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16 01: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文章

篇1

科普类题材的英语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如,计算机技术(Book2Unit3Computer)、天文地理(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生物医药(Book6Unit3Ahealthylife)、机器人(Book7Unit2Robots)、克隆技术(Book8Unit2Cloning)、发明创造(Book8Unit3Inventorsand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话题如“环境”这一话题也和科普紧密关联。科普类英语阅读是高考考查阅读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在处理现行高中课本中涉及科普类的文章时,请扪心自问是不是只是走过场一样把课文教完,然后做一下习题中的几篇阅读材料,对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来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束手无策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类英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ofthecat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时,教师自己对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circle,thesolar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haveadreamthatIcanliveintheworldforever,doyouthinkit’s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canIcloneanothermyself”或“Canyoutellmewhatis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isawayofmakinganexactcopyofanotheranimalorplant.”我再问:“Howcanweclonea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和重视对知识输出的能力

篇2

关键词:生长性阅读;语文课堂;生长点

一、生长性阅读的提出

东、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价值取向:东方讲“道法自然”,西方讲顺应自然规律,都是来说明一切生物的生长。生物生长的基本特性,如个体性、生命代谢性、向上与向阳性都可以延伸为教育意义上的“生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把人学习知识的过程认为是被动接受或拼装的过程:先被灌输部件,然后再把部件拼装成整体。然而,事实上知识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一种生长,是同人的自身有着血脉和神经联系的一种生长过程。卢梭认为,教育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种生长是一种顺应其“天赋”的自然生长。教育不应把“长成”怎样一个具体形态作为追求和结果,而应强调顺应生长发育的规律不断生成的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生长”不是赋予的、外加的,而是“主体”自觉的、应然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学习与生长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由地、逐渐地成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实现个性发展、自我理解、逆向思考等要求,是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新目标。因此,把生长性阅读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生长性阅读倡导的就是一种既着力于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发展的“远点”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生长性阅读语文课堂的生长点

下面我以《说狐》这堂课为例来阐述:

(一)文本的生长

传统教学存在着“以本为本”的弊端。在新课标指导下,文本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载体,是为我所用的“半成品”。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充实文本、开放文本、超越文本,将内容变“长”,将课堂变“大”,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和创新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文本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载体。教师要善于用文本来教,注重开发文本,充实文本。“链接”是网络专用术语,我们可以把它移植过来,来个文本相关链接,使其成为文本颇具活力的生长点。相关性链接能把学生引向广阔的思维空间,做到跳出文本看文本,分析问题更趋全面、更趋深刻。上《说狐》课前,我从苏教版一至六年级教材中找到所有与狐狸有关的文本――《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蝉》开始建构狐狸的形象,接着链接学生读过的相关童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上网搜索,链接到了不少与狐狸有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如经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狐仙》、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诗歌《九尾狐》、视频《小狐狸》以及俄国著名寓言家克雷洛夫的诗《可爱的狐狸》、歌曲《千年狐》。链接到这些具体的非连续性文本后再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面建构狐狸的形象,做到鞭辟入里,融会贯通。

(二)学生思维的生长

生长性课堂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规律,以语文课程本身的魅力滋养学生,带给学生积极的变化,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生长性课堂既关注学生当下的生长状态――课堂的深处充盈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在活泼地生长;又“指向远方”――课堂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生活积蓄了生长的力量,学生萌发了生长的向往,拥有了良好的生长态势和持续生长的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以本为本,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让阅读成为一个文本再创造、再充实的过程。

例如《说狐》这一课中,学生在交流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后。

生:我画的也是整本书,但我觉得最好在狐狸爸爸想到办法的前面加一个“?”。

师:为什么?

生:三个农场主用铁锹、挖土机来挖狐狸一家时,狐狸爸爸知道如果一直这样挖下去也找不到食物和水,只会是死路一条,所以在挖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想办法。这个“?”就代表他在想办法。

师:真了不起,竟能有这样独特的观点,大家掌声鼓励他。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狐狸爸爸是一家之主,他有责任为了全家想办法解决困难。

师:“?”代表着一家之主的责任――想办法脱险。

生:我也同意,此时狐狸太太已经非常虚弱了,她急需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狐狸爸爸在危机的情况下更要想办法了。

师:“?”代表着快速想到拯救狐狸太太的方法。

生:我X得在“守候”的后面还要加上一个“!”。

师:你的想法也很有创意,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因为狐狸爸爸想到了办法,豁然开朗。

师:“!”代表狐狸爸爸豁然开朗。

师:“!”还代表――

生:心情喜悦。

生:找到了食物。

生:有了生的希望。

……

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灌输式教学,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教学。基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文本内容,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适度的发散性思维。“?”“!”就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疑问用符号体现出来,同时在交流中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引出了“!”的体会。

紧接着下面一位学生思考瞬间打开了,释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丰富了文本,充实了文本。

生:我觉得狐狸爸爸一开始是在三个农场主的逼迫下去挖洞的,后来他想到了办法――去三个农场主的仓库找吃的,这时是有目的的挖。

师:这是个从盲目到有的放矢的过程。

生:一开始,狐狸一家被三个农场主追赶,只能往地下深处逃。到后来,狐狸一家有了目标,开始向三个农场主家反击,来偷取他们仓库里的食物。这是个从逃跑到反击的过程。

师:好一个从逃跑到反击的过程。

生:狐狸爸爸一开始是为了躲避三个农场主的追击,漫无目的地挖到哪里算哪里,是被逼无奈的;但当三个农场主放弃追击他们,狐狸爸爸就想出了目标:向他们的食物仓库挖,有了目的,主动去找食物。

师:这是个被逼无奈到主动出击的过程。

师: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狐狸爸爸在危急时刻想出了办法让全家绝处逢生,这真叫天无绝“狐”之路。

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来自于学习体验。语文生长性课堂重视儿童学习方式的保留与发展,通过创设儿童生态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言语活动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让体验性言语活动成为言语生命生长的链条。

(三)课堂情境的生长

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年龄阶段,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源自于感性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从主观上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例如,《说狐》一课,我运用多媒体,翻页展示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整本书的内容,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随着阅读情景的深入,我又利用视频《小狐狸被驱赶》以及歌曲《千年狐》,让学生始终沉浸在“狐狸”这一主题之中。而且所有这一切与狐狸有关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堂中的学生。此时,学生所有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活跃。转而进行课堂教学,同学们眼中都闪耀着激情,课堂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通过依托文本,创设出来的有效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积极地去探求文本的内容,并积极地动脑筋,激感,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灵动。

三、生长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巧用文本,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1.留白处,挖掘想象力

“留白”,是中国画中所独有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课文中的“留白”,就是作者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有意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很多,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延伸扩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了学生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1)补充课文结尾处。有些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尾空白。如苏教版第11册第8课《爱之链》中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句中省略了女店主对乔依说的其他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把女店主的话补充完整,从而让学生想象潜能得到有效挖掘,也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想象标点省略处。课文中的省略号,大多是列举或内容的省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立足教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省略内容。如《二泉映月》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句中省略了阿炳听到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出了“痛苦的、绝望的央求、沮丧的追悔”等特殊感受。

2.结合处,提高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择机进行写作训练,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现在的语文教材,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课文句段优美,构思精巧,内涵丰富,这不仅为学生阅读搭建了广阔平台,而且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契机。我们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在一次次读写训练中得到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依样画葫芦进行仿写,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如,苏教版第11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感知句子优美的基础上,抓住结构独特的段落、新颖别致的写法展开想象进行仿写训练。

(2)在形式上变写。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钱梦龙先生说过:“变写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我们可以对内容、叙述形式比较特殊的课文进行变写,包括缩写、扩写、改写等。例如,苏教版第9册第21课《诺贝尔》,抓住发明炸药、设立诺贝尔奖这几个典型事例来反应诺贝尔勇于发明创造、献身科学的精神。课后练习上要求为诺贝尔写一个小传。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从人物名字、生卒年月、主要贡献及影响几方面来改写。改写,就是根据要求,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改动原文的表达方式,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

(二)善用环节,促进课堂情境的生长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情境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1.在导入中巧创情境

常言说: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如果创设情境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如设置悬念,温故知新,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歌曲、影视导入等。这样一开课就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

2.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文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可充分利用图片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让图片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也可以把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3.在提问中创造情境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中,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

总之,生长性阅读既着力于语文课堂生长的“原点”,更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远点”。生长性阅读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源头,让学生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持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康桥.生长教育:通往美好人性的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2(29).

篇3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二)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忽视“读”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很多老师大都还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讲到底,占去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练习的时间,而且总的看来,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太累,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读书的质量不高。学生错读、漏读、读破句的现象大量存在,更谈不上表现朗读。三是教师对朗读指导太少。读书变成了一种形式,不论好坏,读完就算,对读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指出。教师范读也很少,只有在公开课等场合才范读。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应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精当,教学效果就显著,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解,简化教学过程,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读出语文味的两种主要方式朗读与默读是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默读是通过眼脑并映立即进入译码理解,可用“扫描式”整句整段整页阅读,不必像朗读那样逐字逐句,也不必顾及读音语调,省时间,使人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且操作自由灵活,所以使用最为广泛。朗读动用多种器官,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再现作品内在的神情、文气与节奏,因此可加深对作品情思美感的感受体验,并从中增强语感,锻炼口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学生对其反映不可能是单一的和单向的,必然呈现多元特点。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独特体验应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允许差异、允许争论。教师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

(一)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仅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让学生感知、感悟,不要用老师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理解,变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时间,可以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学生自己研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分析,自己去获取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能力,这要比由老师将现成的答案“喂”给学生好得多。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了新课程课堂倡导的交流思想,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在阅读方法上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阅读还体现为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因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三、发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辅助作用

(一)必须明确目标,端正态度

首先要端正学生的阅读动机,促使学生树立“专注”、“善疑”、 “虚心”、“耐心”等学习态度,这是读有所得、读有所成的要诀。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每学年课外要阅读大量的书,“课外阅读指导”具体包括:人物传记的阅读、文学名著的阅读等。以阅读小说为例,具体指导要求如下: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和能力,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节选部分的情节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理解主旨,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二)必须有所选择,学会阅读

要给学生提供课外现代文阅读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现代文读物。对于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应该让学生精读,对于一般性的书籍和文章,可以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段进行阅读。要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来增强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记忆能力。如对于经典性的书籍要经常读,温故而知新;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找各种不同的书对照读,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等设施和现代技术,要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读。

(三)必须组织活动,联系生活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兴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之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其理解、体会、感悟以及表现的重要功能,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在近年中考和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我认为要做好新课改下的阅读课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驾驭知识的情感态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

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如我在教《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时,先挂出两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因为这是生动有趣的情节,学生的兴趣很快就激发起来了。

2.以音乐设置悬念导入

音乐轻松活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首王菲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随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美妙音乐,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唱起来,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接下来,学生们迫不及待的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3.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单一的阅读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降低阅读效果。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把快速阅读与精读两种方法结合,整体阅读可以快速阅读,了解课文内容。而精读其中的景物描写部分,探究精彩的语句、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此外,还可以结合朗读等方式,合适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方法往往能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

4.情景表演,提高阅读兴趣

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发展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演一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完课文后,根据角色让学生演课本剧。从而引导、组织学生去品,去析,去赏!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个个都喜形于色的表演起来。通过表演,不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阅读课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5.用抒情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抒发出来,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收到以情动人的良好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优美诗文时可以用抒情式的语言,激发学生感受诗文的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祖国、亲人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2.课堂阅读教学要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指导学生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知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篇5

在对高中生英语阅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语篇分析的知识和理论了解甚少,从而阻碍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1. 对高中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的调查分析 通过座谈,问卷及对本校23名英语教师阅读课教学的反馈,可以看到100%的教师都认为阅读教学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大部分教师熟悉现行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些教师已经具备了个人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教师具备较强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板书清晰、工整、美观大方。大部分都很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善于鼓动、感染学生,力求课堂教学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仪器、设备。比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放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同时,教师能制作简单的教具和操作电教音像等教学设备。但是他们的教学受教学经验影响较大,具有比较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但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他们在某些教学环节中确实有很精妙的设计,但很少有教师能够说明这些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尤其是教师比较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研究,不能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尤其是“差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没有充分意识到优秀的教法可以影响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相益得彰,融为一体。

2. 对高中生阅读学习的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问题一: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总体评价。

问卷要求学生对教材的难度、教材的特点作一评说,结果显示,62. 88%的学生认为高中现行教材(包括人教社的JEFC教材和新课标必修教材)难度适中,但也有25. 73%的学生认为教材较难,生词太多,这反映了教学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近70%的学生认为教材“题材广泛有趣,且增长文化知识”对其英语学习的帮助作用较大,可见教材中话题与功能相结合的编写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问题二:你目前的英语词汇量大约有:

33. 9%的学生词汇量在1000个以下,词汇量远远不足。

问题三:在测试中,你的阅读理解准确率基本上能达到多少?

24. 9%的学生理解率低于60%, 53.6%的学生理解率为70%――80%。

问题四:你的阅读速度平均为:

约46. 4%的学生达不到每分钟50字的要求,阅读速度普遍偏低。

问题五:你每天在课外阅读英语,收听或看英语节目,或通过互联网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为:

21. 4%的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下,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阅读的仅为12. 5%,阅读量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问题六:到目前为止你阅读的课外读物数是?

17. 36%的学生认为多阅读不如多作练习更有益处,故课外极少阅读补充读物。

问题七:阅读过程中词汇障碍表现为:

超过半数的学生因词汇障碍而心烦,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主要成因是高中生阅读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对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另一原因就是高中学生仍有相当多的人不能熟练运用生词策略,避生就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问题八:

表1:(表中比例为百分比,下同)

表1数据表明,1号习惯与2号习惯的比例分别为72.28与64. 3 6,说明大多数同学在英语阅读中具有较好的生词策略。他们遇生词时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合理的策略处理之,使阅读于良好状态中继续进行。应该指出,这与任课教师于平时经常性的生词策略指导是密切相关的。

3号习惯与4号习惯的比例显示,部分同学在阅读时过分地依赖词典或其它工具书。这一习惯势必影响阅读的良性进展。这估计与其词汇障碍有关。部分同学则不管理解与否,只管读下去,这也将影响阅读质量,使阅读理解呈现粗糙的特征。这恐与词汇障碍、句法障碍有关,也与个人性格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很难说这二种习惯是好习惯。

问题九:

表2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在英语阅读中具有合理的难句策略,他们不拘泥于枝节,能正确把握阅读的节奏。22.28%的同学遇难句不理解时能不被所阻,继续阅读,但这必然影响阅读质量。这很可能与句法障碍有关。6. 93%的同学先啃懂难句而后继续阅读,这种习惯过于循序化,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不是好习惯。

问题十:(表3)

如果说生词和难句是阅读过程中的二个具体问题上的话,阅读方法则是阅读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阅读策略。上表表明,中学生在这一层面上的阅读习惯欠理想。

通过段落主题句及全文主题句来理解段落及全文,这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技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阅读的质量和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度。但这二种阅读习惯的比例分别为18.32%和43.56%,前者的比例太低了,后者也偏低。这说明尚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未形成这二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8号习惯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实际上习惯于“心译”。其特征是:一边阅读,一边在心理翻译。这样,他们在阅读时,英语和母语始终处于交替运用的动态过程中,他们和“用英语进行思维”还没有沾上边。这就给英语阅读形成了障碍,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其原因之一可能与英语词汇的词义、句式等不熟悉有关。

9号习惯的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有“回视”的习惯。基本特征如表中该项陈述,读到后面忘掉前面,然后回头重读。这一习惯减慢了阅读的速度,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严重者可能挫伤阅读兴趣。其原因可能有:①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统领语篇要旨及重要细节。②因词汇及句法障碍没能读懂或一知半解,读到后面有所悟时便回视以核对自己的理解。但这是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它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

问题十一: (表4)

阅读理解是作者的书面信息与读者的积极心智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不断进展的动态过程。包括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欣赏性理解四个层次。表层理解是通过对词汇、句子的解码,理解语篇的字面意义及传达的客观信息。深层理解是既理解句子及语篇的字面意义,也理解某些句子或段落,通过使用特定的词汇、句式在特定的语境中所隐含的其实意义,包括作者的态度倾向、意图目的及感情倾向等。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客观信息,也能据此客观信息推断出符合逻辑的没有明述的另一结论。评价性理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的正确性或描述的事件的真实性做出自己的判断,按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或衡量作者的价值观念。欣赏性理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文学艺术标准对文章的语言运用及写作技巧等进行感受、体验、鉴别和欣赏,表示赞美并享受其语言美,“欣赏文章的幽默”(学生“阅读其它习惯”自述)。这实际上是阅读理解中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的交融一体的心理过程。这是阅读理解的高级境界。

中学英语阅读基本上处于第一层次,少量地涉及第二层次。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也在第一、二层次上测试考生的理解能力。表4中数据显示,少量中学生在阅读中已在突破作者的局限,试图自主地驾驭语篇去评价和欣赏。所占比例虽然很低,但却已显示了他们的阅读才华及思想境界,令人欣慰。

问题十二:

在“你阅读的其它习惯”中,学生自述了以下几种习惯:①有时根据试题猜测文中难句的意思,理解文章。②将长句化为短句再读。③有时一、二句未弄清,会读上几遍,争取弄清。④划出长句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应该指出,①不失为一种好策略,②、③、④如与解题有关,也是一种无可指责的对策。同时,中学生在阅读中有长句难句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在这项调查中,反映出中学生灵活多样的阅读解题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先读题,再读文,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去找答案,尤其是图表广告类文章。②先(快速)通读理解大意,然后解题,或通读原文一一读题一一细读原文中相关内容一一解题。③上述二种技巧结合使用。④文章较难时,根据问题去找supporting sentence .

附录I

高中生英语阅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请你在以下各种描述中选出符合你实际想法的答案,并在答案上划“√”。

你的选择将作为教师的教学研究的依据,请务必认真答卷,谢谢配合!

1.你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A.难度大 B.难度适中 C.非常简单

2.你目前的英语词汇量大约有:

A.3000以上 B.1000-2000词 C.1000以下

3.在测试中,你的阅读理解准确率基本上能达到多少?

A.80%一100% B.70%一80% C.70%以下

4.你的阅读速度平均为:

A. 100wpm以上 B.50-100 wpm C.50wpm以下

5.你每天在课外阅读英语,收听或看英语节目,或通过互联网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为:

A.30分钟以上 B. 10一30分钟 C.10分钟以下

6.到目前为止你阅读的课外读物数是?

A.一本 B.两本以上 C.从没读过

7.阅读过程中词汇障碍表现为:

A、生词较多,影响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

B、有生词,不影响理解文章主旨,但影响理解细节。

C、遇到生词就心烦,失去阅读兴趣和信心。

8.阅读时遇到生词,你会:

A.如不影响理解上下文就跳过去读下去。

B.如影响理解,能感觉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其词义。

C.查词典或其他工具书。

D.尽管影响理解,也不去猜测其词义也不查词典,继续读下去。

9.阅读时遇到难句,你会:

A.理解其大意,继续读下去。

B.不理解,继续读下去。

C.耐心分析其语法关系,达到理解,而后读下去。

10. 英语阅读时,你采用的方法是:

A.逐词逐句翻译,从理解句意到理解全文。

B.能读懂或基本读懂文章,但读到后面就忘掉前面的内容,须回过去复读以核对某些内容。

C.先抓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旨,而后理解细节。

D.通过找全文的主题句来把握全文的主旨,从而去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11.你对所阅读的英语文章的总体评价是:

A.喜欢或往往欣赏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句群的语言美。

B.喜欢或往往要对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或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篇6

关键词 教师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 out:" reading teaching is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between text, "reading teaching,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of reading,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 text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ork of again create. And the students during the reading will also opinio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so the classroom just had thought of the collision, just have the vitality. An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teaching democracy,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peak freely, with admiration eyes to look at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reading.

Key words teachers' teaching students

一、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教学《牵牛花》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在课文旁边作批注,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学生装交流时出现下面精彩的片断:

一个学生说: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牵牛花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紫色的,它非常像小喇叭。

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中的“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牵牛花写活了……

另外一个学生说: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牵牛花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牵牛花真地“扒”,而是说牵牛花随着它的生长,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1、“亲人”是指哪些“亲人”?2、“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3、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天高、比海深?问题出来后我问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张扬学生的个性要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无论是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唯有此,才能对其他的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索和理解,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不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否则,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说不定还会产生应付思想,思考不深入,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烈,但学生的个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自由地“争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提出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展活跃起来。“世界第一路”、“爱国路”、“天下第一路”、“詹天佑路”等等路名,这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了自己的心中了。因此张扬学生的个性要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思考,争论。老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唯有此,才能对其他的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索和理解,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不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否则,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说不定还会产生应付思想,思考不深入,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烈,但学生的个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四、让教学把握尺度

篇7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写作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将阅读、写作、交际和实践内容联合起来,形成了“听说读写用”一体化学习模式。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两大教学难点入手,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阅读与写作 读写一体化 初中语文

1. 读写一体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

阅读教学为写作积累素材,写作教学为阅读开阔思路,是阅读和写作教学联合起来的关键性信息。新课标指出,写作需要真情实感,充分表达学生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实现这一写作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具备足够的写作素材、灵活的写作思路以及高效的理解感悟能力。从教材看,阅读文章和课文从情感角度、描写角度、人物角度、题材角度等对如何写作提供了多个参考,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读写一体化是让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从写作感悟阅读,双向思考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2)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最高形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输出方式。如果在语文课堂针对某一具体的话题展开讲解,就会自然而然的利用教材文章的写作思路、人物素材。教师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联合起来,使得文章内容与写作融为一体,二者相互补充,互为条件,共同发挥作用。从学生的写作内容看,学生缺乏对教材素材的利用,缺乏对描法的灵活运用。因此,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写作教学规律,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着积极帮助。

(3)符合语文教学课程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传授知识、培养情感、讲解方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语文基础知识、文章阅读、话题写作中虽有所侧重,但需要均衡性掌握三方面内容。阅读可以根据教材文章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特殊性的表达和用法,而单独开展写作教学会十分枯燥,学生找不到与话题相关的材料,更不知道如何运用文章阅读中的具体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从语文课程要求的角度看,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保持思维活力,灵活地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2. 实现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分析教材文章,为写作谋篇布局

教材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也是系统性学习语文知识的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拿出课堂时间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在有效地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分析教材文章,为学生讲明写作审题立意、构思谋划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的作品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抒情文,都应该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谋篇布局,使作文的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充实。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这一章的几篇文章都采用同样的手法,借“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章内容开展一体化教学。首先,向学生讲明写作的目的和要求;然后,分析《海燕》《马说》《白杨礼赞》以及带有星号的两篇文章,找出作者们写作的角度和赞美的品质,让学生体会咏物抒怀的具体运用;最后,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进行写作练习,对写作时间进行控制,对写作质量进行比较和打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咏物抒怀的认识,提高其作文质量。

(2)从写作练习中感悟阅读文章规律

师生在写作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感悟阅读文章的内在规律。虽然阅读文章的类型和内容各具特色,但作者表达的思想和传递的信息与写作时的考虑方式是一致的。写作时需要利用素材、情节、结构来说明文章的主旨;阅读时通过理解文章的素材、情节等体会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思想。学生之所以感受不到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反向思考规律,是因为教师一味地独立阅读和写作教学内容,让学生错误地认为阅读文章晦涩难懂,没有模仿和学习的必要,而写作具有 “基本套路”,不用从阅读文章中进行感悟。长此以往,学生虽然进行了多次写作练习,但仍找不到理解阅读文章的方法,考虑不到阅读文章行文、构思以及思想表达方面深层次的含义。没有深入的体会和练习,是无法快速提高读写水平的。写作技巧和阅读技巧实质上是经验的积累和思维逻辑的锻炼,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做到“一览众山小”。

篇8

一、 批注式阅读的涵义

批注式阅读的这种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式阅读法引入语文的教学当中,一般是结合学生、教师以及阅读材料的情况进行改革和运用,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真正的实现阅读的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想唤醒学生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在学生各自的批注中,肯定会存在不同的想法,当然这样想法会有对有错,但可以在以后的交流中加以纠正。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会有思想上的碰撞,也会有新的理解。

二、 批注式阅读的作用分析

(一)批注式阅读有利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及时对所学的文本进行个性化批注,让学生真正地与教材对话,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以便对教材多元化、个性化地解读。由于批注式的阅读是学生在自己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之后展开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批注以及课上的主题批注留下充分的时间,为学生留下比较长的时间进行阅读文章,而不是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让学生草草地看看文章。这样,学生有了比较长的时间阅读文章,就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文章,从而能够和文章作者找到一定的共鸣,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感悟,对自己学习感觉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地记下,这样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部分理解得还不够充分,听课的时候就可以着重去看一下。

(二)批注式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的出现是思维开拓的动力,是进一步探究的源头,更是学生创新的基础。现在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实践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爱因斯坦则认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远比能按照固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能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现有的问题,有创造性的想象,这将是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知道阅读文章中前人的发现,而不能提出一些疑问,没有自己的看法,是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的。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善于思考,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才能够不断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中进行批注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将自己的感悟、新知写下来,这些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批注式阅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批注之后,会有自己的感悟,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展开真正的交流。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在相互的交流中会碰撞出一定的思维火花,课堂上的气氛也会比较活跃;学生在和老师相互的交流中,也会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真正地融入文章所写的内容。在课堂的交流中,教师更多的是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加以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行随时批注,或抓住和同学相互交流时比较精彩的部分进行批注。这样,教师也可以比较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认真倾听学习的内容。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可以说是一个美的历程,文章的意境美,传达的思想美,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阅读教学中,关键是要找准课文的赏析点,如果是从字、词、句、章入手,则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如在学习《白鹅》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一词进行批注,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标注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高傲”写出的是鹅的外表很神气,而有的觉得是写出了鹅的好看,还有的则觉得是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鹅的一种喜爱。通过这种阅读式批注,能够使学生对“高傲”的运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也会提升学生对于“高傲”的审美视角。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批注式阅读的教学就是利用这样的感染力,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发现美、感情上能够与作者产生相应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强烈的感染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篇9

关键词:探究意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精神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落实新课程标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之一。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概述

我国新出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教育的熏陶。”着实提倡多角度、多方法、有创意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带着一种广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怀抱着探索精神、探索兴趣和研究的态度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知识探究意识,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等问题,就成为当下我们应该切实关注的焦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分析文题,探究题眼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该篇文章的眼睛,它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课文或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分析思考来探究文章可能的中心内容,思考挖掘该篇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抱着疑惑、问题,从探究的角度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探究的习惯,凡事都会从探究的角度去思考、学习,从而形成探究意识。在学生预习课文或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兴趣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文章的题目,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课文、文章题目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课文、文章的题目入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线

学生抓住了课文、文章题目,就有了关于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即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兴趣与意识。但这时学生关于文章内容认识还是一种情节性的认识与了解,还不能称之为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把握。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是如何在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及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主线和脉络的。文章主线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入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抓住了文章主线,也就串起了整个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探究文章主线,如果教师只是像讲故事而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阅读和了解,也就失去了主线的串起精华作用。所以,要让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让探究意识渗透是重点。精读就是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精读也就不可能有探究意识的培养,单纯地告诉学生文章的主线,也就失去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抓住文章主线,鼓励学生将文章主线与实际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对有的放矢。

(三)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特点

在以叙述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人物特点通常是作者塑造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但文章关于人物特点的内容又不是直接的以文字形式显示在文章中,学生可以一读就懂,而是通过叙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环境的烘托以及作者通过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这样叙事中的人物特点才具有合理性、生动性。反复的阅读文章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叙事人物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教师鼓励进行探究拓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可能是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体会探究效果、成果的基础,主动坚持下去;学生能否体验成功感,关键在于探究拓展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给学生留有余味的感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拓展阅读培养探究意识,课外探究性阅读能够很好地成为课堂阅读教学巩固和延伸。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乃至形成探究能力,可谓有多种方法,但关键还在于教师认真地研究、领会教材,把握阅读文章主线,有意识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的效果与成果,让学生在体会成就感中在探究意识的指引下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实践;思考

略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在教学活动中也较为重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数量也在增加,所以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不过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误解与困惑仍然存在,无法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与科学性。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把握,不能完全忽视也不能过于重视,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

第一,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目的是,拓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与范围,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增加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第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学生对略读课文的浏览和阅读,提升其查找素材与处理信息的水平,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都十分重要。新时代是一个信息社会,小学生通过浏览与略读的方法,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第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展其阅读范围。如果小学生无法掌握略读的技巧与方法,所有课文全部精度,就无法完成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而且所有课文全部精读毫无必要。另外,掌握略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小学语文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阅读速度的能力,教师可以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过程与方法。教师可以从课题着手,针对略读课文让学生快速浏览和阅读,搜索课文中关键的人物、地点、时间和故事情节等,从而初步了解文章的主旨与答疑。同时,也可以从“阅读提示”出发,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小学生则可以运用自由度、朗读、扫读或默读的形式了解文章主题与内容,理顺课文的主线与脉络,从而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入手,让小学生紧抓关键词:句,然后把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整合起来,感悟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阅读文章的速度与水平。

2、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一定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设计者,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对阅读文章的情感、认知和思维等。通过小学生的自由阅读,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并且逐步提升他们的略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略读课文的特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部分关键话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略读课文进行自由阅读和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可以以关键语句、故事情节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让小学生进行阅读和交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把握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略读课文,并且逐步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

3、动静结合,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动静结合,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动静结合就是促使学生把肢体行动与阅读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对阅读情景的创设,让小学生快速进入到阅读状态,重点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特点,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采访,并且进行记录,也可以组织辩论、搜集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略读课文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探母》略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像那样孝顺长辈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伟大历史人物进行了解,课文的关键故事情节是给母亲洗衣服,然后让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对母亲的孝顺和母子间浓厚的亲情,引导小学生树立孝敬长辈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