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1 13:5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热爱祖国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热爱祖国的故事

篇1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篇2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篇3

六年(3)甘婧

最近,因爸爸爱看战争片的〈〈亮剑〉〉,好奇的我也过去看看,不一会我也上了它。看后,我觉得它符合八荣八耻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亮剑》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在在战争年代的故事,所说的“亮剑”

就是所谓亮剑,就是狭路相逢,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哪怕将身死剑下,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搏杀到底,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主人公李云龙就勇敢地向楚云飞亮了“剑”,虽然开始实力还不如楚云飞的军队,但后来越来越锋利,让对手害怕了,取得了胜利。

这个电视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李云龙在和日本鬼子战斗时,他好像拼了命似的,勇于与敌人斗争,拼杀。这不就体现了他的好战、善战、直率、爱国性格。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魄。当代中国人就是缺少这种“亮剑”精神,缺少血性、缺乏胆量。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精神,多么需要这样的剑客。

篇4

一、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感情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感情,前提条件是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感情的载体。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似一只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东西。可以说,学生只能“听”懂,而不能“读”懂。长此以往,学生的感情只能处于压抑状态,从而,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我们改革课堂教学还应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所谓“以读见悟”,我们要将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杜绝学生配合老师上课的现象,形成老师主导的教学氛围。当然,老师的主导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撑,如简笔画、即兴表演、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等等。一旦学生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自然就领悟了表现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自然而然地也就培养了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重视写字教学――字能写“情”。众所周知。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交际需要产生的,是划分民族文化的根本界限。因此,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人民族心于写字之中,同时也铸就了学生的民族之魂。“提笔即是练字时”,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语文老师要重视写字训练,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重视。训练时必须严格认真,一丝不苟:还要注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尤其要从低年级抓起。值得庆幸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写字的训练,其编排体现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及汉字本身的构造和使用的规律,目光睿智而深远。作为一名教师,在写字教学实践中也深深体悟到,在让小学生掌握书写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发了他们的认知潜能,接受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学习了用汉民族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客观与主观世界。因此,笔者认为,学生认真练好了字,便可以说是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反之,连字都写不好的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又从何说起呢?

三、充分发挥教师、教材的育情功能。现行苏教版的教材编排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高尚的民族气节、壮丽的山河、祖辈的光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等都寓于课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让学生真切体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效果较为显著。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的课文,我往往要求学生边听老师用语言文字描述,边听音乐发挥想象,仿佛在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情怀:同样,叙事写人、写动植物的课文,我也是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就油然而生了。

四、注重口语交际及语宫的积累。口语交际能力是对母语掌握情况的反映,热爱祖国语言和优秀文化贵在积累。“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千古流传的精美诗文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方法体系等整个文化体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旺盛期,我们应趁他们黄金时期多背一些经典的诗文佳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使用的教材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熟记成语”、“读读背背”之类的积累,六年下来,学生除了讲读课文外,就可多积累七百多个成语,近百篇诗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会吟”;“胸藏万汇凭吞吐”正是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定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其实,学生在口语交际、背诵积累的时候不正接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优秀文化的渲染吗?

五、开辟多种渠道,尽情抒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可以常开展参观访问、组织办报活动、演课本书剧、开故事会、背诵诗文比赛、搜集门票、汇编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吸收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篇5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

读了《难忘的一课》后,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里面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难忘的一课》主要写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认真的教孩子们学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形象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民族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作者被深深的感动。

记得在书上讲过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荷兰殖民者曾侵占过台湾,是明朝将领郑成功率领军队,千帆竞发奔向台湾,与台湾民众一道把荷兰侵略者赶出台湾,解救了这受苦受难的千万名台湾民众。

不管是台湾民众,还是明朝将领郑成功……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以自己的行动去体现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人”的情感,为祖国早日统一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放飞梦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并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使其产生强烈的语文求知欲望,并推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生修养、启迪学生智慧。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放飞学生的梦想,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关注学生情感,创设精彩情境

1.挖掘情感,以情动人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教师要努力深入挖掘情感,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课堂教学。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故事情景再现的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小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导入新课探究。

2.渲染情感,以情激趣

语文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较强,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态度。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开发学生智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利用小学生情感因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文本中人物的刻画、情感的抒发以及揭示的道理产生共鸣,达到文本与心灵浑然一体的境界。在情境中理解词语,改变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在语境中出现词语,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把故事串起来,使词语不再是孤立的符号,感受到小女儿杰奎琳的机智巧妙,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生动的形象,鼓励学生想象意境、感情饱含地读词语,以情激趣。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燃放心灵火花,放飞学生梦想

1.激活情感,彰显自我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需要,树立服务意识,点燃激情,焕发课堂生机。在教学中巧妙设计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运用各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2.情感交融,放飞希望

朗读是一门艺术,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充满情感的朗读,宛如一曲动听的歌,飘入耳,留于心,难以忘怀,放飞希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学会品味优美的文字,体味作者的心灵,感悟文本闪烁着的美好思想。运用品读的方法,情感交融,张扬个性。如,在教学《日月潭》时,教师运用课件播放日月潭的风景,让学生读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一段,作者介绍了日月潭的形成很奇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学生摇头晃脑、如醉如痴地读着,读出了日月潭形状的美,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突出了热爱祖国宝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领略到日月潭的内在美。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增强学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意识,放飞希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深入挖掘情感,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追寻语文本色,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二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从大语文观出发,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将课堂教学及时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与社会活动接轨,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因为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语文课外学习要提倡参加活动,如让学生写日记、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开辩论会、调查访问等。当然,所有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自主地活动、学习、发展,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三是对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再者是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篇8

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习中国国粹――中国画、欣赏历代优秀作品、了解画家爱国故事等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关键词]爱国主义美术教学民族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73

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应该将爱国主义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领和指导,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当然,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体会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习中国国粹――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我国特有文化中的精华。它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中国画――帛画。中国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将诗、情、画巧妙地融为一体,又因书画同源,诗、书、画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国粹――中国画,让学生进一步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画线和墨、色的变化,感受各种不同线条的粗细、疏密、浓淡、干湿及刚柔并济、抑扬顿挫的造型美和质感美。西洋画注重透视法,而中国画注重意境。学习中国画,体会中国画表现出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深远境界,可培养人的内在气质,陶冶情操,进而教会学生珍视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欣赏历代优秀作品

在美术课本中选登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在美术欣赏课上,我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主题和表现形式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的人物、牲畜、车、船、房屋、亭台、城楼等穿插在各种风俗活动中,生动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城市风格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应了汴京城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在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代表作《艰苦岁月》,它以革命历史题材,以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的形象刻画,塑造出艰苦的岁月中一老一少两名战士的光辉形象。真实再现了战争年代战士的形象,反映出路上无数革命战士在艰苦的岁月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雕塑家潘鹤对战士们的深情。在三角形构图中,体积起伏波澜、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成为建国初期的经典之作。

欣赏课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了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我趁机教育学生要弘扬革命精神,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三、了解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

篇9

我知道,雷锋叔叔已经从我们身边离去,但是他那种持续长久的助人为乐精神还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班的胡天扬同学,看见有同学摔倒就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个个都很爱护同学们,耐心认真地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再比如,我们小区的张闾陵同学,拾到东西马上交给保安叔叔,特别是在公交车上,我看见许多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其实这些好人好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

雷锋叔叔是做好事的一生,是助人为乐的一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人,他把人们认为琐碎的小事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把助人为乐当成自己人生的目标,用行动来体现热爱党、热爱祖国。雷锋就是用最大的热情做出了最平凡的事业。

我一定要向雷锋叔叔学习,把他的目标作为我的目标,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长大后一定要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为社会做出极大的贡献,让雷锋叔叔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篇10

——读《热爱祖国,唱响和谐》有感

谈到“和谐”,这是个多么美好的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啊。和谐就好像柔和的春风,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坚冰融化;和谐就宛若涓涓细流,深深流入每个人的心田;和谐就犹如明媚的阳光,普照着我们繁荣昌盛的祖国。然而,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创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进步能量。

前不久,我读完了散发着油墨香的《热爱祖国,唱响和谐》这本书,不由得掩卷深思。其中,《创意——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一文,让我深受感触,回味无穷。文中,王宏扬、张榆、黄健健和周恩琪几位小学生,分别靠自己的智慧发明了“会说话的盲道”,“声控闪光游泳衣”以及“高楼逃生滑梯”。尤其是黄健健和周恩琪两名同学,他们在玩儿童滑梯时受到了启发,结合平时的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于是发明了这种“高楼逃生滑梯”。这样,即使发生突然事件,人们也能及时从滑梯逃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看了这个故事,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从古代的马车到现代的摩托车,小汽车,磁悬浮列车;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竹简,绢帛,最后至现在使用的纸张……这些发明创造靠的是什么?是“创意思维”!“创意思维”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创造活力,它能指引我们不断的进行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正是凝聚了古今人类的无穷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啊!

更简单一点地说,一张凳子,一张椅子,一张沙发,看起来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三样东西,但是却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诸如此类的发明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