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数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06: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修日志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认真遵守培训院校的各项要求,每天提前到学习地点,按时参加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笔记。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报告,解读专家思想,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参与——向专家请教
对报告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找机会向专家请教。并努力向培训的教授提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学习,各位学员都是各个地区的一线教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或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三、反思——寻找提升新途径
每天晚上坚持整理笔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写出研修日志,发表在教师培训平台上,并且坚持每天更新新浪和网校office搏客日志,作为“河南省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名师”,对照自己以往的专业成长道路,寻找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专家所谈的课堂教学的接入点,寻找与现代教育理论接轨的方法和途径,看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的提高,并将所思所悟及时整理,至少要有3篇高质量的文章,向报刊杂志投稿。
四、读书——坚持自我内涵发展
在课余时间,认真读书或在网上搜集各位专家推荐的学习内容精心研读。并且在这接近20天的时间内,争取读完《名师备课经验》这本书,写出3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五、课题——学以致用
篇2
我自2007年我踏入工作岗位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从教以来,我从一个稚嫩的教师渐渐成长,其中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同行的帮助。这次有幸成为XXX老师工作坊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现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的自我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今后的研修过程中,我将本着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打造课堂、服务学生的培训目的,以参加工作坊为契机,以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争做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二、研修需求
1、加强专业理论学习。通过参加网络学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学习本学科新知识,及时把握教学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2、立足常规教学。潜心钻研本学科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注重理论总结。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
二、研修目标:
1、积极通过集体培训、网络学习、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等方式,使自己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高效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理论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4.进一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5.探索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愿学、乐学。
四、研修内容
1、认真聆及继续教育中各专家讲座,积极做好课程笔记。
2、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发表观点,解答困惑,共同进步。
3、认真撰写研修日志,将自己的思想文字化。
4、争取主动走出去,多参与各级各部门相关培训活动,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自我。
5、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五、研修方式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通过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3、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把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反馈信息。
4、虚心向专家及有经验教师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
篇3
泽州县南村镇北西中心小学教师——李保全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与同行在互动平台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流,及时写了研修日志,总结、发帖、回帖,和认真撰写并及时上交作业。通过培训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觉得受益匪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现将我培训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各种软件培训实践。“国培”为我们这些在职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机会,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知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多创造互动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要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在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各位专家在专题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到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的探讨,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我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完整清晰的认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思考的太少,只注重上好每一堂课,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考虑的不多。通过学习我转变了思想观念,与其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不如帮学生找到水源,学生找不到方向时,与其告诉他方向,不如给他们指南针,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这次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我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此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了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次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篇4
■ 建设“研修一体”课程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化需求
1.分科分年级研修课程的构建,确保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需求
我们在对本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了教研、培训一体化的研修课程。
研修一体课程主要分为年级研修课程、学科研修课程和跨学科研修课程三类。面向中学、小学全体教师的年级研修课程以单元教学专题研究、课例研修、教学与学习评价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科研修课程以各学科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思想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跨学科综合素养课程以师德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研修方法、教育问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科学、艺术、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这三类课程经过研修管理处、学科室、年级研修员的精心设计,穿插交错,互为补充,统整于每位研修员每学期的10~16次的研修活动中,面向全区在职在任的中小学学科专任教师开放。教师每周半日参加研修,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学分。三类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不断成熟并形成特色,是学院引领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基础。
2.开发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新教师入职研修 ,引领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几轮实践反馈,我们设计了比较成熟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教师入职研修课程,包括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学科研修跟踪培训、学校岗位指导培训三类。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形式是集中面授,课程内容为教育理念、方法、职业素养等;学科研修跟踪培训重点关注新教师实际教学的水平和能力,由各学科研修员承担;学校岗位指导培训是立足学校、关注课堂的实操性培训,学校要为每一位新入职教师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做引领。
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为提升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的辐射带头作用,使这些“种子”教师引领其他教师开花、结果,我们启动了西城区“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项目。该项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实施,研修学院管理,累计已对西城区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
该项目的设计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内容上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同时,又能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教师的发展做引领。参加培训的教师表示通过这个班的学习,学会了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选题形成了文献综述、概念图、结题报告、教学设计和反思日记等研究成果;研究的过程,重新激发了自己的工作热情,找到了职业生涯新的生长点。
高水准学科项目培训,促进学科骨干专业发展。“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项目”是为帮助我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加强英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满足英语教师“缺乏语言交流环境,口语有退化趋势,希望能创造口语交流机会”的需求而设计的。
从2010年开始,我们利用暑期与北京四中合作,聘请加拿大约克教育局英语培训教师对我区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开展提高培训。培训内容由西方文化、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游戏教学、学生评价等多个模块构成,培训时间为每期5天,组织形式为小班授课。外籍教师通过讲解、观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互动游戏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方法、技能的辅导和训练。目前,已有百余位教师参加过该项目的培训,对该培训的满意度在99%以上。
“北京市骨干教师脱产(半脱产)培训项目”是我们依托市级培训项目,由学科室根据本学科骨干教师实际需求及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量身设计的课程项目培训。
该项目已在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初中生物、思品学科进行,受惠教师达到100多人。正是因为“致力于做有效的项目培训”,所以在培训课程的设计及实施中,我们突出了组织特色及学科培训特色,凸显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体现在:前测调研完善课程内容;聚焦问题开展课例研修;带题授课提升科研能力;高尚师德助力专业发展;研修一体放大培训效益。
以项目培训方式对学科骨干教师采取脱产(半脱产)培训,对已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来说非常有效。培训不仅开阔了骨干教师学术视野,而且使他们尝试着用规范的科研程序和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3.多层次主题德育培训,引领班主任成长
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设计有主题的多层次培训课程,如“笑对压力、积极沟通,促进班主任自身成长”、“心理学原理与技巧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如何管理压力”、“如何有效沟通”、“主题班会现场研讨”等。所有的活动突出对学生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很多问题都具有情景性,现场感很强,便于班主任模拟演练。所有这些培训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深受一线班主任的好评,并引领他们更新理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网络研修拓展研修时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西城教育研修网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支持课程改革,关注校本研修,是研修一体化的学术平台。经过约7年的建设与发展,截止到2012年3月22日,已拥有注册用户21359个,协作组1990个,教学资源289015个,研修活动5131次,日志63414篇,视频710个。研修员引领的网上“学科协作组”与区“学科教研组”组织结构一致,他们为同一教师群体提供了网上、网下两种学习和工作途径,使混合式学习成为区域教师常态研修方式。由学科研修员牵头引领,以协作组形式组织的网络研修能与一线教学同步推进,持续更新的内容和不断累加的资源,使西城教育研修网成为在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广泛影响的、极富生命力的教育专题网站。
1.网络研修使研修活动形式更多样
我区的教师研修不仅有教研组面对面的研修活动,还有网上协作组的读书推荐、教学诊室、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网上活动形式,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这种混合研修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相一致。学习体验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落实和内化,进而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的明显改善,学生差异、兴趣普遍得到关注。
2.网络研修使教师参与度更深广
常规研修活动主要局限在研修员、兼职研修员和部分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参与机会少,即使有机会参加,也缺乏发言机会以及与研修员和其他教师互动的机会,而网络研修使全体教师都参与网上教研活动,平等对话,及时得到研修员或值班骨干教师的反馈。借助研修网,网下的研修活动得以前伸后延,“前伸”增加了网上集体备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献计献策,亲历研究课的研究过程;“后延”增加了网上评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与其他教师充分交换意见。
3.网络研修使研修内容得以拓展
常规研修活动主要集中在教材分析及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策略等具体问题的研讨与解决,网上研修开展后,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对学科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讨。比如,小学语文高年段对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小学英语对阅读教学的专题研究,中学生物对分层教学的专题研究等。
4.网络研修使教师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得到增强
常规研修常常是教研员提供什么,一线教师就接受什么,现在教师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自己选择加入不同的协作组,选择不同的交流对象。
篇5
【关键词】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远程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16—07
一、引言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重要的新高度。
在国家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面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保障,亦是教育均衡的保障。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构建与发展模式,以实现宏观统领与微观行动相统一、理论思考与实际践行相结合,更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广州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在教师远程培训方面起步较早,其体系性的做法在上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州继续探索构建以培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为中心,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为全国其他地市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创造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二、现状及问题
广州一向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顺应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尤其重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广州市教育局于2001年率先成立“政府主导、电大主办、社会力量参与”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专营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自2003年始,以该中心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培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州市教育局及12个教育行政部门、26个培训机构及培训基地、市及各区县共14个主管部门、13个培训服务机构100%应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广州市11万中小学教师100%应用远程培训方式完成课程的报名、学习和验证管理;累计培训达130万人次(含面授),远程培训规模达101.6万人次,年度培训规模最高达20.9万人次(见图1),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参训率达91.9%,培训满意度达85%。
图1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市级面授培训与远程
培训规模对比图(2003-2012年)
在广州,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实现了教师的全员培训,基本实现城乡培训均衡,全面实现了11万教师由面授向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培训格局。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笔者也看到,目前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培训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
经过多年的积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已聚集了大量引入或自建的优秀培训资源,2012年可供广大教师选择的远程培训课程达794门。据统计,其中上线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20%。
目前平台上所有培训资源专业分布如下图2所示。
图2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看出,培训资源的专业分布并不均衡,专业培训资源缺乏或者“超载”均会给该专业教师带来选择障碍。同时,引入的课程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广州本地教师培训状况不相符合,造成培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二)学习方式单一、缺乏互动
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中,学员以自主学习为主,学员通过浏览课件、提交作业以及一定数量的讨论帖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同侪交流、研讨、反思,参训教师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持续引领
学科专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通常只参与资源建设这个环节,以致专家的学科优势只体现在课程内容之中,而在培训期间缺乏专家持续的引领。
(四)缺乏对培训项目有效管理的机制
在已形成的“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中,对培训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学校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以及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由于远程培训的开展主要以课程为单位,缺乏培训的系统性,因此难以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建
针对以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进行重新构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有各种理解,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1];肖丽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强调教师从个人发展角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设想,通过学习进修等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朱玉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一生[3]。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教师是发展中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成长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态度和理念等三方面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如图3)。
图3 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图
(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特点,从前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内涵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4]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包括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技能的提高、专业信心的增强和意识的强化;教师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教师专业结构包括观念、知识、能力、态度、动机和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意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5]。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多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通过岗前或在职培训进行的,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物质激励和教师自我实现的意愿,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没能得到良好的体现。由此可见,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与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完善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必须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发的、主动性的一种习惯,融入教师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
关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第一,让教师参与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计划;第二,个体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要与整个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计划相一致;第三,多给教师提供校内外合作交流的机会。
美国教育部提出,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以下特点[6]:
强调个人、组织和学校的共同改进;
尊重和培养教师、校长等人的知识和领导能力;
对研究和教、学、领导工作进行反思;
教师能在学科内容、教学策略、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提高日常工作中的质疑和改善能力;
计划由参与者和促进者共同开发;
提供时间和资源;
计划是长期的、一致的;
评价标准是教师工作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要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有指导作用。
综合美国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背景,笔者认为在网络社区环境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为重心,同时强调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激发教师的自发性、主动性。
第二,注重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善于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乐于参与“协作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环境,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质疑和反思精神。
第三,强调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过程,重视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和感悟,不仅满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等提高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生活情感方面的需要,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生活紧密相连。
(三)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思”与“外部引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自主建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但同时这种“职场式”提高与培训也要有外部专业化的引领。独立于外部的“纯自省”式提高并不是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行为特征。
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它的构成要素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近年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即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做出如下诠释。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研修和网络生活等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旨在促进教师成为“完善的人”。它包括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网络生活社区三个主要部分。
1.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为核心,构建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互动交流环境和平台;以教师自我完善为重点,形成“协作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环境。
在这个学习社区中,不仅可以实现专家引领、教研指导、辅导教师助教、学习委员带动、学员协作学习的课程协作学习机制,还可以实现教师个人自主选学、好友推荐选学,形成课程选学的自主与群体相结合的机制。
可见,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协作学习关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2.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路研修社区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核心,构建互助研修的网络环境;实现市、区、校三级区域研修和自由研修结合,建立教师多元对话机制;构建教师参与研修民主评价机制,在教师群体树立示范应用典范,弘扬主流职业观和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研修社区,能较好地实现市、区、校三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和主题研修活动组织与管理,实现个人自由发起研修主题和参与研修的管理;基于这样的研修社区,便于民主评价和形成激励机制,自发地树立先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教师网络研究社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推动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教工之家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又可称之为“教工之家”。这个社区具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关心教工”,旨在建设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往环境,教师在这个社区中可以按专业和兴趣爱好等不同标准形成小的社群,可以充分地表达和分享工作、生活经历和感悟,可以进行生活娱乐,如看电影、听音乐、下棋等等;二是以实名为根本,建立真诚可信的人脉关系,认识更多的朋友并加强朋友之间的联系。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教师专业态度和理念具有较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师网络学习和网络研修社区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是教师释放压力的良好场所。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成如下图4所示。
图4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构成图
四、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
培训模式的转变
培训对象、内容以及媒介的变化是影响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构建良好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更要时刻关注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以便于形成契合专业发展、拓展研修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新需求,规划了一定周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完善的研修活动平台。为进一步加速形成新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资源建设模式、培训学习模式、培训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
资源是远程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因而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放在首位来进行。新的模式下要实现资源建设的分层、分类和分岗的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建立涵盖中小学所有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针对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建设专项资源,满足不同岗位的教师的需求。
其二,平衡课程资源在各个学科的分布,在保证语文、数学、外语、教育等主要科目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艺术、体育以及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满足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其三,在资源建设上采取分岗负责制(如图5)。学科专家、一线教师负责内容建设,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负责美体素材建设,课程制作技术人员负责在网络平台上建设课程,而技术人员则负责平台功能的维护。完善各类人员的优化配置,可形成最优化、高效率的资源建设团队。
其四,建立引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机制,对引进的课程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2011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对引进的课程进行了改造、维护和更新,改造内容由专家评审确定,内容改造和技术改造分开进行,内容改造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技术改造负责课程的媒体素材设计、平台挂靠。2012年,根据同样的改造机制对本地课程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素材和内容,提高了课程与资源建设标准的契合度。
其五,由课程建设为主转向以培训项目建设为主。在常规继续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开展专项培训的力度,如广州市中小学校长远程专题培训和正在开展的广州市幼儿园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这些专项培训的开展具有全面性、规模化的特点,既验证了培训资源的适用性,又可以吸收大量的生成性资源。
图5 教师远程培训资源建设模式
(二)学习模式的转变
远程学习模式以自主化、探究式学习为主,但在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的远程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突出远程学习的探究性和协作性,充分给予教师交流、合作的空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每一位参训教师都提供了个人中心,教师可通过个人中心选择进入不同的网络社区,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学员参与研修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案例研讨、互助答疑、专家话题、培训日志、上传资源与评论等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研修工具,各区县学员都可以进行交流并可以得到辅导教师和专家的及时指导。
1. 案例分析类
针对章节内容设置案例主题,及时促进学员总结与反思。
2. 专家话题类
专家视角分析问题,引领学员针对幼儿教育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3. 培训日志
自由探讨社区,“培训反思”、“教学交流”、“教研探讨”、“生活杂感”四类日志齐头并进,构建自我研修空间。
4. 共享资源与讨论
上传本土化优秀资源,专家、辅导教师、学员共同分析与探讨,挖掘资源价值,推广资源应用范围。
5. 培训反思与总结
总结自身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辅助工具类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小纸条”功能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的异步交流功能,ee教育发挥集成,电子白板、讨论组、共享空间等提供全方位教研工具。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远程培训往往会造成受训者学习方向的迷失,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解决,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从2011年起,在培训课程中引入辅导教师和专家两个角色。由辅导教师管理班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问题,专家引领网络社区研修话题,在线值班答疑,构建了完整的网络研修体系,如下图6所示。
图6 网络研修体系图
1. 辅导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课程辅导老师由高校教师或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期间以多个人性化的指标考核辅导教师的绩效,督促辅导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下图7为辅导教师绩效考核示意图。
图7 辅导教师绩效考核示意图
2. 专家库建设
建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从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教师可在个人中心申请成为专家,通过专家组审核后,即可加入专家库,专家库成员可担任课程辅导教师或课程专家。
3. 专家任务
课程专家每日在线值班,研讨话题,解答学员疑问,点评优秀资源和作业,引领研修方向。定期组织专家在线答疑,通过视音频互动的方式,实现学员与专家的“零”距离互动。下图8所示为专家工作平台。
图8 专家工作平台示意图
(四)管理模式的转变
广州市为了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从2012年开始开展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广州市专门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为主要方式进行专项培训项目管理,旨在强化培训过程质量监控,提高培训管理效益,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培训业务统筹指导和绩效评价等提供有效参考。
一个培训项目,从申报、审核、开展、评价到结束,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机构及个人,包括培训机构、管理部门、学员、专家,其所有工作均在专项管理平台上完成(如图9)。同时,对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价也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机构自评(在线填写自评考核表)、学员评价(在线填写调查问卷)、专家组评价(在线填写绩效评审表)。市教育局将在每个教师继续教育周期中组织评定和奖励优秀培训项目,并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施教机构继续申请专项培训项目的重要依据。
图9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流程图
五、结束语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国培计划”是国家层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而启动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强调按需施训、量身订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突出案例教学、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并面向全国组织有实践经验、有水平的师资力量,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等显著特点。
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整合省内外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资源,与全国40多所部属重点师范院校、211师范院校和省级电教馆等机构同台竞争,成功申报了“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教师司函[2012]51号),成为201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全国16家培训机构之一,并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安排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之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的任务,对来自福建、江西、重庆、云南等四省(直辖市)的7,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目前该项培训已圆满结束并获得行内外一致好评。
“国培计划(2012)”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成功申报与圆满完成,无疑为广州市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注入了一股动力,在提升网络平台支持与服务能力、研发岭南特色课程、注重培训实效性、精细化培训管理、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等方面提供大量实践经验与参照标准,为2012年广州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模范先锋与保驾护航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条件来看,都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条件,而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
笔者期望本文对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的资源建设、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总结,能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玉光.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外国教育资料,1999,(6):39.
[2] 朱新卓. “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
[3] 肖丽萍.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56-57.
[4] 朱玉东. 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1):26-28.
篇6
在中小学范域内,学科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组织”形态以及“活动”形态等特征。更具体地说,学科不仅是知识的分类,还是一个由师生、知识信息以及物质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了的组织以及相关活动。在中小学,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又是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团队”,还是以知识授受为活动形态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换言之,学科是一个由学科课程、学科团队、学科教学以及学科学习构成的一体四面的三棱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学科三棱锥”。
巧用“学科三棱锥”思维构建特色学科、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当下学校优质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全面开发“学科课程”,形成有特点的学科课程群
课程的丰富程度是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所学校应建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互相依托的学科课程群。学科课程群有其内在的结构,一般由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组成。其中,基础课程在学科课程群中具有导向作用,决定着学科课程群的主攻目标,而延伸课程则是学科发展的重点,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色。一般而言,打造特色学科需依据学科特点对学科内容进行科学判断、精心挑选、大胆取舍以及有效整合,要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剔除,凸显学科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努力让学科课程群形成交叉与融合的格局。
因此,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深入探索学科课程开发策略,创造性地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课程群是学校实现“我有人无”优质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上海市怀少学校地处上海郊区南翔镇,该镇古猗园建于明嘉靖年间,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之美称,其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古朴素雅的园林气质世界闻名。怀少学校围绕古猗园这一名胜古迹,成功开发了融合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生命科学、美术、信息八门学科的《猗猗古园》课程群。如语文学科“走在鸳鸯湖畔”,让学生用摄影、用画笔、用文字记录下古猗园的丽质;数学学科“我是小小数学家”,让孩子们计算出古猗园的绿化覆盖率,找找建筑对称美;英语学科“Introduction of Guyi Garden”,请学生给国外游客介绍古猗园,做一回导游;思品学科“找寻爱国情”,让学生参观充满爱国情怀的缺角亭;历史学科“寻找身边的历史”,用眼睛去发现“猗猗古园”的各类史料,以图文结合的电子小报形式呈现;生命科学考察“猗猗古园之绿”,让学生找一找古猗园中植物品种;美术学科“猗园古建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将最有特色的建筑物用照相机拍摄下来;信息科技“我爱家乡的园林”,分小组收集资料,制作宣传海报……经过各学科的努力,学校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涟漪式课程”,它以古猗园为圆心,各学科相互融合,课程丰富了,办学特色浓郁了,学校内涵提升了。
二、全力打造“学科团队”,营造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合作的时代,群体的力量,相互提携,集体共勉,才会让我们进步。”
一流学科团队是学校实力和声望的象征。如果没有一流学科团队,就不可能创建一流学科。学科团队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研组制度建设和学科教研组文化生长。
第一,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团队,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毫无疑问,学科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好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队伍结构。首先,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学科梯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心胸宽阔、包容性强,这是学科团队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学科建设,需要学校提供有效的管理和切实的保障。既要在工作中赋予学科教研组长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又要让学科教研组长切实发挥学科领导作用,让教研组长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位。其次,结构良好的学科梯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一个学科仅有一两个学科带头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学科梯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要注意培养一批杰出的学科骨干,使他们逐步具备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科的持续发展。
第二,建立有效的学科运行机制,形成一套支撑学科发展的学科教研制度。根据笔者长期观察,学科教研制度建设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培养制度,如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创设平台,建构既着眼于整体提高又有所倾斜的制度;二是学术活动制度,如备课制度、评课制度、听课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培训制度、小课题研究制度、核心课题集体攻关制度、教改实验制度等。完善的学科教研制度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生成学科教研组文化。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学科团队成长的沃土。要建设特色学科,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除了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之外,还必须特别关注“软文化”建设,包括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科教研组成员间共同的意识、态度、习惯、行为方式等要素所凝聚而成的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的绩效乃至影响力。学科教研组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发展思路,要有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致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进而生成学科教研组文化和特色。当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学科资源建设和积累。没有资源建设和积累,就无法生成学科的历史,也就没有学科的内涵发展。
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自2012年始推动了旨在促进学科团队发展的“E-FP-R”研修模式,重塑了教师的专业精神形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文化。(1)E-learning,这是一种海绵式研修方式。学校围绕“提出教学看法、提炼教学主张、提升教学境界”,让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广泛阅读,围绕教学主张之关键词搜索,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建构自己的学习资源库。(2)Face to face,这是一种淘金式研修方式。“面对面”致力形成多层面的专业对话,发现亮点、提出建议、表达观点、沟通想法、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分享智慧。(3)Practice,通过创造性实践凝炼教育智慧,这是一种体验式研修方式。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和个人的教学主张,构建起不同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行为。(4)Rethink,这是一种反思性研修。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坚持写教学日志,成熟型教师坚持写主题式反思,研究型教师坚持写聚焦式叙事……学校通过搭建平台,让教师发现反思的价值。
三、用心改革“学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教学是“活动”形态的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让学科教学更具“品质”是办学提质的追求。从中小学现实情况看,如何构建学科教学的观念、思路、策略、方法与技术系统,这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又是极其重要的学科建设领域。
如何推进学科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学科教研组。学科教研组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组织全体成员认真梳理本学科在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辅导、检测、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形成本学科特有的制度和规范,制订相应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同时,要积极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与方法,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有效教学方法和经验。
这里面主要涉及给有效教学经验命名、寻找经验的理论“痕迹”、借鉴他者经验的“有益成分”、开发操作的载体、形成一个蕴含思想和操作的整体“框架”,以及经验的“累积”和“完善”等六个关键问题。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思考、都可以尝试、都可以实践。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旋转180度”:从不思考到思考,从不命名到命名,从不学理论到洞察理论,从“闭门造车”到借鉴他者的经验,从只有点滴做法到系统建构,这些都是“旋转180度”。如此,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的经验!
笔者在学习西方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我国教学改革典型经验之关键要素,在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进行了独具特色的“一页纸教学法”实验研究。“一页纸教学法”以“一页纸”为表征,有六个操作载体:(1)“一页纸通览”是学科教学知识的载体和系统备课的工具。(2)“一页纸导学”是学习的“导航仪”,是从学习的角度理解教学。(3)“一页纸反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恰当的形式。(4)“一页纸作业”是针对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内容精、难度适宜的练习,做到轻负担高效益。(5)“一页纸学习”,编辑《有效学习36计》供本年级学生使用,是实实在在的学法指导。(6)“一页纸励志”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磨练学生学习意志、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校本课程。
四、着力关注“学科学习”,推进“贴心的”学科学法指导
每一门学科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优秀教师总是善于把握一门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变低效学习为高效学习。
如何进行学科学法指导?我们认为,学法指导首先必须联系学科实际、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要有具体可行的方案及实施步骤,如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方法指导、学科学习诊断与问题解决。其次,学法指导要“贴心”,切忌会议式传达与空洞说教,可以采取学法交流会的形式,或由教师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言传身教;或由优秀学生和进步生谈学习体会,给人启迪。再次,加强学法矫正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总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对此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症结,并能指导学生积极调控。最后,要特别聚焦学习素养的提升。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在征集“我的有效学习一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学科的“有效学习36计”,如上课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睡前回忆当天所学过的内容;利用儿歌学习数学;趣味背诵法;学会精炼地梳理知识、归纳整理;学会整理错题……这些学法指导很贴近儿童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觉“很管用”。
今天,我们要像重视教师培训那样重视学法指导,努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思路,构建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术系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科教研组要从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学科学习规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实战本领,不断提升学习素养。
篇7
一、细致入微,做学员心灵的引导者。
2011年12月20日-2012年3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吉林2011年度国培计划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非师)"培训项目并承担辅导员工作,在为期十二周的培训学习中,不仅使我丰富了理论知识,完善了辅导员工作方法,同时也增进了我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之前以为辅导员只是一个辅助角色,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督促学员的学习、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通过学习我才真正认识到,辅导员不仅是学员行为上的管理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引导者。
本次培训活动我承担的是长春市幼教二班的辅导工作。班级学员共有79人。在开班之初,学员遇到的首先是登录问题,为了保证老师们的有问必答,我随身带有学员的相关信息,随时把网址和账号告诉他们,保证学员尽快登录学习。对于学员在培训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我能解决的认真解决,不能解决的向技术支持咨询或者是在QQ群里向培训项目的专家们请教后立即向学员反馈。对于需要提醒老师注意的事项,我充分利用公告栏目,把相关要求及时上传到公告栏,保证每一位登录的老师都可以了解到相关信息,并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认真组织班级的学习工作。有的学员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员参与讨论少,我理解他们的处境。都是一线教师,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增加的一项任务,他们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我总是先把相关人员的名单整理出来,给他们打电话,尽管有时候对他们不满意但在讲话中我总是很客气地提醒他们。对于多次通知仍不学习的学员我积极和管理员老师沟通,再通过其它途径督促。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班学员的参训率达到了100%。
二、春风化雨,做学员成长的支持者。
在80多天的辅导过程中,我按照上级要求,每两周天发一份简报,向学校汇报学员的学习成绩和存在问题。并通过QQ群公告、电子邮件、班级公告等多种方式向参培教师信息,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明确国培计划、日程安排、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必须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写文章的数量、上网参与研讨及跟贴的方式、数量等培训合格标准。
学员的作业是我们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老师们认真学习的见证,是老师们平时工作的经验总结,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所以,每一位学员的作业,我都认真地看,慎重地下评语。90%以上的作业我都下了有针对性的评语。我想通过精短的评语,为老师们加油喝彩,让老师们感受到国培的意义。对于不合要求的作业,我也决不手软,严格把关作业质量,我通常都是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才退回去让学员重做。到今天为止,两门课程作业所有学员都已提交。
作为辅导教师,我每天必须要先看课程视频,再看课程简报,认真学习后才去看其他的培训资源,然后再去评价学员的作业并给每位学员写评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态度不是很认真,我都及时地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同时他们有不懂的地方我也耐心地进行讲解,常常使学员们心悦诚服,每每这时,我也倍感欣慰。通常只有利用晚上把班级简报编辑好并发表,同时还要编写班级公告,督促没有学习的学员,有时还要听到学员不理解的话语,有时真的很累,也很疲劳。但是我仍觉得很有成就感,并没有遗憾。因为我觉得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能真正在本次活动中有所收获,一切便是值得的。
三、润物无声,做学员学习的督促者
在培训过程中,多数学员学习是认真的,看视频、交流研讨、做作业、发表评论等等都很积极,我感觉到他们学习的收获也是很大的,但是有个别学员做得不够,甚至还有抄袭作业的现象,我在班级简报和班级公告中都指出来过,也许是他们太忙,只有在工作中抽出时间才能进行学习,要解决工学之间的矛盾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依然为此十分痛心,因为他们丧失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员都能按时提交作业、积极参与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少部分学员经过多次提醒仍不上线学习。对此,我从不放弃,真正做到了不厌其烦。在3月份的时候,我看到有两名学员的总成绩不及格,主要问题是他们的作业分数低,评论和发帖数量过少。在他们都要放弃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他们,建议把作业退回,他们再认真做一次提高分值;另外提醒他们参与作业互评;最后再多参与讨论,看别人的帖子,自己多发帖子。在我的耐心提醒下,这两名学员都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最终都达到了合格成绩,使我班的合格率达到了100%。
国培学习结束前夕,我的主要工作是督促未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员做好最后的学习;根据学员的各项表现如实完成学员的成绩评定;根据全班的学习情况推荐优秀学员。至此,我班79名学员中总成绩达到90分以上的已有15人,合格率达100%。其中施红梅、崔建勇、王艳梅、赵天姝、徐微、郭春英、杨晶、勾玉茹8人被推荐为优秀学员。我自己与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这期培训,我们长春二班的学员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国培的学习任务。我班共制作班级简报五期,提交作业158份,活动设计方案154个,第一次优秀作业5份,第二次优秀作业8份,优秀教育活动方案6个,"我的教学故事"50个,班级论坛发帖268个,推荐"我的教学故事"20个,推荐研修日志20个,推荐优秀活动设计方案6个,精华帖4个。
篇8
关键词: 教师教育网站 国内外 建设与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热点问题。这不仅是信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建立在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首先,采用互联网有潜力扩大教师学习的范围,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培养更多的教师。其次,互联网的泛在性,网络资源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使得教师随时随地更灵活地采用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再次,近年来,教师教育逐渐转向“情境化”的视角,即教师的学习发生在特定情境中,教师学习需要社会性的支持,教师的认知分布于人与工具之中。要创造“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互联网都能够实现。教学视频尤其将教师置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互联网也能够利用电子邮箱、公告板及论坛等方式将教师和学习同伴、专家连接起来,互相分享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认知不仅分布在教师个体内,而且分布在与教师进行交互的同伴、专家及多媒体教学材料之中[1]。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潜力进行教师教育,是国内外教师教育的重要举措。比如我国国培计划明确要求“有效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学习等手段,加快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努力探索教师终身学习新路径。要完善网络研修社区功能,改进集中面授、网络研修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确保三者有机衔接,实现教师学用结合”[2]。
可见因应时展,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教育不可或取的方式,而教师教育网站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教师教育的质量。基于以上理由,笔者对国内外典型的教师教育网站进行比较研究,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最终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是指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专业发展等一系列连续的过程。
二、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的比较
(一)网站选择标准
网站的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应用范围较广、符合教师教育情境化的趋势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首先,应用范围广。应用范围广的网站说明其在现实的教师教育中发挥比较大的影响力。研究这种网站的优势,能够为其他网站的建设提供现实的可参考的有益经验。另外,从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方面分析这种网站建设的不足,进而弥补不足,以更好地发挥这类网站的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符合教师教育情境化的趋势。有的网站虽然在现实的教师教育中不像前一类网站那样有影响力,但是却代表未来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的趋势和未来,研究这类网站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推广意义。
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是当前互联网教育应用的新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有效融合应用提供技术在教师教育应用上的新趋势。这类网站为从信息技术角度入手,研究新技术在教师教育上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因此非常值得研究。
(二)代表性网站
遵从上述网站的选择标准,采用多来源交互定位筛选法,通过专家推荐,阅读《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学习科学中的视频研究》经典文献,再根据这些经典文献及核心人物,查找国内外核心期刊,根据以上线索进行重点追踪,笔者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网站进行分析。
1.TIMSSVIDEO(http:///)。TIMSSVIDEO是TIMSS(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项目的网站。该网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的一个项目,受到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和加布里埃尔及保罗・罗森鲍姆基金会的资助。该网站目前把TIMSS视频研究中收集到的视频案例中的53个公之于众。在网站上,不仅可以看到53个视频,而且可以看到与视频播放的时间相对应的英文转录、教师对视频的评论,以及对应教材和与视频相关的各种资源。这个网站可以为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及所有对不同国家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人所用。该网站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im Stigler博士及他的团队创建并管理,主要栏目是TIMSS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报告;数学视频课例和科学视频课例。要观看该网站的视频不必注册,但是如果想通过该网站进行交互性的学习,就必须注册,这样可以使用类似书签这样的交互工具,也可以在论坛中发帖。当前TIMSSVideo网站正在与Zaption网站进行合作。Zaption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工具,利用Zaption可以非常容易地给学生分配视频或者视频片段,插入问题和讨论,在分析界面跟踪其他人的回应,并对回应进行分析,这使得基于视频的学习更具有交互性,让学习者的收获更大。为了满足TIMSS视频爱好者离线开展基于视频的学习,Sam Stigler开发一个App,苹果手机用户需要花费9.99美元下载该App,并可以下载53个教学视频,利用App对视频进行标注。
2.eSTEP项目网站(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http:///)。该网站是由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和罗格斯大学(University of Rutgers)的学习科学研究者合作开发出的能实现教师创建在线课程及活动的工具。eSTEP课程包括一个超媒体图书馆,应用学习科学概念于教学,并与教师的课堂录像数据库连接在一起。eSTEP设计者希望丰富职前教师的理论认识,借助工具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他们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境联系起来[3]。
3.DIVER项目(Digital Interactive Video Exploration &Reflection,http:// diver .stanford.edu)网站。DIVER项目由斯坦福大学的Roy Pea教授主持开发,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引导性注意”,即通过一个虚拟的摄像机在原有的视频上选取画面,作为质性分析的对象和研究证据,选取的画面单独生成一个XML文件,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视频文件。该项目强调对一个画面或者一段视频,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反思,以理解教学的复杂性。该项目强调为了支持视频分析,在分析的视频案例中加入案例背景信息,为教师提供分析的框架等学习支持[4]。
4.Teacherscape项目网站(http://)。该网站是斯坦福大学Roy Pea教授主持的Teacherscape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曾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当前已经发展到商业化运作阶段。该项目运用自主研发的360度全景摄像机,可以全面记录课堂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同时采集教师和学生的声音,并可以在后期从不同声道播放。该项目网站不仅记录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而且有教师对自己教学视频的反思、专家评价、学生作业样例,以及其他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这种一体化的资源能够比较全面地表征教学的实践。该网站还提供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工具及空间,以通过自我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该项目会定期通过免费网络研讨会,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和讨论,还利用网站长期开设教师远程教育学分课程[5]。
5.跨越网站(http:///kuayue)。该网站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主持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项目受到我国教育部的资助。该网站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的,十几个省市、香港特区及新加坡等多个实验区不同版本教材的优秀课例,同时还有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全国研讨年会的优秀论文集。课例内容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专家点评、教学反思、学生作品等内容。课例集中体现了跨越式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年级、学科和教材版本进行分类,自成体系,颇具规模,影响力比较广泛,是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见证。
6.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该网站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由北京畅想数字音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从该网站主页可以看到,应用该网站进行国培的省份包括河北、新疆、江西、广西、河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贵州、四川、湖南和山西等12个,具有示范性,影响范围很广。网站包括德胜工作坊、资讯中心、培训课程、精品资源、个人中心、交流论坛、国培大讲堂、主题研修日、云上书院、每周话题等栏目。每个学员的网络研修过程大体包括完成主线活动(以听专家讲座为主)、选修课学习、生成性资源发表、研修日志、微课上传等。该网站聘请的专家都是国内重量级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为教师理论和教育政策的理解和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而且网络研修的系统性很强,紧紧围绕教师教育的标准。精品资源的分享,以及专家的答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教师的自我反思,都对教师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辽宁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频案例网(http:///)。该网站主管单位是辽宁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是辽宁省电化教育馆,版权归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该网站录制的视频案例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录制的画面和声音都非常清晰。该网站与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课件网,多媒体软件应用教程学习平台,辽宁省网络学习平台有机组合在一起,为辽宁省的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8.教师博客群。苏州教育博客群、浙江海盐教研室教师博客、广州天河部落和山东淄博新课程网络是我国颇有影响的四大教师博客群。教师利用博客建立在线专业发展共同体,共同分享资源、进行教学反思,讨论教学问题,包括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和工作计划等。因此,这些网站成为一种资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社会支持,也体现了教师认知的分布式属性[6][7]。但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网站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深度不够、缺乏促进教师反思的支持,以及版块与内容的相关度低、链接失效等一些技术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和完善[8][9][10]。
(三)网站的比较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现状,为我国教师教育网站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下表对上述8个网站进行比较。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国外的网站建设更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教研活动的开展是紧密结合实践的教学反思、教学研讨,但是不同的项目网站由于目的不同,因而各具特色。TIMSSVIDEO注重国际间教学的比较,以相互借鉴。eSTEP由于面向职前教师,尤其注重教学理论与可能遇到的真实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DIVER和TEACHER都是由Roy Pea教授主持开发,其引导性注意理念和新技术应用特色明显(包括全景摄像机,视频注释技术等)。国内的网站的设计也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同的网站各具特色。跨越网站,提供包括教学视频在内的一体化资源,更方便教师模仿、借鉴和应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网,专家的水平国内领先,理论学习比较系统,政策水平高,且切中教育教学要点,也注重教师教学反思与交流,以及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体现自上而下的特点。辽宁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频案例网,教学视频画面和声音效果都很好,教学课件质量很高,并配以其他教学资源,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紧密结合,可以说是省级层面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典型案例。教师博客群,体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是从教研室层面,从基层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范例。可以说国内的教师教育网站的建设和应用都发挥了网站建设者的优势,体现了各自的特色。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利用关键教学事件的理念建设和应用教师教育网站
通过国内外比较,可以看出国外的教师教育网站设计能够体现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反思与研讨建立在教学视频的支持之上,使得反思更具有针对性。国内的教师教育网站设计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方面尚待加强,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自上而下,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理性思路,这与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教育新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背离;自下而上,问题从实践中,但是缺少理论专家的介入,难以把握教师教研的方向和科学性。笔者认为,大卫・特里普提出的关键教学事件的理论非常具有启发性,即通过创造关键教学事件,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1],因此,基于教师教育网站的教研,一般要有理论专家、实践专家和教师本人的介入,或者,开发其他能够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连接的基于教师教育网站的教研方法。
(二)科学合理规划国培、省培、教研室、校本教研几个层面教师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从以上国内教师教育网站比较可以看出,国培、省培、教研室教师教育网站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而且不能相互替代,体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科学规划几个层面的网站建设和应用将是非常重要的,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教育的重复浪费及漏洞。
(三)自主研发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的新技术
TIMSSVIDEO网站开发Zaption视频分析技术、移动App技术,DIVER和Teacherscape网站开发了视频注释技术、全景摄像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为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有力的支撑,我国应该自足研发相关新技术。
(四)探索教师教育网站建设与应用的长效运作机制
国内外教师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过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长期在教师教育中发挥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国内外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其中Teacherscape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例子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3][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11-620.
[2]教师厅[2016]2号.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
[4]Goldman,Pea,Barron & Derry.Video research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M].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2007:.446-458.
[5]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12,(2):80-85.
[6]胡小勇,张婵清,张伟春.基于博客平台支撑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个案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5):50-53.
[7]容梅,胡小勇,张伟春.数字时代区域学科资源建设新模式:“天河部落”的行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7,(4):53-56.
[8]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79.
[9]朱荣.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0]于学宁.基于教师博客平台的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农村 小学信息技术 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近年来,随着我市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我市所有的农村中心小学及片校都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教育设备基本达标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却走向了“边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行之有效的教研来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推进有效的校本教研来引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认为是解决目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
1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现状及成因
1.1 没有开展或难以开展
(1)小学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学校压缩电脑课时或占用电脑课已成家常便饭。如此一来,规定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如期完成,或只是走过场,根本没有落实。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更是无暇顾及了。
(2)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任务繁重。除了按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外,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工作,如机房维护、网络管理和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等,甚至还有兼任其他课程的。上信息技术课成了副业,本末倒置,这使得本欲开展校本教研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3)对于目前大多数学校来说,特别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偏少,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而且不是专职的。这都使得校本教研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1.2 过于形式,实效性低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每次正在进行市教研观摩课时,前来听课的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但当上课教师进行说课、反思或让听课教师评课时,听课教师要么就悄悄地走开了,要么就坐着一言不发。一年一度的市教研会成了上课者和主持人的独角戏。市级教研会摩尚且如此,镇内、校内教研效果可想而知。
1.3 重技轻教,主题错位
平时教师在各类聚会及信息技术教师群中交流时,交流的往往都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于课堂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则很少。很多教师很注重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具备了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但对课堂教学却不愿多花时间。他们认为解决技术问题的紧迫性似乎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紧迫性。这也跟目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不清有关。我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主业”是教学。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掌握灵活实用的教法,无疑比掌握高深的编程语言更具有实际价值。
1.4 形式老化,不合潮流
纵观各校教研和各级教研,教研形式不外乎是听课、集体备课和上观摩课。大多教研都成了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空壳”活动,缺少明确的价值目标,缺少一些有用的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教研年复一年,原地踏步式地简单重复着。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存在着种种因素,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够清晰。由于开设时间短,理论经验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信息技术成为副课中的“副课”。其次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定位不够清晰,他们往往对技术发展本身的关注比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及其学科发展方向更有兴趣。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即从学科教师的身份变成学校“技术服务员”,学科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本身也会被人淡忘。最后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体系不健全。
2 对策及建议:搭建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平台
针对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以校本教研理论为指导,结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现状,本着以“如何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目标,笔者提出一些简单的设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2.1 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者是简单的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审视,而是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对于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可以撰写个人教学网络日志(Blog)或开通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博客平台最好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而且建议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同一平台中建立博客。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对教学现象有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从而克服教学中的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实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2 互相开放,互相提高
强调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最大特点,但还要对其他教师开放自己,主动地与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合作性的探讨,可以是跟其他学科教师一起探究问题,共同分享经验。这种互相开放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学校组织的,如师徒结对、发展共同体等,也可以是自发的互相学习。例如,在教研课前进行课前会议,讨论如“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学会?你如何让学生投入学习?你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等问题。课后再进行一次会议,对课前会议上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解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方法,如指导帮助,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绩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和角色的基本要求。这些无疑会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经常性的听课,集中备课以外,也可以建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QQ群,这无疑是大家研讨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特点有目共睹,具有即时性,可定期开会交流,摆脱空间的限制。也可建立信息技术教研论坛,建议由各教研大组成员互相积极配合,每周或每月确定一个教研主题进行讨论研究,为农村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网上研修提供平台。另外,每学期应举行镇内或教研大组内的教学论文、课件、学生电脑作品等评比,促进各片校交流,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种种开放式的互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是校本研究最本质的活动形式。只有通过这种群体性的研究方式,才能改革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局面,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专业才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2.3 信息技术课程更需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校本教研的介入。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通过他们,提炼聚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改进的策略,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
例如,对于以镇为范围的农村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建议由镇中心小学或教研片出面邀请若干信息技术教学专家和技术专家,担任本镇信息技术教研的顾问,或在教研论坛中担任评论员或专家组成员,对本镇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各信息技术教师可每月将教学中的典型疑难问题集中,通过网络提交专家,接受专家指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专家来校,通过主题讲座、上观摩课等形式,直接指导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引领,相信广大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会有灿烂的明天。
3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实践的展开,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校本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校本教研,平等参与,真正成为教师的知心朋友。只要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肯努力,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群策群力,一定能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走出一片新天地。
(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小学,浙江 台州 318001)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特级教师;信仰;幸福;梦想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31-03
【作者简介】莫祥慧,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225200)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人不怕走在黑暗里,就怕自己心中没有阳光。朱自清先生说: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之于教徒。他以学识和人格给我们作了榜样,引我们领悟:能普照每一个教育者身心的阳光,是心中的教育信仰。
笔者是一名青年教师,也是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人民政府颁发),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名行走在特级教师梦想之路上的青年人,对特级教师称号有一种莫名的敬畏之心和一种羡慕与敬仰之情。在笔者的成长道路上,周边的特级教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怀着对学生深沉的爱,让教育行为扎根在人性发展的基石上;他们用个体独特的坚强和温暖,面对任何艰难困苦,始终义无反顾地行走在追求教育卓越的路上。这样的执着孵化着笔者的信仰,催生着笔者的教育理想,笔者期待能沿着他们的足迹,寻找到教育的幸福彼岸花!
一、责任是特级教师信仰行走的标签
笔者常思忖特级教师能成长发展为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一体的优秀群体,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1.对学生的责任。每个特级教师的特点和特长有所不同,有的擅长班级管理,有的教学技艺超群,有的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著书立说;有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与科研都出成果,成为当地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不论他是哪一种类型的特级,也不管他们每个人成长的足迹、对人生的感悟、对教育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笔者常常感动于李吉林老师充满激情的话:“我爱儿童,一辈子爱!”“我在爱孩子中,渐渐长大了,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我把这种爱,升华为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为自己的行为。”的确是这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爱出发,呵护儿童的身和心,关注他们的学习、思想、身体、情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成为走进儿童心灵的好教师!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常常会跨越学科的界限,成为孩子们阅读工程的建构者(推荐文学、科学、历史、数学等各类读物,丰富孩子的阅历),成为孩子们情感倾诉的沟通者(课内外停留于孩子群中,认真倾听,做他的朋友),成为孩子们解决困难的好助手(帮他解决学习生活甚至家庭生活的困难)……笔者坚信儿童一旦与老师建立“亲情”,就能愉快高效地开展小学生活。儿童幸福了,老师也才会获得幸福!只关注分数的老师,是教书匠;只关注学科的老师,没有宽广的教育视野!只有对学生生命成长、身心发展、素质修养怀着深切关怀的教师,才会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教育追求,也才会最终成长为特级教师。
2.对学科教学的责任。每个特级教师均“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或在教学法研究、教材建设中成绩卓著。”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为例,“情境教学”“主题教学”“板块教学”“诗意语文”等等,都是经历过日雕月琢,以学生言语实践为本,教孩子归真、求善、向美的语文教学流派,是特级教师用毕生智慧为我们诠释的高专业水准!
走在这条向往之路上,笔者努力让自己也具备这份鲜明的专业化“特”征:聚焦教材,对语文学科进行分文体研究,对同一文体进行分级段研究;聚焦教法学法,对课堂教学对话模式进行尝试、创设……十多年里,笔者一直坚定地执着于语文教学研究,在市级、区级的各种平台上学习、磨炼!从不把教书的自己看作“参考书”的传声筒,从不把课堂当作一成不变的几段论。笔者追求对教材的个性解读,追求对教学发展的不断跟踪!常常告诫自己:“传道”不是“统一答案”,“文化育人”应该“百花齐放”。笔者期待:有一天,自己的语文课也像一首歌、一首诗,那是师生相互融合、共同写就的,它精准、无痕、高效地启迪孩童心灵。
3.教育推动的责任。如果特级教师仅仅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会教课的老师,那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应当是甘心为本校、地方乃至全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作贡献的专业人才。被称为“国宝”的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点。她从教60多年,80岁高龄以后仍壮心不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持西部教育,送教上门,亲自编著了全国第一套赣教版农村小学语文教材,把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人民。
特级教师的精神冲击、建构着笔者的教师精神图腾。让笔者作为一名意气风发的骨干教师静下心来,低下头去,目光从自身完善投射到团队合作。笔者担任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区级“名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在与校内外老师们的共同研究中一起进步;担任了“集团校长办公室主任”,参与到集团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在管理层面与校长、老师们一起仰望教育的星空……扎根学科,执着教育,这份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对育人大任的担当,使笔者皈依的教育信仰开始清晰。
二、坚持是特级教师信仰行走的方式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要想真正从心底产生信仰,没有执着的修炼,僧侣悟不了禅。顾明远先生说:“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特级教师之所以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职业坚守。为此,笔者也一直以“水滴石穿、木锯绳断”自勉。
1.坚持学习和反思。笔者以为这是卓越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重要标准。人与人之间本质的竞争力是――学习力,要想成为特级教师,需有绝对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总量和知识流量要宽广,深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素养积淀应令学生钦佩,令同行叹服;知识增量也需迅速紧跟时代,汲取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精华,及时完成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知识革新要富有个性,理论需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检验理论,不盲目遵从某个流派,有所选择,更要有所创新。笔者深感学习和反思可以促使自己不作墙头芦苇,随风摇晃,不追求时髦,务求实效,不固执己见。学与思,是教学相长的源头活水,是因循守旧中的永恒革命。
2.勇于磨课到磨心。课堂,是实施教学的关键载体,只有聚焦课堂,才能抓住根本。回顾笔者的教师路,也是从课堂教学的竞赛中起步、发展的。是课让笔者有了“为得一环节,捻断三根须”的推敲历程,是课让笔者有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焦虑、矛盾、孤独,但也是这种磨炼,催生了自己在课堂中的精致追求,实现了教学的突围突破,获取了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奖的珍贵经历,也由此获得了职业自信和职业幸福!所以,磨课的最大价值,不在课本身,而在备课中磨心的全过程。
3.坚持风格与个性。一个有思想、有理论、有创造精神的特级教师,与别的老师绝对是有区分度的。比如于永正老师语言的幽默风趣,孙双金老师朗诵的澎湃激情,王崧舟老师的诗意吟哦,都各具风格。这种独特的从教风格,是他们的教育理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一种反映。
成为扬州市特级教师后,笔者也渴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急切地加入了本市教研员陈萍老师的研究团队,在那里与省市级特级教师一起搞研究,从他们的学习品质、磨炼经历、个性坚守中汲取旺盛的学习动力,寻找发展路径。又参加教科所组织的各类研修活动,与各县区的教科研专家一起阐述个人思考,碰撞火花……专家与领导的关心和指导,让笔者厘清着方向,坚定着信念,夯实着功力,笔者的行走道路开始宽广起来。笔者对风格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风格是扎实地练功,稳实地上课,靠实地读写积淀出来的;风格需要秉承为儿童服务的宗旨,结合个性特点,日琢夜磨。有了感悟和理解,笔者对自己的风格逐渐有了确认――“无痕教学”将是笔者的风格!当然,风格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儿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因势顺导;需要更高超的教学基本功,更行云流水的环节组织,更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来呈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行走中的笔者坚信,风格必将逐渐生成!
三、立言是特级教师信仰行走的追求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万世师表孔子,宣讲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开创了儒家学派,此为“立功”;发表了若干经典语录,此为“立言”。特级教师的“特”也师从先圣,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宏大理想――立言:著书立说,影响教育,惠及学子,流芳千古。
1.研教不止。特级教师必须是“双翼齐飞”“两轮驱动”,教得出色,研得创新,对选定的研究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于笔者而言,自觉虽然课上得不错,但如果只满足于“教而不述”,让闪现的教学思想零落成碎片,最终也将昙花一现,无迹可寻。因此一直以来笔耕不辍,及时记录,以留下行走的足迹!当前,更是投身于课题研究,主持参与了5个省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力求做真、做实,力图研究出对本集团、本地区乃至更广范围内一线教师有启发作用的教育教学成果。在担任教科室主任期间,本人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科室主任”,学校也被评为“扬州市教科研示范校”。
2.诲人不倦。特级教师常常不是“一枝独秀”,他的身边“春色满园”。成为市特之后,笔者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带领着集团内以及区级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主题研究,在主题研究中迅速提升年轻老师的专业素养。这样的“带徒”活动富有“长期”性、“计划”性、“针对”性、“系列”性,并辅以规范的“考核评估”。带徒中,笔者使用“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手把手”带徒弟,从备课、说课、上课、课堂管理、辅导学生等各个环节细心指点,无所图、无保留让老师们获得真知。多名徒弟获得过市、区级赛课一等奖,逐步成长为市级、区级骨干教师。
3.辐射不息。在信息时代,特级教师们除了通过自己发表的纸质论文影响教育教学,还积极开设个人博客,建立网站、网页,更迅速、无边界地传播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案例、读书笔记或反思日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