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那么自然范文
时间:2023-04-06 03:0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那么自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与自然海
海,的确宽大。静寂时如慈母之胸,温和无边;躁动时如云翻浪涌,呼啸震天。
我站在洱海的边沿,任凭海风亲吻我的脸颊,那湛蓝无比的海水,无限地流淌于岁月,从百万年之前直至百万年之后的今日,它依旧存在,依旧有日夜流动的气势和意味。
眺望洱海,闪动的蓝,那么飘渺,海面上飘着的是碎银万千,还是日光点点?
我屏息凝视着海面,我爱它,不仅仅是因为它哺育过千千万万的大理儿女,我还爱它的波澜壮阔,爱他的深不可测,爱它的温柔恬美。浪花像散落的珍珠溅在衣襟上,一丝凉爽的感觉掠过静谧的心头。
世俗的喧嚣,弥漫的烟尘,在我看来都已湮灭,萦绕耳畔,浮现眼前的,只有不息的涛声和亘古的碧蓝。
我与自然林
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直直地洒在铺满了泥土与小草的山林间。
我站在山林里的小道上,吮吸着山林里特有的青草味,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浓厚的树叶把树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小树间的小藤下,开着小花,星星点点,蟋蟀们悠闲地唱着歌,小鸟们欢快地哼着曲,蝴蝶们自由自在地盘旋起舞。美啊!自然!!
我与自然田野
我漫步在田野上,迎面吹来了阵阵凉风,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是那么美,那么舒心,那么宽阔,绿油油的小草随着风来回起伏,比过阵阵花香,赛过大海中的波浪。
田埂弯弯曲曲地延伸,延伸……直到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篇2
上帝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有耳朵,为了让我们倾听这世间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上帝赋予我们的爱心,是让我们把所有纷杂的声音,转化成优美动听的音乐。
在繁荣的都市里,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许住在这都市一角的我们有时会觉得这声音原来是配合得如此和谐,仿佛很美妙、很动听,就像一首交响曲。其实这声音是告诉我们一切如常进行,新的一切将要来临,明天会更好。为什么这纷杂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那是因为,我们是用爱在听。用爱去包容了这声音,感受这声音,让我们发现原来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朝气蓬勃,每天都是充满了新的气息。
有人说我们不能探索完大自然的奥秘,但是,我们能够用爱倾听大自然。风的声音、雨的声音、阳光的声音、水的声音……万物皆有柔美、悦耳的声音,只要我们用爱去倾听,一切都会转化成一首首令人欣慰的音乐。让我们的心灵沉浸在这一首首由大自然演奏的音乐中,或许这能使我们忘掉烦恼,重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爱,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它能传变一切,充实生活。如果没有爱,我们怎么会听到大自然美妙的音乐呢?
没有爱,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声音在我们看来也只会是难听、刺耳的。相反,有了爱,即使是细微声音,在我们看来也都会是动听的。
雷声隆隆,我用爱去倾听,原来世界不是静而无声;风声呼呼,我用爱去倾听,原来风并不是那么可怕;雨声噼啪,打在窗户上,我用爱去倾听,那敲击声够成一种乐曲,启迪我敏感的心扉……原来用爱去倾听世间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好,生活也随着充满希望,一首首优美乐曲不时耳旁响起,在空中悠然回荡。
篇3
——题记
一场雨,总能让人感慨万千,有些人因为湿了鞋而烦恼,有的人因着了凉而愠怒,有的人因下雨出不了门而忧愁,我呢,因为下了雨而欣喜——我爱随雨而来的宁静和安宁。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下雨的时候,都会感觉到神清气爽,心情极佳,内心像镜子一般平静,好像什么事情都能看的很通透,不管什么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更不知道的是,每次我需要雨的时候,雨都能适时地到来,有时我不禁会想——雨真的是有灵魂的吧,或许还是某位母亲的灵魂,每当她的孩子有需要,她都能毫不吝啬的奉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时候恋上了雨?我居然不知道,好像雨早已占据了我心中的一片天地,只是终于因为某些因素,像山洪暴发一样冲进了我的思想,我的灵魂。
每一场雨都是那么的干脆轰烈,都好像能滴到我心底一样,敲击着我内心深处的狂妄与孤傲。
若真的有一天我的世界不再下雨,我会哭的,哭到老天慈悲,降下甘霖,润泽万物。
雨呀,你可知道?你有时候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样任性,不知轻重,但我喜欢的是你的自由自在,不管不顾,好像笑傲凡间,俯视万物一样,不用为了红尘俗世而烦恼,不必为了世间万物而忧愁。你是如此的单纯可爱,每次你都是用最真诚最原始的一面来面对我们,没有任何弄虚做假之嫌,不知比那些虚伪做作的小人们要高尚多少倍。
雨啊,你总是如此的轻灵温柔,一尘不染,像一个温柔动人的仙女在天地间蹁跹起舞,充满了精灵的智慧和优美,充满了你对世界万物的爱,是你的爱让我变得如此安宁,让我不再狂躁不安,让我心境清明,因此我学会了看开那些往事,却还能珍惜那些过去。
若是这个世界真的有神的话,我想,雨神应该是最温柔动人的吧。
啊,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淋雨了?好像很久了,在爱上雨之后还是之前呢?我忘了,不过对我而言,这一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爱雨,我爱雨每一次刚开始下的时候的酝酿,我爱雨每一次打在我身上的温柔,我爱雨每一次滴答的音调,我爱雨每一次执着的用完所有珍藏。
每次听到雨敲打着万物的声音,静下来听,真的会像很有节奏的感觉,有时候是高音,有时候是低音,说不定还冒出个叠音,颤音什么的呢,大自然是天生的演奏家真是没说错。
雨什么时候来了?我在路上静静地走着,听着,享受着这一刻的安逸,享受着这暂时的欢愉,不知过去,不知未来,只是觉得像等了好久的人终于来了那样自然,欣慰。
这江南的烟雨,总是那么突然又那么令人期待,让人一不小心就不知不觉的爱上了,陷入了,却也无悔。
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有幸,生在这江南烟雨中。
篇4
爱的哲学根据
从哲学角度讲,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任何一种爱都在这个民族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里都有着纵深性的原因。在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同质关系,是中国哲学世间之爱的根据,当然也是中国美学世间之爱的根据。这个同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中国道家哲学讲的“万物皆有道性”。虽然老子、庄子都讲道,但是两者讲的道是有差异的。老子的道论是讲道体,即道在本质上是什么;庄子的道论更多讲的是道性,即道在万物中的呈现。在庄子看来,道不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而是浸于万物之中的道性。他讲万物皆有道性,意味着道并不仅仅为人间的一些高贵者拥有,一般贫民也可以分享道。当然进一步来讲,不但人分享道,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都可以实现对道的分享。在《庄子・知北游》中曾讲,道无所不在,它存在于蝼蚁卑微的生命中,存在于杂草中,存在于瓦罐中,乃至存在于更污秽的事物中。这就是道不远人,道不远物。按照后人的讲法就是目击道存,触目皆真;眼之所见,就是真实。进而言之,万物皆有道性,意味着万物通过对道的分享而表现出同质性,因为本质一致而相互平等,因为道的整体贯通而成为一个无差别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关系就是爱得以实现的哲学基础。按照这种观点,不但人与人相爱是正常的,人与自然相爱也是正常的,我们没必要歧视自然。甚至反而言之,在人与自然之间,人只不过是其中微末的生命组成,自然是人的来处,也是人的归处,所以爱自然的重要性要大于爱人自身。
第二个方面是自然的可知性。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道家强调万物皆有道性,人和自然同质,这为他们建立顺畅的相互理解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庄子・秋水》讲:有一天,庄子与他的好朋友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到桥下一条细细的小鱼在水中自由游动,非常感动,于是感慨道:“水中的游鱼是多么快乐啊!”惠子反驳道:“您又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这里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人到底是否能够感知到鱼的快乐,或者人与自然之间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情感沟通。在这个问题上,庄子是一个自然可知论者,惠施是一个自然不可知论者。显然,中国道家如果没有体认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同质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的本质差异,那么人和鱼之间就是不可理解、不可以相互沟通的。但是庄子认为人和万物共同秉承道性,具有本质的无差别性,这就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个顺畅的相互理解的通道。由于这个通道的存在,人不但可以爱自然,而且这种爱被建立在了双方同质、同情、同喜、同悲的基础之上。
爱的类别
中国哲学以爱作为面对自然、人生的普遍态度,但不同哲学流派对爱的认识存在重大差异。具体可分为自爱、兼爱、差等之爱、泛爱自然四类。
自爱。这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爱,来自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道家左派,或者称为道家激进派。其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杨朱,以哲学主张上的极端利己主义著称。《孟子・尽心上》曾讲:“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也就是说,如果拔掉自己的一根汗毛可以对天下有利,他是坚决不干的。在战国时期,杨朱对爱的纯粹自私的理解在当时影响极大。在《孟子・滕文公下》篇,孟子曾经对他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做过如下描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从中不难看出,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只讲自爱的哲学,曾是中国历史中的显学。
兼爱。在中国战国时期,影响第二大的流派是墨家。杨朱和墨家的观点完全相反,前者极端的利己,后者极端的利他。墨子认为,人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更要将天下人都当作父母兄弟。为了实现这种无差别的爱,他日复一日为天下人奔走,“腓无_,胫无毛,栉疾风,置万国”;自己则“食藜藿之羹”“以裘褐为衣,以屐F为服”,俭朴到了极点。为了推行自己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他的追随者们成立了军事集团,但这个集团只帮助受难的弱国进行军事防御,从来不搞侵略,是中国后世行侠仗义者的典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墨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献身精神的一个学术流派。
差等之爱。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思想以讲求中庸著称,试图在人所应当承担的社会道义和私人情感之间建立平衡。在爱的问题上,它舍弃了杨朱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墨子的极端利他主义,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从而走出爱的第三条道路。儒家所讲的爱,是从血缘、亲族关系出发不断向外放大、拓展的爱。按照这一学派设定的爱的序列,最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爱是对父母的爱。所以“百善孝为先”。但是只爱父母是不够的,要把爱扩张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即从“孝”走向“悌”。以此为背景,要将爱进一步要扩张到邻里。孔子讲“里仁为美”,所谓“里仁”就是邻里之间互亲互爱。从父母、兄弟扩张到邻里之爱,再进一步扩张到“社群之爱”,就是孟子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认为,爱扩及到社群还不够,要进一步放大为国家天下之爱,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在孟子之后,儒家进一步认为,爱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仍然不够,应该从人扩及到自然。如汉儒董仲舒讲:“仁者爱人,至于草木鸟兽无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在这里,董仲舒显然将人类之爱的问题进一步扩及到了自然之爱。爱最终冲出了人的限制,成为一种面向一切存在物的普遍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长期占据着官方哲学的地位。这种哲学对爱的普遍性的强调,为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稳固的共同体做出了贡献。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爱从血缘出发不断放大,爱被放大的过程,也是爱的浓度不断被稀释的过程。也就是说爱父母的浓度要远远大于爱自然界草木鸟兽的浓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家的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是沿着差等序列不断放大、也不断被稀释的爱。这种差等的存在,意味着儒家的爱有亲疏远近之别。它以爱的不断放大获得了普遍性,但这仍然是一种有局限的普遍性。
泛爱自然。和儒家不同,中国道家中的自由派主张泛爱自然,其代表人物是庄子。为了达到对自然的普遍性的爱,庄子首先消解了人的自爱、人与人互爱,甚至消解了人的神圣价值。据《庄子・列御寇》所记:庄子将要去世,他的弟子们想要给他举办一个盛大的葬礼。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陪葬的璧玉,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世间万物都我的送葬者。还有比这更豪华盛大的葬礼吗?弟子质疑道:您虽然说的那么神圣,其实不就是把自己随意扔到野地里去吗?庄子回答,把我扔到野地里被天上的鸟吃掉,和把我埋在地下最终让地下的蝼蚁吃掉,两者并没有区别。现在,你们非要把我以厚葬的方式埋在地下让蝼蚁吃,而不让天上的飞鸟吃,为什么要那么偏心呢?庄子的回答是理性主义的,但其中也表现了一种更博大的爱的深情。在他看来,他的死亡既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也是对众生进行无差别给予的一个契机。在这种给予中,不要厚此薄彼。这个使庄子的自然之爱显现出一种无法企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
爱的超越
中国哲学讲到泛爱自然,在对爱的认识上具备了必要的哲学高度。但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人的爱都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爱虽然在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崇高的价值,爱在世俗层面是一个团结的力量,但是爱不是哲学的最高目标。这就牵扯到庄子哲学对爱的超越。
庄子哲学对爱的超越,是以他对于爱的局限性的反省为前提的。在他看来,爱虽然是人间最为宝贵的情感,但它却是以人的匮乏或者非自足为前提。也就是说,爱的价值的彰显,在于他人或他物需要爱,爱建立在被爱对象出现匮乏的基础之上。在这种背景下,一个重要的推论是:我们宁愿不要爱,也不愿意自己出现物质或精神的匮乏。对此,庄子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解释这种爱与匮乏的关系,他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泉水枯竭了,两条小鱼在干涸的河床上,嘴对嘴相互吹湿气、吐泡泡,来湿润对方的嘴唇。世界中最伟大的爱情也不过如此!但是庄子认为,两只小鱼与其陷入这种充满悲情的爱,倒不如在江海之中彼此忘记、各自逍遥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形形让人感动的爱的故事,比如贫贱夫妻对爱的坚守,或者受到各种磨难仍然相依相恋,其实也就是这种小鱼之间“相橐允”的场景。它充满温情,但是又充满哀伤。在庄子看来,人与人之间与其需要这种让人为之眼圈发红、泪光点点的爱,还不如让人摆脱匮乏,获得一种有尊严的自由生活。同样的道理,就像现在每年都要举办的各种捐助活动,我们认为这是表达爱心的机会,同时也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是非常有奉献精神的。但大家应该反省的是,与其让这个社会给了我们许多表达爱心的机会,还不如这个国家好好搞好它的福利制度,让所有的儿童、穷困人口都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如果所有儿童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宁愿放弃这个献爱心的机会。这意味着社会更完美、更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超越爱。
除了爱的局限性,庄子也认为爱具有专制性。人往往会以爱的名义,导致对他人或他物自由的剥夺。在《庄子・至乐》篇中,庄子曾讲到一个鲁国国君爱鸟的故事。这个国君得到了一只从东方飞来的海鸟。为了表达对这只鸟的爱,他将鸟供奉在了自家的祖庙里,天天给他演奏伟大的《九韶》之乐,天天让它喝酒吃肉,结果没过三天时间,这只鸟就在他高规格的“爱”中丢了性命。据此庄子认为,这种爱是建立在对自然生命的本性缺乏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是将个人的喜好以专断的方式强加在外物之上。事实上,鸟从来不需要人类的爱,它需要的只是人给它飞翔的自由。就此而言,在爱和自由之间,爱的放弃等于给对象实现自由的空间。我们生活中很多行为,都是以爱的名义,为一些非常专断的行为找合理性、找借口。比如说我们爱孩子,就以爱的名义给他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爱一只宠物,就是以爱的名义对它进行种种的行为训练。结果,儿童可爱的天性、宠物的自然本性,就是在这种压抑和强制之中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爱的专制性。
由此大家可以看到,对中国的道家来讲,爱不是哲学的最高目标。超越爱是爱的最高实现,自由境界是爱的最高境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最终从爱讲到自由,并不是对爱的价值的否定,只不过是在爱完成之后,形成对爱的超越。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把它理解为非此即彼,而是要理解成一个连续体的关系,理解成一个连续上升的过程,爱虽重要但它不是终极性的,在爱之上还有一个自由命题。爱到极处就是用“自然”“自由”等更高的价值实现对它的超越。道家哲学之所以在理论层面,代表着中国哲学最博大的一种境界,原因也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哲学的无限敞开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爱与未来
中华民族没有统一的宗教,是以爱为基础实现文化认同,可以说这个民族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一个情感共同体,也是审美共同体。根据儒家的血缘论述,中华民族长期将自己想象成有共同血缘的族群,即炎黄子孙。这种论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自然之爱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除了情感共同体外,日常生活也在爱中审美化。我们中国人理解的自然是合乎人性、合乎人情的自然,我们给予自然一种同情的理解,这样自然往往也和人的需要相互应合。
这样一种中国美学观和艺术观,提醒我们要对世界保持一种一往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只有一往深情才能够铸就我们的艺术人生,或者说才能够使我们的人生艺术化、审美化。艺术人生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包括三点:第一是“与己为乐”,即要让自己快乐。不要整天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不要因为一些生活中的不顺利的事情,或者坎坷败坏自己的心情,要坚决地让自己快乐。第二是“与人为善”,要善待他人。第三是“与物为春”,对自然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我们可以持一种非常美好的态度,持一种欣赏的态度,持一种尊重的态度,不去伤害自然的生命,要善待自然。
那么,快乐的人生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古代给我们提供的逻辑,就是儒与道的互补或两者的结合。按照林语堂的讲法,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做“社会的绅士”。道家铸就的是热爱自然的人,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自然的绅士”。两者的结合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过于偏重其中的一种,人生就是不完满的。人生存于滚滚红尘之中,只有与大家合作才能够做事情,才能够给这个世界有贡献,但是同时也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心灵松弛。既要廊庙,又要山林;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居尘而出尘,人间现天堂”。在居尘与出尘之间进退自如,在廊庙与山岭之间进退自如,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弹性,保持一种游移的状态,防止过于偏执。也就是说,要以出世的心态入世,以审美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篇5
回想今天一天的工作,忙碌中带些许安慰,我的学生:吴鹏、陈柏奇、孔玉在我的督促下背下了前150道数车考级题;就连平时不学习的高仁龙也被班级热情的学习气氛感染,开始认真的学习数控车削编程……就算这一点点的进步也叫我欣喜。我的学生在我的陪伴和教育下又安全快乐的度过了一天,或许他们在这一天的学习中有很多收获,或许仅仅是度过了普通集体生活的一天,但是我想他们都在成长,知识的积累在增加,技能在增强,心智在成熟,人际交往也在改善,不管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而我呢只希望他们过得平安、快乐,有所收获,不虚度时光,看着这样的他们我就感觉足够了,可能作为一名教师我是最容易满足的吧。
早上我和学生们一样离开家,脚下的目标又改变了方向,那就是校园,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我在校园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是那么充实、满足。走进校园像回到家那么自然,学生也跟我一样,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和成长,若要一放假就会问我什么时候开学啊,其实他们知道,只是希望早点回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所以在学校的时间对于他们是多么重要啊。除了他们的亲人无微不至的对他们好,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是这样做的,那就是他们的老师,真心的对他们好,像蜡炬般燃烧自己,如父母般不图回报,教授知识技能,引领思想方向。学生对老师的爱也是那么浓郁、炽热,让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们,不为他们付出。
教师就如园丁,修剪小树歪出的枝杈,为的是他们长得更高更直,用行为准则约束他们,养成好习惯,改正他们的坏习惯,让他们向理想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是微妙细致的,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严慈共施,让学生感到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有所改变。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也许老师比学生的家长更为辛苦,老师的爱比家长的爱更为宽广,一个家长一般都有一个孩子,可是一个老师有几十个孩子,爱护他们是多么甜蜜的“负担”啊,只有竭心尽力做到最好,才能感觉不辜负家长的信赖,我深感教师肩上的担子是那么的重。学生对学校的感觉也是那么自然那么依赖,他们的成长大多在校园里,学习知识、技能,还是孩子的他们不知道离开校园他们能去哪,校园能给他们归宿感,那种感觉就像家的感觉,校园里有爱护他们的老师,有熟悉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的班级和可爱的同伴们,在这里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在这里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在这里他们不会觉得孤单。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学生依赖的师爱,师爱就意味着责任,老师爱学生是那么自然,发自内心,为了学生的前途,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他们的错误不纵容、不放任,这也是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区别,教师注重的不是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思想、心理上的给予,他们可能暂时不理解,但教师做这些都是着眼学生的未来和发展,这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神圣之处。
社会不与家庭,学生不能永远限位于家庭,怎样把学生的定位从家庭转移到社会呢,校园就是很好的过渡,校园与家庭相比少了溺爱,多了守则,少了物质,多了思想,少了给予,多了学习;而校园与社会相比,少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多的是纯洁的师生、同学友情,少了社会的无奈和压力,多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动力,少了冷漠的工作关系,多的是教授与人相处的方式……学生进入社会前在校园的过渡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懵懂世事的时候,在校园指点他们正确的方向,当他们无力支撑生存的压力,在校园能教授他们生存的技能,给他们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会判断是非,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让他们自然的融入社会,也就是说,学生第一教育在家庭,第二要接触的不是社会而是校园,可见校园对孩子们是多么重要啊!把校园营造成家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如家的校园更好的学习、生活。
篇6
六岁前,在我看来,奶奶是很爱我的。奶奶总会把我抱在腿上,加我唱儿歌,玩游戏。时不时还会带我去领居家串串门,去漠口部队找三姨婆聊聊天。这一切在那时的我看起来是那么普通,那么的唾手可得。
可是,我的幸福日子到头了。我上大班的时候,我的妹妹黄绮诺出生了。从此,一家人的视线不在围着我转,而是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了刚出生的诺子身上,而我,自然就从大家呵护在掌心里的小公主变成了被丢弃在一旁的小乞丐。奶奶对我的爱,随着诺诺的出生转移到了她的身上了。
就在一瞬间,我原本唾手可得的爱忽然变得遥不可及。我伸出手想抓住那遥不可及的幸福,但是,那幸福却越飘越远,直至不见了踪影。原先,我还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这一切只不过是暂时的,等诺诺长大一些,大家又会像从前那样宠着我爱着我了。我抱着这种嘉兴的心理,两年过去了。
这种侥幸的心理早在这两年时光的点点滴滴里被磨损的一干二净。两年里,先是诺诺的外公因为有人投诉他接受下属的烟酒,利用自己“兴业银行行长”的身份,把那个员工提拔了。接着坐了牢,诺诺的外婆自然没有心情照顾诺诺了,只好将诺诺交给奶奶照顾,因为诺诺是奶奶带大的,所以,这样一来,奶奶更爱诺诺了。
篇7
我明白,等待是漫长的,寻找同样如此,我正在寻找和体味这种特殊的爱.......
当初春第一丝微风拂过我的脸颊,迈向远方,我接受了刹那的倾诉,它是春风赐予我的一种爱,清爽而惬意;当暮夏第一米阳光掠过墙头,走进视野,我聆听着眨眼的倾诉
它是阳光给予我的一种爱,温暖而神怡.当深秋第一片落叶躺在我的手中,当寒冬第一场雪第一场雪.......我深切的感受到一种来自大自然最质朴的爱,我静静的体味着这种无形的倾诉,隐形的爱.
人生如戏,开场,演戏,闭幕这每个环节都得把握,但没人衷情于独角戏,乏味....
篇8
走出爱的误区
一位母亲心情沉重地谈起这样一件事:平时,她把儿子视若珍宝,有求必应,凡是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儿子,让他享尽了“独占”的满足感。一次带儿子去朋友家吃饭,仅仅由于夹了一筷平日儿子最喜欢的菜,儿子便怒发脾气,尖声大叫:“不许你吃,这是我的!这些通通是我一个人的!”当场又哭又闹,弄得好不尴尬。这位母亲伤心地说:“陌生人尚能知恩图报,我那么爱儿子,尽心尽力为他付出,到头来却换不回一口菜肴,为何儿子心底如此冷漠?”
其实,孩子的薄情“病”在自身,“根”在家长。“爱的教育”存在两个误区:其一,家长抽象地向孩子灌输爱的教条,忽视了从身边小事中对孩子进行爱的启蒙。当孩子用手抚摸小草时,我们总赶紧拉开他们说:“别弄脏了手。”当孩子想照顾受伤的小动物时,我们冷漠地说:“快放下,有太多的细菌。”就这样,丰厚的教育资源从我们身边流失,孩子的感情逐渐被打磨得单一、贫瘠。其二,家长的溺爱压抑了孩子心中爱的自然成长,让孩子生活在自我幸福、自我陶醉之中,偏离了正确认识的轨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只懂得接受爱,却缺乏对爱的理解和感受,丧失了辨别爱的能力,变得不懂珍惜,不懂给予。
爱子有度,教子有方
孩子的爱心不是强行灌输的,不是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要达到这个效果,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读懂家长的爱。从小让孩子明白并珍惜父母乃至他人的“关爱”应该被列为家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家长就是由于错误的付出方式,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对我的好”是客观而非主观的,于是便坦然安享于接受的位置,不去思考隐藏在爱的行为背后那浓浓的舔犊之情。长此以往,爱当然只会从上往下地单一流动。家长应该把握住生活中的机会,告诉孩子哪些表现是爱、为什么亲情可贵、如何向家人表达爱……把“爱”这一寓意深远的字眼以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教给孩子,孩子自然会产生心理共鸣,懂得珍惜、感激家长的爱。
篇9
柏杨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主持人也让张香华上台讲一讲。张香华是柏杨的第五任妻子。一向喜欢躲在丈夫背后的张香华,接过话筒,只是讲了几句自己最想讲的话就下来了。没想到,她的讲话居然博得满堂喝彩声。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日子。竟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都通过不同方式纷纷向她致意,说她的话讲得太好了,太让人感动了。
那么张香华当时到底讲了些什么呢?她说她的讲话大致是:“……柏杨刚才在致谢辞中,提到要谢谢他的妻子――香华。我以为要补充一下。柏杨一生的遭遇太曲折坎坷了,事实上,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妻子陪伴他一起成长,我只不过是柏杨妻子们中的一个,而且也是今天仅仅在场的一个。因为‘前人种树’,才有今天我这个妻子的福分……”她认为她就是如此据实地说话,才赢得了人们广泛赞扬的。其实,人们赞扬的是她居然能够超越世俗眼光看待“前妻”,有着不遮前妻之美不夺前妻之功的巨怀!那么张香华怎么会有这样一种胸怀呢?这与她看问题的眼光有关。柏杨先后娶了五任妻子,张香华看到的,不是柏杨因此而享受了多少艳福,而是他因此而经历了多少苦难。
刚跟柏杨结婚时,张香华以为自己只是柏杨的第三任妻子。后来才知道,她居然是第五任!得知此事后,她最先想到的是:“悲莫悲兮生别离,柏杨的心如何承载这么多的悲苦?一次次骨肉分离,家人拆散,这是何等摧心肝、落泪水的事情啊!”她反而觉得身边的这个男人是多么可怜,是多么需要她来好好爱惜和呵护。那么,她又是怎么学会用这种眼光看问题的呢?
“有时朋友会问我,事后才发现柏杨原来有那么多老婆,当初却瞒着你,你会不会懊恼生气?我总是摇摇头,心里想:我已领悟到人生的顺序,在这件事上,根本没有懊恼生气的时间和空间。”她在跟朋友聊天时这样说。哦,顺序,人生的顺序,她领悟到人生是有顺序的!是呀,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相遇、相爱、相离、相聚,都是有顺序的。除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直生活在一起的人,其他人都是顺着一个个前男友前女友甚至还包括前夫前妻的顺序走过来的。你既然爱对方,你就得接受并尊重别人的这个顺序。你就不能要求别人超越时间与空间来爱你,你更不能指望别人在遇到你爱上你之前,在男女之爱上是一片干干净净的空白。
哦,张香华的这个领悟是多么宝贵,多么重要。是呀,看到人生的顺序――看到藏在人生顺序里的爱情的美丽与沧桑,看到藏在人生顺序里的人心的坚强与脆弱,看到藏在人生顺序里的灵魂的绚烂与苦难,看到藏在人生顺序里的生命的珍贵与短暂,我们的视野自然会变得开阔,我们的心胸自然会变得宽广,我们自然会带着一颗仁慈与宽容之心来爱身边的他(她),来爱这个世界。
篇10
我觉得这是一个无礼且无理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热爱自己的故乡呢?
可是,我们为什么热爱自己的故乡呢?这不是本分吗?何况故乡很可爱。后来我想起这句话,感觉到它是一个可以成立的问题。我真见过有人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我也不喜欢一些地方,这是一个问题。
虽然我不清楚别人喜欢自己故乡的理由,但是我注意到:几乎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歌都在歌颂自己的故乡。民歌是宝石,不欺人也不自欺。内蒙古能够搜集到的民歌有四五千首,其中一多半的内容在夸赞故乡有多么好。这些歌夸山峰、河流和草地,就像夸一个人的衣服、帽子一样,反正就是好。从民歌观察,故乡是蒙古人、藏人、维吾尔人住也住不够的天堂,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也有这样的民歌。这时我们注意到,爱故乡是爱丰厚饱满的大自然,包括清澈的河水、植被良好的山川和土地。于是,我对那位朋友提问的第一个回答是:热爱故乡首先是热爱和谐生长的大自然,而不仅仅是热爱自己的出生地。要不然,为什么不热爱自己出生的产房或产床呢?
一个人降临到世上,从大的方面说,他要接受两方面的东西:一是前面说的大自然,可见可闻、可跑可爬,神奇辽阔;二是文化,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仪式、解释、命名、标准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悦、悲伤、愤怒的样式和理由。细一点说,还有音乐的旋律性、服装样式,这一大堆东西构成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从小到大没听说过蒙古人有不赡养自己老人的,这只是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一部分。
文化在干什么?不仅构造价值观,文化还跟着这个人走。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上叠加、融合其他的文化,然而摆脱不掉原来的文化,他们热爱故乡实为热爱自己的文化。蒙古民歌、马头琴、马身上的汗味、牛粪味、婚礼赞颂词、民间故事都会激活蒙古人对故乡的情感。我对那位朋友提问的第二个回答是:热爱故乡是热爱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爱故乡的第三个理由是:我们祖先出生、恋爱、劳动和死去埋葬的地方叫故乡。我们怀念自己的祖先,只需爱这片土地就够了,地下有没有矿藏和天然气都没关系,没有比有还好,免受惊扰。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