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病句类型范文

时间:2023-04-10 05:4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病句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病句类型

篇1

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成为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好评如潮。(2009年辽宁卷)

“历届”应作“奥运会”的定语,“奥运会中历届参赛国”应改为“历届奥运会中参赛国”。

二、多项定语顺序排列不当。主、宾语中心语前若有多个定语,一般要按相关的语法要求排列;若顺序不当,则往往会造成语法表达上的不规范。如:

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2007年宁夏、海南卷)

介宾短语“通过……竞技”中,“竞技”的两个定语顺序不符合语法要求,“无数”应放置“临场的”之前。

三、逻辑顺序不当。逻辑关系强调的是表达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表意要符合情理和生活事实,否则就会犯不合逻辑的毛病。如:

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2009年全国卷Ⅱ)

“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中的“决赛、海选”语序不当,造成了表意的不合逻辑,应改为“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又如:在中国,尽管把恐龙化石当做“龙骨”并作为一味中药已有很长历史了,但从科学角度对之进行发现和研究,则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事。(2009年辽宁卷)

按照合理的语序,应把“发现和研究”改为“研究和发现”,然后把“进行”删去。

四、关联词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主语应置于关联词之前;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放在关键词之后。如: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2009年江苏卷)

该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均为“青少年”,因此应把“青少年”放置关联词“由于”前面。

五、前后呼应不当。有时,选项中会出现两组有对应关系的并列短语(或句子),如果其中某组并列短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就会产生呼应不当的毛病。如:

篇2

【关键词】类型 读 看 提 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34-01

病句的辨析、修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在複习过程中,师生也花费了相当的气力和时间,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一得分点又很不给力。从试卷(全国卷)看,选择题和语言运用题加起来,考查病句最多也不会超过8分,而从複习的投入上讲,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已远远超过了这8分应占的“份额”,从投入和产出看,显得“得不偿失”。但我们应看到这一考点潜在的增分空间,完全可以做为新的增长点;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反思我们的教学,找出突破病句这一得分“瓶颈”的良策,下面本人就辨析病句这一考点谈点浅见:

1 牢记六类常见病句的名称,从概念上分清类型

高考对病句的考查,一般不外乎六种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属于语法结构型病句,简称“语法型”病句;后两种属于语意、逻辑型病句,简称“语意型”病句。

2 掌握辨析病句的四步法。

2.1读:也叫语感审读法,借助语感,主要适用于结构混乱和表意不明类

例: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2010?新课标卷)

(结构混乱。“原因是……”与“是……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

例: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2010?广东卷)

(表意不明。“部分”可修饰“福利院”,也可修饰“孤儿”。应将“部分”移动“孤儿”前)

2.2看:也叫标识观察法或特征观察法。借助容易产生语病的高频词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介词或介词结构

例: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2010?辽宁卷)

(成分残缺。“随着”一词掩盖了句子的主语,应去掉;以“网络技术……巨大刺激”作全句的主语

例: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2009?浙江卷)

(成分残缺。“在……中”掩盖了句子的主语,应去掉;以“本月……影片”作全句的主语)

(2)两面词

例: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2009?天津卷)

(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有效开展”只表示了积极的方面)

例:艺人们过去一直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两面与一面不对应。“温暖”只对应“青睐”,应把“温暖”改为“冷暖”)

(3)连词

例: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搭配不当。“注视”和“报告”不能搭配)

例: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搭配不当。“理论上”对应“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对应“详细的规定”

(4)关联词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少宽广。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只有……就”改为“只有……才”)

例: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地区的高。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反之,在主语之前。“不是”应调至“质量”前)

2.3提:也叫提取主干法。通过提取句子的主干发现句子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的语病

例:以奇瑞、吉利、哈飞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自主开发轿车”“必须与外资合资”,冲击着洋品牌统治中国轿车市场的格局。

(宾语残缺。提取主干“民族品牌打破……”,缺少宾语,应在“必须与外资合资”后加上“的神话”)

例:6名在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谓语残缺。提取主干“……表达敬意”,应在“响起”后加“的”,让“掌声”作“表达”的主语)

2.4辨:也叫情理辨析法,适用于语意型病句,主要从逻辑关系看是否合情入理,表意是否明确,是否违情悖理

例: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20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不合事理。“夷为平地”是指将高出于地面的东西铲去,使之成为平地,而此处指“深坑”)

例: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複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自相矛盾。“日前”是“前几天”,指的是过去;而“正在……中”表示现在时,二者在时态上相矛盾)

3 熟记辨析病句顺口溜

看到正反找对应,遇到代词定对象;

介词容易缺主语,连词理应看照应;

动宾不当最常见,长句容易缺成分;

篇3

一、注意联合结构

在检查句子是否有毛病时,要注意检查联合结构的短语。因为联合短语充当的句子成分,往往有成分不完全搭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主谓搭配不当和动宾搭配不当。

(1)今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2001年全国高考卷)

动词“加快”不能与联合短语“速度和规模”中的“规模”搭配。

(2)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2003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在联合短语中“继承和发扬”可以说“继承文化”,但不能说“发扬文化”,属搭配不当。另外,“国际间”应去掉“间”。

同时也要注意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也会有从属关系不能并列的情况。

(3)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能统一配备。(2005年全国高考卷)

“床上用品”属于“生活用品”,两者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此外,还要注意联合短语的排序问题,分清先后、主次等。

二、注意介词结构

滥用介词或介词短语,或者介词结构较长,往往会造成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主语多余、语序不当等句法毛病。

(4)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全国高考甘肃卷)

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应去掉“对”。

(5)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介词结构“在……下”做句子的状语,句子还没说完,后面又出现一个新的句子,导致谓语残缺。

(6)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啊!(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由于“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较长,而忽视了前面已存的主语,导致主语多余,应去掉“这些革命战士”。

(7)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2004年春招卷)

语序不当,应改成“大多数学生对于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比较熟悉的”。

三、注意判断动词

当句中出现判断动词“是”时,特别要注意搭配是否恰当。可以从词性的对应性、内容的单双方面去考虑。

(8)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问题”是“过程”,搭配不当。

(9)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2005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科学技术进步与否”讲的是两方面而“标志”是一方面,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应去掉“与否”。

四、注意关联词语

句中出现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它们是否成套使用,有无滥用、误用等现象,尤其要注意位置是否恰当,是否符合逻辑。

(10)由于技术水平大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2004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在复句中,如果单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中主语不一致,“不是”应放在“质量”前。

(11)“邪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2003年北京春招)

“从而”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从而”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应将“从而”删去。

五、注意数量词语

由于数量词语一般用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但有时会出现一些数量词不能跟修饰对象搭配或出现歧义的现象。

(12)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2004年全国高考吉黑滇川卷)

“5名”不能修饰“美国队”,应改成“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队员的美国队”。

(13)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2004年全国高考琼桂陕藏家卷)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可以理解成“死难者达数百位”,也可理解成“死难者的家属达数百位”。

在数量词使用时,有时会出现跟句子成分重复或矛盾的情况,一定要注意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大约”“左右”“至少”“上下”等等。

(14)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2004年春招卷)

篇4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为方便同学们备战2013年高考,现将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部分错例归类解析如下。

例1 (湖北A卷第4题B项)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解析 “自然与人”和“随风生长”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面。

例2 (江西卷第5题D项)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解析 “挑起了……任务”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

例3 (辽宁卷第14题D项)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解析 此句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把“责任感是沉甸甸的”改为“沉甸甸的责任感”。

例4 (北京卷第2题A项)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解析 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可以将“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改为“显得高雅、时尚”。

例5 (安徽卷第17题D项)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解析 “能否”和“防止”属于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应该删去“能否”。

例6 (天津卷第4题A项)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解析 此句主语成分残缺,应该在“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这句话前面加上“这样做”。

例7 (湖北A卷第4题C项)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解析 此句谓语残缺,应该在“像以前那样”前面加上“有”。

例8 (四川卷第4题C项)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 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解析 “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缺少宾语,“森林病虫害等”后面应该加上“问题”或“现象”。

例9 (全国新课标卷第14题A项)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解析 “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中把“造成……伤害”和“遭到伤害”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了,应该将“造成对”改为“使”。

例10 (广东卷第3题A项)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解析 例10的语意有中途易辙的现象,“引起……关注”的主语指代不明,应该在“引起”前面加“这些现象”。

例11 (全国新课标卷第14题D项)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解析 此例句式杂糅,可将“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或删去“的经济复苏”。

例12 (广东卷第3题D项)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析 “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并列不当,逻辑顺序错误,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例13 (山东卷第5题A项)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解析 此句有否定不当的毛病,“切忌”中的“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可以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

例14 (全国大纲卷第3题A项)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解析 “不但……还……”一般表示递进关系,但本句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例15 (江西卷第5题A项)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解析 “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可删去其中一个。

例16 (山东卷第5题D项)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解析 “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

篇5

试卷以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主要依据,以2012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为重要参照,确保了由“旧”向“新”的平稳过渡。全卷六个大题23个小题,考查内容、题型和赋分以及试卷排序的变与不变都在预期之中,既延续了“旧”高考试卷的特点和优势,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变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文学常识。共15分,5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

本题考查了同音字、近音字的辨析,难度较低。其中包括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灵”“磷”“玲”“聆”;多音字的辨析,“担”;平翘舌音的辩证,“宿”“诉”“夙”“素”,“咨”“滋”“芝”“孜”。平时复习注意多音字及近音字的正确读音,答对这道题并不困难。

第2题,考查的是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

本题考查了词语、成语中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渺茫”“寥廓”“萧索”都源自课本,且生活中常见,难度较低。熟记词语、成语的意思,从词源的角度来辨析,平时注意词语、成语的正确书写,对于选对这道题很有帮助。

第3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正确使用。

词语的正确使用可从词语搭配、感彩、语法、语境等角度来分析。该题主要从词语搭配、语境的角度分析。第1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就可以排除A、C、D三项。第4个空要与“悠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

第4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

病句题,高考主要考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六种类型。本题考查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三种类型。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C项缺少谓语“有”;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

第5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这是今年《考纲》中的新题型。

2012年湖北卷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无论是从题型还是从题量来说,都沿袭了历年高考的传统,可以说变动不大。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增设的文学常识题,也在大家的备考预料之中,因此对基础题,考生们可以说是有备无患。

同时,基础题难度不大,字音字形都没有偏僻字、陌生字,考查的都是常用字;词语选择题迷惑性较大,但只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用排除法就能较快得出答案;病句的考查也是常见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或者搭配不当,难度较小;文学常识的考核有一定难度,不少考生可能对意识流小说把握不准,但《孔乙己》是考生熟悉的篇目,对其内容应该熟稔于心,从而得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在设题时,注重增强与教材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第1、2题中考查字音、字形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如《荷塘月色》《沁园春·长沙》《古都的秋》,第5题的文学常识,或源于教材注释、知识短文,或源于名著导读。

第二部分,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共9分,3小题。

第6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善于准确地筛选、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第7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材料、弄清文章的结构,能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8题,考查的是归纳、分析、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能归纳内容要点,能确认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包括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依据等。

这一部分一般可以分为学术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两类,湖北卷2010年的《中国古代天文》、2011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都是学术论文类,今年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仍然是学术论文类作品。选文既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又特别彰显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文化特性,对考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大有裨益。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7小题。

文言文考查,选文由刘义庆《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注解组合而成。《世说新语》为古记小说的范本,鲁迅称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所写人物性格独特,气韵生动。刘孝标注亦为传世之作。命题文本选取二者组合为一,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相得益彰。

第9题,考查的是实词解析,要求考生有一定文言文实词积累和迁移能力,要能把文言文实词放回原文,确定其符合上下文意思的正确解释。

第10题,考查的是文章信息筛选能力。此题先要看清题干,结合事实,注意查找信息要求,有效排除。题目要求找出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全部选项,②④是家人对王湛的了解,⑥为武皇帝的玩笑话。

第1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章分析概括要依据文意,体察细微;把握文章要点要注意逐字逐句查找比对。

第12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注意翻译规范。

篇6

第二轮复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养成规范、回归课本。紧扣考纲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专题复习和训练为主,适度穿插综合训练,突出语言表达运用、古诗文鉴赏、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训练四大块的内容,进一步加强知识积累和方法的总结归纳,发挥考生自身的主动性,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网络,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强化得分意识,培养应试能力。

具体措施

精研各省市最新《考试说明》以及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力争搞好专题性的突破,如病句辨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知识运用和表达等。对于没有列入突破专题的,如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文学常识等比较零碎的知识点,考生可以把它们贯串于平时的复习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一、病句辨析

语病试题,一般有相应的规则,考生只要熟记病句类型,运用检查病句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语法判断”是解答病句题的最主要的解题方法。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策略。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要特别注意熟悉这种解题的套路,要按“梳理病句类型――突出重点病句――挖掘重点病句常见错误”的步骤复习。

二、古诗文鉴赏

1.对于古诗词而言,一是分类掌握古诗词的特点,比如边塞诗、讽喻诗、山水诗、怨情诗等,了解一些诗人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掌握每一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二是从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强化。考生要熟记相关的常用术语,通过适当地练习,明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具体特点,了解运用某种手法和技巧的具体作用。

2.对于文言文来讲,一是抓好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典型文言句式等内容,认真归纳梳理,分门别类,时时翻阅熟记。二是精选练习题,总结答题技巧。三是强化翻译,规范方法。对文言文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词的通假、活用及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等,要抓住关键词、得分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强化答题技巧,针对相关题型做好积累与归纳。对客观选择题,要巧用筛选法、排除法、代入法、分析语素法等,要重视第一语感。一旦作答,没有绝对把握,决不随意改动。对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观性试题,考生要注意审题,即注意分析题目背景、考查方向、情境设计、设问角度等。具体复习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题进行训练:

1.压缩类题目:新闻抓导语,概括抓特征,描写抓特点,议论抓观点,推理抓结论,信息抓关键词。

2.扩展类题目: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多用手法,丰富内涵;定位填补,丰富句意。

3.选用句式题:语意要流畅,意境要和谐,情调要统一。

4.变换句式题:认真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原句特点,明确做题的“方向”。

5.仿写句式题:话题的一致性,内容的确定性,修辞的限制性,句式的相似性,事理的逻辑性。拟写的句子,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6.语言表达准确:要符合情境,符合语法、逻辑,符合对象特点。

7.语言表达鲜明:观点明确,色彩分明,修辞恰当。

8.语言表达生动:多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要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

9.语言表达简明:无多余的词语,无歧义。

10.语言表达连贯:根据表达的需要,依据时间、空间、难易程度和心理变化等顺序,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11.语言表达得体:注意场合,注意对象,注意目的,注意方式,注意身份。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一方面要培养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懂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熟悉各种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无论是相对简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是难度较大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生都要从如何读懂文章和如何答题两方面备考。在做阅读题时,考生要先认真通读一遍文章,读完之后要想一想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思路是什么?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文章怎样达到写作目的的?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要先自己认真解答阅读题,然后再与答案比较,探究答案形成的理由。只有这样不断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反复比较与琢磨,才能弄清自己的失误所在,准确把握试题的意图,缩小与标准答案的差距。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可按以下几步来做:

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文章主旨大概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

2.认真审题,预测推想;浏览首句,了解梗概。

3.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4.摘录原文作答。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原文原话,考生要大胆摘录引用。

5.规范答题,标出次序,语言简练,全面到位。

五、作文写作

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除了要在审题、立意、选材、文体、结构等方面反复练习与多做储备外,还应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培养审题和立意能力。审题须准,立意须稳,在此基础上力求新和深。近年来,高考作文题日趋开放。考生在作文时一定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2.要有材料意识。即随时储备材料、熟悉材料,形成自己的特色材料。要多挖掘自身材料,多关注社会材料,多整理书本材料;要注重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在这一备考阶段,考生可按道德、亲情、成长、友情等进行分类,做好素材储备。

篇7

关键词:语言文字; 应用; 选修; 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为此,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可达14学分。

必修课,顾名思义,是教师必须讲授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其包括必修一至必修五。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选修”和“写作与修改选修”这几个课程。本人主要带领学生研习“语言文字应用选修”,对“语言文字应用选修”的教学有些想法,现记录下来,希望能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我们现在特别喜欢用“语文素养”这个词,“语文素养”可以说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其中,语言的积累可以说是基础,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这一课程。我校将这一课程设置在高三上学期,如何处理这一课程,使得学生既能研读这一板块,又能不耽误高三的复习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中的内容: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第五课 言之有“理”

“四两拨千斤”——虚词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请再看看《2012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通过比对,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语言文字应用选修》和《2012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只缺了一个知识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此时,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将《语言文字应用选修》和高考复习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实现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应试两不误。

下面,举两例来具体说说我的实际操作。

实例一,第四课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首先,由故事“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引入,熟语言辞形象生动又诙谐幽默。

然后请同学们说出他们知道的关于“马”的熟语,熟语蕴含了中华文化。

然后列出一些熟语,让学生分类,归纳熟语的种类(“打个比方”惯用语,“猜个谜语”歇后语,“说句俗话”谚语,“文化精华”成语),再带领学生探究成语的特点(结构上有固定性,意义上有整体性,各自有特殊形式)。

最后,指导学生做成语高考题的方法——“八看”(看成语词义,看使用语境,看使用对象,看感彩,看语法位置,看语气态度,看特定用法,看轻重程度)。课后印发2006——2011各地高考成语题练习巩固。

实例二,第五课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首先,组织课堂活动——求“医”问“药”。用投影仪投影10个病句,请同学们充当医生找出“病情”和“病因”。

然后,请同学归纳“病因”(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然后,方法指导——“十五个关注”(关注数量短语,关注长宾语,关注并列短语,关注介词,关注关联词,关注代词,关注多重定状语,关注文言词语,关注否定句,关注固定结构,关注多个谓语,关注“的”字短语,关注两面性词语,关注否定意义的词语,关注多义词)。

篇8

于是,为了高考我们几乎一进入高三便开始了各项复习。分解知识点,我们撒开大网不放过一条小鱼;反复操练,我们细批精讲付出全部心血。但是,在资料相同、复习安排同步的情况下,考试成绩仍有高下之分,除了学生素质构成、教者讲授水平精力投入存在差异之外,是否还存在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呢?

反思近几年高考语文复习,笔者发现有两个问题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并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一、 复习进程要有节奏的变化

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复习的节奏常常很快,是一种高频率的练讲交替。如果说其中节奏也有一点点变化的话,最多是先慢后快,且越来越快。这种做法诚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产生紧迫感,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但这种做法也有明显不足,它容易让学生在相似的快节奏的刺激面前产生倦怠,不知不觉中演变成被动接受、机械应对,丧失了刺激变化带来的激情以及反思整理的空间。

笔者在多次尝试后认为,高三一年的复习中采用“慢――快――,慢――快――”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中,“慢”“快”指讲授的速度,后面的长线和短线指持续时间的长短。

以综合练习讲评为例详述如下:

1. “慢――快――”

这一过程约占总复习过程的四分之三。

“慢――”适用于第一学期的起始阶段,约占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刚刚接触高考模式的综合练习,与高一高二时课本内容考查占很大比例的练习不同,高考模式练习并不直接从课本中出题,所考查的知识的外延拓宽了,题型灵活多变了,能力要求也提高了,学生一般不能一下子适应,这时往往会出现得分比高二普遍下降的现象。这一时期的讲评只能慢,不能快,宁可少讲几份试卷,每份要讲清讲透。一份试卷除作文外大约要讲3―4节课。

具体做法是每一题都精讲细析,教者放慢语速,适当重复,要求学生尽量多记录,力求理解到位。以文言文为例,这时考查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课外文言文,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文段,讲评时要逐字逐句解释到位,适当关联课内知识,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课本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作用,以纠正高考不考课本的认识误区,从而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再以现代文为例,不能过高地预估学生的水平,讲评不能直奔题目,要舍得花时间带着学生读文章,先分析出文章的层次,把握住作者的思路、用意。如果是较深奥的社会科学类论文,甚至要舍得花时间逐句讲析,要知道高中学生平时是很少有机会读到这样的文章的,而且能选作阅读理解题的文章又常常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述的,命题者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往往选择表达含蓄、主旨隐蔽的文章。社会科学论文还常常带有专业术语和专业思维,这些都是学生阅读中的障碍。如果仅是讲题目,速度是快了,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解题技巧,但若想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需教师“慢慢”地带着学生读懂文章。这样做也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认识:只有读懂文章才能做好题,只凭技巧解题的做法最终不能拿到高分。

总是“慢”讲也有弊端,学生的思维会跟着慢下来,遇到题目总是慢慢想,答题速度自然也慢了,所以常常出现刚进入高三时做题很快,以后熟悉了试卷模式反而慢下来的现象,而现行高考考查是不允许慢的。因此,“慢――”后就要进入“快――”的阶段,这一过程约占一学期,一份试卷除作文外讲两节课。

“快”的具体做法之一是讲解加快,有了第一阶段“慢”的铺垫,加快讲解,学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之二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课前分析学生的得分情况,据此确定讲解的重点。“快”讲不仅让学生在快节奏中提高思维的敏锐度,也节省了时间,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

这一“快――”的过程之所以安排一学期多即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多的时间,是考虑到高三复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大容量、快节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高质且快速的解题能力,从而适应高考。

当然,“慢”和“快”之间要注意过渡,而且“慢”和“快”的安排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2. “慢――快――”

这一过程略少于总复习过程的四分之一。

“慢――”与前期的“慢――”有同有异,相同的是每份练习的讲评时间都是除作文外3―4节课,不同的是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前一阶段慢的目的是配合学生适应高考模式并补充相关知识,这一阶段慢下来的目的则是帮学生复习回顾,讲一个点时要带动相关的所有类型的复习。以病句题为例,一份试卷一道选择题最多只有三个病句,往往只能考查病句中的三种类型,这时就要以此题为依托,补全对其他类型的回顾(每一类型下的种种小类也需梳理归纳),并投影已做过的相关题目以加强复习的效果。再以诗歌鉴赏题为例,以这一道诗歌题为依据,从诗歌类型、题目类型、答题规律等角度联系已做过的题目,投影比较、归纳总结。这一阶段的讲评其实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讲评题目了,它应该是按试题顺序的系统复习,讲一份试卷,就是一次知识点的全面复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阶段的备课要求是最高的,任务也是最重的。同时,此阶段的讲评也是为了带领学生查漏补缺,反思个人学习的现状,整理优化个人的知识构成,此时慢一点,也是给学生留一点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临近高考时还需有1―2份试卷的快速讲评,其目的与前期的“快――”倒是差不多,都是为了让学生找回思维的敏捷,以适应高考的限时要求。

二、 复习安排要有留白的艺术

“留白”本指绘画中留下空白,这里借用来指课堂教学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讲。

高三一轮复习的安排基本上是以专题讲解为纲,综合练习穿插其中,这时就难免出现这样的现象:综合练习中涉及了某个知识点而专题还没讲到,有些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在讲这道题时顺便补上这一点的系统知识,如现代文中考查表达技巧的题,在这篇文章中只是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技巧,不少老师则拓展介绍了所有的表达技巧。而以后在专题讲解表达技巧时怎么办呢?或是匆匆跳过,或是重讲一遍。还有,以后的试卷中也会经常出现其他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应对方法只好还是匆匆而过或重讲。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匆匆跳过,自然是达不到复习的效果的;而每次都重讲,老生常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复刺激,心理学认为单调的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样的重复刺激一直延续到高考,学生已经进入了倦怠甚至漠然,如何能激活思维考出佳绩?

笔者认为,在复习中还是艺术地留一点空白的好。仍沿用上面的例子,碰到一道关于比喻的表达技巧题,只需把比喻的特征、作用讲清楚就行了,要补充的话也只是补充关于比喻的其他题目,其余技巧留下不讲,但可以留一句话:“表达技巧还有很多,以后碰到再说。”给学生留个悬念。此后见到拟人讲拟人,见到对比讲对比,让学生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总能有新的刺激。即使是专题学习,也可以留一点空白:“专题讲解是基本规律的归纳,不可能穷尽所有具体的情况,以后遇到具体情况再具体解决。”这话并不是故弄玄虚,它其实是大实话,不要指望你的一招能打遍天下,那样的话也就教死了。

在复习中做到“留白”的教师也是要有一点心理承受力的,因为从短期看,留白的往往考不过全面讲解的,但眼光要放长远一些,等到二轮复习后,再加上后一个“慢―”的归纳总结工作,知识点的传授就差不多都完成了,基本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差距了,相反,有后劲的往往是“留白”教出的学生。

篇9

一、读:语感很重要

所谓的读就是读题,在题目所给的选项中,从头默读一遍,进而分辨出句中的语病所在。这就需要考验学生的语感。语感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材料的积累之上,如果平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自然不高,这就会影响学生的语感培养与形成。而语感一旦不佳,就很难在第一印象中迅速辨别语病的位置所在,从而影响答题的效率及准确度。

通过第一印象的阅读,可以迅速辨别句子中的不通顺、不连贯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就可能是语病的所在。例如病句:“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这句话,只要是语感较强的学生一读都会觉得拗口,不通顺,有表达不畅的嫌疑,通过这样的阅读,能够在第一时间使大脑做出反应,有助于学生节约做题时间并提高准确率。

而要培养语感,提高“读”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予机会让学生开口朗读课文。只要读得多,语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从而达到培养并提升语感的目的。

二、审:大胆细心很重要

无论是什么题目,审题都是最关键的一步。审,首先是要审题,其次是审选项。语病题的题目一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找出有语病的选项,一种是找出没有语病的选项。尽管题目中说得很清楚,但是在考场上,仍旧会有不少学生因为没有细心选题而导致失分。只有审对题,才能做对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马虎大意,一目十行,对于题目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情况发生。

审题之后便是审选项。对于选项中给出的句子,要进行仔细审阅。句干是重点的审查对象,看到句子之后,首先通读一遍,看看有无明显的错误地方,接着对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审查,分析有没有出现搭配不当、重复等常见的语病问题。如果句子主干没有语病,再对句子的其他成分进行审读,务必做到滴水不漏。

在审的过程中,既要细心,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同时又要大胆,对于句子中觉得奇怪的部分要提高警惕,大胆怀疑。通过对四个选项的审查,可以不断进行对比排除。细心是正确的第一步,因此,审的步骤不可忽略。

三、抓:明确语病问题的所在

在一读二审的前提下,对于句子中的语病问题要能够明确抓出来,不能够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态度,如果只是觉得这个句子好像是病句,那么在题干中要求找出病句选项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在两三个选项中徘徊不定,最后导致选择错误。因此,要做好语病题,就要对病句中的语病位置和语病原因进行肯定,找出确切的原因,这样才能够避免因为误选而失分。

要完成好“抓”这一步骤,首先就要明确语病的类型。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下笔无悔。在语文试卷中,语病题的辨析最常出现的病句类型有以下几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成分赘余,成分残缺。只有明确病句类型,才能够在答题中做到对号入座,避免过度纠结,浪费答题时间。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这两类病句类型是最好抓的,但是这就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情况及语感。因此,要抓得好,首先还是要读得好,审得好。

在抓的过程中,要能够明确标出语病的位置,找出语病的所在,对于其所犯的病句类型要做到知根知底。如果有几个选项不能明确说出哪里有语病,那就要多读几次,在对比中不断排除错误选项。同时,碰到比较棘手的句子,可以尝试使用替代法、缩写法,将句子中的某些关键成分用别的成语替代,或将一个长句缩写为一个短句,通过这些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达到“抓准”的目的。

篇10

江西语病题很好地体现了“回归语文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特色,也反映出命题者在廓清语文科学的知识观、充分调研本省一线教学现状、比较其他省市语病题的基础上作出的明确而坚定的选择。通过与江西历年题目的纵比和与各省市自主命题的横比,我们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命题思路:对偏重结构性语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教学的纠偏,重视语义性语病(不合逻辑、表意不明、语序不当、成分赘余)考查;重视思维、常识、语感等经验性知识在辨析语病时的作用;结构性语病“精要”;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语病,命题者有坚定的语言规范意识,不为外界言论所动。

一、江兩卷重视语义性语病考查,尤其重视不合逻辑的考查,重视思维、常识、语感等经验性知识在辨析语病时的作用与功能。笔者对近三年各省市卷进行梳理后发现,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为考查热点,而不合逻辑、表意不明、语序不当、成分赘余考查较少。2012年33个语病项中:表意不明1个,不合逻辑4个,语序不当3个;2011年34个语病项中:语序不当2个,成分赘余3个,表意不明2个,不合逻辑3个;2010年36个语病项中:成分赘余2个,不合逻辑6个,语序不当1个,表意不明3个(以上数据剔除江西题和语病修改题)。结构性语病与语义性语病的比例分别是25:8、24:10和24:12。更有甚者,近三年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大纲卷、新课标卷的语病题清一色考查结构性语病,呈“厚”结构语病“薄”语义语病之势。江西卷“反其道而行之”,自主命题8年来,24个语病项所涉及的语病类型为:搭配不当7个,成分残缺3个,结构混乱1个;不合逻辑8个,表意不明1个,语序不当2个,成分赘余2个。结构语病与语义语病比为11:13(如果考虑到8个正确项所涉及的类型,那么语义性语病考查增至18个)。此番梳理也发现有些语义性语病类型不避重复,如否定不当、并列不当、双面失衡等都多次出现,意在提醒不必猜题,把语基夯实方为正道。如2012年江西高考语病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答案:C(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B、缺少主语,应去掉“关于”D、搭配不当,“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

选项A为并列不当,C否定不当的正例,B残缺主语,D动宾搭配不当:结构语病和语义语病兩种类型平分秋色。

二、结构性语病考查很“精要”,结构清晰,错误显豁,只要懂得基本的语法知识就能应付。8年来江西卷只考查一次相对复杂的结构混乱(2009年C项)。江西卷每个语病项的字数平均为40字(凡结构性语病句大都比语义性语病句字数更少,结构相对精要),而近三年其他省市语病题的每个选项平均字数为55字。但江西卷语病句简约而不简单,经过了命题者的字斟句酌,正确项中有干扰,错误项“错处显豁,十分常见”。相对少的字数使句子结构简约,为的是考查学生基本语法知识,回归语文能力本位。2012年语病题选项中,B项45字,D项41字,结构简洁,主干与枝叶明晰。比如D是一个复句,凭语感可以很清楚提取主干“他挑起任务,获得好评”,进而辨析前一句属动宾搭配不当。

三、正确项往往是平时备考训练中的错误项,“作为正例是针对大量常见的误用而提供示范性用法”(《2010年阐析》)。命题者有意为之,反猜题,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让正确项有干扰,又增强试题的逃逸性。如2007年C项:“南昌至上海……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倍数与降低搭配不合事理;而在2010年B项“某文化局长……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又以正确的形式出现。又如,连续多年考查的否定不当均以正确的方式出现,检测考生是否知其所以然。2009年D:“现代科学……科学无,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2007年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改换着形式来考查,可谓良苦用心。2012年C项虽考否定不当,但与2009年的双重否定、2007年的疑问式否定不同,这里的前一个是双重否定表肯定,后一句虽有否定,但是一种事实判断,用双重否定强调“幸福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观念。如果知其所以然,命题者纵有七十二般变化,也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四、偶尔出现一些有争议的“专家题”。最为经典的是2008年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五条。此处“疾病”一词因词性搭配和表意含混费解而不规范。命题者“直咬”《宪法》条款,胆识与担当不凡。2010年A项“……石门涧……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语出2008年9月19日《信息日报》。此处的“青松翠柏”与前后的动词短语不相符合,与2008年B项如出一辙。在命题者看来,“语文高考……承担语言文字规范的任务,不是考纲的随意规定,也不是命题专家的主观偏好,而是语文教学天然的实际和肩负的天职。”“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语言文字训练(包括考试环节)不规范,势必带来日后社会语言生活的混乱,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患。”“专家题”不是刁难学生和语文教师,而是击中了我们的思维惯性和软肋。又如,2011年正确项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有论者认为此句为省略主语不当,应为病句。命题者不回避这个问题,2012年再命制同类的选项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这个语病迷惑性大:“粗粗一看”“反复品读”“就会发现”正常省略了主语,第一句话“似乎与……区别”的主语“《品三国》”被介词“关于”包孕着,那么第一句缺少主语。兩相对比,这个省略主语就不是问题,我们建立的语感和常识可以发挥作用,但“遗憾在平时就几乎没有旨在语感习得和常识积累的教学训练”---

,以致误判。

2012年与前七年的题一脉相承,可教与学无动于衷,致使在如此简单的语病上“栽跟头”。之所以偏向语义性语病考查,命题者认为:“语义性语病平时更为常见、更能反映人的逻辑思维状况和与语言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整个知识结构状况。”(《2007年阐析》)“语言的问题常常是思维的问题,平时的教学训练有意识从语言的问题入手进行思维的训练,把思维的训练落实到语言的训练上来,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不会流于空谈,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内在的支撑”(《2009年阐析》)。谆谆之语一再提醒一线教学,当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