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母亲的话范文

时间:2023-03-27 14: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给母亲的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给母亲的话

篇1

M(many)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old)妈妈为我们操不完的心,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

T(tears)您为我流过不少泪

H(heart)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E(eyes)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R(right)您从不欺骗我,教导我去做正确的事情

——Mother

很早就想给母亲写些文字,但每每一有冲动的时候都因一些琐事又搁下笔来。这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在胸中渐渐弥漫开来,有如汩汩清泉要从指尖流淌出来。

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的是您;我第一次哭泣时,为我擦干泪水的是您;我第一次喊妈妈时,最开心的是您;我懂事时,夸奖我的是您。

妈妈,你的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衔来醉人的春意,你的爱像汩汩的留水,滋润我幼稚的灵魂,你的爱像一首温暖的乐谱,为我弹出最灿烂最神圣的音韵。

妈妈,感谢您对我十三年的养育之恩,是您赋予了我生命,是您养育了我的灵魂!

……

妈妈,我没有送给您什么礼物,但我会努力学习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来回报您的爱。我想,天下母亲有千万个,但她们的共同心愿就是希望子女们能成为社会上有用之才。

我希望你能够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回信:

孩子,你的到来,让我的世界从此生机盎然;你的一声“妈妈”,让我感到了生命的神奇和作为母亲的责任

你长大了!有了你的祝福,我就会感觉到无比的自豪!那一刻,我知道了作为母亲是多么的伟大。

篇2

没想到的是,2004年12月底,麦克南突然接到荷兰一家博物馆的通知,称博物馆在整理收藏品时,意外地在一个灰尘密布的雪茄烟盒子里发现了一批二战期间写给麦克南的信件,而且其中几封信正是他的母亲毛德于1944年所写!麦克南说:“当我打开那个文件夹时,映入眼帘的第一行字便是‘我亲爱的儿子’。那一刻,泪水立刻就模糊了我的双眼,以至于几乎无法继续阅读下去。”

在信中,母亲毛德饱含深情地写道:“我亲爱的儿子,希望你平平安安。……我只有你一个儿子,但你却远隔千里。晚安,愿上帝与你同在。我最亲爱的儿子。永远爱你的妈妈。”

在整整60年之后,麦克南终于明白,深爱他的母亲一直都在试图与他取得联系,对于母子相聚更是望眼欲穿。但令麦克南心碎的是,握着那些泛黄的信纸,他却永远没有机会再对阴阳两隔的母亲说一句“我也爱你”。

篇3

遥记当年,母亲总喜欢看我和姐姐给她写的书信。书信中常有我们姐妹俩的豪言壮语。但凡有些许对她的牵挂与依恋,都会让她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十多年前的日子,或许是母亲最欣慰的时光。那时我和姐姐都金榜题名,分别去了离家很远的异地求学。而我们姐妹也是常把她思念,常把书信写,捎去对她和爸的想念与牵挂。她常常得意扬扬地在众人面前念叨我们姐妹俩的书信,而且逢人就夸:“谁说女儿不如男,我们家的女儿都有出息,家养千金是福气……”诸如此类的话,不知引起众乡邻多少艳羡和妒忌。

参加工作了,无暇再写信给母亲,取而代之的是我为她买了时尚的手机。但是据我观察,发现怀旧的妈妈从没有弄丢一封信。她居然一封一封地把它们收拾好,用一个蓝色书包装裹着,很宝贝似的。一有时间,就戴着她的老花眼镜悄悄地看,重温过去的喜悦,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而我老是笑母亲:“现在什么时代了。还留着它们干什么?干脆烧掉算了。我想你了也不需要写信,想听声音就打手机,多省事啊!”母亲笑而不语,依然宠着那些宝贝。

直到前年,不幸降临。她被查出晚期肠癌。我和在外地工作的姐姐如堕深渊,精神都要崩溃了。在最后的日子里,我和姐姐因为工作不能时刻陪在她的身边,陪伴她的是曾经的那一沓沓书信。每次去看她时,她会高兴地给我讲信里面的内容,一个劲儿地夸我懂事、嘴甜、文采好。有一次我的学生去看她,她说我的学生也像我一样能说会道。因为当时我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感谢您为我们培养了一位好老师。我们老师是您最优秀的女儿,也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她为此兴奋了很久,似乎已全然忘却了疼痛……弥留之际,母亲手中还牢牢抓着一封我曾写给她的书信……

篇4

两份帐单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呵!母亲抚育了我们,却不曾要我们的汇报,而我们呢?

一位很有名气的歌手在一首名为《听妈妈的话》的歌中唱道:“妈妈的心不让你看见,温暖的事都在她的心里面……”我明白了,不管是那位写帐单的母亲也好,还是我的母亲也好,作为母亲,便把一种叫做“母爱”的伟大的力量给予了我们,而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不单单是从表面上的爱,还流露出更深的爱,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仅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并未察觉。

我是一名小学毕业生。在复习阶段,学习任务很繁重。所以,要花下的精力很多,时间也很多。每天中午和傍晚还要多上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所以,她既要照顾我,还要顾及工作。我每天都要早起,母亲总要在六点多时催促我起床,热好可口的早饭给我吃。中午,我回家晚了些,母亲总是在厨房里炒菜,做了一桌子的好菜等我吃饭。晚上,她接过我的作业,在灯下认真地批改着。这一些事我都看在眼里,并把它们当成前进的动力。

一次,母亲要去龙岩出差。妈妈走的那天清晨,我就在一阵锅碗瓢盆声中醒来,揉揉??的睡眼,见母亲在为我炖下饭菜,还为我留了一张纸条。我打开那张纸条,母亲的话语在我的眼前展现:“孩子,每次妈妈出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担心你的学习,担心你的生活……离毕业会考没几天了,你一定要更加努力才行……儿子,妈妈为有你而骄傲。我相信我的儿子一定是最棒的!妈妈留。”我读着读着,顿时潸然泪下。至今,母亲在那张留言的话我还铭记着。我把母亲的鼓励当作奋斗的源泉,并让它源源不断地流着,永不干涸。

篇5

一个平凡的上午,我在屋里翻着自己旧时的物品,因为我要整理出一个大的柜子好存放现时的物品,就在阳光照进屋里的一霎那,我在抽屉的最底层忽然发现一个落满灰尘的皮夹子,打开它,发现里面竟然装着三封信,每一封信都由一个小信封装着。

这分明是一种来自岁月的回想,我努力搜索着记忆的瞬间,期望能找到关于这三封信的印象,但它们显然离我已经很久远了,鼻子里分明闻到一股发霉的味道,出于好奇心,我分别打开了它们。

第一封信的年代显然离我最远,字迹已经有些斑驳、模糊,我努力分辨着里面的内容,渐渐的为记忆打开一条熟悉的道路。

写这封信时,我的年龄才十一二岁,刚刚小学毕业的样子,这封信是写给奶奶的。那时大概奶奶要离开家一段时间,具体去向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去远方串亲戚。

我幼时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主要原因是我的脾气不太好,总是与父母为敌,于是,为了避免战争,我便及早地离开了他们,搬到乡下与奶奶同住。奶奶对我最亲,总说我长得五官端正,是个做官的料,还说我脑袋长的大,比父亲聪明,长大了准比父亲强。

她一直担待着我的坏脾气,因此,我一度成为失控的孩子,每逢父母从城里过来看我满身脏兮兮的样子时,母亲总想将我从乡下拽回城里,我百般推辞,总是躲到奶奶的身后,好让她为我找一个可以留下的借口,奶奶每次都以父亲的不孝顺为突破口,她说如果想把孩子带走,你必须留下照顾我,否则我以后的起居生活没有着落,父亲总是无奈的摊开双手,嘴里喃喃骂着我的乳名,母亲则索性转回头去,说这孩子肯定废了,留在乡下,只会成为一块木头。

为了打破母亲说我是木头的传言,奶奶下决心将我送到县城的小学上学,她早上骑着个破自行车送我,晚上又借着朦胧的月夜将我接回家,曾经几次为了我的作业不及格,她请求老师留下来给我补课,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在回家的途中我睡着了,奶奶硬是一手扶着自行车一手扶着我,带着我走回家,第二天她便感冒了,我还抱怨她的不小心,所以,很长时间里,我的脑海中尽是奶奶的好处,对父母的冷漠也多了层隔膜。

这一切培养了我们之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因此,一旦奶奶要离开我,哪怕是非常短的时间,我幼小的心也承受不了这种别离。

故事发生在那天下午,本家的一个姑姑来学校接我,说奶奶需要到远方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让我安分点,同时让我到她家里吃饭,我梨花带雨地坐在她的自行车后面,好像丢失了灵魂般的哭泣,我知道奶奶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她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办,所以,我必须耐心等待她的回归。

没有了奶奶的束缚,我的心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驯服,我拼命地在山上奔跑,以图能够宣泄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我满山的大喊着,山谷回响着我的喊声,但漫山遍野没有人烟,更没有人能理解我。

那天下午,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写一封信给远方的奶奶,我记得我是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那家亲戚的地址的,也不知对错,我拿了笔,写出了我年轻的心声,内容大概是写非常想念奶奶,要奶奶早些回家,家里的鸡鸭我每天都会去喂等等,最后,我还在信的末尾画了一个“心”,表达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因为我上小学时流行画“心”,我是将给女朋友写信的形式照搬给奶奶,也许是当时真的找不出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内心对奶奶的思念。

后来,信不知为何没有寄出,我也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啦,但写完信的没几天,奶奶就回来了,我也恢复了最终的纯真和梦想。

现在,我真的后悔没有将这封信邮给奶奶或者是读给奶奶听,更没有在她有生之年对她说一声想念之类的话语,奶奶在我十五岁那年死于心脏病,当时,我特别痛苦,可除了哭泣外,别无选择。

仔细想想,时间真的像给你开了一个玩笑,我无法表达现在的心情,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却让一封信给隔离了十年的时光。

眼里仿佛有泪水闪烁,映着泪光,我打开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写给父亲的,大概是奶奶逝世后的第二年。那一年,家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窘境,迫于生计,父亲只好辞别了我们,只身前去煤窑挖煤。

我和母亲一直担忧着老实巴交的父亲,他这样的人生观和性格,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随时随地都会受别人的欺负,我清晰地记得一件事情,那一年夏天,父亲去外面卖雪糕,几个地痞流氓在外面拦住了他,非要讹他的东西吃,父亲嗫嚅着告诉人家这是小本生意,不敢给你们的,他们便上来抢,当时,我正好放学路过此地,我本不想管,父亲卖雪糕本来已经丢了自己很大的面子,但看见父亲吃了亏,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亲情一下子轰然暴发了,我拿起地上的石头冲了上来,结果是我的嘴巴烂了个大口子,然后便是他们应声倒地的声音,直到后来,父亲还埋怨我的冲动和不理智,但母亲支持我,说我为家里争回了荣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父亲的懦弱在我内心深处定格成一张图案,永远不褪色,让我无法理解和释怀。

因此,我一路嘱托着他凡事要小心,并且该爆发时就必须报复他们,让他们也尝尝拳头的滋味,父亲含泪离开了我们,这一去就是一年的时光。

父亲所在的煤窑离家约有一百多里,我没有去过那里,只听说那里的工作很苦。那时,我已经开始了初中的学习,我的作文很好,经常是老师表扬的范文,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我的提议下,我和妹妹搬出了小桌,坐在春天的阳光下给父亲写信,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的阳光有一种温暖的味道,我提了笔,问妹妹给父亲写什么,妹妹说就写我们想念父亲,让他挣完钱早些回家。

内容简单地很,大概只有半页纸,后面我还加了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几句话,目的是鼓励父亲要勇于面对欺负他的人,不行就跟他们动刀子。

现在读来,我感触着自己当时的年轻和朝气,但却觉得亲切的很。一种原始的亲情在我的身边荡漾,我似乎看见两个孩子正蹲在小桌前,有春风吹过,写完的信纸被风来回吹拂,两个孩子的脸庞分外鲜明。

写完信后,我却苦于没有地址邮出,中间可能是出了什么事情,我也忘记了,总而言之,我没有再深入去追问父亲所在工厂的地址,于是这封信堂而皇之地躺在了时间的桥梁上,一放就是十年的岁月。

同样是追悔莫及,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三年前,父亲害了一场大病,终于没有躲过这场劫难,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只留下一份思念在天地间生根,让做儿女的我们顿足捶胸。

在父亲的有生之年里,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我甚至没有为他端过一口水、热过一回药,因为我一直在忙工作、忙生活,我甚至没有在他临死对他说一声“我爱你,爸爸”,因为我年轻、我害羞、我不经事,但这些是可以解释的理由吗?除了不孝外,我找不出为自己搪塞的借口。

这封信,也成了一个永诀书,记载着一个儿子永远的痛。

第三封信是写给母亲的,那是我结婚生子后的第二年,当时,为了还清家里父亲去世时欠下的外债,我和妻子去外地打工维持生活,照顾儿子的重任就落在母亲身上,由于路途遥远,我们每两月才有一次回家的机会,因此,母亲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者。

当时我们的心情很简单,就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母亲记性不好,我们总害怕她会不小心忘记了喂孩子奶粉,孩子就会在冰天雪地里嗷嗷待哺,所以,有事没事时,我和妻子便总想着能够早日将工作调回家。

有一次,好像是儿子的生日,我们踏着漫天的飞雪从下午便开始坐车向家里赶,可到家门口时,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儿子也不知道去哪儿啦,我们失望地四下张望着。直到晚上七点钟时,我才看见远方的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子前面坐着儿子,裹得严严实实的,母亲的身上只穿了件单衣,自行车的后座上,绑着她拾回来的废铁。

原来母亲在帮着我们还家里的债务,所以,她有事没事时,便带着儿子满世界跑,到目的地时,她总会将儿子放在一边玩耍,自己则东跑西走的捡拾废铁。

我和妻子的眼里装满了泪水,但当时只顾儿子,竟没有一句安慰母亲“冷不冷”之类的话语。

一直在外地,便想着能够与母亲联络,当时村里面有极少数人家装了电话,我们曾经有过打电话给母亲的先例,但一想到母亲抱着孩子,一路小跑着到村长家里接我们电话的场景,我们便有些于心不忍,于是,我们便想起了写信,信里的内容也很简单,只是说要母亲记得给儿子喂奶粉,要查好日子去县里给儿子打防疫针等,现在看来,我真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的心中难道除了儿子外,就没有想到家里还有一个年迈苍苍的老母亲吗,幸好这封信由于自己的疏忽没有寄出,不然,我会辜负母亲的心。

看完这三封信,不觉间,我泪流满面。其实,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匆忙找借口,一直在逃避着一种责任和职责,而自己所有的理由,奶奶包容了我,父亲宽恕了我,母亲原谅了我,他们一直在施爱给我,从不求回报,而我呢,却将他们给予我的亲情抛到了九霄云外,毫不知情的生存着,因为我的年轻,因为我的无知,因为我的匆忙,因为我是他们最亲的人。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的幸福上了保险,亲情会永远地存在于我们身边,殊不知,由于自己的错误,我们已经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门、天空,有些情,已经一去永不回头了。

那天下午,我放弃了所有的工作,走进了奶奶和父亲的坟地,在他们的坟前,我点燃了写给他们的信;我去了县城,为母亲选了时下最流行的老年装,还让卖衣服的老板在胸前别了“妈妈,祝你永远健康”的胸牌。

篇6

1958年,一个叫渡边淳一的日本青年从札幌医科大学毕业了,他在一家矿工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医生。在世人的眼中,这是一份收入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可渡边淳一的内心却十分纠结。

渡边淳一出生于北海道,他在札幌一中读初一时,遇到了一位国语教师,他在每周三都会教学生们阅读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这仿佛为渡边淳一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他一下子为这个迷人的世界所吸引。在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时间里,他读了不少日本小说,从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直到“战后第三拨新人”的作品,那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个文学家。然而他当文学家的梦想却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她是当地一位大商人的女儿,在渡边淳一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强悍、喋喋不休,永远把他当成小孩的女人”。没办法,他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成为北海道大学理学院的一名新生。

在大学里,他十分羡慕文学院的“文学青年”,经常为自己无缘坐在研究室中全力读文学,只能啃一些枯燥的理化教材而愤愤不平。为了安慰不安的心灵,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包括海明威、哈地歌耶、卡缪等人的作品,其中卡缪的《异乡人》令他大为倾倒,一连读了三次。

成为一名医生后,渡边淳一的工作有时十分繁忙,可这样的忙碌越来越让他疲惫不堪,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那个始终牵动他的文学梦似乎离他渐行渐远,这让他越来越感到寝食难安。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叫摩西奶奶的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便以春水上行的笔名,提笔给她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的困惑,问她:“一个人在28岁的年龄,才开始一条文学之路,会不会太晚呢?”

让他想不到的是,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摩西奶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是美国纽约州一个农村的普通村妇,以刺绣为业。76岁那年,她因为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但她却拿起了画笔,从头开始学起了绘画。几年后,一个收藏家在村里的小卖部里注意到了她的绘画,把她的作品带到了纽约。1940年,80岁的她在纽约举办了首次画展,引起了轰动,她质朴的艺术风格受到世人的追捧。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了1600余幅作品。后来,摩西奶奶又在写给他的明信片上写道: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摩西奶奶的话让渡边淳一豁然开朗,他毅然辞去了医生这份安稳的工作。母亲得知他打算去东京专职写小说时,愣在那里,随后几近哭着说:“求你了,别去干那种卖笑的事。”可现在,谁也不能左右他了。

然而比起拿起手术刀做手术来,靠写小说来生存十分艰难。渡边淳一后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晌午起床,傍晚开始上班,深更半夜不睡,收入极不稳定,银行也不肯贷款,我甚至觉得还不如卖笑。”

不过渡边淳一已经没有退路,虽然他一度穷困潦倒,但他不肯让自己的梦想之火熄灭。就这样,他一路写来,成为日本文坛“情爱小说第一人”。从1970年《光和影》获“直木文学奖”,至今他已出版150多部作品,深受读者拥戴,粉丝遍布世界各地。

在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后,渡边淳一最感激的人,就是摩西奶奶。如今年过古稀,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

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摩西奶奶在21世纪”展览,在展览的私人收藏品中,就展出了当年摩西奶奶写给渡边淳一的明信片。讲解员在讲完这个故事后,都会告诉人们这样一段话:你心里想做什么,就大胆地去做吧!不要管自己的年龄有多大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因为,你想做什么和你能否取得成功,与这些没有什么关系。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太晚”这件事。就像摩西奶奶所说,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篇7

到了火车站,在茫茫人海之中,他才忽然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冲动。这样没有目的的跑出来,无异于把自己放在旱地里了。

他给几个昔日的同学打了电话,同学们对他的情况大都爱莫能助,有的说过来住几天吧,有的说我正在外地出差,等我回去再跟你联系。放下电话,他对着广阔的天空愣怔了半天,无奈之下,他想起了在天津市当老师的堂叔,他想走一步说一步吧。

堂叔对他的到来感到很惊诧。尤其在听完他的情况之后,脸色一下就难看起来。堂叔说,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你以为外面的工作就那么好找啊,从农村考出来容易吗,你还想给家里增加多大的负担?话虽是这么说,但是转天堂叔就带他到了人才市场。

在等待工作的时间里,他忽然很想老家,堂叔说他回家散散心也好。他请求堂叔不要把他的情况告诉父母,堂叔点点头答应了。

父母对他的到来既惊喜又惊讶,怪他没有提前打个电话。他看着自己的父母,在外面所受的委屈忽然间都涌上来,他强制着没让自己掉下眼泪来。他骗父母说,是出差顺路来家里看看,过两天还得马上走。

那两天他充分享受着家里的温暖,在外上学的4年里,没有哪一次回家比这次更让他感受到家里的温暖,他把那颗疲倦的心放下来,仿佛就是在春光的沐浴下了。

母亲问他的工作,告诉他在外面要勤快,不要什么事都依着性子来。要多考虑一下前后左右的关系,要听领导的话。没等母亲说完,父亲就打断母亲的话,说,你以为咱儿子还是小孩子啊,这些事情还用你来说,我的儿子早就会处理这些事情了。然后还把脸转向他说,儿子你说,我说的对不?他苦涩地笑笑,他实在无法想像如果父母知道了他的状况后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但是他对父母说,你们放心吧,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两天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临走的时候,他声音低低地对母亲说,自己回来的匆忙,没带太多的钱,这次就不给家里留了。母亲说,傻儿子,跟妈还客气了,你看妈妈还给你准备了路费呢,穷家富路啊。他想推开母亲的手,可是母亲的手很坚决,其实这时候他正囊中羞涩,那些路费对他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他勉强地接过来,心里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一股热流就在他的心里流着,那一刻他真想抱着母亲痛哭一场。

父亲也对他说,儿子,你记住,无论在外面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人在,什么困难都会过去的。

他默默地记住了父母的话,然后走出家门,在看不见父母的马路边,他终于让自己的眼泪流出来。

他没有再去天津,而是又返回了原来的单位,他找单位的领导认了错,并愿意接受单位的一切处罚。单位没有拒绝他回来,在一番语重心长之后,他又上班了。

几个月后,他接到了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信里说,本来想给他打电话,又怕一些事情说不清楚,干脆还是写一封信吧。父亲在信里说,自从他走了以后,母亲就病了,老是挂记着他的安危。还说,在他回家之前,堂叔就已经把一切都告诉了他们,本来堂叔让他们好好劝劝他的,可是父母怕伤他的自尊心,就装了一次糊涂。

篇8

三排长陈喜在进驻南京路后,放松了警惕,受到资产阶级“香风”的熏染,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还说班长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妻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新战士童阿男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连长批评了他,他一赌气,留下一张字条,扬长而去。

班长赵大大怎么也看不惯这大上海,闹着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

另一方面,特务正在酝酿破坏行动。就在童阿男离开连队,准备和他的同学林媛媛去南京投考军政大学时,她姐姐童阿香却遭到特务分子的谋害。幸亏路华、鲁大成及时搭救,逮捕了特务阿七,阿香才转危为安。通过这件事,战士们认识到南京路上绝非“太平无事”。指导员路华因势利导,请来老工人周德贵和童阿男的母亲,讲述了他们解放前的苦难遭遇及斗争经历,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斗志。童阿男又决心听党的话,做的好战士。陈喜也在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下,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毒害,看到了妻子春妮写给指导员的信,更是悔恨不已。他要求组织上给他处分,决心痛改前非。

半年以后,特务老K和曲曼丽不甘心失败,继续策划破坏活动。在上海人民举行春节联欢的时候,他们利用林媛媛的表哥、罗克文,将装有炸弹的鲜花带入庆祝会场。关键时刻,童阿男抢过将罗克文手中的鲜花,避免了爆炸事件。特务老K、曲曼丽也落入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篇9

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1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在读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的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在观看了傅雷家书后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3傅雷家书显真情,苦父用爱暖子心。———题记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谦,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诣的父爱填满了儿子的心灵,指引了儿子的人生。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4厚重的墨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沧桑的照片沉沉地敲击着我的心扉。这里有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这里有亲密朋友之间的真诚沟通,这里有翻译家与钢琴大师之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是一本何等奇妙的著作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位家长不想让孩子永远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尽享天伦之乐呢?可又有哪位父母会因为自己浓浓的舐犊之情而愿折断孩子远飞的翅膀?1954年,“狠心”的傅雷夫妇为了让儿子傅聪在钢琴演奏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将其送到欧洲学习,直至1966年9月傅雷夫妇双双离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与儿子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相聚时间也极其短暂。为了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就有了这一封封漂洋过海、情深意浓的家书。

信中傅雷夫妇与儿子谈艺术,谈生活,谈做人。他们岂止是供子衣食的严父慈母,他们也是孩子艺术生涯上的领路人,他们还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挚友。在信中,有关于钢琴演奏技巧的指导,有关于艺术修养培养的建议,有关于注意生活细节的提醒,有关于处理感情问题的指津。

尽管我对艺术并没有多深的理解,但是读到傅雷的“静对艺术加强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了,也就是你的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我悟出了人生亦如艺术,钻得深才会有更高境界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更像是一位艺术大师对学生高屋建瓴式的循循善诱。

尽管我也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当读到傅雷说的“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了丝巾:二是经常把衣服插在口袋里,切忌!切忌!但望你不要嫌我烦琐,而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更加完美。”我悟出了一个完美的人不能不注重生活细节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叮咛。

尽管我的感情观尚未成熟,但当读到傅聪妈妈朱梅馥女士说的“眼看你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也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我悟出了成长原来才是人生最幸福事情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语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式的沟通与鼓励。

如果说父亲傅雷的信是一座厚重的警钟,时刻提醒在他乡独自生活的儿子,那么母亲的信则如一瓶清香的花露水,不断擦拭着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心灵的伤口。“孩子,多来信!”这样的话在信中屡见不鲜,无不渗透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切,可这薄薄的信件如何能载得动如此厚重的父母之爱?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的父母。

我这位朋友,她勤奋、朴素、为人真诚、成绩也十分优异。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她的父母是普通的职员,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过两千元,但正是这样平凡的家庭造就了优秀的她。

她曾悄悄地告诉我:“我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我学习,我每学年都报好几个补习班,费用都在一千多块,差不多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为了让我能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父母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月租费六百元的房子陪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他们那春雨般的爱,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孩子。春雨汇成大海,在爱的海洋中,我们驾舟前行。无论舟有多大,却如何能载得动舟下的父母之爱。

《傅雷家书》2021初一读后感700字5《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 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其中有几个片段非常让我感动,比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在这里,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亲。他总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父爱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父爱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爱像河,舒缓平静而绵长。在困难时,父亲给我们他温暖的臂膀:在痛苦时,父亲给我们他宽阔的胸怀。父爱无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

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我看到这里很后悔,因为我总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后不满的埋怨他们,对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不领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该,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要真挚地对父母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而在《傅雷家书》中,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 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这也放我感叹唏嘘母爱的宽容和伟大。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篇10

父亲年轻时脾气坏,常掀桌子砸碗碟,有事没事训斥人。母亲则像一块柔软的抹布,柔软地包裹他所有的劣行。我们背地里喊他“老头子”――老家的方言指的就是那种大男子主义作风的人。

老头子的暴脾气,不但是全家人都要容让,连街坊四邻都要包涵!老头子在下岗之后开了一家小卖部,周围的小孩子都怕他,老人哄孩子时说:“再不听话,把你拎到老头子家里去!”

我大学毕业那一年,老头子中风了。出院后,他身体大打折扣,凡事要依靠母亲。一向孱弱多病、优柔寡断、一辈子对老头子俯首称臣的母亲,竟在五六十岁时,精明干练起来。

她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用多年的储蓄炒房,在老家的开发区买了两套房子和一个店面,这种投资曾是老头子坚决反对的,但现在的母亲有了经济权和话语权。

有时,老头子想洗澡,母亲翻旧账:“妞儿小时候,一洗澡就哭,你听到哭声就骂我……你现在想想看,我被骂得冤不冤?”我姐姐就像帮扶“弱势群体”一样,开始站在老头子这边:“妈,爸都口齿不清了,翻旧账有什么意思?”

奇怪的是,老头子生病后就没了脾气,只有聋子一般的笑容。那时,我家的小卖部依旧开着。母亲不在时,看护老头子的保姆也帮着看店。

一天,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进到店里。凑巧,保姆买菜去了,老头子笑眯眯地看着欢迎他。男孩子选了一个棒棒糖,凑过来付钱。他摊开的手心放着几个硬币大小的石头,认真地问:

“钱够吗?”

老头子仔细看看,接过来说:“钱多了,还要找你两毛。”

小屁孩拿着棒棒糖和两毛钱离开时,刚好被保姆看到。母亲为此骂了老头子一宿。

我给老头子打电话,想看看这件事是否反映出帕金森综合症的初期征状。不料,老头子用含糊断续的话语说:“小孩多可爱,给他买个开心……”

这话让我大跌眼镜,要知道,老头子向来烦孩子。每当有小孩子光顾小卖部时,他都格外警惕,提防孩子顺手牵羊……我搞不懂,他是哪里找回了童心?明知会挨骂,还要慷慨待小孩?

2

第一次带未婚夫回老家时,母亲去车站接我。保姆有事外出,让老头子呆在家里等我们。

我们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宅时,竟空空无人。母亲一看抽屉就说:

“糟了,死老头子又去开店了!”

赶去店里,一群孩子正围着老头子。他脸上有各种颜料、贴着明星的大头贴,头上还被编了几根小辫子。听到母亲的怒吼,小孩鸟兽散去,老头子一脸淡定地看着母亲。

母亲一边清理,一边训斥:“老不死的,女婿第一次上门,你就这么见啊……”

我的未婚夫,看到这么萌的岳父大人,不禁笑起来。

那段时间,我们在小城医院折腾检查了好几次,都没有发现老头子有老年痴呆症的相关指征。

我夜里睡在母亲身边,劝她说:“爸不是病,只是老小了……”

不料,已经蜕变为女汉子的母亲突然哭起来:“我这辈子苦啊,好不容易把两个女儿养大了,又来了个儿子……我也想老小,可谁照顾我呢?……”

我抱着妈,不知道如何安慰。她说得对,老头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做小孩,可以想病就病。然而,我这满头白发的母亲,竟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我大婚之日,老头子和小花童们大闹天宫。我的公公婆婆,都是有修养的文化人。当我为老头子让他们在亲友面前丢面子而道歉时,他们安慰我:

“唉,都是老人,指不定将来谁疯谁傻呢。咱们宽容别人,人家将来也宽容老了傻了的我们。面子算啥,开心就好。”

这句话,一下子拉近我跟他们的心理距离,我打心眼里庆幸自己嫁了个好人家。

那天,母亲一边张罗着婚礼程序的琐事,一边管着“老儿子”。婚庆公司出了小小的差池,母亲跟人家索赔未果,还憋了一肚子的气。回家后,她发泄到老头子身上:“都怪你!你给我清醒一点儿……”

老头子就像只温顺的金毛狗,可怜巴巴地看着母亲。他身上全是蛋糕,眼神懵懵懂懂,让你骂也骂不下去。

骂够了,母亲叹口气,问:“吃饱没?”

老头子摇头,母亲就去煮夜宵了。这就是他们老两口之间的互动模式,颇似精疲力竭的老师和顽劣幼稚的学生。

3

女儿出生后,公婆身体不好。我只得将老头子和母亲接来同住。

这时,老头子的帕金森综合征发展迅速。伴随外孙女的成长,老头子跟着享受“宝宝待遇”。他跟外孙女一起吃奶瓶、抢玩具、听妈妈讲故事、让保姆洗脸洗头……

女儿两岁后,母性大发,抱着外公的头,用大人哄她的语气说:“乖,妈妈爱……你……”

老头子一脸满足,惬意地享受着。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然成了世上最辛苦的人,又要照顾小的,又要管着老的。

我产假休好后,给母亲请了保姆和烧饭钟点工。即便如此,她还是累,那种心累,比身体累强烈万倍。为了让她释放压力,我带她看韩剧。

母亲很快入戏,幻想自己是女主角,一次次在虚拟世界里享受爱情。老头子只喜欢动画片,但他不敢跟母亲抢电视,只得乖乖陪着妻子看。有时,看到动情之处,母亲就认真地问他说:“你也这么爱我吗?”

老头子这辈子粗鲁惯了,从没说过“爱”这个字。上大学时,我写给家里的每封信都是以“我爱你们”结尾,而他写给我的每封信都以“注意身体”结尾。自从他“慢慢变傻”后,就变得愿意表达爱了。他总是认真地说:“我――爱――你。”虽然口齿不清,听上去很搞笑,但母亲喜欢听。

“那你为啥爱呢?爱我跟喜欢我有啥区别呢?……”韩剧的毒中得深了,母亲会问许多很弱智的问题。这些问题,老头子搞不清,他像说一加一等于二一样,重复那个标准答案――“因……为,我――爱你。”

4

我女儿4岁的时候,老头子的心脏病复发。医生说:不手术最多活半年,而手术成功概率只有一半。

术前谈话时,母亲哭得像个小孩,无论医生问她什么,她都说:“不能死啊……他死了我也不活了……我受了一辈子苦啊,就这点盼头了。”

我姐和我一边安慰她,一边继续艰涩的谈话。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恐惧,看着爸妈像小孩般脆弱,我们不得不挺起腰杆,硬撑为家庭的脊梁……

医生最后说:“你们家人一定要想办法激发病人活下去的欲望!由于他脑子不清楚,你们要动动脑筋,让他有求生欲!”

我跟姐姐讨论到半夜,绞尽脑汁,不知道该做点什么。因为,老头子纯粹是个不负责任的孩子,对他来说,没啥值得他挺下去。我们很怕他在手术台上,迷迷糊糊就放弃了。

母亲却斩钉截铁地说:“你爸这辈子最讨厌吃豆腐,等他住院了,顿顿豆腐,让他饿个半死!咱许诺他做好手术活下来,才给他吃最爱的鸭脖子!”

我和姐姐立刻去办理住院手续,这时候,母亲拿出最烂的厨艺,炒豆腐、煎豆腐、炖豆腐……看到老头子接过饭盒时那失望的表情,我太不忍心。母亲却冷冷地对他说:“你要么先死,要么活过来吃鸭脖子,反正,手术前我不会给你吃别的东西了!”

老头子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用嚼蜡的表情默默吃着豆腐。

手术前一天,母亲跑了好几家熟食店,买了各种口味的鸭脖子,她下厨用老家的方法做了一堆鸭脖子。可惜那天路上堵车。当她赶到时,老头子已被推到手术室了。母亲一边等,一边抱着我死命地哭:“老不死的啊,你要是没活下来,我要内疚一辈子的!我不是要让你吃豆腐,我是要让你惦记着鸭脖子没吃到,撑下来啊……”

我和姐姐搂着母亲,母女3个抱成一团。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的心好像挂在绞刑架上,在接受一刀刀的凌迟。

5个小时后,老头子终于被推出来。谢天谢地,医生说手术还算顺利。

母亲赶紧把鸭脖子摆在他头边、枕边、桌边。隔几分钟,她就拿着鸭脖子在他鼻孔处摇一摇:“起来了,老东西,吃饭了!老头子,老宝宝,老东西,老不死的……”

老头子昏迷了10个小时,母亲竟这么摇了、叫了10个小时。或许是母亲的真情感动了上苍,老头子终于睁开了眼睛,懵懵懂懂地看着面前的女人――或许那一刻,他根本搞不起这是妻子,还是母亲?

他只是嗫嚅着,充满童真的渴望,说:“鸭、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