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评论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红楼梦评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红楼梦;近十年;研究资料;索引

一、作者研究

[1]张振昌.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为曹\[J].长春大学学,2004,(1).

[2]施小琼. 《红楼梦》作者之疑[J].滁州学院学报, 2005,(5).

[3]曹恒来.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J].信息技术教育, 2006,(9).

[4]余运彪. 《红楼梦》作者的考证[J].文教资料, 2007,(6).

[5]逗红轩.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J]. 博览群书,2008,(6).

[6]胡文炜.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叶舟.《后红楼梦》作者之我见[J].明清小说研究,2010,(4).

[8]陈正中,陈冬梅.《红楼梦》作者之谜[J].文学教育(下),2011,(9).

[9]张建智.吴藕汀看红楼:作者决非满人[J].博览群书,2012,(1).

[10]路娟娟,徐乃为.程甲本《红楼梦》卷首绣像图赞的作者考证――兼说后四十回的撰著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二、版本研究

[1]夏春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校订商酌[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

[2]胥惠民.《石头记》甲戌本研究综述――20世纪《红楼梦》版本研究综述之一[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振昌. 《红楼梦》甲戌本新论――纪念重印《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J]. 长春大学学报,2006(7).

[4]新月. 《红楼梦版本辨源》[J]. 红楼梦学刊,2007(2).

[5]刘广定. 版本研究谈[J]. 红楼梦学刊,2008(3).

[6]孙柏录.《红楼梦》版本异文考[J].文史哲,2009(3).

[7]贾海建. 从回目看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郑铁生. 与《红楼梦》程乙本[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三、人物研究

[9]陈雪峰. 浅谈《红楼梦》诗词对宝、钗、黛形象的塑造[J].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0]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J].红楼梦学刊,2005,(1).

[11]徐乃为. 论《红楼梦》中三妯娌[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鲍雪艳. 浅探《红楼梦》中的司棋形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13]潘迪. 二尤形象的悲剧性特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4]高卫红. 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J]. 南阳师范学院学,2009,(7).

[15]杨锦辉.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从儒家人生价值层面看贾宝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6]刘禹,时俊静. 论晴雯、婴宁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美”[J]. 皖西学院学报,2012,(6).

[17]章敬峰. 薛宝钗形象比较研究述评[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四、评论研究

[1]刘继保. 《红楼梦》评点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4.

[2]何松. 《红楼梦》・中国玉文化流芳百世的古典文学名著[J]. 超硬材料工程,2005,(6).

[3]詹颂. 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06,(6).

[4]孙海琴. 诗情画意《红楼梦》[J].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11).

[5]石中琪.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J]. 红楼梦学刊,2009,(5).

[6]詹颂. 论文康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 2010,(5).

[7]裴宏江. 论钱穆的《红楼梦》评论[J]. 红楼梦学刊,2012,(1).

[8]甄洪永. 《红楼梦》的赋学叙事[J]. 红楼梦学刊,2013,(4).

五、影响研究

[9]张浩逊. 《红楼梦》与唐诗[J]. 苏州大学学报, 2006,(2).

[10]吴艳玲. 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与《红楼梦》的影响[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11]朱登莲. 《红楼梦》对中国爱情美学的发展及其影响[J]. 文史博览(理论),2008,(2).

[12]甘应进,陈东生,王建刚,覃蕊. 浅析《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

[13]李敬泽. 《红楼梦》影响纵横谈[J]. 红楼梦学刊,2010,(4).

[14]潘林.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2012.

[15]朱小枝. 《红楼梦》海棠诗与苏轼岭南白梅诗关系探微[J]. 学理论,2013,(3).

篇2

开题报告

题 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 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 别:中文

年 级:自己年级

1 课题论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 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的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 方案设计

(1) 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 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欲望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化。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3) 总论

总括全文,证实论点

3 计划进度

第1阶段:2019年 10月 20日——2019年 12月 18日 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第2阶段:2019年 12月 19日——2019年 1 月 6 日 拟定写作提纲

第3阶段:2019年 1 月 7 日——2019年 3 月 31日 撰写初稿

第4阶段:2019年 4 月 1 日——2019年 5 月 11日 修改定稿

4 参考文献: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19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篇3

关键词:《红楼梦》张爱玲小说

《红楼梦》和《金瓶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禁书曾一度被张爱玲尊奉为其创作的源泉和圭皋,尤其是似曾相识的《红楼梦》场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俯拾即是、左右逢源。年少便与《红楼梦》结缘的张爱玲早在中学时代就比照《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独创了《摩登红楼梦》,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红楼梦》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解读。而后张爱玲又作的《红楼梦魇》不仅是其对曹雪芹的《红楼梦》倾尽毕生的心血注解,更是其对人生事象亦真亦假、反复无常的个人化感慨。可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张爱玲,张爱玲也丰满、充实了《红楼梦》的意韵。至于《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简要探究。

一、题材的相似

张爱玲(张爱玲祖母为李鸿章的女儿,母亲为黄军门的孙女)和曹雪芹同为显赫贵族之后,两者均亲眼目睹了日渐式微的家族衰败,亲身经历了从高贵显赫到颓唐苍凉的巨大转折。几乎相似的遭遇和经历也是张爱玲惺惺相惜于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两者的文学创作同为建构于贵族家庭式微衰亡之上就不难理解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全面的创作视角同时纳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发展变迁,尤其以贾家的兴衰成败为主线铺陈了封建制度的腐化与渐趋没落。和曹雪芹有着相同乌衣非王谢身世之悲的张爱玲颇得《红楼梦》文风之遗绪,她的小说同样也是围绕江河日下的贵族家庭展开,以华美、深刻、犀利的笔调触及衰颓时代中悲戚的世俗人生和苍凉的家族史,无论是其《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金锁记》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无一例外都是行将就木的没落家族的缩影。在《茉莉香片》中描述聂传庆家时张爱玲写道:“他家是一座大宅,他们初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园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功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目的苍凉。”衰败、荒凉、悲戚其实不仅只是聂庆家的写照,而是其笔下所有家族的“通病”,共同谱写着一曲曲无可奈何繁华去的哀歌。

二、对女性的关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性世界,对金陵十二钗的着墨之多暂且不提,文章中大大小小的丫鬟(袭人、平儿、晴雯等)、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张妈妈等),也是各有千秋、形态迥异。正是由于对不同女性细致入微的形象塑造和命运安排,才有了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幽怨、熙凤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聪明、宝钗独守空门的孤寂以及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的悲剧人生等,所有的美好和如花般有情有义的年轻女性一一走向陨灭和消亡,铺陈交织出《红楼梦》殊途同归、浮生若幻、终归一梦的主题。受《红楼梦》影响,张爱玲也将文学触角伸及女性内心和世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以孤傲、犀利、冷僻、悲凉的文笔塑造了一系列人格失常、心理变态的形象,有《倾城之恋》中把婚姻当做赌注的情场高手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自甘堕落的女学生葛薇龙等。

三、悲剧意识的继承

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悲在一切有价值的美好的毁灭,悲在“情”与“爱”的转瞬即逝、各自飘零,这种世事无常的无奈积聚在曹雪芹的笔下喷薄出浓得化不开的悲戚和苍凉。细细品读她的作品“仿佛华美纷纭的人间悲剧在废墟上上演,没有灯光,只有惨白的月光,没有热闹的音乐,只有一支幽咽的短笛吹奏,等到剧终人散,留下的仍是旷古的荒凉。”[2]文中显而易见的“荒凉”是张爱玲作品一以贯之的底色,亲情的冷漠、婚姻的虚假、欲望的处处彰显着衰颓时代的荒诞和疮痍。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金钱卖身于姜家委身于残疾人,做了黄金枷锁下的奴隶,财欲的膨胀和的压抑终使她精神分裂、心理扭曲,并成为一步步埋葬了儿女幸福的罪魁祸首。

结语

通读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在小说取材、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文章整体弥漫的悲剧意识等方面都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张爱玲毕生对《红楼梦》偏执的爱恋以及数十年的考据、研究使得《红楼梦》的精髓早已淋漓渗透进她的小说创作中,她在文坛地位的奠定以及文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红楼梦》源源不断供给的灵感,同样她也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红楼梦》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于青.论传奇[J].当代作家评论,1994

篇4

“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虚实论的哲学渊源可追溯到老庄道家的“崇无论”。老子从他崇尚的“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世界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之上,万物才得以运动、发展以至生生不息。这种“有”和“无”、“虚”和“实”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就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它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新版《红楼梦》恰恰背离了这条原则。以下笔者试就此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新版《红楼梦》中的演员选择不符合原著的人物刻画。原著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和形象刻画可谓句句传神,如形容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而这样刻画薛宝钗的雍容华贵:“只见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是一种妩媚风流。”87版《红楼梦》中的主要演员陈晓旭和张莉,就算不化妆也十分贴近原著的刻画,简直是小说中这两个中心人物的原型。

当然,外形上的差异是可以通过化妆、服饰和演员的演技来弥补的,但遗憾的是,新版林、薛的两个扮演者并未将两个人物演活,至少没有让大多数观众记住她们的姓名和演技。总之,新版演员的选择,或太过重视外形、年龄的真实而忽略气质神韵,如小贾宝玉的扮演者于小彤;或过于注重名气而忽略口音、实际年龄和外形体貌特征的差异,如王夫人的扮演者归亚蕾;或随意安排调换角色致使演员出演了与自己气场不符的角色,如雍容大气、本该扮演薛宝钗的姚笛却扮演了王熙凤。此外,贾宝玉的纯真多情且富有灵气,王熙凤的干练泼辣兼凶悍狠毒,贾母的慈祥富贵和集严厉、溺爱于一身,在新版《红楼梦》中统统走了样。

其次,新版《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刻意求新,虽然导演试图从戏曲中寻找人物衣着头饰的古典气韵,只可惜生搬硬套而来的贴片与头饰,再加上颇具程式化的服装造型,使本应符合人物个性特点、形式风格各异的服装头饰变成了很难区分的清一色戏曲装扮,其视觉效果上单调刻板而神采意味全无,结果是“实”未成而“虚”不就。如薛宝钗以白色服装为主,林黛玉多着青色服装,以至于有评论者把二人比作《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小青。

新版《红楼梦》在人物造型上是比较失败的,过分追求服饰的哲学意味而忽视了人物正值青春年华,试图把小说内在蕴含的悲剧命运和美学观念穿在人物身上,这样人物造型丧失了人物本身的精气神而沦为了一种观念符号,有故作深沉之嫌。剧中还有一些人物造型和相关场景过分追求奢华浓艳,以致视觉上艳俗有余但贵气不足。总之,新版《红楼梦》花费太多精力在外在的东西上而忽视了原著中人物自身的生命活力与风采神韵,正如朱良志在《曲院风荷》中所言:“中国艺术强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停留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

再次,背景音乐、画外音的运用上也有缺憾。庞龙的一曲《红楼梦》,虽然在作词作曲上着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但由于对作品深层情感基调体悟不足,可以说精美但不灵动,悦耳但不哀婉;尤其是和87版中那一曲荡气回肠的《枉凝眉》相比,显然缺乏那种诗意隽永、大气悠长的古典情怀。剧中许多烘托气氛的音响加得有些牵强,无法与情境有机契合,反而不如舍弃,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新版《红楼梦》采用全文言文的人物对白,又怕影响观众理解,于是大量使用画外音,这种贯穿全剧的“读书式旁白”,时时将观众从入戏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使之无法完全沉入剧中,更谈不上情感共鸣了。

“虚实相生”背后所蕴含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鲜明的体现是:中国艺术多靠主观想象去领悟自然万物的情趣,其最高原则是“气韵生动”或“象外之象”,这就要求欣赏者心领神会。换言之,艺术作品应该给欣赏者留下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一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更能激发欣赏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欣赏者与艺术家、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心灵沟通。中国艺术创作虽然讲究虚实相生,但总是指向“虚”,“实”是“虚”得以实现的手段,即画面表现出来的“有”是为了表现画面之外的“无”,“有”是媒介、桥梁,而“无”才是目的。所以,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于有限中追求无限,这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新版《红楼梦》的失败,正是因为背离了中国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这一核心与精髓。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良志.曲院风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4]陈祥麟.评李少红新版《红楼梦》――兼与黄蕉风先生商榷[J].观察与思考,2009(9).

[5]徐丽莎.新版《红楼梦》:传统经典解读的噩梦[J].社会观察,2010(8).

篇5

60年前,也就是1963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遵照总理的指示,文化界、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8月17日~12月2日,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文华殿联合举办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由阿英具体负责,黄苗子协助他管史科,丁聪负责装潢布置。

画家张仃为曹雪芹造像,“雪芹白袍青带,圆颅丰颊,天庭饱满,地额方圆,踞坐于一方顽石之上,头顶斜插过来几根树枝,两三片红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这个曹雪芹,五短身材,个小神伟,双眸精光逼人,没有任何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却有着凛然不可冒犯的尊严和在精神世界俯视红尘的高贵气质。”

展览会从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到《红楼梦》的各种版本、著述,到《红楼梦》时代的参考文物,以及康、雍、乾时代的服饰、器物、书画美术作品和园林建筑等等,其设6个展室,2400件展品,琳琅满目,洋洋大观,吸引了21万人次参观,堪称盛况空前。这是到目前为止,红学研究史上最隆重、影响最大的一次纪念活动。

1963年8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在阿英、黄苗子、刘世德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预展,并出席了座谈会,与沈雁冰、王昆仑、邵荃麟人等一起座谈。他说,《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产生的最伟大的作品,它从当时各个方面摄取镜头,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这样多的人来研究它,绝不是偶然。

1963年12月,沈雁冰的《关于曹雪芹》一文发表在《文艺报》12期;何其芳的《曹雪芹的贡献》发表在《文学评论》第6期。据不完全统计,1 963年发表的纪念曹雪芹的红学研究文章,共计1 36篇。李希凡写了《悲剧与挽歌》、聂石樵写了《论红楼梦的语言》、钱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也为此写了论文,题目是《艺术是克服困难》。展览结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意配合拍摄了纪录影片《纪念曹雪芹》,后来,对外文委将展览会展品稍作调整,改名为《红楼梦展览会》,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与《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于1964年11月6日~18日在日本东京展出,受到热烈欢迎,其接待观众1.4万人次,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弹指一挥间,当年参与《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布展的红学家,就我所知,仅杨乃济、刘世德健在;而那时撰写过论文的红学家,所剩无几。待到曹雪芹300周年的时候,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赶不上了。

篇6

香消魂散

质本洁来还洁去

就在昨天,先是狗仔网传来消息,说林妹妹陈晓旭已经于5月13日晚病逝,遗体近日火化。随后,各门户网站也出现类似消息。我的第一反应,这是假新闻,林妹妹不可能就这么悄无声息离我们远去!于是,我极力在网上搜索辟谣的消息。果然,一些门户网站都有陈晓旭好友在辟谣,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还好,还好。

然而,今天,就在我们还在讨论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还在说“做人不能到这个地步”的时候,“陈晓旭小姨亲口证实‘黛玉’病逝,遗体16日火化”的新闻已经被放上了央视新闻网站。各个门户网站也证实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我哑然,端坐窗前,沉思良久……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陈晓旭,祖籍辽宁鞍山,1965年出生。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时,她还只是一名话剧团演员。听到《红楼梦》剧组选人消息后,她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王扶林,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

“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在导演问她能否演好黛玉这个角色的时候陈晓旭语出惊人。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她的说法,她用她特有的气质与才情演绎了我们心中最美的林妹妹,成就了一个红楼神话。不知道是林黛玉因陈晓旭而生动,还是陈晓旭因林黛玉而鲜活。总之,《红楼梦》后来成了中国电视史上最风行的电视剧,前后重播了700多次。一演成名,即使现在我们提起《红楼梦》,提起林黛玉,我们依旧会认为,林妹妹就是陈晓旭,陈晓旭就是林妹妹。

商海沉浮

《红楼梦》热播后,陈晓旭借助“林黛玉” 角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为她争取到了电视连续剧《家春秋》的女主角梅表姐的角色。但无论她怎么“用功”,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梅表姐,都只是“林黛玉”的翻版。

浮华散尽是落寞。此后,陈晓旭独自漂泊北京,辗转至德国,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天空,一直走不出自己的“红楼梦”。直到1991年才阴差阳错地转入商界,从事广告业。自此,当初那个“林妹妹”完全从我们的视野消失,转入商海打拼,这也算是她给自己的演艺事业划上了一个句号。1995年,她有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在评论她时,人们习惯用一句话“她只演了两部戏,但她的名气却大过很多演了一辈子戏的演员,因为她演了林黛玉”。的确,在文学史上,还有那个人物形象比林黛玉刻画得更生动,更鲜活?

长随青灯伴古佛

演出《红楼梦》以后,陈晓旭淡出了公众视野。然而2006年,一直默默无闻的林妹妹再一次掀起了波涛。这一次,不是演戏,也不是绯闻,而是,林妹妹要出家!于是,各方议论纷纷。“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惜春的判词竟在黛玉身上应验了。

当新年的钟声响过,2007年2月23日,大年初六,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的声声法号中剃度为尼遁入空门,从此尘世间的情爱、财富都与她再没了任何关系,包括其苦心经营十多年、年收入两亿、为其带来无数世俗光环的北京世邦广告公司也将转交他人。

人们如何也想不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林妹妹为何突作此惊人之举。然而从各方的猜测与印证中还是发现了些端倪――林妹妹罹患重病。这个消息后来得到了证实,而法隆寺看门人也声称,陈去剃度时身体状况确实不好。后来证实她竟患了乳腺癌。

我为“黛玉”哭一声

记得,在参加200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红楼梦再聚首》节目时,她还是谈笑风生,仅仅四年而已!我又想起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想起哀婉凄绝的《葬花词》,想起“林潇湘魁夺诗”,想起“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想起“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如今斯人已去,终于“质本洁来还洁去”。林妹妹的确走了,一个“红楼时代”结束了。红楼已绝响,埋香冢畔何堪飞燕泣残红:黛玉微斯人,潇湘馆侧谁人荷锄再葬花?我为“黛玉”一哭,为《红楼》一哭!

相关链接_乳腺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病?竟让林妹妹走的如此匆忙!

乳腺癌实际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最早的表现是出现单发、无痛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的癌肿可将牵向癌肿方向:内陷等。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腺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渍形成溃疡。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篇7

早在2006年,新版《红楼梦》还在选秀阶段时,就遭遇了种种争议和置疑。

两年后的今天,当剧组陆续公布了一个个红楼人物的定妆照后,更是迎来了一边倒的质疑和反对之声。而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则一再被网友拿来评说,并奉为经典。

2007年5月初,“永远的林黛玉”陈晓旭离世,2008年5月,欧阳奋强出书,回忆当年拍摄《红楼梦》的情景。在所有的争议和赞誉背后,87版《红楼梦》的导演、制片人王扶林却一直保持了低调和沉默。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也不愿意就新版《红楼梦》说出任何他的意见,而对李少红们所遭遇的种种质疑,他表示了理解和支持。“我们当年也遭遇过激烈的反对,没关系。只要你是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的,认认真真拍的,不管有多少反对,多少争议,即使拍的有多少缺点和不足,也一定会引起轰动,也一定会有人看,因为它有曹雪芹,因为,它是《红楼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王扶林用了10年,执导了其中两部――《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是旁人难以想象的机遇,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曾经历过种种冷遇和磨难,也收获无数赞誉和推崇的他,在今天人们对于《红楼梦》的热烈关注和讨论中颇为感慨:“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新版《红楼梦》的编剧,是8个70后、80后的年轻人,最年轻的编剧董友竹生于1985年。不得不佩服新版《红楼梦》制作者的魄力――敢把中国文学的顶尖作品,一个几亿人都熟悉亲切的“梦”,交给一群年轻人来编织。

而当年的87版,则拥有一个豪华庞大的顾问团:、沈从文、杨宪益、朱家、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斐……大师云集,空前,也绝后。《红楼梦》拍摄了4年,播出时,已有若干人的名字划上了黑框。这是他们的绝唱,也是那一代电视人的最大幸运。

一部精深微妙的《红楼梦》,让拍摄者们都敬畏不已。新版导演李少红坦言,接拍《红楼梦》让她觉得“很煎熬”,在公众巨大的关注热情之下,每一个过程都要公开化,她感觉就像是“被扒光了搁在大街上”,为此她还一度萌生退意。

而在当年,《红楼梦》同样给了王扶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甚至曾盼望过他乘坐的飞机失事,而他已事先写好了遗嘱。今天再来审视这部作品,也许会说出它的很多粗糙和不足之处,但幸运的是,王扶林坚定的尊重原著的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典。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被今天的很多人视为经典,作为这部剧的导演和制片人,你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谈谈?

拍摄《红楼梦》,我希望是完全按照小说里来。书里该是怎样我就怎样去拍。所以我说拍《红楼梦》你别说你这个导演怎么有能耐,想发挥一下。一发挥就是错,你就是老老实实的把小说用电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好的。就这样你还不一定能表现得出来。你别想再出什么花样了,你根本出不过曹雪芹的。作为一个导演他总是想出新,想表现出独特的东西,表现出他独特的风格。但是《红楼梦》不行,《红楼梦》你只有老老实实的体现每个字。(在87版的电视剧里)就是在探春远嫁那一段发挥了,用了几分钟来表现探春远嫁时的情景,配上《分骨肉》的歌曲。

我拍的红楼梦只能是及格,我只是把这个戏拍下来了,这个事情说下来了,但是它的意境、它的诗化的东西,就比较差。如果换个人来拍,可能最多也只是在程度上有不同而已。当年拍跟现在拍,理解又不一样了。你再怎么说《红楼梦》电视剧经典,我自己心里有数,它不是经典,小说才是永恒的经典。

要拍摄这样一部巨著是不是压力很大?你当时个人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去了解和熟悉这部作品?

压力太大了。当时很多人都质疑我是否能拍好,我自己也质疑自己。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刻苦。我提了一个条件,给我一年读书。于是我租了外面的一个办公室,去读书、研究材料,一年当中看了很多很多。但是不是看了书就可以了,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一辈子,比如周汝昌先生从青年时代一直研究《红楼梦》到现在。我研究了一年最多只是懂了一点的皮毛。

后来讨论剧本的时候,写剧本的三个都是红学家,一说起这个人跟她是什么关系、这个里面有什么潜在的含义……都头头是道。举个例子,我们都管那条街叫荣宁街,红学家说不对,应该叫宁荣街,因为宁是兄长,荣是弟弟。后来我们在正定县写牌楼的时候,幸好发现的早,把这个改过来了。

还有焦大醉骂:“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有的观众就说这个是错的,应该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但是他们都忽略了,焦大那时候是醉骂。他是处于一个喝醉的状态。当时有太多这样的问题了。

所以一开始讨论这三个红学家剧本的时候,我基本插不上嘴。你要把这里面弄透了,不要说弄透了,就是不搞错就很不容易了。所以周汝昌先生说这红学是中国的文化学,确实是很有道理。你看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在研究着《红楼梦》,在靠《红楼梦》吃饭。

1987年《红楼梦》开始在央视正式播出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有什么样的反应?

因为拍摄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的非议,我是硬着头皮干出来的。剪接出来以后能不能被广大观众承认,被红学家们承认,都是问号。我没有自信心。我当时一个是希望领导主动跟我说,《红楼梦》拍的太差了,你别拍了。另一个是我坐飞机,飞机能掉下来,我一下就完蛋算了。我记得我甚至当时写了一个遗嘱,开头就是我觉得导演和拍摄《红楼梦》太难、压力太大了,我的死和别人都没有关系。我写了这么一个条子上了飞机,特想飞机掉下来。

播完之后,评论是毁誉参半。比如说周汝昌先生就给我们提了字,说是“首尾全龙第一部。”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京剧和越剧等等都是截取的几个片断。这个电视连续剧,是首尾全龙的。但是他也没说好还是不好,就说这个是首尾全龙。

冯其墉的评价是“红楼梦长”,说这个戏比较长,影响也会很长。也有人说我们拍的很不容易,很多红学家都写了文章。观众看的很多,但是也有批评的,指出不足的。所以我的总结是毁誉参半。

到什么时候情况好了呢?到电影出来的时候,8集的电影出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回事,《红楼梦》电视剧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大,一直到现在。现在的定论是把电视剧定义为经典。我觉得作为电视剧的水平来说,它只是及格。作为小说来说它是经典。我拍别的戏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但拍《红楼梦》就有,因为它本身就是经典,人们关注它。说小说经典可以,但是说这个电视剧经典,说过了,不实事求是。

它还有很多遗憾,很多缺陷,很多不足。但是现在再让我去拍,我还不一定能拍出这样的水平来。条件不一样,现在有现在的优越条件,当时有当时的优越条件。时代背景不一样。这个戏要按照现在的三天一集的速度想拍成经典,恐怕就是急功近利了。

拍《三国演义》时,在压力和难度上是不是比红楼梦会好一些?

这个不好说。因为《三国演义》是武打戏很多,《红楼梦》是文戏,中央电视台原来根本就没有拍过武打的大戏,而且是反映战争的。当时的史料也比较少,原来的历史场景也很难。当时广电部给我下达的命令一个是要基地化,第二要集中一批全国范围内精英且有一定建树的导演共同完成这个戏。因为这个是中国整个电视事业的,而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找来的五个导演,都是当时已经有名气和成就的。我当时协调和这五个导演的关系就很费脑筋了。我是总导演,要做我的工作,不能挂名吧。但是也不能对别人的工作总是指指点点啊。

我就是用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开始先开会统一艺术思想,统一对《三国演义》的理解,统一对主要角色的看法,统一服装的总体设计,统一布景的总体风格。这是合在一起,大家共同出主意。比如选演员,刘、关、张,曹操,周瑜,诸葛亮,这六个人必须包括我在内的六个导演一致认可才能通过。因为要是有一个导演不认可,比如刘备,那么到了他导演的时候,用一个他自己都不认可的演员怎么能拍好戏?还有每个导演的导演本要让我先看。这都是“合”的内容。“分”就是拍摄的时候你们各自去发挥,拍的过程中,我可以不停地调素材来看。其中有一个导演就是因为不称职,中途被我们换下,找了其他人去重新拍。拍完了之后,就是又“分久必合”,又合在我这里了。统一剪辑,统一配音,统一合成,统一作曲。就用了三国演义的这个八个字,我们统领拍摄完成了这部电视剧。

《三国演义》的演员选择今天看也很有特色,比如唐国强,当时你怎么想到用他来演诸葛亮?

在选演员的时候,遇见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唐国强,当时唐国强去试镜拍周瑜。他试的时候,我一看就有一个考虑,在京剧舞台上,周瑜是不带须的小生打扮,诸葛亮是带须的。周瑜比诸葛亮大,但是戏曲里面无所谓,反正是被观众们认可了的夸张化的艺术形象。但是电视剧里不可以啊,我是要拍生活化的三国。所以我就让周瑜粘上胡须看一下,粘上胡须过来一看,我说这不就是诸葛亮吗?当时的导演也都非常的赞同。于是就确定唐国强去演诸葛亮。但是问题来了,当时各个方面都反映,不能让唐国强去演诸葛亮。唐国强前妻的家庭也不断的给他压力。

篇8

[关键词]王立平;作曲家;《红楼梦》;艺术特色;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7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1 [本刊网址]http:∥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所以不断地有艺术家通过创造各种艺术表演形式对其进行演绎,其中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就是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致敬,该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情深意切又优美动听,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品位。基于此,本文对王立平创作《红楼梦》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思想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王立平的作品简介与个人风格

(一)作品简介

王立平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与艺术家,既富音乐才华又饱读文学诗书。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影视音乐作品,个人代表作主要有:纪录电影音乐《鸽子》、《潜海姑娘》等;故事片音乐《少林寺》、《香魂女》及《戴手铐的旅客》等;电视片音乐《太兴丰碑》、《生命科学探索》等;电视连续剧音乐《聊斋》、《花木兰》、《》和《红楼梦》等;歌曲《牧羊曲》、《驼铃》、《大海啊故乡》及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与《葬花吟》等。

(二)个人风格

王立平的作品词曲兼长,旋律曲折委婉、优美大气,在语言中又蕴含了朴素美、含蓄美和内在美,民族性与情感色彩浓重,在朴实无华的音调中却给听众带来了一种从生命深处发出的咏叹和呼唤,能引起倾听者内心的共鸣,即如闻自己生命律动、如听乡音、如说人生长短的哀叹。王立平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真诚对待生活,能为人民创作是我的幸福与责任。”也是这样的一种严谨、认真又对音乐饱含热情的态度,才使得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深入人心。

二、王立平关于《红楼梦》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红楼梦》音乐是作曲家王立平为1987年版的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所谱写的作品,同时也是作曲家王立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剧音乐主题鲜明、凄婉深沉,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艺术特色,使人听起来便走进了小说中描述的那个时代,感到自然又亲切,音乐旋律随着丝竹、管弦慢慢流出,带来了一场听觉上的艺术盛宴。

王立平的《红楼梦》全剧音乐保留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特色,即“宫、商、角、徵、羽”,又在使用了古典不常用的“7”这个半音上有所突破,使所有乐曲听起来更加哀怨和委婉。如在乐曲中运用的“古琴”和“云钟”,代表着红楼梦女主人公的叹息;二胡及弦乐等,体现了一种低吟与哀怨;古琴的运用使得音韵中增加了女主人公命运多舛的哀婉,这是民族乐器最擅长表现的艺术特色,所以王立平利用多种民族乐器更好地表现出了名著《红楼梦》的全篇主题,旋律优美又情感动人,具有极高的震撼力和艺术价值。

三、关于《红楼梦》音乐的创作思想

王立平在创作《红楼梦》这部音乐作品时,不仅与个人艺术风格息息相关,而且与王立平对《红楼梦》原著艺术思想上的理解也是密切联系的。

(一)音乐创作基调的确定

自《红楼梦》一书公布于世,被世人广泛阅读并深入研究后,书中的艺术形象已经被逐渐肯定化,其中主要人物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了自己的想象,而这部名著里面并没有出现具体的音乐音符,作曲家只能根据自身的音乐素养及对该名著的理解,来进行透明的音符进行谱曲。王立平先生在接受为《红楼梦》谱曲的任务时说,“我一生为人谨慎,不铤而走险。如果说当初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就是我决定为《红楼梦》作曲。”在面临巨大的压力状况下,王立复思量确定了该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即音乐中既要表达出古人的惆怅,又要反映出现代人对书中那个时代的感慨。抱着对音乐这样的想法,王立平初步确定好了《红楼梦》这一音乐的创作基调。

(二)音乐创作风格的确定

创作的过程不仅是创作者对作品进行体验、品位的过程,更是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对该作品进行反复的推敲、对原著的创作意图进行仔细品味及对人物性格及命运进行深入理解后,王立平先生将《红楼梦》音乐的创作风格初步确定为真正中国的,能让人们摆脱掉心中的那个林黛玉和贾宝玉,理解且能接受音乐中塑造的真正的人物的形象。且这部音乐作品不能太接近戏曲、民歌与说唱,也不能太靠近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及歌剧,只能是专属于《红楼梦》的一种语言及风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沟通故事人物和现在的听众,才能真正地把《红楼梦》这部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诠释出来。

(三)音乐主题曲的确定

《红楼梦》中的歌曲种类众多,主要以描写人物命运为主,如《葬花吟》,主要吟唱林黛玉的才情;《枉凝眉》,描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再如叹晴雯的《晴雯歌》和写香菱的《叹香菱》等,如何才能通过音乐表达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是王立平在作品创作中首要思考的问题。王立平通过翻阅《红楼梦》的各种版本,最终确定了以《枉凝眉》一曲作为《红楼梦》全剧的主题歌,一是揭示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的主线;二是预示了爱情中的悲惨结局;三是词句的优美,歌词可咏可叹。该首音乐体现了王立平对《红楼梦》主题的正确理解,得到了音乐专业人士及评论家、学问家的一致认同。

四、王立平关于《红楼梦》音乐的创作方式

(一)以民族风格的音乐话语为基础

第一,《红楼梦》全剧音乐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特色,采用了传统风格的方式言叙,并在其基础上采用了五声性的音调,使旋律更具特色,对人物的情感表达上更加多样化及整首乐曲听起来更加委婉哀怨。第二,《红楼梦》的主题音乐主要是以歌曲的表现为主,出现了大部分的场景音乐和转场音乐,所以王立平创作了大量的线性化旋律,在曲子上具有主观性强、抒情性强和歌唱性强的艺术特点,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某些相关的人物情感交流和情绪变化。这种线性旋律在创作时,代表了作曲家对原著文化意蕴的深层次的领悟,也是王立平主观上对《红楼梦》情感的表达,从而使得主题音乐与《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命运及情感互相渗透,形成和谐的精神与理念共鸣。第三,《红楼梦》音乐创作中运用了民族乐器,这些乐器在配置上都充满了写意式的色彩。王立平在作曲中主要采用了一种或者两三种乐器,如一位诗人在云淡风轻地吟唱着旋律,带来了一股清新文雅又朴实纯净的民族之风,如《香菱悟诗境》场景中古筝的轻语及《黛玉别父进京》场景中有箫的独白,这些乐器的使用使听众更能融入到其中。

(二)以表现悲情的关学为原则

《红楼梦》音乐上独特的艺术特色,因为在其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王立平内心有一种超然的情怀,是他在潜心钻研中收获到的感悟,即“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是一种表现悲情的美学,以悲情美为音乐审美取向,从而创作出了以悲情表现为美的《红楼梦》音乐,表达了一种细腻含蓄而不受约束的内心情感,使得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情感表达在自然之中流露出来,符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如《葬花吟》的凄美感伤、《叹香菱》的悠长悲切及《分骨肉》的坦荡悲凉等,每首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愁悲愁,正是这样的惆怅与感慨,王立平才将美学情怀作为创作原则,将《红楼梦》音乐融入了这种悲剧性的且无法解脱的惆怅与感慨中,一遍一遍的勾住了众人的心弦。

篇9

宁财神的突破,一直以来被冠以打破常规的名号。当年以少年大学生

>> “新水墨 新青年”系列展(第三回)开幕 第三回笑看两大门派你争我夺 直面DV江湖事事纷争 第三回合 《红楼梦》第三回英译文赏析 Face to Face数学第三回 讨喜笨王妃 第三回 “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第三回 《红楼梦》第三回法译浅析 第三回 进行手术 《红楼梦》第三回译文人名对比赏析 第三回:共探路兄弟倾力 为牟利卸磨杀驴 “红楼梦” 第三回霍克斯,杨宪益译文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凤凰来仪】第三回“写生范扬” 《红楼梦》第三回杨译和霍译节选之比较赏析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 第三回 WCBA总决赛第三回合 山西二比一拿到赛点 第三回 欧罗巴战争阴云 梅阿查续写传奇 美韩两国展开FTA第三回合谈判 《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英译比较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第三回 江湖新规 第三回 江湖新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打破常规,宁财神往网络视频倾斜

宁财神的突破,一直以来被冠以打破常规的名号。当年以少年大学生的身份考进大学,顺利跻身金融圈的生活,宁财神无法安分坚守,于是成为了一个网虫,又因此走上了知名编剧的道路。

打破常规,似乎在互联网界宁财神不是唯一的创新者。购买了宁财神《武林外传》《龙门镖局》两部影视剧版权的乐视网,也早已察觉到了这一见微知著的变化,在“创新”方面与宁财神有着共通之处。乐视从乐视网购买影视剧版权改变视频行业规则,到乐视致新推出超级电视颠覆智能电视产业,未来又要通过乐视影业《小时代》及张艺谋等老中青三代导演,改变内容制作发行传输及终端的行业整合,这都是互联网跨界创新,也为用户、为行业提供了更多价值。

也因此,在《龙门镖局》开播时,宁财神主导的片方的唯一一场会“《龙门镖局》2013企业年会”,选择了与乐视网联手主办。因为,曾为金庸迷的宁财神看到了网络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根据数据分析,《新笑傲江湖》开播前一周各大网站、论坛、微博等网络聊天工具上的讨论达到了1427条,而《龙门镖局》在开播前一周则达到了8144条,所以,宁财神开始往网络视频倾斜。 网络推动,视频观剧已四屏同播

篇10

【关键词】红楼梦;金瓶梅;人性;价值观

一.人性起源探究

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人世间,其生存的需要会唆使他自然而然的对身边的周遭事物产生出一种纯粹的信任,你给他什么他便接受什么。这种对外界事物的信任是纯粹的无意识的,也是绝对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否则他就会无法生存下去。

当个体探索世界慢慢深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会到“舒适”和“痛苦”两种感觉。体会到喜怒哀乐,人间冷暖。

“舒适”的感觉,会催生出 “喜爱”心,想要继续体验这种“舒适“的感觉,进而产生鱼跃和欢乐的表现,这便是人性最初的“爱”或者称为“善”。

“痛苦”的感觉,会令他们滋生出“厌恶”心,希望远离这种“痛苦“的感觉,不能执念如此,这便是人性最初的“恨”或者叫“恶”。

由于“舒适” 的感觉会令人愉悦,所以幼儿希望不断的、重复的获得这种“舒适”的满足感,这就产生了最初的“欲”。

而现实世界决定了这种欲望是无法全部实现的。当这种“欲”无法完全实现的时候,便产生了“嗔恨”心。执念未果,恨由心生。

至此,人的七情六欲就开始萌芽,人性的“善、恶”便由此分化。

二.红楼梦中的人性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提供现实中满足不了,得不到的精神寄托。所以我认为文学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内心深处都是美好的。只是为追求心中那一片宁静的方式不同。

自《红楼梦》问世起,便引起了无数人的痴(下转第62页)狂和迷惑――为书中那些真假难辨的人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是在真真假假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这里的真其内涵为率性、自然、纯真,自我个性的最大保留;这里的假意味着对功利、物欲的探求,表现了个性的缺失。《红楼梦》水中镜像,幻化出人性中的假假真真。

红楼梦中所呈现的是一撮矛盾复杂的人群,复杂得一如生活。家庭、社会、爱、恨、情、愁皆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羁绊――尤其是爱的牵绊,何其沉重!使他们不得不违心面对生活的林林总总,接受与他们本性格格不入步调。

红楼梦中的人又是痛苦的人。率性的欢歌痛彻的心碎全都隐忍于他们眉间。真实的自我是不会轻易向任何人袒露――甚至向自己袒露。无法说何处说?那样的时代他们必须去承受这样的负荷――孤独的反叛者孤独地终老,仅剩下那些“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人们”,若不选择庸俗的死亡,他们就只有麻木地活着,在个体与社会、真情与无情之间徘徊――以他们的爱和梦想为代价!那个时代的悲剧便是:至情至性的人以她的死作出决绝的抗争,矫情人却不得不同他们的真性情抗争。

宝玉是一块憎恨世俗的顽石――“性情偏激行为乖张”。当时所有人所热衷的都是他所厌恶的,所有人所不容的却又是他所喜爱的。他批评“读书上进的人”,把士大夫骂为“国贼禄鬼”,把一切男子都看做“须眉浊物”“,而甚喜“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认定“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他眼中,似乎男女之间已孑然成为了无情与真情的代名词。 “诗、酒、花所烘托出的情境中的喜悦,那聚而复散的哀愁,那生死以之的坚强,都把此情志的广博、深厚和巨大的力量表现了出来”。宝玉的真情是绝不逊色于黛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宝玉的灵魂与躯壳是分离的,仿佛是两个人。一个流连于大观园里的梦境,一个活在冷冰冰的现实里。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 当宝玉走出大观园后在宾朋面前的表现确实如此生硬木讷,俨然一副皮囊,麻木的映衬着世态炎凉。当贾府上下都在王熙凤的寿辰喜庆中时,他却远远逃遁,此刻他的心又是怎样地寂冷?当他倾尽所有爱慕着的黛玉最终随风仙去,灵魂与肉体彻底的分离――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全然不知的宝玉。痛苦和悲伤似乎都深藏于眉间,读者无不为之大痛大悲。

“我是一块石头,也是一枚宝玉”

“我来自茫茫的未知(大荒山无稽崖),也来自凡尘俗世”

“我归入茫茫的未知,也告别凡尘俗世”

黛玉有令人怜惜的葬花吟,宝玉的离(石)世恨也充满惋惜。回归自然。宝玉如此,顽石亦如此。这便是红楼梦中矫情之人最后的归宿。

三.金瓶梅中的人性

《金瓶梅》中人的描写之所以深刻,不仅仅在于细致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压抑,这种压抑滋生于社会制度,在男女之间细微的情感间有所流露,最终终于在男女之间得以爆发。在描写压抑的同时也捕捉住到了在这令人压抑窒息且燥动不安的社会中的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性的复苏。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是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衡量;人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女性意识的觉醒究其原因还是男女双方共同作用力。在《金瓶梅》中的妇女是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似乎只是被压迫阶级。《金瓶梅》中表现男人更多的事男性的占有欲与放浪形骸的征服欲,这些都是时代特征的体现,也是脆弱人性的体现。

女性被压迫的同时在她们身上也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在经年累月的压抑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有欲的“自然人”,不是让人肆意玩弄的“”。她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及所处的环境中,奋力的进行了反抗和追求自我的满足。这种看似盲目毫无生气的反抗可以看作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可以看做是人性的觉醒,但结局往往是悲剧。《金瓶梅》中人性的觉醒更多的通过女性的觉醒,女性奋力的追求表现出来,虽然嚼过不明显但是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可以粗略的看出人性觉醒的端倪。

四.红楼梦与金瓶梅中人性的比较

红楼梦与金瓶梅中的贾宝玉与西门庆的人性描写可以很好的体现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读者也可以了然。宝玉的“博爱”与西门庆的“滥爱”西门庆的爱与欲在很多时候被结合在。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正确。对于宝玉来说只是爱,但是对于西门庆只是欲。贾宝玉的人性之美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宝压)“爱博而心劳”。宝玉就是如此的博爱,爱每一个女人。在他的眼中,身份、阶级、功名都是身外物都是肮脏、约束人的东西,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冲破世俗的牢笼。

情与欲是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中都展示出来的一个主题。在《金瓶梅》中只写了欲而忽略了情,或者说是刻意回避了情。在金瓶梅中对于人性的描写男女之情多用男女之事来表现,同时同辈间的感情,比如西门庆和几个“朋友”的关系,依旧是虚伪的,低俗的。人性与情在金瓶梅里多被欲所取代。在《红楼梦》中,人性的描写是通过亲情、友情、爱情来体现的。所以的情在作者笔下都是那么的纯洁、美好。由此可见,在《红楼梦》里,作者提倡的是情,而在《金瓶梅》中作者评论最多的是欲,但是,情与欲都是包含在人性之中的。

《红楼梦》把美写成了极致,而《金瓶梅》把低俗卑劣绘到了极致。一个是极致的美,一个是极致的丑。红楼梦与金瓶梅在人性上本身就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金瓶梅》好似把一个现实刻薄低俗的世界完全毫无保留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红楼梦》却是在这个矛盾着的世界背后为我们展示了人性追求的方向以及人性中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人性的惋惜。换句话说:《金瓶梅》致力于破坏这个残败不堪的世界,而《红楼梦》却是通过积极的人性重新构建这个世界。这点也是《红楼梦》的进步之处。在《金瓶梅》中,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是叙述,凄冷的描绘着人性的丑恶。每每当你合上书的时候,你会真切的感受到《金瓶梅》的“刺骨”和《红楼梦》的“温热”。《金瓶梅》通过描写这些被人们所不齿的事情,把人们当时的情绪,当时的社会,以及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完整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金瓶梅》是关于旧世界的破灭,以及旧世界粗俗的梦想破灭和卑劣的人性的反思与觉醒。而《红楼梦》则致力于新世界的探索。 这或许就是红楼梦与金瓶梅所追求的不同梦想。

参考文献

[1]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孟超.金瓶梅与红楼梦人物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3]中国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钊志武著.红楼梦人物悲剧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