为家庭的生存问题奔波。由于经济困难,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就很强烈,这使得他们更注重物质,更注重实效。
第二,婚恋、家庭、就业的焦虑。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达到与社会适应。他们看到以前的同学往返于国内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看到以前的同学开始谈婚论嫁,忙着结婚,恩爱幸福;再看看自己,整日坐在实验室,于是他们后悔上研究生,认为是上学耽误了自己的爱情。对于已婚的研究生来说,有的两地分居,忍受相思之苦,有的因为学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的变化,双方缺乏共同语言而感情逐渐生疏。就业焦虑是研究生面临的最大焦虑,三年级的研究生尤其如此。研究生比本科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就业的期望值更高,这使得大部分研究生进校之后人生价值观向物质利益倾斜。
三 研究生人生价值观的重构
当今的研究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未来,如何更好地对研究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值得大家深思。
1.坚定信念,自我完善
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人,都已经具有了优秀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科研潜力,但这远远不够,他们更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努力拼搏的毅力。
虽然现实社会存在着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的风气,但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研究生应该开辟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精神信念和专业道德。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容易满足,但物质生活满足后的精神生活却很难满足,既然选择了专业,选择了上研究生,一般毕业后都会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多读点书没坏处,对以后的职业发展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人生是一条单行线,各有各的走法,关键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么?你活的快乐么?大部分的人都不开心,工作的在想,要是当初我读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现在高了吧;读研的在想,要是我早点工作,说不定现在已经是经理了。又是一个围城,大家共用一套价值标准,谁赚的钱多,谁就是成功人士!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于自己,用心钻研,用心生活。回看所有学术大家,无不是受过良好教育、潜心钻研、不为物质所缚的,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创造颇多,为社会甚至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生活状态其实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学术的研究生内心最渴望的。
作为高素质的群体,研究生更为成熟,知识面更广,自我教育和完善的能力更高。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避免太强的功利性,以后要有大的作为,根基全在年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多一分兴趣,在烦恼的时候也有排解的途径。平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格,养成豁达的性格,对人、对事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唯利是图、投机取巧。
2.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是主导。每日阅读文献、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些活动都是自主完成的,使他们的思维、品质都有一定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一些人就会荒废时间,而到即将毕业答辩时才发现自己已遗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因此,在新生报到时,管理者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地在思想上对研究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开展关于人生价值的主题会,给学生一种全面发展的认识能力,让学生有理想、有目标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新时代里,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有高端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综合发展、全面进步。要提高其能动性、创新性、实践性,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多研究生以为拥有了学历,就意味着有好的工作,所以在择业时总是抬高门槛,面临社会选择时期望值过高而内心受挫,使他们的心理失衡。研究生应摆正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自身的价值得到极大的发挥就是最好的状态。社会和用人单位也不要用工作岗位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只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才能使研究生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自己,在社会中体现人生价值。
3.引导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
篇2
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应开展、组织有益的活动,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的特点,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举办征文大赛等活动,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秀丽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学校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青年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还要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求教师要在各个方面起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必须讲清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的理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即就是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在课堂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语言和动人的行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说明他的言行就是为社会或是为他人担负了责任、或是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赞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即是社会实践,教育青年学生要积极主动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要先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有益需求,然后再实施。
篇3
关键词:沙滩文化 黎庶昌 人生观价值观 研究
黎庶昌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的年代。、、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他六岁丧父,自小家贫,又体弱多病。但是他熟读经史,酷爱古文。意气超迈,抱负不凡。二十六岁得到赏识,四十岁赴英、法任使馆参赞,后又两度出使日本,任驻日本公使。他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赢得日本朝野敬仰。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他不仅是通达敏健的爱国外交官,也是一位富于革新思想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识渊博的文人学者。在他的思想、品格、学术与创作中,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和借鉴。
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许多学者都对黎庶昌进行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近年来对沙滩文化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研究趋势更向着文化资源利用特点、利用价值、利用对策方面
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义和贵州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黎庶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及品格情操,对后世影响很深。如学术研究上的刻苦自励、昂扬奋进的精神,都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研究它,能够丰富国人的理想、信念。
我们研究黎庶昌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为贵州、遵义、沙滩的经济发展、人文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让沙滩文化引领遵义人民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1、从黎庶昌日本抚养遗孤,看他的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在晚清曾经两度出任日本国钦差大臣,他首次使日期间,结交了一批日本友人。特别是他与藤野正启的友谊更是让世人敬仰。他们谈古论今、谈西方科学、饮酒品茶、弹琴诵歌,相见甚欢。可是黎庶昌第二次赴日任职不久,就传来藤野正启先生去世的噩耗。黎庶昌先生十分痛惜,为藤野先生写《墓志铭》、为其作品写序。藤野留下女儿、幼子,孤苦伶仃,黎庶昌主动承担起抚孤责任,将其视为己出。黎庶昌先生“不关国之东西,海之内外”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震撼着日本国朝野。
2、从黎庶昌的诗酒睦邻邦,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两任出使日本国,任钦差大臣,他敦睦邻邦,不辱使命,是外交使节的典范。黎庶昌先生认为:各国使节,言语不同,服饰不同,政俗各异,要增进共识,互相了解。要“达款诚、联情好”,他主张以文会友、借诗酒唱和增加接触,交流思想,才是较好的途径。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交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被日本国朝野尊称为“大邦明贤”、“全才君子”。
3、从黎庶昌诗赞左宗棠收复南疆,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清代后期,落后的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沙俄对北方和西北疆土虎视眈眈。左宗棠奉命帅兵西征,虽历尽艰辛,但捷报频传。这个时候,黎庶昌任驻德国使馆参赞。听左宗棠告捷,欣然赋诗一首:
轻车度幕不惊尘,矫矫将军号绝伦。
回准降幡齐入汉,图书旧版复收秦。
雪消葱岭鸿难度,草长蒲梢马易驯。
索地陈兵君莫让,乌孙西去付行人。
此诗称赞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由此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出黎庶昌的人生观、价值观。
4、从黎庶昌的文学小样,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先生崛起边陬,遍历中外。学富五车,早著勋劳。文学生活丰富多彩。现录数则,看他文学生活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重庆云贵会馆题戏:
黎庶昌出任四川川东兵备道,当时道署驻节于重庆。重庆当时已经开为全国通商口岸。黎庶昌资助,建成《云贵公所》。会馆建成后,庭院宽敞,建有戏台,黎庶昌题一联:
溯二千年汉祖雄风,犹留此地巴渝舞;
历数万里欧罗列国,仍爱中原雅颂声!
由此联可以看出黎庶昌的文学思想,也可看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时宜变、经世致用。
我们今天研究黎庶昌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学习借鉴先生的思想、品德。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与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局面。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团,我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对自身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关注以及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条件的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提供了一个新条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的思想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发频繁,我国传统的社会思潮正在受到多元文化是潮的冲击,双方碰撞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思潮。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我化思想的基础上,汲取外来的先进文化思潮。为当前高中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开展与时展相统一的正能量教育,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接受度更高、内容更丰富这方面。
(二)社会经济条件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但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文化思想的对外开放性,各种外来思潮不断涌入,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青少年正处在思维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些外来不良思潮,还不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容易遭受到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具体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虚荣、浮夸、奢靡主义、盲目崇拜以及互相攀比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相互信任逐渐在消失,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条件下,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建立健全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信仰,走出迷茫?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其在发展过程生所产生的一些“思想垃圾”又对社会文明造成了威胁,我们要正确审视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不断进化不良思想,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思潮,引领社会潮流,创设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要重视高中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自身对不良思潮的判斷力与抵抗力,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武装自己,做优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一)与时俱进、选择恰当的价值观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人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21世纪是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了解到当前国内外的最新形势变化,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重新审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养成是否符合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标准要求。在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每个学习主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再了解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特性,开展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开展人生价值观的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在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要结合时展特点,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先进的教学模式、恰当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形式对学习个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充分发挥课堂双主体作用、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高中阶段,我们的身心健康正处在一个健康养成的关键阶段,青春期时的生理以及心理等都在逐渐成熟,此时正是健康人生价值观确立的大好时期。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之后明确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需要课堂主导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尊重课堂主体的前提下加强对课堂主体人生价值观的引导,给予其充分的重视,进而调动其课堂参与积极性,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人生价值观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高中,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双主体作用,通过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在建立健全自身人生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要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中,课本中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经过社会实践而总结概括出的系统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与生活实际存在较远的距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也不具说服力。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注定是错误的,不利于健全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基于此,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既要注重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又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增强社会体验,以此来找到双方的有效衔接点,提高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悦.浅谈高中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观[J].经贸实践,2017(21):281.
篇5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期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关键词]大学生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于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正确方向
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规则和秩序尚不健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同程度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使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倾斜,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都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必须抓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错误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培养大学生理性选择思想信息和科学辨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保护能力、观念判断能力、理论更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期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伴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加之观念的冲击,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并对一些负面现象反响激烈而且深恶痛绝。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处于青年时代,情绪具有起伏性和弥散性特点,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的一个侧面的反馈。如果这样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他们可能被被人用心的人利用、误导,误入歧途。
各种负面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人们缺乏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现,禁不住各种诱惑的侵蚀,逐渐丧失了理想信念。从长远来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大学生,当他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各项工作和建设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毫无疑问将拥有各种权力。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如果不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要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自己都可能误入歧途。
三、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由于大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新旧体制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加之全球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分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问政治、不辨方向、不讲立场,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还不高,对各种社会现象不能上升到理想高度还认识,所表认出来的以金钱为中心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政治的冷漠和反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为指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参考文献
[1]马金龙,对新时候大学信仰问题的探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篇6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学 注重 学生 人生价值观 培养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呢?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提高对学习历史的认识
《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重新认识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更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需要,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助力器,是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鼓励学生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而求知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好奇心会使学生创造出新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创新思维为核心,设疑、质疑,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与。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一课,我们知道,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而宣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师要利用创新教法、探究式、启发式教法等,让学生在新奇、悬念、游戏、故事、趣味等知识中,启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创造条件。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崇尚科学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和历史英雄人物了解和认识,学习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品质。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中学阶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要求,都有表现学习的欲望,学生在传统的具有依赖性程序化的保姆式教育中,创造动机被抑制,实践活动被取代,独立学习被低估和漠视,独立要求被忽视和压制,学生的独立性不断丧失。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鼓励独立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和创新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创设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拓展学习空间,扩大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没有知识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活教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解决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时间和空间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标新立异,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观察、思考,敢于动手实践,动口提问,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可以引用成语、典故、电影电视等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的史实。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浩瀚无垠的历史世界,扩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四、开展丰富的体验感受,培养探究创新精神,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篇7
文章概述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扭转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的局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高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改善教育评价标准。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后天形成的体现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意识的内在品质。它是建立在人文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吸纳人类优秀文化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在人的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思想品位、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一般来讲,人文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通过人文知识和人文方法的传授与掌握,陶冶人的人文思想,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其本质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将人类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或个性品格。
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促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教育融通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注重的是专业技能,而人文素质注重的是指导专业技能运用的思想。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它比科学文化素质更加重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等;良好的人文素质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产生的内在动力因素,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阔视野,激发灵感,乐于奉献和创造;人文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当今大科学(或曰复杂科学)本身文理渗透、融合,使得科学技术的研究越发需要涉及更多的人文元素和知识,需要多学科的集成和团队精神,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喊了许多年了,各高校也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比例上有所增加。但似乎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制约和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健康发展的仍然还是一些前提性基础性的方面未得到真正解决。换句话说,问题的症结远还不在于人文素质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在于人文素质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培养?即基本的认识和态度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使得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少特色
从当前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看,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般,模式相同,个性不鲜明,不注重自身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特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现象,同时具有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管理上都是遵循社会所需,这就反映出多数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有相同点。在“整齐划一”的理念和模式下,“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例如,部分理工科院校盲目模仿文科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文科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使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并不理想。
2、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现象严重
在高校多年的教学课程设置中,理工科专业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师资配备都比较强,而人文科学被置于比较次要的位置,无论在课程设置、内容比重,还是师资配备都比理工科薄弱。因此,造成了课程重视偏差的问题,形成了轻文的教育状态。许多高校虽然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了一些人文知识方面的概论、原理、通论、导论、通史、专史、断代史等课程,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这些课程所配备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往往以硬性、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养成被动、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这些理论的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再加上部分理工科学生认为学习理科知识和技术是有前途的,而学习文科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是缺乏实际价值的,从而导致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的衰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3、应试教育体制、观念的不利影响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及观念长期存在,使得家长、学生、学校对于考试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缺乏内在体验,只会应试,不会应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这就导致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单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单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体系无论在学科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和短期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的损害。现今人文素质教育变得如此艰难,主要是由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缺陷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所致。
4、市场经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现今社会由于经济价值观念的普及和被重视,商业化的倾向充斥着整个社会,正义、良心、人道、理想、真诚、信仰、道德等少被提及。市场经济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它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价值来衡量任何事情,它的负面效应引导着人们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市场经济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高校中某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的发展,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有影响的,使他们的观念变得世俗、功利。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1、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科学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或唯科学主义的教育,而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科学教育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智慧,人文教育则能使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获得理性的升华,能使自我发展进入真、善、美的境界,它能长远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科学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2、扭转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教育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代,高等教育已演变成一种宽口径的素质教育。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将超越计划体制对人才的单纯专业要求。如果学校只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和科学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养成,那么学生就很难得以全面发展。目前大学生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现状,迫切需要把人文教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通用课,同时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采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与教师进行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对人文关怀的热情,提升人文感悟能力。为了适应现代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时代要求,学科发展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综合的趋势,高校必须具备能涵盖自然、社会、人文等三大学科领域的综合化学科结构,开设一些具有通识教育功能但与专业学科或方向无关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作为必修基础课。在理工科院校课程结构上,学校除了抓好“两课”教学和必修的职业道德课之外,还应开设大学语文、东西方哲学、中国历史等课程,辅以美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感悟,产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个性,获得能力等。高校教育环境包括校貌、师貌、校纪、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学术氛围,以及职工、学生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等等。良好的校风、校貌和高尚的师德以及学术、文化氛围组合起来会构成一种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能促进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高,还能对大学生的德与行产生积极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在突出科技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养环境的营造。如开设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名师讲座,开展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校园文艺活动,建造人文景点和艺术家塑像等。因此,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4、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传承者,是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在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形成中占主导地位。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然而,近些年来,包括人文社科教师在内的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在逐年下降,学生人文素质低、修养差与教师有必然联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
5、建立高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改善教育评价标准
人文素质教育搞得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有效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估体系,对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保证评估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标准除专业考试之外,可以通过面访、小论文等方式让学生抒发自己对社会现象的领悟,以及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表现作为参考,如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奖学金评定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应试分数固然重要,但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几个问题仍然是关键,不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口号或形式,即使是开设再多的人文课程也不可能扭转这种局面,因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是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在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存在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深刻反省我国现有的人文教育模式,改进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做出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唐英,王洁,张雪永,汪铮编著.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陈荣华,吴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陈再平,汪涛.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J].文学教育,2011.
[5]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8).
[6]王彩霞,张君,蔡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 (6).
篇8
记冯圣兵的先进事迹,他先后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湖北高校优秀辅导员标兵,曾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和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李老师还例举了徐本禹、吴天祥等人的例子来说明其实先进人物离我们不远,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要向先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修养人生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用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只有经过艰苦实践的磨练,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能改造社会、自然实际技能的人,才会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作为一个党员,不仅仅只能是有一个党员的身份,而要在自己的领域里争做先锋,起到带头作用,工作上要不怕吃苦,争做骨干,生活中要关心人民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李老师最后
讲到了作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首先要做好一名学生,学生的本职就是要搞好学习,要是一个党员经常逃课、挂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起不到先锋带头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为青年人的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主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青年人很好的指引,胡主席谈到: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汇报人:幼儿教育网
篇9
[关键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海英(1978-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化。(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课题立项编号:SZ141120)、2014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HBSZKT2014088)的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2-02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大学时代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统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混乱状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社会变迁最为深刻的时期,也是人们身处价值多元化和多变性的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西方腐朽社会思想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但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西方各种腐朽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私有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严重影响并腐蚀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也出现自身价值偏好功利化、思想削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虚无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淡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模糊化等问题。
2.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等缺点,受市场经济的价值经济理念、求利经济理念以及优胜劣汰等经济理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追求上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各种矛盾,导致各种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冲突,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民族与宗教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不但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而且各民族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贫穷、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和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常常借助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民族意识与宗教问题煽动民族情绪,从而达到破坏民族之间安定团结,分裂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这些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在是非观、价值观的追求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变化,也没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进行正面的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其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当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但是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也难以展开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就无法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地区,受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念,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引导他们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联系,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加强、爱国主义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腐朽思想渗透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坚决杜绝散布与传播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思想。其次,要大力加强教育,用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次的思想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作为党和国家最基本指导思想的,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大力加强教育,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认清社会现象的本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第一,要将思想贯穿在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编写、学术研究以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争取让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中。第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将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体现时代性、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水平。第三,要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编写适合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重要内容等组织成简易翔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方面、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同时还对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可以举办目的明确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鲜活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代替刻板的“灌输方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从而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正常发挥,可以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并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这种良好的、潜在的德育氛围能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第二,要加强高校的党团组织建设,使其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堡垒作用。通过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加入,使之在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走在前列。第三,要创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第四,要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特征,努力创建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校园氛围,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创造者,其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本民族和本地区形成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只有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才能为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
[3]彭建国,周霞.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4]张永芝.核心价值秩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学与研究,2013(6).
[5]杨舒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7&CurRec=20&recid=&filename=1013
207744.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D
M1ODRSTDZmYnVkbUZ5am1WcjdCVkYyNkhiRzRHZGJJcTVFYlBJUjhlWDFM
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U=,2013-06-01.
[6]刘教东.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4).
[7]王春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2).
[8]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
篇10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3-02
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人生在世肩负着各种使命责任,社会的责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对于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承担并履行了一定的责任,从而产生的符合内心需要的情感体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1]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此,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背景不同所定义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是我国现阶段社会成员的责任感。离开了这一核心,现阶段我国成员的社会责任感毫无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包容当代高职生普遍而合理的价值目标追求,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同时能够吸收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成分,阻挡社会中不良信息,满足高职生多元文化的需求,避免高职生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化,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明确了基本途径。高职学生要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责任感不断有所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能更到位,才能无私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将核心价值观践行作为自己首要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乐于奉献,勇于负责。无论学品还有人品他们都有明显提升,然而,由于自身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高职生希望自己能承担起自己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对社会责任感又比较茫然,缺乏详细认识。[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奋斗目标产生偏差,功利倾向明显。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美好的设想并乐意为此而奋斗,但部分学生没有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虽然力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和物质享受的需求,[3]他们把个人奋斗目标凌驾于社会理想之上的信念,造成了社会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现状。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往往受个人主义支配,容易陷于功利目标,重物质实惠。
2.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社会价值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当今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悄然发生变化,以个人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已成为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倾向呈现利益化。他们常常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具体目标上,对“我”之外的事却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相对弱化,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容易成为空谈。
3.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知行脱节严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处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阶段,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事务的正义感等都得到了增强。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还在摸索中前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在价值观取向上,思想观念还是比较狭隘,以自己为中心。因此,这样的道德情感水平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力量,常常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动的脱节。
三、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1.场域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理应承担对学生进行系统责任教育的重任。责任感的培育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倡导隐性渗透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改变以往理论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隐性渗透式与学生自我体验相结合的责任教育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情景剧表演、主题研讨、辩论赛等形式,巧妙地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种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唤起学生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的强烈愿望,从而自主地践行责任。[4]其次,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贯通责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每个公民应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注重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高职生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从而外化为责任行为。
2.实践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关键在于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把“知”“情”转化成“行”,就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社会实践要成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引导,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创设校园文化情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培养高职生社会责任意识,还可以为高职生践行社会责任提供重要的渠道。如开展社团文化节、专题演讲比赛、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和毕业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以及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逐渐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第二,引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为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可以鼓励学生以宿舍、班集体为单位,人人都参与管理,既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同时,可以实行“以高带低”模式。从高年级中选聘学生担任低年级的助理班主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承担责任,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荣誉,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第三,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勤工助学模式,既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时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四,创造社会实践机会。高职院校要以社团为依托,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调查、扶贫帮困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公益活动等平台,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使其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3.制度机制――高职生责任感培养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职教系统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由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要形成规范完善的制度机制,使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长久地坚持下去,建立制约机制。评优评先机制、学生道德档案的建立和优奖劣罚的制度等各种方法都会加深高职学生对责任内涵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完善权责教育和追究机制,形成一种赏罚分明的氛围。学校通过对制约机制的有效建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制止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思维和态度。比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结合在校期间操行表现,并将考核成绩和毕业成绩挂钩,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责任、体验到责任,促使高职学生责任感从学校强制监督逐渐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承担,为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提高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并据此评定出各类奖学金和优秀干部等,这种把学生当作产品的评价标准,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5]所以,高职院校在建立制约机制的同时,还应强化激励机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通过肯定和奖励学生的某些言行来激励学生巩固和保持这种优良的行为方式;后者则跟前者恰恰相反,通过否定和惩罚学生的某些言行来激化学生减弱和消退这种错误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首先,通过学生都认可的方式来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好学生给予奖励,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其次,要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坚决摒弃,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引导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参考文献:
[1]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丁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
[3]刘申辉.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