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

时间:2023-03-15 22: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苏省开学时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江苏省开学时间

篇1

1、江苏省各级各类学校自3月30日起分批次、错峰开学。其中,高三、初三年级3月30日开学。

2、中小学(含中职学校、特教学校、幼儿园)其他学段、年级做好4月7日开学的准备,具体开学工作经各设区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高校以4月13日为开学起始时间做好准备工作,具体开学时间经批准后由学校。

3、江苏要求各地各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的要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和高校分期分批有序开学。

4、校外培训机构、婴幼儿照护机构恢复线下集中培训(照护)活动的时间在当地中小学全部开学后,由各设区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指挥机构确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VFP;实践教学;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923-03

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新一代小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杰出代表,VFP6.0版则是江苏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科目之一。国内多数高校围绕VFP6.0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相关的必修课程,并将学位的授予与能否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挂钩。笔者所在学校围绕Visual FoxPro开设相关课程已有1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和研讨活动,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2009年秋季的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我校在全省参加考试的高校中名列第4,但实际通过率也只有43.76%,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因为与学位挂钩,43.76%的通过率还是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士学位的正常获取的。

针对“重理论轻实践、大班授课、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的教学现状,笔者认真分析了现有VFP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了可采取的解决措施。从程序设计难点攻克、教材的编写、实验教学的实施、课程设计的实施和实验教学软环境的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强化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突出强调了兴趣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1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名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FP)》,总学时为80(其中实验学时为32),学期末还有一整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开课的对象是商学院、法政与管理学院的文科专业的本科生,开课的学期是大一第二学期。考核目标包括:1)期末考试或重修考试通过方可获得相应学分;2)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P语种)考试方可申请学士学位(从2010年起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P语种)考试亦可申请学士学位)。

1.1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在我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FP)》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

1)教学主管部门的“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督促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各督导老师负责到教室听课,但很少听实验课。

2)教师的“重理论、轻实践”。绝大多数任课老师对实验课重视程度明显不如理论课,具体表现为对实验课缺乏周密的组织安排,布置任务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少,缺少有效的监管措施,甚至是处于“放羊”状态。

3)学生的“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能坚持上课认真听讲,但不能及时复习和认真作业。上实验课时,缺乏主观能动性,习惯在没弄明白要做什么时就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的操作,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从不思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实验的兴趣,课堂成为了部分人的游戏休闲时间。即使老师规定课上不能游戏和上网,少数学生也宁愿趴桌上睡或玩手机。

4)实践和理论脱钩也是导致“轻实践”的一个原因。多数学生上理论课就带理论教材,上实验课就带实验指导书,对待实验课和理论课就象是对待两门互不相干的课程一样,实验时遇到问题无法翻书寻找答案,也无法巩固和加深理论课所学知识。久而久之,就进入了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

5)课程考核完全依赖于期末考试也加剧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与“学”。学校规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 70%,课程组也建议在实验课实施过程中加入合适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平时成绩参与总评成绩的计算,事实上很多老师为了图省事,往往根据期末成绩推算平时成绩,对实践教学根本就不安排考核环节。

1.2学时利用率低

课程内容包括一整套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和VFP6.0软件的可视化操作,还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开发应用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如此繁多的知识点,并同时兼顾江苏省和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内容,48学时的理论教学直接导致了多数任课教师上理论课时不忘赶进度,他们或者减少举例,或者不关注细节、点到为止,或者将少数考试比重不大的章节干脆不讲,破坏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充分利用好现有总学时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3忽视兴趣的培养

学生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FP)》这门课兴趣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文科班女生多,考虑到与学位挂钩,学生对该课程思想上是重视的,但行动上却是“逃避”的,一相情愿地认为计算机技术太深奥了,自己不是能学好计算机课程的料;2)教师也没将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做为首要任务,只是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将教材过一遍。3)“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机制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的培养。

1.4课堂教学和等级考试脱节

2010年起,我校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也可申请学位,从表面看给学生争取了更多的考试机会,事实上我校考生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VFP语种)通过率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与国考大纲侧重点差异大,且在考前又缺乏必要的培训,学生针对国考的复习也不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全国的VFP二级考试大纲,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江苏省和全国的VFP二级考试通过率的进一步提高。

2解决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为使有限的课堂学时得到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必须调整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倡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综合江苏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确定常用命令、函数、属性和SELECT-SQL语句、结构化程序设计及数据库、查询、菜单操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课堂上面面俱到。加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注重数据库操作。教学模式上,要能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为主体,提倡手脑并用,鼓励学生多操作、多实践。对于作业,要结合深度和广度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讲评,鼓励学生分阶段做真题,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

2.2改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为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要求各相关主体和主管部门真正的行动起来,改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对于教学主管部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开放更多的可供学生自由上机的机房或时段;其次要制定类似理论教学的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并落实监管;最后对不能按要求履行职责的教职员工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并帮助整改,必要的时候进行惩处。

对于任课老师的要求:第一,要合理安排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实验课和整周课程设计的内容,内容的设置要以巩固理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不仅如此,实验内容量避免过大,要留适当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总结;第二,实验内容与要求要提前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第三,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示教型、独立型、小组合作型、师生互动型相结合的多元实验教学法;第四,要求学生提交每次的实验数据或者实验报告,也可适当安排实验考核或考试,并让考核或考试成绩参与课程总评成绩的计算,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发挥考试在“教”与“学”两方面“指挥棒”的作用。

对于学生,要求实验前有所准备,明确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并及时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每次实验,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新问题、新发现、新收获,并整理在实验报告中。

2.3改善课程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现有课程考核机制完全依赖于一张期末考试卷,且采取了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多为好出题的基础知识、理论或语法。这种考核机制与VFP课程实践性强[1-2]的特点不相符,也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及实践教学的考核,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最终通过考前背书背题来应付考试,这也是历年参加等级考试的考生害怕机试,机试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为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多元化、多点跟踪、理论考和机考”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

多元化:即课程考核依据不单一,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实验报告、上机测验和考试等。对于整周的课程设计还可以通过中期检查、实验过程考察、答辩、成果演示等方式进行考核。

多点跟踪:即采用多种方式跟踪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机房巡视、屏幕监视(如图1)、适当的考勤等。

理论考和机考相结合:要求学生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多操作多思考,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加深理论。

3课程组在强化实践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

3.1程序设计难点的攻克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组过去的做法基本上是以程序设计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细节,忽视了编程思想的介绍和常用算法的训练,导致了学生害怕写程序、就连读程序也感觉有点困难。针对这一问题,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改革,课堂上精选例题,多介绍编程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则要求学生代码实现课堂上分析的问题,鼓励一题多解。提倡学生多读好程序,鼓励自己动手写程序、调程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读程序、写程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成就感和兴趣的培养,有利于编程水平螺旋式上升。

3.2编写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一本好的实践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原有实践教材实验要求与实验步骤混排、不利于学生思考及存在少量错误的现状,几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于2009年精心编写出版了《Visual FoxPro实验指导与试题解析》[3]。该书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等级考试通过率为目标,按照江苏省等级考试机试题型分单元组织实验内容,由上、下篇构成。上篇为实验内容与要求、综合练习;下篇则为实验步骤、习题解答与典型算法解析。下篇中的实验步骤和习题解答供学生有选择的参考,典型算法解析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模仿,有助于编程思想的积累和读写程序能力的提高。

为了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2010年课程组在实践教材出版后不久着手理论教材《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4]的编写,经多次调整修改,该书于2011年底完稿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投入使用,学生和任课老师普遍反映良好。

3.3实验教学的实施

加强实践教学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技能训练,并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质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并提交实验数据,对无实验数据可提交的实验则要求学生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或者由任课老师采用提问、操作测试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考核。每次实验结束前预留适当时间,借助机房里的投影设备或者网络教室软件“红蜘蛛”解答实验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及重难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VFP的MSDN帮助系统或实际操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课程设计的实施

课程设计是安排在学期末的整周实践环节,其初衷是让学生利用一学期所学设计实现诸如教学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等小型数据库系统,增强动手能力。事实上,迫于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压力,课程设计环节渐渐演变为让学生做等级考试真题的环节,而且因为忙于应付各科期末考试,学生也没心思在这时做真题。笔者建议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分散在课程教学中,具体可分两步骤完成。步骤一:在课程教学开始后不久,给学生演示一个用VFP开发的现成的系统,并将相关文件分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依葫芦画瓢地做一个相同的系统。步骤二,给学生拟订若干课设题目,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在学期末演示给老师看并提交相关文件和课程设计报告。节省的这一周课设时间可在下学期开学也就是等级考试前安排个短期冲刺培训。

3.5实验教学软环境的建设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课程组加强了实验教学软环境的建设,设计实现了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如图2),供教师及时实验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大纲、实验项目指导、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料,并提供下载功能。学生利用该平台还能提交实验结果、进社区讨论。目前正在完善网上考试功能。

4结束语

上述改进措施的使用,促进了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逐渐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得到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设想着是否能将释放出的一周课程设计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后考试前的一个月里,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个短期考前培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增强信心。另外,如何开放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课程组今后需要考虑的改革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苹.提高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4-125.

[2]祝庚,.谈Visual FoxPro精品课程建设及其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9):92-93.

篇3

关键词:“3+4”;两极分化;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29-2

1 两极分化现象

两极分化现象,又叫马太效应,通常是指在经济、教育、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这一现象在三年制中职转四年制普通本科阶段学生(以下简称“3+4”学生)中普遍存在。

2 两极分化现象成因分析

同样是中考分数超过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3+4”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一个学期之后的考试成绩却千差万别。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中考考试科目与“3+4”阶段考试科目的差异性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生的中考成绩是七个科目的总成绩。而“3+4”学生的转段升学考试文化科目为数学、英语、语文。他们中有部分学生在中考时除语数外的其他门次发挥得比较好,所以总分达到了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线。因此,中考考试门次的综合性掩盖了学生语数外某一门或几门科目的缺陷。这也就解释了“3+4”学生中中考成绩虽然差不多但在进入中职院校的前几次考试中分数差别却很大。

2.2 认识错误

“3+4”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经历了中考的洗礼,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即将到来的三年中职学习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受到招生老师和班主任的招生宣传影响,认为一旦进入了“3+4”的中职院校,就可以毫不费力气地进入本科院校。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校时对“3+4”的前景不甚看好,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从中学生到中职生的转变,在心理上出现了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现在属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必像中学一样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上面。事实上,“3+4”学生进入普通本科就读需要遵循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说,他们的平时成绩与最后的转段考试的成绩都要满足相应的要求。英语既是转段考试的科目,又是学生在大学时学习的重点课程,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懈怠,进而表现为上英语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课后不完成作业,甚至还经常有无顾旷课、进网吧等违纪现象。

2.3 对于教学模式的不适应

在“3+4”学生进入中职院校之前,他们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了7年左右。 这种教学模式与中职学校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课时安排上,以英语为例,作为中考的重点科目,中学阶段每天都会各安排一节英语课。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在这一阶段,学生前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往往会在第二天得到复习和巩固。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时安排往往是以次为单位,每周两至三次,每次两课时。虽然从总量来说英语的课时并不比中学阶段少,但课时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一次性让学生接受大量的教学内容。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听懂了,可是课后没有及时地巩固复习整理,一两天后再一次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时,原有内容已经忘记或者大部分忘记,新旧知识无法产生有效地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厌烦或者畏惧的心理,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监督,那么两极分化现象将会在这些学生中出现。

3 两极分化现象对策分析

如何预防和解决“3+4”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规定,“3+4”专业对于学生的中考分数要求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根据2013年、2014年、2015年这三年的录取结果来看,大部分“3+4”学生的中考分数仅仅是刚刚达到分数线,甚至有的专业还出现了降分录取的情况。笔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通过小测验,当堂默写等方法对所教“3+4”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摸底之后发现――有大约3/4的学生的词汇量在800词以下,大约2/3的学生无法根据国际音标正确地读出单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初中学习过的一些基本时态都已经忘记。这时如果教师忽视了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这一实际情况而继续教授学生新的内容时,那么就会造成这部分学生逐步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拉大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师应该放缓教授新知识的脚步,将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进行整合并划分为几个部分,再利用开学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初中内容的复习。这样既可以使基础薄弱的同学能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拾信心并为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在授课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充分了解,尤其是与新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善于把握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认知发展水平,积极促进学生头脑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新旧认知结构的同化。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测试、诊断性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利用“3+4”学生中职类教材和初中阶段教材内容之间的新旧联系,例如在设计环节导入时,不仅要考虑设计的活动能否吸引他们的兴趣,还应该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迅速回忆并进入状态。

3.2 加强认识,培养危机意识

“3+4”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学生对于如何在新的环境里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概念。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部分学生受到招生宣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念,例如上了“3+4”就等于直接进入了本科;进入了职业学校就和其他中专生一样,不用在学习上花费太多的精力等。怀有这种错误认识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后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得他们的成绩每况愈下。因此,对于“3+4”学生来说,他们的班集体需要的不是中考之后的放松氛围,而是末位淘汰的紧张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就应该让学生明确――3年后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进入本科就读的,能否进入目标的大学取决于学生的平时成绩,转段考试的成绩以及德育综合评价。班主任需要对平时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重点关注。当然,仅有学校的督促是不够的,班主任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及时地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家长反映。

3.3 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是否有效主要在于学生能否取得进步。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取得进步,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着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三是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表面宽松,但又有竞争氛围的学习环境,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共同取得进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3+4”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之前, 他们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与江苏省高考不同的是,“3+4”的转段考试是一种过关性考试。它的本科录取率要比普通高考高得多。如果教师能够使后进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掌握所学内容基本的知识点的话,这部分学生同样能够进入对口本科院校就读。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方法,促进他们有差异的成长,是对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名言的继承与发扬。通过开学一段时间的了解以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组员为基础较好,听课注意力集中,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B组组员为基础较差,听课效率低下,课后无法有效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A、B两种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上课要求、课后作业上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既能让A层次的学生享受到挑战的乐趣,又能让B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缩小他们与A层次学生的差距,化解两极分化现象。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教学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程提出:教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应该是教材开发者,只有形成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材更能结合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快是让人很难想象的,几年前很先进的设备,转眼就要被淘汰了,几年前很常用的软件,现在已经没有人用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

教材应该以便于教师教,便于学生学为目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八年级共两本,包括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应用文档的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的获取与处理、音视频获取与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走进网络世界、设计主题网站11个模块。

目前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教学任务有三个模块:①信息技术常规教学;②电脑作品竞赛教学;③机器人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以这三个模块为中心展开教学。

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教学任务;电脑作品创意与竞赛是针对部分特长明显的学生;而机器人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是少数学校进行选修的教学内容。针对三个方面的不同要求,教材设计可在现有的必修与选修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必修内容以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为目的;选修内容以提高学生特长,让部分有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为目的。

一、总体框架分析,调整必修与选修内容

必修内容: 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应用文档设计、 数据统计与分析、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 图片的获取与加工、动画制作、走进网络世界。

选修内容:初中电脑制作作品、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制作多媒体作品(在必修上拓展)、设计主题网站(在必修上拓展)、Visual Basic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机器人程序语言的学习。

原因:大多数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只是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开设,初三一般不开设信息技术课,除非各市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考分数的一部分。因此必修课内容不便过多。①一般学校机房为便于管理不配音箱或耳机,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安排在必修教材中实用性不是太强,只能采用演示教学。②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是针对每年的电脑制作作品教学,可安排在选修。③Visual Basic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机器人程序语言也安排在选修。

二、各模块分析

(1)多媒体作品部分,应增加插入新幻灯片的知识点的学习。

(2)动画制作部分。“形状补间”动画实践学习,制作一个花儿开放动画,可用一个更简单的动画作为实践学习的例题。教学中发现学生画花儿和茎干会浪费不少的时间,反而冲淡了动画制作的知识点。

(3)走进网络世界一章中的接入因特网,由于涉及的知识学生暂时无法理解,校园机房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上机试验,建议改作阅读材料或删除。

(4)制作网站部分。如将设置超链接放到制作首页后面,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制作首页内容教学完成后,让同学之间相互网页浏览,相互建立链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开发网页的兴趣。

篇5

现行的课本都配备了录音磁带,这些材料是农村中学学生较易接触的带有标准发音的语言材料。磁带中包括对话(Speak up)、课文(Reading)录音,每单元都有专门的听力训练内容(Integrated skills),也有听写材料。教师应把握时机,把听力的锻炼纳入对话、课文的教学中去。

比如,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Speak up)时可先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接着放对话录音一两遍,再让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听力效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并不代表听力的结束,此时教师可以再让学生逐句听这段对话,请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句子(教师放一句录音学生复述一句)。

同时,对于对话的录音教师可采用听写的方法,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如:听一句话,由学生说出该句的同义句,或用动作来表现所听句子的含义。但课文(Reading)录音的使用就不能完全仿效前种做法,因为课文一般都较长。我们只能把其中的某些段落作为听力来练,可以采用复述、听写的方法,也可以整篇听,以段落为单位,然后分别提些问题,来检查学生所听效果,即,对于课文录音要做到精听、泛听相结合。

对于每单元中的听力材料(Integrated skills)部分,教师应珍惜,不能仅仅把录音放三遍然后对答案结束。教师应采用前面的做法进行听写、复述,加以巩固。复述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记忆能力。记忆力增强了,所听的内容就会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记,听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以说促听,说听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说英语,用英语交际,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间的相互对话等。学生用英语回答教师问题时,其他学生则处于听的状态,这就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听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操练对话,学生间相互问答,也是相互提供听的机会。

Daily report是较好的形式。每学期开学时由英语教师或英语课代表安排好本班Daily report的学生顺序,轮流利用课前5至10分钟的时间用英语进行演讲,并在演讲前抛出问题,供其他学生听完后回答,来检查听的效果。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语感增强的表现,语感增强了对听力有很好的帮助。它能提高听者的辨析、猜测能力,当一段内容听不太清楚时,听者可以凭借自己的语感去体会、猜测。在鼓励学生多说英语的同时,教师应努力纠正学生不良的发音习惯,尽量使学生的发音标准化,使师生都处在标准语音、语调的听力环境中。

三、听力训练题型多样化

现在的听力测试常有这些题型:选出所听到的单词、短语;听对话,选择答案;选同义句;听短文判断正误或选择;听短文填词或填表格;根据所听内容选出适合的插图等。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听力训练题型多样化,提高学生对不同题型的适应能力、解题技巧及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主阵地

虽然语文的教学改革历经数十年,并不断的推进、深化,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未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也没有认认真真的读书。分析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积累和训练,短期很难有起色

当然语文阅读尤其如此,读完一本书,你不会觉得自己的知识有多少增加,自己的修养、情感有多大的提高。繁重的课业负担,对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使得学生也很难有时间和心思静下心来读书。

二、语文的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学新理念在不断地深入人心,老师们也意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部分老师也目光短浅,不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只注重自己的教学成绩,死盘书本上的知识。也有一部分老师,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只停留在表面,他们也让学生读书,却没有实际的行动,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素养、丰富情感,我对课外阅读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尝试:

一、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一位老师说:“只要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也想提高自己文化修养,涵养气质;同时他们更想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课外阅读。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利用家长会告知家长,在家里为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布置一个书房,家长也要读读书,每个星期带孩子到书店转转。为学生办理一个图书证,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班级设立一个书柜,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达到资源共享。另外,班级适当订些多种读物供学生选择阅读。

三、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一刚开学时,制定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在每学期开学时制定一个学期计划,在每个月、每周制定月计划、周计划。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假期是学生阅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四、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学语文课本的时候,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文上,教学中,要利用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的课外文学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每周开设一节语文自由阅读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读书,也可以进行阅读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美文与大家共赏,还可以进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等。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教学中,名人读书的事例和读书方法可以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会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也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那么如何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遇到好词、好句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

六、对学生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

篇7

【关键词】程序设计 编程语言 Java 语言

目前,在程序设计应用领域,Java语言编程和相关的Java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是主流的程序设计开发语言之一。Java语言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中地位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知识,目前,对于Java程序语言的应用,很多学校都是采用了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缺乏自主探索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也违背了技工院校“重技能”的办学宗旨。因此,对于Java语言的应用方法探讨是摆在我们任课老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自主探知能力为目标,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软件人才。

1 Java语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偏重理论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中考及高考落榜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加之Java课程本身较为枯燥,各种教材都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果采用本科院校的理论应用模式,学生会完全提不起兴趣,无法理解教材中提及的一堆概念和术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1.2应用计划设计不够灵活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教育相对滞后,当前的应用内容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我们所教的Java语言仅仅是J2SE的基础性知识,而IT产业界则需要熟练掌握J2EE/J2ME的技术人才,很多学生面临就业时,考核技术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1.3 课时较少导致应用内容无法及时消化

一般技工院校的Java课程学时只有80学时左右,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Java的课程学习及编程思想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2 Java语言应用加强的办法

2.1 优化内容

Java技术是很强大的,一般的教材都要在四百页左右,仅仅在80个课时左右就想把Java技术学通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在学习Java语言之前基本都学习过了C语言或C++语言,对于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Java语言应用中,基本语法、控制结构、数组及方法等内容可以进行精讲,突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与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不同之外即可。对于这部分内容,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导,多让学生自己讲述,通过讲述发现不足,从而及时进行弥补。

2.2 注重实践

传统的实践应用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讲实践要求和步骤,然后学生依照教师完成实践步骤,这种方法不能真正锻炼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种编程语言,其语法结构、功能调用是次要的,也不难学,难在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编程思想,而教师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编程思想的训练。教师可在上机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实验题目,题目不限定为书上习题,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课堂上可允许学生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鉴于上机时间短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主要关键代码即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编程思想,提高动手能力。

2.3 激发学习Java语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很费力,应用就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展开的。在应用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多种应用手段,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板书与投影相结合,当然,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应用方法,如开学初,为激发学生学习Java语言的兴趣,可以详细演示一个用Java开发的软件,让学生了解Java的强大功能。再比如学习类和对象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现实中的对象,也就是说采用类比的应用方法,如学生自己的不同品牌的手机,每个人家里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等,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归纳出手机类、电视类,进而可以抽象成通讯类、电器类等,逐步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分层抽象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因为Java中提供了200多个包,3000多个类,内容很多,但它们中很多都有相似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比如在很多组件中都有getText()方法,将方法告之学生,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能一通百通。

2.4 实训很重要

我院的培养目标是“工学一体、德技双优”,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品德与技能一样优秀,培训学生成为企业真正受欢迎的“蓝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Java实践课都是在机房进行的,这样可以完成课程的目标,但体现不出Java语言的优越性。如前文所述,Java语言包括三种开发平台:J2SE、J2EE和J2ME。它除了可以编写网络程序外,还可以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及进行企业级开发,而这些优势必须要在实训中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应用程序设计方可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利用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机会多到优秀软件企业参加专业实习,或者参加一些软件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他们将来就业时的竞争力。

本人通过多年实践应用,提出了Java语言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应用改革的措施,目的在于让学生能真正地掌握Java语言的编程思想,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软件人才。

篇8

关键词:政治教学;提升;成效

高中生的年龄大致处于16~20岁之间,他们的思维相对独立,如果仍沿用以往空洞的说教模式,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堂教学,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成效怎会得到提升?为此,笔者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并从以下四大环节入手,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感悟,营造相应教学情境

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对提升教学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渗透力,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感悟。所以,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工具,围绕教材内容,营造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提升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有关基层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场景向学生播放,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而且体现了我国政策的民主,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光凭教师的口头解说就可以实现的。

二、满足学生学习探究欲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

高中生已具备相对独立的思想和思维,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听讲,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点,积极推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载体。教师不可以贪图省事,应遵循“人数适中、实力平等”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一般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个人,小组内应均衡地安排优秀生和后进生。这种分组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来开展学习活动,促进教学成效整体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合作探究遇到阻碍或是思考方向发生偏差时,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巧妙地启发点拨,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组探究思考题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价值和价格的定义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标准来确定价值呢?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对价值有着怎样的影响力?价值和价格是否始终保持一致?价格的上下波动是否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学生依据这些探究题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帮助学生建立思想防线,结合社会思潮教学

目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中生起到很大的冲击,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警戒防线。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消费理念,如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盲目地追求名牌等,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观点不要直接地给予评判。可以组织不同观念的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在活动中,双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产生的不良后果。在不断的辩论中,学生的思想受到碰撞,慢慢明白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的意义。教师将社会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在提升教学成效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思想升起健康的屏障。

四、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延伸政治教学空间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张、枯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紧张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成效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进行《多变的价格》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是一些较为常见的物品,调查其价格浮动的规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的选择石油,有的选择鸡蛋,还有的选择棉花,在调查之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提高了高中政治教学成效。

篇9

一、实践操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理论课大家都有体会,对于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浓。有时老师认为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并且已经讲了好几遍了,为什么学生反映还是听不懂呢?感觉真失败,令人头疼。有些知识点学生只注意了例题中的查表及计算结果,不能触类旁通地应用到其他数据中。

2.编制程序可能出现的问题

编制程序时,具体加工工艺、程序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所编写的程序真正达到没有太大的错误,几乎是不可能,参数、数据书写也不够完整。

第三,实训课上,初学时对控件的认识及操作按钮的熟悉程度很差。独立操作及完整加工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对于加工精度的把握,一段时间内难以掌控。一个零件的加工好像就是几个在兴趣班呆过的学生的事。他们懂得大部分编程及加工操作,当这些同学将零件加工好后,其他同学就无需再编程了,直接将毛坯放入加工,导致了有的同学做得很好,有的同学什么都不会做。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构想

1.制作相关课件及操作录像

在实际进行知识点讲解前,应带学生到车间里观看操作。上课过程中将实例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们有感官印象。并且理论课上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目前专业课都是二节或三节连上,上课前要告知学生下节课要学哪些内容。使学生有目的和方向,这有助于学生先进行预习。

2.使用验证程序的软件

由于不是专门培训,不可能每个人有很多时间操作机床。有些时候,不能肯定自己的程序是正确的,我们就需要一种验证程序的软件。这种软件使每个学生都有模拟加工的机会,省时间,省材料,省设备和人。在仿真过程中,刀具沿着所定义的加工轨迹进行动态加工,学生可以直观掌握数控加工的过程,判断刀具轨迹的连续性、合理性,是否存在刀具干涉、空走刀、撞刀等情况,以及刀位计算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对加工工艺的理解和对刀具轨迹的认识。通过对照加工结果,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刀位轨迹的加工结果差异很大。加工刀具轨迹定义合理与否,与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对不满意的加工结果重新进行建模或重新定义刀位轨迹,实现虚拟设计与虚拟加工。这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目前没有开设好。这一过程将数控编程、制造工艺、刀具、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孤立、枯燥,在数控技术课程中实现融会贯通,并在计算机上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巩固了学生在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以减少实际操作时的调试时间。

3.告知学生实训具体事宜

实训期间,告知他们具体训练目标、考核目标、练习要点,让同学们有很强的责任意识,避免无所事事。进行任务分配时,不但要考虑他们的团体合作,更要注重自身技能的训练。

4.树立榜样

通过榜样效应激励有想法的同学不断向前,不断挑战,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争做精品的势头。由此又可以形成“比、学、赶、忙、超”的良性循环。设立帮扶,就是好学生带些没学好的学生,小组搭配,形成组内互学。这样教师上课以及学生学习的劲头会更足,从应付式到自主式学习,学生自己真正明白学习及提高技能的好处,这才是教师想要看到的。

三、实践操作的尝试

本学期根据学校实训工作的总体安排,开学初后半月为集中实践操作培训。根据笔者的了解,学生有的基础还可以,有二分之一的人能独立操作;基础的程序指令都已经学过了,但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三分之一。在这短期内学校下达的目标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操作机床,对于简单图形能够熟练编制并加工。所以笔者采用以下方式,促进他们学习,并完成指标。

篇10

【关键词】学校管理 儿童立场 基色

电视剧《心术》中南南因为病愈之后可以上学而兴奋不已,但霍医生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真去了,就不一定喜欢了。”镜头在众人沉默和南南讶异的眼神中切换了,没有追问,没有答案,此处留白让人回味:为什么孩子上学时步履沉重,而放学时却脚步轻松?

儿童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有儿童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学校。只有儿童适合并喜欢,这里才是学校。学校是由儿童和成人共同形成的场域。建立学校的初衷是什么?为谁服务?价值取向在哪儿?答案都指向儿童。所以,“儿童优先”不仅仅是文明社会对儿童应有的承诺,更是教育人心底最坚实、温柔、美丽的那抹基色。

基色是基础、基本的色调,默默蛰伏在底层,不张扬。它坚定而“霸道”,决定了所有,不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一切都服从于它的存在。它是天才协调者,一方面与外显的部分相互映衬,另一方面协调着外显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然后和谐就此到来。它并不单调、单一,常常丰富而多彩。

所以,学校管理者的儿童立场这一基色一旦确定,“理想的学校”就成为一种可能,并走向现实。

一、一抹张扬的红色

12月30日下午全校师生集聚一堂,举行一年一度的、长达3个小时的“迎新师生联欢会”。50位学生的开场舞,在曾赴维也纳演出的架子鼓手沈家为同学紧密的鼓点带领下,将全场推向了欢乐的顶峰;校园版《贵妃醉酒》让大家认识了男生松烨和伴舞的4个女生;6个男生为街舞疯狂……这不由得让人惊讶,学校里居然“潜伏”着这么多“舞林高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见到同学,远远一声“Hello”,耸一下肩膀,甩一个响指,迎面击个掌……

“迎新师生联欢会”这一活动连续3年占据着“学校十大创意活动”排行榜榜首。学生喜欢这项特色活动。而如果从儿童立场去解读,就会发现其中承载着儿童对生命的无限渴望。首先,儿童渴望自由生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着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但是,大一统的学科教学,按着课表一一进行着,孩子们就像匍匐在流水线送餐桌旁,在统一的时间同时张口,同时咽下同一种食物,连咀嚼的时间都规范到分秒。他们无暇也没有空间自由展示特长。要不是那些活动,谁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谁会欣赏到他们的精彩表演?儿童存在的本质是自由,活动为儿童的自由生长提供可能。其次,儿童渴望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中舒展身体乃至灵魂。儿童更要在身体舒展中生长机体,在身体律动中协调成长,在汗水挥洒中成长为意志坚定的人。再次,儿童渴望认识伙伴。教室规定了孩子交往的空间,课表规范了交往的时间,老师、家长的区域限制又规范了孩子交往的可能。人是群居动物,儿童也是人,交往是他们的渴望。因此,儿童生命活力渴望在活动中得以迸发。

学校的活动观是什么?是为了促成儿童的自由生长。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去建构活动,学校就温暖常在。如果用一种颜色来给这样的儿童立场定位,那么,红色最为恰当。

二、一抹快乐的橙色

橙色让人感到温馨。它没有红色艳丽,但有红色亮丽;没有红色耀眼,但有红色明媚。它总能给人带来愉悦、振奋、积极之感。

开学,是“输入”快乐的最佳时机。孩子一进校,就能听到“同学,你好!我是校园导游,我来介绍一下学校吧”,就会看到标语“欢迎你加入快乐大家庭”,就会见到电子屏上自己背着书包走在校园里的“现场直播”。于是,孩子们挺起胸膛,绽放笑容。

但很快,孩子的笑容会被有意无意地“没收”。比如开学典礼,总有一些训话;校长、教师,又是“强调”,又是“领誓”,两个小时的“轮番轰炸”为的是什么?是逼着孩子走进学校这个成人的“控场”。也不管孩子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就给了一个“艰苦”的假设定义。试想,还没怎样就已经被警告,这样的环境能让孩子喜欢、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吗?所以,学校的“开学观”,就是要引导孩子成为快乐天使。快乐地进校,快乐地上课,快乐地游戏,快乐地思考,站在儿童立场上去做好开学文章。斐然同学这样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在开学典礼上如此兴奋过!我和所有同学一样,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校长,只等她的手在空中有力一划,一位幸运儿就会在大屏幕上‘诞生’,然后在全校师生的欢呼声中到前台领‘幸运学生’的‘幸运礼物’――李开复的著作《做最好的自己》……多么希望这位幸运儿就是我啊!全场瞬间又安静下来,‘幸运班级’抽奖开始了……”

孩子真是可爱,一心要获得“幸运”,一心想得到祝福,这就是孩子的真实心理。所以,要聆听儿童的声音,在开学第一天就唤醒儿童的梦想,让儿童去“做最好的自己”。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在开学第一天就保护儿童的梦想,让快乐伴随梦想实现。快乐橙色在开学第一天就蛰伏在儿童的心里,在他生命的又一段旅程开启时就被及时唤醒。

三、一抹安全的黄色

观察孩子的穿着,你会发现除校服外黄色系列居多。黄色与冷色在一起,就会生出暖意,让冰冷不再彻骨;而一旦靠近暖色,就会切入冷意,让灼热消停。所以黄色是安全色彩,它常出现在装潢、装饰中。

学校的“读吧”就是以淡黄色为主色调。靠着墙壁、围着柱子、贴着椅子,错落有致地静卧着淡黄色书柜,随机间隔着淡黄色的沙发和茶几、深黄色藤蔓秋千、红黑相间的别致桌椅。这样,安宁、安定、安全的气息便会迎面扑来。之所以能被孩子们选为学校“最喜欢的十大场所”之首,就是因为它的布置和构建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空间观。

学校的空间观,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让儿童感觉安全,都让儿童蓬勃生长。儿童需要有空间静静地生长。首先要有空间。教室也是空间,但这是大家的空间,同学的、老师的,有时还是家长的,在“大家”与课桌椅围成的方寸之地蜷缩着,想成长身体和心灵是何其困难!其次,空间要静静的。没有同学的打扰、父母的唠叨、老师的要求,只有自己的心跳,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静观个我,寻找真我,超越前我。因而,这个空间是偏于一隅的,一窗阳光、一本书、一杯水、一段舒缓的钢琴曲,便是整个世界。因而,这个时间段里,缓慢,懒散,也许没有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分数的增加。但就在这看似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儿童的生命内涵悄然地丰富着。

四、一抹自由的绿色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81岁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学校校本培训案例《一盆迟开的》就是它的“现实生活版”:张炳华校长种植的四盆中两盆如期开放,还有两盆却没有,“我舍不得将它们丢弃,放在家中就当看绿叶,哪知年底第三盆开了。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便给予第四盆悉心照顾,终于在温暖的三月开花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哪个季节开放,是它对环境、身体考量之后的决定。儿童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天然的存在,他以独有的方式主动建构自己的世界。尊重儿童,读懂儿童成长的密码,这就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生观。

儿童成长没有快慢之分。少年得志,并不一定是好事,而厚积薄发一定更具生命力。课堂上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等待孩子慢慢思考,于是思维皱褶被展开,生命道路被铺就;实验时,看着孩子慢慢摸索,哪怕无数遍,也比教师急急忙忙地去帮忙的“一次性成功”更具价值――探索是孩子成长的本义;由着性子跟父母大吵大闹,平静了没几天又欺负同学……不要期望一阵暴风骤雨之后就能立竿见影成为谦谦君子。要知道,反反复复才是孩子。

儿童生长没有好坏之分。大自然需要大树的伟岸、鲜花的芬芳,也需要小草来装扮。所以不要苛求每个儿童都去做大树或者鲜花,只要成为他自己,哪怕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极美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家长结伴,一起等待孩子豁然开朗、生命绽放的那一刻。

五、一抹真实的青色

凯文,一进学校就不同凡响。上课不一会儿就开始扭动,而且愈扭愈烈,于是就有了听课校长和他的对话:“为什么这样?”“不好玩!”“什么好玩?”“画画。”校长给班主任出了主意。班主任带着孩子请美术老师收下“爱画画”的凯文。美术老师在班主任一个眼神中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凯文就成了美术社团成员。在凯文开始与凳子“共舞”时,美术老师就会走到他身边,跟他聊写生的对象或者同学的身影,将凯文的注意力一点点集中到他正在进行的写生中。课间休息时,放一段劲歌,让凯文活动活动筋骨。几次活动后,凯文课上“舞蹈”时间间隔长了点。于是,美术老师点了一把“火”。在一次活动结束时,请凯文转交一封没有信封的信给班主任,凯文“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老班,凯文很优秀,他努力探索着绘画的奥秘……凯文的探索之旅很辛苦,但他坚持了下来,学会了画画,更学会了沉下心来做事,学会了持之以恒。我坚信这将成为他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谢谢你将凯文送到我身边。”凯文“偷看”了信之后的转变有多大,可想而知。

一个儿童就是一枚青色的果子,在长大的表象下包裹着青涩的心,“好玩”就接着玩,不好玩就撇开,一不小心就忘了肩负的责任,这就是儿童。所以儿童在阳光下可以饱满酣畅,一旦遇见风雨,就有可能在枝头摇晃甚至凋落。

从儿童立场出发的学生成长观,就是调用学校一切智慧力量,保护一枚枚青色的果子,等待他长大成熟。案例中,校长是智慧的,从儿童立场出发寻找解决的办法;班主任是智慧的,第一时间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向孩子传递积极与乐观的元素;美术老师是智慧的,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地接纳了孩子,还找到转变孩子的路径。智慧之门在每一处,等待我们去开启。

六、一抹好奇的蓝色

儿童是奇迹的创造者。生物老师说:鸭子不会飞。孩子们不认可:有翅膀不会飞?不妨试试,反正有现成的实验对象――学校水塘里养着几只无忧无虑的鸭子。一下课孩子们就开始实验,没成功,那就再去。第一天没成功,那就再去……N次实验后成功了――鸭子从地面飞上了树梢,能不能飞得再远一点?继续实验。于是,全校师生就能经常迎来“见证奇迹的时刻”。是什么原因让鸭子飞了起来呢?还有哪些动物能通过训练飞起来呢?……问题远没有解决,实验继续。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从偷偷摸摸的小打小闹,到“明目张胆”的大规模行动,怎么就没见老师出面干预呢?

因为校长和老师们已经达成共识:这种“会玩”真好!只是,这几只鸭子再也没法无忧无虑了,它们每天在接受“起飞训练”,只要孩子们好奇心不止。

好奇心,生命成长的重要条件,它让儿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儿童在认识当下的基础上,以谦卑和反省来看待未知。好奇心,让儿童善于质疑,质疑老师,质疑书本,质疑已知……质疑是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好奇心,让儿童思考不止、探索不止,如果儿童好奇心不再,生命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意义。很是庆幸我们的“学生求知观”将孩子的好奇心好好地保护着。

七、一抹个性的紫色

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他自己的特质,是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的综合体。它天生存在。

被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评为“读书达人”的安东,温和好静,最喜欢坐在草坪上看书。刚进校时,同学们一致认为他是“内向的典型”。但是,没过一个月,这一印象被彻底颠覆。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要听到老师一声“安东”,他就会从默默微笑的听众变为滔滔不绝的讲者,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似乎什么都能信手拈来。而他那一口流利、纯正的美式英语,连来访的李阳也为之疯狂……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性格、爱好以及气质特征,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学校的宗旨。为此,学校每年组建学生社团并招聘领衔人,于是就有了“安东讲坛”“昊天篮球队”“瑜涛天文台”……

儿童的个性是一个能动系统,统率着他全部的心理和身体。儿童在喜好与行动中,在坚毅或者彷徨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创造。

从儿童立场出发,就不能带着拯救灵魂的沉重枷锁去拷问他的个性,而是带着赞美的眼光去发现他的纯洁,将薄灰掸掉,让真善美显露;也不能将他原有的一切连根拔起,重新来过,而是给予他博弈的力量、辨别是非的能力。

儿童立场的个性观,要有容纳红与蓝的胸怀,既要呵护显而易见的,也要呵护连孩子自己也不甚清楚的;要有宽容黄与橙的气度,既要宽容特立独行,也要宽容共性共情,帮助儿童展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

如果学校管理者心中有了“儿童优先”的意识,有了“儿童主体”的理念,眼里就会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那彩虹般的颜色和缤纷。这样,就不会像卢森堡所说的,“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了,也不会忘记“急忙赶路”的初衷是为了什么了。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人民出版社,2005(9).

[2]肖远骑.我不支持虎妈狼爸[J/OL].http:///

[3]张炳华.教育在于唤醒[J].江苏教育,2006(4).

[4]徐迅雷.“23号”对了[N].文汇报,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