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麦词范文

时间:2023-03-23 16: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麦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麦词

篇1

【关键词】电压源型逆变器;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三次谐波

1.引言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电力逐渐进入电网,现代舰船上也应多采用新能源以减少柴电等燃料消耗以增加续航能力。然而,由于目前的新能源电力并网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大功率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的使用使得入网的谐波电流含量非常大。目前新能源发电中最常用的并网电力电子装置就是电压源型直流到交流逆变器(VSI)。VSI可以把直流电压转化为三相交流电压,如果转化出来的三相交流电压中含有大量谐波,必将引起入网电流或电压谐波的增加。因此,消去VSI输出端电压中的谐波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VSI输出电压控制方法有SPWM(正弦波脉冲宽度调制)[1]和SVPWM[2][3][4]两种。SPWM通过对三相电压的分别调制,使得输出的三相电压分别逼近给定的三相电压,而SVPWM通过用基本的空间电压矢量逼近三相合成的空间电压矢量。两者相比而言,SVPWM能够比SPWM提高15%的直流电压利用率。也就说在需要同样大小的交流电压下,采用SVPWM需要的直流电压比SPWM低15%,这大大降低了直流链的成本。并且,SVPWM还具有开关损耗小等优点。因此,很多VSI厂家都选用SVPWM作为VSI的调制技术。然而,SVPWM输出电压中含有大量的三次谐波,即使设计各种硬件滤波器、多电平SVPWM技术、多支路串并联等技术,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也很难完全滤除三次谐波。

鉴于经典SVPWM输出电压存在三次谐波,本文提出No3-SVPWM方法,它改进了SVPWM各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的计算方法,以控制各开关管的开通和关断,使得每个载波周期三个输出端电压的平均值为零,从而确保输出电压中没有三次谐波。并且详细比较了经典SVPWM、本文所提算法、及SPWM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经典SVPWM简介

一种典型的VSI逆变电路如图1所示。零电位点取为直流电压的中点,由六个IGBT开关器件构成的三个桥臂并联形成三相全桥电路。

图1 VSI电气拓扑图

图2 空间电压基本矢量分布图

同一相桥臂上下两个开关管的开关状态相反。三相桥臂的开关状态可以有8种组合,即形成了8种基本空间电压矢量,如图2所示。比如,100表示A相上桥壁导通,而B,C相下桥臂导通。其中000和111表示零矢量。另外6个有效矢量将360度的电压空间分为6个扇区,利用这6个基本有效矢量及两个零量,可以合成360度内的任何矢量。

设所用的三相电压到空间静止直角坐标系的变换是等功率变换,即:

则空间电压矢量的最大幅值是:

当要合成某一矢量时,先将该矢量分解到离它最近的两个基本矢量,而每个基本矢量的大小就利用作用时间长短来实现。例如,待产生的空间电压矢量是在第1扇区,如图3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看出:

图3 电压矢量合成

记:

则当位于第k扇区时,可推出相邻两个基本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分别为:

(1)

其中k=1,2,3,4,5,6,这里的T6+1应理解为T1。算出来的两个有效作用时间满足Tk-Tk+1≤T。在整个载波周期里,除了两个空间矢量作用外,另外的时间就是零空间矢量作用的时间,即T0+T7=T-(Tk+Tk+1)。因此,T0的取值范围为:0≤T0≤T-T1-T2。通常的SVPWM取:

这就是经典SVPWM计算各基本矢量作用时间的过程。

3.No3-SVPWM调制技术

本节介绍本文提出的不输出三次谐波电压的SVPWM方法,即No3-SVPWM方法,在此之前先说明SVPWM输出电压含有三次谐波的原因。

3.1 SVPWM输出电压含有3次谐波的原因

对于图1所示的电路拓扑,VSI输出端的电压仅由直流电压和电压调制技术本身决定而与负载无关,为分析简单,本文选择了三相对称负载,以便于计算负载中性点的电位。由电路定律,可知负载中性点的电位为[5]:

(2)

假设Ux0=Ux1+Ux3,x=a,b,c,其中Ux1为基波分量,Ux3为谐波分量。由于三相负载对称,三相基波电压之和为零,三相的三次谐波应该相等。因此可算出Ua3=Ub3=Uc3=Uno。因此要分析各输出端电位的三次谐波只需分析中性点的电位即可。

各相输出端的电位在对应相的上桥臂开通时为,在下桥臂开通时为。根据式(2)可算出各基本矢量作用时负载中性点的电位,见下表1所示。

表1 基本矢量作用时中性点的电位

基本矢量 100 110 010 011 001 101 111 000

中性点电位

若待产生的空间电压矢量在第k=2h(h=1,2,3)扇区内,有效基本矢量的工作时间为T2h和T2h+1。一个载波周期里Uno的平均值为:

若T0=T7,则:

(3)

同理得到在k=2h+1(h=0,1,2))扇区内,一个载波周期里Uno的平均值为:

(4)

综合(3)和(4)式,可知采用经典SVPWM进行直流到交流逆变,其负载中性点的电位为:

(5)

图4 负载中性点的理论波形及其三次谐波

其中,k=1,2,3,4,5,6,k的取值由所在的扇区决定。中性点电位在空间电压矢量旋转一周时间里的理论波形及其三次谐波如图4所示,实际的波形应含有更多高次谐波。从这里可以看出,SVPWM含有较大的三次谐波,可通过傅立叶分解得出其三次谐波为:

(6)

通过傅立叶分解可以知道另外还含有9次,15次等次谐波,不过相对于三次谐波来说幅值很小。

3.2 No3-SVPWM

为了使VSI的输出端电压中不含有三次谐波,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零矢量作用时间而得到。若待产生的空间电压矢量在第k=2h(h=1,2,3)扇区内,令一个载波周期里Uno的平均值为零,即:

(7)

又由于:

(8)

联立上两式,可以解出:

(9)

同理,若待产生的空间电压矢量在k=2h+1(h=0,1,2)扇区内:

(10)

按(9)或(10)式选择T0,T7应该即可消去三次谐波和其它各相相位一致的谐波。

3.3 与经典调制方法的比较

为比较各种调制技术的直流电压利用率,须知道各种方法可以产生的三相电压的最大幅值或合成的空间电压矢量的最大幅值。

图5 各种调制方法的工作区域

基本空间电压矢量的长度为Umax,若采用经典的SVPWM方法,合成的空间电压矢量可在如图5所示绿色边框的正六边形中,为保证一个周期中所有的空间电压矢量都能合成,因此SVPWM的工作区只能在蓝色的圆内。即SVPWM输出三相电压的合成空间矢量最大为:

若采用SPWM方法,各相电压的最大幅值为:

其空间矢量的最大幅值为:

即SPWM产生的三相电压合成的矢量可以在黄色的圆内。

若采用No3-SVPWM方法,为确保本文所提出的零矢量的作用时间大于或等于0,可知No3-SVPWM的工作区为红色的圆内。即No3-SVPWM输出三相电压的合成空间矢量最大为:

从图5中可以看出,SPWM的最大直流电压利用率是SVPWM的倍,而No3-SVPWM的最大直流电压利用率是SPWM的倍。因此,当需要调制的电压空间矢量的幅值小于时,宜采用No3-SVPWM方法,以使得产生的输出电压没有三次谐波并且具有较小的开关损耗;当需要调制的电压空间矢量的幅值介于到之间时,宜采用SPWM方法,尽管提高了一些开关损耗但产生的输出电压没有三次谐波;当需要调制的电压空间矢量的幅值介于到之间时宜采用SVPWM方法,可以使输出的电压基波分量满足要求但同时注入了较大的三次谐波。

3.4 最小化三次谐波

由上节可知,当需要调制的电压空间矢量的幅值大于时,采用空间矢量脉冲调制技术无法产生完全没有三次谐波的输出电压,然而,为了提高电压利用率,我们应该在满足电压输出的情况下尽可能小地注入三次谐波。为此,零矢量作用时间T0,T7应该按如下最优化模型的最优解来确定。

(11)

当时,上述最优化变为如下的典型线性规划[6]:

(12)

易知其最优解为T0=T-T2h+1-T2h,T7=0。同理可知,当T2h

总之,No3-SVPWM算法可描述为如下表。

表2 No3-SVPWM算法程序流程

输入:,,;

计算出两个基本有效矢量的作用时间:

判断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进入第3步,否则进入第4步;

若k为偶数,,;若k为奇数,,;

若k为偶数,当Tk

输出:Tk,Tk+1,T0,T7。

4.算法仿真

利用Matlab的Simulink平台可以搭建图1所示的电气拓扑图,并对SVPWM和No3-SVPWM进行仿真,以对比两种算法分别产生的输出电压波形。待产生的各相电压峰值为148V,基频为50Hz,载波频率为2000Hz,示波器观测的电压的截止频率设定为200Hz以滤除载波频率等高频谐波而保留三次谐波。

图6 经典SVPWM的输出电压波形

图6为SVPWM方法产生的输出电压波形,该波形是马鞍状的,其中含有三次谐波。

图7 No3-SVPWM的输出电压波形

图7为本文提出的No3-SVPWM方法产生的输出电压波形,该波形即为正弦波。

图8 负载中性点的点位

图8为经典SVPWM和No3-SVPWM两种方法的中性点电位的波形图,No3-SVPWM方法几乎不再含有三次谐波电压。上述仿真都是在负载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负载不对称,VSI输出端的电位依然是上述波形,只是中性点的波形会改变。无论三相负载是否对称,No3-SVPWM输出端电压没有三次谐波,也就使得负载中不会出现三次谐波电压或电流。

5.结论

本文提出的无三次谐波电压SVPWM方法,能把直流电压有效地变换为三次交流电压,与经典的SVPWM相比,在一定的工作区域内不会产生三次谐波,因而不会对电网带来三次谐波电压或三次谐波电流,在保持SVPWM直流电压利用率不变的情况下,也使得输出的三次谐波尽可能地小。

参考文献

[1]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张兴.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博士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3.

[3]赵仁德.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交流励磁电源研究[D].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5.

[4]张强.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工程问题研究[D].博士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邱关源.电路(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 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象征意象 女性主义解读

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代表作。她在这部小说中,从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和展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深受性别和社会双重压迫的政治及生活状况,以女主人公麦琪由一味服从到觉醒、由反抗到独立、由自主到获得哥哥的理解,从而争取到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为主要线索,突出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自由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为了凸显这一主题,艾略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寓意深刻、极具女性文学色彩的象征意象,使整部小说熠熠闪光,散发出奇丽的色彩和发人深省的哲理,突出体现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主张。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发,观照小说中出现的的象征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以求全面解读和深入理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象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水妇人的象征

儿时的麦琪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一次她对爸爸的朋友瑞里先生讲起了她正在看的丹尼尔・狄福写的《魔鬼的历史》里的一幅图画,图画是这样的:有一个妇人在水里挣扎,原因是那个妇人被怀疑是巫婆,所以大家觉得要找个方法去证实一下,有人提议把她扔到水里,如果那妇人在水里被溺死,就是普通妇人;如果不被溺死,就是巫婆。这看似一个小故事,但是却是乔治・艾略特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射。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女性以家庭为重,女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就是客厅和厨房,她们墨守陈规,在家里相夫教子,这样的妇女在当时世人看来是优雅的“家庭天使”。与之相反,如果一个妇人有某种技能,就被认为与社会格格不入,是“巫婆”式的人物。落水妇人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在当时社会里的挣扎状态。作者借落水妇人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代父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不满。小说里麦琪父亲的朋友瑞里先生就认为《魔鬼的历史》“给小女孩子看可不大合适”,进一步表明当时父权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约束。

二、吉普赛人帐篷和红苑的象征

麦琪因为肤色黝黑,和家族里的其他人不同而遭到姨母甚至母亲的排斥和斥责,但是麦琪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肤色和大家的非议,并且认为自己原本就是个自由的吉卜赛人,她还幻想过吉卜赛人会因为自己有学问而喜欢上她。她自小就有这种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使得她对一切事物充满了热爱,但是,有一次因为和哥哥闹了矛盾,她独自一人逃走了。在夜里,那么小的一个小女孩竟然独自跑到了吉卜赛人的帐篷里,不能不说麦琪为争取自由平等可以做到这么勇敢.她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也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在她的读书笔记里写道:到那时,她们(女性作家)将拥有长期以来一直所被剥夺的东西――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伍尔夫以此表达了女性对独立空间的向往。麦琪向往的吉普赛人式的生活和吉普赛人帐篷不能不说是对自我空间向往的一种体现。吉普赛人的帐篷象征了麦琪所追求的自我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大,麦琪到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刻,但是不幸的是她爱上了仇家的儿子菲利普,麦琪为此在内心里挣扎着、痛苦着,加上自己家庭的变故,她经常独自一人到家附近的红苑里读书,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属于自己的恬静时光,但是,不多久,一个入侵者打破了麦琪平静的生活,深爱她的菲利普找到了红苑,找到了麦琪,从此以后他们便在红苑里幽会密谈。在红苑里,麦琪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静,她在红苑里是无拘无束的,避免了社会的褒贬诟病,不用去理解那些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她可以尽心地享受自然的四季变换。自然是包容而纯净的,麦琪在大自然的庇护下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尤其是在夏天,坐在长着青草的洼地里,枝叶茂密的树从她头顶上方的悬崖斜垂下来,洒下一片浓荫。她静听着小虫子的叫声……她非常喜欢随意游荡”。所以,和吉普赛人的帐篷一样,红苑也是麦琪所独有的私密空间,表达了她对自由的向往。

三、洪水的象征

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结尾,一场洪水突然到来,大有势不可挡之势,“她(麦琪)被冲到洪水的上面来了――这是她父亲以前常常讲的上帝的可怕惩罚――也是她幼年做梦梦到的”。小说里洪水这一意象与《圣经》中诺亚方舟所遭遇到的洪水的形象非常相似。在《圣经》里,诺亚驾着方舟在超过山高的洪水上面漂来荡去,一时间掌控不住方向,但是有惊无险,诺亚和方舟最终逃过劫难。而《磨坊》里的麦琪却没有这么幸运。她驾着小船逆流而上,决心去救母亲和哥哥汤姆,尽管她最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回到了磨坊,但是谁料最后却与哥哥一起被淹没在洪水里。

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洪水”的意象常常象征着死亡和重生,代表着一次洗礼,《圣经》中的“洪水”象征了人类的死亡和重生。洪水在毁灭人类的同时也洗刷了人类身上的罪恶,相当于为人类实施了一次彻底的洗礼,从而使人类获得了重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与之相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洪水是如此之大,麦琪的反抗力量在巨大的洪水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最终她被洪水所淹没。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磨坊》里的洪水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沉重的压迫,而麦琪之死象征着个体女性对男权社会反抗的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洪水还象征着重生,尽管麦琪被洪水所淹没,但是兄妹二人在洪水中达成了谅解,这不能不说是女性为争取和男性平起平坐的抗争成功的第一步。

四、结语

通过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象征意象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小说作者乔治・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的不满和抗议,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向往,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乔治・艾略特在这部小说里的女性主义主张。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不断受到社会和世俗的压力,她们的身心都备受桎梏和摧残,只有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敢于作斗争,敢于为自己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席之地,才是广大妇女的明智选择,这种选择有利于妇女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英]乔治・爱略特著.祝庆英,郑淑贞,方乐颜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 大型商业综合题; 投标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is more and more big, in the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project bidding in landscape design play this designed special skill,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coordinat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bidding satisfactory completion of the task.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rge commercial complex problem; bi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设计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景观在人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优秀的景观不但可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而且可以提升项目品质和品位,通过景观设计给项目带来更高的附加值。

景观工程与建筑相比具有造价低,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项目的前期阶段(预售和样板区开放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展示效果。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尤其是乔木,会随着年代的增长越来越有效果,体现出生命的勃勃生机,对项目公司的整体形象打造都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环境中宁静与活力既紧密相连又相互分离的双重佳境。

本文通过对大商集团盘锦商业综合体项目投标景观设计的介绍,表述了本人对景观设计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2、项目简介

2.1、区域分析

大商盘锦商业综合体项目位于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商业区,基地南临城市主干道石油大街,北临兴四街,东邻鹤翔路,西邻中兴路;地势平坦,交通十分便利。本项目是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功能布置原则:用地南侧临石油大街区域建设麦凯乐商场及瑞士酒店(五星级),瑞士酒店为120米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群标志性建筑,延续了麦凯乐商场及瑞士酒店的立面风格,简洁明快,在细节的处理上承袭大商集团已有建筑的传统风格,通过步行街入口棚造型及玻璃天窗使各部分业态有机联系在一起,结合北侧三栋超高层公寓,整体提升项目的档次,使之成为盘锦市商业区新地标。

交通分析:人流分析:沿石油大街布置瑞士酒店、步行街入口,在门前形成退后的小型广场用以集散人流。沿中兴路由南向北依次布置麦凯乐、步行街、下沉广场及新玛特商场的主要人流入口,另在南北和东侧分别设步行街入口,将各个方向的商业人流便捷的引入商业体。公寓的出入口设在兴四街一侧,可有效的分散人群。住宅的人流通过基地东侧的鹤翔路进入。车流分析:沿中兴路设室外停车场,满足购物人员的临时停车需求。沿石油大街设置酒店临时停车位,酒店与步行街出入口设有出租车等候站便于商业与酒店客人使用。地下车库出入口的设置:在酒店前广场设单向地下车库入口,方便酒店送客车车辆进入。私家车及酒店车辆从鹤翔路地下车库出入口进出,货车由兴四街东北侧进入地下车库,缓解车辆对城市干道的交通压力。基地周边设环形消防车道与基地内部的可穿越的步行街道路形成网格状,满足高层建筑的消防扑救要求。

3、城市节点分析: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突出瑞士酒店在石油大街与中兴路交汇处的建筑形象,力图在石油大街上打造一座标志性建筑,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一处重要的空间节点,增强城市的方向感和识别性、。将麦凯乐、新玛特商场沿中兴路布置,提供最佳的沿街步行街的展示面。板式住宅与瑞士酒店形成一组建筑群,北侧点式超高层公寓与之相呼应,围合成向中兴路开放的空间,塑造出造型特点鲜明的外部形象。步行街在麦凯乐与新玛特商场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连接不同商场的天桥穿插其间,增加了商业空间的趣味性。

3、投标前期景观规划

项目设计的主要目标包括三方面:重新规划了人车混乱的商业街区,令交通更加便捷;其次,将一个利用率低的绿色空间转变成为停留空间充足的高品质商业公共空间;再次提高场地照明和便捷性设计,营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

景观共分为三部分:和谐广场(南侧商业街)、腾飞广场(北侧商业街)和屋顶花园。

3.1、交通组织:从宏观城市规划层面对本区域乃至更大区域的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和调整,使区域的交通系统更加顺畅和完整。

3.2、 功能区域划分

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底层出入口位置,结合交通动线的布置,设置室外商业广场空间和停车场位置,使室外功能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功能。

投标中期景观深化

配合建筑的风格与整体创作思路开展景观设计深化,最大程度的表现出建筑的优点和特色,起到烘托建筑的表现效果的作用。本案结合建筑整体以现代风格为主,简洁明快,同时在细节上又具有独到之处。,既承袭了大商集团现有的商业街的传统风格,又结合盘锦市的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之成为盘锦市商业的新地标。景观主色调为灰色系,通过不同的灰调形成景观的色差序列变化,犹如商业时代的条形码,在光的折射下,投射到地面,以条状和环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符号。

5、投标后期景观方案

和谐广场(南侧商业街)

首先我们对此区域的道路进行调整,将原有的双向单车道变为一条双向车道,有效地缓解人车混流的状况。此段商业街共分为三个部分:露天停车场、休闲空间和展示区。靠近道路的一侧是停车场为购物者提供停车方便,停车场整体被树阵包围其中,两区域功能相互渗透,既避免了停车场破坏整体景观效果,同时树阵也为停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休闲区及商业展示区互用整个商业氛围。以线条、圆环等符号为主,靠近新玛特、麦凯乐一侧为商业展示区,即为购物者提供了方便的交通空间,又为商场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停车场与商业展示空间的区域为休闲空间,空间内主要由排列整齐的树阵组成,每棵树周围安装一个圆形的槽,这些树槽可以充当桌椅、花盆及圆形设施。圆形的景观主题在道路铺装上也不断被重新使用,形成一簇簇的圆形图案,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为生活节奏不同的使用者营造出凉爽宜人的城市休闲空间。白色阳光通过树叶的缝隙在浅色的铺石路面上洒下斑驳的树影;夜晚,路面仿佛一块画布,各种灯光在上面自由生动的渲染开来。

腾飞广场(北侧商业街)

在功能上与南侧略有不同,市民休闲功能氛围更浓一些,设计元素依然为线条、圆环及灰色铺装,为了呼应地下商业街的玻璃采光天窗,设计时在整条商业街上增添了抽象树形的半透明灯柱,结合新的花岗岩长凳和铺路石、座椅与硬质景观并存,这些新建的公共设施的设计语言将带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是对其公众更具吸引力。

屋顶花园

屋顶花园作为整个空间线索的源头,设计时运用同心圆的景观元素,寓意为水滴或光的晕圈,光影在花园汇集后沿着建筑倾泻而下,这一组组线条,即是抽象的流水,又如商业时空的光子流,他给人们以动态的指引,同时又通过新的能源(同心元素)的加入,给人们以驻留和驻足品味的空间,它们消失在城市的大空间中。

6、结语

我们希望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心灵的花园,人们徜徉在其中购物、会谈、办公、居住。

参考文献:

篇4

两处标点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读起来是十足的陈述语气,作者却在后面加上了感叹号,这是有道理的。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心情是异常悲愤和沉重的。他在这个小镇上生活、工作了四十年,对一草一木都灌注了无尽的情感。作者透过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道:“用了多年的桌子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高了,看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这些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世说新语》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无限依恋和热爱,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而且是以亡国奴的身份离开,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当他坐在教室里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难以割舍之时,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的脚步声无异于催魂的更鼓,清楚地提醒心灵正在泣血的他: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何况脚步不是一声,也不是一阵,而是妹妹长时间地“走来走去”!这如何不令他痛苦倍增?

这个感叹号理固宜然。

同样是感叹号,“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则反映了情节的深入和爱国情感的积累。

我们知道,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是逐步增强的。当他刚刚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对敌人的称呼是“那些坏家伙”,充满了十足幼稚的孩子气,这还只是朴素的爱国情感的原初表达。而随着情节的展开,他关于国旗的联想,关于使鸽子叫声改变的联想,则体现了对敌人的轻蔑和讽刺,爱国主义情感已经积蓄了极强的力量,此处使用感叹号正是感情勃发的表现。

一个词语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一纵身”一词删去之后也不妨碍意思的表达,但保留与否意味大不一样。

那天早晨,小弗郎士“去得很晚”,何况分词又一个都说不上来,所以“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可见韩麦尔先生一贯蛮严厉)。他本想教室还会像从前一样喧闹,能溜到座位上去。可教室“偏安安静静的”,同学们都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这是为什么呢?小弗郎士可能会想是老师非常生气,同学们都害怕了。所以他这时只看见“怕人的铁戒尺”,连老师特殊的穿着都没注意到。他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时,一定为韩麦尔先生会给他极严厉的惩罚而恐慌,才会“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一向严厉的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对他“温和”地说话。如同一个即将走上刑场的囚徒突然蒙受了赦免,侥幸逃脱惩罚的小弗郎士顿感如释重负。“一纵身”正是他很重的心忽轻松之后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有了这个词,一个幼稚调皮的顽童形象就变得栩栩如生了。

一个动作

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对这个动作,教参上分析说,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深沉,更能震撼读者心灵。这个动作包含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陷之后产生的极大痛苦,包含着极复杂的心理。

教参的分析仅是从文本内容加以阐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揣摩。

许多好的作品在结尾时并不将话说完,而是留下一个空白,以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末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言送行者如何,却让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个长久伫望的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对韩麦尔先生的动作亦可作同样的想象:面对这样一位爱国者,听课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篇5

【关键词】 台州港;港口城市;一带一路;SWOT分析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台州市委、市政府紧抓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谋划,顺势而为,作出加快建设“一都三城”的决策部署。“一都”即现代化港湾都市区,“三城”即国际智造名城、海上丝路港城和山海宜居美城。海上丝路港城的打造,是台州建设全省第五大都市区DD“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的坚实支撑。台州港作为浙江港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最重要的喂给港口之一。对于港口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发展港口,形成“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格局,服务于海上丝路港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探讨发展台州港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机遇和威胁。

1 优势(Strenght)

1.1 港口开发格局逐渐显现

台州港开发历程是从历史的分散自由开发,到1997年确立以海门港区为中心,健跳港区、大麦屿港区为两翼的“一中心两翼”空间布局,再到2007年确立海门、大麦屿、健跳、临海、黄岩、温岭等“一港六区”综合性枢纽港区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2014年修订的《台州港总体规划》中明确形成以头门为核心港区,以大麦屿、海门为重点港区,统筹发展健跳、龙门、黄岩港区和其他港区的分层次布局结构后,总体格局日益清晰。

1.2 港口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14年底,台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8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8个。大麦屿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建成并投入使用,三门湾、台州湾和乐清湾航道锚地调整基本完成,主要港区对外交通便利,有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台金高速、104国道以及74省道、75省道、76省道等与后方腹地快速连通。随着甬台温沿海高速的建设,以及甬台温铁路货运通道、台金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谋划推进,台州港的疏港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1.3 港口吞吐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台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规模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全港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万t,完成万t,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4万TEU。大麦屿港区直航台湾海峡的3万吨级客货滚装专用码头建成并投入运营,2014年完成对台直航72航次,运送旅客1.66万人次。

1.4 港口后方平台蓄势待发

台州沿海产业带是浙江省三大产业带之一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全省重点布局的15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为构建新的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台州市积极推进沿海围垦工程,形成产业发展大空间。台州湾集聚区东部新区建成了15 km2大平台,二期15 km2吹填工程也已开工。各产业平台紧紧围绕临港型产业积极招商,加快推进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的开发。港口后方产业平台蓄势待发,与台州港的发展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2 劣势(Weakness)

2.1 南北大型港口的密集发展挤压其经济腹地

台州港周边大型港口林立,发展空间受夹迫、挤压之势明显。尤其是宁波-舟山港的迅速发展,掌控和支配了浙江全省的货源,即使是台州境内货源,多数也从陆路流向宁波-舟山港。再加上钱塘江中上游、瓯江中上游等内河水运项目的建设,浙西、浙中等腹地货源流向嘉兴港、温州港等港口,台州港口腹地发展空间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

2.2 核心港区远离主城区,制约港、产、城联动 发展格局

为了顺应港口发展态势,台州港必将走向从河口港到海港的转变,但无论是大麦屿港区还是头门港区,核心港区与台州城市主城区均存在明显偏离,导致城市对港口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从台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全市GDP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港口发展速度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且港口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在下降。因此,如何发展台州港,亟待重新破题,以形成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2.3 港口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

(1)港口货物吞吐量不平衡。2013年台州港港口吞吐量为万t,其中:进港吞吐量,约占83.7%;出港吞吐量919万t,仅占16.3%。

(2)货种结构不合理。吞吐量超过千万吨的货种仅有煤炭及其制品和矿建材料,分别为万t和万t;吞吐量超百万吨的货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钢铁、水泥、机械设备电器,分别为197.3万t,297.5万t,322.9万t,168.1万t。

(3)大型化、专业化泊位比重偏低。2013年台州港万吨级泊位仅为7个,为全省沿海港口最少;专业化泊位仅为23个,占所有泊位比重的13.2%。台州港的开发亟待通过结构性地优化调整。

2.4 港口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整体发展合力

台州港已确立“一港六区”的总体架构,六大港区实现统一规划,但存在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各港区分散管理,头门港区现由浙江省海洋投资集团控股,温岭、大麦屿、健跳等其他港区分别由地方县市负责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和功能重叠现象;(2)港口生产企业众多,但多数为低小散企业,难以形成集聚发展合力,且全市未建立统一的港务集团,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缺乏市场话语权。

2.5 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西向腹地纵深 亟需拓展

随着沿海高速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建成,台州港疏港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港口集疏运体系结构不完善、等级和通过能力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向西的通道相对缺乏。应加强西向的货运铁路建设,构建铁水联运体系,积极服务金华、衢州、丽水等经济腹地。

3 机遇(Opportunity)

3.1 国家对外努力践行“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国家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需要境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涉及领域广泛的系统工程。以港口引领、拥湾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临港产业,促进台州产业、产品、产能走出去,有助于提高台州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位和竞争力。

3.2 国家对内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为联动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一横一纵”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骨架。台州应主动把握长江经济带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机遇,拓宽视野,突出重点,强化与宁波-舟山港联盟合作,提升集装箱物流服务能力,提高大宗物资储运加工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与信息支撑系统的“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

3.3 浙江省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已全面开展,沿海地区港口大发展、产业大繁荣、城镇大建设的局面指日可待。台州作为海洋资源大市,沿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潮滩丰富、岛屿棋布,拥有“港、涂、渔、景、能”五大海洋优势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台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尤其是临海头门港区及其后方基于围涂而形成的产业平台发展空间广阔。

3.4 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实质、有序地推进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筹建浙江海洋港口管理委员会的决策部署,着力整合资源,统筹全省海洋投资建设和港口运营管理,成立省港务集团。近期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一体化,并有序整合全省其他港口资源。全省港口资源整合的有序推进将为台州港的发展带来宝贵机遇。

3.5 台州市全面推进“一都三城”建设

台州市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建设“一都三城”的谋划,“一都”是发展定位,主要体现台州在省域城市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层级;“三城”是战略支撑。在此宏伟目标指引下,尤其是海上丝路港城的建设,将为推动台州港转型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创造黄金契机。

4 威胁(Threats)

4.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

从国外宏观经济形势看,后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世界经济尚处于缓慢、艰难的复苏阶段。受此影响,我国出口加工经济面临巨大冲击。港口的兴盛十分依赖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的长期疲弱将会严重影响台州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4.2 国内经济新常态

从国内宏观环境看,我国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受此影响,国内经济产能过剩问题愈加突出,多数企业对经营战略作出调整,持谨慎态度。加上大型央企、国企战略新一轮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台州港后方产业平台招商大受影响,从而制约了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4.3 区域港口竞争日趋激烈

从台州港周边港口发展来看,北面有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以及异军突起的嘉兴港,南面的温州港、福建宁德港也处于蓄力发展阶段。尤其是福建宁德港,近几年加大建设力度,发展势头迅猛。随着衢宁铁路的建成,将会辐射浙江衢州、丽水、金华等地区,对台州港拓展西向腹地具有重大挑战。

5 建 议

5.1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推进港口一体化

积极推进港口组合、资源整合、区域联合、内外结合、信息融合发展战略。港口的组合在功能定位上要分工明确,在资源掌控上要互利共赢,在运营管理上要协同配合。避免各港区经营同质化和低价竞争。加强资源整合以促进港、产、城互动发展,促进商、贸、旅跨界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5.2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参与全省港航物流体系建设,统筹协调跨行政区港口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从顶层设计上构建错位分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指导台州港健康、持续发展。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试点经验,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降低民资、外资、合资等投资主体在江海联运服务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探索建立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5.3 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拓展腹地市场

(1)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扶持。建议省级充分重视台州港的战略作用,争取省级对台州沿海各港区和西向腹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完善江海联运通道网络。

(2)出台地方性扶持政策。在与港航发展相关的税费、土地等方面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对从事江海联运物流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在集装箱港口开港初期可给予运费补贴;积极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港航领域。

(3)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台州临港产业特点,开展分类招商,制定统一的产业招商政策,编制招商目录,实现台州港口与产业联动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

5.4 强化要素支撑,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在土地供应方面,优先保障港口和航道重大项目建设用海、用地。

(2)在资金保障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放开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篇6

【关键词】媒介;媒介技术;传播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创建到现在,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则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传者与受者两者一样,是作为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而出现的,它是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特别是电视的发明与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传媒界而言,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传播学研究界而言,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构成推动媒介分析研究的动力:一方面,要对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新环境、新实践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传播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将一系列有关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传播研究课题摆在了学术界面前。将传播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取启示,而又追求联系实际充实传播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传播学界的双重任务。媒介分析作为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分析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的研究部类,正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便是麦克卢汉,殊不知,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响,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称为“良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专著《帝国与传播》、《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中广泛分析了人类转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比起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要早问世十多年。

英尼斯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来个年头里,他把传播置于人类历史运转的核心位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或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石头等,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的控制,如轻便的纸张,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就这两种媒介同权利结构的关系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氏还探讨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的媒介理论认为,建立在强调时间偏向的传播手段或强调空间偏向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两种不同的权威和知识垄断——宗教的或国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国兴衰的主要动力、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这种理论还把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视为辨证的统一体,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和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尽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术发展史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中看到解决现代文明中如下重要问题的希望:如何发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质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向抗衡,以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例如,他在《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一书中,英尼斯对知识的机械化中所隐伏的问题作了如下的评论:“机械化强调了复杂性和混乱,它造成了知识领域的垄断。对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这种知识的垄断的影响,对此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调查和提出批判性的报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项。思想自由正处于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及伴随他们的西方文明摧毁的危险之中。”也许尽管英尼斯在对待科技的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和怀旧情绪并不可取。但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确是每一个习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尊重的。

假如说英尼斯是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先驱,那么麦克卢汉则是继续开拓这一领域、并在传播学领域研究中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研究传统的关键人物。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的论点,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非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媒体与大众之间掀起了一阵麦氏风暴。

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一个论点应该是“媒介即讯息”,这即是麦克卢汉与另一学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其媒介理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麦氏从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阐述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首先,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如果有人要问,‘那么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就是非言语的’”。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赖理解“内容”,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他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例如,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麦氏根据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手段的演变,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以及电子传播时期。在每个时期,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维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与此相应的是部落文化、脱离部落文化和重归部落文化。他认为人的感觉需要平衡,任何一种感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觉的作用被人们所疏远,这样的个体不会是健全的。而新兴的电子传播时期,将会使人重新走向和谐,使人的各种感觉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另外,麦还有关于“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

二人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新的研究传统。这是此二人学说的重要历史地位。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术决定论的悖论。他们的媒介理论都失之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作用,把媒介描绘称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大动力。从而被学界批评为陷入唯技术决定论的极端。这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著作,吸取其精华思想时所必须警醒的。除此之外,两人在写作中,常常对一些基础的定义未作明确的界定,而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风格造成了思维逻辑上的混乱。这一点也同样需要读者加以注意。

与此二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国著名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西方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毕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众传媒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认为,对媒介文化研究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其认为,文化现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牵涉到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在任何时候,它都即包括对现代的反应,也包括对历史的延续。”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询文化制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从他以下观点看出来:第一,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且历史地演变的过程,强调传播和社会制度机构、习俗之间关系密切。第二,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自由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实际上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传媒文化中的种种问题的社会性。他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去看待社会文化问题,大众文化中存在着内容低劣等问题,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张把他们看作社会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其中包括:对过去真正的通俗文化传统的蔑视;作为人类文化伟大成就的伟大文化传统又被搞成少数人的独占;投机商们的乘虚而入。

对于传媒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威廉斯批评了传播界占有显赫地位的两位大师的理论,一是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二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威廉斯对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颇为不满,他认为这一模式遗漏了对真正社会与文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意向”问题,如果忽略了为什么目的而传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这涉及到传播过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西方传媒的真正意向常常与有关当局公开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区别,并与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会过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区别。只有对意向的正确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传媒的内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首先,他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麦氏的理论虽然关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们臆断地指派给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现状,而且尤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它缺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理性批判,最后,麦的理论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的缺陷。

在提出对这两者进行批评的同时,威廉斯也谈到了自己对媒介文化意向与社会科技发展关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术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类实践,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许多情况下,技术往往产生原先并未预料到的使用情况与效果,他们也是对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决定是一个过程,一个牵涉到整个现实的社会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总之,媒介技术是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本身巨变。所以媒介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定义,其蕴涵的社会含义值得更多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德性之后》一书系统阐述了当时社会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启蒙运动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在于道德研究摒弃传统,拘泥于规则规范。通过追溯照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麦金太尔构建了自己的德性论,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即高校德育应回归生活。

关键词:麦金太尔;德性;德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70-02

麦金太尔,英美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9年生于苏格兰,在英格兰接受教育。1969年来到美国,曾任英美许多著名大学的研究员和教授。《德性之后》是其伦理学代表作,被批评家们誉为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可谓呼唤美德伦理的警世醒言。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丧失了道德的根基,表现在伦理理论上,则是对亚里士多德道德谱系中的目的论和人性论的摈弃,致使西方道德生活和伦理理论处于深刻的危机中。麦金太尔认为,要摆脱这个危机,就要向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传统回归。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因此,解读《德性之后》,剖析其观点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一、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的缘起

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是在启蒙运动中孕育而生的,启蒙时代道德哲学的本质是道德合理性的论证。以狄德罗、休谟、康德和克尔恺郭尔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们以规则伦理为思考形式,致力于寻求某种合理性论。狄德罗、休谟诉诸欲望和激情来理解、解释和证明道德规则的合理性;康德则转而诉诸理性,希望找到一种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在克尔凯郭尔这里,则诉诸于个人无标准的选择。

通过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的考察,麦金太尔认识到寻求规范合理性的规则伦理已经失败,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性的。当代西方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情感主义所代表的。[1]道德言辞和道德判断的运用主要是个人情感和好恶的表达。如休谟主张是情感,康德认为是理性。克尔恺郭尔相信是人的选择能力。无法用一致的人性特征来证明道德依据,必然结论就是道德生活无法得到证明。麦金太尔指出,由于没有任何合理的方法来确保这种道德判断的一致性,个人表达也就无所谓真假了。二是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2]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彰显的是个性而不是共性,因而引发了许多没完没了的道德争论。三是从传统的意义上,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从以往的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3]工业化时代,生产走出家庭为资本服务,社会发展的高度组织化,要求人服从越来越多的规则和条例。这些规则和条例或多或少与个人或他人的实际利益挂钩,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外在强制性特征。而美德则被排挤到私人空间,成为纯属个人或个人之间的事。正如麦金太尔在文中为我们揭示的:如果在这个现代化即功利化的过程中,德性在生活中没有位置,或德性的位置只在生活的边缘,那还有没有对人类而言或对个人而言的至善目标?[4]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摒弃德性传统、全面功利化这样一种历史选择带来的自身难以克服的道德困境,在麦金太尔看来,可归因于没有德性。人类生活的性质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回归德性传统是唯一出路。

二、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德性传统

麦金太尔认为当代西方道德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历史变迁而摒弃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在书中,麦金太尔追溯了西方的曾经以德性为中心的“道德传统”,此传统包括《荷马史诗》所描述的英雄时代的德性、雅典的城邦时代的德性、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以及中世纪基督教的德性。他认为在西方的长久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一个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德性传统。

纵观亚里士多德主义德性传统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第一,德性载体是共同体。德性首先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这一共同体现于个人存在,这是道德思考的出发点,是个人的人格同一性的背景要素。第二,人的行为目的是善。善不能等同于金钱,荣誉或快乐,善是幸福。有德性的人就能获得善,获得幸福;没有德性的人就无法获得善,获得幸福。善就是人生目的的实现。第三,善的本质是实践性的。人的道德实践是为了获得作为人而言的善。德性不是人的天性,它来自后天的培养。践行“美德是人生的必要部分”。从一个自然人到认识自身本性的人的转化过程,惟有美德。

通过追溯从英雄社会到中世纪的德性历史,麦金太尔进而指出德性要置于实践之中,这是人对内在利益的追寻;德性要置于人的最好生活之中,这是人对善的探索:德性要置于社会传统之中,不能与历史相分离。换言之,德性先于规则;德性要体现在各种内在实践的善所必需的人类合作共同体上,体现在一个人寻求作为他整个生活之善的社会形式上,体现在为实践生活和个体生活提供它们必需的历史背景的社会传统上。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实现道德和伦理将“未经教化的人”转为“充分认识到自身真实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走出伦理危机。

三、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在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整个西方道德传统进行了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麦金太尔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他认为道德理论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种道德理论都有其社会学的背景,并以此构建了一个以“实践――个人生活整体――传统”为背景的理论体系。

(一)德性与实践的关系

要阐明德性,首先要阐明实践。麦金太尔赋予“实践”这一概念不同于学术界通常使用的涵义,认为实践就是通过一定的人类协作性活动方式,在追求这种活动方式本身的卓越的过程中。获得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依据这个实践概念他对德性进行界定,“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时间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处获得这些利益。”[5]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德性的最初立足点。德性和实践是内在统一的。

(二)德行与个人生活整体的关系

麦金太尔把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相联,是要强调这样一个问题现代个人生活已不成整体,个人生活已被分割成不同碎片,在不同的生活片段有不同的品性要求,而作为生活整体的德性已没有存在余地・他认为,这个问题的表现在于:自我已被消解成一系列角色扮演的分离的领域,因而不允许被真正看作是德性的那种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意义上的品质有饯行的余地。而前现代的自我概念,则是把诞生、生活和死亡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生活就是那种对作为生活整体的善的追求。[5]在此,他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德性概念的内涵,“德性不仅能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 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6]。

(三)德性与传统的关系

麦金太尔提出,德性不仅渗透干实践中,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他认为德性也离不开历史背景中的社会传统,德性和传统是相生相长的・一方面传统需要德性来维持。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个体承担一定的角色,个体从家庭、部落、民族的过去中继承了许多东西,是传统的承继者。德性不仅在使人们获得实践的多种内在利益、支持个人整体生活中有意义,而且在维持那些把必然的历史关联条件提供给实践和个人的传统中也有它的意义和作用。相关德性的践行维持、强化着传统,而缺乏相关德行的践行则会削弱和摧毁它们,只有德性的践行,才可使传统得到维持和强化。[7]另一方面德性终归要以社会传统为土壤。道德不是抽象的、与历史分离的,必须以社会传统为背景,失去了传统,德性便失去了根基。

四、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的提出虽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时代局限性・但这一思想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的高校德育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根据麦金太尔的德性论,我国高校德育必须摒弃过往德育政治化、知性化和理想化的德育观,回归到传统的生活德育。

(一)高校德育学生的生活

学生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里。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都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日趋多元化,其直接后果就是形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名本位”、“利本位”、“官本位”、自私自利、支配欲、显示欲等意识流也不可避免得渗透进了高校。大学德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真、善、美的生活・对此,高校德育应立足学生的生活。通过“自我一寝室――班级――学校――社会”这一同心圆,将德育教育的空间扩展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德育在大学生生活中进行,将德育的过程是与生活过程保持一致,使德育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高校德育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及人生幸福,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8]根据麦金太尔的观点,德性是“为己之学”,与个人生活整体相关,是个人对幸福人生的自觉体验。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需要外来的肯定,更不是用权利和金钱所能衡量的-而是个体自我实现、理解、认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德育的目标就是个人品性的培养,个人精神的提升。因此,高校德育应把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等联系起来,通过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使德育内化为学生的信念。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沉睡的道德意识。

篇8

关键词:光;照射;光与材质

在当代我们的接受了太多的人造物,却不知内在的空虚,无止境的焦躁不安,蒙克在《呐喊》中的焦躁、恐惧依旧无力平息当代生活中的这种心情。

光是将差别引进事物之中,使得事物自身产生一种空间变形的可能性。我们正面临着地方只是不同、个人修养的差别与专家知识之中的断裂,虽然当世界全球化以后,沟通不断的加深,交流不断的频繁,他们之间也无法很融洽的沟通与转化,就像垂直的哥特式空间与水平延伸空间之间无法转化一样,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就是无法在倾斜的空间里稳定下来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运用到光,运用它去沟通这些不平衡。

一、材质与光

在当今人类构建的世界里,不仅仅填补了眼睛本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我们运用智慧创造世界本来没有材料,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接纳和反射光照,期待着通过光的加入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比如我们运用石材,我们切割岁月堆积的石头或者研磨他们从而去接纳光照,让半透明的世界增加光的行进路程,同时反射出光在不同材质中产生的不同浓淡的差异、阴影效果。又如金属,在金属的冶炼以后,发光体在这个世界里发现了,似乎留在这光滑的金属表面,并且也无法停止四处的漫射,使周围的环境也跳跃起来。光燃烧起物质的生命火焰,增加了场所里的生命力,同时也制造了差异的可能性。再如玻璃,玻璃在吹制的过程中使他们变得千枝百态,也让行进的光线变得不同,光通过千万的透明的结晶,使得在特有的细小的转弯处于行径中的颜色无法再融合到一起,出现了五颜六色。

光线通过材质的不同分散或者释放着色彩,在我们构造的世界里回转、反弹、消失等。这些变化引起了我们生活中的情感的层次,材料不同的变化使得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也不同。混凝土与钢筋就像是情感与钢筋一样,借着rc呈现出不同的轮廓。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空间的背景,中景和近景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融洽得当。我们都是在这个连续作用的空间中行动的,在此生活不能回避的几何形状、颜色和光线与材质的共同的作用,虽然在实行设计的过程里们可以才分这些光的元素,进行个别的分析,再重新结合到一起,这些合并呈现了压缩、扩张等效应,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增加和消减可以明暗对照的形成,让建筑的构造转向另外一个更深的维度,同时趋向了更多层次的层叠空间,去掉那些表面一致的死板现象,在欧洲南方的边缘地带,有一些像时间静止了的老城小巷里,部分墙体已经是饱经风霜的柱列,这些珠列使光照发生扩展,变成了一个可以激发丰富想象力的结构。

二、光与空间

1.光的多重现象

光照射到树叶上像是散落了一地他们的影子,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夏日的傍晚,使得满强的灰色变得一片霞光,我们渴望面对光并且去追求他们,当我们面对曲折多变得光的时候,以为着我们的更多的感官被刺激和激发。就像我们生命的最初那么的最求光芒,夜间强而有力的光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使得我们有一种空间的安全感和温暖的感觉,黑暗阴影流动着,使得形成一个明确的世界。在特定的环境里,光的物质形式在阴影里面显现出生命的跳跃,光不仅仅照亮的是物质世界的表面,还透过建筑与其内在统和,光本身也是具有造型的,它经过压缩、稀释和延伸,在强的地方更加发光发亮,赋予建筑一种生命,空间的形式和他的表象不存在真正的统一性,空间只能借助光在实践与空间中达到结合。视觉也弥补了光的缺失,也增加了眼睛所不能看见的那种虚幻的能力,当今平面宣传的扩大化,往往使得人们忘记了触感的赋予。

2.空间性

空间性是表现在光与时间的维度上,同一个空间里,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光照感觉,这样也就是光赋予了空间多重形象,并且凝结了独特的意象感觉。

在分割的建筑立面,不同的空间通过不规则的太阳光从正面和侧面不同的角度使得协调在一起,借助室内的窗口,我们可以凝视这些有着明暗差别的空间,这样也激发了我们通过不同的层次来想象,除了明暗交织的室内,变化多样的光线也延伸到周围环境的每一个角落里,从天花板到楼面地板,整体的构成成为一个光线穿透的构成,墙面和天花板的挖空方式,引导着光从一个空间渗透到另外一个空间。如果从背面的反射去体现光,创造神秘的光空间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若是适当的运用到斜角,将引发透视的递变,为了赋予等分距离所划分的空间的明暗关系,空间被聚集收缩变形的明亮与阴暗分割。细小的空间被连接到一起进而增加了视觉的深度。微量的光线更能深入人心,就像是层次灰度越多的素面画作过一样。这种从大到小的、大小交替的、不同层次的光空间撤除了人们在空间束缚中的无限想象。

事实上我们是运用光去感知世界,在瓦尔斯温泉宾馆,灰蓝色的石头堆砌的墙面,在中央天定的蓝色的光照下,显现出了一种神秘的蓝色宝石的色调,这种色彩取代了石头堆砌的生硬,也不缺乏本身质地的凹凸感。

三、光在建筑中的构成

光的方向引导,光亮和黑暗划分出地球上不同的环境地域,在室外发现了某一方面有着绿色的苔藓,那么它的位置极其可能是面北的,若是看见树干的底部,年轮在阳光茂盛的地方比较茂盛密集。圣经里记载着“上帝说,天上要是光体,一分昼夜,作为几号,定年岁节令……于是上帝造了两个大的发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理夜,又造众星”

建筑光的类型;水平拓展、垂直引导、连接、融合、领域、边界、层次、延伸、聚焦。

光永远不会被有型的建筑所束缚,看似不动的建筑物,因为光在其中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光是不会单纯地禁锢在照明的含义里,它是自由的也是向往着自由的。光变异不定的现象吸引我们,并撩动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一道鲜明的光线被空间包围,他是上扬的中心地。各式各样的光透过各种形态时,这些有着差异的光对感官的刺激推动着视觉唤醒我们的灵魂,在各种光的包围中,视觉感受提高了我们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纯一著.《光在建筑中定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09

[2]徐明著.《舞台灯光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09

[3]麦豪斯编辑部.《灯光布置》.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11 02

[4]麦豪斯编辑部.《室内灯光设计》.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

01 15

篇9

没有生产厂房,没有一家实体店铺,却可以年销售数亿元!互联网这个容易产生奇迹的平台,造就着轻公司,也造就着中国箱包市场的巨大的商机。中国箱包的市场规模在2009年就达到400亿元,其中网络销售15亿元,随后两年,市场规模继续水涨船高,同比均超过20%的增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箱包销售的主要市场。尽管市场增长迅猛,但中国并未真正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投资热钱的涌入也仅仅是刚开始。

高端品牌难觅本土箱包身影

综观整个箱包行业,高端品牌几乎不见本土企业的身影,这并不是因为本土的箱包质量差,也不是中国人做这一行当起步晚,而是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做箱包、卖箱包谈的是价格,但高端品牌卖的是身份和生活方式,谈的是价值。意识上的差异和经营战略上的短视,使中国大量的箱包厂家加入到了贴牌生产、跟风模仿、山寨造假、打价格战的浪潮,而Samsonite(新秀丽)、Coach(蔻驰)等奢侈品牌却贴着“中国制造”赚走大把钞票。

前几年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许多贴牌的贸易型箱包企业国际订单大幅缩水,加上自身没有品牌、不懂设计,面对陌生的国内市场,手足无措,步履维艰。但也有一些企业乘着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的大势,依靠自身的定位和变革,通过出色的互联网营销和内部机制的升级,快速打开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其中,有靠自己做B2C商城崛起的麦包包、胡桃夹子(前身为烧包网),也有通过淘宝平台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淘品牌”——搜酷、阿扎、那沃、可乐惠、沐鱼、宾格等,还有传统箱包品牌如爱华仕、袋鼠也纷纷成功开拓网络销售渠道。

目前,箱包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三种状况:

中低端市场麦包包优势明显。麦包包由于在箱包传统贸易领域有十几年的贴牌生产经验,具备供应链的优势,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便成为箱包电子商务的代名词,创立了一系列的自有品牌,每天卖出三万多件箱包,在一年内吸引了包括中国联想、美国DCM、挚信资本在内的三轮风险投资,迅速建立起规模化壁垒,使得后来者像佑一良品等品牌难以望其项背。

“淘品牌”对淘宝平台依赖性大。搜酷、阿扎、那沃等“淘品牌”在淘宝网站众所周知,但在此之外品牌知名度不高,他们大部分来源于草根,成长于淘宝,品牌定位与日常运作均未成大气候,特别是在淘宝把资源倾向于商城和传统优质品牌的大环境下,淘品牌们的运营成本已大幅提高,优势越来越难以凸显。

传统及初创箱包品牌纷纷触网。传统箱包品牌如爱华仕等均强势进驻天猫(原淘宝商城),意欲在轰轰烈烈的网购时代抢得一杯羹。更甚的是,箱包行业仍有大量初创品牌在互联网涌现,如由原跳水皇后高敏创立的宝庭诺(POTONO)定位中高端,不甘落后于外资品牌。这说明箱包作为最实用且容易体现个性的个人配饰,行业市场空间仍然十分巨大,而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互动性,更加吸引了时尚消费者的眼球。

专在设计,打造品牌口碑

对于传统箱包品牌来说,走网络营销这条道路,意味着要与专业的网销品牌争食,也需要和传统品牌赛跑。虽然借助成熟的商城平台可以少走弯路,为未来自己商城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但除此以外,传统箱包品牌还要关注以下要点。

建立专业高效的运营团队。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些传统企业也十分关注互联网的市场潜力,但在人才投资方面却远远不足,很明显,没有互联网经验的运作团队根本无法充分理解网络消费者的行为,没有电子商务背景的员工难以把握什么叫“用户体验”与“在线互动”,所以找对的人,用对地方,才能把事情做对,这是关键点。

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从接收订单到订单处理,到采购、生产、仓储、物流配送,再到售后服务、投诉跟进,甚至到实体店的同步,整个过程必须保证信息可以被高速、精确地传输。如胡桃夹子的技术团队依托ECSHOP系统的研发经验,设计开发了全新的IT系统,涵盖了从前端用户体验、营销管理、订单处理到后端仓储、物流、财务等各个环节。实际上,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IT的能力绝对是生产力,电子商务企业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运营,实现互联网营销性能的可控性,都需要IT系统的强大支撑。

此外,由于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浏览的随意性比较大,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转移注意力,所以保证丰富的商品陈列和应用黏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创新产品设计,引领消费潮流。箱包作为一种时尚配饰,消费者对感官的要求无疑是居于首位的,所以在产品创新方面,设计是重中之重,甚至将决定品牌的成败。在这方面,麦包包非常重视,不仅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建有研发中心,而且有大量的设计师负责产品研发,根据不同的品牌定位设计出个性鲜明的产品,如定位于25岁以下的“飞扬空间”会突出可爱的特点,其魔方包、吉他包、小狗包等都赚足了人气;瞄准30岁~40岁的“阿尔法”则走经典的路线,设计稳重、用料讲究,有些更是模仿高端品牌的格调。

丰富的产品线是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重要策略。网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看多的款式,作更多的对比,由于有地域、空间的限制,实体店不会陈列那么多款式,这从成本控制和仓储管理上都是不可行的。所以网店一定要给人琳琅满目,但又不失整齐的感觉。传统箱包企业如美旅(American Tourister)、威豹、卡拉扬、达派等都十分注重设计与创新,如美旅大胆地打破旅行箱一贯沉闷的色调,大量使用青绿、湖蓝、粉红、橘红等鲜艳的色彩来设计,更加关注产品的细节如内置防水的盥洗袋结构以及附带背部拉链口袋等人性化设计,强势抢占休闲箱包这一细分领域,近年来业绩节节攀升。

跨界整合营销,增加品牌黏性。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让品牌必须更加重视“口碑”二字。所以从搜索引擎开始,微博、论坛等都是企业应该关注并加以利用的工具,从品牌关键词到顾客正面评价,再到设计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企业都必须花足心思和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麦包包在2011年7月创建了日本站,满月的时候不仅业绩不俗,而且在日本Facebook网站的粉丝高达十几万,甚至超过了知名品牌Coach。口碑消费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箱包企业必须与顾客和潜在顾客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目的是了解其内心需求、及时地跟进服务、引导其分享对品牌有利的信息、加大顾客对自己的关注频率。

其次,跨界营销可以提高品牌曝光度。比如麦包包通过打造高品味的“麦芽糖”杂志、麦芽糖论坛、麦包包官方博客等多种互动平台,与消费者产生分享和互动;赞助美洲杯帆船赛,与LV、Prada等一线品牌站在了同一平台;联合电商、媒体和传统企业策划大规模走秀等活动,这一系列的策略进一步巩固了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对品牌形象的提升,乃至进军高端市场有极大的拉动作用。

篇10

[关键词] 全球化;本土环境;循环过程;肯德基

【中图分类号】 J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39-3

一、前言

如今,全球化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人们对这种力量的最初感受来自于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壮大发展,与它所特有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它在“扩张”过程中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适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球化总是带着吞噬性色彩来到我们身边,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兼容性的思考方式、大一统趋势的文化等等,似乎全球化就是统一、标准与合作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开始反思这样的全球化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全球化的圈。全球化并不是一条大河,它流过的地方就带走所有的溪流,当它开始适应本土时,全球化将会是一个新的起点,那么,流经了每一个地方的全球化也就各有特色了。我们接受跨国公司治理、学习英语等都是在接受全球化的影响,全球标准与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适应本土的发展需求,这是单方向的全球化;然而,这样的全球化并不能符合全球化内涵的要求,只有当本土环境对全球标准有所回应时,全球化成为一个双向过程时,才是完整的。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作为西部要塞,兰州市联结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同时也是回、藏、维三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融合之地。西北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位居底层,在经济发展形态和趋势上都相对封闭,特别是少有跨国企业的立足;同时,在文化发展中也相对保守,地方文化特色较为浓厚,兰州虽然也处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全球城市”来说,兰州仅仅是一个全球化影响有所渗入的城市。那么,在面对全球化浪潮与地方发展转型的双重环境时,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是如何对撞击下产生的新环境做出回应的,这是本文集中关注的问题。

二、肯德基:作为全球化的一种文化符号

对于全球化问题最早的关注起源于经济学界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最初,全球化只是单一的经济学概念,特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尤其是在资本、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全球扩张。全球化涉及不断扩张和加深的贸易、资金、信息的国际性流动,最终整合于一个单一的互相协调的市场(Petras,Veltmeyer,2001)。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Teeple(2000),他认为全球化代表着资金积累由本国向超越本国的或者全球层次的地点上的转变。这些关于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出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全球化的探讨仅仅是停留在市场和资金的逻辑至上,主要强调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而简单地将重建新市场和生产要素聚集地点的转变看作是全球化本身。总的来说,全球化不单是对一国经济的重建和结构上的重组,它还是超越其国家边界将该国经济整合于世界经济的单一系统中。然而,随着学者们对于全球化问题探讨的加深,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全球化并不仅仅是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如果单纯的将全球化看作是经济模式的简单体系的形成,那么我们也无需再对它进行过多的讨论。然而,我们需要知道,全球化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因此,它也不是单一方向的线性进程,它必然从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表现出来。Andrew Hurrell and Ngaire Woods's (1995)综合了全球化的多方表现认为,人们以往将全球化看做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单一的进程,这本身忽略了全球化许多重要的因素;正相反,全球化是一个多进程、多维度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广泛领域。这一过程改变和重建着关于全球、民族、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同样的观点可见于Pippa Norris's (2000),他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打破国家边界,重新整合一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并创造一种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的过程。Richard Falk的观点则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全球化带来的转变就是一个新的力量联盟,这些力量是市场、意识形态、技术以及文明发展的结晶。全球化犹如一场海啸,看上去它似乎淹没了一切,所有的国家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毫无分别的,都像是执行着同样的标准,呈现着一样的状态;但是,每一个地区的环境都会对全球化这场海啸做出回应,也就是在这种回应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全球化的外貌,也在这种回应的模式下找到地方环境的独特性。总的来说,全球标准与本土互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正是在这两者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我们看到了全球化的全貌,也开始反思本土环境在全球化中的意义。

本文基于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兰州市闹市区某肯德基餐厅所做的田野分析和参与观察,通过分析餐厅在经营过程中采取的作为全球标准的补偿性策略的各种调试性措施,来探讨跨国企业是如何运用这些补偿性策略来融入本土环境、而本土环境又是如何做出回应的。本文的立意在于探讨本土环境是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做出回应的,选择肯德基餐厅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将它看作是能够代表全球化的文化符号。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学家屈顺天(James Watson)对麦当劳所作的田野研究,自上而下对全球化、地方转型和民族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做出分析,研究发现麦当劳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具有的不同意义,详细而全面地揭示出了作为全球化的一种文化符号的麦当劳是如何在东亚都市的特定地方场域的本土化过程中被当地民众赋予复杂的意义和内涵(Watson,1997:35-38)。社会学家里兹(Ritzer,1993)创造的“社会麦当劳化”(McDonalization of society)这一术语,则通过对检视麦当劳式快餐经营中高效、可预测、统一和自动控制的特性,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准化趋势。正是受到前人这些开拓性的研究的启发,我们看到肯德基这样的跨国餐饮企业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食物的提供者,它一面是全球标准的承载者,另一方面,它在与本土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其中看待一些模糊性,介于全球标准与本土调试策略之间的模糊性,这个迷糊的边界也正是全球标准与本土环境互动的体现。

三、肯德基中的全球标准与本土互动

肯德基是全球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集团旗下的一个快餐品牌。它最初的创始地在美国肯塔基州,主要提供炸鸡类食品,在美国本土以餐饮快捷、方便、价格低廉受到许多中下层阶级的喜爱,同时,也因其食物的脂肪含量和热量过高被称为垃圾食品。肯德基能够成为全球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主要是因为它所采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服务标准,从食品原料和配料、到产品加工与生产、再到销售都是遵循着一套既定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又因为当地的具体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而略有改动,上海的肯德基餐厅一定不同于兰州的肯德基餐厅,这些不同只是适应当地环境的一种调试性策略,而并非是对既定标准的整体颠覆。本研究即是从兰州市闹市区的肯德基餐厅为田野点所作的观察,试图发现本土环境是如何回应全球标准的。

(一)清真食品与非清真定位

在兰州市聚居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维族、东乡族,这些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信仰,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禁忌,概括来讲就是不能食用非清真的食物。所谓清真食品,即符合伊斯兰教“Halal”标准的食品。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也叫做清真食品。清真饮食、清真副食品、清真食品,简称为“清真三食”。此外,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严格来说,不符合以上标准的都不属于清真食品。最常见的禁忌就是禁食猪肉。肯德基自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店面开始,就主营烹鸡类产品,也兼有虾类、牛肉类产品,但一直没有明确出品过猪肉类产品。自2010年开始,肯德基公司为迎合亚洲人的饮食特点,开始开发和推广米饭类产品,产品“黄金咖喱猪排饭”开始在全国各地上市,但是,在兰州市场并未见此类产品,甚至其他米饭类产品也一并取消上市。究其根源在于肯德基公司对于兰州市场的定位,将兰州市的肯德基餐厅默认为清真餐厅。观察发现,虽然肯德基餐厅坚持烹鸡产品主打,兰州市的肯德基餐厅也坚持米饭类产品不上市,但仍然未能吸引少数民族顾客,其根本原因在于肯德基餐厅并没有获得清真食品标志牌。我们看到作为跨国公司,肯德基在努力地迎合当地市场,甚至牺牲了更为广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调试性策略并未得到积极地回应,作为一种营销策略这可能并不成功,可我们正是从这样简单的矛盾中看到消费者那里所体现出的本土回应。肯德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不再一个建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食品提供者,而是在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去发现自己的定位,而不断与之相融合,然而,也正是在这不断完善中是说我们看到本土文化所具有的特点。

(二)“麦工”的职业理想

“麦工”(McJobs)一词源自柯普兰(Coupland)的畅销书《X世代》(Generation X)。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麦工”一词,用来指代在欧美发达国家餐饮服务行业中从事低收入、低福利、低技能、乏味无趣、无尊严和面子可言的人(Coupland,1991)。McJobs一词所描述的是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边缘人的个体生存状态和体验。然而,在肯德基工作的“麦工”并不是如柯普兰所写到的那样,多是生活在贫困边缘的中年妇女,更多是青春且富有朝气的在校学生。他们身着靓丽的工作服装,声音洪亮,完全不像是从事“低廉”的工作该有的样子。在肯德基工作在他们看来是相对稳定且收入较好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明亮的工作环境、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与其让我去超市做促销员,我宁可在肯德基拖地,虽然那边工资稍微高些,但我也知道那是份儿干不久的工作”,已经在肯德基工作两年的L在访谈中这样回答他为什么选择在肯德基工作,“也许毕业后真的会留在这里干下去,毕竟我还是有升职空间的”。肯德基内部有一套员工升迁制度,用于奖励优秀员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从服务员做起,各方面做到优异时餐厅副理会组织考试,合格的员工可以晋升为训练员,训练员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对新进店的员工进行培训,当然,训练员的薪资也略高于普通员工,作为示范的标准,训练员始终在其他普通员工的注视之下,以他们为标准,也受他们指导。L在加入肯德基三个月后晋升为训练员,在他学会所有工作站(生产区、服务区、大厅)并熟练完成之后,就有机会晋升为员工组长,这就是他所说的升职空间,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毕业之后他是有可能成为实习经理的。肯德基针对在肯德基供职的即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有一个“绿色通道”的职业计划,只要能坚持在肯德基工作并且工作成绩优异都可以申请加入该计划,一步成为见习经理。见习经理拥有管理组权限,薪资也较为稳定,拥有社会保险也参与年底分红,工作表现优异者还有机会晋升到总部管理层,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份还不错的职业计划,一份收入较好又体面的工作。“麦工”不再是低收入、低保障、没面子的工作的代名词,而是作为年轻人关于未来职业理想的角色出现,正如潘天舒、洪浩瀚的观点:很多年轻人成为“麦工”,一方面是由于自食其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体验社会的心态。这种观念的形成,是本土劳动力结构对其全球标准的回应。跨国企业不仅仅待遇丰厚,更重要的是体面,在这里肯德基成为了全球化、现代化的符号,“麦工”们的职业理想也让我们看到了本土环境在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对人们认识的塑造能力,本土环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对全球标准的认识和选择,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化对本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三)静止的旋转餐厅

肯德基主打快餐品牌,主要将其服务定位在快速、高效,肯德基创立之初是要满足顾客不下车的外带需求,只需要在汽车旋转餐厅开车绕行一圈就可以享用外带食品。兰州也有一处汽车旋转(穿梭)餐厅,但却鲜为人知也少有人问津,大多数顾客都愿意坐下来慢慢享用他们的快餐。旋转餐厅静止了,我们看到用餐的大厅坐满了人,有人吃东西,有人伴着饮料看书上网,有学生在写作业,也有来来往往的路人借用卫生间。没有消费或者吃完东西没有离开并不能成为肯德基驱赶顾客的理由,消费金额也不能成为顾客占据空间依据,只要不影响其他顾客用餐,每个人都可以占用这个空间,此时,肯德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食物供给者,而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虽然这个公共空间足够开放,但只要它没有宣布变成公园,它就还主要是消费空间,因此,许多人在用餐过后多坐一会儿,遇到服务员来帮助打扫就会觉得是在驱赶他们,坐立不安,不得不赶紧起身离开。肯德基全球化的服务标准并没有驱赶客人的标准,但是,仍然会有人觉得不自在,这是全球标准与本土文化相互冲击使得人们的思想上产生的强烈不安。

以上从消费者、跨国企业员工和空间三个角度对肯德基作为全球化的文化符号在面对本土环境时所作出的回应进行了描述。我们看到,在探讨全球标准与本土互动问题时,我们不是单一的从全球标准或者本土环境出发的,主要围绕着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致与矛盾。全球化是一条大河,流经过的地方就带走当地的小河,但是,全球化并不是冰山上的融水形成的河,在本土环境不断地受到全球化影响时,全球化本身也是在不断地更新着,那么,全球标准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成的新标准,就又是一次全新的全球化。那么,全球化本身也同地方环境一样是独特的,没有固定的起源,只是在它流过的地方不断丰富。

四、结语:全球标准与本土互动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

全球化表现为很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标准化只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我们由跨国企业的发展看到这种标准,将复杂的关系整合于简单而统一的系统,就如同海啸般遮盖了所有的国家,处处似乎都是一样的,这种标准也是全球化的内涵所在。我们从对肯德基作为全球化符号的意义来看,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统一的局面,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在它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发现本土环境的独特之处。肯德基这一品牌承载着全球标准与本土互动的共同边界,一方面坚持全球化赋予其标准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在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创新,对这种内在边界的描述使我们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圈。全球化的单一性与本土化的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由全球化进一步看到本土特色和本土文化需求,也由本土环境进一步审视全球化的多样性后果。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全球化的单一性和多样性之争,其根本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本土文化的地位问题。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讲全球化看作是一种文化入侵或者是文化吞噬,因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文化问题中,而且其程度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各不相同,在构成社会背景的不同因素中也各不相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单一性和多样性争论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不能区别看待的,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不管从全球化起源的多样性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接触产生结果的多样性来看,全球化似乎是多样性的。但是,在我看来,全球化不管是单一性的还是多样性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Anna Tsing.(2000).“The global station” Culture Anthology.15:327-360.

[2]Petras, J., & Veltmeyer, H. (2001). Globalization unmasked: Imper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Halifax and London: Fernwood Publishing and Zed Books.

[3]Teeple, G.(2000). What is globalization? In S. McBride & J. Wiseman (Eds.),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pp. 9-23). New York: St. Martin's.

[4]Norris, P.(2000). Global governance and cosmopolitan citizens. In J.S. Nye Jr., & J.D.Donahue(Eds.),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pp. 155-177).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5]E. Osei Kwadwo Prempeh(2004).“Anti-Globalization Forces, the Politics of Resistance, and Africa: Promises and Peril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Vol. 34, No. 4 (Mar., 2004), pp. 580-598.

[6]潘天舒、洪浩瀚.上海“麦工”意义世界的人类学解读――基于田野体验的视角与洞见.[J].社会.2011(5):93―94.

[7]洪浩瀚.在上海当“麦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洞见.[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