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30 05: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果树瀑布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黄果树瀑布课件

篇1

一、在朗读指导中品味语言

语言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觉语言表达得准确、生动、贴切,从而培养和感知语言的美感。

【句段一】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涌漫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教学过程】

师:作者“门口初听瀑”听到的瀑布,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生:渐近渐响。

师:渐近渐响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我们离瀑布远的时候,瀑声很小;离它越近,声音就越响。

师:我们从哪儿感受到瀑声原先很小?请大家抓住关键词说说体会。

生:我从“飘”这个字知道了它的声音不是传来的,而是飘飘悠悠地飘来的。

生:我从“拂”体会到了它的声音很小,就像是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一样。

师:那我们又是从哪儿感受到瀑声后来很大了呢?

生:我从“涌漫”这个词感受到声音好像是铺天盖地地涌过来的。

生:我从“盖过”这个词感受到了声音响,人喧马啸已经很响了。瀑布声居然盖过了它。

生:我从“只存”感受到了声音响,这说明除了瀑声,没有其他声音。

生:我从“响遏行云”感受到了瀑布声音响,响得连天上的云都给阻挡住了。

师:大家自由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黄果树瀑布“渐近渐响”的特点吗?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朗读。

【教学反思】

这个片段描述的是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门口初听瀑”时听到的瀑声。从“瀑声特点”这个角度来看,“渐近渐响”是作者第一次听到瀑声的特点,离瀑布的距离越来越近,声音就越来越响。从“语言文字”这个角度来看,这段话中,作者的遣词用字非常讲究。“飘、拂”等词写出了作者原先听到的瀑声是轻柔、缥缈的,“涌漫、盖过、只存、响遏行云”等词写出了作者后来听到的瀑布是晾天动地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感受瀑声特点的同时,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正如课堂中一学生所讲的那样,“飘”比“传”好,—个“飘”字写出了远处听到的瀑声是飘飘悠悠的,极尽轻柔、灵动。因此,将品味语言和朗读指导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时,“渐近渐响”的瀑声效果自然水到渠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在朗读指导中理解语言

知识,只有真正地理解,才能更好地记忆、运用。朗读可以感知语言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章,接受知识,明白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含义。

【句段二】“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教学过程】

师:作者“石阶两听瀑”听到的瀑声是一种怎样的响?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生:回响。

师:那“回响”是什么意思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回响是回声的意思。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我们在山上面对山崖大喊的时候就有回声。

师:那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为什么会有回声呢?

生:因为书上写了“黄果树落在群山环抱的谷地”,群山环抱就是指四周全是山,所以瀑布的声音发出来后。就有回声了。

【教学反思】

这个片段描述的是作者“石阶二听瀑”时听到的瀑声。从“瀑声特点”这个角度来看,“回响”是这次听到瀑声的特点。由于瀑布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巨大的“哗哗”声必然会引起群山的回声。对于回声,学生并不会陌生,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语言文字”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句子形式很特别:(1)它由“‘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和“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两个分句构成,这两个分句的字数大致相同;(2)两个分句末尾的6个字:“震荡着、回响着”和“在奏鸣、在轰响”结构、节奏完全一致。这两个特点很像大自然的回声。作者用这样一种具有明显特点的句子呈现形式,应该是有意为之,是为了传递给读者一种信息,即瀑声像“回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与教师配合着演练回声,让学生感受到瀑声的特点。

三、在朗读指导中迁移语言

朗读不仅可以理解、品位语言,还可以通过迁移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他们原有的语言表达空间。

【句段三】瀑布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教学过程】

师:作者“谷底三听瀑”听到的瀑声是一种怎样的响?请用句段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音响。

师:音响是什么意思?

生:“音响”的意思是像音乐的响声。

师:音乐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生:声音有高有低的,速度有快有慢的,很有节奏感的……

师:大家试试读出瀑声的声音高低、速度快慢,让文字变成一种音乐。

学生们朗读课文。

师:黄果树瀑布的瀑声就像音乐一样带给了作者美妙的遐想。这个句段中哪些语言描绘的是作者的想象,请划出来,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举手朗读汇报。

师:我们也一起听一听黄果树瀑布的这份美妙的音响,它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多媒体演示瀑布声,并呈现训练题:

听到黄果树瀑布这_____的瀑声,我仿佛看到了_____。

生:听到黄果树瀑布这美妙的瀑声,我仿佛看到了我这个人悬在半空中,下面好像是个音乐喷泉把我托了起来。

生:听到黄果树瀑布这神奇的瀑声,我仿佛看到了一道很大很大的瀑布从很高的地方飞下来。

生:听到黄果树瀑布这富有节奏的瀑声,我仿佛看到了千万匹骏马朝着我奔驰而来。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让我们把这份感受由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教学反思】

这个片段是描写作者来到黄果树瀑布的谷底犀牛潭边听到的声响。从“瀑声特点”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听到的瀑声像“音响”,有音乐般的节奏。这是由于瀑底的犀牛潭形状特殊,四周有许多的溶洞共鸣所致。再从“语言文字”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片段与前两个片段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片段中的“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不仅写出瀑声的“响”,还写了瀑声的“神奇”。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黄果树瀑布的声音,让学生真实地聆听一下瀑声,边听瀑声边想象看到了什么?然后用训练题让学生表达感受。这种迁移的方式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学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通过这节课,笔者发现,适当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落实学生的语言训练,让他们学到语文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轻松愉悦中得到审美的熏陶。

篇2

但是,公开教学结束以后,理性地回眸学生学习之路,笔者不禁想问:本节课中,学生究竟哪个方面提升了呢?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开始了一次语文阅读教学的寻根之旅。

一、反思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

现今的语文教学正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遇: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过分地强调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这一特殊学科所特有的学科属性。这一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位青年教师在参加一次大型的赛课活动中执教冯骥才的散文《献你一束鲜花》。整节课,学生都在他的引导下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着能有力论证课文中心句“花,理应呈送给胜利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的佐证。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是:要把鲜花同样送给那些失败者,因为“他们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因为“失败和胜利同样重要”。因为只有“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笔者认为,这是一节十分成功的人文课,或者说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学生对于失败的内涵理解得十分深刻!但这绝对不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因为除了中心句,学生几乎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语言文字,也没有好好地去研究课文关于插叙以及首尾呼应等的相关写法。这样的语文课,试问:语文性如何体现?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语文课时下却比比皆是。

二、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要使阅读教学凸显语文的学科个性,我们还必须追根溯源,好好地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问题。何谓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凭借的对话。它是一种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但它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理解以后的阐述以外,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学生对于文本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之中。在朗读中,学生完成了借助文本,与作者的对话。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对于文本的研读。

再以《献你一束鲜花》的教学为例,对于引发作者“花,理应呈送给胜利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的思考的故事,即具体的文本,教师应该引领着学生由浅入深地好好研读。只有这样,学生作为读者与作者冯骥才先生的对话才能逐步走向深刻,直至真正读懂了冯骥才先生的用意。仅仅抓住课文中为数不多的诸如 “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谁也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等所谓的关键语句进行的讨论只能算作是对于文本的简单处理。这样的对话是断章取义的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毫无意义。学生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在同一层面上的讨论交流上,原本会的,现在表现出来了;原本不会的,现在也没有学到;语言文字的品读没有到位;文章内涵没有准确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丧失殆尽!

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凭借,那么语言文字就是阅读教学的“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回归“以读为本”。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地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读文本”的训练,积累语言、熏陶情感、感悟形象。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给予学生充分读文本的时间,让琅琅书声成为阅读课堂的主旋律,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感受文本浓郁的情怀。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及的那个案例,黄果树瀑布的美是学生都未曾亲眼见过的,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对于描写黄果树瀑布景象的语句所刻画的语言形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朗读中帮助学生真切地触摸语言,真正地走入文本。这样反复诵读,十分有助于学生头脑中语言形象的形成,十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体现。

篇3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借助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接受信息和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再现真实的场景,更加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如教学《黄果树听瀑》时,运用信息技术课件播放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场景,再现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旬然作响的气势,教师更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用真实感悟来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声’夕壮和“形”美,以及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之情。课件演示后,学生谈起自己的感受:我很陶醉!看到这气势磅礴的瀑布,听到那奔泻的水声,真是陶醉了……学生在这一幕幕优美的画面中同时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学的旋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如“远处飘来’州渐近渐响’X’潮水般涌漫过来’别人喧马啸’附那‘哗哗’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学生在这一节课上,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片断,学生都读得非常陶醉,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但学生很少去过台湾,从课本的插图和单纯从文字中无法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然后指导学生思考: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朗读课文,体验情感,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有效的突破难点,轻松的掌握重点。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如在拼音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通过CAI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拼音的新奇和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录放音,辅助发音练习和纠正拼音的读音,使学生认读拼音更准确,更规范。在说话写话训练中,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展示课文描写的画面,并配上与儿歌内容相符的音乐或其他模拟的声音,恰当地运用声音、画面增强学生读、背、说、演的情趣,从而加强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读写能力。又如在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全过程要让整个班级的同学都看的清清楚楚是不太可能的。运用信息技术技术,通过大屏幕投影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可以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全过程,是非常容易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的知识容最,增大课堂密度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将需要板书在黑板上的生字、生词、课堂练习、图片或音像资料等教学内容,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做成课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增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扩展了认知空间,缩短了认知过程,优化了课堂结构,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用信息技术播放乐曲《月光曲》,创设课文描写的意境;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课后练习;把兄妹二人仿佛看到的场景和句子展示出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练习,播放兄妹二人的神态、动作,增大课堂练习的密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协同运用,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四、运用信息技术当堂训练,当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分析研究

随着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打造生动课堂的得力助手,笔者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将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能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也为广大教师提供更便捷的演示手段。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文字到丰富的图像视频,多媒体手段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海量的信息,而且有更形象的直观感知。相对于过去的一些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教学补充信息,让语文教材变得生动丰富。

二是有效地活跃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一扫而空。学生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教师的演示,参与教学互动,整个课堂氛围更热烈。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如同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使教学氛围更活跃。

三是显著地紧凑语文教学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短短的40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应当进行高效精练的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大量板书占用不少时间,导致教学互动时间受到挤占。引入多媒体手段后,除了必要的精练板书之外,其他内容都可以在投影上进行演示,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节约时间,语文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显加快。

二、立足语文教学需求,积极发挥多媒体的促进作用

1.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导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明显。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有别于教师的三言两语导入,使学生在教学一开始就怀着浓厚的兴趣,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探究的欲望。在《黄果树瀑布》教学中,笔者以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黄果树瀑布。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美丽的景色赞叹有加,接下来带领学生进入新课讲授环节,孩子们的兴趣被有效激发起来,注意力从多媒体演示顺利转移到接下来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这种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整节课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导入环节中运用多媒体,直接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感知体验,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具有眼前一亮的震撼感,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体现教学改革对语文导入环节的优化功能。

2.课堂互动环节补充形象信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要积极策应教师的启发,或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课堂互动要借助丰富的教学信息作为基础,否则学生无论是思维的深度还是交流讨论的广度都有所限制。笔者在这一方面重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用多媒体为教学课堂补充生动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围绕教材内容而搜集整理的关联知识,补充到课堂上可以使语文教材更生动丰满,学生的视野得到显著开阔。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的由来、当前发展的现状,以及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来龙去脉,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隆技术的内涵。这样的形象演示让学生对克隆这一高科技研究成果有更浅显直观形象的认识,无论是分析教材还是交流讨论环节,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正是因为有多媒体补充的形象信息,课堂才能更生动丰富。

3.思想教育环节营造浓厚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发挥多媒体在这一环节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媒体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在《海伦・凯勒》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位盲女作家的感人事迹,感受她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百折不挠精神。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这位主人公起伏跌宕的人生之中,感悟其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意志。多媒体辅助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材内容之中,达到人文合一的效果。多媒体还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等方式,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让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更有效的体现。无论是在哪一个环节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氛围,都需要讲究运用的恰当时机,在恰到好处时运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4.服务课堂环节紧凑教学流程。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除了激发兴趣、补充信息和营造氛围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是使语文教学流程更紧凑。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思考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对教材分析中应当重点强调的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帮助学生直观的记忆感知。此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快速演示,达到高效推进的效果。鼠标轻轻一点,所要提问的问题、选择的答案跃然屏幕之上,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可以在接下来的媒体演示中加以体现。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操控鼠标,整个屏幕可以出现礼花四射的场景,加上一些激励性话语,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营造浓厚氛围后,整个教学节奏更快,学生投入程度会更高,整个语文教学流程达到井然有序的效果。

三、几点思考

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深刻研究的课题。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倡导自主设计制作。成品课件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而教师自主设计和创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和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更紧密地结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要准确定位信息媒体角色。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促进功能,又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使多媒体辅助作用的发挥和师生互动作用的体现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篇5

一、创设和谐氛围,焕发课堂活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可能存在不平等,但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人性化”课堂,从而激活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享受了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轻松自由,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原则,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笑容、赞赏的目光、充满鼓励的语言,力求与学生平等,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创见要给予最大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扬,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或走在学生中间,或是坐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索、互相交流,从而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把心拉近。师生只有在平等、尊重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生成,只有民主、平等,学生才可能驰骋思维,张扬个性,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二、激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着优美而丰富的语句,感受到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到作者的描写美,心中感受到无比惬意。接着我采用多媒体展现黄果树瀑布的景色,使学生从感官上领略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及“银雨撒金街”美妙绝伦,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一种无与伦比的感受油然而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发而不可收。在这种佳境中,我再次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了。可见,丰富而多元的情感体验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题材,精心设计,悉心指导,做到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只有让知识恢复了生命,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才能使学生在参与中闪出创新的火花。

三、指导合作探究,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明代学者顾炎武说过:“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也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喷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还隐含着很多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教师在教学前,要精选教材内容,设计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题和流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关注动态生成,焕发课堂活力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而达到极致。

五、联系生活实际,焕发课堂活力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语文来源于生活,让语文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语文题材,让语文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语文、摸到语文,从而使学生不觉得语文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在联系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体现了“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会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语文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蕴含着许多生活的哲理。

篇6

关键词 电教媒体;激发兴趣;突破重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49-01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应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就课堂而言,媒体出示的机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媒体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1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1.1 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恰当地利用电化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恰当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看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电化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刺激,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发挥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我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2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促进直观教学

借助电化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如教学《长城》时,我提出长城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长城可以看出这项工程有哪些特点?随即播放课件,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从 “高”、“巨石”、“重”、“平整”、“紧密”等词语,领悟出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3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看幻灯投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想象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看配音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等等。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时,由于小珊迪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对课文中心很难把握,感情也难以投入。在教学中如果有机地运用电教,让学生看到身着破烂,正向路旁行人哀求的小珊迪,听着悲哀的音乐和朗读,自然会激起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学生愿学、乐学,学得轻松。

4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素质

如在公园里观花后,在写作训练课上再播放花开的图像,启发学生运用恰当的比喻句来比喻各种花的花、枝、叶,描绘绚丽多彩、形态各异的鲜花,接着练习写片断,然后,及时反馈交流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析。通过交流、评析、修改、对比,学生收获不小,找到了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听、说、读、写及观察、思维能力。如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学生理解了瀑布的壮美后,再放录像,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叹之情便再次激起。

5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篇7

1.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的河山,受到美的感染。

2.认识作者观察的顺序。

3.了解诗句所描绘瀑布的声音、色彩、形状。体会作者赞美瀑布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瀑布、景象、比喻、衬着、仰望”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是理解诗中的比喻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读书感悟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家乡有小河、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地向前流着;大海的水更是波涛翻滚着,奔腾着。不管是小河的水,长江的水,还是大海的水,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流着。然而有一种水,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板书:瀑布)

2.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又可能会想,那瀑布从高山上直接往下倒,那情景一定美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3.齐读课题:2瀑布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诵。思考:课文主要是写得什么?

(课文主要是写瀑布的美景。)

2.过渡:是啊!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瀑布,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还有黄河流域上的人造瀑布等等。这些瀑布都是以雄伟奇丽、气象万千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领略一下瀑布的壮丽景色吧!

(二)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写了瀑布的什么?(板书:声)作者在听到瀑布的声音时看见瀑布没有?谁能够联系上下文告诉胡老师作者现在在哪儿?

2.瀑布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你觉得瀑布的声音像什么?(放课件)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板书:浪涌、风吹)

4.作者为什么把瀑布的声音比作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风吹过松林的声音呢?请同学们听听浪涛声和松涛声。

5.从瀑布的声音中,同学们可以听出瀑布怎样?

6.指导朗读:所以,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把瀑布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涌”字要读出浪涛的气势。“吹”字要读得轻柔。仿佛在倾听瀑布在山谷里的回荡之音。听老师范读。

7.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如浪涌岸滩、如风吹松林的瀑布声,吸引着我们急切地向瀑布走去,走啊,走啊,山路忽然一转……

(三)第二节

1.课件出示瀑布远景。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怎样?(惊喜)

2.请男同学用惊喜的语气读这一节。

3.分组讨论:(课件出示)

(1)作者现在站在哪儿看见了什么?

(2)瀑布的样子像什么?

(3)这一节介绍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色一道白银)

(1)作者为什么写“望见”而不用“看见”?

(2)“衬着”是什么意思?(衬托)

5.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的脚下就是青山,你们站在瀑布对面看瀑布。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些什么?

6.这使我们联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指导朗读。

我们在读这一节时,要用赞美、欣赏的语气来读。“啊”字要读出刚看到瀑布是惊喜的语气。“望见了”要把望见瀑布的激动心情读出来。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我们随着诗人,迫不及待地来到瀑布脚下。

(四)第三节

1.看瀑布的近景。(瀑布在我们的眼里是这样的伟大,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只有抬头仰望才能看到它的全部。大家一起做个仰望的动作。为什么要仰望?)

2.请女同学读第三节。

3.分组讨论。课件出示(同上)

4.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形珍珠的屏烟雾尘)

5.风吹来时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想不想看看?

6.看录象。体会“如烟如雾如尘”的美。

7.指导朗读:“好伟大啊”是发自内心赞叹,稍微读得轻一点。“珍珠的屏”要读得高昂有力。“如烟如雾如尘”要读得轻些慢些。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9.小结:

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是那么的雄伟壮丽。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朦朦,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五)总结写作方法

1.作者把瀑布写得那么美,让我们好象身临其境一般。

2.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为什么?

3.刚才,同学们说得句子都是什么句子?(比喻句)

4.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如果去掉比喻句,好吗?(老师读)比较一下。

6.老师引读比喻句。

瀑布发出的巨响——

远望瀑布——

近看瀑布——

当阵阵风吹来时——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瀑布的?(远——近)

2.他从瀑布的声、形、色三个方面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篇8

1 要“画龙点睛”,切忌“面面俱到”

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直观性等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运用得好,课堂教学就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这就需要把握“度”。例如抒情的散文,优美的画面配以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意想不到的心里震撼,一切尽在不言中,比起苍白的纯语言教学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条件仍然有限,国家配备远程教育装备之后,教师们争抢使用远程教室上课,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信息技术毕竟是新兴事物,具体使用时犹如饥饿进餐馆大有饥不择食的味道,往往不加选择,一味依赖信息技术资源,有的甚至连课后习题也不厌其烦地打到电脑上,通过电视屏幕让学生去费力地辨认,这就显得矫枉过正了,失去了原本意图。画龙点睛,好比美女颈上的项链,一条足矣,若是面面俱到,弄得全身珠光宝气,叮叮当当,就显得俗不可耐了。

2 要“自然得体”,切忌“牵强附会”

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等的不同,恰当地加以选择,灵活地区别运用,以期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如教学《春天的发现》一课时,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到校园去转转,去发现曾经被遗忘的东西。这当然是首选的做法,若是时令未到,春天的特征还不明显,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先睹为快,一饱眼福,同样值得称道。

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像《阿里山的云雾》《黄果树瀑布》《敦煌莫高窟》《月球之谜》等文,所写内容离农村学生的生活较远,又有很强的欣赏性,适宜上网搜索,补充内容,开阔眼界;《冀中的地道战》《詹天佑》可以让学生进行电脑绘图等动手操作的训练;而《小珊迪》《穷人》《珍贵的教科书》《倔强的小》等课文,一盘极富感染力的标准普通话朗诵带,足以先声夺人。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彰显具有个性的课堂艺术,讲课风格、自然得体是基本的要求,切忌“牵强附会”。

3 要“意犹未尽”,切忌“包办代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如讲《赤壁之战》《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可结合实际,让学生看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读原著的精彩描写,听名家的详尽评说(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悟人物的复杂性格,既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升华了情感,受到了启迪,更是提高了审美层次。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书本上悠闲的死知识,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无限丰富的活知识。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新课程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关系非常密切,利于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受益颇多。

一、利于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时效性,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学科,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最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才能乐于求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语文知识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与数学知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进行整合,作为该章节的导语或图片欣赏来展示,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也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有趣性,培养了学生灵活学习与记忆能力。

二、利于信息技术,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时效性,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尤其是课件的适当运用,能有效地推进语文课堂的教学,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广阔的假定性生活背景,为学生生存经验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前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制成语文课程的原始写作情景课件,通过多媒体展放给学生观看,把文章作者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写作情况与教师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机联系起来,这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假定生活情境”。有了这个“假定性生活”为基础,学生通过文本学习中的问题探究、研讨、合作、发现,生成语文知识的能力就增强了。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和揣摩学生的心理,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制作成形式多样的课件,学生便能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官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利于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时效性,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时,思维受阻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重点、难点的文字或图示,能帮助学生打破常规受限的思维,多角度、多元化的有效的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海山日出》为例,开课之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边听柔和的轻音乐,边欣赏海上日出的优美景色。然后引导学生自悟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色?②课文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景色?③你会怎么来描绘这一景色?④欣赏作者的精彩描绘。通过这样切入引导,能让学生由“景:――文――赏景学文――赏文悟情”有序地层层深入学习,领会“日出的美与写作美”这两个主要教学内容,对重点进行了突破学习,精简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又如《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一句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起来难度相对比较大,虽然有工具书可释义,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囫囵吞枣。这时我借助多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我再稍加点拨,绝大部分学生便茅塞顿开。借助多媒体,让本来很枯燥的词语鲜活起来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利于信息技术,能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时效性,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很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了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语文教学,教师把与语文相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研究课程学习后的问题研究、讨论和文本联想拓展……学生可以在网络信息与知识潮流里获得海量信息,大大拓宽了视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将这样的知识保存起来,方便再次涉猎。这样,既给教师传授知识赢得了时间,也为学生生成文本经验的过程赢得了时间。我记得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样子,我便让学生回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领略到瀑布的美,学生将收集的图片彩色打印出来,有特写的镜头,还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形象的比喻诉诸笔端,更有爱好书法绘画的同学把瀑布的形态画了出来,形象逼真。大家在一起分享,啧啧称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潮。通过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我深有感触,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资料是有限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又不足,正是利于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学习激情调动起来了,而且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料也丰富起来了。

总之,利于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师要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激发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我在教《家》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移动鼠标送小动物回家。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高高举起了小手,参与的兴趣很浓。我所提的问题,他们乐于回答,语言表达丰富精彩。当时,我非常惊讶,原来学生个个都很聪明,实现了高效教学。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

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一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拉萨天空的喜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拉萨的天空没有多少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拉萨天空的“情”也难以激发。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拉萨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我请大家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听着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梦一般的画面,仿佛来到了神奇的拉萨,看到了湛蓝透亮的天空,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看到大屏幕上一片蓝晶晶的天空,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学生都惊呆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拉萨。在优美的意境中感悟文本,教学效果怎能不理想呢?

三、激发思维的活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创设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乌鸦喝水》这一课,我播放了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很快体会到乌鸦的聪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没有小石子,你能帮乌鸦想出用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把故事推向了,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经过讨论,有人认为可以给瓶子里插一根吸管或者空心麦秆,乌鸦用嘴一吸就可以喝到水;用嘴往瓶子里衔沙粒,水位升高就可以喝到水;用嘴在瓶子有水的地方啄一个小洞眼……

四、培养表达能力

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说话兴趣,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交流互动,真正在“活动”中操练口语,学会表达,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小苹果树请医生》口语交际教学中,我边播放幻灯片边讲故事,学生个个聚精会神,等我讲完了,让他们上台表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动作、语言、表情都十分到位,赢得了台下同学的阵阵掌声。同时,我的内心也被震撼了,享受着这份成功的喜悦。

五、拓宽视野

世界上的事物千千万万,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亲自体验的。小学生年龄还小,不能每件事情都能立即尝试。信息技术就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我讲到《家》这首诗歌时,有这样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要让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名胜古迹、地大物博,我播放课件:北京天安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学生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喊道:“哇,祖国太美了!”孩子的心中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为做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并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多媒体信息技术拉近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世界之大,五彩缤纷。当学生没有时间和能力了解的事物,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现出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会,有如身临其境。

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可能有未来的发明创造。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要善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会打开学生想象的心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