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3-30 00:1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滴石穿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滴石穿歇后语

篇1

水中捞月——一场空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其它歇后语:

水上浮萍 - 没有根的

水上葫芦 - 沉不了底(比喻总浮在上面,深入不进去)

水上打一棒 - 没有痕迹

水底捞月 - 白费心机(比喻花费了心思,毫无效果)

水中投石 - 试深浅

水萝卜敲铜锣 - 节节短(比喻越来越少)

水湿麻绳 - 一步紧一步(比喻情况越来越紧张)

水晶瓶里装清水 - 里外全看透(比喻家里外头的事都看得清清楚楚)

水沟里放木排 - 难回头

水竹凉席 - 名扬四海

水缸里捉乌龟 - 手到擒来

水泥地上穿冰鞋 - 能溜就瘤

水滴石穿 - 贵在持久

篇2

关键词:认知 隐喻映射 英汉习语

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同时又是人们认知的结果。习语是语言中的瑰宝,它来自劳动人民的各种经验。因此通过习语来研究人的认知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习语正是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一面镜子。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知的工具。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把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上,达到认知的结果。本文试图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英汉习语异同。

一、认知隐腧理论

隐喻具有修辞价值,隐喻更具有认知价值。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修辞学》(Rhetoic)中认为强调了隐喻的认知价值。(Mahon,2001)理查兹(1936)指出,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人的思维是隐喻的,人的语言也是隐喻的。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and 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人们以日常经验为基础,认知和理解新事物尤其是抽象概念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充分体现了人的隐喻思维过程。

二、习语的定义

在习语的定义问题上,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侧重点。(骆世平,2005)从广义角度来说,汉语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而英语中的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喻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平洪、张国杨,1999)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比喻,并能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这种联想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的。比喻习语体现了人们用隐喻进行思维,来表达更抽象的事物的认知过程。

三、英汉习语都是以日常经验为基础

1.习语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着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因使用汉英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文学典故等,英汉人民观察事物的侧面和角度有所不同,英汉习语也就带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的发展使得英语中出现大量与航海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backfill”原为旧时航海术语,指帆船在通过狭窄水道时若遇顶风就得不断调整船帆,使其时而漏风时而吃风张满。“to back and fll”比喻“动摇不定,出尔反尔”。再如:“all at sea”比喻“茫然不知所措”;“hang in thewind”比喻“犹豫不决”等。古代中国以农牧业为主。农谚和歇后语成为了汉语习语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一年之计在于春”、“芝麻开花――节节高”等。

2.英语和汉语虽然有千差万别,但却存在着普遍特性。英汉习语的共性反映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劳动经验,因而对一些事物和概念具有相似的理解,反映了相似的隐喻认知方式:借助相似的一种事物来认知和表达相似的另一种事物。例如:“Cive him an inch and he' 11 take a yard.”和:‘得寸进尺” 是基于人们相似的物理的经验,用长度较短的inch或寸来表示已经得到的,用长度较长的yard或尺来表示想得到的,以此来比喻更抽象的贪得无厌。再如: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stone.”和“水滴石穿”;“Strike,while the iron is hot'’和“趁热打铁”;“A snow year,a rich year.”和“瑞雪兆丰年”;“Fish iIl troubledwater.”和“浑水摸鱼”等等。

四、英汉习语异同

1.源域相同,目标域相同或相似

英汉习语之间有许多是从相同的源域到相同的目标域的隐喻映射。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劳动经验,因而对一些事物和概念具有相似的理解,英汉习语之间有了许多相似的隐喻表达。例如“to burn one’s boats”和“破釜沉舟”有相似的隐喻映射。在古代战争史上,有些将军用兵时常以烧毁船只自断退路的办法来激励士气,表示不胜即死的决心。古罗马的名将凯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the Rubicon)与罗马执政官庞培决战,即下令焚舟,以示决心。《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英汉习语之间有许多隐喻映射来自相同的源域,却指向不同的目标域。这体现了英汉人民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因而有不同的认知。例如:英语中“pull one’s kg”是“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的意思,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的“拖后腿”,即为“成为别人或事物前进的障碍”。“龙”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喻义,“龙腾虎跃”隐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而英语的“dragon’’是一种类似鳄鱼或蛇的动物,有翅膀及爪子,“the old aragon'’指魔鬼撒旦,“t0 chase the aragon'’指吸食海洛因,它们则含有贬义隐喻。

3.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或相似

英汉习语中有许多隐喻表达是从不同的源域映射到相同的目标域,这体现了习语的民族性。英汉民族虽然在征服自然和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相似的经验,却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所以在表达许多相同的概念时,他们会借助不同的事物。例如:“black sheep'’长黑毛的羊在绵羊中是比较稀少的,有时一群中会有一只。旧时在牧羊人中流传着黑绵羊的毛是魔鬼这样的迷信,加之黑羊不如白羊值钱,因而“black sheep'’喻指“败类”,“有辱门楣的人”,相当于汉语成语“害群之马”。

综上,英汉习语是语言中的瑰宝,是经过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是一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的活化石。英汉习语体现了隐喻认知过程,即以日常经验为基础,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实现认知。英汉习语之间的隐喻映射既有相似性又有民族差异性。英汉习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恰恰反映了英汉人民尽管相隔遥远,却有着相同的认知发展过程:以日常经验为基础,借助一事物来理解和表达另一事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指导方法

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笔者以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

1.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2.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3.1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3.2 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巧设阅读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不到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引导。如从横向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广泛联想,认识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从纵向引导学生溯古探今,思前想后,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寻根究底;从逆向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面另辟蹊境等等,促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发散。其次是分析比较,辩别异同。阅读教学中从横向、纵向比较中激疑,让学生辩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

4.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于开拓学生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

载5、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有学生认为小猴最笨,辛苦地把麦子种下地,不如学习小猪把麦子变成各种好吃的食品吃了,麦子完了可以再找土地爷爷要,那么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明白小猴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2).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6、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