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对口招生范文
时间:2023-03-24 05: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徽对口招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试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遵循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构建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以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落实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培育办学特色和品牌;加快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实施内容
(一)招生对象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中等技工学校)和综合高中职高班(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的应历届毕业生,包括具有中职学历的农民工、退役士兵、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失业人员等。
(二)考试与录取
采取考生自愿报名、高校联合自主考试招生的方式。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知识部分考试内容依据教育部2009年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可参考《201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纲要》。为保证改革平稳过渡,2014自主招生考试,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考试实行对口招生院校联考;特殊专业可参照2013年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其他专业若组织技能测试,其成绩只作为录取参考,不计入录取总分。
各院校拟录取学生名单须在本校网站公示一周后,方可报省考试院并办理相关录取手续。有关工作于4月10日前完成。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材料
各招生院校根据就业状况、生源情况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和培养能力等,确定报考资格条件,并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报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后正式公布。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3份,同时报送电子版1份(包含以上所有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10日。报送地点:省教育厅职成处(金寨路321号省教育厅教科大楼809室)。联系电话:0551-62837839。
(四)管理与就业
2014起,高校对口招收的本科新生,不再实行一年预科制。
在校学习期间的收费标准按普通高校相同专业收费标准执行;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享受相同专业学生的同等待遇;在校学生的管理按《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执行。
对口招生班的毕业生按照我省当年的就业政策,享受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五)有关鼓励政策
1.获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项的考生、获安徽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未纳入国赛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前3名且为一等奖的考生,报考相应专业,经本科院校面试通过,可直接录取。
2.获得由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合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级奖的、或获得县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在职在岗的、或具有中级工以上(含中级工)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相应专业,可适当加分,具体分值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
三、组织领导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工作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职成处、高教处、发展规划处、考试院共同负责对口招生的政策制定及对口招生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指导工作,确定对口自主招生院校,审定各自主招生院校的自主招生方案、招生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规划处负责对口招生计划的管理;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录取工作和对自主招生院校的考务指导工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对自主招生院校考试内容的指导工作,协助审定自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
篇2
2018年11月16日,省考试院《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补报名通告》,将高考补报名时间安排在2018年12月19日9:00至20日16:30,省考试院再次提醒考生,务必不要错过2019年高考报名末班车。
附:
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补报名通告
我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和对口招生报名工作已于2018年10月30日结束。少数考生因各种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段内报名,提出补报名申请。为切实维护考生利益,在不影响考试管理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我省组织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补报名,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1.补报名时间为2018年12月19日9:00至20日16:30。
2.补报名由各市、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进行,补报名考生到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指定地点进行补报名。补报名流程与前期报名流程相同。
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我区适龄儿童少年享受义务教育权利;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我区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以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充分发挥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二、目标任务
依法完成招生任务,确保我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均能按时入学(经批准的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免于入学的除外);确保符合条件的在我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深入推进我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据此,我区小学计划招收新生55****人,初中计划招收新生56****人。
三、招生工作
(一)幼儿园招生
我区有办学许可证的幼儿园,招收三周岁以上(即20****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健康儿童入园。7月3日~4日家长持户口薄、儿童出生医学证明和儿童计划免疫证并携带幼儿到居住地附近有办学许可证的幼儿园报名。
(二)小学招生
凡户籍在我区、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都应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我区小学招生坚持“两个统一”:即适龄儿童户籍与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户籍相统一并单独立户;户籍与实际居住地相统一,在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各小学招收户口和居住地在学区范围内年满六周岁(2****0年8月31日以前出生)适龄儿童入学。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凭相关资料(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户口簿、房产证、儿童出生医学证明、计划免疫证和经区教育局验印的学前教育报告单等)并携带子女按规定时间到学区所属小学办理入学报名手续。
原乡镇(街道)所属小学招生工作,由乡镇、街道中心学校根据《合肥市****区20****年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负责组织实施。各小学招收户口和居住地在学区范围内的年满六周岁(2****0年8月31日前出生)适龄儿童入学。家长凭相关资料(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户口簿、儿童出生医学证明、计划免疫证)并携带子女按规定时间到学区所属小学办理入学报名手续。
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于入学的适龄儿童,由其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报区招生办公室审批,延缓期满,应及时入学。
小学招生报名时间,全区统一为7月3日~4日两天。各小学于6月20日以前将学区图和招生启示送区招办审核备案,并在招生前一周向社会张榜公布,各校不得提前或推迟招生。
各小学一律不得办学前班。
我区在太湖路小学新开设辅读班,面对全区招收智残儿童。各小学要确保学区内三类残疾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积极招收学区内智残儿童(轻度和中度)随班就读,引导动员学区内视残、听残儿童上市特殊教育中心。
(三)初中招生
我区初中招生按照“两个统一”的要求,继续坚持“划片、就近、对口、免试”的原则。
一所小学毕业生尽可能对口升入一所中学,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对口升入两所中学;同样,一所中学原则上也尽可能对口一所小学,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对口两至三所小学。原乡镇(街道)所属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具体对口办法,由乡镇(街道)中心学校根据《合肥市****区20****年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提出方案报区招办同意后实施。
小学毕业生对口升入初中的具体方案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初中招生报名时间全区统一为6月19日~22日。凡有小学毕业生的学校,以校为单位,按规定时间到区招办集体办理报名手续。
户口和实际居住地在我区,但在外区或外地借读的小学毕业生,如回我区就读初中,家长持户口簿、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小学完成证书或毕业学校证明、房产证或能证明住处的相关有效证件和一张一寸半身脱帽照片,于6月17日~18日两天,到区招办(临时报名地点设在四十八中学)办理单独报名手续。
外地(不符合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外区户口的小学毕业生,应回户籍所在地报名。
为方便因特殊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给孩子报名的家长,另安排7月10日为幼儿园、小学招生补报名时间,6月24日为初中招生补报名时间(临时报名地点设在四十八中学)。
(四)民办学校(初中)招生
我区今年新批准成立两所民办初中:合肥艾派克实验学校和合肥崇德学校。两校面向****区招收小学毕业生。
合肥艾派克实验学校和合肥崇德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凡****区户口的小学毕业生如愿意到两校就读,可以直接到学校报名。
民办学校招生时间全区统一为6月12~16日。
四、关于小学、初中招生工作中的几点说明
(一)政策性照顾
在我区居住的小学适龄儿童及小学毕业生,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凭相关证明,可视为本行政区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1)父母中的一方户籍不在本市,其子女户籍随另一方在本行政区内并实际居住;
(2)现役军人(含武警)及公派出国工作人员,其子女户籍随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本行政区并实际居住;
(3)父母离异,儿童户籍随法定监护人在本行政区内并实际居住;
(4)烈士子女;
(5)符合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关于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问题的意见》(教基[2****4]111号)文件中确定的高层次人才范围的子女。
(6)在我市投资的外来企业,达到以下投资规模的投资者子女:投资额达到1****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项目;投资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项目;投资额达到1****0万元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其他三产类项目。
(7)今年凡需要在我市就读的境外人士子女,可以到我区科技大学附属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屯溪路小学就读。
享受上述政策性照顾小学适龄儿童或小学毕业生名单应在录取学校或毕业学校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我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各校要严格执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在合肥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试行)的通知》(合政办[2****5]44号)和《合肥市****区20****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并精心组织招生工作。
谢岗小学、东流路小学、斛兵塘小学、义城镇所辖7所小学、王大郢学校(初中部)、六十一中学(初中部)、六十四中学(初中部)和二十九中学等14所学校为我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定点学校,凡符合条件并提供以下证件的我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定点学校就学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1、在我市经商或务工证明:经商办企业人员出示工商执照,务工人员出示与用人单位签定、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并在我市市区经商或务工1年以上(含1年);
2、暂住证:适龄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在我市市区的有效暂住证,并已暂住1年以上(含1年);
3、流出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夫妻双方同时进城务工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进城务工、户口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
4、适龄儿童计划免疫证;
5、对非起始年级随父母或监护人来我市就读的,除须同时提供上述证明材料外,还应有出具原就读学校的学籍证明及转学证明。
凡到义城镇所属7所定点学校申请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只要按照《安徽省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好入学、转学手续即可,不必提供其他证件,可享受学区内学生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并免收借读费。
从4月1日起,每周二上午为定点学校招生时间,9月1日截止。
(三)特长班招生
四十八中学、工大附中和教院附中举办英语、科技创新特色班,招收在英语和科技创新方面有特长的我区小学毕业生。在学生本人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毕业学校推荐,区招生办审核,分别安排到三所学校特色班就读。
四十八中学、工大附中和教院附色班类别、招生计划、招生条件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各校招收特长生名单及符合条件情况要在毕业学校和录取学校张榜公布。
(四)对户口及居住地在我区但在外区借读和经公安部门批准集资买户口(集资款8****0元人民币以上)且挂户在我区的小学毕业生,如愿意在我区就读初中,由区招办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到相对就近初中就读。
(五)对青年婚后确因无住房一直随父母三代同住一处,其第三代适龄儿童少年中可以有一名视为与父母一起单独立户。对其他各种情况形成的户籍与居住地(凭房产证等相关证明材料)不一致的适龄儿童少年,一律在实际居住地就近入学。
(六)外地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特殊情况,要求在我区小学借读的,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向租住地附近小学提出申请,学校在学额允许的情况下报经区招办批准后方可接收;要求在初中借读的,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向区招办提出申请,由招办根据毕业生实际情况统一安排到相关初中借读。
(七)根据《合肥市****区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中第二款15条规定,对引进企业业主的子女,在入托、入学等方面将按规定给予相关照顾。对户口不在我区的企业业主的子女,需要在我区中小学借读的,由区招办按就近原则安排在附近学校借读。
(八)高校附中、企事业单位办中小学,其职工子女应进入本单位中小学就读。高校附中、企事业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上严格执行市、区两级招生文件,招生日程安排应与区招办招生日程安排同步,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前招生。
(九)新建开发住宅小区、旧城改造住宅小区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应就近在小区配套建设的学校就读。对于没有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新建住宅小区、旧城改造住宅小区内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我区招办仍根据2****1年7月市政府专题协调会后印发的《关于住宅小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的会议纪要》(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51号)精神,由各小区开发商或物业管理部门与区招办共同协商,妥善解决小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问题。
五、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
(一)各中小学要自觉维护招生政策及招生计划的严肃性,认真落实招生计划,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规模和招生范围,不得提前招生,不得扰乱招生秩序。在招生中应服从区招办统一安排与协调,要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确保完成我区今年中小学、幼儿园招生任务。对违规招生的学校,一经查实,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
(二)我区公办中小学校一律不得跨行政区或跨学区招收适龄儿童、小学毕业生。凡要求择校的小学毕业生,可引导其就读我区民办初中。
(三)各校严格控制大班额。小学每班不得突破56人,初中每班不得突破60人。
(四)各校在招生过程中,各项收费均按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教育局核定的标准执行,不得提高收费标准,不得自立项目收费。
(五)各校招生不得进行书面考试、面试或其它形式的测试等变相考试的办法录取新生,也不得分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
(六)四十八中学、工大附中和教院附中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招收特长生范围、类别和条件,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课测试,并将录取的特长生名单及专项获奖情况在毕业和招生学校公示栏内张榜公示。
(七)民办学校要严格执行区招办审批的招生计划,若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时,学校应在区教育局和社会公正部门的监督下,实行电脑派位等公平方式,确定录取新生名单。经区教育局审批后,录取到民办学校的学生名单应在公办学校招生前通知到学生本人和毕业学校。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仍回原小学参加对口升学。
六、强化政府行为,确保招生工作顺利实施
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服从区招办的统一领导和协调,要顾全大局、精心组织、规范操作;要加大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及学校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各校在招生中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和师德建设,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乱收费行为,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篇4
(宿州学院 招生就业处,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就业数据分析是就业实施方案的最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宿州学院为实证研究,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宿州学院近三年的就业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宿州学院近年来人才培养基本符合地方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社会认可度较高,但也反映出就业工作的盲点,本文对继续探究就业工作实效方案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也为合理编制就业年度质量报告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对口就业率;考研率;就业区域分布;方差分析;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73-03
多年来,宿州学院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材料审核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四不准”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对各院(部)提交的就业材料进行逐份审核,建立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可信的原始材料统计数据库.为了挖掘数据库中的潜在信息,本文以此数据库为分析对象,利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模型,对就业数据库进行了深入分析.
1 我校本科就业率的总体趋势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11-2013年来,我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3年我校毕业生数2357,初次就业率同比增速3.20%,相比于2012年初次就业率的同比增速0.61%,提高了2.59个百分点,2011-2013年初次就业率三年平均增速1.90%,按此速度2014年初次就业率将有望达到93.68%;半年后,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有所提升,具体表现为三年来每年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初次就业率,但2013年的最终就业率同比增速0.36%相对于2012年的2.71%下降了2.35个百分点,增速稍微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对口就业率在2011年的60.53%飞速狂增,于2012年达到了85.38%,增幅24.85,经过猛增后的对口就业率在2012年后放缓速度,到2013年增幅仅为2.16%.
2 我校本科就业率结构差异分析
宿州学院对口就业率统计的范围:按就业单位性质分的各行各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就业人数比上本专业全部就业人数.
2.1 对口就业率年度对比分析
从上面宏观分析的总体趋势得知,对口就业率在2011-2012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2-2013年变化不大,但这只是总体趋势上的直观表象上,下面用多重比较S法以26个专业为样本,检验2011-2013年任意两年之间对口就业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012年对口就业率与2013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且都与2011年对口就业率有显著性差异.下面就2011年与2012年对口就业率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对口就业率差异的成因.
2.2 对口就业率(剔除新开专业)年度对比分析
猜想:新开设专业是否引起两年显著性差异的因素
为了探究猜想是否合理,剔除新开设专业的两年数据进行分析,对上面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两年对口就业率依然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初步可以得出新专业的开设不是造成2011-2012年对口就业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老牌专业的自身对口就业率变化造成的.
从图1中看出,除音乐学、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这2各专业增幅接近于0外,其他老牌专业的增幅大体上在平均增幅附近,进一步反映2011-2012年人口增长率这么大的增幅是由老牌专业整体增长引起的,其中生物科学增长在老牌专业中最大.
3 对口就业率专业对比分析
3.1 各专业就业率平均趋势和差异情况分析
图2较好的显示,三年平均对口就业率较高的几个专业测绘工程、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这几个专业三年平均对口就业率位于前列,并且标均差系数都相对较小,这说明这5个专业对口就业率从2011-2013年三年平均水平较高,波动幅度不大,对口就业率.
3.2 各专业就业率(除新增专业)平均趋势和差异情况分析
图3是剔除新增专业后的图形,图中显示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这4个专业位于前列,且三年波动不大.由此,可以得出这4个专业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且近期变化不大;而对口就业率低的那些专业,这三年还是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很不稳定,还不能断言这些专业毫无市场.
对比图2和图3,新增专业测绘工程、统计学、自动化的对口就业率也很乐观,已展现出其强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化学工程与工艺、新闻学对口就业率较低,我校的这两个专业却不是很好的被社会所需要,对口就业率有待提升.
3.3 最终就业率分析(2011-2013)
按照上面就业率的分析方法对最终就业率(分学院)进行分析,下面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2011 -2013年数据为样本,显著性水平,检验12个学院的最终就业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从方差分析表知,F值<Fa,学院对最终就业率无显著性差异,着基本可以得出全校12个学院最终就业率大致一样,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4 存在的问题
4.1 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个别专业的就业面窄
2011-2013年虽然全校完成了就业率目标,但就业工作发展到今天,各高校更加注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提高就业质量将是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将逐步统计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如:薪资水平、单位规模、岗位性质和层次等.通过对2013年就业质量分析和就业竞争力分析,全校总体就业质量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院部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下真功夫开拓市场,拓宽就业面.
4.2 院部之间、专业之间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
如果把各项就业统计数据看作是各院部就业工作的客观反映,那么经过规范处理过后的数据的显著差异,则表明院部间的就业工作展不平衡.学科专业不同固然可能影响就业状况,但决定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这种观点也是能从统计数据中找到支持依据的:有的专业,宏观就业形势看好,但统计数据却反常;有的专业,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形势严峻,但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因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5 对策与建议
5.1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制,进一步提高全校就业工作科学管理和规范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5.2 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管理,重点建设专业性强的就业实习基地.
5.3 加大毕业生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5.4 切实执行“就业与招生、考评等工作适度挂钩”要求,着力调整专业设置,建立积极的运作机制,促进就业招生对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
5.5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参考文献:
〔1〕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斌,吕传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1-103.
〔3〕邱毅.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199—200.
篇5
【关键词】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江苏省高校
一、江苏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江苏省民政厅2014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60万人。户籍人囗7677.16万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高出全国5.07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囗总数的13.97%,高出全国3.87个百分比,江苏老年人口总数已经位居全国第三。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但养老服务业“未备先老”的人才需求问题尤为突出。2014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后称“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
对未来中国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市场需求的分析表明,老龄服务市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到2050年预计需求数量达到1554万人,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江苏省的养老机构同样面临人才匮乏的现状,据不完全调查,最基层的养老护理人员流失率达到40%,而且整体人才架构也不能满足本省养老机构的需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软肋”。
二、江苏各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江苏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随着前文中提及的《意见》之后,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截止2014年,全国的养老服务专业开办院校数量分布为:北京 12所,湖南6所,江苏 8所,浙江3所,山东12所,辽宁6所,安徽8所,福建4所,湖北3所,云南4所,四川7所,贵州4所,河南6所,黑龙江4所,山西3所,广西、青海、海南、甘肃、河北、广东、江西各1所,新疆、上海、天津、重庆、吉林各2所。横向比较,江苏开办的高校数量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但是纵观江苏8所高校均为高职类别,并没有本科院校。
根据研究,我们将江苏省开办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后文简称:开办高校)的基本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开办高校的分布情况;开办高校的性质;开办高校学生基本情况;开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1)开办高校的分布情况。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开办养老专业的高校分布较为平均,其中苏南地区5家,分别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昆山),江苏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江苏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苏北地区3家: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徐州)。
(2)开办高校的性质。江苏省的8所开办高校均属于高职类别,其中全日制公办性质院校3所,分别是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总比例的37.5%,它们中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院校;省级示范院校1所―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还有1所(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具有了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资格。
(3)开办高校学生基本情况。全国开办高校学生的招生总人数在2014年前是2500人左右,2015年增加至3600人左右。但就江苏省养老服务专业招生的情况而言,并不是非常乐观。根据调研显示,很多院校中的养老服务专业的招生并没有完成指标,而完成指标的院校中很多学生都并不是专业第一志愿录取,而且很多都选择了注册入学和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普通招录的指标很低。
(4)开办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江苏省高校开办的养老服务类专业主要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由各自院校特色衍生的相关专业为辅,比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江苏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看护、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护理(养老服务)等专业。
2、江苏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分析
统计显示,江苏8所开办高校中依然按照高职指导课程设计完成,所有的课程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与理论部分各占一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老年服务能力、涉老机构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外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开设了配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中级养老护理员上岗证实训,与养老机构共同开发的诸如养老机构服务实训、康复理疗技能实训以及养老护理技能实训等企业实践课程。
3、江苏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配备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本课题的调查,目前江苏省养老服务专业的师资100%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个别学校还有名师领队。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主要集中在护理类及管理类相关专业,其中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其中兼职教师主要由相关医学院中从事保健护理及临终关怀等工作的专业人士担任。
由于养老相关杂志数量较少,对养老类专业的教师职称提升造成一定影响。目前该8所学校主要任职教师基本都处于副教授及讲师的职称等级。
4、江苏高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江苏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就业率非常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养老相关专业就业率都达到了100%。直接对口职业资格证书仅有“养老护理员”一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含“社会工作者”及“保健按摩师”两类。
但是工资水平偏低,上海地区实习工资为2500-3000元之间,转正后在3500元以上,平均高出苏锡常地区500元人民币左右,而江苏其他地区转正后的工资仍未达到3000元人民币。与此同时还有较大的工作强度,所以造成很大的人才流失量。
与此同时,养老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呈每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4年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为50%-60%,2015年其专业对口率达到了70%-80%。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培训机构单一、培养层次较低以及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不高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改善将会是直接解决目前江苏乃至全国养老服务人才市场紧缺与人才从业意愿相悖矛盾的关键,并能为后续优化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玉韶,党俊武主编.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 高校招生专业目录(2011)-(2015).教育部汇编.2011-2015.
篇6
1.北京市
2.上海市
3.浙江省桐庐县
4.海南省
5.河南省
6.广西壮族自治区
7.广东省深圳市
8.黑龙江省讷河市
9.安徽省金寨县
10.贵州省
入 围
1.甘肃省
2.安徽省
3.陕西省
4.山东省德州市
5.广东省
6.江西省
7.青海省
8.
9.福建省
10.湖北省
北京市
入选理由 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从初中招收好的生源,通过7年贯通培养,获得国内或者国外的本科文凭。北京的探索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亮 点 职业教育在多数人心目中是“低端”的,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北京正在探索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受到考生“热捧”。这项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亮色”和新的希望,轻视职教的现象正在改变。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市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通过考试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在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的积极协调下,这个探索分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两种模式,高职院校培养方式为7年一贯制,7年分为3个阶段,即“2+3+2”,前2年学习高中阶段课程,之后3年学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最后2年到国外本科应用技术学院或者在北京本科高校学习,学生最后可以获得外国或者国内的本科文凭。中职学校培养方式为“3+2+2”,即前3年在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间2年在市属高校(护理专业为3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这项改革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铁路卫生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等学校同时展开。这些院校各自对应一所示范高中、一所或者数所国内外本科院校和数家企业。
2015年9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德国科隆汉斯贝克勒职业学院、南威斯特法伦应用科技大学、卡尔・杜伊斯堡公益中心共同签署合作协议,这是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外培计划签署的一个实质性合作文件。贯通培养“外培班”的学生完成协议所设定的各类准备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可以进入德国应用科技类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北京市出资支持“外培班”学生出国学习。
进行探索的职业院校是贯通培养的责任主体,与合作的示范高中和本科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协作机制,推进资源共享。示范高中一名校领导负责高中阶段合作教学管理,高中各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学,选派优秀骨干教师以兼职、兼课形式承担教学任务;协助职业院校制订课程标准、选用并开发教材;协助职业院校建设实验室;接受职业院校相关教师培训或挂职。本科高校参与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在招生录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质量评价等方面与职业院校衔接。
上海市
入选理由 上海4所职业院校、40多家企业和喀什8所职业学校、10家企业组成职教联盟,开创职业教育援疆新模式,被自治区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试点、试验、示范重点项目”。
亮 点 上海市与新疆喀什地区联合组建上海―喀什职业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签署《沪喀共建喀什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协议》,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
强化职教发展组织保障。联盟依托上海职教资源,主动对接喀什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型产业发展需求,筹建服装、燃气、机电3个专业分会,努力构建校、企、协三方联动的合作格局。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德育专家等100余人组成的联盟专家库,为沪喀两地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指导、评估、服务。
加强职教内涵质量建设。在服装、汽修、燃气等专业开设内地新疆中职订单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文教协同培养艺术人才机制,提高新疆文艺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喀什各县职业学校打造精品专业,莎车县的汽车维修、服装制作专业,巴楚县的西点制作、手工织毯专业,泽普县的民族手工艺制品专业均已具备较高的办学水平。建设适合联盟学校学生的课程和教材,重点开发民族团结教育、新疆产业、双语等课程,编写《初级汉语校本教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汉语》《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汉语》等校本教材。
推动职教学生就业升学。逐步实施联盟内学生毕业时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和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支持喀什地区培训就业部门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对符合条件的新疆籍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建立联盟信息平台,两地用工信息和新疆学生就业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其中,上海市2011级338名内职班学生就业率达98%。组织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回疆参加高考,推进回疆对口单列招生,通过现有政策和路径进一步满足内地中职班学生升学愿望。
开展喀什职教教师培训。做好新疆喀什地区职校教师到沪挂职培训工作,结合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训内容,通过师徒结对、参观考察、交流研讨、实践训练等方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培训,共培训教师40余名。遴选优秀职教人才组建讲师团送教上门,重点培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装制作与加工专业”“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累计培训教师100余名。
浙江省桐庐县
入选理由 职业教育创新办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强制度供给,优化办学方式,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注入动能,打响“杭派技工”品牌,培养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技工人才。
亮 点 桐庐重视职业教育,重在精心规划设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发展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举全县之力办好3所中职学校:桐庐职技校是公办学校,桐江中职校是民办学校,两所学校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杭州交通技校由交通部门主办,是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公办、民办、行业办,实现优质职教资源全覆盖,惠及全县6000余名职教学子。县财政全额负担职业学校基础项目建设,将总投入1.5亿元的职技校改扩建工程列为政府重点工程,按普高的1.5倍标准下达中职生生均公用经费,2014年职教专项经费1223万元,大幅改善办学条件和实训环境。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战略定位,桐庐职业教育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民生所向,重点扶持发展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新开设物流服务与管理、健康养生等特色、新兴专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着力推进名专业和品牌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创建一个国家级实训基地、一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水平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是引进英国职业教育认证体系和汽车售后服务类专业国际课程标准,选拔并确定具有国际技能资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已培养出近百名在国际知名企业就业的高技能人才,获得很好的社会评价。二是探索多样化的师资培养方式,按照国际职业标准,提升汽车售后服务类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实践技能训练方法及能力,并承担国际化课程教学和国际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目前,有12名教师获得德国机动车技术服务总监证书,2名教师获得国际钣喷工业协会颁发的汽车钣喷修复高级技能资格证书,14名教师成为宝马汽车技术培训师。三是引入国际技能大赛标准,提升汽车售后服务类技能型人才的国际影响力。杭州交通技校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从该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杨金龙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勇摘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杨广代表中国参赛获得优秀奖。
海南省
入选理由 积极跟进、部署落实,将构建海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教育法制体系作为顶层设计齐步启动,加紧出台配套政策与方案,引导和推动全省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改进和加强教学育人工作,增加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水平,为履行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开创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亮 点 积极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习提升工程”项目工作,基本完成项目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综合实习提升工程建设工作,社会服务水平和继续教育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4个,新建项目7个,续建项目17个,年度项目资金9636万元已下达到项目单位。新建项目学校已启动项目立项、设计等有关报批工作,续建项目按时序推进。安排重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16所中职学校16个重点和特色专业(点)建设。继续实施“高校特色培育工程”,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海南省高校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共遴选出7个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继续试点实施职教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推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贯通培养。启动海南省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2015年职教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招生共计8757人。印发了《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学生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琼教职成[2015]69号)和《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高职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补助项目经费分配使用方案》,规范试点项目学生转段升学,给予中职毕业且升入高职阶段(含应用型本科)试点项目学生一次性5000元的学费补助。召开2015年职业教育改革和招生试点项目工作推进研讨会,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试点项目工作。
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制定《海南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联合省工信厅、科技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先后发起了省创业大赛、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项目。鼓励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最新扶持政策,积极与之配套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结合职业院校专业优势和学生专业技能特点大力创新创业。
河南省
入选理由 河南省自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以来,职业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校企合作、大规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以及创新创业生力军的锻造方面,成就突出。
亮 点 2008年,河南省启动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同一年,河南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从此,河南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2014年,河南省又启动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财政方面,2008年以来,河南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400多亿元,其中公共财政累计投入388.7亿元,为职教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持。
河南省政府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优胜劣汰,优化学校布局。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用3年时间,采取撤销、合并、兼并、划转、转型、共建等形式,整合一批弱、小、散的中等职业学校,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优化学校布局,增强办学能力,提升办学质量。经过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到2018年,河南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调减至420所左右;原则上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在优化学校布局过程中,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流失;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或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要求,提高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热企不热”一直是个困局。作为人口大省和外出务工大省,人力资源多而不强、候鸟式就业是困扰河南本地发展的两大瓶颈,为此,河南职业教育通过改革办学机制、配合产业转移、引领产业升级,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不仅实现了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更有效支撑起本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河南省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建设―移交、股份制等形式引入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让企业有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校热企不热”的难题也得到了缓解。政府牵线搭桥,学校也不再坐等企业援手,而是主动走进企业。据了解,河南先后实施两期职教攻坚项目,大力推动职教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林州建工”“信阳茶艺”等17个地方特色职教品牌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全省89个“职教强县(市)”都建有服务县域经济、县域农业的多功能职教中心。对于中部人口大省河南而言,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抓手,承接招商项目、服务产业布局正成为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的新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入选理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职教攻坚和试验区建设,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培养培训了大批合格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亮 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统筹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专综合改革计划》,对全区县级中专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确定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9大任务,建立分类考评奖补等4项激励新机制,明确落实政府责任等4项保障措施。推进高职院校与县级中专合作办学和对口帮扶“扩面提质”,推动县县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2014年,参与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的高职院校增加至15所,全区76个举办职业教育的县(市、区)有62个县全面启动县级中专综合改革。
完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做好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试点工作,试点本科高校由2013年的4所扩大到2014年的6所,招生范围由3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扩大至全区所有中职学校。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办学模式,实行5年一贯制、分段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学生,组织高职院校采用自主选拔方式对口招收中职学生。推进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6所高职院校和4所本科高校联合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首批试点专业6个,每个专业招生40人,合计共240人,实现历史性突破。
调整专业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对应自治区重点发展的“14+10”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建设450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对应民族文化产业,规划建设40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在坭兴陶、铜鼓、绣球、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专业领域积极开展民族技艺传承。调整设置202个中职专业和381个高职专业,覆盖了中高职19个专业大类和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就业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体系。
广东省深圳市
入选理由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年度重点工作及民生实事,并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形势喜人、亮点纷呈,为深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更多的具有世界眼光、勇于创新的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
亮 点 注重顶层设计。一是组织修订、完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送审稿)和《深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送审稿)并呈报市政府。二是根据市政府召开的研究职业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的精神,制定《深圳市建设国际一流职业教育体系工作方案》并获得市政府批准。三是组织开展为职业教育建言献策的“头脑风暴”活动,请各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对深圳市职业教育建成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提出意见或建议,并在深圳特区报社开设《问计:深圳如何打造国际一流职业教育》宣传专栏,采访国内知名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校长、行业协会、企业家代表等,集思广益,一起为深圳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建言献策。
顺利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300万元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建成深圳市28个校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市财政投入建设资金2280万元,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2200多个实习岗位,顺利完成了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加强。批准成立了深圳市南山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挂牌仪式于2015年9月在南山区博伦职校举行。目前,深圳市职业教育集团已达7个,成员单位近400个。
教育“十二五”规划职教项目顺利完成。率先实施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补贴和学生实习补贴。着力产教融合、创新办学,成立7个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97个,中高职学校开设的175个专业基本满足深圳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创造了影响全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宝安模式”。全市现有中高职示范校及建设单位7所,7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近三年共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一等奖33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建立了“青年教师校外实训基地”。举办了专业教师参加的涵盖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三方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定了首批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海外(英国)培训计划,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了课程,和学校一道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首批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已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黑龙江省讷河市
入选理由 突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深化职业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培养方式改革,在籍学生增加到5370人,年培训各类人员4.5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亮 点 加大保障力度,推进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制度约束衔接配套。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全国职成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兼任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建立起“党政领导、教育牵头、部门协作、专家指导、学校实施”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实现了“四个确保”,即:确保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达到43%;确保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加,达到175万元;确保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不低于3000元纳入财政预算,达到3300元;确保成人教育经费按人均3元筹措。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发了《讷河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20个指导意见,完善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长效运行机制,做到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加大整合力度,推进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培训资源集中统筹。一是建立“城乡一体”教育网络。将17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整合到职教中心学校,完善了三级职业教育网络体系。统筹安排高中阶段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确保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二是建立“学做一体”实训基地。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采取“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模式,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实践基地,一个村就是一个新技术推广基地,一个乡镇就是一个产业基地,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三是建立“局校一体”培训模式。将部门、行业、社团等培训项目全部归口到职教中心学校,依托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形成了市场需求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班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校校、校企、校社深度融合。一是校校合作提升办学层次。与大连职业中专、黑龙江省农垦职业学院等院校开展中高职贯通教育,建立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实习基地,高职升学成绩连续7年位居黑龙江省前列,就业率达到98%。二是校企合作推广高新技术。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5个合作项目,成为隆平高科在东北地区第一个培训基地和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与农副产品基地联合研制玉类断尖液体喷雾一体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校社合作培育新型农民。在黑龙江省率先实施政校社一体为农服务国家级特色项目,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三种模式,建立产学融合示范基地50个,推进由传统培训向新型培育转变,已经培养5000余名种田能手和致富能人。
安徽省金寨县
入选理由 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安徽金寨职业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支持革命老区金寨发展的“5+1”项目之一,肩负着为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安徽省金寨县以金寨职业学校建设为契机,统筹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亮 点 以职校为龙头,统筹资源配置。依托金寨职业学校开展“立足金寨、辐射皖西、示范全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设立金寨县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统筹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工作方案,将县内两所职高和全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职业学校,打造职业教育基地。在培训项目上,打破条块分割,将县人社、农委、扶贫、民政等部门负责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统一交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承担,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龙头、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以计划为手段,统筹生源组织。根据“普职招生大体相当、协调并进”的要求,统筹安排招生计划,严格招生政策,严禁非法招生,遏制招生乱象。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专业,提出培训要求。2014年以来,先后在职业学校实施“贫困户一户一人雨露计划培训”“退役士兵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共培训8475人。
以质量为准绳,统筹培训管理。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93个专业实训室、32个培训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注重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过程管理,确保培训质量。研究制定培训项目方案,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质量标准,建立培训档案,组织评估验收,对参训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以人才为保障,统筹师资配备。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末位淘汰,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督导等措施,多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制定出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建立较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人才队伍。整合两所职高师资,择优选调106名优秀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面向社会及高校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56名教师;选派39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大别山职教集团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按照不低于编制数20%的比例,面向社会、企业、院校聘用兼职教师40名。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一支200人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贵州省
入选理由 “十二五”以来,贵州职业教育累计培养输送各类型技能人才13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持续上升,2015年达到70%,为贵州经济增速稳定保持全国前列提供了技能人才保障。
篇7
艺术学院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6人。设音乐系、美术系,有音乐学、舞蹈表演、表演、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7个本科专业。音乐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井冈山大学为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在全国各地成功演出了120余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美术专业以井冈山的红色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动漫、连环画、招贴设计等作品,其中“我要当”动漫作品获得教育部举办的“永远跟党走”红色动漫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学院加强学科建设,近三年公开312篇,完成和在研省级课题42项,主编参编教材14部,获省级以上各类专业获奖329项。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场所有环境陶艺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音乐欣赏室、数码钢琴教室、音乐视听室、电脑音乐制作室、苹果图形工作室、图形图像工作室、影视动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等。近年来学生参加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大赛,有280余件作品获和省级奖。2010年在江西省首届音乐学、美术学(师范教育)学生基本功大赛中音乐学、美术学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1年参加江西省第三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中获专业组一等奖。
一、招生区域
江西、上海、山东、海南、江苏、河北、湖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福建、广西、山西、甘肃
二、招生专业与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办学层次
培养方向与主干课程
人数
1
音乐学
师范类,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高、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合唱指挥、作曲、和声学、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
120
2
表演
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具备艺术表演创编和群众文化活动策划能力,从事艺术表演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唱(合奏)与指挥、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钢琴演奏、表演艺术理论、形体训练等。
30
3
舞蹈表演
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胜任各类高、中等学校舞蹈教学、舞蹈创作编排和从事社会舞蹈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舞蹈基础、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编导、中外舞蹈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
60
4
美术学
师范类,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胜任高、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文化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及艺术设计公司的美术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中外美术史、技法理论、设计基础、美术教育学、电脑美术设计、创作等。
60
5
视觉传达
设计
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具备从事平面广告策划、设计、营销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图形设计、广告设计、广告文案写作与策略、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招贴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
60
6
环境设计
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具备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居室空间设计、娱乐、办公、酒店环境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电脑制图等。
60
7
动画
本科四年
培养方向:培养具备电影、电视动画创作,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剪辑制作,影视作品整体设计和制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艺术创作人才。
主干课程:影视剧作、动画技法、影视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平面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后期合成、动画片创意与制作、影视动画频道包装、卡通漫画、影视后期剪辑等
60
三、考点设置与考试科目
1.江西省、上海市、山东省(美术)、湖南省(美术)、海南省使用生源所在省本科层次专业联考合格成绩。
2.学校加测专业考点设置: 省 份
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甘 肃
兰州艺术学校(音乐、美术)
1月13、14日
1月16日
黑龙江
东方学院(音乐、美术)
1月18、19日
1月20日
广 西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
1月22、23日
1月24日
福 建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
1月25、27日
1月28日
河 北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美术)
1月26、27日
1月28日
江 苏
淮安市教育考试院(淮阴师院附中)(美术)
1月27、28日
1月29日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
1月27、28日
1月29日
福 建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
1月31日,2月1日
2月3日
河 北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音乐)
2月19、20日
2月21日
山 东
淄博市十七中(音乐)
2月20、21日
2月22日
广 西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
1月22、23日
1月24日
山 西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
2月21、22日
2月24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
2月24、25日
2月26日
湖 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
3月1、2日
3月3日
安徽
3.考试科目: 系别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
音
乐
系
1.音乐学(师范类)
2.表演
1、声乐、器乐二项中任选一项为主试科目:分值80分
2、五线谱视唱:分值20分
3.舞蹈表演
1、 舞蹈:分值80分 2、 节奏模唱:分值20分 美
术
系
1.美术学(师范类)
2.视觉传达设计
3.环 境 设 计
4.动画
1、 素描:分值100分 2、 色彩:分值100分四、报名条件与办法
1.符合全国高考报名条件者均可报名。
2.考生凭本人身份证和生源所在省艺术类联考合格证到我校考点报名,交近期免冠同底照片二张,报名考生须准确填写高考报名序号,如专业考试时还未进行高考报名,则考生必须在高考报名后立即电话向我校艺术学院办公室告知报名序号,否则视为考生自动放弃考试资格。
3.各专业均文理兼收。美术类考生必须无色盲、色弱。
五、专业合格线的划定
按我校投放在生源所在省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并以此划定专业合格线。
六、录取办法
1.凡我校设了考点的省、自治区录取时使用我校专业合格成绩。
2.考生文化成绩在达到生源所在省艺术类招生本科文化投档分数线,不分文理,一并排序,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录取招生计划中排序最后一名的考生,如遇专业成绩并列,则按文化成绩排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如文化成绩依然相同,则以增加计划的方式处理。
七、咨询电话及联系方式
1.学校招生就业指导处:0796-8100735、8110323(兼传真)
2.艺术学院办公室: 0796-8188198(兼传真)、15270470304
篇8
一新一轮对口援疆19个省市援疆简况
北京市
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和兵团十四师,坚持“首善标准”和科学、全面、真情援疆原则,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2.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引入京企39家,实际完成投资24亿元,30多个产业援建项目相继投产,带动近万人就业致富。开垦3.1万亩沙漠戈壁荒滩建成洛浦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促成和田特色农产品进京展销。援建《人民日报》南疆分印点。北京市30多个单位与受援地相关单位结对帮扶。完成受援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免费婚检、妇女“两癌筛查”等额外援助项目使数万名群众受益。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4亿元。
天津市
天津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策勒、于田、民丰三县,坚持“高起步、高标准、高效益”,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77个。实施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使超千户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实施的手工编织和地毯织架援助项目,促进5万多名妇女就业,上万家庭增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68个,其中2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实际到位资金50.7亿元。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余万元。
河北省
河北省对口支援巴州和兵团二师,突出抓好援疆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合作,强化干部人才智力支撑。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9个。与受援地签订重大产业合作协议63项,已开工建设项目20个,1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涌现出了“最美援疆医生”余文丽等一批先进典型。完成了三批受援地迫切需要办理的“10件实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6000多万元。
山西省
山西省对口支援昌吉州阜康市和兵团六师,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山西特色,全面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9个。积极搭建平台,吸引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阜康。两年多来,山西籍企业仅在阜康市的投资就达95亿元。立足文化优势,举办了专题文化讲座和书画展示,促进交流交往交融。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千万元。
辽宁省
辽宁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及兵团八师、九师。坚持围绕“产业合作、规划实施和智力援疆”三条主线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9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16个。依托巴克图口岸,打造产业援疆平台——辽塔新区,组织“辽宁塔城月”等招商引资活动,促成签约项目114个;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万余人次,柔性引才400多人,涌现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丹东援疆医生李兆奎,辽宁省党代表、营口畜牧专家孙书等优秀援疆干部典型。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4000多万元。
吉林省
吉林省对口援助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吉木乃县,坚持“民生民利、科技‘造血’、生态主线”的援疆理念,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83个。实施“长白计划”培训三批971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613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实施“灯塔计划”支持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受援地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引育科技示范基地,将哈萨克医药产业纳入《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给予积极支持。积极推动喀纳斯与长白山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近5000万元。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及兵团十师,坚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用党的好政策援疆”的理念,开展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71个。超额完成自治区确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计划”、县乡村三级干部轮训、“科技英才培养计划”等培训任务,组织开展了“传帮带、共提高”活动和柔性引才工作,为受援地培训干部人才超过1.6万人次。注重实效,认真做好产业援疆工作,工业园区实现全覆盖“一对一”结对,一批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落地实施。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7亿元。
上海市
上海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8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04个。支持54万农牧民改善了住房条件;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援疆工作,加大设备与技术支持。协调21所上海高校定向在喀什招生,在沪学习、培训的新疆学员超过1万人。累计培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县乡村三级干部等2.3万余人次。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累计30万人次两地市民观看演出和展览。促成上海企业与受援地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62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4亿元。
江苏省
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直和兵团四师、七师工作按照“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持续援疆”的要求扎实推进。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20.6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405个。组织实施172个干部人才培训项目,为伊犁州直培训干部人才16万余人次;组织3389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江苏培养。实施“百企千亿”产业援疆活动,共签约和对接在谈项目219个,已开工项目154个。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一区三园城市发展规划和合作中心产业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已有69个项目与开发区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5个项目已入驻,1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3亿元。
江苏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工作以“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为目标,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7.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为克州培训干部人才70批近万人次,柔性引才269人。进一步完善“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签约项目30多个,已落地建设项目8个。实施的创业引导工程类项目征集创业项目26个,43人获得创业专题培训证书。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5000多万元。
浙江省
浙江省对口援助阿克苏地区及兵团一师阿拉尔市,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促进受援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落脚点”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3.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256个。浙江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合作项目98个,已到位资金84.2亿元。推动中国浙江省分行、浦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宁波分行等金融机构与受援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计授信350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2.8万余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8亿元。
安徽省
安徽省对口支援和田地区皮山县,坚持“紧扣一个目标、围绕两大任务、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个翻番”的工作目标和思路,扎实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5.4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0个。已累计建成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房1万多户,解决高山地区1万多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产业援疆签约项目累计超过50个,已有30多家安徽籍企业入驻皮山开发区,改造建设了1万多亩高效节水示范农业、沙漠治理、生态林及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2000万元。
福建省
福建省对口支援昌吉州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突出民生建设、产业对接、智力援助三大重点,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9.1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01个。引进产业援疆项目92个,已到位资金111.8亿元,项目履约率100%。培训受援地干部人才6000余人,援疆医生累计诊疗受援地群众超过20万人次,开展手术超过2.5万台,帮助昌吉州24家医疗卫生单位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福建省20多个单位与昌吉州相关单位建立结对共建关系。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000万元。
江西省
江西省对口支援克州阿克陶县,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就业为先、规划为纲、人才为要”的思路,做到“三超前三突出三明显”,积极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亿元,实施援助项目26个。完成县城总规、控规、近期规划、7个专项规划、55个村级规划、8个两居示范点规划编制。引进产业援疆项目22个,已到位资金34.5亿元。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6000多人。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1000多万元。
山东省
山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疏勒县、岳普湖县、英吉沙县,贯彻“以政府资金保民生、以社会资金促产业”的援疆理念,大力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9.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64个。推动落地产业援疆项目240个,已投产项目133个,完成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1万多人。从山东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72人次,组织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3200多人次到山东考察和培训,结对培训受援地急需人才2600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7700多万元。
河南省
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及兵团十三师,坚持“科学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扎实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1.2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120个。促成产业援疆项目62个。协调中行河南分行与哈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授信100亿元。全面推进“市—县—乡”、“市—团”全覆盖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成立“中原院士专家哈密工作站”。组织开展“河南万人游哈密”活动,开行旅游援疆专列6列、旅游援疆专厢210个,3.3万余名游客赴新疆旅游。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3600多万元。
湖北省
湖北省对口支援博州及兵团五师,全力推进“双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互动共赢”的援疆机制和模式,形成“省对州(师)、市对县(团)、县(区)对乡镇(连队、街道)、园区对园区、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对口支援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3.1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55个。引进产业合作项目36个,已投产6个,试产3个,开工建设8个,注册9个。组织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近万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2.6亿元。
湖南省
湖南省对口支援吐鲁番地区,秉承“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真情援疆”的理念,全面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6.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59个。提前完成县乡村干部轮训任务,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5万多人次。文化援疆亮点纷呈,推动衡阳“湘水明珠”讲坛落户鄯善县,积极动员湖南省属高校面向吐鲁番地区对口招生。促成湖南企业与受援地签约产业项目56个。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超过1.1亿元。
广东省
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疏附县、伽师县及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构建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以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援疆工作新格局。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4.7亿元,实施援助自治区地方项目95个。引荐800多家企业到受援地考察,签约项目262个,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带动就业9.8万人。通过多种方式在疆外和喀什培养当地干部和人才总数达2万多人次。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8300多万元。
深圳市
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充分发扬特区精神,坚持“深喀速度”,打造“深圳质量”,高效务实地推进援疆工作。两年多来,拨付援疆资金12.5亿元,实施援助项目64个。强力推进“一园一城”建设,签约和达成投资意向项目92个,落地12家,投资额68亿元。创新思路开展“居家养老”、“深喀家庭1+1互助计划”等社会事业援疆项目,打造深圳援疆名片。计划外援助受援地资金、物资3800多万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援疆办供稿)、科学规划引领推进
针对山区产业发展不成片、农民居住难集中、基础设施较落后、公共服务配套难等客观因素,聘请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西南分院等机构知名专家参与,集中会诊,共商对策,科学编制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总体规划。突出“因山顺势、因地制宜,聚散有章、错落有致”的山区特色,围绕新村为景、产业建园,科学编制基础设施、新村(聚居点)、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四个专项规划,着力把配套完善、区域成网、功能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旅游风景线,把生态农耕情景、川北民居风景、庭院文化意景的新村打造成乡村旅游集散地,把绿化、美化、净化的农户低碳生态庭院装扮成旅游小景点,塑造“万亩园区果飘香,百里新村入画来”的崭新景象。严格规划控制作用,坚持“项目随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坚决杜绝规划实施“两张皮”。
二、带一区连片推进
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做实公共服务保障带。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挂包帮”活动和连片扶贫开发,实行路网、水网、田网、线网“四网”统筹,村组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95%以上,农网改造、电话(手机)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互联网覆盖率均达100%。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养老、医保、救助等社会保障在项目区全域覆盖,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15个,适龄农民新农保参保率95%以上,实现了全民医保。
以产业培植为支撑,做强增收致富产业带。坚持“猕猴桃增收富民”发展思路,围绕培育全国首个猕猴桃百亿产业、打造全省生态农业旅游公园和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三井片、三九片、大印片三个片区各种植猕猴桃1万亩以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000户以上,培育乡村旅游大户200户以上。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覆盖免耕连作、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生态农业技术,全域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努力建成红肉猕猴桃直接出口地、农产品深加工重要原料地、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2011年,三井现代农业园区和三九示范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都突破了80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000余元。
以改善环境为切入点,做美生态家园新村带。突出生态低碳特色,以全县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为统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建成新村聚居点5个。坚持成片推进、整村打造风貌统一、特色明显、规范有序的川北民居,大力倡导沼气、太阳能、节能灯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危旧房改造1500多户,建成低碳生态庭院户1200户。以户为单元,着力培育有藏书柜、有闭路电视、有文化匾联、有花园、有壁画、有科技挂图、有文化明白人的“七有”庭院文化细胞,挖掘开发剪纸、唢呐、根雕等非物质文化、形成独具苍溪特色的低碳生态庭院文化。
以精神文明为抓手,做优田园党建示范带。着力破解农村发展难、农民增收致富难、农村干部干事创业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难等“四难”问题,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田园大党委+村党支部+村委会+专合组织”和“基层党建+廉政建设+先进文化+社会管理创新”两个“四位一体”模式,成立了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联合党工委,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动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以片区项目为引领,做大现代农业园区。坚持以每个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1万亩以上、盛产期每亩年收入1万元以上、年总产值1亿元以上、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四个一”为目标,以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抓手,先后建成三井、三九、大印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金兰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着眼农民当前增收与长远致富,推行“大园区、小业主、带农户”模式,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农机农技折合入股的新机制,确保农民在项目实施中长期充分受益。
三、创新机制联动推进
一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成立县涉农项目统筹办公室,以实施片区综合开发项目为主导,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功能相近、集中投入”的原则,整合土地整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打捆产业基地、现代畜牧业等产业发展项目,配套教科文卫、基层党建等公共服务项目,形成政策叠加,实现效益倍增。加大本级投入,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打捆产业化、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支农资金投入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催化效应和杠杆作用,吸引业主参与;实行“先建先补、不建不补”政策,激励农民自主建设家园。近年来,国家投入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资金3750万元,整合以涉农项目资金为主的各类项目资金1.3亿元,县本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带动民间资金2亿元参与项目建设。二是创新主体参与机制。坚持项目公开竞争机制,项目实施由乡镇、村组、群众自主申报、县上评议、竞争实施。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将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资金的争取整合、各级干部的超常付出作为发动群众的“活教材”,引导群众大力弘扬“自强不息、亮剑拼搏、感恩奋进”的时代精神,从而知恩励志、感恩奋进。正确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动员群众投身建设,除技术复杂的工程由专业人员施工外,一般性的工程一律由项目所在地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按规定实施招投标的工程,由项目建设单位责成施工单位按20%比例直接招用项目所在地有能力的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报酬,共发放劳务报酬400万元,促进了群众由“要”到“我要干”的转变。三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始终坚持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群众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三个主体”地位,有效完善保障群众最大利益的项目对接、股份合作、返利分红机制,创新实行土地统一流转、生产设施统一建设、项目资产统一管理、流转收益统一支配,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四统一分”长效机制,推进生产设施永续利用,提升项目效益,推动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把片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纳入全县“难点攻坚、重点推进”目标考核,推行“一项重点工作、一名县级领导、一个主抓班子、一套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以“发现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项目实施局面,推动片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四、强化领导高效推进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差异;不均衡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84-03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的现状
2016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0万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374万人,本科录取率达到39.79%,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这一录取比例具体到各省区却显示出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差异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各类普通高校两千五百余所,分布于31个省区,省区间数量差距悬殊。高校数量最多的江苏省拥有各类普通高校166所,而最少的西藏自治区仅有6所。虽然高校的招生工作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但是不可否认,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规模是最大的,所以,一个省区的高校数量往往决定了该省区考生在高考中面临竞争压力的程度以及获得入学资格的难易。用2016年各省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和属地高校数量作比,得出每所高校的承载量。承载量代表着属地高校如果将本省考生全部省内消化,平均每所高校需要容纳的考生数量。显然,这个数字越大,说明每所高校需要容纳的本省考生人数越多,该省考生对高教资源的争夺也就越激烈。
表1显示,高校平均承载量在2000人以下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四个省区,考生面临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其中,平均承载量最低的北京市,每所高校仅需要容纳673名考生,就可以将全市当年的高考考生全部消化。有吉林、湖北等17个省区的高校承载量在2000-4000人之间——这也是一所普通省属院校一年的招生规模,说明这些省区的考生在高考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承载量在4000-5000之間的省份有山西、安徽、山东、广东、广西、西藏6个省区,这些省区的考生在高考时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西藏自治区由于受惠于教育部实施多年的少数民族预科班等针对少民考生的对口招生,大量少民考生通过这些特殊类计划进入外省高校就读,显著降低了本地的高考竞争压力。承载量在5000以上的有河南、四川、贵州、甘肃四省,这些省区的考生在高考时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淘汰率较高。尤其是排名首位的河南省,如果把当年考生全部消化,省内高校必须平均承担6357人,是名副其实的高考大省。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的产生原因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无论高校总量、办学条件还是科研水平,不同省区都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以“985工程”高校为例,我国共有“985工程”高校39所,除国防科技大学为军事类院校外,其余38所普通类高校分布在18个省区。北京市拥有“985工程”高校数量最多,为8所;其次是上海市,为4所,这两个地区占据了此类高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余的分别为天津2所、辽宁2所、吉林1所、黑龙江1所、江苏2所、浙江1所、安徽1所、福建1所、山东2所、湖北2所、湖南2所、广东2所、重庆1所、四川2所、陕西3所、甘肃1所。另外,我国“211工程”高校共有112所,分布趋势与“985工程”高校基本一致。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强于西部,西部强于中部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由我国区域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导向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东部省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省区的高校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产生了“教育资源高地”,最终形成东部一家独大的局面。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高校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地区偏僻,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因而在与东部地区高校的生源争夺战中逐步失去了竞争力,而生源水平又直接反作用于学校的声誉,这些负面影响反过来更加降低生源吸引力,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1]。
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现状深受建国初期高校建设布局的影响。建国初期,除北京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外,还形成了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六个文化和行政中心,中心城市分别为沈阳、西安、成都、上海、广州、武汉,围绕这六个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东三省、陕甘、成渝、江沪浙、福广、两湖六个高教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而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
从政策导向因素来看,政策调控是我国西部地区高教资源优于中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支援西部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之一,多年来政府运用行政性手段,通过东部地区部分高校西迁、对口支援和新建高校,大力实施对广大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建设,从而使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逐渐强于中部地区[2]。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对不同省区考生录取机会的影响
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差异势必会对不同省区考生的录取机会造成影响。对照比较我国5所录取规模较大的综合性“985工程”高校——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在北京、辽宁、吉林、湖北、贵州、四川、山东、广东、广西、河北、河南十个省区2016年的录取情况。表3以各省的理科录取分数对应考生在本省考生中的位次,计算出该位次在全省考生中所占的百分比。
由以上5所“985工程”高校在10个省区的录取情况可知,北京考生进入“985工程”高校相对其他省份最为容易,其次是吉林、湖北、辽宁、广东、河北、广西、四川,升学压力最大的省份是河南和贵州。以四川大学为例,北京考生进入四川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在全部考生中位于6.61%;随后是吉林省,考生位次在2.55%;湖北、辽宁等六个省区考生位次在1%-2%之间,而河南省为0.8%,贵州省为0.72%。这个比例越高,说明满足条件的考生相对越多,升学压力相对越小。
另外,由于属地计划招生量大,所以如果本省有“985工程”高校,将会大大增加当地考生的录取机会。对比吉林省和湖北省的录取情况发现,吉林省的考生由于人数少,竞争压力低,进入“985工程”高校的考生比例整体上是高于湖北省的,但是只有在武汉大学——湖北省的属地高校例外,这就体现了属地计划的优势。而对比湖北省和贵州省,两个省区在2016年的考生数量相近,但是由于湖北省拥有的高校数量较多,而且当地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工程”高校,所以录取率整体上高于贵州省。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会对不同地区考生入学的机会造成显著影响。由于优质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会反作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既不符合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教育资源的匮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對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效果[3]。因此,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不仅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事业中面临的课题,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应当在不削弱东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均衡发展。
作者:王曦
参考文献
[1]周程程.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区域非均衡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竞赛;管理;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37―0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安徽省体育、教育部门正式命名的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共243所,调查范围涉及lO个市区县的87所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分别对合肥、芜湖、蚌埠、安庆、黄山、宿州、滁洲、阜阳、六安、淮北10个地(市)的87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问卷的调查,发放问卷174份,回收153份,回收率87.9%。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98.0496。
1.2.2 电话访谈法 向合肥、繁昌、太平、桐城、蛹桥等体育局和教委分管传统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就对所在地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竞赛、管理、经费投入和后备人材输送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电话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
2.1.1 传统校的概况 安徽省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共234所,其中国家级3所(分布合肥、芜湖、安庆三市),省级80所,市县级160所。分布全省78个市县,平均每个市县1所省级校,2个市县级校,占全省学校总数的0.96%。项目涉及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手球、游泳、武术、体操技巧、棋类等十余项。这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按照数量多少,依次为田径占总项目的63.9%,篮球占总项目的11.9%,足球、乒乓球分别占总数的7.4%和6.9%,手球和排球分别占总数的3.79%和1.6%,游泳、武术、体操技巧、棋类各占总数的4.1%、1.29%和O.8%、0.31%。传统项目学校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北京市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山西省相比,都明显偏少,运动项目布局也略显偏窄(表1)。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安徽省体教部门对传统校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2.1.2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在所调查的学校中,98%都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他们的重视程度对学校体育工作影响很大(表2)。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领导摆正了体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位置,树立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正确人才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3l%的主管领导对传统校训练工作重视不够。原因在于安徽省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大多是各地市的重点中学,虽然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升学率是一个学校信誉的根本,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学校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一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工作受到影响。
2.1.3 体育师资状况 在所调查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平均每校5.2名体育教师,每位体育教师周学时平均13.43学时,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表3)。但训练工作毕竟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安徽省教体部门一直以来没有对体育教师业余训练工作的劳动报酬出台过相关规定,各校情况不同,一些学校没有训练补助,教师业余训练属无偿劳动,有的学校训练补助少得可怜,至今还维持在80年代初每堂训练课0.8~2元不等的低水平,这也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训练积极性,调查显示约17.2%的教师对训练工作热情不高。87所学校的452名体育教师中50.3%的教师达到本科水平,比1989年提升了31.1%,39.5%的教师达到了专科水平,传统校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表4)。
2.1.4 场地设施情况 安徽省体育传统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在所调查的传统校中:篮球场平均2.8个,排球场平均1.5个,乒乓球台(含简易水泥台)平均4.63付,足球场平均0.69个,室内训练馆平均O.03个,羽毛球场和游泳馆分别平均为1.3个和0.02个,田径跑道长平均236m。
2.1.5 运动队建设和训练情况 在所调查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平均每所学校现建有运动队1.2支,平均每年举行1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每年参加1次所在市县的田径运动会,学校运动队平均每周训练3次,14.2%的学校能坚持全年训练,由于传统项目学校竞赛机制不健全,比赛任务少,主管领导价值取向差异等多种主客观原因,85.0%的学校只有在比赛任务时进行阶段性的训练,0.8%的学校几乎不组织训练。
2.1.6 《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达标及传统项目普及状况 调查得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达标率近3年内在95%~97%之间。其中优秀率22.1%、良好率39.3%、及格率29.6%。传统项目参与率的调查显示:35.3%的学校积极参加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比例低于50%,36.1%的学校参与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比例在50%~60%;28.6%的学校参与传统项目活动的学生比例超过60%。统计结果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能或不愿参加本校传统项目活动,原因是:安徽省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大都是2000年以前审批的,58.4%的学校按1983年国家颁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中一个项目申请的,且63.9%的学校都是田径项目,这和青少年体育活动兴趣中田径项目喜爱程度低是一致的。但从合格达标率来看,体育传统校的体育工作开展良好,群众基础扎实,但传统项目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2.2 安徽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课余训练的指导思想不准确 但调查显示,87所传统校全部没有三级形式,平均每校仅1.2支训练队。55.1%的学校认为课余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参加比赛,19.6%的学校认为是为了推动校内外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18.5%的学校认为是为了向高一级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材,6.8%的学校认为是为了社会培养体育骨干。虽然建队的主要目的显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校学校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运动成绩,以参赛为目的组织训练。全省243所传统项目学校,在训学生不足2万人,只占学生总数的0.18%,远低于全国传统校受训学生平均数3%。虽然70%传统校领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有很大的工作热情,但对理解传统校体育工作的真正作用,还存在较大偏差。
2.2.2 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不高 调查显示:传统校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教育部门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相适应的。他们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得到肯定,但专项训练能力还很欠缺,在对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所做的评价中,27.6%的学校认为本校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很高,33.5%的学校认为本校体育教师有较高的训练水平,21.4%的学校认为教师的训练水平一般,17.5%的学校认为教师的训练水平不能胜任其训练工作。据调查,负责学校课余训练的体育教师大都反映在训练理论、训练能力和课余训练的经验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渴望得到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2.2.3 课余训练的长期性、系统性不足 仅17.8%的教师能严格执行训练大纲,28.5%的教师一般能按大纲进行训练,而54.7%的教练不按照项目大纲训练,有的根本没见过训练大纲,训练过程的随意性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同样对训练计划制订的调查也充分反映出传统校课余训练的急功近利。教师有长期训练计划的只占14.2%,50.1%的教师只有阶段性计划,35.7%的教师只有周(课)计划。从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教练员只有阶段性计划安排,仅在赛前组织训练,临时抱“佛脚”,目的是为了完成比赛任务,比赛结束训练工作随之停止。竞技体育人材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过程,这种状况难免令人对传统校的训练成效、质量提出质疑。
2.2.4 传统校训练经费匮乏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贫困,按学校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事业经费1%的标准,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做到。目前传统校训练经费的来源还是依靠学校的行政事业经费,平均每校每年约7800元,教委已无拨款,体委有少量份额的拨款,但各地不等,社会、企业对传统校的支持和赞助比重较少,还没有形成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局面(表5)。调查中76.9%的教练员认为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场地、器材建设。15.5%的教练员回答课余训练工作能按劳计酬,38.4%的教练员回答课余训练工作有很少的报酬,46.1%的教练员没有得到过课余训练补助。
2.2.5 体教结合不够紧密 安徽省现有76所高校中,仅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两所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且年招数量极其有限。这种状况表明了我省体育和教育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大体育观”、“大人才观”,还没有突破部门、行业的限制和分割。尤其体育部门对高校体育师资、科研力量雄厚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对以高校为龙头调动传统校训练积极性的作用认识不足。这也是导致了有85%的传统项目学校以完成比赛任务为目的,不能坚持系统训练培养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在问卷中提到,教体主管部门是否组织传统校教练员的业务学习和专项技术培训,61.6%的教练选择了很少或不定期有,而38.4%的教练员选择了从未组织过任何训练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相关培训。一方面这说明了教、体两部门对传统校教练水平的提高缺乏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双方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存在着“帮你干”的误区。
2.2.6 人材输送――对口衔接渠道不畅 安徽省省级传统校一般都是各地市的重点,是家长和运动员所期望的,参加课余训练势必会造成耽误一定的学习时间,这也是家长不支持子女过早从事体育训练的主要原因之一。访谈调查得知,目前各地市教体部门还没有共同制定出台指令性文件,来疏通小学一初中一高中具有发展潜力体育苗子的对口衔接入学渠道。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就会造成人材的人为浪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偏少,全省243所仅占学校总数的0.96%,项目设置偏窄,布局欠合理。学校群体工作开展较为普及,适龄学生达标率达96%,但传统项目学生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传统校运动队组建数量较少,平均每校1.2支。仅14.2%的学校能坚持全年系统训练,绝大多数只是根据比赛任务进行阶段性训练。
3)传统校主管领导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多数教师对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但训练理论、训练水平和能力还需得到加强。
4)传统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只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的最低要求,一些学校课余训练仅“一块田径场,几付杠铃杆”。训练经费严重匮乏。
5)教、体两部门配合失调,双方的主动合作较欠缺,尤其在后备人材的对口衔接,输送渠道不尽完善,竞赛组织措施配套松散,对传统校各级竞赛指导不够,特别是一些小项的比赛缺乏统筹规划,影响了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3.2 建议 1)及时调整学校数量和项目布局。完善传统校的竞赛机制,科学制定适合年龄、项目特点的基本素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比赛方法。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训练条件。3)改革招生办法,解决瓶颈问题。4)建立体育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办法。
投稿日期:200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